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流:江=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4:18:54
唐善纯(南京理工大学)
内容提要:在南方汉语的方言中,有一个古越语底层,江、泾就是一个例子。它们的含义用汉语无法探明,在壮侗语中却能获得圆满的解释。
关键词  江 南亚语 吴淞江 娄江 东江 笠泽 宽 沱 泾
在古代,“河”是黄河的专称, 指的只是黄河;“江”是长江的专称,“江”指的只是长江。其他的就叫“水”,像汉水、渭水、洛水等等。《说文》释“江”、释“河”,皆用一个“水”字。后来由于黄河水含泥沙多呈黄色就叫“黄河”,而长江因为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就叫“长江”,由此,江和河又成了河流的统称。
变成通称之后,北方只用“河”, 像淮河、渭河、海河等等,叫江的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像钱塘江、珠江、湘江、邕江等等,北方的“什么什么江”一定是很晚才有的用汉语音写的名字,比如松花江、黑龙江等。
《汉语大字典》对江的解释是“大河流的通称”。我国仅次于长江的黄河,流域面积为75万平方公里,可见“河”并非专指小江,或小的河流。
《书·禹贡》“九江孔殷”孔颖达疏:“江以南,水无大小,俗人皆呼为江。”《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引文颖曰:“南方无河也。冀州凡水大小皆谓之河,诗赋通方言耳。”可见,对于南方而言,“河”是外来词。这说明中国南方的吴越楚文化受了北方中原的夏文化影响之后才使用“河”字称水。一般认为,南方吴越楚文化与古越语、三苗语有关,但壮侗语称河、水为ta、?am、nam、lam等;苗瑶语称河、水为?、tle等,与“江”的上古音keoN有较大差异。
蒲立本《上古时代的华夏人和邻族》指出,“江”字跟南亚语有关,可能是南亚语的底层。南亚语系首先包括东南亚两个主要语言:孟语和高棉语。孟人曾统治低地缅甸。他们将字母和别的文明因素传给缅甸人。高棉语就是柬埔寨语,柬埔寨同他们以前的国家相比,地盘大大缩小了。南亚语系还包括越南语和中国云南崩龙语和佤语。“江”的上古音∗kr?N与被称为南亚语系的佤语kl?N(河)、布朗语kl?N¹(河)有对音关系。在下述语言里无疑也有这个南亚语词:古高棉语∗kruN,巴拿语及色登(Sedang)语kroN等等。属于侗台语的泰语词kloN(运河)不见於常见的台语,它如果与南亚语有关的话,那么可能是从孟高棉语单独借入的。属于藏缅语的藏语里的kluN和缅甸语里的khyauN(大溪水、小河、支流、溪流),也可能是从南亚语借入的。
南亚语词kl?N(河)为什么会在中国南方被广泛运用?梅祖麟和罗杰瑞认为这个词是通过长江中游的楚国进入汉语的。古代中国南方的原住民是说南亚语的,后来被吴、越、楚人赶走或同化了,所以在地名中仍保留了原来语言的一些成分。古代中国南方人是说南亚语的民族是濮人,由于部落分散,支系众多,不相统属,又有“百濮”之称。春秋初,楚开始向濮地扩张。至楚庄王初,濮人大部被楚庄王打败,逐渐同楚人融合,并与楚人、蛮人、戎人等共同创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战国以后,濮的称谓移指云南永昌地区的布朗、崩龙、佤族(《古代华南的南亚语言:一些字词证据》)。
但笔者发现,似乎主要是在吴地才用“江”指长江以外的河流,《国语·吴语》有多处用“江”指称当地的水道。比如:“乃使取申胥之尸,盛以鸱鴺,而投之于江。” “越王勾践乃率中军溯江以袭吴,入其郛,焚其姑苏,徙其大舟。” 前者指胥江,入口位于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是自苏州流入其西部太湖的一条水道;据传因武子胥葬身于此而得名。后者可能指吴淞江。
《禹贡》记载“三江既入,震泽厎定”,这里的三江就是指吴淞江、娄江和东江。那时吴淞江、娄江和东江,是36000顷太湖的三大泄洪通道,中下游江面宽达5公里,上游都有一条水面宽阔的水道,不像现在这样狭窄。娄江大抵与今浏河相当;东江东南流经澄湖、白蚬湖,在今浙江海盐县南入海。今已堙废。
吴淞江源出太湖瓜泾口,流经吴江、苏州、吴县、昆山、嘉定、青浦等县市,在上海市区外白渡桥附近注入黄浦江。古称笠泽江、上江,河口段曾“宽二十里”,乃震泽(即太湖)东泄的主干水道。汉魏以前,吴淞江因发源于苏州附近的松陵地区,故名松江、松陵江。从晋代始,因流域在古代吴国境内,故称之为“吴淞江”,一直沿用到今天。唐代天宝五年(746年),位于今上海青浦东北境吴淞江畔的聚落演变为青龙镇,对外与日本、高丽(朝鲜古国)、契丹、大食(伊朗)都有贸易往来。及至北宋,青龙镇更是热闹非凡,北宋陈林《隆平寺藏经记》:“青龙镇瞰松江之上,踞沪渎之口,岛夷闽粤交广之途所自出,风樯浪楫,朝夕上下,富商巨贾豪宗右姓之所会。”北宋应熙《青龙赋》:“粤(越)有巨镇,其名青龙。控江而淮浙辐辏,连海而闽楚交通。平分昆岫之蟾光,夜猿啼古木;占得华亭之秀色,晓鹤唳清风,咫尺天光,依稀日域。市廛杂夷夏之人,宝货富东南之物。”把那时青龙镇的街市繁华和建筑恢宏,描绘得淋漓尽致。青龙镇因吴国孙权曾在此设造船厂,制造“青龙”等百吨巨舰而得名。江面如果狭窄,怎能容纳多艘巨舰?
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践大举攻吴,双方于笠泽夹水对阵,《国语·吴语》记载说:“吴王起师,军于江北,越王军于江南。越王乃中分其师以为左右军,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为中军。明日将舟战于江。及昏,乃令左军衔枚溯江五里以须,亦令右军衔枚逾江五里以须。夜中,乃命左军、右军涉江鸣鼓中水以须。吴师闻之,大骇,曰:‘越人分为二师,将以夹攻我师。’乃不待旦,亦中分其师,将以御越。越王乃令其中军衔枚潜涉,不鼓不噪以袭攻之。吴师大北。”注:“江,松江。去吴五十里。”吴淞江如果不宽阔,是无法展开水战的。这次吴越之战,在《左传·哀公十七年》作“越子伐吴,吴子御之笠泽,夹水而阵。”所以,松江就是笠泽。
吴淞江流经今吴县、吴江一带时,穿越澄湖、独墅湖等湖沼。实际上,这些湖沼就是吴淞江上游水道潴留形成沼泽和湖泊。正如《吴地记》所说:“笠泽,松江之别名。”吴淞江上海市区段称苏州河,是上海境内仅次于黄浦江的第2大河,平均河宽约40~50米,是上海通往江苏南部主要水上交通线和上海市区重要航道。唐宋以前,吴淞江下游河道与其上游一样开阔,宽度在5华里到10华里之间。吴淞江下游流经冲积平原,水势已经减弱,尤其枯水季节容易因涨滩而淤塞。明代万历年间,江桥以下的吴淞江淤为平地。已淤塞的吴淞江下游,居民为灌溉需要,仍利用原有小河沟和池塘。居民知道吴淞江有了新水道,就把原有水道和河塘称为旧江,慢慢地讹为虬江。这些都是吴淞江故道的遗迹。
新石器时代,在这一地区主要生活着的是古越人。古越语称“宽”与“江”的上古音keoN可以勘同,试比较武鸣壮语kva:??(宽)、龙州壮语kva:?³(宽)、布依语kwa:??(宽)、西双版纳傣语kwa:?³(宽)、德宏傣语ka:?³(宽)、侗语khwa:?³(宽)、仫佬语khwa:?³(宽)。
在《说文》中,“江”与“沱”密切相关。释“江”曰:“水也。”释“沱”曰:“江别流也。”段注:“《召南》曰:‘江有沱。’《释水》曰:‘水自江出为沱。’《毛传》曰:‘沱,江之别者。’按,今《说文》衍‘流’字,宜删。《禹贡》某氏注云:‘沱,江别名’。” 很明显,“沱”与“渎”一样,都是古越语ta(河)的音写。
有可能,远古时代的“吴淞江”被称为takva:?(宽河),省为kva:?,传到北方后,变为“江”了。久而久之,takva:?(宽河)淤塞为窄河,窄河淤塞为沟渠,当地人或读为“渎”;或读为“泾”。《吴郡图经续记》:“松江东泻海曰沪渎。” 《说文通训定声》:“今吾苏沟渎多名泾者,如采莲泾之类。”对于“渎”,《尔雅》以江、河、淮、济为四渎,渎为大川;而《说文》则曰“渎,沟也。”至于“江”,原为长江的专称,音变为“泾”后,则也指沟渠了。
作者简介:唐善纯(1944-),196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发表过数十篇论文,出版过《中国的神秘文化》、《华夏探秘》等学术专著,曾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本文为其新作《语言学视野里的古代中国》之一部分。遗憾的是,网络页面在显示国际音标时,会出现乱码。这个问题将待此书正式出版时解决。
通讯地址:210017  南京市建邺区云河湾花园5幢二单元1202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