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全景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14:06
首张高清宇宙全景图

银河系全景图
发布: 2009-11-26 09:29

影像提供及版权:Axel Mellinger (Central Mich. U)
说明:如果你能沿着地球走足够远,你就能够看到整个天空,那么你将会看到什么?这就是Axel Mellinger全天银河系全景2.0版本项目。上面影像中的结果是用超过3,000张影像经过数码合成形成了迄今为止最高清晰的数码全黑夜影像。在这里还可以找到一张交互式放大版本,合成了超过5亿帧影像而得。在影像里可以肉眼看到每一个天体,包括每个星座,每块星云以及每个恒星团。更甚的是,在我们银河系内还可以看到数百万颗单独的恒星,以及许多比人肉眼所及远1,000倍的恒星。黑暗的尘埃带形成了我们银河系的中心带,可以看到尘埃带穿过了影像的中央。银河系的卫星星系大、小麦哲伦星云出现在影像的右下方。这已经不是Mellinger博士第一次从事此项工程了:第一次全天银河系全景影像工程拍摄了数码胶卷,可以在这里找到。

据《每日邮报》16日报道,欧洲宇航局今天在网上公布了一张8亿像素360度银河系高清夜空全景照片。这张照片是由智利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将1200张照片无缝拼接在一起的,它能够让天文学家用肉眼就可以探索并体验宇宙中最黑暗和最壮观的美景。



局部的绚丽色彩,渺小的我们….
欧航局普朗克太空望远镜绘出首幅宇宙全景图
2010-07-07

在这张由“普朗克”望远镜拍摄的整个宇宙的全景图中,灿烂的银河系占据了显著位置

在图中的最右侧,我们可以看到熟悉的猎户座,而色彩斑驳的宇宙背景辐射则向天文学家提供了有关宇宙形成的最新线索
北京时间7月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欧洲航天局公布了“普朗克”太空望远镜拍摄的首张整个宇宙的全景图,图中展现了宇宙中最古老的光。
这张壮观的宇宙全景图集中展现了形成于137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的火球残骸。它不仅让科学家对恒星和行星形成方式有新的认识,而且还告诉我们大爆炸后宇宙本身是如何形成的。照片是由欧洲“普朗克”太空望远镜拍摄的,也是该任务拍摄的首张宇宙全景图,由欧洲航天局技术人员耗时半年制作完成。
虽然银河系向我们展现了宇宙现在的模样,但通过这张照片中背景中的微波辐射,我们可以了解到宇宙可能看上去接近于其形成之时,即恒星和星系形成以前。欧洲航天局科学与机器人探索部门主任戴维-索思伍德(David Southwood)表示:“这是‘普朗克’望远镜按预想带给我们的瞬间。”
“我们不会给出答案,而是打开一道通向‘理想黄金国’的门,在那里,科学家可以找到天然金块,最终让他们深入理解宇宙的形成及其工作机制。对建造和操作‘普朗克’望远镜的工程师而言,照片本身及其不可思议的质量是莫大的鼓励。现在,科学家们的辛勤耕耘将开始有所收获。”
从银河系最近的区域到时空覆盖最远的地方,对于天文学家来说,普朗克捕捉的宇宙全景图不啻为蕴含大量新数据的“宝藏”。由银河系构成的主盘穿越了图像的中心地带。同样引人注目的是,在银河系上下涌动的冰冷尘埃流。这个网状银河系也是新的恒星形成之处,“普朗克”望远镜发现了许多恒星形成区,在那里,个别恒星即将形成,或开始步入“发育”循环。
这张照片中并不太壮观但却更令人感兴趣的地方是位于下方和上方的色彩斑驳的背景。这其实是所谓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R)。这个微波图一定程度上就是宇宙的蓝图,今天的星系团和超星系团就是通过这个蓝图中形成的。不同颜色表示太空物质温度和密度的微小差异。这些小的不规则物体变成更为稠密的区域,最终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星系。
鄰近的宇宙空間
每日一天文圖 (成大物理分站)
Astronomy Picture of the Day
探索宇宙!每天一幅不同的影像或照片,並由專業天文學家的簡短解釋和說明,帶你遨遊迷人的宇宙。
2007 年 12 月 11 日
影像提供與版權: 2MASS, T. H. Jarrett, J. Carpenter, & R. Hurt

說明: 在我們附近的宇宙空間看起來是什麼樣子?這張圖是由2微米巡天計畫 (2MASS) 以紅外光所拍攝,展示出鄰近的宇宙區域中,超過150萬個最明亮的星星與星系。 這張圖像看起來就像一幅以星星和星系組成的美麗剌繡一樣,它提供了宇宙如何形成與發展的限制條件。橫跨中心區域的是我們銀河系 盤面的星星。在銀河盤面之外的區域,那一個一個小點都是星系,它們的顏色代表的是與我們的距離,藍色的點是 2Mass 巡天計畫中,拍到距離我們最近的星系,而紅色的點則是最遠的星系,紅位移值大約是0.1。有部份的結構是有注釋的。大部份的星系都因重力束縛而形成星系團,星系團本身也以較散的束縛結構,形成超星系團,當然,有時可能會形成更大尺度的結構。
科学家发现最老超新星爆炸 探寻宇宙首个恒星
2009年07月10日07:13腾讯科技
腾讯科技讯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日前,天文学家发现迄今最早、最遥远的超新星爆炸,它出现于宇宙大爆炸之后仅30亿年的时期。他们所采用的方法能够发现数万颗远古超新星,跟踪宇宙如何在进化历程中播种重元素物质。

天文学家观测到最早期的超新星爆炸,发现于宇宙大爆炸后30亿年
由于光以有限速度进行传播,许多距离地球遥远的超新星爆炸通常在之后才发现。目前这颗最古老的超新星爆炸发生于107亿年前,比之前发现纪录的最早超新星还要早15亿年。该超新星爆炸属于“II类型”,它是一种质量是太阳50-100倍的恒星,当核燃料完全消耗不再支持其重量时发生了爆炸。
这种超新星归类为II类型超新星,是由于它在最后爆炸前喷射出大量的气体,这些气体加速了它的死亡进程,导致其爆炸之后仍长期释放出光亮。II类型超新星释放的光线可持续多年,而普通的超新星仅在短短几周时间内可见。
这一超新星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杰夫-库克(Jeff Cooke)带领的研究小组进行的,他们是通过加拿大、法国和夏威夷联合遗产测量望远镜拍摄到这些远古超新星,他们进行的研究项目是基于这个位于夏威夷3.6米直径望远镜对4个太空区域进行为期5年的太空观测。
研究小组经过多个夜晚的观测发现了早期宇宙更微妙的变化,然后他们对比多年搜寻星系的图像资料,发现这颗超新星逐渐发亮。据悉,库克带领研究小组仅第5次太空勘测就发现了最早期的超新星爆炸,预测还有更多的远古超新星爆炸将发现。通过这项研究,最早期超新星爆炸将揭示宇宙如何播种重元素,目前科学家仅发现宇宙大爆炸时所形成的一些轻元素,比如:氢、氦和锂,其他的元素都熔入到恒星和超新星的核元素之中。
由于超新星的光谱分析可揭示爆炸恒星的化学成份,通过观测多个超新星爆炸将使天文学家能够跟踪宇宙进化历史的化学成份。未来的研究将揭示早期宇宙更多的超新星爆炸,其中包括夏威夷8.2米直径昴星望远镜的摄像仪和将于2013年发射的美国宇航局6.5米直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
库克告诉《新科学家杂志》说:“使用这种方法,我们将能够看到更遥远的超新星爆炸,甚至包括真实观测到至今仍‘存在’的宇宙首个恒星。”
今年初,天文学家观测到宇宙中最早期恒星释放的光线,这是宇宙大爆炸后6.5亿年前释放出的伽马射线暴。像这样的射线暴被认为是由于超大质量恒星死亡时喷射高速物质流所形成的。(悠悠/编译)
超新星殘骸N49的高能氣爆
影像提供: X射線波段:NASA/CXC/Penn State/S. Park et al.; 可見光波段:NASA/STScI/UIUC/Y. H. Chu & R. Williams et al.  
說明: 右方的異常斑點是如何產生的呢?可能是來自於高能超新星爆炸所產生的高速殘骸,可是高速殘骸不該是傾側的。從錢卓拉與哈伯太空望遠鏡觀測資料所組合的這張影像,呈現了一顆超新星爆炸發生之後,附近天區被照亮及殘渣四散的壯麗景色。可見光以黃色套色,高能的X射線則套以藍色,這個編號N49的雲氣位在我們鄰近的大麥哲倫星系裡,直徑約莫30光年。這顆超新星爆炸所發出的光,大約數千年前就傳到地球了,然而在30年前的1979年3月5日,又在N49偵測到另一個很強烈的爆炸,同時伴隨著非常強烈的伽瑪射線輻射。此一事件被認定是由一顆磁星所造成的,他是種高度磁化的自轉中子星,也是在N49殘骸的超新星爆炸中形成的。這顆磁星位在影像的頂端,以每小時70公里的速度衝撞超新星爆炸的碎片。右下角的藍色斑點則可能是不對稱的巨大恆星爆炸導致,如果真如我們所推測一樣,他的移動速度可能高達每小時700萬公里。

哈伯太空望遠鏡的蟹狀星雲 (M1)
影像提供:NASA,ESA, J. Hester, A. Loll (ASU); 誌謝: Davide De Martin (Skyfactory)
說明: 這是恆星爆炸後所留下的混亂碎片雲。蟹狀星雲 (Crab Nebula)是西元1054年 (北宋至和元年)超新星的遺骸,它的內部到處都是神祕難解的絲狀物。這些絲狀物不僅極為複雜,質量好像少於原先超新星爆炸所拋射出來的物質,擴張速度也高於預期的自由爆炸。上面這張影像是由哈伯太空望遠鏡所拍攝三色合成影像,這些顏色的選擇是為了科學探索。蟹狀星雲的大小約有10光年。星雲的正中心藏著一顆波霎,這是一種質量和太陽差不多的中子星,不過大小則和一座小城相當。蟹狀星雲波霎每秒大約自轉30次。

蟹狀星雲波霎
說明: 一顆大小和都市差不多的中子星,如何成為巨大蟹狀星雲的能源供應總部?靠著噴出一縷縷的高速熾熱氣體!這至少可能是上述問題的部份答案呢。 在昨天發佈的錢卓拉X射線觀測站和哈伯太空遠鏡所拍攝之動畫裡,就可以看到一縷縷的氣體,從星雲的中心以大約一半光速的速度衝出去。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絲縷狀的物質流呢?蟹狀星雲的中心有顆快速自轉且高度磁化的中子星,它的巨大電壓可能就是使這些物質噴出的主因。 這些熾熱的電漿衝撞四周的氣體,激發它們在所有的電磁波段都發出輝光。 上面這張照片是蟹狀星雲中心區的組合影像,紅色代表無線電波波段的輻射,綠色是在可見光波段的輻射,而藍色是在X射線波段的輝光。 影像正中心的亮點,就是每秒旋轉30次的熾熱波霎。

船帆座星雲內的波霎風
影像提供:CXC,SAO,NASA
說明: 船座帆波霎 (Vela pulsar)是一萬年前,一顆恆星爆炸後所留下的殘骸。 在上面這張錢卓拉觀測站拍攝的X射線影像裡,爆炸拋射出去的這團恆星碎片之中心,仍然會發射出很明亮的輻射。波霎是種高速自轉的中子星,它是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炸過程中,恆星核心物質的密度被壓縮和原子核物質相當時,所產生的奇特天體。 中子星的質量和太陽差不多,不過直徑只有20公里,船帆座波霎每秒鐘自轉11次,因此會產生很強的磁場。 錢卓拉的清晰影像,有助於天文學家了解為何波霎能夠輕易產生很高的電壓,並推動具有結構性的高速粒子風,而這種高速波霎風會衝撞四週的雲氣,激發雲氣發出明亮的X射線輻射。 上面這張影像的視野大約是6光年,只涵蓋船帆座超新星遺骸的核心部份。
科学家发现寄生母星 吞噬环绕行星来扩张自身
发布: 2010-5-25
http://www.cnastro.cn/?action-viewnews-itemid-981
据国外媒体报道,天文学家近日通过哈勃望远镜“宇宙起源摄谱仪(COS)”最新收集到的数据发现,迄今为止发现的银河系中温度最高的行星WASP-12b同时可能会是银河系中寿命最短的行星。目前,该行星正处于被其母星逐渐吞噬的过程中。

哈勃天文望远镜观测到的结果证实WASP-12b正在被母星吞噬
WASP-12b行星环绕母星运动的轨迹非常奇怪,而且距离母星非常近。WASP-12行星的表面温度高达1500摄氏度,受母星潮汐拉力作用,其外形已经变为橄榄球状。WASP-12行星的外层大气厚度已经超过木星半径的三倍。天文学家推测,鉴于WASP-12行星目前的现状,其最终难逃被母星吞噬的命运。在被母星完全吞噬之前,WASP-12行星大约还有1000万年的寿命。
在双星系统中,两个星体之间有物质交换是种非常正常的天文现象,但像 WASP-12b行星和其母恒星之间存在物质交换的天文现象,还属于天文学家的首次发现。负责该观测项目的负责人,英国开放大学(The Open University)教授卡罗莱·哈斯维尔(Carole Haswell )声称:“我们已经观测到大团物质逃离WASP-12行星,并最终被母恒星捕获的现象。在这些逃离物质中,我们已经鉴别出一些特殊未知的化学元素。”
2008年,超级广域行星搜索仪(SuperWASP)在自动执行宇宙扫描并寻找未知行星时,WASP-12b 恰巧因经过母星前方而变得亮度稍减,最终被科学家甄别出该行星的存在。WASP-12b 行星和其母星之间的距离是如此之近,以至于其环绕母星一周仅需1.1天。
哈勃天文望远镜上装载的“宇宙起源摄谱仪”对紫外线波段非常灵敏。当WASP-12b行星环绕至母星前方时,“宇宙起源摄谱仪”检测到铝、锡、镁等金属元素的吸收线( absorption lines)变得非常显著。这个现象说明,在WASP-12b行星和母星及其周围的大气中,同样存在这些金属元素。这个现象进而证明,WASP-12b行星周围的大气层因为温度过高而极度膨胀。
短命的“浮肿”行星
来源:《环球科学》2010年第4期
http://www.sciam.com.cn/html/tianwen/xingyumichen/2010/0407/9970.html

行星WASP-12b在极近的距离上围绕主星旋转,强大的潮汐力使它极度浮肿,行星上的物质也正在流失
供稿/李抒璘
中外天体物理学家联合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已经明确,太阳系外的一颗巨大行星正在被它的中央恒星扭曲和摧毁——这一发现有助于解释这颗名为WASP-12b 的行星体形为何会异常庞大。
这一发现不仅可以解释WASP-12b上发生了什么,还意味着科学家获得了绝无仅有的一次良机,来观测一颗行星如何步入它生命的最终阶段。这项研究的合作 者之一、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Kavli Institute for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所长、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林潮教授说:“这是天文学家第一次见证一颗行星正在发生的瓦解和死亡过程。”科维理天 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是北京大学新成立的一个研究机构,在这项研究中承担了主要工作。他们在2010年2月25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公布了这些发现。
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李抒璘当时仍在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她和一个研究小组分析了这颗行星的观测数据,证明其主星的引力如何一边使这颗行星 “浮肿”,一边加快了它的迅速瓦解过程。
发现于2008年的WASP-12b是过去15年来在太阳系外发现的400多颗行星当中最难以理解的一颗。它围绕着御夫座中一颗质量与太阳相当的恒星运 行。和大多数已知的太阳系外行星一样,WASP-12b是一颗巨大的气态行星,在这方面跟太阳系里的木星和土星有些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它在极近的距离上 围绕主星旋转,到主星的距离只有日地平均距离的1/44。另一个奇怪之处是,它的体形远远超过了天体物理模型预言的大小。根据估算,它的质量只比木星多大 约50%,半径却大了80%,体积是木星的6倍!它还异常灼热,面向主星那一面的温度超过2,500℃。

这些研究人员认为,必定有某种机制使这颗行星膨胀到了如此出乎意料的程度。他们把分析焦点放在了潮汐力上,认为WASP-12b上强大的潮汐力足以产生观测到的种种效应。
在地球上,地球和月球之间的潮汐力导致海洋一天有两次潮起潮落。然而,WASP-12b距离主星非常近,因此这颗行星上的潮汐力会非常巨大,甚至完全改变了这颗行星的形状,从球形变成了接近橄榄球的形状。
这些潮汐力不光会扭曲这颗行星的形状。通过持续不断地改变行星的形状,潮汐力还会在行星内部造成摩擦。这种摩擦产生热量,导致这颗行星膨胀。林潮教授说:“这是第一次获得直接证据,证明行星内部加热 (或者说‘潮汐加热’)能够使这颗行星膨胀到目前的大小。”
这些研究者说,尽管WASP-12b非常巨大,它却面临着早早夭折的命运。事实上,过度“浮肿”正是麻烦之一。由于体形过度膨胀,这颗行星已经无法在与主星引力的拉锯战中留住自身的物质。李抒璘解释说:“WASP-12b以约每秒60亿吨的速率向中央恒星流失质量。以这个速率,这颗行星将在一千万年里被中央恒星完全吞噬。这听起来似乎是一个很长的时间,但是对于天文学家来说,这个时间很短。这颗行星的寿命仅为地球目前年龄的1/450。”
从WASP-12b流失的物质不会直接掉入主星,而是在主星周围形成一个盘,盘旋着缓慢流入主星。对WASP-12b轨道运动的深入分析表明,这个盘中还存在另一颗质量较小的行星在扰动它的轨道。这颗行星很可能是一颗大质量的类地行星——俗称“超级地球”。
这个行星物质盘以及包含在其中的超级地球,都可以用现有的观测设施探测到。它们的性质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WASP-12b这颗神秘行星的历史和命运。
李抒璘 现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曾为本刊翻译过林潮教授撰写的2008 年第6 期 《环球科学》 封面故事《行星生于乱世》。

星系NGC 5907周圍的恆星流
影像版權與提供:R Jay Gabany (Blackbird Observatory) - collaboration; D.Martínez-Delgado(IAC,MPIA),
J.Pe?arrubia (U.Victoria) I. Trujillo (IAC) S.Majewski (U.Virginia), M.Pohlen (Cardiff),
說明: 星系NGC 5907周圍環繞著由恆星構成的巨大潮汐臂。這些昏暗的圓環結構,由狹窄的螺旋盤面向外延伸了超過十五萬光年。由於它側面的形狀,NGC 5907也被稱為是木刺星系或刀鋒星系。只有在長時間曝光影像才得見的潮汐臂,很可能是一個矮星系所殘存的尾巴。這個小星系在過去四十億年之中,被NGC 5907扯散和吞併,現在只剩下這些散落在軌道上的碎片。這幅由小口徑遠距遙控天文台所拍攝的精彩影像,證實了宇宙中像我們銀河系這類的大型星系會吞食小星系的想法。星系NGC 5907位在南天的天龍座內,離我們約有4千萬光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