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逃——突厥挑衅中国的下场 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27:05
东自契丹,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之,控弦百万,戎狄之盛,近代未之有也。
——唐朝崛起前的突厥
1.突厥帝国
公元540年,草原帝国以突厥-蒙古族三大版图的形式而存在。明显地属于蒙古
族的柔然人统治着蒙古地区,范围是从中国东北部边境到吐鲁番(可以肯定甚至达
到了巴尔喀什湖的东端),从鄂尔浑河到万里长城。厌哒人据推测也属于蒙古族,
统治着今天的谢米列契耶、俄属突厥斯坦、索格底亚那、东伊朗和喀布尔地区,其
领域从裕勒都斯河上游(焉耆以北)到莫夫,从巴尔喀什湖和威海到阿富汗腹地和
旁遮普。统治着柔然人和厌哒人的这两个氏族结成同盟。大约520年,厌哒可汗与柔
然可汗阿拉瑰的姑姑们结婚。柔然是蒙古本土上的主人,他们好像对控制其西南边
境地区的厌哒人保持着某种支配权。最后,是上一章刚刚谈到的欧洲的匈人,他们
无疑属于突厥族,统治着与亚速海和顿河河口毗邻的南俄草原,尽管他们的两支部
落,即西部的库特利格尔人和东部的乌特格尔人之间的敌对削弱了他们的势力。
中国人说,突厥是柔然的一个臣属部落。它是突厥族的一个部落,它的名称为
所有讲同种语言的民族所共有。伯希和认为,汉文“突厥”一名必定是代表蒙古语
(柔然语)“Turk”的复数形式“Turkut”。按字意,是“强壮”的意思。据中国
编年史家记载,突厥的图腾是狼。他们是古代匈奴的后裔,这一事实已由被伯希和
认定属于匈人的原始突厥特征所证实。在6世纪初,突厥似乎已经居住在阿尔泰地区,
他们在那儿从事金属冶炼:“工于铁作”。当时柔然的力量国新近发生的一场内战
而被削弱,内战是520年发生的,双方是分别代表东、西部落的柔然可汗阿拉瑰和他
的叔叔婆罗门。
阿拉瑰(522-552年在位)作为唯一幸存下来的汗国君主,他面临的是要平定
突厥族各臣属部落的反抗。其中高车部曾于508年打败柔然。现在已经认定高车部是
铁勒族,游牧于阿尔泰山南乌伦古河附近,看来好像是回纥人的祖先。但是,柔然
于516年杀高车王,迫使高车部归顺。高车部于521年再次徒劳地企图利用柔然内乱
重新获得自由。就在546年前不久,当高车正在酝酿新的起义时,他们被突厥挫败。
突厥虽与高车人同族,却忠实地提醒他们的共同宗主柔然可汗阿拉瑰注意高车人的
阴谋。作为回报,突厥首领(其突厥名叫布明,汉文转写成“土门”)要求柔然公
主嫁给他。阿拉瑰拒绝这一要求。后来布明与当时在中国西北部长安城实施统治的、
拓跋人建立的西魏王朝联合,拓跋人很可能属突厥族,他们虽然已经完全中国化,
但很可能与突厥社会仍保留着一种亲属感。无论如何,他们可能很乐意建立一种能
报复他们的宿敌、柔然蒙古人的联盟,他们答应嫁一位公主给布明(551年)。于是,
在对柔然蒙古人形成了包围之势后,布明彻底击溃了他们,并迫使阿拉瑰可汗自杀
(552年)。柔然余部把蒙古地区让给了突厥人,逃到中国边境避难,东魏的继承者
北齐朝廷把他们作为边境卫队安置在边境上。
于是,蒙古地区的古代帝国领土从柔然手中传给了突厥,或者说,从蒙古族人
手中传给了突厥族人。布明采用可汗这一帝王称号。新帝国的位置仍然在鄂尔浑河
上游,在自古代匈奴时期起一直到成吉思汗后裔时期止,常常被游牧部落选择为他
们的大本营的鄂尔浑山区地带。
突厥英雄布明可汗在其胜利之后不久去世(552年)。他死后,他的帝国被瓜分。
其子木杆得到蒙古地区和取得帝王称号(553-572年)。这样,东突厥汗国建立起
来了。布明的弟弟突厥文,或称室点密(汉文转写),继承了王侯的叶护称号,并
获得准噶尔、黑额尔齐斯河和额敏河流域、裕勒都斯河流域、伊犁河流域、楚河流
域和怛逻斯河流域。于是,建立起西突厥汗国。
西突厥首领室点密在怛逻斯地区与厌哒人发生冲突。为攻其后方,室点密与厌
哒人的世仇波斯人订立和约,当时波斯人是在萨珊王朝最伟大的君主库思老一世阿
奴细尔汪的统治之下。为巩固盟约,室点密把他的女儿嫁给了库思老一世。突厥人
在北部进攻,萨珊朝人在西南部进攻,厌哒被彻底打败,从此消失了(大约565年)。
其中在西北威海地区游牧的那部分游牧民被迫向欧洲逃亡,可能正是他们,而不是
柔然余部,以乌尔浑和阿瓦尔一名在匈牙利建立了一个新的蒙古汗国。在其后的一
个时期里,确有一支从亚洲被驱逐的、被希腊和拉丁语作家们称之为阿瓦尔人的部
落对拜占庭帝国和日耳曼人的西欧造成了严重威胁,直到他们被查理曼打垮。
厌哒领土在西突厥人和萨珊波斯人之间被瓜分了。西突厥首领室点密获得索格
底亚那地区,而库思老一世阿奴细尔汪夺取了已经伊朗化的、应该归属于萨珊朝的
巴克特里亚地区。于是,巴克特里亚在565年至568年间又归萨珊帝国所有。然而,
这是短暂的,因为突厥人不久就夺取了巴里黑和昆都士,也就是说,同一个巴克特
里亚又从萨珊王朝人手中转到了他们昔日的盟友手中。
这样,中世纪初期的东、西突厥汗国有了各自确定的形状:由木杆可汗在蒙古
地区建立的东突厥汗国,中心是在鄂尔浑河上游、未来的哈拉和林附近;西突厥汗
国在伊犁河流域和西突厥斯坦,其夏季扎营地是在焉耆和库车以北的裕勒都斯河上
游,其冬季汗庭是在伊塞克湖沿岸或怛逻斯河流域。就游牧帝国基本上可以谈到的
边界而言,这两个汗国的边界显然是以大阿尔泰山和哈密以东的山脉为标志。
从木杆统治(553-572年)开始,东突厥很少碰到敌手。560年前后,木杆打败
了契丹人,契丹是一支显然从5世纪中期起就已经占据着辽河西岸、今热河附近的蒙
古族部落。在中国北部,长安的北周王谦卑地向木杆之女求婚。当时木杆可汗在拓
跋人的这两个后继王朝中明显地起着仲裁人的作用(约在565年时)。
西突厥可汗(或叶护)室点密在位时期是552年至575年,塔巴里称之为叶护
(Sinjibu),拜占庭历史学家弥南称之为室点密(Silzibul),这些名称都是同一
称号(yabghu,叶护)的讹译。拜占庭人把室点密看成他们的同盟者。确实,既然
在阿姆河畔突厥人已经成为萨珊波斯的近邻,那么,与突厥联合是对拜占庭有利的。
在室点密方面(他似乎已经是一位具有高度理解力的人),他考虑到要利用他处在
亚洲交叉口上的位置,以获得途经波斯的、从中国边境直达拜占庭边境的丝绸贸易
的自由权。结果,一位名叫马利亚克的粟特人(在中亚,粟特人是当时人数最多的
商队向导),以室点密的名义访问了库思老一世阿奴细尔汪,库思老为了维护对拜
占庭丝绸贸易的垄断权,拒绝了马利亚克的提议。后来,室点密决定直接与拜占庭
做买卖,以对付波斯。因此,他于567年又派马利亚克取道伏尔加河下游和高加索到
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二世想必对突厥使者的提议很感兴趣,因为当马
利亚克于568年离开君士坦丁堡返回时,是由拜占庭使者蔡马库斯陪伴而归。室点密
在埃克塔山北的夏季驻地接见了蔡马库斯。埃克塔山即是天山,在焉耆西北的裕勒
都斯河上游深谷。两国结成反对共同敌人萨珊波斯的牢固联盟。萨珊朝的一位使者
恰好在这时来到,在怛逻斯附近见到了室点密,室点密极其粗暴地把他打发了。接
着,这位突厥王向波斯宣战。572年,拜占庭人也亲自向波斯宣战,这一战争持续2
0年(572-591年)。在此期间,西突厥与拜占庭人之间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当蔡马
库斯取道伏尔加河下游、高加索和拉齐卡回君土坦丁堡时,室点密派第二位使者阿
纳卡斯特随行。作为回访,拜占庭陆续派出攸提开俄斯、瓦伦丁、赫洛店和西里西
亚人保罗作为使者到西突厥。
这几位使者使拜占庭获得了有关西突厥习俗和信仰的相当准确的资料。塞俄菲
拉克特斯·西摩卡塔记道:“突厥人拜火”。确实,伊朗马兹达克教的影响已经使
突厥人崇拜阿马兹达或阿胡拉·马兹达神。“他们还崇拜空气和水”,实际上,在
成吉思汗后裔中,对流水的崇拜一直持续了很长时期,以致除了在一定条件下,穆
斯林在流水中沐浴和洗衣是受到禁止的。“然而正是天、地的唯一创造者,他们尊
称为神,向它奉献马、牛和羊。”确实,这些就是献给在他们神道中的天国,即腾
格里的祭品,这对古代所有的突厥-蒙古族都是共同的。最后,塞俄菲拉克特斯所
谈到的“那些似乎能预知未来的祭司们”,也适合于突厥-蒙古族的萨满们,在成
吉思汗时期,他们继续产生很大的影响。
576年,拜占庭皇帝提比留斯二世再次派瓦伦丁作为使者出访西突厥。但是,在
瓦伦丁到达裕勒都斯河上游汗庭时,室点密已去世。室点密之子、继位者达头(57
5-603年,中国历史学家们的称谓)很不高兴,因为君士坦丁堡宫廷已经与阿瓦尔
人缔结了条约,也就是说与柔然的残部,或者更准确些,是与逃亡到南俄的厌哒人
缔结了条约。因此,达头十分冷淡地接待了瓦伦丁。此外,作为对该条约的报复
(达头认为这一条约撕毁了两国之间的联盟),他派出一支由某个名叫波汗的统帅
率领突厥骑兵去攻打拜占庭在刻赤附近的博斯普鲁斯城或称潘蒂卡派(576年)。5
81年,突厥又兵临刻松城下,直到590年,他们才完全撤出该地区。
西突厥与拜占庭之间的争吵没有妨碍前者继续对波斯的战争。在588至589年期
间,他们入侵了巴克特里亚,或称吐火罗斯坦,一直前进到赫拉特。如果西突厥人
曾经被波斯英雄巴赫拉姆·楚宾打败过的话,那么,正像波斯传说中所坚持的观点,
他们必定会利用590年发生在巴赫拉姆·楚宾和库思老二世帕维兹之间的内战。巴赫
拉姆·楚宾在内战中处于最不利的地位,他最后确实逃到了西突厥人中,无疑地,
正是此时西突厥人完成了对兴都库什山以北的吐火罗斯坦的征服。无论如何,在59
7-598年间,这一地区及其都城巴里黑和昆都士就不再属于波斯,而成为西突厥的
属地。630年,当中国的朝拜圣地者玄奘途经该地时,吐火罗斯坦是昆都士的突厥王
子(或特勤)的封地,他是西突厥可汗的儿子。
于是,当远东的中国人在分裂了3个世纪之后即将由中国人的隋朝重新统一起来
之时,而中亚发现它自己已分裂为两大突厥帝国:东突厥帝国,从中国东北部边境
到长城和到哈密绿洲;西突厥帝国、从哈密一直延伸到威海和波斯。阿姆河南岸以
及阿姆河与莫夫河之间的边境地区把西突厥与波斯分开。于是,兴都库什山以北的
整个吐火罗斯坦都囊括在突厥的政治疆域之内。
在一个世纪以后刻成的、立于和硕·柴达木的阙特勤碑碑文中,以史诗般的词
句赞扬了处于鼎盛时期的突厥的伟大:
当上面的苍天和下面的黑士创立之时,人类的子孙即开始生存其间。“人类子
孙之上,立有吾祖先土门可汗及室点密可汗,既立为君长后,彼等即统治及整顿突
厥民众之国家及政制。世界四方之民族,皆其仇敌;但彼等征之,且克服世界四方
一切民族,令守和平而点首屈膝,向东方,彼令其移殖远至喀迪尔汗山林,向西方,
远至铁门。在此两极点间,彼等统治甚为广远,使蓝突厥之向无君长无任何部族者
归于秩序。彼等是贤智可汗,彼等是强勇可汗;彼等之梅录亦贤智,亦强勇。诸匐
及民众都能和协。”
这段著名的史诗所暗示的道德观是从构成突厥-蒙古族萨满教基础的古宇宙起
源说中借过来的。根据汤姆森的摘要,宇宙起源说的基本原理十分简单。宇宙由一
层高于一层的若干层组成。上面的十七层,构成昊天,为光明之国;下部七层或九
层构成下界,黑暗之地也。二者之间,为人类生存之地面,天与地,与生息于其中
之一切,皆至尊所创,整个宇宙亦由至尊统辖,此至尊者,居于天之上层。被尊称
为上帝,或腾格里。天国是公正和正直灵魂的归宿地;地狱则是邪恶灵魂的归宿地。
突厥神话还描写了许多其它神,其中之一是乌迈,保护儿童的女神。此外,还描绘
了许多住在“陆地上和海里”(它们是yer-sub,或今突厥的yar-su)的精灵。值
得注意的是,在陆地上和水中,这些精灵多居住在被认为是秘密地方的小山和小溪
边,在习俗上和在成吉思汗蒙古人的法律上,对它们的祭礼都是常年不断的。
中国的历史学家们对突厥人有实际描述。581年的一位作者这样写道:
其俗被发左衽,穹庐毡帐,随逐水草迁徙,以畜牧射猎为务,贱老贵壮,寡廉
耻,无礼义,犹古之匈奴。……大官有叶护,次没(“没”为“设”之误〕、次特
勒[“勒”为“勤”之误〕、次俟利发,次吐屯发,及余小官,凡二十八等,皆世
为之。兵器有弓矢、鸣镝、甲肖、刀剑,其佩饰则兼有伏突。旗纛之上,施金狼头;
侍卫之士,谓之附离,夏言亦狼也;……死者停尸于帐,子孙及诸亲属男女各杀羊
马,陈于帐前祭之,绕帐走马七匝,一诣帐门,以刀嫠面且哭,血泪俱流,如是者
七度乃止。……葬之日,亲属设祭及走马嫠面,如初死之仪。葬讫,放墓所立石建
标,其石多少,依平生所杀人数,……伯叔死,子弟及侄等妻其后母、世叔母及嫂,
唯尊者不得下淫。……牙帐东开,盖敬日之所出也。敬鬼神,信巫觋,重兵死而耻
2 突厥帝国的分裂
突厥人的这两个帝国没有长期保持鼎盛。和硕·柴达木碑文中赞扬的伟大的可
汗们由一些缺乏前辈们的那种天才的人继承。“彼等之弟辈为可汗,彼等之子辈为
可汗,惟弟辈今不类其兄辈,子辈不类其父辈。登位者皆庸可汗、恶可汗。致使突
厥帝国解体。”
真正摧毁突厥力量的是两汗国之间的敌对,即鄂尔浑的东突厥和伊塞克湖、怛
逻斯的西突厥。这两个突厥帝国统治着从中国东北部到呼罗珊的半个亚洲,如果他
们能够保持在552年基础上的统一,即靠着以东突厥居首位,取帝王的可汗称号,而
西突厥统治者满足于次位,取叶护称号的话,那么,他们将是不可战胜的。但东突
厥的佗钵可汗,即木杆可汗的兄弟和继承者,是该家族中得到西突厥承认的最后一
位可汗。西突厥叶护达头是一位极端残暴的人,这一点已经由瓦伦丁的报道所证实。
在582年至584年间,他摆脱了东方的新君主,自己称汗。在中国,强大的隋朝已经
恢复了汉朝在中亚的全部政治活动,中国在这次反叛中是鼓励达头的,这次叛乱使
突厥人的势力一分为二。此后,东、西突厥再也没有重新统一,并且在大部分时间
内,二者之间确实是处于敌对状态。
于是,当中国正处在重新统一之时,突厥人却在分裂。这种对立运动为隋唐王
朝(7-9世纪)统治下的中国在中亚实行帝国主义政策提供了可能性。
东突厥不仅面临着西突厥的反叛,而且还被内部斗争弄得四分五裂。在蒙古本
土上,新可汗沙钵略(581-587年在位)的权力受到其堂兄庵罗和大逻便的争夺。
同时,他在西方受到西突厥“新可汗”达头的攻击,在东方受到辽西契丹人的攻击。
不过,这一形势的发展令中国人不安,因为对这样一个联合体来说,由于蒙古地区
的东突厥被打倒,势必使达头变得太强大。绝不能让达头重新恢复对他有利的突厥
的统一。于是,中国的君主、隋朝建立者杨坚迅速改变了联盟的对象,支持东突厥
可汗沙钵略以对付达头(585年)。陷入内部纠纷的东突厥人无论如何不再令人生畏
了。沙钵略的兄弟、继位者莫何可能杀死了反可汗的大逻便(587年),但不久他也
去世了。继位的可汗是都蓝(587-600年在位),他发现自己遭到另一位反可汗者
(即得到中国支持的突利)的反对。事实上,都蓝可汗于599年驱逐了突利,但杨坚
皇帝赶紧欢迎突利及其部众,并把他们作为盟邦安置在鄂尔多斯。东突厥毫无希望
地维持着分裂局面。
都蓝一死,西突厥达头可汗再次试图利用东突厥人的混乱使他们降服,以便建立起他对蒙古地区和突厥斯坦的统治,实现突厥人的重新统一。为防止中国的干涉,
他采取恐吓手段。601年,他威胁隋朝都城长安;602年进攻驻在鄂尔多斯的、受中
国保护的突利可汗。但中国的政策是在暗中进行活动。603年,一支西部的主要部落
(这些部落是铁勒族,是回绝的祖先,它们似乎是在塔尔巴哈台、乌伦古和准噶尔
地区过着游牧的生活)突然反叛达头。由于达头的势力甚至在他统治的区域内也已
经遭到削弱,他就逃往青海避难,从此销声匿迹(603年)。达头的王国,即曾经令
波斯和拜占庭颤栗、并在几年前还威胁着中国都城的西突厥强国瞬时瓦解了。达头
之孙射匮只获得了他应该继承领土的极西部分和塔什干,而某个反可汗的处罗成了
伊犁地区的君主。处罗确实着手计划继续达头的事业,但中国人及时地阻止了他。
隋臣裴矩暗中支持处罗的敌人射匮。处罗在战争中失败后,到中国宫廷供职(611年)。
射匮把他的胜利归于中国的政策,看来他始终没有采取过背叛中国的行动。与此同
时,东突厥的政权一直掌握在中国的被保护者突利手中(609年去世),后来权力又
传其子始毕(609-619年)。在蒙古地区正像在西突厥斯坦一样,隋朝时期的中国
不是通过一次大战争,而仅仅是采用其惯用的计谋,就成功地分裂了突厥势力,消
灭了不顺从的可汗,使权力掌握在那些承认中国宗主权的可汗手中。
青海的情况亦如此。该地吐谷浑部的鲜卑人(可能是一支蒙古部落)的存在,
三百年来一直令甘肃的中国驻军忧虑,608年他们被中国军队击溃,不得不逃亡西藏。
同年,中国重新占领哈密绿洲。609年,吐鲁番王殉伯雅开始向隋场帝表示归顺。
当隋场帝在高丽进行的倒媚的战争(612-614年)使隋朝威信扫地时,整个结
构瓦解了。东突厥始毕可汗起来反叛,在山西西北的雁门关几乎俘虏了隋场帝本人
(615年)。接着,中国爆发的内战(616-621年)彻底恢复了突厥人以往的勇气,
这次战争导致了618年隋朝的覆灭。当争夺王位的竞争对手们被打败、新的唐王朝登
上皇位时,隋朝所做的一切工作又必须重做。草原又把它的游牧部落推向山西中部。
624年,东突厥可汗颉利(620-630年在位)利用中国内战带来的混乱,骑着马率领
着他的骑兵队伍对帝国都城长安进行威胁。
幸运的是,唐朝有一位杰出的勇士,即太子李世民,尽管他还年轻,但他是唐朝
的真正建立者。李世民勇敢地一直来到泾河畔的幽州,与蛮军对峙,他以坚定的姿
态令对方慑服。游牧各部首领在一起协商片刻,然后一箭未发地撤退了。几小时后,
一场大雨席卷该地区。李世民立即召集其部下谈话。据《唐书》记载他说道:“虏
控弦呜镝,弓马是凭,今久雨弥时,弧矢俱敝,突厥人众,如鸟铩翮,我屋宿火食,
枪槊犀利,料我之逸,揣敌所劳,此而不乘,夫复何时?”唐军照此行动。黎明时,
突厥营地被攻破,中国骑兵切断了通往颉利可汗营帐的道路。颉利求和并撤退到蒙
古地区(624年)。在这次惊人之举后,当时年仅27岁的李世民登上了中国皇位,从
此,历史上以帝号称他为太宗(626年)。
3. 唐太宗灭东突厥汗国
唐太宗(627-649)是中国在东亚的威势的真正建立者。他灭了东突厥汗国,促
使西突厥的瓦解——后来太宗之子又完成了对西突厥人的征服——并把塔里木盆地
的印欧族诸王国置于其保护之下。
太宗即位之年,东突厥颉利可汗再次发动骑兵远征,直抵长安城下。626年9月
23日,他的十万人马出现在长安城北门外的便桥前。颉利可汗在城下以攻城相威胁,
提出横蛮无理的纳贡要求。太宗似乎只有很少人马,他采取了大胆的行动。他召集
了所有可用的人,把他们置于各城门前,而他亲自率领小部分骑兵沿着渭水向敌军
行进。突厥诸首领见其勇皆惊,下马便拜。“俄而众军至,旗铠光明”,太宗纵马
到突厥营前,训斥其可汗及众首领背信弃义,破坏休战之约。颉利可汗羞愧。次日,
太宗与颉利按传统习俗刑白马设盟,言归于好。
为削弱颉利的权力,太宗支持两个持不同意见的部落,即铁勒和薛延陀部的反
叛。铁勒部(以后的回绝)分布在塔尔巴哈台;薛延陀部在科布多(627-628年)
附近。同时,在东蒙古,太宗支持反可汗的突利可汗脱离颉利,突利已经起来反抗
颉利了(628年)。伟大的唐太宗在颉利的周围布下了敌对的包围圈之后,于630年
派出由李靖和李世绩率领的唐军猛攻颉利。中国的将军们在山西以北的内蒙古地区
与颉利相遇,他们对他的营帐发起了突然攻击,击溃其部落。颉利本人被俘。在大
约50年中(630-682年),东突厥汗国臣属于中国。和硕·柴达木的突厥碑文上记
道:“贵族子弟,陷为唐奴,其清白女子,降作唐婢。突厥之匐,弃其突厥名称
(或官衔),承用唐官之唐名(或衔),遂服从唐皇,臣事之者五十年。为之东征
向日出之方,西征远至铁门。彼等之克国除暴,皆为唐皇。出力也。”
太宗在粉碎了蒙古的突厥人之后,以这些人为辅助军,在以后的20年中,使突
厥斯坦的突厥人和戈壁上印欧种人的绿洲都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一个受到震惊的
亚洲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个陌生的、史诗般的中国。决不向蛮族求和,也不以重金去
收买他们撤兵,太宗扭转形势,战胜他们,使他们害怕中国。在突厥-蒙古族入侵
的3个世纪后,现在中国人对这些草原牧民们翻脸,(翻译版本不同)并把
这种力量注入那种历史悠久的文明的巨大优越性之中。
4.西突厥汗国的瓦解
太宗于630年重建了以鄂尔多斯和内蒙古为边境的疆域之后,把注意力转向西突
厥。正像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西突厥人在射匾可汗的统治之下又重新统一起来。
射匮可汗使阿尔泰地区的薛延陀部归降于他,他住在特克斯河和裕勒都斯河上游一
带,于611至618年间统治着从阿尔泰山到里海和兴都库什山之间的地区。射匮之弟、
继位者统叶护(618-630年在位)进一步扩张势力。他已经征服了东北方的铁勒部,
在西南方又重申了对吐火罗地区和巴克特里亚的统治,并取得了对塔里木盆地部分
地区的霸权。
630年初,中国的朝拜圣地者玄奘旅行时,就在托克玛克附近见到过他,当时正
值统叶护权盛时期。他在裕勒都斯河与伊塞克湖之间的地区内过着随季节迁徙的游
牧生活,像其祖先一样,在裕勒都斯河上游一带度夏;伊塞克湖,即热海沿岸是他
的度冬地。他也喜欢把营帐扎在更西边,即在怛逻斯附近的“千泉”,今江布尔地
区。吐鲁番王是他的一位藩属王;他的儿子达度设是吐火罗地区王,其住地在昆都
士。《唐书》记道:“(统叶护)霸有西域,……西戎之盛未之有也。”此时唐太
宗正集中力量摧毁东突厥,他认为应该采取“远交近攻”之策,于是,他把统叶护
视为同盟者。
玄奘留给我们的、关于统叶护的描述就是对某个阿提拉或某个成吉思汗的描述。
“戎马甚盛。可汗身著绿绫袍,露发,以一丈许帛练,裹额后垂。达官二百余人,
皆锦袍辫发,围绕左右。自余军众,皆裘歇毳毛槊纛端弓,驼马之骑,极目不知其
表。”
统叶护热情地接待了中国的朝拜圣地者。确实,他对佛教总是相当开放的。在
几年前,他曾热情款待过名叫波罗颇迦罗蜜多罗的印度佛教使者。波罗颇迦罗蜜多
罗在626年继续到中国布教前,把说服突厥人皈依佛教作为己任。统叶护在托克玛克
牙帐中给予玄奘同样热情的款待。玄奘对其营地作了丰富多彩的描述:“(统叶护
可汗)居一大帐,帐以金花装之,烂眩人目。诸达官于前列长筵两行侍坐,皆锦服
赫然。余仗卫立于后,观之,虽穹庐之君,亦为尊美矣。”在读到这几行时,奇怪
的是使我们回想起西欧旅行家们从成吉思汗的蒙古首领们身上所得到的、几乎相同
的印象在卢布鲁克对13世纪的蒙古人的描写中,我们又看到了欢迎外国使者的另一
个狂欢场面。玄奘在统叶护牙帐逗留期间,统叶护曾接待过来自中国和来自吐鲁番
王的使者。统叶护“令使者坐,命陈酒设乐。可汗共诸臣使人饮,……于是益相酬
劝,卒浑钟碗之器,交错递倾,僸未兜离之音,铿锵互举。虽蕃俗之典,亦甚娱耳
目,乐心意也。少时,更有食至,皆烹鲜,羔犊之质,盈积于前。”
在玄奘访问之后数月,强大的西突厥汗国崩溃了。同年(630年),一支西部部
落,即游牧的葛逻禄部反叛并杀害统叶护,葛逻禄部似乎是在巴尔喀什湖东端和塔
尔巴哈台的楚固恰克之间作季节性的迁徙。西突厥汗国分裂为两部,两部的名称都
只是由汉文转写而被人们所知:弩失毕部在伊塞克湖的西部和西南部;咄陆部在该
湖的东北部。两部在原因不明的战争中耗尽了力量。一位咄陆部可汗,他的名字也
叫咄陆(638-651年在位),在一段时期内曾企图重新统一两部,此后,他大胆地
进攻中国在哈密地区的屯军。但是唐将郭孝恪在古城和今天的委鲁母之间的博格
达拉山附近打败了他(约642年)。此外,唐太宗支持弩失毕部反对咄陆,这位疲惫
不堪的可汗只好逃往巴克特里亚,不再出现于历史上(651年)。
5.唐朝初期塔里木绿洲上的印欧各族
唐太宗灭突厥后,能够在塔里木绿洲上重建其霸权,塔里木绿洲上至少有一部
分居民是印欧人,特别是北缘上的吐鲁番,喀拉沙尔(焉耆),库车和喀什,以及
南缘上的鄯善、于阗和叶儿羌。
古商道上的这些城市,作为沟通中国、伊朗和拜占庭之间的丝绸之路上的中转
站的作用是重要的,它们作为佛教徒从中国到阿富汗和印度的取经路上的驿站,其
作用也不是不重要的。中国朝拜圣地者玄奘对后一方面的作用作了很好的描述,玄
奘于629年从甘肃出发,他出行时(629-630年)走的是北道,经吐鲁番、喀拉沙尔
(焉耆)、库车、阿克苏,以后又经托克玛克(碎叶城)、塔什干和撒马尔罕。64
4年他返程时走的是南道,经帕米尔山、喀什、叶儿羌、于阗、鄯善、敦煌。他的记
载表明塔里木盆地的这些小王国已经全部信仰佛教,随佛教还传播了丰富的印度文
化,以致梵文已经与当地的印欧语——吐鲁番语、焉耆语、库车语(古吐火罗语A和
B)和“东伊朗语”(显然在于阗是讲东伊朗语)——一起成为该地的宗教语言。
由伯希和、斯坦因和勒柯考察团所发现的手稿也证明了佛经是从梵文翻译成各
种印欧语方言的(在北方是两种吐火罗语,或者是像它们被称作的那样,库车语等;
在西南方,是东伊朗语)。而另一种印欧语,即粟特语,是从布哈拉和撒马尔罕来
的商队传入的,在从天山到罗布泊之间作短期旅行的扎营者中使用,伯希和在这一
地区发现了一个7世纪的这类粟特移民遗址。正如上面所见,来自印伊边境的丝路上
的行商和坐贾们,以及佛教使者们,他们共同把伊朗和印度艺术传入塔里木绿洲,
在此,伊朗和印度艺术由于佛教的作用而形成了一个奇妙的综合体。在这种综合文
化当中可以看到各种外来物:希腊-佛教的、印度-恒河的,或伊朗-佛教的,这
可以从库车附近的克孜尔壁画中识别出来,它们或者属于哈辛命名的克孜尔I期(约
450-650年)风格,或者是属于克孜尔II期(约650-750年)。在于阗以东的丹丹
-乌里克的木简上(约650年)也有带典型萨珊特征的佛教画。最后,第II期具有萨
珊-佛教风格的克孜尔壁画,与令人想起阿旃陀石窟的印度影响一起,一直渗入到
吐鲁番壁画群,即伯子克力克、穆尔吐克和圣吉木壁画。除了印度、希腊和伊朗的
影响外,还有中国的影响。正如哈辛所观察到的那样,中国的影响在库车附近的库
姆吐拉壁画中被感觉到,当然,首先是在伯子克力克和离中国边境最近的吐鲁番壁
画群的其他各处壁画中被感觉到。
在玄奘旅行时(630年),处于文明交叉口上的这一文化正处在极盛时期,特别
是在库车。在戈壁滩上由印欧人居住的所有绿洲中,库车无疑是印欧文明表现得最
明显的地区之一,这是从伯希和、斯坦因和勒柯考察团发现的、用库车语写成的大
量佛教文学中知道的。库车一名的梵文转写kuchi和汉文转写库车都与kutsi的发音
有着很紧密的联系。有人推测kutsi是当地居民说的一种方言,或者是,像直到最近
仍被称作的那样,叫吐火罗方言。在佛教的影响下,库车方言,也就是说,一度被
某些东方学学者称之为吐火罗语B的一种特殊的印欧方言,今天简单地称为库车语—
—已经是一种文字语言。从5至7世纪,一部分梵文经卷已经被译成库车文。库车社
会从它与佛教文明(印度文化遗产)的接触中受益,又从与伊朗(库车模仿伊朗的
物质文明)有联系的那些商队中获利,正如手稿和克孜尔、库姆吐拉壁画中所揭示
的那样,库车社会似乎是一件杰作,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当库车表现出这
种第一流的、完美元瑕的社会,中亚雅利安型的一朵鲜花,不是盛开在远离所有突
厥-蒙古族游牧部落的地方,而正是盛开在蛮族社会的边缘,而且是处在即将被那
些最不开化的原始公社灭绝的前夕时,这简直是一种梦想。地处只有以沙漠为防护
的草原边缘和随时有遭受游牧民冲击危险的库车社会能够存在如此之久,这似乎是
个奇迹。
在克孜尔壁画上复活了的光辉的库车骑士,似乎是来自波斯袖珍画像(不管它
们的编年)的某一页。刻画细腻的面部呈卵形,除了稀疏的上唇须外,其余部分都
细致地剃得很光洁,再配上长而直的鼻子和弯如弓的眉毛,身材苗条、挺拔,似乎
是帖木儿朝《帝王史记》中的某个人物——所有这些外貌特征集中表现了典型的伊
朗体型。服饰也与伊朗的相同。首先,宫廷服装是:颀长笔挺的长袍,腰部由一条
金属带系紧,大翻领在胸前翻开,如在阿富汗的萨珊式巴米安壁画中已经提到过这
种装束,还有编带、珠联和绣花,这些装饰品都是仿古伊朗的装饰风格。其次是军
服:萨珊朝波斯以及已经成为波斯人的那种优雅气质使人们想起了克孜尔壁画中骄
傲的持长矛者,他们头着圆锥形头盔,身穿铠甲,手持长矛或砍、刺两用的长剑。
最后是克孜尔和库姆吐拉壁画中的美女和施主,她们身穿齐腰部的紧身上衣和宽大
多折皱的裙子,尽管她们都是佛教题材中的形象,然而,她们令人想起沿丝绸之路
各停宿地内、塔里木地区各富裕的商旅城市中(库车就是以娱乐之城而驰名),以
及远至中国,人们所谈起的乐师、舞女和妓女。
6.唐朝在塔里木地区的属国
虽然库车和吐鲁番都是同样处于佛教的影响之下,但是,库车的物质文化仍主
要是伊朗式的,而吐鲁番(高昌)在这方面则更多地表现出是受中国的影响。把库
车壁画(即克孜尔壁画)与吐鲁番壁画(即穆尔吐克、圣吉木、伯子克力克壁画)
作一番比较,就可令人信服这一点。在吐鲁番,经库车传入的印度-伊朗文化的特
征逐渐融入唐代美学。吐鲁番与中国在地理位置上的接近,以及它的地区史,都可
以解释这种文化的倾斜。507年以后,吐鲁番地区就由鞠氏统治,这是一个中国人的
王朝。609年,鞠伯雅到中国向隋场帝表示归顺。后继者鞠文泰(约620-640年在位)
曾热情接待过中国的朝拜圣地者玄奘,其热情之极,几乎不让他的客人继续赶路
(629年底到630年初)。这一广为人知的故事至少表明了这位君主对中国文化的兴
趣和对佛教的热诚。同年(630年),鞠文泰前往唐朝向唐太宗表示归顺,但在鞠文
泰统治末期,他不承认唐朝的宗主权(640年)。唐太宗派候君集将军讨伐之。在中
国军队逼近的时候,鞠文泰惊骇而死。吐鲁番被攻占和归并于唐朝,成为中国一个
府的所在地,即以后的安西都护府(即“安抚西边”的中国政府)的所在地(640年)。
喀拉沙尔国(梵文Agni,汉文焉耆)似乎与库车一样,已经成为显赫的印欧文
化中心。正像在库车一样,由于佛教的原因焉耆的宗教文化是从印度模仿来的,物
质文化部分是来自伊朗,大部分的艺术使人想起阿富汗地区的希腊-佛教艺术。现
存柏林的焉耆墙壁涂饰与纪麦特博物馆的哈达墙壁涂饰有着惊人的相似。不过,唐
朝也在焉耆施加军事力量。632年,焉耆承认了唐太宗的宗主权,但是,唐朝对吐鲁
番的归并无疑使焉耆王(汉名突骑支)感到不安,他于640年与西突厥联盟,扯起了
反叛的旗子。唐太宗派郭孝恪将军去平乱。郭孝恪巧妙地进军,于夜间从裕勒都斯
河方向靠近焉耆,黎明时攻占了这座处于惊恐之中的城市。郭孝恪在焉耆拥立亲中
国的王子、前王之弟栗婆准登上王位(640年),几年之后,栗婆准被其堂兄弟薛婆
阿那支废黜,薛婆阿那支得到了库车人和突厥人的支持。于是,唐太宗任命唐将阿
史那杜尔(为唐朝服务的突厥王子)去彻底平定这个反叛的城市。阿史那社尔向焉
耆进军,砍下了篡位者的头,立另一王室成员为王(648年)。
平定焉耆之后,轮到了库车。库车当时是由库车语称之为Swarna(梵文Suvarn
a,汉名苏伐)的家族统治着,苏伐的意思是金色的家族。
618年,汉名为苏伐勃駃(梵文Suvarna pushpa,意为金色的花朵)的库车王向隋
场帝表示归顺。其子,中国编年史上的苏伐叠(库车名Swarnatep,梵文名Suvarna
Deva,意为金色的神)是一位热诚的佛教徒,他于630年举行过盛大集会欢迎中国
的朝拜圣地者玄奘,而不顾以下事实,即他和他的人民信奉的是小乘佛教,而玄奘
信奉的是大乘佛教。同年,他宣称自己是唐太宗的属臣,但后来,由于不满唐朝的
干涉政策,他与西突厥联合反对唐朝。644年,他拒绝纳贡,在焉耆反叛中国时,他
援助焉耆人。在唐朝对他的惩罚还未来到之前他去世了。其弟,中国史学家们称之
为诃黎布失毕(梵文Hari
pushpa,意为神花)者于646年继位。新即位的库车王明白即将来的风暴,赶紧声
明效忠唐朝(647年)。但为时已晚。在唐朝供职的突厥王子阿史那社尔率领一支由
中国正规军和突厥、铁勒人组成的辅助军向西出发了。
阿史那社尔以打消库车所指望得到的支持而开始了行动,他粉碎了库车的两个
同盟的突厥族部落:处月部和处密部,前者在古城附近过着游牧生活,后者在玛纳
斯河流域。他从玛纳斯河流域袭击库车。库车王诃黎布失毕率军迎战,阿史那社尔
采用游牧部落惯用的计谋:佯装退却,诱敌入沙漠,在沙漠中给敌人以毁灭性的打
击。这次战役很可能是伊朗文化中表现光辉骑士精神的克勒西战役和阿让库尔战役,
也即克孜尔壁画中表现那些勇敢无畏的战士的战役。受雇于唐朝的这位突厥人作为
征服者进入库车,接着,追击库车王“神花”来到阿克苏(拨换城)的西部边区,
阿史那社尔包围该地并捉住了他。与此同时,曾去西突厥求援兵的一位库车贵族
(汉名那利)出其不意地归来,在一开始的突然袭击之下杀了中国将军郭孝恪。阿
史那社尔进行了残酷的报复,砍11000人的头,“破五大城,男女数万,西域震惧”
(647-648年)。王室俘虏诃黎布失毕被带到长安,匍伏在太宗面前。中国人立王
弟叶护为库车王,但是,是在中国的严格监督之下进行统治。
库车和克孜尔辉煌的印欧社会再也没有从这次灾难中恢复过来。经历了中国一
个世纪的统治之后,在8世纪下半期,当中国再次失去了在库车的利益时,在库车掌
握权力的不再是往日的印欧贵族,而像吐鲁番一样,是回纥突厥人。这一古代的印
欧地区(即外伊朗地区)变成了东突厥斯坦。位于塔里木西部的喀什王国(汉名疏
附)无疑是由古代萨迦人的后裔居住,说的可能是本地语,即东伊朗语。中国朝拜
圣地者玄奘记载,喀什人是蓝眼睛,或者像他写的“绿眼珠”——这是对日耳曼作
家们称之为雅利安型的喀什人所留下来的一则宝贵证据。玄奘还提到他们的文字是
印度起源的,他们占支配地位的宗教是小乘佛教,尽管萨珊朝的马兹达克教也有它
的信徒。另一方面,在叶尔羌国(汉名莎车),盛行的是大乘佛教。最后是于阗绿
洲,该地因种桑养蚕、发展地毯织业和开采玉石而富裕,于阗也是一个重要的佛教
中心,在那儿人们热心研究梵文,普遍讲授大乘佛教。统治王族的名称现在只知道
汉文转写为尉迟。
自唐太宗登基后,这三个王国都向中国表示归顺:喀什和于阗是在632年,莎车
在635年。635年于阗遗子入侍宫廷。648年,唐将阿史那社尔平定库车后,派轻骑兵
护送他的副将薛万备到于阗。惊恐万状的于阗王(汉名伏阇信)被召入中国宫廷,
在宫中受到封赏后被送回于阗。
7.唐朝——中亚的主人
在上述征服结束时,中国的直接统治已经伸延到帕米尔地区。中亚的征服者、
太宗皇帝的自豪是可以理解的。《唐书》记载他说:“曼之一天下,克胜四夷,惟
秦皇、汉武耳。朕提三尺剑,定四海,远夷率服。”在突厥人中,他的威信也非常
高。如果说他征服了他们,那么他同时也团结了他们,他采取突厥-蒙古族的以对
个人表示效忠的方式,把他们吸引到自己周围。正如下一个世纪刻成的和硕·柴达
木的突厥碑文所记,他很清楚如何成为“中国的可汗”。
唐太宗具有把突厥人笼络在自己身边的能力,最典型的例子表现在《唐书》所
记的阿史那社尔的传记中。阿史那社尔属东突厥王室(他是颉利可汗的兄弟),于
636年投降中国。成为唐太宗最优秀的将军之一,为奖赏他,唐太宗把一位唐朝公主
许配给他。我们已经看到了他在中国的征服战争——夺取焉耆、库车等等——中所
起的作用。他很忠诚,以致在太宗去世时,这位年迈的突厥雇佣兵要求按游牧民的
方式,以身殉葬,“卫陵寝”。
对于所有参与中亚诸战役的身经百战的将士们,可以采用诗人李白在其《行行
且游猎篇》中的著名诗句:
边城儿,生年不读一字书,但知游猎夸轻越。
胡马秋肥宜白草,骑来蹑影何矜骄。
金鞭拂雪挥鸣鞘,半酣呼鹰出远郊。
弓弯满月不虚发,双鸥迸落连飞高。
海边观者皆辟易,猛气英风振沙碛。
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
太宗之子,继位者高宗统治(650-683年)初期,完成了其父业。他致力于打
击西部突厥,即对付西突厥汗国当时已经分裂形成的两大部落:伊塞克湖西南的弩
失毕部和湖东北的咄陆部。这一分割自然符合中国政策的需要。一位名叫贺鲁(65
1-657年)的咄陆部可汗在短时期内也得到驽失毕部的承认,因此,恢复了西部的
突厥开国,他立即反叛中国的宗主权。为反击这次叛乱,中国人与回纥突厥人(从
前的铁勒)结成联盟,回纥游牧于杭爱山附近,其可汗婆闰可能赞成唐朝的政策。
回纥的支持增强了中国的力量,唐将苏定方直入西北部不毛的荒凉之地。当时冬季
来临,地上覆盖着两英尺厚的雪。苏定方对其部下说:“虏恃雪,方止舍,谓我不
能进,若纵使远超,则莫能禽。”他袭击了敌人,在准噶尔地区艾比湖附近的博罗
塔拉河边与贺鲁相遇,后来又在伊塞克湖以西的楚河流域再次打败了他(657年),
迫使他逃到塔什干。贺鲁的末日到了,因为塔什干人民把他交给了中国。此后,唐
朝宫廷任命忠心为中国效劳的突厥人阿史那弥射为咄陆部新可汗(657-662年),
而立另一位依附于唐朝的突厥人阿史那步真为弩失毕部的可汗(659-66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