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竹节饰”年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39:57
 2009年,有幸购得竹节饰一枚,此玉基本已呈鸡骨白,用刀划之不受,判断应为和田玉。圆形,中有一孔,甚大,呈喇叭口,前大后小,从中可看出是锥形物体所钻。正面鼓起,上琢有八条阴刻线,呈放射状,分布均匀,阴线间可见有三角形图案,背面平素,有牛鼻孔3对儿,其中2对儿已损。通过观察发现,这件玉饰所表现的是竹子,三角状图案形象的代表了竹子刚刚发芽的状态。根据背后的牛鼻孔判断用途有两种可能,一是玉带饰,二是纳言之用(具体用途因不是本文探讨重点,不做详述)。对于这件玉饰的年代,个人初步断定为宋(辽)-元,但一直想缩小朝代范围,故做此探讨。

    此玉饰主体表现的是竹子,我们先根据纹饰来搜寻一下竹子(或纹饰)在我国古代使用的情况,确切记载源于仰韶文化。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发掘了距今约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认出“竹”字符号,说明在此之前,竹子已为人们所研究和利用,也即是我国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时器时代。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号则应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在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县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内也发现了竹子的实物,可见在原始社会时期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有了密切关系。因为只有竹子已为人所用,才须为其创造一种文字符号来表示。研究证明,我国商代已知道竹子的各种用途,其中之一就是用作竹简,即把字写在竹片(有时用木片)上,再把它们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了“书”,汉字“册”即由此而来。竹简和木简为我们保存了东汉以前的大批珍贵文献,如《尚书》、《礼记》和《论语》等都是写在竹简和木简上的。殷商时代用竹简写的书叫“竹书”,用竹简写的信叫“竹报”。我国古代竹子的利用还有许多方面,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已制造了利用杠杆提水的竹制工具“桔”以及用竹筒提水灌溉的“高转筒车”。竹子在武器发展史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原始的竹弓射箭到春秋时期的抛石机、宋代的火药箭和竹管火枪等都是古代竹制武器。

    竹除了实用外,以艺术的角度出现在了《诗经》中,直接提及的有5首,出现7次,间接提及的有几十首之多。如《诗·卫风淇奥》曰:“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晋代的“竹林七贤”每每被我们提及咏叹,晋代大书法家王徽之(子猷)(王羲之子)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我们从文字中便可知竹子进入艺术家视野的时间非常早,那么单就竹入绘画而言是从中唐时期之后开始的,竹已形成专门的绘画题材,宋代以后画竹更具成就,画竹名家层出不穷。文同开创了“湖州竹派”,被后世人尊为墨竹绘画的鼻祖,大诗人苏东坡是画竹的艺术大师,成语“胸有成竹”便出自这位宋代文豪,他的次子苏过是画竹名手。1974年在辽宁省法库县叶茂台七号辽墓出土的《竹雀双兔图》中就生动的描绘了3只麻雀踞于墨竹上情景,元代的柯九思、高克恭、倪瓒,明代的王绂、夏昶、徐谓,清代的石涛、郑板桥、蒲华、吴昌硕,都是树一代画竹新风的画竹大量,促进了画竹艺术的发展,对画竹技法和理论的发展以及完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由于竹子特殊的精神风貌备受中国文人推崇,谦虚、有气节、刚直不阿成了竹子的代名词,时至今日,中国的画竹艺术仍保持长盛不衰的势头,当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从上述文字可知,手中这件玉以竹作为主体也就不难理解了,那么要具体断代就需要出土文物和馆藏品来帮忙,欲缩小范围重点还是在形制和纹饰上,在秦景公(春秋中晚期)一号墓中出土过几枚竹节玉饰,但风格气息相距甚远。


   唐代墓葬出土的物品中却有以竹为饰的,如西安市唐严州刺史华文弘夫妇合葬墓的竹节玉握,宋朝朝廷用玉之风很盛,其制式,雕法,图案纹饰较之前朝都有很大变化,《宋史》载:“其制有金毬路、荔枝、狮蛮、海捷、宝藏……惟毬路方团挎,余为方挎、荔枝或为御仙花。”又据宋岳珂《愧剡录》卷十二载:“金带有六种:毬路、御仙花、荔枝、狮蛮、海捷、宝藏。”(虽然所描述是金带图案,但仍可窥见玉带纹饰的种类。)这些记载中并未提及有竹子纹样,不过根据各地出土的文物看,竹饰在宋(辽)--元朝的使用还是比较流行的。如上海市松江区李塔地宫出土过一个材质为青金石的竹节形饰,辽(契丹)早期承袭唐风,至中期已完全并宋制,由于其为东胡一族,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特性,文化来源又很复杂,因此玉带形制、纹饰呈现多样化,以光素者为多,碾花者,完整者少,出土玉带中不见与此玉饰纹样相吻合的实物。但内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青龙山镇的陈国公主墓里的一件文物让我们多少有些启发,如图所示,六件玉器中有五件出现了竹节形纹饰

除此以外,私人藏品中香港梦蝶轩的一件辽代蜜蜡饰品也同样运用了竹子的形态,两棵竹子并列而致,上刻凤凰,有意思的是竹节处也刻有三角形竹芽图案。
    在金代墓葬有关玉带出土的数量极少的情况下,还是找到了与本物相类似的玉带,黑龙江阿城市双城村出土了一条金朝竹节形玉带(无纹),九片(应不全)条状的五片,五角星状的三片,带头一片。条状的形似两根并排的竹节。另外黑龙江齐国王墓出土的一对儿金环,仍然以竹子为主体纹饰,用途为头部的装饰物。元代玉器中竹饰题材的不在少数,其中一件出自贺氏墓中的“透雕梅花形玉佩”以竹做圆形外框,竹节之间饰有竹芽图案,和本件器物颇有类似,这种处理方法在元代其他竹饰品中不见,而且通过比对发觉“透雕梅花形玉佩”虽出自元墓(如下图所示),



但其构图风格,纹饰气息,细部处理均有两宋风格,因此个人觉得这件玉佩为前朝遗物,这里暂且当做元代标准器。

    通过以上的资料显示,自己购得的这件玉饰年份应定在宋(辽)-金,至于用途结合尺寸,背后的三对儿孔眼来看个人倾向为玉带饰。

2010年5月6日于北京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