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登高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13:11
作者: 郑纯方     2009-10-22 10:21:30     来源: 汴梁晚报    进入社区

过了中秋,又到重阳。佳节毗邻,喜气盈城。其实,重阳节似乎更受东京人的重视,更有京城自己的文化内容。重阳节又叫老人节,是一个敬老爱老的节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东京人最讲忠孝,老人节则主倡儿女孝道。不仅民间,朝廷亦然,讲究得颇有章法。朝廷官员家里若有老人故世,必须卸任回家守孝三年,期满复出做官。我们知道,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一同进京赶考,都投在欧阳修的门下。三个人都考中了,苏轼考了个榜眼,屈居第二。这时,苏轼的母亲病故,结果三个人都回家去守孝了。三年后才正式走上“公务员”的岗位。应该说,北宋是一个最讲究敬老、孝道的时代。 城外登高 重阳节是老人节,京城人向来有出城登高的习俗。《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得十分具体:都城人多出郊外登高,入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台、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聚宴。也就是说,都城人重阳登高多去郊外,这是为什么呢?孟元老没有讲,我们可以作一些分析,权当是参考消息。原因之一,城里没有什么山哪,岭啊的,几乎一马平川,登高的地方不多;原因之二,城市太喧嚣嘈杂,到郊外去可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可以放松自己,不用装模作样,有利于张扬个性;原因之三,郊外天地广阔,可以自由选择,可供登高的地方也多,想去哪里去哪里,容易避开拥挤与干扰;原因之四,是都城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休闲习惯。大家觉得这样好,不需要什么理由。 孟元老为我们列举了七个去处。仓王庙就是城北的仓颉造字台,仓王庙建在一个高高的土台上,到那里既可纪念这位创建文明的先人,又能视野开阔,饱览秋野的风光。四里桥在西南城外,地势较高,架于蔡河之上,风景不错。愁台不详其在什么位置。梁王台就是今天的禹王台,也叫古吹台,在城东南,离城最近。砚台也叫宴台,在城东曹门外2.5公里处,大约在今天的宴台河村一带。当年这里不仅地势高,还遍布桃林、杏林、石榴园等,因为是皇上宴请大臣的地方,所以非常有名。 值得一提的是毛驼冈,在城西北7.5公里的地方,大约在今水稻乡一带。这里有一片沙岗,而且是朝廷的御马场所在地。马场相当大,饲养的马、骆驼和骡子等有两万头之多。还有草地和开阔的跑马场,人们选择到这里登高、郊游,还可以直接参与赛马或者观看马球、马戏表演等活动,所以爱马者趋之若鹜,络绎不绝。 人们到郊外偕老登高,还要在那里举行宴会。讲究的人要在衣袋上插一束茱萸香草,据说可以避邪,带来吉祥好运。多数人要饮菊花酒,菊花酒多为自家酿制,甜美爽神,还有保健除病的功能。当然也有图省事的,到酒店里买一些来,主要是祝愿老人健康长寿,享受天伦之乐。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的就是重阳节的情景,表达了重阳佳节不能陪伴亲人登高的那种遗憾愧疚之情。 僧人讲经 最有东京特色的是各禅院里举办的“狮子会”,那是京城重阳节的另类节目。它与民间的狮子、龙灯表演完全不同,是属于佛教的一种节庆活动。《东京梦华录》中这样写道:诸禅寺各有斋会,为开宝寺、仁王寺有狮子会。诸僧皆打坐在狮子座上,做法事讲经,游人最盛。这是说,个个寺院里都有宴会等活动,只有开宝寺(铁塔)和仁王寺(现已不存在)里有“狮子会”。什么狮子会呢?就是僧人们坐在狮形佛座上,讲经做法事,其实就是一种寺庙里的活动,用来吸引游客进香拜佛,增加寺院的人气。所以,重阳节时,那里的游人最多,分外热闹。 年轻人陪着老人带着孩子去开宝寺等处看“狮子会”,其实也是全家福式的游园活动。这时往往要带些节日的食品,如彩旗蒸糕、狮蛮等。蒸糕即面粉制作的糕点,上面点缀一些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还要插上用纸剪出来的各色小彩旗,看去五颜六色,好看又好吃,当为东京重阳节的特色食品。狮蛮则是把糕点做成狮子或蛮王形状,造型十分可爱、生动,兼有祝福康乐的意蕴。 佳节赏菊 重阳节也叫菊花节,这在东京城里可是重头戏了。东京人偏爱菊花,重阳赏菊的习俗尤为壮观。《东京梦华录》是这样写的: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这说明,当时东京的重阳赏菊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完全是一种高雅的活动。 其一,东京城爱菊养菊赏菊,已经达到“无处无之”的普及程度,那是一种什么状况呢?那是一种家家养菊、户户种菊,遍地菊黄,香飘满城的盛景。爱菊的城市,爱菊的市民,可以说东京城在这一点上也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城如花,花满城,花如人,人爱花,那是多么文化、优雅的一种境界啊。如刘禹锡诗中所云: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东京城里家家有菊,户户灿金。而梁园即古吹台的白菊花则像一片银色的海洋。直到今天,那里的白菊依然很有名气,适于文化人士聚诵诗文。 其二:东京已经培育出很多名贵的品种菊花。《东京梦华录》中提到的万龄菊、桃花菊、木香菊、金铃菊和喜容菊只是其中的代表。那时东京已培育有品种菊花160余种,对其花形、颜色、特征等都有具体的记述。这说明东京的菊花栽培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是历史上较早以花卉体现文化风貌的都市。 其三:诗词咏菊成为城市的一种风尚,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李清照等名家都有咏菊佳作。其中苏东坡的名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不但传诵千载,尤其为书法者所偏爱,不少人喜欢写此书法对联。最有名的当数李清照的佳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她把情态与菊花熔于一炉,表现得妙不可言。 丹青画菊是对菊花的另类咏赞,其中宋徽宗赵佶的一幅花鸟图上画有两朵小白菊,据说是他亲手培育的新品种,亦是他所偏爱。其素洁、大雅,体现了宋人的一种品格。 其四:写书记录菊花和传说故事,记载和深化了城市文化。那时,以《东京梦华录》为代表的记录菊花的书籍、笔记已经有十余种。“苏东坡错改咏菊诗”的故事流传于市井,几乎妇孺皆知。故事说苏东坡到宰相王安石家串门儿,王大人不在家,东坡就在书房里等他。东坡发现书案上有一首咏菊诗写了一半儿: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就这么两句,东坡笑了,心想王大人忙中出错吧,菊花是不落瓣儿的,哪里来的“满地金”呢?于是,提笔续写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后来东坡降职到黄州,发现那里的菊花在一夜秋风中落了一地的花瓣儿,才知道自己错了。它告诉我们,即使再有学问的人,也有你不知道的东西。恰如《论语》所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记者 赵文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