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服相关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3:19:08
衣食住行,是老祖宗们最为重视的问题。其中“衣”更是人类与禽兽区别、防寒御害的重要工具,不过随着文明的发展,它的美化功能被大大地强调起来,时至今日,一件做工精巧的旗袍,一套新发布的法国女装,无不被人做为艺术品看待。然而,若论当今世界最精致的民族服装,则非和服莫属。
提起和服,首先要说源流(历史传承)。
从神治时代起,日本的服装文化始终带着鲜明的“外来”印记。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服装的形式,还体现在衣料的织造技术上。
从应神天皇的时代起,日本与韩国、中国交往密切,为文化的传输带来有利条件。推古天皇甚至模仿隋的服装,制定了冠服和朝服。到了奈良时代,模仿唐朝的服装和穿戴方式成为时尚,然而,物极必反,随着时间推移,更具个性和魅力的服装时代来临了。这就是平安时代。
平安时代也是日本的“国风时代”,她是在全盘消化唐的文化后,以大学毕业生之姿堂堂登上了历史舞台。此时的服装也渐渐摆脱外来的影响,发展出独有的奢美与精致的特色。举个例子,熟悉日本史的人一定听过“唐衣”和“十二单”。唐衣是盛装(礼服)的一种,以紫、绯为贵,金碧辉煌,美丽异常。十二单实际是一种穿着方式,她并不是十二层单衣,而是在单衣上叠十二层被称为圭的服装,圭轻薄透明,多层圭叠起时仍然能隐约看见单衣或表着的颜色,倍添朦胧恍惚的美感。从这里也可略窥日本人的审美观,既喜欢抽象化的美,又喜欢真实细致地反映自然世界的美感。
由于过度腐化,穷奢极欲,公卿统治终于衰退。镰仓和室町幕府时期,相对精干、简易的武家文化出现,这一时代特征也反映在服装上。直垂和侍乌帽子是时髦的男装,普及很广。女装变的简单。织田信长的安土、桃山时期,女子流行穿着小袖,虽然美丽,但比起唐衣之类,还是简陋。这一时期,带有鲜明民间性的“能乐”逐渐成型,绮丽豪华的“能”装束出现。此时,公卿的服装没有大的改变,基本是平安时代宫廷服装的延续,而公卿与武家的最终融合是在明治时期,那是后话。
江户幕府时期,男装、女装虽有变化,比如女装的小袖形状变得接近现代,而男装流行羽织(以黑五纹为正装,茶、黄次之),带结开始流行。但是,基本格局已定,到了明治时代,现在意义上的和服就定型了,此后一直没有太大变化。
·和服源流·
〔奈良、平安〕〔镰仓、室町〕〔江户、明治〕

传说中,日本神治时代有位依邪那岐命神他在举行袯除之事时常常脱去上衣、、带,裸露身体。据后人考证,传说中描述的神治时代相当于日本的原始社会时期。那个时代日本人生活的遗址现已发现数千处,其分布区域,北起北海道,南至九州,几乎遍布全日本。原始社会的日本人以群体方式过着迁徙不定的生活,主要的生产活动是狩猎和采集。也许就是在那个时代,日本人开始了用动物的皮毛或者树叶加工御寒,走出了裸露的时代。
在绳文式文化时代后期(日本新石器时代,相当于公元前800-前500年)和弥生式文化时代后期(日本使用弥生式陶器的时代,相当于公元前300-300年)日本出现了两种基本的服装式样一种是套头式圆领衫,造型类似于今天的圆领针织套衫;另一种是对襟式,门襟采用左衽,领尖至腰间,等距两处用细绳系结扣接,袖子为筒形袖,长度在膝以上。与上衣配套的还有袴、领巾、于须比。
袴原指穿在下身遮掩于上衣内的一种档布,但是这里的袴是指有腿部相连的类似于裤子的下装。男子有一种称为裳的缠腰,缠腰绕系于上衣,由于系结出现褶裥,使服装产生了一些变化。女子大都穿裳,与男子不同的是,女子裳长及地,形式与今天朝鲜妇女裙"其玛"颇为相似。
领巾一般作为装饰搭挂在两肩,搭挂的形式不限,通常是由个人的爱好决定的。在生产劳动中,领巾还时常被用作挽系长袖的带子,或者作替代包袱布之用。在别离的场合,人们挥动着手巾,以示依依不舍的心情,它与后来明治时代流行的以挥舞手帕表示告别的作用是一样的。
于须比是一种比领巾大且长的一种带状织物,蒙在头上垂绕至腰间。古代日本妇女忌讳被男子窥容,所以用于须比蒙面。
据《古事记》、《日本书纪》、《植轮图集》、《古语拾遗》等文献记载,日本绳文式文化时代后期和弥生式文化时代的服装已经采用楮布、麻布、棉粗布、藤布、科布等植物纤维材料制作,带子是选用倭文布。服装材料的出现笼罩着神话的光晕,如天日鹫神裁楮织布、日长白羽神自创麻布以利于民用等等。
染色在当时已经比较普遍,据《应神记》记载,景行天皇时,平民已经知道用茜草染红、靛蓝染青、荩草染黄、橡果染果黑、紫根染紫。染织品大多无纹,偶有一些印纹,-般都是直接利用树叶花草擦印完成的。所用的植物有月草、燕子草、山蓝、忍冬等。
从奈良时代开始,文献中的和服记载渐趋具体,再加上存世的实物,我们可以得出关于和服的较为清晰的发展脉络。
从奈良到平安-仿韩、唐时代
从应神天皇统治时代起,日本与韩国之间日益频繁的交往,使大量的锦、绫 、绢、罗等高级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运 进国内。丝织品传入的同时也将丝织技术带了进来,从此丝织技术在日本开始发展。特别是在百济的定安那,织锦技 术由于中国工匠阿知使者、汉织工、吴织工、秦始皇后裔秦氏的传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服装也具有了时代特征,表现为大袖口 ,领子也和今天所看到的和服领襟相同 。女装的衣服变长,出现了长外套风格的服装。
推古天皇十一年十二月,宫廷制定冠服和朝服制度,模仿中国隋代的服装制度。服装为立领、右衽、筒袖衣,下穿白袴,系带并垂结于前。布料选用粗厚棉绸,以服色区别等第贵贱。即大·德位服紫、大·小德位服青、大·小礼服赤、大·小信服黄、大·小义服白、大·小智服黑,并以青象征木、以赤象征火、以黄象征土、以白象征金、以黑象征水,再以木火土金水的五行之色结合五伦之说,五伦中以德为先。
以后虽然时代变迁,但是服制的基本形式没有大的改变,只是上衣的衣长尺寸增加了些,衣料还是粗厚棉绸,衣服上的装饰随官 位的升高而增加相应不同的内容。但大体上都还是以无花纹的官服为主,并嫁紫、绯、藏青、绿、黑的排列秩序表示从高到低的官位。袴还是用白色粗厚棉布,腰带用倭文布。
天武天皇十年开始,日本人开始使用革带。正式场合穿有栏服,系长带,上衣的衣腋合缝,下摆开横衩,前襟系带从右边垂下长长的结。非正式场合的简便服装为无栏短带,开腋,下摆无横衩,襟带也颇短。正式场合穿的下身服装为类似于裤子的白表袴,而在非正式场合中,白表袴上面要系一带子,称为括绪袴。带子选用布、绮等材料。在色彩方面,天皇用粉红色,诸大臣用深浅紫色或深浅葡萄色。著名的圣德太子像,所塑造的圣德太子就是穿粉红色的被称为无栏表袴的特殊服装,式样是一种介于正式装和便装之间的服装。
从持统天皇四年开始,高官冬穿绫绸夏穿罗,绫罗地上以团窠图案作为装饰。窠是鸟巢之意,形如涡状。色彩也根据官位来选定,从粉红、黑紫、紫红、深绿、深蓝到浅蓝色,平民服装为黄色,奴仆为黑色。
奈良时代(710-780年)日本受到中国唐朝文化的广泛影响,服装中出现了男着女装和女着男装的社会风习,如《万叶集》中记载大行天皇幸临吉野官时就有借用女装之事,有歌云:“宇治间,山朝风寒之旅尔,师手衣应借表妹毛,有勿久尔”为证。其实在大行天皇、文武天皇时,男女服装互换还不只限于上衣,有时候连贴身内衣也要借着穿。这种模仿中国唐代的做法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就逐渐淡化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出现了个性化的时装。
文武天皇大宝元年的《大宝令》规定,官服分亲王四等、诸王十四等、诸臣二十等。各等级又有详细的划分。
朝服,上衣之色亲王黑紫;诸王的正·从一位黑紫,正,从二、三位赤紫,正·从四、五位也是赤紫;诸臣的正·从一位是黑紫, 正·从二、三位是赤紫,正·从四位上下是深绯,正·从五位上下是浅绯,正·从六位上下是深绿,正·从七位上下是浅绿,正·从八位上下是深蓝色;大·小新任官员上下是浅蓝色;无品官员穿黄色衣。文官和武官的区别是文官有栏,武官无栏。
礼服,大宝二年开始,在一些特别重大的仪式上又制定出了相应的礼服,这些礼服的形制后来一直被后世所沿用。礼服包括玉冠、长袖衣、袴、褶、带、缓、玉佩、沓、持笛,这里的褶类似于裙围,沓类似于鞋,袴类似于裙子,但下半截裁至膝。衣、褶的色彩按照等级,亲王、诸王一品衣深紫,褶为深绿色;二品至五品穿浅紫色袍,其他同前;诸臣的礼服一品深紫,二、三品浅紫,四品深绯、五品浅绯,褶所有的都是用深蓝色纱,六品以下无礼服。武官的礼服,五品戴冠、缨,浅红色袍,白袴,金银饰腰带;卫士穿衫,白布袴,白布带,绑腿,佩刀。圣德天皇四年又出现了御礼服。
女官服,根据“养老令”规定,内亲王一品至四品可以穿礼服。女王一品穿深紫大袖上衣,浅绿褶,长裙为深红色、深紫色、浅紫色、绿色竖条纹缬类织物制成,带为深红色和深紫色的印花条纹带;女王二品至五品,衣浅紫,其他同前。内命妇一品穿深紫色衣,浅蓝色褶;二、三品衣深红,深绿、浅紫色带镶边;五品衣浅红,带是在浅色上加浅绿。朝服由筒袖衣、褶、带组成,内亲王和女王一品衣深紫,袴为深红色、浅紫色、竖条纹缬类织物制成,带为深红色、深紫色两种;女王二至五品衣浅紫,其他相同。女官二、三品袴为深红色、浅紫色、浅绿色。其他的女王二品以下的袴与此相同。女官四品衣深红,带为浅绿、深绿色;五品衣浅绯,带为浅紫,裙子同二品、三品;六品衣深绿;七品衣浅绿;八品衣深蓝。新官为浅蓝色衣,带浅绿,袴蓝色。
平民奉公办事时,男着黄衣、白袴、白带,女着蓝绿色衣,若要其他服色替代时,须配以红色袴。
奈良时代的织物种类很多,有绫、锦、罗、纱、绸、绢、绮、布等。染色工艺由于植物染料使用量的增加,使绞缬工艺得到了发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鹿胎纹。此外,夹缬工艺的应用也比较广泛,夹缬是指将被染的织物对折后夹在两块或两块以上的花版中,再进行染色。因被夹紧的部位染液不能上染,撤去花版后即显出花纹。这种传统工艺对后来型纸印花工艺的出现有直接的影响。另外还有蜡缬,它是利用印版蘸取能在织物上自行固着的液态或半液态物质,作防染材料,在织物上对需显示花纹的部位进行压印,再进行染色。因有蜡的部位染液难以上染,使织物显示出花纹图案。所染的颜色有红、黄、紫、黑、茶色和蓝色。当时金、银丝线也已经用于织物生产,用于手绘和刺绣的装饰。织物的纹样大部分仿自中国,以大花型为主,造型饱满,色彩华丽。其中的晕纹图案为天平年间具有代表性的图案。
平安时代(794-1192年)在日本史上又称“国风时代”,它是指在消化唐朝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独具大和民族风格的新文化。这时期服装工艺发达,装饰趋向华丽,是日本服装史上的“贵族时代”。平安时代的宫廷服装成了后来延喜式的基础。
礼服中重要的是天皇穿的冕服,这类服装仍是参照中国的传统:天子冕有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旒是用彩线穿组的珠玉,垂于冠的前后。衣服用大袖,红地上饰日、月、星、辰、华虫、雉、虎、猿八章;下裳为白地上饰藻、米等四章;御带分为长经、短绥,上饰玉佩。皇太子以下的文官、武官的礼服与奈良时代的大致相同。
朝服,可以分为束带、布袴、衣冠。束带指戴冠、着袍(半臂、下袭、内衣、单衣、表袴、赤大口、佩剑、持笏的装束),它是朝服中最正式的,布袴比束带略为简便,用指贯,即奴裙代替表袴的装束。衣冠指省略半臂、下袭、石带,着绣花裙、佩长刀、持扇的装束,穿这种服装,如果没有得到特许,是不能直接参朝的。
日常服装,有直衣、狩衣、水干等。直衣就是常服的意思,上着杂袍、内衣、单衣,下着指贯。戴冠的直衣称为冠直衣,戴乌帽的称为乌帽直衣。狩衣是指戴乌帽,着猎装、贴身衣和裤裙的装束。直衣是贵族穿的,狩衣是公卿平时穿的,同时也作为下等官员的正式礼服。水干指戴乌帽子,着对襟系结短衣、单衣和袴。水干为下等官员的便服,一般平民也可以穿。
与直衣、狩衣、水干配套的还有袍服。袍服分为缝腋袍和开腋袍两种,前者是文官或武官五品以上在不当班时穿用的,后者是武官在当班时穿用的。袍服的面料冬天用绫,内衬平纹绢,夏天用纱。色彩根据等级官品不同分别选用不同的颜色。天皇御袍用黄栌色染就。据载天皇用黄袍开始于嵯峨天皇弘仁十一年。御袍上面装饰唐草、凤穿牡丹等纹样。天皇在御神事上穿白色平纹绢的御帛袍。在御亲祭上穿御斋袍。御斋抱前有横栏,后有褶。太上皇在宫中穿饰有竹、桐纹样的红色袍。皇太子在宫中穿饰有鸳鸯纹的橘黄色袍。
臣子袍衫的色彩从元融帝至三条帝,一品至四品为紫,五品绯红,六、七品深绿,八品和新官深蓝色。鸟羽帝时,紫改为黑。袍服上的纹样有唐草纹、对波纹等,六品以下袍服无纹。以后根据家族不同,各自装饰不同的纹样,但六品以下不装饰纹样。
太政台、弹正台、检非违使五品穿朱色衣,式样为半臂、无袖短衣,袴前有栏,左、右、后三方有褶。
民间日常服装有代表性的是小袖,古代的小袖类似于今天的圆形小袖和服,和小袖配套的是袴。嵯峨天皇弘仁十一年以来,出现了在祭把和神社活动上穿蓝印服装的习俗,祭祀时,在袍服外面穿白布上印有蓝印花草纹样的襦袢,即小忌衣。并且在右肩上还要垂挂两条红黑两色的带子。领子装饰蝶和鸟类纹样。舞人穿开腋蓝印袍,纹样是竹和棕榈及其他杂类题材。赤带挂在左肩。祭 把官穿无袖小忌衣或缝腋袍衣。
平安时代的女装有较大变化。朝服与礼服越来越接近,上衣和下裳的尺寸加长,袴的宽度变窄,内裙外露。女装的类型可以分为盛装和便服,盛装即礼服,便装有小圭、细长、壶装束等。
盛装包括唐衣、表着、圭、细长、壶装束、单衣、裳、袴等。唐衣是指衣长和袖长较短的直领衣,后来唐衣又称作禁色,规定紫、绯色锦绫唐衣没有得到特许不能随便穿着。
表着是一种与今天的和服相类似的服装。
圭,是多层衣,层数不限,根据《荣华物语》载,多则达18-20层。小圭是套在表着外面的一种轻薄透明的 服装,这种衣服选用的颜色与表着不同,而通过小、轻薄的质地约略能透出些表着的颜色,非常漂亮,这不失为近代日本和服的一种特色。
细长穿在小圭的上面,看起来细长的服装,质地和纹样没有特别的规定。
壶装束,指戴市女奖,着圭,是女子外出远门时穿的服装。
单衣,尤其是装饰性很强的“十二单”也是这个时期中重要的服装式样,它是宫中女官穿着的服装。十二单不是指十二层单衣,而是指单衣上面叠十二层圭的装饰性服装。
平安时代的染织在前面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特别是纱、罗织物应用广泛,日常用的有布、紬织物。有花纹织物的加工方法主要有织、染、描、绣、刷等。印染方法主要还是采用浸染,刷印花是直接用植物茎叶或凭借型版,在上浆的白绢或纸上面刷印出花纹的一种手工印花方法。
染织品的色彩非常丰富,并且讲究应景取色。如表现樱花纹样,表层看上去是白色的,但同时又要透出里层的淡紫色。因为樱花虽然是白色的,但嫩叶带有淡紫色,所以整体表现自然的真实面貌,不能忽视一点细节。另外,日本人也把自然的、写生的与外来纹样题材图案化,使原来具象的内容经过变形使其装饰化、几何化,这种纹样称为有职纹样。如团花纹样、对波纹样、龟背纹样等。
镰仓和室町-武士服和表演服

镰仓幕府(1192-1333年)是日本史上第一个武士政权,这个时期的武士服装具有鲜明的民族和时代特色。武士服最初与水干相仿,但是很快被直垂取代了,并且流行戴侍乌帽子。这种装束不久后为民间男子所效仿,并得到了普及。
直垂是一种上衣下裙式服装,上衣交领,三角形广袖,胸前系带。袴的式样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穿括袴,后期穿切袴。直垂的材料和纹样选用另有特殊的规定。
公卿的服装大致沿续上个时代的形制。女子的服装由于武家提倡简易的生活,已经废除了原夹繁缛的着装制度。
从战国时代开始到应仁之乱,公卿的服装保持原来的形制。室町幕府(1338-1573年)的服装除了继续沿用直垂外,还增加了布衣、大纹。大纹是用家族纹章装饰在胸前、两臂,并在背袴上染以大花纹的服装,式样像直垂。此外还新出现了素袄,素袄是下等武士的服装,它的形制是从大纹发展而来的,有胸带、菊坠,但没有像直垂和大纹那样的筒状织物带,而是采用了革带。并且素袄无衬里、无纹、少有装饰,因此后世的人们常常将素袄与布衣混淆。
应仁之乱以后,服装更趋简化。女官使用圭被限定在五层以内,称为五衣。并按表着、五衣、打衣、单衣的顺序穿着,废除了裳的小腰。将取名为悬带的带子挂在大腰,从肩开始折回前面打结。平常服装为白色小袖和绯袴,或不穿裙,代之以细带。此 外还出现了被衣,用于婚礼和外出时穿着。
典型的武家服装有十德,十德以四幅织物缝合,饰以菊坠,穿短裙,加上小袖作为内衣。这种装束发展成为后来的羽织。直垂、大纹和袴的尺寸变长,短袴不再出现在正式的礼仪场合。永正年问开始,肩衣成为主要的便礼服,这是在模仿中世纪武士用的手 无、阵羽织的基础上,产生的断袖直垂式服装。 在民间,男子流行穿无纹和无胸带的素袄。女子仍穿在小袖上系细带和打褂的服装。
在染织方面,从战国时代开始,一方面由于中国和欧洲贸易带来的金袍、绸缎、绉绸、印金纱罗、真丝锦等丰富了当时日本的织物品种;另一方面,来自中国和朝鲜的织工,在日本的界、京都、近江一带传授织造技术,使日本的织造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日本著名的西阵织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到了大永年间,以三浦半岛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棉花生产技术,成为后来闻名遐尔的三浦棉花。当时染色以扎染应用最为广泛,红卷、豹纹、十字花纹受到人们的喜受。另外,人们还喜爱一种贴金箔的印金织物。
到了安土、桃山时代,服装的类别虽然与前代无甚差别,但小袖在这个时期有了较大的变化,与此同时,直垂、大纹和素袄也从原来普通的武士服装发展成为重要的礼服。武士平常则穿肩衣和袴,或者羽织和袴的组合装。妇女穿小袖,系宽约2寸的带 子。小袖从上个时代末期开始,袖长变短、袖口缩小,抉成为小而圆的幅月形刀袖,低领尖、没有缘边、大身幅,领口和大襟的色彩艳丽醒目。
服装所用的材料有真丝织锦、缎地锦、暗花纱、花菱、薄绢和舶来品如凸花锦、呢绒、毛织物、天鹅绒等。但最受欢迎的还是棉织物材料。色彩喜好黑、白、红、黄等,像黄色地上装饰同色花或刺绣金线图案等色调统一且华丽的效果比较常见.
镰仓、室町时代,文化表现出大众性和地方化特色,在民间文艺创作中,成就最大的就是“能乐”和“狂言”。“能乐”是使用假面具,配以歌谣、舞蹈,并以谣曲伴奏的演出,具有戏剧的特点。“能乐”的出现导致了“能”服装的形成,“能”服装以豪华绚丽的纹饰开创了日本的一种新的服装形式。
从江户到明治-和服的形成

江户时代(1603-1867年)宫廷的服装基本沿袭前代,只是礼服中大袖的服色根据不同的职位有所调整。规定亲王代为葱绿色典仪为紫色,内弁为青色,拟代为桃色,主殿图书赞者为白色。武家的礼服制度规定:四品以上服直垂,四品服狩衣,五品服大纹六品以下服素纹,司茶者和医生服十德,少年服水干、长绢、细长。宫女的服装早期具有公卿家风格,后来逐渐演变为武家风格,采用打褂小袖。从整个江户时代的服装演变趋势来看,公卿家风格的服装与武家风格的服装越来越接近,最终为服装向明治时代(1867-1912)和服的转变准备了条件。
江户时代的肩衣是武家和民间的礼服。肩衣初期仿羽织袖造型,前下方有褶,以花鸟、山水、文字等纹样作装饰。但从宽永年间至今,肩衣的形式已有很大的变化。宽延前后的界町演员服装也是肩衣的形式之一,造型就像展翅的大鸟。到了元文时期,肩衣上用鲸须绣出文字,称为鸟缝,造型为园肩形。肩衣中有一种胴肩衣,也称无袖和服外套,穿胴肩衣时不穿袴,据说是当时贱民的习俗。
袴,古时称作抛褶,因制作时把相近的缝迹聚拢,而省略下摆部位其余的褶故名。宽文、延宝年间称袴为直褶,褶的前端呈放射状。正德至享保年间,袴又称拢褶,原因是褶被聚拢在前袴。袴有裆,裆有高低,侍者高商人低,后来袴裆越降越低,大约在宽永年间,使用起了腰板。这个腰板大概就是后来和服带板的前身。
穿上衣下袴,或上下分开的袴,在江户时代颇为常见,上下袴或者说与袴配套穿着的服装主要有:继上下、长上下、半上下、麻上下、马乘袴等。其中继上下是指肩衣和袴选用不同色彩组合的服装;长上下是指肩衣等与长袴组合穿着的服装;半上下是指相对于长袴而言的半袴服装名称;麻上下指的是质地为麻的袴;马乘袴是一种高档宽下摆的服装用于骑马时穿。马乘袴的缝制工艺复杂,据说当时十家缝纫铺中只有一家能够缝制这种高难度的服装。此外,袷上下也是一种有衬里的上衣式样,据说是宽文年间,人们为夜间起来时防寒而设计的一种服装,但也有一种说法是吉宗将军在享保年间穿过的服装。
袴的材料一直是用锦、缎、麻纱等。享保年间流行龟纹绸。天明时,由于俭节令的颁行,人们穿起了草编袴、棉布袴。宽政末期,罗纱、条纹绸有开始被采用,接着麻纱、龟纹绸等也开始恢复使用了。袴的颜色没有特别的规定,褐淡黄、黑、烟灰色等比较多见。纹样有团花鸾鸟、唐草等。素地和小花纹也时常可以见到。这些纹样也都是家族纹章设计参考的对象。
羽织也是江户时代流行的服装。羽织有长羽织和短羽织之分,这主要是由于人们的审美趣味不同带来的式样上的变化。元禄年间羽织尺寸变短,据说是受银座商人的影响。享保年间流行不长不短的中长羽织。元文时,流行丰后的地方三弦音乐,艺人的都古路丰后要穿配套的长羽织,这对当时的影响非常大,所以仿艺人的长羽织也流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明和时流行中长羽织,天明时羽织加长,但到了文政以后则又变短了。
羽织一般以素地五纹为正装,选用绉绸、罗、纱、麻纱等材料。羽织上有小花纹的罗、龟纹的绉绸,绢等次之。再接下来的就是条纹紬,主要有结城出产的和上囚、铭仙等地生产的。羽织的色彩以黑色为正装,茶色、淡黄色次之。装饰以五纹为正装,规定限于武士、医生、富豪、给官府送货的商人穿着。中产阶级以下的用三纹和一纹。
羽织的种类繁多,主要有棉袄羽织、袷羽织、单羽织。江户以前出现的还有革羽织、纸羽织、蝙蝠羽织、打裂羽织、鸟毛羽织、广袖羽织、雨羽织、无袖羽织、火事羽织等。其中蝙蝠羽织指短衣长袖,形如蝙蝠的羽织;打裂羽织也称振裂,衣的背后下半部开衩,是武士骑马或旅行时穿的;雨羽织是指用纱罗织物缝制的羽织。
据载,日本人为了御寒,在文化、文政年间又创制了一种被称为半天的新服装式样。半天一般是以棉花为内芯,类似于棉袄。男子的半天用八丈岛产的黑色八丈绢作衬领,而女子则用缎子作衬领。半天有印半天、长半天、蝙蝠半天、龟甲半天和肥棉半天之分。其中印半天是职员或雇工穿的,所以又称法被,藏青色的半天上印有白色纹样和店号文字;龟甲半天一般是指给四五岁的孩子穿的;蝙蝠半天是旅商、邮差主事者穿的,这种半天到了文政以后,就由合羽取代了。
合羽,是雨天外出时穿的一种外套。庆长年间由西班牙人传人日本,造型类似于传教士的外套。最早的合羽是采用桐油纸制成,叫坊主合羽,有白、青、红色条纹、黑色合羽等。宽文年间出现棉布合羽,有黑、藏青、蓝、青灰色、茶色等。此外,合羽的种类还有平民用的半身短衣半合羽,武士、医生、僧侣、富豪用的长合羽以及女合羽等。
江户时代,小袖的形制与今天所看到的和服已经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可以看成是现在的一种简单式样的和服。江户时代小袖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江户前期,男子用的小袖以棉布、麻布、常陆紬、八丈绢、加贺绢、飞弹绦纹布制成,妇女用的小袖常以黄八丈绢、早川织、绉绸等材料制成。颜色上男女小袖都流行白色。纹样上,男子以素地为多,也有不少选用格子和横、斜纹条子的织物制作,妇女的小袖大都绚丽多彩,变化丰富,常用的装饰纹样有水、云、闪电、 动物、植物、器物、建筑、文字等,纹样题材和表现手法极其繁多。贞享开始至元禄,纹样以小袖背部为中心,从肩开始一直连续到下摆,纹样比以前更加丰富。男子服饰中最著名的是熨斗目,指的是袖和腰部的条纹装饰。女子的礼服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金箔装饰,使服饰更趋华丽。享保时八代将军吉宗颁布俭节 令,小袖装饰趋于朴实。
江户后期,服装的形式变化较多。开始时,武家衣服的腋下是不开口的,而民间多在服装的腋窝出留开口部位,庆应时则以开小钱大小的口做了统一的规定。江户时的妇女穿圆领袖,袖径以碗口大小为准,但京都和大阪仍是采用三角 形袖。
和服的腰带,特别是男带,原来民间一直采用细带,江户时代用一寸或二寸的矩形带系结成的方格形图案非常流行,这种带子质地以龟纹、缎地、小仓、博多、素地的居多,色彩选用黑、茶、烟灰等色;延宝时,小 花纹、条纹流行;元禄时,鹿胎纹流行;享保、元文中期,带幅变宽至四寸、五寸,但宝历时又变窄;安永时,绗缝成圆筒形的带子流行;天明时则又兴起使用宽带。女带原来是不外露的,只是民间偶有用细带系腰。到了战国时代,首先是贵族阶层的人开始内带外系,这就出现了对腰带外观进行设计的要求。桃山时代, 流行名古屋带,当时以绦带制作窠结被视作是一种时尚。享保年间,带结已经非常普及了。至明治时代,日本的和服基本定型。
·和服类型·
〔女子和服〕〔男子和服〕〔儿童和服〕
和服是大和民族的服装,它在形成的过程中虽然接受了一些外来服装,特别是中国服装的影响,但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和服服装的形式却是中国所没有的。有人说日本的和服非常适合于日本这个个子矮小的民族和它所处的地理环境,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和服是采用直线造型,它取门幅约36厘米的布料,采用直裁法,经缝合完成。和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正日本人在体形上的不足,它同时也适合于不同体态的人穿着。和服与现代西方体系的服装也有明显的区别:如西装以男式、女式来区分服装的主要类型,男装包括西装上衣、裤子、西装背 心等;女装包括西装上衣、普通上衣、裙子等,此外,还有帽子、 围巾、手袋、袜子、领带等附属品。而和服则不分上下,也不是以男装、女装来划分,而是按照和服的组合式样,分为长着、羽织、襦袢、带、袴、上衣等8也就是说,和服各部位的名称都是相对独立的。
女子和服
和服的种类很多,从使用功能上分,有礼服和日常服两大类。根据具体穿着的场合、目的和时间的不同又有许多区别。以下是最主要的和服类型。
黑留袖
黑留袖是已婚妇女在庆典中的正式礼服。结婚仪式上,新郎新娘的父母及亲戚朋友中的夫人,都是穿黑留袖参加婚礼仪式的。黑留袖为黑色,上印五纹,下摆的纹样华丽,格调高雅,题材多寓意吉祥。带子取袋带,面料采用金银丝织锦、斜纹地纬花织物、缂丝等。
色留袖
除黑色以外的有色留袖都称色留袖。色留袖的下摆装饰纹样、衣服上的五纹以及采用比翼缝合等都与黑留袖相同。所谓的比翼缝合,就是指双层缝,即在领、袖口、下摆部位将和服的衬里和面料缝合在一起。色留袖原来是皇宫内一些贵妇人参加集会或上流社会妇女们穿的比较贵重的服装,现在作为普通妇女的华丽礼服,用于披露宴和各种聚会。对于作礼服之用的色留袖,带子、拎包等附属品必须在色彩、纹样方面与服装配套。色留袖中三纹和一纹的色留袖是仅次于黑留袖的贵重礼服,无纹单层的色留袖同访问服相同,未婚女性也可以穿用。
振袖
振袖就是长袖,振袖的袖子长度可至脚踩,是一种较有情调的和服式样。它是未婚妇女在成人式、毕业典礼、谢恩会、结婚仪式、正月以及各种重要聚会场合中穿着的正式礼服。其中黑色振袖通常被认为是最高贵的振袖。振袖的纹样一般采用友禅染和扎染工艺。同时结合贴金箔和刺绣,装饰非常华丽。振袖的带子采用袋带。打成豪华的装饰结。鞋、拎包等附属品也要求尽可能地规丽一些,青春一些。
访问服
访问服是继留袖和振袖之后的一种礼服,也称简式礼服,一般是在结婚披露宴、条话会、一般聚会、拜访上司等场合穿用的。访问服的绘羽纺样面积较大,从胸前开始及至后肩、两袖、下摆,而且要求衣服接缝处的纹样连贯不能中断。纹样的题材内容往往根据穿着者的兴趣爱好,没有特别的规定,但是色调和纹样风格要求高雅不落俗套。
付下
付下是一种与访问服风格接近,但应用范围更加广泛的简式礼服。付下纹样指的是与和服配套的纹样,即通常所谓的件料纹样,纹样依据和服的前后身、大襟、袖等不同的部位进行安排。付下纹样由于巧妙地利用布局和形、色的分配,使和服的款式结构和纹样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与付下配套的带子最常见的是名古屋带。
色无地
除黑色以外的单色和服叫色无地。色无地有一纹的色无地和三纹的色无地,前音称为简式礼服,后者比前者尊贵。色无地既可在喜庆、披露宴等场合穿着,也可在丧葬、祭祀等场合穿用,不同场合的色元地主要在于和服纹样上的区别。用于喜庆时的色无地纹样一般是龟背纹、扇面纹等吉祥纹样,而云纹、编织纹等色无地则是庆吊两用的纹样。不同的场合对色无地的颜色也有不同的要求,红色系列或艳丽色彩的色无地宜远离不吉利的事;丧事中穿的色无地要求用黑色,和服带也要用黑色。
此外,在孩子入学仪式、毕业典礼,特别是在与法律事务相关的一些场合通常也穿色无地。
小纹
是指采用型染工艺印制完成的匹料制作的和服。传统的型染技术如型友禅、江户小纹、红染等都非常著名。小纹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和服式样,它可用于访问、聚会、看戏等不同 的场合。

即用紬为材料制成的和服。紬是一种低档粗丝,制作紬时一般是先染色线,然后织成条纹与格子纹等织物制作成和服。紬可以平时在家里穿,也可以作为外出服。具有代表性的纳有大鸟紬、结城紬、上田紬等。紬有质朴而独特的手工艺特点,但大部分的紬价格昂贵,不是普通人家都能享用的。
男子和服
相对于女子和服来说,男子和服的类型则简单得多。男子和服有三种最常见的类型:浴衣、日常服、礼服。
浴衣
通常是在夏天的祭祀活动、纳凉晚会、盂兰盆舞上穿着的和服。年轻男子的身材比较单薄,穿和服时要补正腹部。
日常服
是正月第一次谒拜和平时在家中穿的服装。
礼服
男子的礼服,已婚、未婚、喜丧都没有明显区别。如穿拨染的五纹的羽织和裙子,裙子和袜子是白色的,和服带用博多织物和织锦。
儿童和服
是日本和服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门类,主要因为儿童和服的尺寸比较特殊。制作时关键在于儿童和服肩上的窝褶和窝边处理, 这方面的工艺非常讲究。从种类上看,以儿童浴衣、七五三节和服最为常见。
在夏天的祭祀活动、纳凉晚会、盂兰盆舞上,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儿童,穿着漂亮的浴衣,欢快地唱歌、跳舞或玩耍,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无论男孩、女孩、大小胖瘦,制作的浴衣似乎件件都合身适体,这令许多外国人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孩子天天都在成长,一年一变,而和服的制作成本又很高,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在成年以前一般只有1-2套和服,而这些衣服又怎能适合不同年龄层次的儿童穿着呢?其实是日本人很巧妙地在肩侧缝制了窝褶,在裙摆、袖口部位缝制了窝边。窝褶的尺寸约等于肩宽的一半,在前后袖窿位置留取2厘米左右的松份作针迹,前袖窿稍侧斜,后袖窿平行。窝边也要留取二次缝合的松份,在袖口部位折返一定尺寸的布料,下摆位置也是同样折返一定的余量。这样,随着孩子一年一年长大,可以逐步将余量放出,随时调整衣与人体的比例。
七五三是庆祝儿童成长的非常重要的节日,孩子三岁时有 “发置之仪”,举行此类仪式的目的是祝贺孩子在仪式上剃头以后开始正式长发,男女都是如此;五岁主要是祝贺男孩穿上裙裤,称为“裙装之仪”;七岁主要是祝贺女孩解下和服带子开始打结,故名“带解之仪”,这就是七五三节的由来。每年的一月十五日,到了这个年龄的儿童都穿上美丽的和服,按照神社和当地守护神的诣意,在母亲的帮助下,进行祝贺仪式。
三岁孩子的和服装束为:可爱的方领或圆领和服罩衣、和服长衬衣与和服,做好的窝褶和窝边。准备的服饰品有:和服长衬裙、腰带、袜子、头簪、草履、钱褡或腰包、和服、罩衣及伊达缔。
五岁孩子的和服装束:外穿与成人男子一样纹饰的羽织,即短外褂、裙、和服长衬裙、和服,同样要缝制窝折。准备的服饰 品有:和服、角带、短外褂、腰带三根、和服长衬衣、护身、装饰用怀刀、扇子、裙、袜子、草履。
七岁女孩子的和服装束比较复杂,准备的服饰品有:和服、伊达缔、和服衬裙、腰带三根、贴身和服内衣、和服长衬衣、衬领、带扬、带枕、带缔、护身、装饰用的荷包、扇子、手提包、袜子、草履及其他填芯和面带。
·和服穿着·
〔穿法〕〔场合〕〔举止〕
穿法

和服的穿法比较繁复,不同的和服有不同的穿法,虽然在大致的步骤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细节处则很有讲究,和服穿着的技术也就表现在这些细微的差别上面。例如和服的底襟离鞋跟位置,浴衣是7-8厘米左右,留袖在25厘米左右,而中振袖、小纹等都是在15厘米左右。衬领外露的多少也是不相同的,丧服的衬领外露约l一1.5厘米,访问服的衬领外露约2厘米,中振袖一般外露3厘米左右。
穿和服一是要了解和服的基本知识,如和服各部位的名称、和服的种类以及和服的面料,同时还要了解和服带的形式、特征、质地和性能;在和服必要的配件中要了解附属的物品、内衣、现代美容用具、履和包等;在和服与带的组合方法中要了解不同质地的配合、不同色彩的搭配以及TPO的组合方法。这些基本知识在我们前面的章节中都已经不同程度地提到。
二是要了解操作步骤和程序。为了达到美的着装效果,首先要对人体进行补正。着装人对自己体型特征的优缺点要比较清楚,这十分重要,因为服装是人体的第二皮肤,人体的缺陷会影响着装的效果。所以在着装前,要补正人体的缺陷。人体的基本造型可以粗分为A、Y、I、S等型。一般来说,A型的人体是用贴身长方形短褂补正,Y型的人体是在领肩和腰围部分补正,I型人体补正是用略带倒三角形的短褂补正,S型的补正重点在人体中心的胸腹位置和腰背部位。此外,个子偏高或偏矮,胸的凸、平等,也要采取相应补正的方法。
三是在开始着装之前,一定要将准备工作做得充分,必要 的道具包括和服的一些小配件,与和服配套的内衣,穿和服进行美容时的一些现代美容辅助用具,鞋和其他附属品都要准备好。这些在前面已经作过介绍。
和服的穿衣顺序是:
穿贴身内衣和裙子,并补正体形
穿振袖长孺袢,对齐两肩和背缝线
保持长孺袢前身地平整
双手将带从前身绕至后身
避开在前身中央打结,带的两端塞入带中
系依达缔
套上振袖,并将下摆与地面水平对齐
系腰带
系胸袋
整理前身下侧多余部分,用手压住,然后系带
系带时保持前身平整
用袋带系松风结时将带子从前身绕至后身
在前身插入带板
在后身放入带枕
系带扬
系带缔
场合

和服在使用上地最大一个特点就是应时而择衣,在什么场合穿什么样地和服不是件简单的事,对于一些日本人来说也是难以搞得十分清楚的。但是,在人们熟知的场合,大多数人还是能按传统的方式穿她们应该穿的和服。
日本的习俗,婚后第一次过元旦地少妇,要第一个向媒人好,在这样的场合,少妇要穿朴素一点的和服,而和服的色彩则要明快亮丽,领口内衬的色彩要鲜艳。一月十五日是日本的成人节,参加这一仪式的人要求穿成人式的和服,传统的穿法是穿色留袖,现在这个规定不是那么严格了。但是成人节毕竞还是一个从少年变为成人的节日,虽然很少有人像过去那样认认真真地按照仪式所要求的做,但在这个节日里穿得漂亮一些,还是现在许多女性想要做的事。所以现代成人式中穿振袖的比较多,和服的图案以松、竹、梅、龟纹等吉祥纹样为主。带子选用织金锦、经锦袋带,与华美的振袖交相辉映。
女裙是现在日本学生毕业时穿的和服。女裙原是日本平安时代上流社会妇女穿的一种服装式样,镰仓时代以后,除了特别的需要,一般已不太有人穿。但明治时代日本出现了女子学校,为了让女生们穿上校服,曾一度采纳过穿女裙。随着洋服传入,穿女裙的人越来越少。现在生活中已没有人穿,只是在大学毕业式上还保留着穿女裙这一具有纪念性的习俗。女裙的质料一般选用:素地和江户小纹,裙子下摆两边有开衩。
欢送会、谢恩会或一殷的聚会上穿中振袖的比较多,在欢快和谐的氛围中,穿的和服要格调高雅,系的带子要宽松一些。
结婚式和披露宴是比较隆重的场合。这时新人的双亲、已婚的夫人们应该穿五纹的黑留袖,腰带的色彩要亮丽,用白色或金银色,显得高贵。小姐们穿振袖,系华丽的腰带,和服上装饰松、 竹、梅、鹤等纹样。男子也是穿五纹的黑留袖,而且胸前的菊坠 和袜子都必须是白色的,角带材料选用织锦和博多绸。参加结婚式的其他人,如同事等,可以穿访问服或者振袖,这些服装要求高雅,有华丽的带结。
孩子的入学式,不仅孩子穿色无地,带孩子入学的母亲们也 要穿一纹的色无地。孩子到十三岁,在那年的阴历三月十三日,关 东和京都一带的人都带孩子去参拜菩萨,这时要脱去为原来体长 四分之三的和服,新换上的正式礼服要求与成人和服的标准尺寸一致。七五三节,孩子 们穿色彩艳丽的盛装, 母亲宜穿付下,系名 古屋带(图24)。
在比较隆重的庆典、比赛或受奖等场合,参加者一般穿有纹的黑留袖或振袖,带子和附属品也要和黑留袖、振袖配套。如果随身带扇子,扇子要插在腰带内。
日本人看电影、演出或外出购物时也要更换和服。穿富有个性的付下和江户小纹,系名古屋带。如果想要更加优雅一些,也可以穿访问装。
此外,不同的季节穿不同的和服,像初夏的一船访问装是没有衬里的单层和服,带子可以夏、冬两用;盛夏 季节,人们选用上布、麻等材料制成的纱、罗织物,无论是留袖、振袖、丧服、访问装、 付下都大致相同。但在冬天时,道行就成了最受日本人欢迎的防寒挡风的外套。
举止

在日本许多重大的场合,人们都要穿和服,如婚礼宴席、生日派对、茶会或是其他一些较为正规的场合。其实在生活中穿和服多有不便之处,如衣袖过长,使进食时举箸不能过远;下摆过紧,使行走中抬足不能过高。如因衣袖过长不小心打翻了汤碗或是抬足过快摔了一跤,那可就大出洋相了。因此,穿着和服必须具有优雅的风度和高贵的气质。要举止得体。才能与和服相配。
中国有句俗话: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用这句话来形容和服举止,真是恰如其份。除此以外,穿和服还要讲究走相和礼仪。
站立时的基本姿势是下巴略低,背脊伸展,两肩放松,自然下垂, 双脚要合拢,脚尖并齐。在人前站立的时候,千万注意不要形成猫背。
坐分为椅子和蒲团两种。座椅子时,不能座得太深,但太浅也会被看作是不安定。座在椅子上脚和膝要并拢,脚稍稍后退则更 美更雅。振袖的大袖要放在膝上,右袖在下,左袖在上。到 人家作客要坐蒲团,最初应从蒲团的下座即横向开始,以跪的姿势将膝盖接触蒲团的角端,然后再逐步以膝跪进,到达蒲团中央,再以正面面向主人。从蒲团上站立起来时先要腰不动而将两足立起来,出来的时候要从与坐下时相反的方向出来。
行走时必须保持优美的姿势,这里面最重要的是步幅。步幅必须小而平稳才能见美,另外要处理的问题是衣袖和下摆。和服之美的关键在于衣袖,行走时衣袖不能随意地摇荡,而是要轻轻地摆动,下摆也不能拖地而行,要轻轻地提起。穿和服出门,特别是穿最高贵的礼服振袖的时候,经常会坐车,不免会发生袖端被夹在门缝里或是下摆被别人踩住的各种麻烦,因此,在乘坐汽车、上台阶时,需要特别注意。
坐车时,首先要把包和其他所带的东西放在座位上。然后背对座位坐下。穿振袖时要用左手将衣袖合拢,右手托起左袖,而左手则稍稍提起衣襟。坐时只能坐位置的一半左右,不能坐得太靠里,胸要挺起,微微前倾,脚尖着地,不能让腰带接触椅背。以免变形。如是车上无座位时,可能会站在车中间拉着吊环,此时一般要用一手将另一手的衣袖按住,不能让别人看到衣袖里的白衬衣,手腕也不能露得太多。下车时,左手持襟,右手拉住扶手而下,下车之后,必须先整理腰带,确认腰带及衣服的整齐。
穿着和服上下台阶时,必须十分注意脚的行动和下摆的位置。上台阶时,要右手轻轻地前引,振袖的衣袖要由左手来提,慢慢地斜上台阶才算是美的姿势。下台阶时,亦要用左手提起衣襟,将一足慢慢露出足尖,轻轻踏下一级级台阶,真可谓是如凌波虚步, 晴蜒点水。 还有一种是礼仪场合中的见面时间安和分手时道别。在日本访问时,总是要先在座位上问候,这里就有座位上的仪礼,先在塌塌米上坐正,伸直腰背,上身渐渐地向前倾倒,此时,双手膝前的塌塌米上按住,稍稍之后,再慢慢抬起来。注意,肘部不能横向伸展,头不要垂下太过,以致袜子被对方看到,腰不要拾得过高。在问候完了之后,客人再在蒲团上坐下。现在,站立的问候也多起来了,首先是将背部伸展,慢慢地将上身向前倾斜,两手放在膝上,双足并拢,头往下低时,腰背部要呈圆形。
罗织物,是指全部或部分采用条形绞经罗组织的丝织物。罗有横罗和直罗、花罗和素罗之分。
纱织物,是指全部或部分采用由经纱扭绞形成的均匀分布孔眼的纱组织的丝织物。但是中国古代也有将均匀分布方孔的、经纬拈度很低的平纹薄型丝织物称为纱的。
双层织物,指双面异色提花织物。如袋织物、凹凸织物等。
提花织物,也称大花纹织物,织物组织循环大,花纹复杂,如织锦、织锦缎等。
此外,像御召、上布、紬、博多织等都是和服有代表性的面料。御召是绉织物的简称,属于熟织的绉织物;上布是麻纤维织物,也是熟织物,上布就是上等的麻布;博多织是指粗纬丝和细经丝交织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织物。这些织物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与较长的生产历史,所以它的织制方法也是固定地保留着传统的方式。
说起织造,日本的京都有著名的西阵织。西阵是京都市西北部的丝织物生产中心区域,历史上自延历十三年(794年)平安京设置以来就已设有织部司作为官营的丝织工场,生产高级丝织物。到了13世纪,丝织工场以中国的丝织物为样本在技术上得到极大提高。14世纪,工场成为机业集中地,在15世纪末的应仁、文明之乱中,由于西军置阵于此而有西阵之名。天文十七年(1548年)以西阵为中心的丝织物生产基地形成,盛行高楼提花技术,生产织金、缎子、唐织、纱绫等高档织物。享保十五年(1730年)由于大火,西阵地区织机的七分之三被烧毁,此后在天明八年(1788年)的大火中织机又被全部烧毁,后又逐渐恢复。到天保十二年(1841年)又有三干台左右的织机被毁。明治二年,西阵物产会社成立。目前的西阵约有织机三万五千台,其中手织机二万六干六百台,力织机约八干台。因此,西阵是一个以手织机为特色的丝织物生产基地,其中大部分手织织物都被用于制作和服,龙村和川岛就是其中较为有名的两家。
龙村美术织物会社的创始人龙村平藏(1876一1962年),于明治三十九年在京都创立龙村织物制织所,大正八年,他在东京日本桥俱乐部举办第一届龙村平藏美术展览会,展出其织制的美术织物。大正末年龙村开始研究法隆寺织物和正仓院织物并进行复制,用古代织物的纹样制成和服面料。现在龙村的旗帜已传到龙村元的手中,1996年,为纪念龙村平藏120年生辰,龙村织物会社举办了“初代龙村平藏织之世界”展览。其中就有花鸟文金唐革锦打褂、远州锦打褂和国宝日暮文莳绘锦打褂等。打褂属于振袖一类的和服,其中的远州锦与中国四川生产的回回锦极为相似,是当时日本模仿中国织物生产的,在方格纹中安置团花、牡丹、菊花及杂宝纹样,龙村将这件织物又进行了色彩和纹样上的再创造,使其更为华丽和精致。
川岛美术织物会社是西阵织中最大的一家。其创始人川岛甚兵卫于天保十四年(1843年)创办和服店,称为上田屋。明治十七年(1884年),川岛于京都创设川岛织场,是为今日川岛织物的前身,其特点是织制装饰织物。目前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宽的织机,宽达24米,由12位织手同时上机织造,其织物主要用于剧场的帐幕,极为壮观。川岛也从事风格华丽的和服织物的制作,其中有不少作品还被其他博物馆所收藏,如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锦刺绣能装束都名所,纹样是红地小花卉纹的织地上再加上各种方形的风景。每一处风景都有完整的布局,楼台亭阁、小桥流水、 山川风月、西窗雪养等,极为华丽,其原画者为樱井光云,制于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图9)。
龙村和川岛只是西阵织中最为有名的两家公司,但事实上西阵织中的公司有上百家,在西阵织会馆中,就有传统织造技术的表演和和服的展览,而且还有穿着和服的摄影项目,从中可以看出和服在日本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与织造相对应的是印染的和服。友掸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种。
印染

友掸染是以糊置防染印花方法为主而形成纹样的技法之一,其特色是形成多彩华丽的手绘纹样,在近代的染织和服史上,特别是小袖纹样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元禄时代的扇绘师宫崎友禅斋创造的友掸染(又写作友仙、友染、幽禅、幽仙等),早在江户前期已经出现,到元禄(1688-1704年)前后逐渐盛行。以友禅斋命名的友掸染,现存最古的遗品是在元禄之前约二十年,万治二年时的仙台伊达四代藩主伊达纲村(1659-1719年)所用的产衣。
在友禅染中,又有京都附近的京友掸(又称加茂川染)和北陆金泽附近的加贺友禅之分,其纹样与色彩趣味相异,加贺友掸配色以胭脂、紫、绿、蓝为多,一个单位纹样中用多种色彩染成,特别是晕染技巧用得多,色彩与纹样较京友禅更具图案化。友禅染,开始时只在织物上绘以部分的插友禅染就变成非常高价的东西,仅限于特殊的上层社会所用,但在明治以后,由于型友禅的流行,批量生产成为可能,友禅染也成为普通的和服面料。现在的友禅中,有插友禅与型友禅两种,插友禅就是以描绘为主的友禅,又称描友禅、手描友禅、本友禅、上代友禅等,用纤细的糊置自由地描绘出纹样是插友禅的特色,其工艺过程先为糊置(以防染为目的,有丝目糊、筒糊、杨枝糊、堰出糊、伏糊等),再是色插(即纹样着色,用笔或刷描色),最后是地染及其他工序,这样的产量肯定不会高,而且描绘的效果与羽织相似。型友禅是以使用型纸为特点的,所以效果较为粗犷,型友禅以批量生产为目的,所以适合于连续纹样。
友掸染已成为各种印染方法制作和服的总称,它的特点是手绘,自由而灵活,图案极为华丽,但其基础可以是各种糊防染,或是扎染,或是染色,按画稿要求而定。糊防染可以是印上去的,也可以是撤上去的,后者称为莳糊,又称撤糊,将织物弄湿后撒上糊粉。扎染一般称为鹿子,在京都的称为京鹿子,扎时按图案要 求空出手绘的地方,然后开始手绘。与友禅相似的日本民间染织技术还有冲绳一带的红型等。
现代的日本友禅后继有人。京都的友禅美术馆中不仅陈列友禅染和服作品,而且每天有大量学生学习友禅染技术,她们学习绘画、学习制作,制成的和服产品除了自己穿用外,也有出售的。
京友禅: 几何学模様 花鸟风月模様 更纱模様
印染
织制成形的织物,一般须经印染加工才能用作和服面料。其中染色是通过染料和纤维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而使织物染上一定色彩;印花则是用色浆在织物上印制花纹图案。印染可以分成手工印染和现代机器印染两大系列。
手工印染是指采用手工方法进行染色、印花的工艺。日本的手工印染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古事记》中就有黑衣、青衣、染衣服、染汁、捣茜根取色的记载。但最初的染色技术非常简单,大约到了孝德天皇大化革新时期,和服才有了专门的紫、绯、绿等染法。文武天皇时设立了内染司机构以掌管染色之事,并出现了染色师这一专门的职位。至桓武天皇延历迁都以后,织部司中又有了专门的染户。江户以后印染业逐渐在民间普及起来。
和服印染的方法很多,以下是日本和服传统的手工印染方法 。
括染,即扎染,古称绞缬。它是把布料或服饰成品按照制作 者的设计意图,在所需显示花纹的部位用线捆、缝或作一定的折叠,再用线绳捆扎牢固,然后染色。染后拆去捆扎线或缝线。由于被捆扎部位染液无法上染,就形成了一定的花纹图案。
蜡染,古称蜡缬。它是用能在织物上自行固着的液态或半液态物质,如石蜡、蜂蜡、木蜡、白蜡、松香等作防染材料,在织物上需显示花纹的部位进行涂绘,再进行染色。因涂绘有蜡的部位染液难以上染,而使织物显示出花纹图案。蜡染有冰纹、这是由于在染色过程中涂有防染材料的花纹部位产生裂 纹,使染液顺着裂纹渗入织物纤维内形成的,这是蜡染所特有 的肌理效果。
注染,即利用印版或防染糊防染,染料注入织物不防染部位染成花纹的方法。如夹染,古称夹缬,是指由两块或两块以上的花版,将被染的织物对折后在其中夹紧,再进行染色。因被夹紧的部位染液不能上染,撤去花版后即显出花纹。这是一种利用花版进行防染显花的传统工艺,其中花版的制作是关键。因工艺相对较复杂、目前夹染不如扎染、蜡染那样普遍。
描染,即直接用笔酿取染液在织物上描绘花纹,一般多用于丝绸。描染用笔挥洒自由,不受工艺限制。日本有代表性的染色技术之一手描友禅,就是直接采用手绘或结合隔离胶手绘的方法,图案块面分界清晰,是一种较典型的手绘方式。
色笔描染,用染料和糊剂调成的色料,直接在织物上描绘图案或纹样的方法。
凸纹版印花,是将雕刻成凸纹的花版(木制或铜制,也称印戳),直接沾取颜料或染液在织物上压印出花纹。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印花方式,友掸、更纱等印花纺织品就是采用了这一传统的印花技术完成的。凸纹版印花的延伸还有凸版拓印、刷印和滚印等,均属历史上出现过的民间印花方式。
楼空版印花,用楼刻成花纹的花版(一般为纸型版)放在织物上,然后用刷子刷上调配好的颜料或涂料即可,或用喷枪喷上颜色。楼空版与凸纹版印花同属型印范畴,也是一种古老的印花方式。楼空版印花如与防染工艺结合,可产生许多印花种类,主要有:糊染,用浆糊作防染剂,先用楼空版印在织物上,然后刷 染上色,待干后洗去浆糊,即显出花纹图案。古代的印金方法与此类似,即先印上粘着剂,然后通过撒金粉、贴金箔等方式粘着在织物上。日本著名的型友禅、江户小纹以及冲绳的传统印染方法红染等也是采用这种印染技术完成的。型友禅是将花样雕刻成 型纸,纤细的部分用许多发丝牵住,每次套色用一张型纸,一般要用30-40张型纸,多的甚至近百张。友禅染按产地分为加贺友掸、京都友禅、东京友禅。东京友禅是现代风格的友禅(图13)。
引染,用刷子浸蘸染料,然后在织物上刷印出花纹的方法。拔染印花,在有色织物上用印花方法局部消去原有色泽而产生白色或彩色花纹的工艺。分为拔白印花(雕白)和着色拔染印花两种。
刷洒印花,用圆刷子浸蘸染料,刷洒在雕刻有纹样的型纸上,染料透过型纸染织花纹的方法。一部分的更纱、友禅就是采用这 种方法。
波纹染,用墨等浮色于水面,然后用布帛吸附染取花纹的方法,这种花纹的特点是自然,随意,难以复制。
喷液印花,又称多色淋染,由很多组合的喷射口间歇地喷出各色印液,形成彩色图案。传统的方法是采用简单的工具将染液吹喷成雾状散落在织物上染成花纹。虽然现代的印染技术日新月异,但和服印染中保留着的传统手工印染方式,因起特有的技巧、韵味、纹样表达和色彩运用等仍有不可替代之处。
刺绣

刺绣,俗称“绣花”,是在已经加工好的织物上,以针引线,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穿刺,通过运针将绣线组织成各种图案和色彩的一种技艺。刺绣是最早用于服装的装饰方法之一。日本推古天皇时,佛绣特别流行,至镰仓时代一度滞足不前,直到足利后期和桃山时代,刺绣再度复 兴。元禄时代是日本刺绣史上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刺绣华美而且精巧。明治时,日本的刺绣品开始向欧洲输出,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中断了日本与欧洲之间的贸易往来,使日本刺绣品的输出量锐减。近年来随着对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视,日本刺绣又日渐流行起来。
目前,刺绣仍然是和服工艺中的一个重要门类。随着时代的发展,刺绣在材料、工具、技艺方面不断丰富,新的绣种层出不穷,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特点。从刺绣方式上,可以将其分为手工刺绣、缝纫机绣和电子控制机绣三类。手工刺绣针法灵活多变,装饰效果好,适宜在各种服饰及织物上绣制,因此精细高档的绣品仍以手绣为主。
日本的刺绣从成品外观上区分、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即点类绣和线型绣,线有直线曲线之分,点有线聚点和线结点之别。刺绣的基本技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彩绣,泛指以各种彩色绣线统制花纹图案的刺绣技艺,具有绣面平服、针法丰富、线迹精细、色彩鲜明的特点,在服装饰品中多有应用。彩绣的色彩变化也十分丰富,它以线代笔,通过多种彩色绣线的重叠、并置、交错产生华而不俗的色彩效果。尤其以套针针法来表现图案色彩的细微变化最有特色,色彩深浅融汇,具有国画的渲染效果。
包梗绣,主要特点是先用较粗的线打底或用棉花垫底,使花纹隆起,然后再用绣线绣没,一般采用平绣针法。包梗绣花纹秀丽雅致,富有立体感,装饰性强,又称高绣,在苏绣中则称凸绣。包梗绣适宜于绣制块面较小的花纹与狭瓣花卉,如菊花、梅花等,一般用单色线绣制。
雕绣,又称楼空绣,是一种有一定难度、效果十分别致的绣法。它的最大特点是在绣制过程中,按花纹需要修剪出孔洞,并在剪出的孔洞里以不同方法绣出多种图案组合,使绣面上既有洒脱大方的实地花,又有玲戏美观的楼空花,虚实相衬,富有情趣。绣品高雅、精致。 贴布绣,也称补花绣,是一种将其他布料剪贴绣缝在服饰上 的刺绣形式。中国苏绣中的贴续绣也属这一类。其绣法是将贴花 布按图案要求剪好,贴在绣面上,也可在贴花布与绣面之间衬垫 棉花等物,使图案隆起而有立体感。贴好后,再用各种针法锁边。 贴布绣绣法简单,图案以块面为主,风格别致大方,在日常服饰 中运用极广。
钉线绣,又称盘梗绣或贴线绣,是把各种丝带、线绳按一定图案钉绣在服装或纺织品上的一种刺绣方法。常用的钉线方法有明钉和暗钉两种,前者针迹暴露在线梗上,后者则隐藏于线梗中。钉线绣绣法简单,历史悠久,其装饰风格典雅大方,近年来在和服中应用较多。珠片绣,也称珠绣,它是以空心珠子、珠管、人造宝石、闪光珠片等为材料,绣缀于服饰上,以产生珠光宝气、耀眼夺目的效果,一般应用于舞台表演服上,以增添服装的美感和吸引力,同 时也广泛用于鞋面、提包、首饰盒等上面。
十字绣,也称十字桃花,是一种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传统刺绣方法。其针法十分简单,即按照布料的经纬定向,将同等大小的斜十字形线迹排列成设计要求的图案。由于其针法特点,十字绣的纹样一般造型简练,结构严谨,常呈对称式布局的图案风格。也有写实风格的纹样,题材多为自然花草。十字绣具有浓郁的民间装饰风格,绣品朴实大方,美观耐用。
绚带绣,也称扁带绣,是以丝带为绣线直接在织物上进行刺绣。绚带绣光泽柔美、色彩丰富、花纹醒目而有立体感,是一种新颖别致的和服装饰形式。抽纱绣,是刺绣中很有特色的一个类别,其绣法是,根据设计图案的部位,先在织物上抽去一定数量的经纱和纬纱,然后利用布面上留下的布丝,用绣线进行有规律的编绕扎结,编出透孔的纱眼,组合成各种图案纹样。用抽纱绣绣面具有独特的网眼效果,秀丽纤巧,玲班剔透,装饰性很强。由于透制有一定难度,抽纱绣图案大多为简单的几何线条与块面,在一幅绣品中作精致细巧的点缀。
戳纱绣,又称纳锦,是传统刺绣形式之一。它是在方格纱的 底料上严格按格数眼进行刺绣的。戳纱绣不仅图案美丽,而且随 着线条横、直、斜的不同排列作丰富的变化,但花纹间的空眼必 须对齐。可用于日常用品和欣赏品,富有装饰情趣。
此外,和服上常见的刺绣方法或一些特定的刺绣名称还有回 式针绣、全回式针绣、半回式针绣、纺绣、平绣、掺针绣、插针 绣、单针平绣、暗绣、金银线绣、捻线绣、编织绣、婴粟子绣、星 形绣、晕绣、双面绣、白布白线绣、网眼绣等。在刺绣工艺中,还 有一些是根据国家或城市的名称来命名的刺绣,如法国刺绣、英 国刺绣、斯堪第那维亚刺绣、罗马尼亚刺绣等。 
色彩

日本的色彩史一般被分为五个时期,一是原始色彩时代,约在公元300年以前;二是民族色彩时代,大约在公元600年以前,是日本古代以民族思想为基础的色彩确定时期;三是宫廷色彩时代,这是在佛教文化和大唐文化的影响下,大和型贵族色彩全面形成的全盛期,相当于日本的飞鸟、奈良和平安时代,约公元600-1186年;四是武家型多彩时代,是以庶民色彩为主流的色彩时期;五是世界共通色彩时代。五个时期中与和服关系特别密切的是三、四两期。
第二期中最为重要的是推古天皇十一年(603年)十二月圣德太子所推出的冠位十二阶制度,即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礼、小礼、大信、小信、大义、小义、大智、小智等十二阶,每一阶都使用当色来制作冠帽。据考证,所谓的当色,即指与阶位相当的色彩,当时的色阶共有六色,由上而下是紫、青、赤、黄、 白、黑,由此推算,每一种色彩应对应两个官阶。大化三年(647 年),又制定了七阶十三色制度,由上而下为深紫、浅紫、绯、组、绿、黑,后来又有所增减,但基本没变。
武家型时代是和服色彩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在这个时代中,色彩的制度逐渐松懈,上下开始混乱,民间流行蓝、茶、白、黑 等更为自然的色彩,特别是蓝的应用。到幕府末期及明治时候,和服用色越趋华丽。友禅染的发明,使手绘技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各种华丽的色彩都在使用,甚至连金箔银箔也被大量使用,因此当时发布很多禁奢侈令。
现代的和服也有色彩的讲究,黑色为最上。如黑留袖是已婚女性各种喜庆场合的正式礼服,青色也是较为稳重的外出服,茶色等一类比较雅致的色彩是出门访友的常服,年轻人则常穿鲜艳的色彩。
日本和服的色彩还强烈地表现在与季节的关系上。春天是草木发芽、百花盛开的季节,嫩绿的草色和浅葱色成为主色调,樱花和菜花则是主要的纹样。初夏,在新绿中映出的是棣棠色和藤色等,为了盛夏的凉意,人们总是喜欢蓝色或绀色等深色的单衣,在朝霞和百合之外,波和水流模样也是人们喜爱的题材。秋天是枫叶红了的时候,衣上飘落的红叶和周围的环境极为吻合,色彩是金茶色、暗茶 色,还有古代紫等都 是与此相配合的色 彩,红叶和秋草或是菊花则是最为合适的纹样。冬天,暖暖的小豆色或是绯色是极为合适的色彩,由于这是一个缺乏色彩的季节,因此,华丽的更纱和唐草纹样可以为此增色,尤其是到 了新年,以莲红色为主调的吉祥纹样成为主旋律。
图案

和服及其带的图案也可以称为纹样,纹样有全部一体的循环纹样,也有不循环的纹样,经排列组合后形成模样。日本纹样的原型大多来自自然界的花鸟风月或生活中的各种道具,包 括以下四大类:
植物纹样:梅、樱、藤、菊
动物纹样:龙、风、鱼、鸟、蝶
器物纹样:扇子、团扇、茶道具
几何纹样:麻叶、网眼、龟甲
但是,在日常的纹样分类中,一般以纹样的风格分类比较多,如:
吉祥纹样:是指以中国传统思想所产生的带有吉祥含义的各种题材的纹样的总称。如松、竹、梅等的植物纹样,鹤、龟、凤凰等动物纹样,以及各种宝物,吉祥纹样是古典纹样的代表。
有职纹样:平安时代在宫中与仪式有关或行事相关的古典纹样,它通常以外来的几何学纹样作地,再加上具有明显日本风格的纹样作主题,如鹤、立涌、龟甲等,格调极高,多用于礼装或略礼装。
法隆寺纹样:飞鸟时代在法隆寺传下来的中国制的织物的纹样,其中有不少带有明显的波斯风格。
正仓院纹样:以奈良时代传人的正仓院织物为原型的纹样。
名物裂纹样:宋代前后从南方海上传人的特别为茶人所喜好, 用作茶叶袋的织物纹样。
唐草纹样:以卷草式样构成的唐草纹样在和服的面料中十分流行,它可分成葡萄唐草、菊唐草、牡丹唐草等,其纹样带有中国唐代风格。
更纱纹样:室BT时代以后,从南洋一带传来的印花或手绘棉布,其纹样带有明显的印度风格。
光琳纹样:以江户时代的画家尾形光琳命名的纹样,题材以花鸟风月为主,纹样的线条十分流畅。
绢纹样:以直线组合而成的单纯的纹样,只有直线的粗细、色彩或晕色过程中营造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变化。
格子纹样:将经向的编纹样和纬向的编纹样组合起来,形成 格子纹样,这种纹样十分普遍,通常用于普通的和服。
并纹样:并其实就是一种扎经染色织物,它先将经线或纬线以扎经染色的方法染出一段段的色彩,然后再进行织造,织造成的织物图案边界会有参差不齐的效果,这就是并,并有几何并和 绘并之分。
不祝仪纹样:用于丧服的纹样,有纱续形、云、莲、流水、波 等(图34)。
带的纹样与和服的纹样基本相同。
礼服所用的九带和袋带为了表示豪华一般用厚重的纹样,通常是法隆寺纹样或正仓院纹样,吉祥纹样和有职纹样也经常被使用。但是无论用什么样的带,纹样的季节感是十分重要的。
名古屋带通常使用较为亲切和简单的纹样,如四季折枝花、有趣的器物纹样,或是小型的几何纹样,与和服十分相称。
所以,在纹样的选用上,必须注意和服与腰带纹样的配合,以及纹样的色彩、季节、大小、轻重、题材的配合,还有纹样格式的配合
在和服中,模样和纹样是一个词,有时它们的意义是相同的,但有时在不同的场合却有着不同的含义。它们的共性都是指和服的纹样图案,但纹样更多指图案的题材和构成,而模样更多指图 案的布局。
中国古代有一种织物称为织成,其织物图案是按照服装款式进行设计的,日本和服的纹样设计大多类似于中国的织成。因此, 模样成为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和服的模样可根据和服的式样来分类,如留袖模样、振袖模样、小袖模样等,但在留袖、振袖或小袖中,一般也有无模样的情况,当然所谓的绘羽和服除外,它必然是有模样的和服。
模样主要是根据图案的分布配置来称呼的,如图案布满整件和服称总模样,位于下摆部位的称据模样,只在肩部和下摆部位布置图案而在其余部位空白的称为肩据模样;特别奇怪的是首拔 模样,纹样布置在从肩到胸的位置;片身替模样,身上和袖上一部分布置纹样;一字模样,在腰部横向布置一段纹样,也称为贸 斗目风,其他还有文字模样和胸模样等等。
模样也可以按时代的发展来进行分类,因为一个时代可能流行一类模样。
庆长时代(1596-1615年)是丰臣秀吉、德川家康、德川秀 忠的时代,即从桃山时代到江户时代初期。当时流行庆长模样,其制作方法多为在绞染上再行刺绣或压印金银箔或称招箔,和服的 全体都是无间隔的图案,非常豪华,称为总模样,由于这种模样 基本上看不到地部,故而又称无地模样。其纹样以花齐为主,特 别是樱花和椿树,反映了桃 山时代特有的文化背景,是 一种花开烂漫的气象,在今 日的振袖中,被称为庆长模 样的多是总模样。
宽文时代(1661-1673 年)是德川家纲的时代,宽文模样别名肩据模样,纹样从右肩为起点,留下充分的余 白,然后在据前部及据全部描出生动的图案,纹样大胆地表现了大轮的菊花、草花,雄浑的龙、动物、扇面、笠及车等,开创了模样新局面,这可能与历史背景有关。历史上,宽文时代的前三年江户连续发生了特大火灾,因此幕府强调节俭,和服纹样也呈现出简约化的趋势,从庆长模样演变到宽文模样是时代的今然。
元禄时代(1688-1704年)是五代将军德川冈吉的时代。这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松尾芭蕉、近松门左卫门、井原西鹤等人都是在这个时代出名的,歌舞伎役者的市川团十郎,浮世绘名家菱川师宣等也都活跃在这个时代,和服纹样史上的重要一环友禅染也出现在这一时代。友禅的出现把纹样的表现提高到一个完全自由的境界,因此元禄模样也是以总模样出现的。
小袖是平安时代上流社会的装束,后来成为通百姓的衣着,模样小袖在镰仓到室町时代开始流行,同样,它 也有各种形式的模样,其流行的时间、风格与振袖或留袖有一定的共同之处,可分成无垢、飞模样、总 模样、片身替、肩裾、片身替肩裾、宽文(七三)、元禄、段模样、腰高、模样(可分成三寸、五寸、七寸、八寸)、里模样、妻模样等。
纹章

纹所又称纹章,是和服上表示一个家族或家庭的标志。有时这一纹所可扩大到一个神社、一所学校、一个地区、一家公司等,总之是一个团体的集体的标志。纹所的外形以圆形为多,也有多边形。圆纹中有太轮、中轮、细轮、丝轮、二重轮、胧轮、洲滨轮、窠轮、雪轮、竹轮、菊轮、藤轮等,多边形也有多种,日本人称其为角纹,有平角、隅立角、的角、垂角、太夫角等。纹章中的纹样最多为植物纹,也有器物纹、动物纹、建筑纹、自然纹、几何纹等。
纹所的起源是在平安时代,公家之间的区别在于牛车上的标记,而武家之间的标记是两军对阵时的军旗。战国时代,根据武功下赐,少数人获得了一个家族的姓或荣誉,于是就出现了家族的纹所,这种纹所是荣誉的象征,可以继承。到后来,它成为社交、公务中的必要标志,人们可以一看纹章就明白对方的身份。
纹所大多数出现在礼服上,首先是在留袖上,即在总体无花纹、只是裾模样的留袖上饰以纹所。无地裾模样纹所作为女性的礼服出现在江户时代享保前后,并逐渐成为现代女子的正式礼服。和服是原来振袖的总模样,在江户幕府时代的节俭令中,总模样只留下了裾模样或里模样,图案位置很低,上部大部分空地无纹,十分单调,此时在此处加上精致的纹所,则显得设计非常高雅,而且有意义,这据模样加纹所就是今日的留袖,有纹所的留袖格调特别高雅,有一种历史的美,此后纹所大量地产生了。
所有纹所中最为难忘的是镰仓时代的“菊花御纹章”,当时的后鸟羽上皇特别喜欢菊花,不仅在衣服、车舆上,而且还在太刀上装饰菊纹,名为“菊作的太刀”,后鸟羽上皇是日本有名的多才多艺的人物,写有不少诗歌,“菊一文字”是上皇请当时的名刀工备前则宗等锻在刀刃上的,上皇对菊的爱好被后世的天皇所沿袭, 所以成为皇室纹章。到明治二年布告天下,以十六重瓣的菊花作为皇室的纹章。在日本人们自古就非常喜爱野菊,据说这是一千年前由中国经朝鲜传人日本的,但真正的观赏菊是从江户时代开始的。
到目前为止,纹章之数大约为四百种左右,而经分化之后,则达七干到八干余种,如光是梅花的纹章就有九十种,一个家族原先只有一种纹章,但当家族分支之后,纹章就会进行适当的变化,在家庭中被赐的纹章就可能与原来的有所不同,纹章的数量就大大扩充了。
江户时代是纹服的流行时期,这在吉原游里的歌舞伎役者的服饰上可以看出。纹章的制作方法也有不少。一是织的,称为纹付羽织,羽织是从道服和服服中发展起来的,在江户时期女性是被禁止穿纹服羽织的,女羽织的流行是在明治以后,一般是黑色地上织白色的羽织,男纹付羽织一般是用黑地拔染,所以称为拔染纹,一般又分成阴纹与阳纹。此外还有用刺绣和贴绣而成的缝纹和切付纹,以绞缬工艺完成的纹章称为鹿子纹。
纹服中所用纹章的个数一般为五纹、三纹、或一纹三种,五纹是最正式的礼服所用的,背部中央一个,前面两袖与两胸各一个,共五个,在黑留袖、振袖、黑羽织等和服上所用;三纹是背后一个,后袖两个,一般不是黑色的男女和服都用三纹;一纹最少,是最为简略的和服所用的。
纹章的大小从明治到二战前一般男服为一寸一分,女服为七分到八分五厘,现在男服一般为九分到一寸(3.5-3.8厘米),女服为五分五厘到六分(2.6-2.8厘米)。
·和服搭配·
〔袷〕〔带〕〔结〕〔配件〕〔图式〕

和服之美是需用许多物件加以配伍和组合的。比如,服的袷、带、结等是组合和服美不可或缺的。

袷是一种夹衣和服,衬里和表料缝合在一起。袷也称为单件套和服,穿着方式和式样与长上衣外套相仿。按照日本的传统,每年阴历四月一日至五月四日、九月一日至八日规定穿袷。袷具有明确的应时特征,特别是在色彩上,袷非常强调与季节的协调。
春天穿袷的色彩要求色相明确,色调淡雅。年轻人穿紫色系列,瘦高个的人穿淡绿色系列被认为是最有品位的选择。这时配套的和服带子花色宜选用奇花异草为题材,色彩要求明快靓丽。虽然袷的色彩也有流行,而且各人的喜好也都不相同,但多数日本人认为淡紫色的袷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美的。中年人一般取藏青、烟灰、蓝绿色相,考虑到中年人皮肤、体态的特点,色彩多数选用调和色。从整个装束来看,无论是袷本身,还是带、领等都应该着力表现春意。
秋天的袷也是取季节性的图案和色彩作为装饰的要点,但是秋天袷的穿着时间不长,日本秋天季节短,人们对秋天的感受多半不是很深,所以设计时宜理性地强调秋天的意趣。像年轻人虽然还是穿紫色系列,但选用的是与春天不同的浓艳的深色,尤其是红黑色袷特别能让人想起秋天的氛围。中年入穿烟灰色、茶色、藏青色,但多数不是用单色,而是采用二色或三色的色彩组合搭配,在日本人看来,这也是一种增添秋天意趣的色彩处理方式。
和色彩一样重要的图案也要应景宜时,即使是简单的条纹布,如果用于制作春天的袷,过于鲜艳的条纹也是不足取的,当然,制作袷的面料图案虽然简单但也要有诱人的魅力。至于和季节相对应的花草、乌虫等更是褚所需要的主要纹样题材。在材质上,春天的袷一般选用羊毛,其次是精纺斜纹绉呢或绉绸铭仙等,化纤材料也受到欢迎。秋天袷则更多的是选用化纤材料,同时像铭仙、大岛精纺斜纹绉呢等特定的品种也用得不少。但无论是春天袷还是秋天袷,人们在选用材料上都喜欢柔软有弹性的材料,不喜欢重染色艳的织物面料。
近年来,在春秋天穿羊毛衫的人越来越多,袷已不像往年那样的流行,一些袷甚至省却了衬里,成为单层的袷。也许在一部分人们看来,单层的袷与和服套配,更能表现出和服的美,所以单层的袷在一定的范围内仍是一种较为流行的式样。
传统袷的制作方法是一专门的技术,通常的制作顺序是压印儿,然后从袖子制作人手,确定前后衣片和门襟的尺寸并缝合,接着缝合下摆、镶边、再上袖,与肩部、腋部缝合,最后挂领、上领。但是近来推广四重缝的袷制作工艺大大简化了原来的制作程序。在袷的制作过程中,里布和表料的尺寸是有定法的,规定里布在表料下面缩进2厘米。


与和服的色彩、纹样以及风格配套的和服带,是日本传统装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日本人对和服带的重视早在《源氏物语· 红叶贺》中就有过记载。德川时代,和服带时宽时窄的流行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和社会时尚。时至今日,和服带的式样与花色可谓是丰富多彩、多不胜举。但从和服带的使用功能和使用对象上区分,大致可以粗分为以下三大类。
男带,男带也叫角带,指的是男子用的窄带。角带通常以宽23厘米、长380厘米的布料对折制成。具体又可细分为对折不缝的带子、对折缝合的袋带、填芯缝合的太阳带以及单层的单带等。材料选用博多织物、博多提花织物、织锦、葛兰布式织物、盐濑厚织物、紬织物等。其中博多带是自古闻名的具有代表性的男子用和服带。男带的色彩常用的有茶色、烟灰色、藏青色、黑色等。花纹以博多特有的经提花几何纹和金刚柞花条纹为主。纹样的色彩与底色接近,效果类似于暗花织物。博多单层带采用纱、罗织物,是夏天的用带。
女带,女带的种类较多,常见的有九带、间巾带、腹合带、袋带、单袋、浴衣带、名古屋带、褂下带、中带、八尺带、六尺带等。
丸带用宽68-79厘米,长380厘米的织锦、绸缎、纱、罗等织物对折填芯并缝合的筒状带。带子采用满地花,纹样典雅、华贵,一般用于新娘装、黑留袖和访问装。
间巾带,也叫老式九带,带子宽度一般在57厘米左右,面料多为真丝织锦。
腹合带,也叫昼夜带,里布和表料用不同质地和色彩的布缝合。纹样加工一般为印花工艺。
袋带,一种双层筒状带子,一年四季通用。袋带与正式礼服配套使用,根据装饰花纹和材料的不同,还可以细分为:满地花袋带、六出花袋带、局部花袋带、纱袋带、盛装袋带等。
单带,无衬里和填芯的单层和服带。较多地采用条纹和写生风格的纹样,并与季节情调相谐调,注重淡雅的色彩表现。
浴衣带,比单袋更窄,宽度是21厘米,长度也比普通的要短。
名古屋带,大正末期产于名古屋,后因缝制和使用方便而得以迅速推广。名古屋带尾宽同普通和服带,首宽为尾宽的一半。
褂下带,系在两裆下面的带子,长380厘米,在德川时期,大奥和大名的宅第中常见有穿两裆系褂下带的妇女。
中带、八尺带、六尺带,是小孩子举行七五三祝贺仪式时,用于祝贺的不同长度带子的称谓。
带是和带扬、带忱、带缔等附属品一起,缠在胸前、结在背上的东西。回顾带的历史,它曾经与绳索的功能没有多大区别。随着时代的发展,带的这种功能逐渐消失,成了纯粹的装饰品,与和服一起成为和服美不可缺少的部件。
带的长短大小,随时代发展而有很大的变化。江户初期的带短而细,据文献《独语》记载:宽永年间有用“鲸尺二寸左右的纸来衬芯”,安庆版《女镜》中有二寸五分带的记载。由此可见带的幅宽是从二寸左右,渐渐发展到现代的宽度的。一般认为现代带的宽度是从明治以后才定形的, 长度为400厘米,宽度为30厘米。
将和服作为整体来看的话,带则在其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装饰部位。这是因为,从人体的装饰比例来看,人的胸和背是视觉的中心。几乎所有的时装设计师都是围绕胸和背来做文章的,把它视为时装设计的中心部位。日本已故的著名服装设计师君岛一郎曾在上海中国纺织大学演讲时,对自己的作品,作过“男性的肩背责任重大,而女性的肩背十分美丽”这样幽默而具有哲理解析。从中可以看出,时装设计师多么注重肩背这一部位的设计。和服的太鼓装饰部位就是一例。和服包括带是一个整体。带的设计也肯定要涉及到和服的形态、色彩、题材等,必须从总体上进行考虑。和服的装饰位置基本上位于下摆和肩的地方,而带的装饰位置是背上的太鼓及胸前和腹的部分两者的组合形成了和服的总体。从立体造形看,系了带之后,人体的侧面外形起了变化,女性的人体曲线更为美丽。另外从日本女性的体形来看,下肢较短。系上太鼓之后,使女性的臀部抬高、身体重心升高,从而拉长了下肢,取得了上下的平衡。
带的设计主要从视觉功能上来考虑。太鼓的视觉中心位于人体右上三分之一的部位。从和服整体来看,下摆的装饰位置应在偏左下部分,与太鼓取得平衡。另外,人体是左右对称的,如果太鼓的装饰也是左右对称的话,会造成视觉上的重复。当然,左右对称也是一种设计方法,未必不可,但却失去了“和风”这种 既自由又严谨的日本服饰美的格调。带所使用的纹样多为吉祥纹样。单独形的有鹤、龟、凤凰、麒麟、牡丹、狮子、龙、佛手、贸斗、扇等;朴素型的有红梅、黄莺、松竹梅岁寒三友、四君子、葵、葛蒲、莲、石榴、批把五瑞;另外还有七宝八仙、万字、喜字、寿字、如意、百子、朝职、望月等,涉及到植物、动物、器材、建筑、天象、地文、文字、图符 等很多领域。纹样的出典多来自正仓院的宝物、时绘等处。因为这些出典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另外,带所使用的纹样还有出自日本琳派艺术的(以日本画家尾形光琳为首的艺术形式)。


和服的带结是和服整装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带结的种类很多,但由于分类方法不同,角度不同,结果也不相同。 带结可以从造型、功能和使用对象上进行划分,如孩子结、少女结、婚嫁结、裆下带结、太鼓带结、宽幅筒形带结、昼夜带结、单带结、半幅宽带结等。我们这里主要讲从带子的造型上进行划分的太鼓结和变化结。
太鼓结包括用名古屋带打成的轻便明快的一重太鼓和用名古屋带、袋带打成的格调高雅的二重太鼓,这两种结在具体应用时,还要根据年龄、体型和对象调整太鼓的大小、形状和位置。 变化结顾名思义是指有各种各样变化的结,特别是年轻人的新式带结非常多,可以是豪华的,也可以是简朴的。和服的造型,通 过带结的丰富变化改变着各种不同的形态。以下是和服中最常用 的几种变化结,具体又分为太鼓系变化结、文库系变化结、袋带 系变化结、半幅带变化结、细带·踊带系变化结。
太鼓系变化胀雀结,是年轻的未婚女子用于振袖的变化结。选用有华丽装饰的织锦袋带,造型取展翅的麻雀形,显得小巧又可爱。
太鼓系变化梦路结,造型如同初长的嫩叶与萌芽,表现出一种充满着梦幻般自由而舒展的样子。梦路结选用袋带作结,用于振袖和访问装。
太鼓系变化深见草结,造型仿鲜为人知的野花深见草的形象化带结。选用袋带,适用于纹付的色无地。
太鼓系变化萤笼结,萤笼结是一种选用夏天穿用的纱、罗、夏布等材料制成的轻薄型的带结,造型取捕萤的竹笼形,表现出了浓浓的盛夏情趣。它和同样材质的访问装、付下等组合能取得相当协调的效果。
太鼓系变化结还有干代香结、地榆结、角出结、蜗牛结等。
文库结,是江户时代武家的尊夫人们喜爱的带结,今天则成了独身女人特 定的带结。适用于访问装和色无地。带结 主体的基本造型如同信匣(图17)。
文库系变化桧扇结,是一种非常豪华的带结,根据不同的使用对象又可作适当的变化。如在结婚仪式上的桧扇结是选用丸带,而在振袖上所用的则是袋带作结。在一些表示祝贺的场合中,桧扇的风格要求优雅而古典。桧扇结忌讳用在访问装和色无地上。
文库系列变化香游结,是种表现花香诱人,彩蝶飞舞意境的带结。造型模仿彩蝶,采用两段式袋带制作。
文库系变化宝贵结,采用多层翼翅状叠带制成,是一种具有动感和高格调的带结。
文库系变化由缘结,是一种年轻人的和服非常相称的华丽带结。
文库系变化花明结,这种带结的造型像缎带结那样轻松、简单一般用于小纹。
文库系变化还有泷田结、弥生结、花文库结,昂结等。
半幅带,是指用普通带子的一半宽度做的和服带。由于带幅较窄,容易打结,所以可以制作各种各样的结。带的材料选用丝、棉、麻等天然纤维。半幅带变化文库结是年轻人浴衣上面用的最受人欢迎的结。
半幅带变化贝口结,贝口结主要用于浴衣和家庭服,制作简单,而且从年轻女性到年迈老人都可以用。另外,男子也经常用此带结。
半幅带变化矢字结,用半幅带打成矢字形的带结,是一种寓意平静生活的结。常用于浴衣和居家穿的棉、紬等质材的服装上,给人一种田园式的随意的生活情趣感。
半幅带变化花文库结,是一种表达思念情感的缓带式结,同时也是爱的象征结。
半幅带变化铃音结,又名典雅带结,是用半幅缝制的,典雅带结分为表里两层,两层的花色不同,关键是在打结时要巧妙地表里两层的花色按照造型的要求,同时表现在结的表层。铃音结采用多层羽根叠合,走起路来抖动的叠带产生轻微的磨擦声,似乎能让人感受到秋日的气氛。
半幅带的变化结还有七夕结、风铃结、香花结、凉结、线香花火结等。
以上这些带结作为和服的配套装饰,使用时都要在旁人的协 助下才能完成,而且每一种结都有特定的离意。另外还有一些带结是纯粹出于美观的需要,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这类结的花样也非常多,常见的有胀雀结、二重太鼓结、乙女太鼓结、变化千鸟结、祝太鼓结、一文字文库结、立矢宇结、桃少贵结、万叶结、早乙女结等。
配件

和服之美,除了袷、带、结的组合外,和服的配件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和服的配件主要有带扬、带缔、带板、带枕、伊达缔、腰纽、胸纽、比翼等。另外还有与和服配套的内衣,穿和服时、进行美容时的一些辅助用具以及鞋和 其他附属品
带扬和带缔是和服整装中十分重要的小配件。带扬的作用除了在制作带结时能够固定和包覆带枕外,而且在装饰上也严格要求与和服、和服带配套。带扬的材料一般选用纺绸、绫、绉织物等,上面装饰扎染纹样、友禅染、小纹、刺绣图案或者是色无地。带缔起着系结和服带结的作用,有绳带、编织带、绗缝带之分。有一种绗成圆筒形的带子称为丸纸带,是礼服上专用的带缔。还有一种掺和金银丝的绳带也是平常用于正式礼服和便礼服的带缔。一般来说,带缔厚实的宽带比窄幅带的价格高,所以窄幅带缔一般只用在浴衣上面。
带板是置于带子前方,防止带子起皱的一种整形用的配件,宽度比带子窄一些。
带枕是制作太鼓的带山和塑造变化带结造型时用的,大的很 大,但一般都是选用标准形的。
伊达缔,是系在和服领窝以下的胸口位置,以防止穿着走样 的一种和服配件。伊达缔一般选用质地较薄的博多织物。
腰纽、胸纽,是和服着装时用于比试和服的长度,或者作为胸口的假纽之用。
比翼,是留袖上的一种特定的装饰,为的是让和服两层缝合能看得出来。比翼规定装饰在袖口、领、衽以及从腋下到袖下的开口部分。丧服不用比翼。
和服的内衣主要指足袋、肌襦袢、衬裙、长襦袢、半领。
足袋,即袜子。和服的袜子要求完全选用白色,而且四个脚趾套在一起与大脚趾分开。材料选用上等宽面府绸。
肌襦袢,即贴身汗衫,起到夏天吸汗,冬天保暖的作用,面料选用天然纤维制成的细纱、罗等,领子用同类布做成窄幅的V 形领。
衬裙,衬裙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防止裙子沾污和保暖。面料选用纺绸、绉织物、尼龙等,长度比长糯拌短5厘米左右。
长襦袢,也叫和服长衬衣,是穿在和服里面的一层衣服,主要功能是在穿着时保持和服的平整和外形的美观,同时也起到防污的作用。半领,也叫衬领。半领缝在长襦袢上,主要功能是防污。面料选用绉织物、盐濑纺绸等。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现在除了上述传统的附属品以外, 还出现了一系列现代美容用具包括美容时的贴身内衣、美容领、美容补整帽、美容乳罩、美容短裤、美容吊袜、美容纽、和服带、 美容枕、美容带板等。
履物与其他服饰品包括草履、下驮、手提包、带扣、发饰等。
草履,不是指用草制做的鞋,而是对包括布鞋、皮鞋、漆皮鞋等脚后跟约在2-8厘米高的鞋的总称。选草履时,要注意所选的草履与和服的用途要相符。礼服用的草履是布制的,鞋子的脚后跟也要选得高一些。近些年选用漆皮鞋的人越来越多,这也反映了草履的一种时尚。
下驮,即木屐,有涂漆下驮、糊布下驮、白木下驮等。穿浴衣时,赤足穿下驮。下雨时,木展要套上防雨、防泥的木屐罩称为雨驮。
手提包,也是和服的重要附属品之一,在选用面料、花色上同样要求与和服配套。礼服用的手提包通常是以佐贺锦、博多织、织锦作为面欢。作为外出时携带的手提包,一般都是选用漆皮和皮革作为面料。
带扣和带缔起着同样的作用,但是带扣上通常装饰珍珠、七宝等,为的是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发饰,如梳、簪、丝带等,择发饰要注意使用的场合,像穿振袖之类的华丽和服,选择发饰也就要花哨些;若是穿丧服则要避免戴珊瑚、弱翠之类的发饰。
·和服美术·

日本的绘画史一直是与中国的美术史同步的,特别是在中国唐代的时候,佛教艺术传人中国及日本,无论是寺庙中的壁画塑像还是生活中的肖像画,两个国家都有相似之 处。
真正反映日本和服的绘画作品主要是日本的风俗画。日本的 风俗画兴起于室盯时代(1392-1573年),相当于中国的明代。 当时有许多中国的风俗画传入日本,如反映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生 产过程的《耕织图》,被日本画家作为一种模式来效仿,以致日本 也出现了许多版本的《耕织图入有狞野永纳本,也有和歌山县高 野山遍照尊院的彩绘屏风《织图》等。但日本风俗画的真正兴起是在江户时代,当时虽然有一派古典画派专以传统物语为绘画题材,如源氏物语、净琉璃物语等都相继出现于当时皇宫贵族的屏风上,这种传统题材一般用传统的绘画手法来表现。画中人物穿着的都是当时宫中的华丽衣服,造型风格有些类似有职雏人形。 但当时更多的是同时绘于这些屏风上的风俗画,这是江户初期 (16世纪初)的一大特色,其绘画中心在京都,当时正值广仁文明之乱之后,京都的经济正在复兴,作为复苏象征的明广九年的 园祭活动也在京都一年一度地举行,正因为如此,一系列的屏风图大量出现,如狞野永德的《洛中格外图》,此图有三种版本,盯田本、历博乙本、上杉本,此外还有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洛 中风俗图》屏风(17世纪前半)、静嘉堂文库的《四条河原游图》屏风,这些屏风的题材颇有些类似于唐代的游春图,但人物更为众多,场面更为宏大,其中突出的是歌舞伎的内容。如四条 河原和六条柳叮。前者是歌舞伎兴起的中心地,后者是游女歌舞 伎云集的地方。开创于庆长八年(1603年)的北野社头歌舞伎在一夜之间流行起来。庆长末年在四条河原常设舞台,供六条柳町游女们来表演,当时有大量的文字记载了这一风俗,当地成为京都的文化中心地。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和服的穿着情况。
但是,歌舞伎的盛况为当政者所反感,宽永十六年政府下令禁止歌舞伎,所以在宽永年间大量增加的是室内游乐图。
到江户中期,与风俗画相对应 的是桃山时期的浮世绘,浮世绘是从室内游乐图中抽出单独的一个美人进行描绘,这种形式在宽文时代特别流行,因此称为宽文美人图, 其中的《八千代大夫图》是特别优秀的作品。
17世纪中叶,在江户的出版物中出现了版画插图,绘制这些插图的称为板下绘师,大多都是无名的绘师,其中脱颖而出的是菱川师宣(-1694年),师宣曾担任进原西鹤《好色一代男》江户版的插图作者,其中的每一幅插图都能独立欣赏。师宣是一枚绘的创始人,他所作的《见返美人图》中的美人身穿红色小团花地的刺绣大团花图案的和服,美人回首,巧笑倩今,极为动人。
明和二年(1765年)开始流行以俳人为中心的绘画。用豪华的多色摺招版画来制作,其中优秀的作者是铃木春信(1725-1770年),其版画有如锦之美,故称锦绘,其所绘美人尤以柳腰为美,风靡一时。春信以后的美人画代表有胜川春章、鸟居清长等,但最为有名的浮世绘大家则数喜多川歌磨(1753-1806年),其画大多是半 身绘或大首绘,如《妇人相学十躯》等。此后有许多反映蚕桑或纺织生产的风俗画也用了这种浮世绘的风格,画中的女性穿的则是下层劳动妇女的和服。 日本到现代还有美人画这一专门画派,所画大多都是穿和服的日本妇女。
从明治三十年开始,日本的画家开始创造了新的美人画法, 大约可以分成三个流派,一是从浮世绘中脱胎而出的近代美人画派,以关东镝木清方为代表;二是以贵妇和上流社会的太太们为主的美入画,以圆山四条为代表,其中上衬松园的作品中有着成群的穿和服的日本太太,丰姿绰约,脸庞丰润,所描绘的和服制作方法也十分清楚,是绞缬还是友禅,都能分清;三是东西合壁的美入画,以西洋画的风格来描绘穿着和服的日本妇女。
上述与和服有关的美术作品。不但保存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和服的色彩、面料、图案、款式和配饰,还反映了和服的穿着方法,以及穿了和服的日本人的举手投足的千姿百态。此外,这些作品事实上是艺术家眼中的和服,流露了艺术家及其同时代人对和服的态度和感情。
和服的种类
和服不同于西式服装,西装以男式、女式划分,和服却不分男女、上下,它的各个部分有相对独立的名字。如按组合样式,可以有长着、上衣、羽织等。
和服的种类繁多,略书一二。
未婚妇女的和服类型(以下一律指现代)包括:
1、 振袖。她是和服中最美丽、最富有风情的一种。是姑娘们出席重要场合的正式服装。她以黑色为最高贵色,也叫长袖,袖长到脚踝。
2、 浴衣。通常夏季祭祀、纳凉等活动时穿着,系浴衣带。
3、访问服。是一种简式礼服,纹样可以自选,但如不能穿着风格高雅得体的访问服出席茶会、聚会,还是会被嘲笑。
已婚妇女的和服类型包括:
1、黑留袖。因为现代以黑为贵,所以留袖中,黑留袖是最正式的礼服,通常上印五纹(纹是指纹章,又称纹所)下摆图样华丽非凡,面料考究。
2、色留袖。除了黑色外的有色留袖都是。也是重要的礼服,仅次于振袖和黑留袖。其他还有色无地、付下、小纹等等。
男子的和服类型包括:
1、 礼服。经过明治时期的统一,现代男子的礼服没什么区别。不论参加喜丧还是已婚未婚,都穿的差不多。系织锦和服带,穿五纹羽织和袴,袴和袜是白的。
2、 日常服。如字面理解,平时穿的和服,比较随便。日常服是大约明治时期出现的服装。
3、 浴衣。是参加夏季祭祀等活动时穿着的轻便和服。
和服历史久长,经历许多次的变化,但是,明治以后,和服的变化极少,所以被视为“活动的传统”。
最近,够叛逆的日本青年纷纷穿起被称为“和物”的怪异服装,这种服装讲究细节,以此为美。也是一种新潮流。
·和服创新·

和服自江户时代起基本成形,历经明治、大正才形成如今的和服样式。但是,服装的发展总是依存于生活方式的发展。明治维新时期,随着文明的开化,西方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不断传人日本,使日本的服装也受到了冲击,和洋混淆的款式也曾流行一时。1860年,中洪万次郎氏从美国买入 缝纫机,洋服裁缝的技术开始在日本传习开来。由于洋服有举动 自如穿着方便的优点,明治政府在明治三年(1870年)规定了海军服 制、陆军徽章采用西式的;明治四年规定邮政制服采用洋服;明治五年,规定大礼服和平常礼服全部采用洋服,同时连铁道制服也 采用了洋服。而女子采用洋服则始于明治十六年东京的鹿鸣馆夜 总会。这是日本政府为了推进外交政策,建立的一处社交场所。每 夜举行的舞会,使它成为西方的风俗文化及生活方式在日本传播 的一大据点。但尽管政策如此欧化,女性服装的西洋化还是仅仅 停留在一部分上流阶层。不久,由于外交条约的原因,掀起了批 判欧化主义过热的热潮。明治20-30年代,复古风又回潮。据当 时风俗画报的报道,1889年男子服装的比例,洋服为40%,和服 为60%。女子服装除一部分贵族之外,其余都为和服。因此,明 治时代基本上还是一个以和服为中心的时代。
洋服的普及性导入要数大正时代。大正三年(1914年),第一次 世界大战爆发,给日本带来了经济活力。随着日本经济产业的振兴和发展,妇女开始参加社会工作,出现了职业妇女。女性穿洋服就是从职业妇女开始的。而一般妇女洋装化的转折契机要数 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当时物资极度匠乏,生活越来越趋于简单、实用,和服已适应不了这种非常时期的需要。因此简单的洋服曾 流行一时。尽管如此,女性的洋服化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据 今和次郎氏的调查,1925年东京银座的街头服装,男性和服为 33%,洋服为67%;女性和服为99%,洋服仅占1%。女性和服朝 洋服方向的真正转换一直要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战败后的日本,百废待兴,几乎是到了人人动员参加社会工作的地步。和服越来越适应不了这种时代的生活方式。洋服的普 及可谓是水到渠成。从那时起到五十年后的今天,和服可以说在 大街小巷上已见不到影子了。这是因为,现代化的日本生活节奏 十分快,师穿着和服就如同木偶人,什么事情都干不了。而且从 和服穿着本身来说,既费时间,又化人力(因为自己一个人还根本无法穿)。另外,和服本身的重量也限制了人的举动。一般的和服 加上带,约为2.5公斤,如果再加上许多配件,则更重,光这些重 量,也是够受的了。此外,和服的洗涤也十分讲究,没有专门的 知识,很难对付。和服多为百分之百的真丝产品,储藏也十分讲 究。日本四季分明,梅雨季节长,更为消费者带来烦恼。由于诸多的原因,使得和服产量近十年减产一半。和服业不振,厂家纷纷倒闭、转产,有的后继无人自然消失。传统和服至今难以推广。
为了打破这些现有的形态,必须从根本上讲行改革。按现代 人的观念,和服的创新应从功能性和实用性设计出发,设计一种 既能用于平常工作与生活,又能用于酬宾访客的和服。这种和 在款式上与洋服的衣裙没有根本上的区别。而在制作手段上,制造者主张采用直线裁剪,大多数的工夫用在面料和制作上,这种方法也是现有和服的制作方法。制造者试图以直线的裁剪和繁杂立体织物的组合来构成一种名为“三次元和服”的现代和服。实际上只是一种和洋折衷的结果,就如同19世纪末,欧 洲兴起的一种模仿东洋、模仿日本所带来的那种日本趣味的洋和 折衷时装一样。尽管制造者如此倡导“三次元和服”,但结果人们也只是将它视为洋服的一种,因为现代的日本都被洋化了。
日本和服的创新,要打破传统的观念,确立一种新的形态,还需要经过许多人的努力,甚至包括社会生活构造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