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56:34
课题研究过程中目前阶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来源:
烟台市教学仪器站 作者:
侯诚之
目前“十五”课题进展情况
▲科研积极性高, 态度认真,学校领导和研究人员具有开拓精神和奉献精神。
▲支持科研的硬软件环境条件已初步具备
▲各校已上了几节实验研究课,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了一些思考和探索的积累。
▲部分学校注意了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收集,初步验证了实验假设,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存在的不足:
▲“整合”的思路从理论上较清楚,但在具体操作实践中还不够清晰,致使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的优势和特点体现不够。有待继续加强学习,提高水平。
▲因变量界定宽泛,分解不够细,可操作性有待加强。部分学校对研究方法还不够清楚。
例如:做了工作但没有留下研究的原始资料;
需要收集那些方面的资料不清楚;
对研究资料如何收集、整理的方法不清楚。
▲自变量操纵不够自觉、充分,对运用策略、方法重视不够。
▲个别学校只局限于媒体的运用,缺乏对问题的研究。使课题研究成了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提倡、推动运用教育信息技术的面上工作。
一、 关于研究方法
(一) 实验研究法
实验研究法是在研究过程中加入一定的人工控制,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突出所要研究的实验因素,使其按预定的方向发生系统变化,从而搞清事物间内在联系及其规律的研究方法。
是定量研究。实证主义。
特点:客观性、因果性、演绎性、定量性、概括性、普遍性。
是“假设?D?D演绎”模式。(即首先提出假设性说明,然后通过检验由此推导出一些结论而建立科学理论。)
(二) 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指教育情境的参与者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与专家或组织中的成员共同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有系统的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克服了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的脱节现象。
是质的研究。解释主义。
特点:主观性、意义性、归纳性、参与性、特例性、专有性。
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从经验事实中总结认识)。 样本小,推广度低。
(三) 三角研究法
是定量研究与质的研究两者结合的研究方法。
可在同一研究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方法;
或分别用不同方法单独对某一问题研究,然后对其结果进行综合的方法。
这样可以克服使用单一方法产生的偏见或弱点。
 
二、 关于因变量的分解及研究资料收集
(一) 避免资料收集的盲目性
研究目标不具体,没有把因变量进一步分解为可操作的具体研究项目,故难以对因变量进行具体检测、描述。使研究资料收集工作处于无从下手或盲目的状态。
因变量应该分解到可以通过观察研究对象的外显行为,或通过访谈、问卷等方法来检测、描述因变量的变化状况及变化程度。即建立起因变量的检测指标体系。
资料收集的目的:
▲在实验研究中,资料收集整理、统计分析,是为了有效并可信地验证实验假设,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行动研究中,通过访谈资料、观察资料、实物资料来有目的地了解研究对象的情况;直接观察处于自然条件下,研究对象的言语、行为、表情等外显的情况;分析实物。目的是为探究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情况而提供线索;为解决问题提出敏感概念和思路,指向新问题,提高认识服务。
(二) 关于评估检测指标的建立
评估检测指标建立的过程,就是确立因变量及分解因变量的过程。
1、因变量的内容
是研究者期望通过自变量的作用在被试者身上产生变化的因素,如学生的各种素质、各种进步表现。具体为学习成绩、思维能力、学习主动性等。
2、分解因变量的思路
在分解因变量时,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考虑:
● 横向:考虑因变量的内涵和外延。
〔例〕“学生的发展质量”可横向分解为知识、技能、智力、品德、个性和体质6个方面。
● 纵向:考虑因变量在不同时间的具体状态。
〔例〕学生在不同年龄层次的不同表现
学校办学水平不同时期的不同特征
不同教学内容、单元、教学环节时的反映状态
对于具有开创性、探索性的因变量,应首先对其内涵和外延作更具体的分析。要界定更清晰、明确。
例如: 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等问题作为因变量时。
〔案例〕 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因变量的课题。
首先分析“学习主动性”的内涵和外延以便准确地把握因变量。
1、分析其内涵和外延
学习主动性是指对学习活动起着启动、增强、维持和调节作用的主体动力系统及其功能。
推动学生积极、自主、持久学习的内部动力系统由三个要素组成?D?D学习需要、自信心、情绪情感。
其中与学习行为相联系的“学习需要”,又分为直接学习需要和间接学习需要。(二者的区别在于表现出的学习行为究竟是需要的目的,还是满足需要的手段。“直接学习需要”是长久起作用的,“间接学习需要”有时会出现扭曲。)
2、得出由五个方面组成的“学习主动性的指标体系”
[例] “学习主动性的指标体系”主要项目
直接学习需要  间接学习需要 学习目标 自信心 情绪情感
1好奇,爱观察事物 1努力维护自我形象,争取他人承认 1能制定具体明确的目标 1相信通过努力能提高成绩和能力 1积极的人际情感,喜欢与老师同学相处
2喜欢提问、思考、争论 2想超过成绩较好的同学 2能客观分析自己状况、制定计划 2对自己能力满意,自信能较好完成任务 2在学习中能体验到丰富的理智感、道德感、美感
3有动手操作和实验的兴趣 3对自己的失败或失误不满 3认真执行计划,不半途而废 3能选择中等难度的挑战性学习任务 3喜欢学校学习生活
4喜欢阅读、涉猎广泛 4有理想,为自己的发展而努力学习 4自我分析学习过程并调整方法策略 4不为暂时困难所困,坚持付出努力 4少忧郁,情绪稳定并能自我调节
5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钻研和学习 5有集体荣誉感,为集体荣誉而学习 5为达到目标完成任务而自我鼓励和奖赏
5相信自己,并积极向他人提供帮助 5考试焦虑适度,能正常发挥应有水平
〔另例〕:因变量为“小学生的主体性”的研究
在横向上分解为五个方面:自主性、自律性、适应性、创造性、效率感。(每一个方面又分解为更细的项目并进而对每一个项目进行纵向分解。)
例如,其中“自主性”下面的“学习内容和方法的选择”项目,从纵向上具体分解为:
低年级 中年级 高年级
A1学习内容和方法的选择 能选择适合自己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弹性作业题;能在老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能选择适合自己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的课外书刊和课内学习材料,有较强的学习动机,掌握了最基本的学习方法 学会选择性阅读,能独立选择适当的工具书、解题方法及其他学习方法,自学动机强,能较熟练地运用学习方法
3、具体描述实验因变量
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后,必然遇到应设计什么工具和方法来检测、描述因变量各项目的变化情况。
对分解后的因变量各个项目作具体描述,一般是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
(1)定性描述
对教育实验来说,定性描述是必须的。因为教育活动涉及到诸如沟通、传递和接受教育信息,形成素质尤其是精神方面的素质问题,而这些精神因素、人对人的理解是难以精确量化的,必须依赖对具体外显行为表现的观察和分析,来定性描述。
定性描述时,不能只从理论推导到结论,而应从你研究时收集到的观察笔记、统计分析资料中归纳、演绎出结论。
(2)定量描述
要使因变量更具可检测性,就不能仅仅依靠定性描述来界定变量。通过一些行为表现可以在一定的科学性程度上实现抽象概念的具体化和量化,并由此形成因变量的检测指标和评价标准,为具体把握因变量的检测,把握研究效果提供更准确、可靠的依据。
[举例] 在上述“学习主动性”案例中,研究者为了测查、描述因变量,他们设计了“作品分析调查问卷”和“自陈调查问卷”。
■ 作品分析调查问卷:
原理:个体的思维活动和心理品质会体现在、凝聚在他所创造的作品中,通过一定的方法分析这些作品,可以获得这种思维活动或心理品质状况的定量资料。
设计:对问卷从5个方面(直接学习需要、间接学习需要、学习目标、自信心、情绪情感),25个分析项目(见上表)分析学生作品。
方法:把学生日记作为作品分析的样本。凡作品中包含有学习主动性的主题、意向、内容或事件的即记1分。
例如:一位学生日记“新的学期又开始了,等于是一个新的开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决定要把我的精力用在这一学期中,把全班前几名的成绩拿到手。所以我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第二……”,这则日记含有成就需要、自信心和计划性,故记入3分。
为增加问卷信度,他们把53名学生1.2.-2.25.的日记和2.26.-4.18.的日记进行检测分析,确认信度在0.70左右(学生信度、评分者信度、人格信度),可以接受,认为有效。
■ 自陈调查问卷
根据“主动性”内涵、要素结构和行为表现,参考有关量表制定测试题目,经反复筛选确定了24个题,组成正式问卷。其中属学习需要的8题,自信心10题,情绪情感6题,基本涵盖了学习主动性的结构要素。采用的效标是:被试语文成绩;语文、数学、自然总分。
又例如:你是研究小学语文学科学生主动性问题,就要结合语文学习的特点,确定一些行为表现项目和相应的评价标准。
〔例〕 语文学科学习主动性行为表现及评价标准
语文学科学习主动性行为表现
评价标准
一年级 1. 上课发言积极,能主动、多次回答老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2. 喜欢朗读、乐于接受老师的指导和同学提出的意见。3. 写完作业能主动检查。4. 喜欢和同学聊天,遇事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5. 关心集体,希望为集体争荣誉,对不符合班集体利益的事敢于提出批评。6. 能主动地把自己的书报拿出来给小朋友看,并主动介绍哪本书好看。 优 能达到指标中的5条或全部要求
良 能达到指标中的4条要求
中 经提醒能达到指标中的4条要求
较差 需督促才能达到指标中的3条要求
差 督促后只能勉强达到指标中的2条要求
五年级 1. 学习中遇到问题能主动与同学讨论,主动查找有关资料直至弄明白为止。2. 配合班校活动主动向班级墙报或校广播站投稿。3. 主动协助老师组织语文学习兴趣小组。4. 对自己的学习水平,能做出较客观的评价。5. 注意总结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及教训,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优 能达到4条或全部要求
良 能达到指标中的3条或基本达到4条要求
中 经启发能达到3条要求
较差 需督促才能达到2条要求
差 督促后只能勉强达到指标中的1-2条要求
(可酌情根据研究需要,将上表中某些与信息技术优势、特点联系紧的焦点问题再进行细化分解描述)
在描述因变量、确定因变量的测评指标时,常用的指标有
1. 准确性?D?D在知识与能力测评中用的较多。
2. 速度或敏捷度?D?D考查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
3. 难度水平,完成任务的困难程度。?D?D考查学生能达到的难度水平。如上述语文主动性评价的不同层次的要求,就有此用意。
4. 频率,即某种行为表现出的次数。如上述学生作品中出现主动性的主题、意向、内容或事件,就计一分;在观察法中亦常用此指标。
▲ 教育活动中各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联系,要谨慎界定因变量。
▲ 课题的因变量往往是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这就需要根据各课题的立论基础、实验目的、研究内容来清晰的分解因变量。
▲ 如果把这种关于思想变革、综合素质的实验研究“一锅烩”,就很难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最终流于形式。
应该看到,即使设计出好的测评工具,仍难以将教育活动中的复杂因素全部反映出来,很大程度上需要研究者用心去体验、感悟、理解,不能仅仅依靠测评指标。在体验、感悟、理解时,会带有研究者的主观因素,要努力提高其客观性、权威性。同时,要综合运用更多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包括观察研究、测验、问卷、访谈、个案研究等方法。教育研究应是一项综合性的研究活动。
(三)介绍几种描述因变量的方法
对因变量的不同反应方式所运用的测量手段
因变量的反应方式
测量手段
实验对象在媒体前的表现行为
观察
实验对象对媒体的态度
态度量表(问卷)
实验对象对媒体内容的认知
测验
1、 观察法
课堂观察方法是以收集课堂第一手资料为特征的教育研究方法。观察时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
(1)观察法的特点
● 目的性:观察那些在自变量作用下,对象的行为和现象。是有观察主题和观察焦点的系统观察。
● 理论性:在教育理论指导下正确解释教育的现象和问题。
● 选择性:使我们对有关的具体问题观察的更细致、精确。
由于“选择”,故记录的“事实”很难全面、真实。
● 情境性:可获得第一手资料,也可记录下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感受和理解。有时会获得意外的有用资料。考虑背景因素,才能对观察结果进行准确的解释。
观察法往往样本不大,故结果易有片面性和偶然性。同时观察法易出现主观性强以及不同观察者的结果有距离。应予注意。
(2)观察的分类 分为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
A)定量观察:以结构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资料。
B)定性观察:以质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且资料以非数字化的形式 (如文字)呈现。
这两类观察是互相证明、互相补充,应综合运用。
(3)观察的内容
● 探讨学生、教师、媒体互动与教育成效的关系。
● 观察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态度及行为表现(如投入学习或投入学生的状况)。
● 观察学生行为的改变或习惯的建立(如学习策略、方法的形成或改变)
● 观察学生学习过程的某些特定方面(如言语活动、合作活动、展示欲望等)
● 观察教师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清晰程度。
● 观察教育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做出及时反馈、整理和评鉴。
● 观察学习氛围。
● 观察课堂管理。
可将以上与研究目标相关的内容,再细化为更具体的焦点观察。
(4)观察的记录方式
记录表格设计的基本项目
A)观察内容(行为表现)
B)时间取样(把课堂时间分成若干阶段,根据需要按顺序或间隔抽样进行)
C)场面取样(把活动场面分成若干区域,可抽样选其中若干区域进行观察。
D)对象编号
E)行为表现等级(特征或程度)、频数(行为表现次数)
〔例〕 课堂注意力集中情况观察记录表
观察对象
行为表现  时间取样
场面取样
1 2 …… N-1 N
第一段时间间隔 集中注意 -3
比较注意 -2
一 般 -1
全不专心 -0
 




……
第K段时间间隔 集中注意 -3比较注意 -2一 般 -1全不专心 -0




〔例〕 学生学习投入状态观察表
扫视
(每×分钟一次)
非投入 投入
人数 % 人数 %
1 4 16 21 84
2 6 24 19 76
3 1 4 24 96
4 0 0 25 100
5 3 12 22 88
……10 ┄ ┄ ┄ ┄
总计(人次) 36   214
%   15   85
▲ 此表只记录“非投入”人数即可。其余靠计算得出。
▲ 可酌情只记录某些时间段的情况。
▲ 运用此表时,应界定“投入”、“非投入”的辨别标准。
比如:可将“非投入”的表现界定为:
- 不能尽快进入计算机操作状态
- 与任务无关的闲聊或在计算机上浏览与学习目标无关的内容。
- 打瞌睡
- 闲荡
- 做其他工作
- 侵扰其他同学
- 试图引起别人注意
对观察记录的量化资料,可进行统计分析后使用;有的可作为定性分析的依据。
总之,用观察法进行研究,不能凭经验而为。首先要根据研究目标和内容需要,明确观察目的和观察焦点。在定量观察、定性观察中需设计并运用各种工具(包括工艺学手段)、技巧和相应的分析资料手段。
观察研究对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影响比较小。
 
2、 态度量表调查
一般有访问调查、问卷调查、个案调查等方法。
常用的是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
(1) 问卷调查的类型
▲无结构型问卷:即开放式问卷。受试者依据本人意愿自由回答。
▲结构型问卷:即封闭式问卷。问卷提供限量答案,受试者选择作答。
(2) 调查问卷的设计
除了有一般意义的态度了解,设计者应考虑有利于收集到不同程度差别的态度资料。因此设计者应注意问卷中“提问题”的艺术性和有效性。
(3) 问卷调查的用途
▲将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时间、有相关性可比性的问卷数据进行差异程度的分析。
▲作为现状情况分析的依据。
▲其表达形式可用表格形式或图表形式。
3、测验
用以检查受试者受媒体影响后,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信息。
(1)测验的特点
A)测验是一种抽样测量
要从检测指标中涉及到待测的内容里,选取部分内容,即样本。样本应具有能推断总体掌握程度的作用。有代表性,能代表总体。
B)测验的编题
既是选取测量样本的过程,也是设计测量工具的过程。
测验是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让被试者能把待测的内容以某种方式表露出来,为最后判分评等提供依据。
(例如“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主动性”中喜欢阅读涉猎广泛等)
C)测验是具有量的可比性的一种测量
测验的情境、问题,对被试人都一视同仁。不同被试者在同一条件下,表现同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具有可比性。
(2)测验的类型
A)成绩考试
是一种面向过去,测量对已学知识掌握程度的工具。 (如:课堂测验、期中考、期末考等)
B)水平测验
以某一规定目标为标准,测量受试者达到标准的水平。是根据具体目标设计编题的。
(如:计算机等级考试、实验前测、新生入学考试、高考等)
C)学能测验
用于了解受试者的潜在能力或能力发展倾向。
是一种面向未来,通过现在状况反映未来趋势的测验。
这种测试题的设计,往往不单纯是知识点的测验,应为学生提供有利展现潜在能力的空间。
D)诊断测验
是检查受试者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的测试。
以上几种测验发挥的作用不同
测验类型 成绩 水平 学能 诊断
作用
收集反馈信息衡量水平检查进度发现特长预 测 √










(3)测试试题的编制
测试的核心环节是命题
A)试题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主观性试题,即试题没有单一答案。如问答题、论述题、翻译等。
另一类是客观性试题,即只有一个答案。如计算、填空、是非判断、选择题等。(客观性试题评分客观、迅速,有助于效度、信度)
对我们现在研究的课题来说,在检测时这两类试题都会发挥作用。
B)测量试题的内容效度
测量试题要与研究目标相适应,即是否能测量出应测的内容。测量的内容是否反映了研究的要求。具体指
▲测量试题的内容是否围绕研究目标来设计。
▲测量试题的内容是否具有代表性。
▲测量试题内容的覆盖面是否过于偏重某一方面。
试卷设计的内容可酌情部分或全部为研究检测服务。收集资料时,可只对其中与研究目标相关的成绩和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三、关于自变量的操纵
选择和设计自变量也是搞好课题研究的一个关键步骤。
(一)创设自变量
对自变量的选择和设计,一般是在确定因变量之后进行。因为自变量是促进因变量朝着预期方向变化而采取的措施。
操作自变量,不仅要明确它与因变量可能有的因果关系,还要确定自变量在操作时可以有哪些选择。
自变量要能够被研究人员操纵,就必须明确、具体。避免模糊、抽象。
我们这个课题的自变量是信息技术的运用,“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个笼统的,大的概念。他的特点、优势有很多(交互性、丰富性、即时性、反馈性、生动性……)针对因变量变化的需要,自变量应采取什么措施,做什么选择(策略、方法),研究人员要有设计,要明确、具体。
所谓“操纵自变量”,并不是只要操纵(运用了多媒体网络)就可以了。而是要研究为了促使因变量按预期方向变化,应该怎样设计、运用自变量。
“操纵自变量”的具体策略和方法是我们课题研究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是课题研究成果的体现,是成果推广的核心内容。而因变量的检测是为说明自变量的作用服务的;是为了理直气壮地告诉人们:要使因变量按预期方向变化,这样操纵自变量是十分有效的。是令人信服的。
因此,在研究时“操纵自变量”决不可随意、了草。
李克东先生曾强调:“不能有什么课件就上什么课,而要研究上什么课应具备什么样的软件。要研究怎样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指出了自变量操纵的重要性。
例如,我们这些研究课题的任务,就是要明确回答:
▲ 网络资源环境创设的策略方法(“池塘”或直接上网)
▲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支持自主学习的资源环境创设及课堂组织的策略方法
▲ 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教学内容(概念、图形认知、计算、字词、阅读、现象等)运用多媒体网络环境的策略和方法
〔案例〕
如:“大量阅读,读写结合”做自变量时,必须说明什么标准是“大量”,“读写结合”的具体途径和方式有那些。
又如:“抓住文章思路组织阅读教学”的课题,研究者将自变量“抓住文章思路”作了清晰描述:① 抓预习,探思路;② 抓审题,揭思路;③ 抓提问,引思路;④ 抓结构,理思路;⑤ 抓重点,活思路;⑥ 抓板书,明思路。
为了更具可操作性,还要作进一步分析。比如其中的“抓结构,理思路”可具体描述为:紧扣关键词语,抓住情节发展线索;紧扣关联词语,抓住篇章结构的纽带。
(二)拟定自变量操作规范
拟定自变量的操作规范便于操作实施,也便于以后的验证和推广。
操作规范是对实验人员如何操纵自变量做出的具体规范和提示。诸如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学习资源环境创设的思路和要求,如何控制学习进程,什么时候给予指导,怎样组织交流反馈等。
目的:保证自变量的优势和特征能确实发挥作用,从而对因变量产生预期的、符合假设的影响,使实验效果得到体现。
〔案例〕(高中)化学程序启发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自变量:化学程序启发教学模式。它由课堂教学七个要素优化组合而成。研究者对这7个要素分别从4个方面做了系统规定。(见附表)
〔举例〕多媒体网络教学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
对自变量“课堂网络教学”的操作,制定操作规范
1、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实验教材中“专题课”、“综合课”的具体要求,运用课堂网络教学环境进行分层教学、开放性教学。
2、从学科特点、内容出发,安排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控制讲授、指导时间,给学生主动发问、交流提供时间和氛围,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3、在网络环境中提供选择性作业(主要是难度和分量的选择)。允许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方法。
4、努力建立民主型师生关系,体现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相结合。提倡课堂学习的合作与创造。
以上所定的规范中,有些内容还应再细化,如网上学习资源提供的策略、方法(提供形式、数量、内容等);新的教学结构、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形式的操作思路等。
由于教育活动的复杂性,研究者不可能事先就规定好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细节。在实际操纵自变量时,应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过程。
四、必须注重研究过程。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一是要根据研究目标、检测指标做好对因变量变化情况的描述和记录工作;二是要注重自变量操纵的设计和运用。
我们的研究过程是通过一节节实验课来进行的。因此,对每节实验课都有认真对待,不要上成一节普通的多媒体网络教学课。
■ 课前,课题研究小组要做好充分准备:
~这节课主要研究哪些问题?
~准备观察、收集哪些资料?需要哪些收集资料的工具?研究小组分工,责任到人。
~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育信息技术的优势、特点,研究决定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组织方案。
~充分准备有利于因变量变化的学习资源环境等。
■ 课中,课题组除做好观察、收集资料外,还应注意这节课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分别是什么。特别是自变量的操作
设计中的不足。
■ 课后,课题组要及时小结。
~对研究资料汇总、整理。哪些资料需完善,哪些资料还没有收集。
~对自变量操作中的成功和不足进行分析(操作方法、运用时机、学习资源的有效性和丰富性、课堂组织等)。
~研究出调整或改进的具体方法,为下一节实验课作准备。
总之,课题研究必须重视研究过程。过程科学严谨与否,决定其信度和效度,决定其成果的价值。
研究过程是由一节节实验课组成。
每节实验研究课应做到课前有计划,课中有观察和即时评价,课后有反思和小结,为下一节实验课的调整或深入研究作准备。形成“螺旋式上升”的研究过程。
这个过程是为了让因变量朝着预期方向变化,而使自变量操作的策略、方法越来越趋于完善、系统的过程。即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因果关系,验证实验假设的过程。
五、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网络化课堂教学的特点
网络化课堂教学是吸纳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优点,具体表现为
1、 具有丰富的多媒体形式的学习资源。
2、 双向交互方式的建构,多种交流手段的运用,促进了师生间、学生间的问题解惑以及情感因素的形成。
3、 可做到因材施教,教师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同时由于教师的直接参与,避免了学生偏离教学目标。
4、 易开展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按照其认知特点,主动完成意义建构,有利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5、 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基于对同一问题的兴趣而形成的协作)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化及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应包括六个环节
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任务分析、教学策略制定、教学活动设计和评价与修改。
学习者分析---学习的结果应该在学习者自身的认识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又是以自己的特点来学习的。因此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
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南和出发点,也是评价教学活动过程的依据。由于信息技术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资源丰富的网络环境,因此,对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习任务分析---是通过对学习者分析、把确定的教学目标具体化的体现。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目标、任务,使学习更加有效,为教学顺序或步骤的安排奠定基础。
教学策略制定---课堂仍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要根据网络化课堂环境的特点,从讲授、指导、管理、评价等几方面来考虑。
教学活动设计---是以上各个环节设计的落脚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此环节既体现了网络的特点,又体现了课堂的特点;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把教学活动设计分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行的两个设计,即学生自主活动设计和学习支持设计。通过对学生自主活动设计,体现出学生在网络化教学环境下的主体地位,通过对学生学习支持的设计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地位。
评价与修改---教师不断反思、总结、改进,逐步完善教学设计,提高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要重视学生的评价。
研究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必须重视网络优势和特点的发挥。
1、 先要选好有利于发挥网络优势和特点的教学内容或环节。即明确确定有自变量参与其中的研究内容。
2、 创设和提供丰富有效的学习资源环境。搞好教学设计。
3、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下,在学生通过网络(或虚拟网络)自主搜寻有关资料学习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选择信息(处理、运用)的能力。
(要注意,网络教学与其他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在网络环境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究中学习,进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的关键环节是让学生学会选择。网络环境为培养学生学会选择(个性化的选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而学生“选择”的水平和效度是与学习资源环境的设计和提供、与“问题环境”的创设密切相关。
如果把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仅用于教师课件演示讲解,而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和自主学习,这将使网络环境成为多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