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二十品(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0:10:10
龍門二十品
魏晋南北朝书法
引用jinfr007 的龍門二十品 

北魏  “龙门二十品”  “龙门二十品”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是魏碑书法的代表。魏碑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其中十九品在古阳洞,一品在慈香窟。二十品的称呼最早见于清代康有为所著的《广艺舟双楫》和方若所著的《校碑随笔》。内容一般是表达造像者祈福消灾的。。它的书法艺术是在汉隶和晋楷的基础上发展演化,从而形成了端庄大方、刚健质朴、既兼隶书格调,又孕楷书因素的独特风格,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魏碑”体的代表。“龙门二十品”计有:一《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为亡息牛撅造像记》、二《步轝郎张元祖妻一弗为亡夫造像记》、三《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记》、四《北海王元详造像记》、五《司马解伯达造像记》、六《北海王国太妃高为亡孙保造像记》、七《云阳伯郑长猷为亡父等造像记》、八《新城县功曹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记》、九《邑主高树和维那解伯都卅二人等造像记》、十《比丘惠感马为亡父母造像记》、十一《广川王祖母太妃侯为亡夫广川王贺兰汗造像记》、十二《邑主马振拜和维那张子成卅四人为皇帝造像记》(优填王造像题记)、十三《广川王祖母太妃侯为幼孙造像记》、十四《比丘法生为孝文皇帝并北海王母子造像记》、十五《辅国将军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记》、十六《安定王元燮为亡祖亡考亡妣造像记》、十七《齐郡王元佑造像记》、十八《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记》、十九《比丘道匠为师僧父母造像记》、二十《陆浑县功曹魏灵藏薛法绍造像记》。尤其以杨大眼、孙秋生、始平公、魏灵藏为最佳,是龙门造像中的最精品,并最有代表性,世称“龙门四品”。
一 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为亡息牛橛造像题记
北魏  《牛橛造像记》楷书<全称《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为亡息牛橛造像题记》。也称《尉迟造像记》、《长乐王造像》。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十二月立。现在河南洛阳龙门山古阳洞山壁。为龙门造像名品之一,亦为龙门造像题记中纪年之较先者。楷书。七行,行十六字。《牛橛造像》体势峻拔方整,用笔精进挺峭,横画起笔多作侧锋斜入,捺画波势锐利,点成三角,垂笔亦作悬针之状,转折处重顿,具有凌厉果断,爽朗峻拔之风。其字形趋扁,结体茂密而左右舒展,神态宽博旷达,意境高古,情趣活跃,在北魏楷书中属精品力作。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列为〖能品上〗,并以为宜先学之者。乾隆拓本,二行〖牛橛〗之〖橛〗字完好。稍晚仅损末二笔。近拓〖橛〗字石泐痕已连及首行〖公〗字。五行〖若有〗之〖若〗字,稍旧拓本〖口〗部未损,新拓则泐成一白块。有重刻本,三行首〖镂〗字,原石稍有模糊,重刻本竟空一格,一笔不刻。首行第三字原石泐,重刻本一格,也一笔不刻。此记三字,虽无界格为限,但行列工整,井然有序。边白稍大,交错综合,浑然一式。起笔引锋而入,削秀天然,颖芒毕现,极见神采。临习此记,务必在起笔处多作探索,悟其要领,否则有失特色。行笔更有妙趣。横笔似乎稍细,竖笔稍粗;作撇似是缓缓舒笔,虽迟滞而不伤其秀雅;作捺则力挺神壮,了无优柔之势。收笔处每每敛锋而止,无论横、竖、撇、捺,皆就势显出笔锋所向。作钩皆笔到神随,钩不欲小,但无冗赘之累、仍然雅意可掬。作点都很认真,绝无轻点率掷之匆骤,总是着意命笔,起有所向,行有所趋,终有所指。尤其双点对应,必是相互顾盼,前呼后应,先开后合。细观其用笔,可能毫颖不长,而且有一定硬度,笔根压下亦不过乃尔。准此,整篇笔触自然一致,因而笔姿统一,轻重协调,排字炼行黑白相称。在临过《始平公》之后,再转临此记,会能于浓重之中讨出纤巧游刃之趣,去拙求雅之致。故攻北魏,《牛橛》不可僭越。>
链接地址:
http://ed-idea.blog.163.com/blog/static/15661245200912601722835/
二 一弗为亡夫张元祖造像题记
《龙门二十品》的第二品《一弗为张元祖造像记》(简称〈一弗造像题记〉)。正书,10行,一行3字。造像龛位于古阳洞北壁,是龙门二十品造像龛之一,下方邻比丘惠感造像龛,是龙门二十品中最小的两个造像龛之一。龛高36厘米,宽19厘米,深30厘米。龛为忍冬卷草纹尖拱楣圆券形,连珠纹立柱,龛底施水波纹。内刻袒右肩斜披袈裟佛及二菩萨。龛下锩刻造像记。据造像记文记载,此龛造于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步辇郎张元祖在当时可能是一名给帝王荷步辇的,地位低微的人,其妻一弗氏为他造的龛也小。康有为评价此造像记的书法是"沉着,劲重"。民国初白麻纸原石拓,因年代久远,纸黄而松软。这个造像记字数很少,只有寥寥30字。“太和廿年,步辇郎张元祖不幸丧亡,妻一弗为造像一区,愿令亡夫直生佛国”。字数虽少,但却端庄整肃,大气凛然。全篇方笔为主,显得沉着,厚重。书法风格遒劲沉稳。但在严整之中也不乏灵动之笔。比如“造”的走之儿的横折折撇,“为”的一长撇,都显得神采飞扬。而“张”的弓字旁,“愿”的“页”字部则显得较为奇崛。而章法同样富于变化,比如最后一行“亡夫直生佛国”,曲直变化,奇正相生,令人叹为观止。

三 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题记
北魏  朱义章  《始平公造像记》楷书刻石<全称《比丘慧成为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记》。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8年)九月十四日造讫。楷书,10行,行20字,有方界格。额正书阳文"始平公像一区"二行六字。在河南洛阳市南部郊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此记署为孟达撰文,朱义章正书。龙门造像名品之一。然撰文者及书家身世皆不详,可能是当时的工匠。其文字作为书法艺术则在著名的“龙门二十品”中尤为第一珍品。清乾隆年间为钱塘黄易(1744-1801)黄小松访得后,始显于世。造像,即雕塑佛像。造像立碑始于北魏,讫于唐中叶,所造者以释迦弥陀、弥勒、观音、势至为多。其初不过刻石,或刻山崖,或刻碑石,或造佛龛,其后或施以金涂彩绘。造像者自称佛弟子、正信佛弟子、清信女、优婆塞等。出资造像者称像主,副像主等。此造像实高75厘米,宽39厘米。龙门造像题记,一般都不刻书手姓名,仅此碑和《孙秋生题记》刻有书手之名,诚为可贵。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称他们是"工绝一时,精能各擅"的书家,并进一步指出此碑书手朱义章比孙秋生更高一筹,评曰“雄重莫如朱义章”。“遍临诸品,终于《始平公》,极意疎荡。骨格成,体形定,得其势雄力厚,一生无靡弱之病。”“北碑《杨大眼》、《始平公》、《郑长猷》、《魏灵藏》,气象挥霍,体裁凝重,似《受禅碑》。”“太和之后,诸家角出,方重则有《始平公》。”北魏时期崇尚佛教,凿窟造像祈福之风盛行,而《始平公造像记》即是当时所造石像的一篇题记,内容充满了迷信宗教色彩,但其文字却为书法艺术的珍品,一反南朝靡弱的书风,开创北碑方笔的典型,以阳刚之美流传于世。国家图书馆藏最佳整幅拓本,系第三行"邀逢"之"邀"字,仅末笔稍损,其余笔画完好;第五行"始平公"之"公"字,横画犹存;第六行"匪乌"之"乌"字完好之乾隆嘉庆时拓本。高90厘米,宽40厘米,卷轴装。其本为胡鼻山旧藏,有其在清咸丰九年(1859)题记,文曰:"字型大小如星散天,体势顾盼如鱼戏水。"其余尚有题跋十一则,如钱叔盖咸丰八年(1858)题记曰:"此龙门石刻中冠于当世者也。石刻中文之阳文,古来只此矣。层崖高峻,极难椎拓,自刘燕庭拓后无复有问津者。仲水于琉璃厂得四本,殆刘氏物,此贻鼻山。戊午七月叔盖记。"此外,拓本上还钤有"黄节读碑"、"胡鼻山藏真印"、"钱松叔盖印信宜长寿"、"竹节砚斋金石文字"等印章。《始平公造像记》通篇为阳文镌刻,为历代石刻所罕见,而未署撰人、书人,在魏碑中也是少有的。此碑是北魏书法艺术全盛时期年代较早的作品,全碑文字端严飘逸,将森严方朴的北朝书风,写得婉畅流动,如杨守敬《平碑记》云:"始平公以宽博胜。"特别是在笔法上破隶而出,大胆创新,变柔为刚,变藏为露,实为北碑石刻中之异彩。《龙门二十品》是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北魏书风的代表作。康有为称龙门石刻“皆雄峻伟茂,极意发宕,方笔之极规也”。而《始平公造像》又是龙门石刻中的代表作。此碑与其它诸碑不同之处是全碑用阳刻法。笔画折处重顿方勒,结体扁方紧密,点划厚重饱满,锋芒毕露,显得雄峻非凡,被推为魏碑方笔刚健风格的代表。>
四、北海王元详造像题记
北魏  《元详造像记》楷书<龙门二十品之元详造像记,全称《北海王元详为母子平安造弥勒像记》。造像记高88厘米,宽42厘米,是元详随北魏孝文帝南伐迁都至洛阳的历史实录。造像龛位于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长乐王丘穆灵亮夫人尉迟造像龛上方。龛高138厘米,宽102厘米,深17厘米,在古阳洞中属于中型洞窟。龛内主佛为交脚弥勒。两侧胁侍菩萨皆双手合十侍立。圆拱形龛楣内刻十五天人持花绳。造像记记载该龛为太和十八年十二年十一日立愿,太和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三日完工,历时近三年又九个月。>

五、校尉司马解伯达造像题记
简称《解伯达造像记》在古阳洞北壁。正书,14行,其中6,7,8行,一行3字,余皆一行5字。可见六十四字,书法方劲爽利,方笔为主,兼有圆笔,风格劲挺刚健,时出奇胜。刻于太和约(477-499)年。

六、北海王国太妃高为孙保造像题记
简称《孙保造像记》。约刻于太和,景明年间。在古阳洞顶部。正书,5行,一行6至12字不等。造像龛位于窟顶偏北侧,与广川王祖母太妃侯为亡夫造弥勒像龛(邻近约60厘米)和广川王祖母为幼孙造弥勒像龛呈三角形布于窟顶。像龛高110厘米、宽80厘米、深14厘米。圆券形龛楣,龛内主尊为交脚弥勒菩萨,坐双狮座,二菩萨双手合十置于胸前伫立两侧。背光及龛楣无饰,似未完工。推测此龛开凿开景明年间。造像记高40厘米、宽26厘米。记述了高太妃为元保"失乡播越",经年疾患,未免夭折而痛苦,专此造弥勒像一躯,祈愿亡故的爱孙能"永脱百苦"。

七、护军长史云阳伯郑长猷为亡父母皇甫等造像题记
简称《郑长猷造像》,正书,可见八十四字,书法劲厉朴拙,结体方整,隶意较重。景明二(501)九月刻。古阳洞南壁。正书,8行,一行12字。有翻刻本,其第7行‘敬造’敬字左上点漏刻。造像龛位于古阳洞口上方南侧,共六龛,均为圆券形浅龛。分上、中、下三排,每排两龛,其大小不等。圆楣拱内刻卷草葡萄纹,主尊为交脚弥勒(已经残破)。左右二胁侍菩萨侍立。景明二年九月三日(公元501年)完成。造像记位于佛龛右侧,高50厘米、宽35厘米,记景明二年郑长为亡父、母皇甫、亡儿士龙以及其妾陈玉女为亡母徐,各造弥勒像。碑文书法有上承汉隶、下启唐楷的重要意义。

八、新成县功曹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造像题记
简称《孙秋生造像记》。景阳三(502)年五月刻。在古阳洞南壁。(黄易拓得)正书,13行,上列为记,一行9字;下列题名,行30字。额正书‘邑子像’三字。额旁二太守名:右二行,右三行。乾隆拓本,其记第三行‘刘起祖’之‘刘’字画完好。在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南壁。北魏宣武帝(元恪恪)景明三年(502年)五月廿七日造讫。此碑书犀利刚劲,宽博朴厚,较《始平公造像》笔法多变,龙门碑刻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孟广达文,萧显庆书。楷书十五行,行三十九字。字体方劲峻拔,沉着劲重。笔法凝练自如。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太和以后诸家角出,庄茂则有《孙秋生》”“龙门二十品中,约而分之,亦有数体,《孙秋生》沈著劲重为一体。”

九 邑主高树、唯那解伯都卅二人等造像题记
简称《高树造像记》,正书十行,一行14字。可见一百三十九字,书法峻整劲健。景明三(502)年五月刻。在古阳洞北壁。造像龛位于古阳洞北壁右侧,与步辇郎妻一弗为亡夫造像记为邻。龛高94厘米、宽78厘米、深13厘米,主佛结跏趺坐,主佛两侧有二胁侍菩萨,均有背光。此龛完成于景明三年五月三十日。造像记位于造像龛左下方,高40厘米,宽28厘米。记载邑主高树、解伯都等三十二人的邑社造像,共同祝愿仙逝父母及见存眷属的来生。造像时间于孙秋生二百人造石像记同年同月完工,发愿文也大致相同。

十 比丘惠感马亡父母造像题记
简称《惠感造像记》,正书,14行,一行5字。可见六十六字,书法沉劲方重,犹存隶意。景明三(502)年五月刻。古阳洞北壁。有翻刻本,第12行‘顾’字左上缺一点;末行‘像’字缺二笔。
十一 广川王祖母太妃侯为亡夫侍中使持节征北大将军广川王贺兰汗造像题记
简称《贺兰汗造像记》为龙门造像精品之一。正书,原共有一百六十字,本帖精选清晰的前二十行精品一百三十二字,书法峻整隽永。景明三(502)年八月刻。在古阳洞顶部。正书,5行,一行10字。

十二 马振拜等卅四人为皇帝造像题记(附:优填王造像题记)
简称《马振拜造像记》,正书,连额书“邑子像”可见一百二十八子,书法峻丽,别有风味。景明四(503)年八月刻。在古阳洞顶部。正书,9行,一行15字。额正书‘邑子像’三字。最初选拓的〈龙门二十品〉中无此题记,康有为提出质疑,方岩〈校碑随笔〉以〈优填土〉为唐刻而删去。顾燮光〈梦碧移石言〉亦如此。

十三 广川王祖母太妃侯为幼孙造像题记
简称《太妃侯造像记》。景明四(503)年七月刻。在古阳洞顶部。正书,29行,前22行一行6字,字较大;后7行,一行4字,字较小。

十四 比丘法生为孝文皇帝并北海王母子造像题记
简称《法生造像》,正书,可见一百四十二字,书法上用笔圆润和谐,结势华丽流美,有钟繇之范,为同类北碑所罕见。景明四(503)年十二月刻。古阳洞南壁。正书11行,一行13字。

十五 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题记
北朝北魏  佚名  《杨大眼造像记》楷书刻石<全称为《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题记》,无刻石年月。但此造像既称为孝文皇帝元宠所凿,考文帝崩于太和二十三年(四九九),造像当在其后。有云当在景明元年(五○○)至正始三年(五○六)间。楷书,在河南洛阳龙门山古阳洞北壁。为龙门造像记名品之一。洛阳龙门石窟是我国著名佛教艺术宝库之一,经北魏至唐的一百五十多年中,共雕凿了造像十万余尊,题记三千六百余处,题记中属于北魏或稍后时期的,占有相当数量。其字体就是一般所说的[魏碑体]。这些题记在早先并不为人们所特别注意,清代乾、嘉以后金石学和碑学兴起,不少金石家都分赴名山访碑求拓,龙门的造像记就是清代著名的书法篆刻家黄易(小松)访拓后,始显于世的。罗振玉《石交录》云:[黄氏最初只拓北魏《始平公造像记》一品,后增《孙耿生》、《杨大眼》、《魏灵藏》为四品。]后来人们又增为十品,继至二十品。龙门二十品,被后人作为龙门造像记中的代表作。但其中仍以黄易所选的《始平公》等四品最为著名。《杨大眼造像记》的书风与《始平公》极为相似,用笔方峻,结体中敛而外张,只是紧敛的程度比《始平公》略轻,这也可能是阳刻与阴刻有所不同之故。康有为评此《记》云:[若少年偏将,气雄力健],[为峻健丰伟之宗]。>
/
十六、魏圣朝太中大夫安定王元燮为亡祖等造像题记
简称《元燮造像》正书,可见九十五字,并有浅刻佛像二幅。书法峻美,结体古雅。正始(507)年二月刻。古阳洞南壁。正书,13行。一行9字。

十七 齐郡王元佑造像题记
简称〈元右造像记〉。熙平二(517)年七月刻。古阳洞南壁。正书,14行一行16字。末为年款2行9字。古阳洞南壁的刻石完好,而北壁泐损较甚。
十八 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题记
简称〈慈香造像记〉。袖龟三(520)年三月刻,在慈香窟。正书,10行,一行10或11字不等。

十九 比丘道匠造像题记
简称《道匠造像》。无年月。正书,13行,一行7字。可见九十一字,书法方骏规整。
二十 魏灵藏、薛法绍造像题记
北朝北魏  《牛橛造像记》楷书<全称《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为亡息牛橛造像题记》。也称《尉迟造像记》、《长乐王造像》。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十二月立。现在河南洛阳龙门山古阳洞山壁。为龙门造像名品之一,亦为龙门造像题记中纪年之较先者。楷书。七行,行十六字。《牛橛造像》体势峻拔方整,用笔精进挺峭,横画起笔多作侧锋斜入,捺画波势锐利,点成三角,垂笔亦作悬针之状,转折处重顿,具有凌厉果断,爽朗峻拔之风。其字形趋扁,结体茂密而左右舒展,神态宽博旷达,意境高古,情趣活跃,在北魏楷书中属精品力作。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列为〖能品上〗,并以为宜先学之者。乾隆拓本,二行〖牛橛〗之〖橛〗字完好。稍晚仅损末二笔。近拓〖橛〗字石泐痕已连及首行〖公〗字。五行〖若有〗之〖若〗字,稍旧拓本〖口〗部未损,新拓则泐成一白块。有重刻本,三行首〖镂〗字,原石稍有模糊,重刻本竟空一格,一笔不刻。首行第三字原石泐,重刻本一格,也一笔不刻。此记三字,虽无界格为限,但行列工整,井然有序。边白稍大,交错综合,浑然一式。起笔引锋而入,削秀天然,颖芒毕现,极见神采。临习此记,务必在起笔处多作探索,悟其要领,否则有失特色。行笔更有妙趣。横笔似乎稍细,竖笔稍粗;作撇似是缓缓舒笔,虽迟滞而不伤其秀雅;作捺则力挺神壮,了无优柔之势。收笔处每每敛锋而止,无论横、竖、撇、捺,皆就势显出笔锋所向。作钩皆笔到神随,钩不欲小,但无冗赘之累、仍然雅意可掬。作点都很认真,绝无轻点率掷之匆骤,总是着意命笔,起有所向,行有所趋,终有所指。尤其双点对应,必是相互顾盼,前呼后应,先开后合。细观其用笔,可能毫颖不长,而且有一定硬度,笔根压下亦不过乃尔。准此,整篇笔触自然一致,因而笔姿统一,轻重协调,排字炼行黑白相称。在临过《始平公》之后,再转临此记,会能于浓重之中讨出纤巧游刃之趣,去拙求雅之致。故攻北魏,《牛橛》不可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