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则厉,浅则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32:13
深则厉,浅则揭        比喻:水深比喻社会非常黑暗,只得听之任之;水浅比喻黑暗的程度不深,还可以使自己不受污染,便无妨撩起衣裳,免得濡湿。                 【原文】 
子击磬(1)于卫,有荷蒉(2)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3)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4),浅则揭(5)。”子曰:“果哉!末(6)之难(7)矣。” (《论语·宪问第十四》)

  【注释】

  (1)磬:音“庆”,一种打击乐器。 

  (2)荷蒉:荷,音“贺”,用肩膀扛着。蒉,音“愧”,用草绳或竹片编成的盛土器具,似今日的簸箕。荷蒉,肩背着草筐。

  (3)硁硁:硁,音“坑”。石头互相撞击的声音;形容人鄙陋而顽固的样子。

  (4)深则厉:穿着衣服涉水过河。

  (5)浅则揭:揭,音“气”,提起衣襟。提起衣襟涉水过河。“深则厉,浅出揭”是《诗经·邶风·匏有苦叶》的诗句。

  (6)末:没。

  (7)难:音“难”的去声,质问、责备。 

  【语译】

  孔子在卫国敲击着磬,有一位肩背着草筐的人从孔子的门前经过,说:“这个击磬的人真有心思啊!”过了一会儿又说:“真是鄙陋而顽固啊!既然没人了解自己,那就顾好自己就好了。《诗经》说:水深就穿着衣服涉水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襟涉水过河。”孔子说:“说得真干脆啊!没什么好质问他的了。” 

  【研析】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论语·宪问》)是说微生亩问孔子,为何如此忙碌奔波,四处游走,是不是在显示自己的口才呢?孔子表示不是显示口才,是痛恨顽固不化者。荷蒉者、微生亩和当时一些人都不太了解孔子,表现的态度,必然有提建议的,有说三道四的,可能还有谩骂的,面对这一些,孔子都不为所动,正面以对。

  儒家的主张,是真正能福国利民的,更进一步借着礼乐教化,还要民德归厚,甚至返本归真,要在世间体现纯真、善良和宽容谅解的正面风貌,就不能只顾自己了,当时的君主不能采用儒道为邦,所以孔子周游列国,阐明儒道主张,这样做应该是堂堂正正的,但世间也存在相生相克的理,相应而来的是奸佞小人、别有用心者的阻挠和攻击。荷蒉者虽觉得孔子有淑世之心,但他可能仍停留在“不可则止,事不关己”的状态,礼乐教化人心超出他小小自我的想象范围。从这样看来,儒家的主张,就算是乱世征伐风行,和礼乐教化并列很不协调,但显然还是人们很需要的,君主一时虽不能采用,汉代采用了,是很可贵的,还是应该坚持的。   故事:         一群年轻人出去露营,他们找到一个绝佳的地点,只是必须超过一条不浅的小溪。
男孩子扛着营帐,没几步就冲了过去。穿短裤的女孩子,只打湿了一点点裤边。穿长牛仔裤的女孩子,硬着头皮,淌水走过去。最后轮到一个穿了长裙的漂亮女生涉水。调皮的男孩们使坏,非但不去帮忙,还站在对岸直吹口哨。
漂亮女生,提起裙角,小心翼翼地向前走。水加深一点点,裙子就提高一点点,愈提愈高,对岸的口哨也愈吹愈响。眼看水淹了膝盖,过了大腿......
女孩子突然双手一松,让裙子垂入水中,走了过去。
“深则厉,浅则揭!”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