973项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57:52
1997年由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实施的一项计划。 实施“973计划”的战略目标是加强原始性创新,在更深的层面和更广泛的领域解决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为国家未来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简要介绍
1997年6月4日,原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要制定和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加强国家战略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工作,随后由科技部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计划”。制定和实施973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工作作出的重要决策;是实现2010年以至21世纪中叶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重要举措。  973项目
《规划》贯彻“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和“大集中,小自由”的精神,在现有基础研究工作部署的基础上,鼓励优秀科学家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在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能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的重点领域,瞄准科学前沿和重大科学问题,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他科技计划和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互相联系,互为补充,注意分工和衔接;体现国家目标,为解决下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
目标任务
实施“973计划”的战略目标是加强原始性创新,在更深的层面和更广泛的领域解决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为国家未来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973项目
实施“973计划”主要任务包括:一是紧紧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等领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提供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基础。二是部署相关的、重要的、探索性强的前沿基础研究。三是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高科学素质、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四是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能承担国家重点科技任务的科学研究基地,并形成若干跨学科的综合科学研究中心。
基本定位
973计划的组织实施,以国家目标为宏观导向确定工作总体部署,  973项目
形成合理布局,体现为技术创新提供动力和源泉,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的要求。在973计划项目的安排过程中,我们加强对于国家重大需求的分析和战略研究,围绕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自然资源及其有效利用、生态、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需求,面向未来,面向科学前沿,开展重大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
遴选原则
973计划项目是对国家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全局性和带动性、需要国家大力组织和实施的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项目的立项要按照“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思想,在现有基础研究工作部署的基础上,鼓励优秀科学家和研究集体面向我国未来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等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科技自身发展的国家需求和有重大影响、能在世界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重点学科领域,瞄准科学前沿和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和学科交叉研究,提供解决重大关键问题的理论依据和形成未来重大新技术的科学基础。
973计划项目应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统一部署,分年度组织实施。项目研究期限一般为五年。973计划项目按照专家评议、择优支持的工作方法和‘择需、择重、择优‘、‘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遴选,强调国家需求与重大科学问题的结合,原则要求为:
1、围绕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自身发展的重大需要,解决国家中长期发展中面临的重大关键问题的基础性研究;
2、瞄准科学前沿重大问题,体现学科交叉、综合,探索科学基本规律的基础性研究;
3、发挥我国的优势与特色,体现我国自然、地理与人文资源特点,能在国际科学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基础性研究。
管理机制
973计划由科技部负责,会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各有关主管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科技部成立专家顾问组,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的发展战略、政策以及973计划项目的立项、评审及组织实施中的重大决策性问题进行咨询、顾问、监督、评议,以保证973计划项目立项和管理的科学性与民主性;科技部按相关领域分别组建领域专家咨询组,负责跟踪、了解项目的执行情况,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973计划项目实行首席科学家领导下的项目专家组负责制,首席科学家对项目的执行全面负责。项目依托单位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提供项目执行的相关条件保障。
973计划项目实行课题制管理。实行分项目的全额预算、过程控制和全成本核算,预算管理、过程控制、成本核算与决算有机结合,形成科学的经费管理模式。在立项过程中,采取专家评审遴选项目和按项目任务审核经费相结合,在专家评审保证项目研究工作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的同时,加强了预算编报和审核。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成立了973计划项目预算审查委员会,通过中介机构对预算的评估、预算委员会审核和媒体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等步骤加强预算工作,以保证经费安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使973计划项目立项和实施管理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
主要特点
973计划项目实行“2+3”的管理模式,即项目执行两年后,进行中期评估,重点评估项目的“工作状态”和“研究前景”,围绕项目总体目标,根据“集中目标、突出重点、精干队伍、择优支持”的原则,调整和确定后三年的研究计划;并根据中期评估情况,对有突破前景的重点课题,根据课题的实际需要进行强化支持,从而保证重点工作得到重点支持。
整体部署
科技部在财政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立足科学前沿,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从战略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出发,提炼和选择了一批国民经济、社会和科技自身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进行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的战略部署。自1998年起至2002年,已先后启动了132个项目,其中农业领域17项,能源领域15项,信息领域17项,资源环境领域24项,人口与健康领域21项,材料领域19项,重要科学前沿19项。
国际合作
973计划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和国际学术交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欧洲共同体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科学技术部已向欧方开放了973计划的研究项目,欧盟国家的科学家可与中国科学家联合申请、承担973计划项目。目前有1个项目已经被批准启动实施(“分子聚集体的化学-有机功能微结构与组装”)。之外,973计划的大多数项目都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与世界各国的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目标与任务
战略目标:加强原始性创新,在更深的层面和更广泛的领域解决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为国家未来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到2010年的主要任务,一是紧紧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等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提供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基础;二是建立一批能够体现中国科学发展水平和综合科技实力、国际上有一定地位、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科学工程;三是部署相关的、重要的、探索性强的前沿基础研究;四是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高科学素质、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五是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能承担国家重点科技任务的科学研究基地,并形成若干跨学科的综合科学研究中心。
项目申报要求
项目总体目标应明确、具体、相对集中。总体研究思路清晰,必须体现有别于国内外已有的同类研究的创新。研究内容要突出重点、避免分散;体现本领域的发展趋势,居于国际科学前沿。研究队伍要体现优势集成,避免拼盘项目。鼓励多学科的科学家合作组织交叉综合研究,鼓励跨部门组织研究队伍。突出重点,集中目标。项目遴选将鼓励竞争,在竞争的基础上择优。项目主要建议人的学术背景应与项目的研究方向密切相关,并对项目的学术思想有重要贡献。每个项目所列出的建议人应不超过5人。每位科研人员一般只能作为1个项目的建议人参与申报项目,最多不能超过2个。
项目应注意与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及其它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衔接,发挥重大科学工程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研究基地的作用,努力实现科学研究资源的优化配置。 项目的课题数一般不超过10个,每个课题的承担单位一般不多于2个。973计划项目只设置课题,不在课题下设置子课题。
3.项目骨干人员
凡“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已经立项的“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及主要承担人员不能作为建议人和研究骨干参与项目的申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及课题主要负责人不能作为项目建议首席科学家申报“973计划”项目。项目建议首席科学家一般为1人,年龄一般不超过60岁。首席科学家应将主要精力投入项目工作,一般需保证70%的时间。
各领域介绍
1.农业
农业的健康发展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农业正受到水资源不足、耕地减少、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严重威胁。保证21世纪我国16亿人口的食物安全,任务非常艰巨;加入WTO既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面临严峻挑战;同时我国农业生产的整体状况仍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型期,距离“走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战略目标仍相去甚远。973计划以保障食物安全供给、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瞄准世界农业科学发展的前沿,紧紧围绕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战略调整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为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供科学支撑。
“十一五”期间,重点研究方向包括:
(1)农业资源(土壤资源、水资源和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的科学基础;
(2)农业生物基因资源发掘和重要性状的功能基因组研究;
(3)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及区域农业布局的基础科学问题;
(4)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和生态问题;
(5)农业生物灾害(农业病虫草鼠害、农业动物重大疫病)预测、控制与生物安全;
(6)农产品(粮食、果蔬、畜禽水产品)营养品质、农产品储藏和安全的基础科学问题。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首席科学家
2002CB111300 重要农作物品质性状功能基因组学与分子改良的研究 王道文
2002CB111300 重要农作物品质性状功能基因组学与分子改良的研究 何中虎
2003CB114300 作物高效抗旱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基础 巩至中
2003CB114400 绿色化学农药先导结构及作用靶标的发现与研究 钱旭红
2003CB114200 农业微生物杀虫防病功能基因的发掘和分子机理研究 黄大昉
2003CB114200 农业微生物杀虫防病功能基因的发掘和分子机理研究 胡志红
2002CB111500 西部典型区域森林植被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调控机理 刘世荣
2002CB111400 农林危险生物入侵机理及控制基础研究 郑小波
2002CB111400 农林危险生物入侵机理及控制基础研究 万方浩
2005CB120800 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功能基因组和分子基础研究 薛勇彪
2006CB100100 作物应答高盐、低温胁迫的分子调控机理 武维华
2005CB121000 家蚕主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组与分子改良研究 夏庆有
2006CB100200 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和保护种质资源的原理与方法 朱有勇
2005CB121100 我国农田生态系统重要过程与调控对策研究 张佳宝
2005CB120900 作物高效利用氮磷养分的分子机理 吴平
项目介绍:2.能源
能源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针对我国能源供应紧张、石油安全问题凸现、能源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压力巨大的严峻形势,973计划一方面要解决现有能源技术系统提高效率、降低污染和保障安全中的科学问题,另一方面要在解决我国能源新系统创建的科学问题方面实现突破,探索非化石能源规模化利用的可能途径。通过基础研究获得经过验证的新理论、新方法、新系统,为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能源高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提供理论依据,为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奠定基础。
“十一五”期间,重点研究方向包括:
(1)深部煤炭资源分布、安全开发和煤层气开发的有关基础研究;
(2)煤炭洁净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
(3)石油、天然气资源高效开采和利用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4)我国大型电力系统有关的重大科学问题;
(5)氢能规模、无污染制备、输运和高密度存储的关键科学问题;
(6)探索大规模发展新能源(天然气水合物等)和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途径的研究;
(7)探索大规模发展核裂变能的途径及相关科学问题、发展核聚变能的基础问题;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首席科学家
2002CB211800 绿色二次电池新体系相关基础研究 吴锋
2006CB200300 燃煤污染物干法联合脱除的基础研究 陈昌和
2005CB221200 气化煤气与热解煤气共制合成气的多联产应用的基础研究 谢克昌
2005CB221300 化学驱和微生物驱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基础研究 袁士义
3.信息
近年来,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成为改造我国传统产业,振兴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信息产业正以高于全国GDP三倍的年均增长速度快速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但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信息技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缺乏已成不争的事实。从整体来看,由于缺乏强大的基础研究作为后盾,我国信息高科技产品仍以仿制为主,缺乏自己的创新特色。一个只能凭借别国的基础研究成果的国家,在未来技术创新的竞争中必败无疑。而这一局面只有在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全面提高我国信息领域的创新能力之后,才能从根本上加以扭转。
“十一五”期间,信息领域基础研究的发展目标是根据国际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发展状况,着重从信息获取、处理、传输、存储、再现、安全、利用,信息系统的基础元器件、信息处理环境、科学计算、人工智能、控制理论等方面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为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十一五”期间,重点研究方向包括:
(1)微纳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和集成微系统的基础研究;
(2)信息处理环境及科学计算的基础研究;
(3)泛在、可控的下一代信息网络的基础研究;
(4)信息获取的基础研究;
(5)高可信、高效率软件的基础研究;
(6)智能信息处理、和谐人机交互的基础研究;
(7)海量信息处理、存储及应用的基础研究;
(8)量子通信的基础研究;
(9)信息安全的基础研究。
我国资源有限的保障程度和环境脆弱的承载能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水资源短缺和时空分布不均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矿产和油气资源储量保证年限锐减,供需矛盾突出,资源利用率低;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已进入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性环境污染的阶段;全球环境变化已日益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涉及我国对环境、经济、政治、外交等一系列问题的国家决策;生态系统的退化加剧了环境的脆弱性,导致成灾频率剧增,灾情扩大和多种灾害群发。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首席科学家
2002CB111300 重要农作物品质性状功能基因组学与分子改良的研究 王道文
2002CB111300 重要农作物品质性状功能基因组学与分子改良的研究 何中虎
2003CB114300 作物高效抗旱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基础 巩志忠
2003CB114400 绿色化学农药先导结构及作用靶标的发现与研究 钱旭红4.资源与环境
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以揭示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机制与动力学为主线,从整体上认识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资源与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与发展规律,开展基础研究,为解决资源短缺、灾害频发、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提供科技支撑。
“十一五”期间,重点研究方向包括:
(1)固体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重大科学问题;
(2)矿产资源集约利用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
(3)化石能源勘探开发利用的基础科学问题;
(4)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和适应;
(5)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变化及其可持续发展;
(6)区域环境质量演变和污染控制;
(7)区域水循环与水资源高效利用;
(8)特殊资源高质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
(9)中国近海及海洋生态、环境演变和海洋安全;
(10)重大自然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
(11)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效应
2002CB412700 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研究 冯夏庭
2002CB412700 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研究 谢和平
2002CB412500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刘纪远
2002CB412400 中国典型河口—近海陆海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 翟世奎
5.人口与健康
健康是人类基本的生活目标,减少疾病是人类的共同愿望。我国已在人口与健康密切相关的卫生保健事业取得很大成绩,然而防病治病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如:各种重大的急、慢性传染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新的传染病时有发生;多种慢性疾病和老年性疾病日益成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社会、工作压力加剧使神经、精神性疾病增多。同时,降低出生缺陷,优生优育,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的任务极其繁重。各种创伤及自然灾害越来越大地危害人民生命健康,迫切需要发展新的治疗方法和康复手段。目前我国97%的药品是仿制药,不断研究和创制新的优良药物,以及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是我国人口与健康领域的紧迫需求。
针对上述需求,人口与健康领域的基础研究的主攻方向是以提高人口素质、防治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严重传染病和高发的重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方向。以阐明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解决疾病防治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为突破口,提高我国在人口数量和质量控制及重大疾病诊治和防控方面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原创能力,降低重大疾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以逐步达到促进国民健康、带动科学发展、加速社会进步的战略目标。
“十一五”期间,重点研究方向包括:
(1)重大传染病防控与诊疗的基础研究;
(2)重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机制、诊疗与预防的基础研究;
(3)生殖与发育的基础研究;
(4)脑科学与认知科学;
(5)环境有害物质对健康影响的研究与生物安全;
(6)中医理论与中药现代化基础研究;
(7)新药创制的基础研究;
(8)重大疾病诊疗新技术的基础研究;
(9)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研究。
2001CB5099 干细胞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盛慧珍
2002CB513000 炎症的细胞信号转导网络及其调控机制 李林
2002CB513000 炎症的细胞信号转导网络及其调控机制 姜勇
2003CB515300 神经损伤修复和功能重建的应用基础研究 肖传国
6.材料
材料是国民经济、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我国传统材料产业发展迅速,相当一部分的年产量已居世界前列,但生产过程中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污染环境,并且产品档次低,高附加值产品少,用于国防和高技术的高性能产品大量依赖进口,严重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高技术新材料方面产业规模不大,市场占有率较小,基础研究尤其薄弱,一些高端产品的关键技术的创新能力亟待加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材料需求日益增加,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材料品种繁多,功能各异,但其组分、结构、相变、制备工艺方法、后处理技术、加工成形和服役行为等彼此之间有着相同或相近的规律和物理化学原理,这些共性的规律和原理构成了材料科学的学科基础,加强材料科学的学科基础问题研究是材料科学自身发展的需求。
“十一五”期间,材料领域将开展材料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传统材料产业生态化改造以及材料循环利用的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发展低能耗、少污染、环境友好的绿色工艺,提高传统材料性能;大力发展高技术新材料、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材料方面解决一些瓶颈性关键科学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在材料科学自身发展的学科基础研究中做出创新性成果,在更深层次上和更广的范围内推动材料领域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 重点研究方向包括:
(1)基础材料改性优化的科学技术基础;
(2)新一代结构材料的结构与成形控制科学基础;
(3)信息功能材料及相关元器件的科学基础;
(4)新型储能和清洁高效能量转换材料的科学基础;
(5)纳米材料的重大科学问题;
(6)生物医用材料、环境净化材料与仿生材料的科学基础;
(7)材料的服役行为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8)材料设计和新材料探索、表征与评价。
2002CB613400 有机/高分子发光材料重大基础问题的研究 帅志刚
2002CB613400 有机/高分子发光材料重大基础问题的研究 曹镛
2003CB615800 新结构高性能多孔催化材料创制的基础研究 谢在库
2005CB623700 高性能铝材与铝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 张新明
2005CB623800 聚烯烃的多重结构及其高性能化的基础研究 杨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