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章析句 振本知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1:55:23
辨章析句 振本知一发布单位: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本站原创 提交日期:2006-7-28 17:53:30 阅读次数:929 摘要: 杨合鸣先生是现代《诗经》学研究的卓然大家,文章从句法分析、词语训诂、主题辨析三个角度总结杨合鸣教授在《诗经》学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
关键词: 杨合鸣;《诗经》;句法;训诂;主题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7/YC-(2005)01-0067-04
杨合鸣先生是现代《诗经》学研究的卓然大家,在《诗经》句法研究、词语训诂、主题辨析等多个领域都取得突出的成就。杨先生原名“鹤鸣”,取自《小雅》“鹤鸣”篇,他自幼就喜读《诗经》,许多名篇能熟读成诵,上大学后在著名训诂学家、章黄学派传人黄焯、周大璞先生的引领下进行《诗经》的研究,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了《诗经句法初探》的毕业论文。杨先生所著《诗经句法研究》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诗经》句法的专著,曾荣获湖北省政府奖。杨先生关于《诗经》训诂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诗经疑难词语辨析》一书中,他与李中华先生合著的《诗经主题辨析》是一部从多学科视角考察《诗经》主题的研究成果,该书荣获中南地区优秀读物奖。杨先生其他的《诗经》学论文和训诂语法论文则收在《训诂与语法研究》一书中。拙文试对杨先生的《诗经》学成就做简要地介绍,难窥堂奥,敬请批评。
“离经辨句”的句法研究
《易》曰:“言有序。”《诗》曰:“出言有章。”自子夏说诗①,毛传郑笺孔疏,历代不绝,其中也孕育着语法分析的思想。《学记》疏云:“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通雅》谓:“丽于六经使时习之,先辨其句读也。”“断章句”、“辨句读”是古注疏家研习经义的重要途径,是中国传统语法研究的主要形态。杨先生的《诗经句法研究》是两千多年绵延不绝的《诗经》研究的继续,是熔铸古今,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专书语法研究名著。该书是历史语法领域文体语法研究的开山之作,奠定了汉语诗歌句法史研究的基础,是研究汉魏辞赋骈文、六朝诗歌、唐诗宋词元曲的句法的起点和坐标,也是建立完整的汉语语法史的重要参考。
我国现代文法的开山之作《马氏文通》虽说是“上稽经史,旁及诸子百家”,但《诗经》的引例极少,更不谈其他诗词曲赋了。《文通·序》明说“取《四书》、《三传》、《史》、《汉》、韩文为历代文辞升降之宗”,可见本来就没有打算用《诗经》的例子。刘师培《毛诗词例举要》只是传统的条例之学,缺少现代语法的观念。《诗经》特殊的语法现象曾引起现代学者的注意。徐昂②大概算上是对《诗经》进行现代意义语法专题研究的先驱,《徐氏全书》第八种(南通翰墨林书局影印本1947)《诗经形释》对《诗经》的“复叠”和“助词”进行详尽的分布式描写。胡适也写过《〈诗经〉“言”字解》,《〈诗经〉中的“于”“以”字》、《〈诗经〉中的“维”字》等《诗经》语法研究的文章③,其他的像黎锦熙、杨树达、丁声树、杨伯俊等都有这方面的论文。当代学者周法高、向熹对《诗经》的语法研究主要表现在词法方面④。总体上看,前人以及当代的一些学者对《诗经》的句法研究是局部的和零散的。杨先生的《诗经句法研究》在充分吸收传统文法、训诂成就,严格运用现代描写语法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对《诗经》句法进行系统整理,其意义不仅在于实用的方面,也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大家知道,文体语法研究,即对特定语言功能变体的语法研究,目前在共时层面都不能很好地展开,遑论历时。像科学语体、口语体、书面语体一样,诗体也是客观存在的语言功能变体,有其独特的语言组织规律,对其进行研究,是揭示一个语言整体语法规律的必要环节。本书以《诗经》为典型材料研究上古汉语的断代诗体语法,其方法和结论具有一般的指导意义。现代意义的汉语诗体语法研究,也有一些专家注意到了。启功《古代诗歌、骈文的语法问题》⑤呼吁探讨诗歌的语法规律。郭绍愚《中国语词之弹性作用》⑥具体探讨诗体中语词伸缩、分合、颠倒等具体规律。而《诗经句法研究》有意识地对中国最古老的诗体句法进行系统研究,挖掘其独特的语法规律,因此对开展系统的文体语法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诗经句法研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概括了《诗经》句法的五个主要特点:一是据音节划分诗句,二是句加衬字,三是词语并列和重叠,四是句子成分多省略,五是词序倒置。这种概括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句法一般特点的把握,其研究实例与经验对后世诗歌语言研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作者在把握《诗经》句法特点的基础上,着重对一些特殊的句法作深入探讨。该书前言归纳了四个方面:其一,对前人论述的句式作了系统归纳。如“名·是·动”句,前人只是孤立研究这个句式,对“是”的性质也认识不全面,作者分析这种句式包孕三式:(1)名词为施事者,“是”为衬音助词,动词为自动词或他动词的“主谓式”,如“神保是格”;(2)名词为施事者,“是”为指示代词,动词为他动词的“主宾述式”,如“天子是若”;(3)名词为受事者,“是”为衬音助词,动词为他动词的“宾述式”,如“四方是维”。其二,对前人谈过的句式作进一步发挥。如对复杂的“特殊衬字”式作了全面分析,有“定中”、“主谓”、“述宾”、“状中”、“述宾”、“连动”诸式。其三,对前人未曾论及的句式作必要的补充。如分析“不·代·动”式的三种形式。其四,对有分歧的句式作详细的辨正。如辨析“有A其B”和“有AB”式的区别是:前者是“谓主式”而后者是“定中式”。
该书在理论上总结了《诗经》句法研究的四种方法,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句法研究方法的一个重要概括,丰富了汉语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这些方法是:一是与训诂相结合。与传统训诂结合是汉语语法史研究的特色之一,是正确挖掘古代汉语语法规律的必要途径。探讨众说纷纭《诗经》句法不与训诂结合是难以想象的。书中对各种句式的句法特点的研究过程中几乎处处能看到传统训诂学的影子。二是与主题相结合。对主题说解的歧异,直接影响对句意的理解和语法结构的分析,书中常有通过精彩地主题辨析而正确分析句法现象的例子。如对“维暴之云”的结构分析。三是与分析语境相结合。作者能创造性地运用现代语用学概念和方法分析诗的句法。如“叔兮伯兮,倡予和女。”(《郑风·萚兮》)“倡予和女”难解,毛传释为倒序句“予倡女和”虽然通畅,但与上下文语境不合。杨先生从声气句法⑦的角度认为“‘倡’的主语是‘叔伯’,只是为了便于吟唱,讲究句式整齐,才将‘倡’字安在三字句‘予和女’之前。”四是与其他文献句法相对照。这一点颇能显示作者在古代文献和汉语语法史研究方面的深湛功力。如《诗经》中有一种“唯宾是述”式,此式中的“是”,或训为强调前置宾语的结构助词,或训作复指前置宾语的指示代词。杨先生对这些说法提出质疑,他结合此式自甲骨金文时代以来的嬗变说明单靠“唯”字即可强调前置宾语,“是”字既非强调前置宾语,亦非复指前置宾语,而是为了凑足音节,使声律和谐,是个衬音助词。
“释难解纷”的词语训诂
《诗经》训诂约有六期,于两周为发蒙阶段,秦至西汉前期为训传阶段,东汉为笺释阶段,魏晋隋唐为正义及义疏阶段,宋为创发新义阶段,清代以来为释难解纷阶段。近代以来虽间有取西学之新方法及地下之新材料以解诗者,然大体不脱“释难解纷”四字。汉代学者早就发出“诗无达诂”、“诗无通诂”之叹。杨先生《诗经疑难词语辨析》一书用“辨析”不曰“新诂”、“新解”之类,则持论平实雅正可知矣。书中对诸家训释不一者,择善而从之;欠明者,阐发之;皆误者,订正之。书中序言均列举其条例。例如《郑风·羔裘》:“舍命不渝”之“舍命”有“处命”、“受命”、“释命”、“布命”、“赐命”、“捨命”等说法,书中考虑到“舍命”与“不渝”(不变节)关系,以为训作“捨命”为佳。再如毛传释《小雅·鼓钟》“以雅以南”为“为雅为南”,欠明,《辨析》证“为”为演奏义。杨先生对于诸家解释皆误的,敢于驳正。如《大雅·文王》:“厥犹翼翼。”《毛传》:“翼翼,恭敬。”《郑笺》:“其为君之谋事忠敬翼翼然。”《诗集传》:“其谋犹皆能勉敬如此也。”作者辨析“厥”为作定语的代词,“犹”为谋略意,“翼翼”释为“恭敬”实然难通,当为“完美”或“深远”意,引证有《广雅·释诂一》:“翼,美也。”《集韵·职韵》:“翼,盛也。”
为使疑难词语辨析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杨先生在总结前人训诂经验,结合最新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概括了几条科学的训释方法并贯彻于研究的始终。这些方法是:一是断定主题。某些词语解释的歧异,往往是由于不同训释者对诗的主题理解不同所致,因此只有辨明主题才能准确释义。如上文提到的《小雅·何人斯》:“维暴之云。”《诗序》以为是“苏公刺暴公”之作,《毛传》只说“云,言也”,未指明主语是谁,《郑笺》以为是暴公说的话,王先谦《集疏》以为是“维从暴(公)之言也。”杨先生以为诗中未言及“苏公”,“刺暴公”之说甚可怀疑,而新说“女斥男之辞”可取,“维暴之云”意谓“(男子)只说粗暴的话。”这与《小雅·巧言》“维王之邛”、《大雅·大明》“维德之行”句法正同。二是联系语境。联系具体上下文语境是准确解释一些多义词的重要手段。如《邶风·谷风》“不我屑以”的“屑”,《毛传》释“屑”为“洁”,马瑞辰和高亨都释为“肯”,作者联系上文“泾以(使)渭浊,湜湜(洁貌)其沚(止)”,又证之于《玉篇》、《广韵》、赵岐《孟子》注的训释断定训为“洁”,在诗中作意动用法,整个小句意思是“不以我为洁(喻美)”。三是通晓语法。通过语法结构规律的深入挖掘来帮助解释某些疑难词语显示作者独特的学术功力。如《大雅·大东》:“熊罴是裘”,诸家多释为“以熊罴之皮所制的裘”,唯《郑笺》释“裘”为“求”,证之以同类句式“下土是冒”、“南土是保”、“古训是式”可知。例如《鄘风·君子偕老》:“如山如河,象服是宜。”“象服”释为“有彩绘的衣服”,“宜”释为“称”都无异议,但“是”字何意?古今注家多不论及,杨树达《词诠》释“是”为语中助词,“象服”作前置宾语。作者辨明此说不全面,认为“是”是加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衬音助词。作者点明《诗》中此例非一,如“中心是悼”(《邶风·终风》)《郑笺》:“悼犹哀伤也。”句意:心中悲伤。“神保是飨”(《小雅·楚茨》)神保,即祖考之异名。高亨《诗经今注》:“飨,享受祭祀。”句意:祖考享受祭祀。“神保是格”(《小雅·楚茨》)《毛传》:“格,来也。”句意:祖考到来。诸例中“是”均是加在主语谓语间的衬音助词。这些例证也使我们认识到古汉语语法体系中流行的将“是”视作指代词复指前置宾语的说法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四是读破通假。《诗经》中通假字很多,作者在训释过程中深明王引之的告诫“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经义述闻》卷三十二《经文假借》)如《卫风·氓》:“信誓旦旦。”有的解释为“以信相誓”,作者认为“信”当读为“伸”,句意为“发誓诚恳”。
在实际的训释过程中杨先生通常是将各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如《曹风·蜉蝣》:“蜉蝣掘阅”,《毛传》:“掘阅,容阅也。”后人于毛传多不能解,意见纷呈。作者在总结前人成果基础上,认为“掘”“阅”用的都是通假字,“掘”通“厥”,“厥”有“之”义,训见《经传释词》。“阅”当为《韩诗外传》九“羽毛悦泽”之“悦”,言“蜉蝣之羽翼悦泽”。又引黄焯先生所创《诗经》重章互足之说证之。析而言之,即是“蜉蝣之羽(阅)”、“蜉蝣之翼(阅)”、“蜉蝣掘(之)(羽翼)阅”。前两句蒙后省“阅”字,后句承前省“羽翼”,合起来则谓“蜉蝣之羽翼悦泽”。结合上下文语境看,如此方能与“衣裳楚楚”、“采采衣服”、“麻衣如雪”相一致。比较而言,胡承珙《毛诗后笺》下笔数千言辩证毛传,则失之委曲。
“振本知一”的主题辨析
《文心雕龙·章句》云:“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为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这是从作文角度谈的,从文学欣赏和阐释角度看,作到“振本知一”则能理顺字句乃至篇章。用现代篇章语言学的观点看,每首诗都是一的独立的篇章,这些篇章初产生时一定有其旨意或主题,对一首诗主题不明,直接影响对诗思想艺术的阐发和领略,也影响对具体词语的训诂。
二千多年来,学者主要从经学的角度治诗,多侧重于义理,借题发挥儒学道德观念,这种主题先行的做法,常常带来对诗义的曲解和附会。当然,一些近代的学者借口恢复文学的本来面目,“以意逆志”地脱离周代文化背景的主观阐释也不是正确的方向。杨先生(第一作者)与李中华先生合著的《诗经主题辨析》(上、下卷)煌煌80万言,从《诗经》学发展史的全局着眼,在广阔的历史范围内辨析《诗经》的主题。既要考虑到《诗经》作为包容周代六百多年的艺术化、形象化历史的诗集,也考虑到它体现出的政治经济、道德伦理、典章制度方面的情况,这是辨析、领会诗旨的正确途经。
自齐、鲁、韩、毛四家争胜,诗之本旨解说已有歧异,连绵两千余年“纷纷无定解”(方玉润《诗经原始》语)。如《周南·关雎》,毛诗说是颂诗,鲁诗认为是刺诗。对“窈窕淑女”的训释,毛传说是颂后妃之德,郑笺说是赞美后妃所求的“贤善之女”,朱熹认为是歌颂文王之妃“圣女姒氏”,方玉润则以为是周邑咏初婚新娘之曲。今人注诗异议纷纭的局面可谓“过古人而无不及”,各骋己见,无有遮拦。如《卫风·考槃》,闻一多说是记梦诗,高亨、程俊英说是赞隐士诗,袁梅说是女子爱情诗,陈子展说是刺庄公不用贤诗。又如《邶风·燕燕》是一首送别诗无疑,但谁送谁呢?各种今注本有“卫君送别女弟”、“情侣相别”、“薛君送妹”、“卫庄姜送归妾”、“贫家小子送情人出嫁”等说。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情况,杨先生不以“诗无达诂”、“诗无通诂”为托词置之不理,而是匠心独运,从《诗经》主题角度,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全诗进行重新审视和评价。作者用文学的、社会学的、民俗学的、语言学的多种方法分析透视这一古老的诗歌总集,一扫汉宋以来违背诗歌艺术规律,把《诗经》当作移风俗、成教化、王邦国的礼教教本的传统,在一定程度的恢复《诗经》清新活泼本来面目。正如书中后记所说:“把《诗经》当作古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反映,当作古人生活及性情的表现去读,恢复它们作为诗歌的精神和面貌。”
《诗经主题辨析》注重整体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作者把《诗经》置于较大的文化背景中考察,在与后代诗词的比较中阐发其主题。如《周南·樛木》一诗的歌颂对象向无定解,《辨析》先全面考察《诗经》“君子”一词的含义,认为“多是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或已婚妇人对丈夫的称谓”,接着又参证潘岳《寡妇赋》,最终认为《樛木》确是一首“表现女子对丈夫的爱情与美好祝愿”的诗。《辨析》的比较法既有在三百篇内部的内比内证,又广泛征引六朝至宋的诗词歌赋作比作证。作者对一些具体的问题也能从整体观念上把握,如对《诗经》 “比兴”的内在规律的阐发。作者揭示用做比兴的物象是作为一种特定的符号来使用的,如《诗经》不同诗章中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山有榛,隰有苓”、“山有苞栎,隰有六驳”等,大都是“借此以兴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之事”。作者将比兴的本质上升到哲学、文化学的层面概括,而古人通常是用零散的眼光看待比兴,不能认识其内在规律。这对开启读者思路,丰富读者想像有重要作用。
《诗经主题辨析》丰富了从语用学角度研究古代语篇的实践。由于诗体限制和时代文化背景的不清,语篇指示语的结构和指示信息难以挖掘有的甚至是遗失了,因此对《诗经》语篇理解的重要信息: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话语指示、社交指示都需要辨析才能对主题有所理解。如《周颂·赉》“赉”的字面意思是“赐”,《毛传》有:“赉,予也”“赉,赐也”这样的解释,这不难理解,但此篇中的“赉”的主语是谁,就值得探讨了。《诗序》、《郑笺》、《正义》都以为是武王,意谓武王“大封”,赏赐有功者,杨先生辨析以为诗只云文王“勤”,武王“受”、“绎”及“求定”,而毫无“大封”(诸如封侯裂土赐财)之意,“赉”的主语当为上天,这从诗的结尾二句可知。武王深知,得天下靠的是天命,这次经营南国、安定天下靠的也是天命,基于此,故而发出“时周之命,於绎思”的咏叹,因而诗的主题的是“上天赐命武王”。杨先生这类分析对我们了解古老诗歌的独特的篇章信息结构有重要帮助,对完善和改进语用学和篇章语言学理论也是借鉴意义。
辨明主题需要广博的知识。朱子早就说过:“《诗》中头项多,一项是音韵,一项是训诂名件,一项是文体。若逐一根究然后讨得些道理,则殊不济事,须是通悟者方看得。”(《朱子语类·诗一》)杨先生正是能熟谙小学、古今贯通的“通悟者”。
以上三点只是对杨先生在《诗经》学三个领域的主要成就的简要的概括。《诗经》学跨学科性很强,一些遗留问题的解决需要广博的综合性知识和深厚的学术积累。杨先生最近发表的《〈诗经〉大武组诗考辨》⑧就是一篇这样的力作。论文通过词语训诂、篇章语言学分析、主题考辨,参证前贤时修,引用出土材料等,勘定《大武舞》六成组诗的真正顺序为:第一成《酌》、第二成《武》、第三成《般》、第四成《赉》、第五成佚、第六成《桓》。论文既有实证材料又很强的逻辑性,比王国维考订的顺序⑨更为平允。又据悉,杨先生新作《诗经新选》即将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我们期待阅读杨先生更多的《诗经》学论著。
注释:
①子夏传诗,除传说和经典记载以外,李学勤先生近来论证新出上博简《诗论》的作者当为子夏。(《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第51页,上海书店,2002)
②《南大语言学》(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4)有专文介绍徐昂(1877-1953)生平和语法学成就的文章
③参《胡适学术文集·语言文字研究》,中华书局,1993
④参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构词编)》,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向熹《诗经语言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诗经语文论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⑤参《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
⑥郭绍愚《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第7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⑦黄焯教授转述黄季刚先生的观点:“《诗经》多四字句,人以为易读,读《诗》有声气句与文法句之别,以声气为句者,如《邶风·柏舟》首章‘微我无酒,以遨以游’为二句,而于问发则为一句。”(《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经·前言》)
⑧参《人文论丛》2004年卷
⑨参王国维《观堂集林》第59页《周〈大武〉乐章考》,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洪湛侯.诗经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李开金.一部别开生面的《诗经》导读书——读《诗经主题辨析》[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5).
[3]李云贵.创造性的《诗经》研究——《诗经主题辨析》评介[J].宜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4]王作新.《诗经句法研究》评介[J].宜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5]张延成.《诗经疑难词语辨析》评介[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2).
[6]杨合鸣,李中华.诗经主题辨析(上、下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
[7]杨合鸣.诗经句法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8]杨合鸣.训诂与语法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9]杨合鸣.诗经疑难词语辨析[M] .武汉:崇文书局,2002.
[责任编辑:杨子红]
Commentary on Yang Heming’s Achievement of Shijing Study
ZHANG Yan-cheng1LI Yun-gui2
(1.Humantities College ,WUhan University,WUuhan 430072,Hubei,China;2.Hubei Three Gorges Vocational and Techinical College, Yichang 443000,Hubei,China)
Abstract: Professor Yang Heming is a cerebtity of Shijing in modern time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great comtributions made by professor Yang Heming on Shijing researches from three aspects:syntax analyzing,lexical scholium and theme differentiating.
Key Words: Yang Heming;Shijing;syntax;scholium;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