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一口通商”的黄埔古港--金末玉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46:19
寻找“一口通商”的黄埔古港欧金匠 发表于 2008-11-23 20:34:00

又是一个周末,因为上午要到广州市天河区去见从北京来的摄影师,工作安排只需一二个小时,所以打算利用剩下的时间独自找个就近的景点去转转,搜索广州市旅游地图,看到了“黄埔古港”。

黄埔古港曾号称“粤海第一关”位于海珠区东端的黄埔村。在对外交流通商的历史长河中,广州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大港,一直长盛而不衰:自汉、唐、宋、元、明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正是从这里开始,带着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抵达世界各地。1684年,康熙宣布开放广东、福建、浙江、江苏沿海四省为通商贸易地点,并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设立四个海关,此为 “四口通关”。由于黄埔古港位置突出,货物与人员的进出都必经此地,所以当时的广州海关就设在今天的黄埔村里。后来,英国东印度公司贸易的拓展与清政府的政策发生了抵触。1757年,乾隆决定关闭浙江宁波、福建漳州和江苏云台山三地的口岸,只保留广州一个口岸,这就是“一口通商”的由来。广州 “一口通商”的地位延续了83年之久。在此期间,广州的进出口贸易大增,黄埔古港也因此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中外贸易商船的唯一停泊地。那时,赫赫有名的瑞典商船“哥德堡号”在十余年间曾三次抵达这里;澳大利亚“哈斯丁号”和美国“中国皇后号”也都先后停泊在黄埔村的村口,后者更是具有历史意义地拉开了中美贸易的序幕。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和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被迫开放广州、上海、宁波、福州、厦门五个通商口岸,广州“一口通商”的局面才从此结束。后来随着船只的改进,以及黄埔古港淤泥的堆积,港口的水道已无法通行大型的商船了,再加上当时中国对外贸易重心逐渐转移至上海,黄埔古港在持续近一个世纪的繁荣之后,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黄埔村也成为今天在广州市地图中很难找到的一个“城中村”。

广州的2号线地铁只到达万胜围车站,从广州繁华的天河地铁站进入地下,再从万胜围地铁出口出来,反差很大,感觉这里有些荒凉,近处是一片空地,杂草众生,有人立着竹竿,在那里练习考汽车驾驶证前的移库倒库驾驶课程,远处是建筑工地,没有看到公交车站,我不知道,到黄埔古村到底还有多远,就在地铁出口处招了辆摩托车,广州市去年开始在市区内禁止摩托车通行,但对于部分市民来说,在市区内摩托车还是很好的通行工具。我装着对路程很熟的样子和摩托车司机侃到黄埔古村的车价,5元?4元成交,路程看来并不远,出来没有多远就看到了“黄埔古港”的旅游指示牌,司机没有沿着指示牌驶去,而是绕过一个立交桥,从侧面的桥孔中穿过,将车停在一所老房子的前面,告诉我从前面的夹道进去,那里就有很多老房子。进入夹道走了很远,除了刚才停车看到一所废弃的房子外,全部是新的建筑,我开始担心被摩托车司机忽悠了,打开自己手机中的GPS地图,显示附近就是黄埔村才放心继续往前走,前面看见了一个水塘,水塘的边上有一棵古树,背负着历史的沧桑斜依在岸边,对面是一座广式的祠堂,建筑外墙装饰很精美,可惜紧闭着门,透过门缝往里看,园内空荡荡,只有杂草。看过一些广式古村的格局,知道水塘一般是村落的中心,在中心区水塘一般一个连着一个,一些重要的建筑如宗祠、家祠都建在水塘的四周,而在这个水塘的周围只看到了一座胡姓宗祠,其他都是新的建筑。没有看到来前导游资料中所说的古村的描述,就继续向前走,在一家住户的花园前停下,向一个正在花圃中修理草坪的少年,打听黄埔古村的具体位置,少年告诉我这里就是传说中黄埔古村,如果要看老式建筑,还需要往回走,从池塘边的一个夹道中进去,就可以看到一片古建筑了。告别少年,依他所指引的方向走,果然发现了导游图片所提到的胡氏宗祠和梁氏宗祠,以及古村展览馆,可惜多紧闭着门,从外边看了建筑的特点,和其他广式的祠堂别无二样,只是规模不同而已,在街心的花园中小坐了一下,想找个角度写生,看周围古式建筑和现代建筑夹杂,居然选不到好的视角。就继续沿着街中的道路往前行,在夏阳大街上,还保留了不少的古建筑,也多是胡姓和梁姓的公祠,一些公祠被改造作为老人活动中心、警务站,甚至是快餐厅。时近正午,我走进一间由梁氏公祠改造成的快餐厅,门前居然还有招工和房屋出租的告示,我估计这是古街中人来人往,流动量大的中心,在广东,工业真是无空不入,就在这样个古村中,也一定安放着很多或大或小的工厂,由公祠改成的快餐厅,正是工人们常常用餐和聚会的地点了。我在门口点了生鱼片的沙锅饭,价格7元,屋内三四十平方,摆满了折叠的桌椅,已经坐了不少的人,看打扮和着装,以及围坐的人数,估计不少是工厂中的中层,以及一些情侣或老乡在聚餐,我找了一张靠墙的座位坐下,等待叫号,打量室内的建筑形式,公祠的主体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吊顶安了天花板,再挂了些电风扇,电风扇不停旋转着,驱赶因煤炉燃烧产生的刺鼻气味。店家用粤语叫我的号,我一直没有反应过来,待到店家改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告诉我的饭已经好了,我才缓过神来。赶忙用过了餐,从祠堂出来,回到刚才路过由梁氏公祠改成的老人活动站前,紧挨着它的一座建筑吸引了我,与常见的广式祠堂不同,高两层,正门已经用砖块砌住,改从侧面的铁门进出,屋内估计有住户,没有敢擅自进入,看建筑的外轮廓线条十分挺拔,很有气势,虽建筑的雕刻风格还是广式砖雕石雕的装饰,但整体中可以看到外来文化影响的影子,黄埔古港明清时期一直是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外国人还在此建立了税务所和造船厂,能见到中西合璧的建筑,当不为怪。可惜建筑前的一个古树,挡住了很大一部分视线,我不能将这座建筑的细节描绘到纸上来,在建筑前彷徨了很长时间,才悻悻地离开。一直到前面,我找到另一处建筑,才开始了我今天的第一张速写。

从我写生的地方出来,街的两边就多是新的建筑,依街排着饭店、发廊、以及集贸市场和工业区等,我想找到村口,再由村口出发去看古港遗址,向停在村口的摩托车司机说明我要去看黄埔古港遗址,司机要价8元,我还了5元,以为路程很远,坐上摩托车,摩托车居然回头驶入我刚刚走过来的街道,我开始怀疑司机是否听错了我要去的地方,又重复了好几遍,司机不耐烦了,说他就是本地人,他还不知道具体位置?你不就是想看古港吗?我就不再说话,摩托车沿着我刚刚走过的地方,最后在一个巷道口停下来,司机指了指,前面就是,我还在怀疑中,看到前面有很多游客过来,就付了车费,直接进入了古巷,古巷的尽头是一个市场,骤然看到了很多游客在市场中选购当地的水果蔬菜,我才释然,估计这附近有个重要的旅游景点,穿过市场,就看到了码头,港道很长很窄,内堆积了很多黑色的淤泥,水也很黑,有三两艘不大的木船靠在岸边,船上载着干材和水果,有人正在卸装水果。码头的尽头,有块石碑,上面赫然写着“黄埔古港遗址”字样,岸边有轮渡,刚刚看到骤然多起来的游客很多正是从对面的长洲岛摆渡过来的,长洲岛上有著名的黄埔军校,这些游客估计是看过了黄埔军校再摆渡过来看古港的。古港的内港一片水域面积很大,估计这里原来就是停靠了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的地方,如今码头空荡荡,远处停泊几艘扁舟一样的木船,在那里装着样子,不看说明,真的无法想象这里曾经是中国的第一码头,一段时间内还是中国唯一对外通商的码头?码头的后面有一片仿古建筑群,牌坊上书有“粤海第一关”。内有展览馆,需买票才可以进去。大概是介绍古港的历史变迁,就没有进去。

我站在远处,将停泊在码头中装样子的扁舟画了下来,扁舟的摆放得很有审美意味,画到白色的纸上,更多了些寂寞,让人意识到“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

收好纸笔,看时间不早,准备回去,向路边的商铺老板打听出去的路,被告知从古港码头直接出去,就有公交车站,待我在不远处找到229路公交车,并坐车到达琶洲地铁站时,我才意识到我今天的旅行路线安排很不合理,正确的旅游路线是,坐地铁在琶洲站下车,再坐229路车,至终点站石基村下车,就是黄埔古港的遗址所在地,先看黄埔古港,再进黄埔古村,从黄埔古村的村口出来,步行不远,就可以找到地铁2号线的万胜围车站,完全不用被摩托车司机宰二回了。

文、图/欧群叶 来源/金末玉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