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牛的汉字,你认识几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27:53

世上最牛、最奇妙的创意汉字,你认识几个?
 1.最滑的汉字“鱻”
    三条鱼,味道鲜美。这个字读作“鲜”(xiān),同时,也是鲜的异体字。原指生鱼,解释为“新鲜”,“明丽”的意思,也指鲜美,应时的食物。

2.最闹的汉字“猋”
    这个字读做“标”(biāo)。三条狗纠缠在一起,象形字,表示狗奔跑的样子,引申一步,是迅速、飙升的意思。古书上记载有一种称“猋”的草。

3.最顶的汉字“麤”
    这个字读“粗”(cū)。也是“粗”字的异体。从字形上看,一头大鹿两头小鹿,死死地顶在一起,似乎彼此混搅,非常有力气。可是,实际只表达了动粗的意思。[说文解字]:行超远也。

4.最畜生的汉字“羴”
    这个字读“山”(shān),也是“膻”的异体字。掉进羊群里还能闻见什么好味道啊?臊气!有句成语叫做“趋腥附膻”,所谓“膻”就是羊肉的味道。旧时还指鼻烟品目之一。

5.最飘逸的汉字“毳”
    这个字读做“脆”(cuì)。三根毛指的是毛发。本义为鸟兽的细毛。医学上专门有“毳毛”一词,指人体表面除头发、阴毛、腋毛外,其他部位生的细毛,俗称“寒毛”。即是“寒毛”就非常敏感,它替代人体传递冷热寒暑的细腻感觉。

6.最恶心的汉字“蠱”
    这个字读“古”(gǔ)。古人把许多有毒的虫子聚敛到一起,让它们彼此吞噬,互相残杀,最后剩下的就是“蠱 ”——这玩意性情残忍,毒性最烈,放在食物中,足以致人死命。[说文解字]:腹中蟲也。《春秋傳》曰:“皿蟲爲蠱。”“晦淫之所生也。”臬桀死之鬼亦爲蠱。从蟲从皿。皿,物之用也。

7.最昂贵的汉字“赑”
    这个字读“必”(bì)。“贝”就是钱,一上两下三个“贝”字码在一起,表示用力的样子。俗话说得好,饭好吃,钱难挣。金钱,名位所在,必然削尖脑袋往里钻,怎能不费劲呢。

8.最老土的汉字“垚”
    这个字读“尧”(yáo),形容山高。并不是意外的巧合,在“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中,每个字都可以摆成品行结构,都能派生出一个截然不同的汉字。虽然是一副土头土脸的模样,但是核心是霄拔巍峨,直插云霄。此字多用于名字。

9.最力量的汉字“犇”
    这个字读“奔”(bēn),也是“奔”的异体字,快跑、急速的意思。一头牛就力大无穷了,何况三头牛成队列。

10.最色的汉字“姦”
    这个字读“奸”(jiān),奸的异体字。《说文》解释为“私”“窃”的意思。常言道:“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个字充满了暧昧的情调。

暴虎冯河 “冯”读ping,不读feng
暴殄天物 “殄”读tian(舔),灭绝。
贲临 “贲”在这里读bi(必),不读贲临ben(奔)
裨益 “裨”在这里读bi(必),不读裨益pi(皮)
鞭挞 “挞”读ta(踏),不读da(达)
屏息 “屏”在这里读bing(丙),不读屏风,孔雀开屏的ping(平)
博闻强识 “识”在这里读zhi(志),不读识字shi(时)
不啻 “啻”读chi(翅),不读di(帝)
不卑不亢 “亢”读kang(抗),不读kang(康)
瞠目结舌 “瞠”读cheng(撑),不读tang(堂)
成绩 “绩”读ji(机),不读ji(记)

魑魅 chi mei(吃妹),不读li wei(离未)
踟躇 chi chu(池除),不读zhi zhu (知著)
憧憬 “憧”读chong(冲),不读zhuang(撞)
绸缪 “缪”在这里读mou(谋),不读纰缪的miu(谬)
吹毛求疵 “疵”读ci(呲),不读ci(次)     
粗犷 “犷”读guang(广),不读kuang(矿)
厝火积薪 “厝”,放置,读cuo(错),不读xi(昔)
鞑靼 da da (达达),不读da dan (达旦)

殚精竭虑 ‘殚”读dan (丹),不读chan (蝉)
饿殍 “殍”读piao (漂,上声),不读 fu (浮)
发扬踔厉 “踔”读chuo (戳),不读zhuo (桌)
菲薄 “菲”fei (匪),不读芳菲的fei(非)
分袂 “袂”,袖子,mei (妹),不读fu(决).联袂而往的”袂”亦读mei (妹)
焚膏继晷 “晷”,日影,读gui(鬼), 不读jiu(咎)
愤懑 “懑”读men (闷),不读man (满)
蛤蜊 “蛤”读ge (隔),不读ga (嘎)
肱骨 “肱”读gong (公),不读hong (宏).
觥筹交错 “觥”gong (工),不读gaung (光)
关卡 “卡”在这里读qia (恰,上声),不读卡车的ka .
纶巾 “纶”在这里读guan (官),不读锦纶,条纶的lun(伦)
光风霁月 “霁”,雨后转晴,读ji(济),不读qi(齐)
干涸 “涸”读he (河),不读gu (固)
合卺 “卺”读jin (仅)
荷枪实弹 “荷”在这里读he (贺),不读荷花的he

呼天抢地 “抢”在这里读qiang (枪),不读抢劫的qiang (襁)
怙恶不悛 “怙”,读hu (户),不读gu (姑);”悛”,悔改,读quan (圈)
回溯 “溯”读su (素),不读suo (缩,去声).

佶屈聱牙 “佶”ji (急),不读jie (洁);“聱”读ao

济济一堂 “济”在这里读ji(挤),
觊觎 ji yu (计于)
戛然而止 “戛”读jia(颊),不读ga (嘎)
僭越 “僭”读jian (见),不读qian (潜)
疆埸 “埸”读yi (义),不读chang (场)
狡狯 “狯”读kuai (快),不读hui (会)
觐见 “觐”读jin (进)。
粳米 “粳”读jing (京),不读geng

匕首 “匕”读三声(比)   

秕糠 “秕”读三声(比)

畚箕 “畚”读三声(本)

弋yì(易),用系着绳子的箭射鸟。文言文的“弋获”一词,是捕人的意思。“游弋”是军舰在海面巡逻。不读戈ɡē。

厄è(饿),灾难。例:困厄,厄运。不读危wēi。

戍shù(束),军队防守。例:卫戍。不读戎rónɡ(容),也不读戊wù(误),不读戌xū(虚)。戍字左边是“人”,右边是“戈”,人扛着戈,是防守的形象。

耒lěi(垒),古时农具。耒阳县,在湖南省。不读来lái。

沂yí(移),沂河,沂蒙山,都在山东省。不读祈qí。

泠línɡ(灵),“泠泠”是泉水或凉风的响声。“西泠”是杭州西湖的一座桥名。不读冷lěnɡ。

券quàn(劝),入场券。不读卷juàn。

迥jiǒnɡ(窘),远,差得多。例:迥然不同,不读回huí。

臾yú(于),“须臾”就是顷刻。不读叟sǒu 。

恃shì(是),依赖,倚靠。例:有恃无恐,恃才傲物。不读峙zhì。

鸩zhèn(振),传说中的一种毒鸟,羽毛能毒死人。例:“饮鸩止渴”,比喻只顾一时,不顾后果。不读鸠jiū 。

柩jiù (旧),棺材。例:灵柩。不读柜ɡuì。

柝tuò(拓),打更用的梆子。不读拆chāi。

斫zhuó(酌),用刀斧砍。不读砍kǎn。

钤qián(钱),“钤记”是旧时官方用的印记。不读铃línɡ。

栗lì(力),栗子。例:火中取栗,战栗。不读粟sù。

荼tú(图),例:荼毒生灵。不读茶chá。

莜 yóu(由),莜麦,就是燕麦。不读筱xiǎo.

桓huán(环),姓。不读垣yuán。

郴chēn,郴县。不读彬bīn。

舂chōnɡ(冲),舂米,是把米的外壳捣掉。不读春chūn。

赧(腩nan第三声),因羞惭而脸红。例:赧然不语,赧颜相向。周朝末叶的统治者称“周赧王”。不读郝hǎo。

笳jiā(加),古代笛子一类的乐器。例:胡笳十八拍。不读茄qié。

徙xǐ(洗),迁移。例:“迁徙”。不读徒tú。

萁qí(其),豆类植物的茎。例:“煮豆燃萁。不读箕jī。

惴zhuì(缀),害怕,不放心。例:惴惴不安。不读揣chuāi。

葺qì(器),“修葺”指修理房屋。不读茸rónɡ

在电视节目中,误读地名是一件很郁闷也很难堪的事情,而且很容易成为一种笑柄。读对地名,是对人家起码的尊重。

  浙江的丽水(Lí离)被误读成丽(Lì立)水,台州(Tāi)被误读成台(Tái抬)州;

  安徽的亳(Bó驳)州,几乎经常被读作多了一横的毫(Háo)州;

  湖北的监利(Jiàn见)被误读成监(Jiān尖)利;

  河南的浚县(Xùn训)被误读成浚(Jùn俊)县;

  湖南的耒阳(Lěi垒) 被误读成来阳,而真正的莱阳在山东;

  郴州(Chēn抻)被误读成彬(Bīn宾)州;

  新疆的巴音郭楞(Léng)被误读成愣(Lèng),这两个字长得很像,一不留神就读错;

  内蒙古的巴彦淖尔(Nào闹)被误读成卓(Zhuó)


  河北的蔚县,正确读音是Yù(玉);

  安徽的歙县,正确读音是Shè(社);六安,正确读音是Lù(路);

  山西的繁峙县,正确读音是Shì(是);长子县,正确读音是Zhǎng(掌);

     山东莘(Shēn深)县,学生们一般读不错,因为有莘莘学子之说;但到上海又读错了

    上海莘庄(Xīn新)。江西铅山(Yán盐),误读率一定很高,因为谁想到普通的”铅”还是多音字而且是地名专用的字音。反正一不留神我可能就会读错。

  象福建厦门、广东番禺、安徽蚌埠,虽然也含有异音字,但因为知名度高,被误读的几率相对比较低。

  读错山东东阿的比较少,感谢关于阿胶的广告;读错涪陵的比较少,感谢来自涪陵的榨菜;

  读错山西洪洞的也比较少,因为那句“苏三离了洪洞县”起到了积极的推广作用。

  辽宁阜新,在辽宁一般被读成Fú(扶),在北京一般被读成Fǔ(抚),而正确的读音却是Fu(富)。
 
  山西的隰县(Xí),山东的莒县(Jǔ),茌(Chí)平


  河北的井陉(Xíng),蠡县(Lǐ);

  四川的郫县(Pí),珙县(Gǒng),犍为(Qián前);

  安徽的黟县(Yī),枞阳(Zōng);

  湖北的郧县(Yún),江西的婺源(Wù);浙江的鄞县(Yín);

  江苏的盱眙(XūYí),邗江(Hán),邳州(Pī);

  河南的柘城(Zhè),武陟(Zhì);

容易读错的姓
    汉字中有许多多音字,尤其是一些姓氏,读音特殊,稍不注意,就会读错,闹出笑话,让人尴尬。如:
    “黑”姓,应读hè(贺)。
    “区”姓,应读ōu(欧)。
    “种”姓,应读chóng(虫)。
    “华”姓,应读huà(化)。
    “仇”姓,应读qiú(求)。
    “任”姓,应读rén(人)。
    “纪”姓,应读jǐ(己)。
    “燕”姓,应读yān(烟)。
    “解”姓,应读xiè(谢)。
    “朴”姓,应读piáo(瓢)。
    “芮”姓,应读ruì(瑞)。
    “查”姓,应读zhā(扎)。
    “过”姓,应读guō(锅)。
    “缪”姓,应读miào(妙)。
    “仉”姓,应读zhǎng(掌)。
    “卞”姓,应读biàn(变)。
    “万俟”复姓,应读mòqí。
    “单于”复姓,应读chányú。
    “澹台”复姓,应读tántái。
    “拓拔”复姓,应读tuòbá。
    “尉迟”复姓,应读yùchí。
    “单”姓,应读shàn(善)。
    “盖“"姓,应读gě(葛)。
    “召”读"哨",
    “繁“读"婆",

    以下十个字词标本,是人们生活中遭遇最多的错字别音,列举出来提醒别人也警示自己,有责改之无则可嘉。
  1. 把按捺(音:na,音如“纳”;下同)不住读写成按奈(nai,“耐”)不住。这是我碰见最多的错读错写词汇,在口语中、文章里屡见不鲜,几乎每月每日都不期而遇。尤其是电视广播舞台讲坛上那些歌影明星和主持人,甚至某些专家学者,一说起这个词,绝大多数都要说成按捺(nai)不住。这一点不用提供任何实证,只要留心,周遭满目满耳皆是。

  2. 锲(qie,“切”)而不舍被读成锲(qi,“弃”)而不舍。最糟糕的是央视广告,几年来它至少有两种不同商品的广告语在大范围扩散这种错读,误导性无以复加。我做过简单测试,问10个朋友,竟有7个读成锲(qi)而不舍,其中包括5个以上知识分子,而且个个都板上钉钉振振有词。最可怕的是孩子,问10个少年儿童,发音锲(qi)而不舍的高达8个。实在是不可思议。

  3. 例如例子举例等等。例(li,“力”)成了例(lie,“列”)在中国简直已错入膏肓。最常见的是各级领导讲话。领导没文化也就罢了,反正他们不指望这个升官发财,可是无数站在讲台上的教师也普遍例(lie)如、例(lie)子和举例(lie),这就胡言乱语误人子弟了。有些方言的确读例(lie),但用普通话这么讲是十足的乱来。

  4. 徘徊(huai,“怀”)。这个问题主要出在歌手身上,他们演唱时流行或喜欢念成徘徊(hui,“回”),以为一种时髦或新潮。我分析这帮孙子是受了台湾人影响。在台湾,这个字被读成“回”音。港台文化一度在内地兴嚣,于是一半以上大陆通俗歌手跟在屁股后面东施效颦,满口的徘徊(hui)徘徊(hui),叫人听了很想抽丫几个嘴巴。

  5. 梗塞(se,“色”)。是心肌梗塞(sai,“腮”)还是心肌梗塞(se,“色”)?你去问20位医生,至少10位会告诉你心肌梗塞(sai)。若给他们纠正,人家马上打断你,没准会掉脸直接大喊“下一个”。我问过一位医生朋友,她说医务界普遍这么发音,老权威老专家言传身教,满口梗塞(sai)梗塞(sai)的,听多了反而觉得梗塞(se)不对劲儿。甚至于,在他们圈子里,梗塞(sai)才是正经术语,说梗塞(se)意味着你是业余的外来的,小辈的实习的。

  6. 桎梏(gu,“固”)而不是桎梏(gao“告”或ku“酷”或hu“户”)。还有人两个字都读错,开牙后让人不知所云。1999年秋天在中山大学参加一个座谈会,召集会议那位博士说了句“打破桎梏(chu“处”)”。我一开始没听懂,以为他要“突破支出”。会后私下里好心指出,他来了句“哈哈哈,我故意这么说的,调剂调剂气氛嘛”。

  7. 惬(qie,“且”)意。究竟“惬”应该读成什么,已然众口纷纭莫衷一是。读惬(xia,“匣”)意的很多,读惬(jia,“加”)意的不少,也有根据港台“写意”一词读成惬(xie,“谢”)意的。错读这个字的人同样不计其数。我耳闻的最离奇读法,是人艺一位话剧演员,2003年底经人推荐给我一部片子旁白,他读成惬(gui,“柜”)意。我在录音棚当场叫停,让他改过来。他不服,嘟嘟囔囔闹情绪。我一烦就请他走人了。

  8. 窠(ke,“科”)臼。许多人读成窠(guo“果”或chao“巢”)臼,也有直接写成“巢臼”的。写成“巢”与80年代末期文化界一种嬉皮思潮有关,当时大家以为“巢臼”可以算作一个创新的新词,纷纷在小说诗歌里启用,我也多次用过。后来几经思辨,方才觉得这种所谓“新文化运动”实际上不自量力,“巢臼”纯粹是扯淡。

  9. 糊涂(胡涂)。糊涂的涂(tu,“图”)在北京人嘴里基本上都是糊涂(du,“度”)。大凡京片子演员,其口音不管是土生的还是后学的,影视剧里大多,或者干脆说一概糊涂(du)。北京话是普通话基础这没错,但北京话并不等同普通话。京腔对国语的越俎代庖,最甚者,我以为就是这个“糊涂”。年少时我在北京上学,教授曾针对京腔 “儿音”的语霸问题专题剖析,言优说弊,发人深省。我个人觉得,当地百姓就算了,但广播电视的播音员主持人和住在北京的影视歌从业者还是要注意糊涂(tu)以及糊涂(du)的迥异,以小见大,以正视听的好。

  10. 林林总总和林林种种。语文及格的人都知道,前者是正确答案,后者是误读或误写。比较说得过去的看法,认为后者是新词,应该允许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语言文字的嬗变演进。这种说法当然有理。但是具体到“林林种种”,我认为是个伪命题。这个词分明是对“林林总总”鸠占鹊巢一般的篡改侵权,继位的理由和合法性极其可疑。我印象中十多年来这个词一直在鬼鬼祟祟地闪现,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灭“林林总总”之心不死。互联网出现后,这家伙终于细菌似的繁殖开来,由流寇升至诸侯。可是它与那些新晋的网络俚语又不同,既没创意,也没深意,如钱钟书形容的“牙签掏出来的牙缝中的碎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我一看见使用“林林种种”的人,就会降低对其人智识及其文化品味的好感。类似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囿于篇幅,窥一斑点而知野兽皮毛吧。


    汉字中的“品”型结构的酷似“金三角”,音、意、形,都非常有趣。可惜,这些字绝大部分不常用,极为生僻,几乎变成了绝无仅有的“活化石”。先挑拣十个例子,请列位上眼。
    (一)最土的汉字——“垚”
    这个字读“尧”,山高的意思。并不是意外的巧合,在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之中,每个字摆成品型结构,都能派生出另外一个绝然不同的汉字。“垚”字不常见,虽说一副土头土脑的模样,核心却是峭拔巍峨、直插云霄。
    (二)最色的汉字——“姦”
    这个字读“奸”,也好似“奸”的异体字。《说文》里解释为“私”“盗”,《广雅》里说是“伪”的意思。常言道:“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个字充满了色情与暧昧的情调。
    (三)最滑的汉字——“鱻”
    三个鱼,味道鲜香。这个字读作“鲜”,同时,也是“鲜”的异体字。原指生鱼;抑或“新鲜、明丽”的意思;也指鲜美、应时的食物。现在,街面上不少饭馆喜欢采用这样生僻的招牌,比如:“羴”、“犇”、“鱻”等等,尽管并不一定清楚它们的读音和本意,却给人大鱼大肉、排场丰盛的感觉。(下图:大鱼大肉的牌匾)
 
   (四)最闹的汉字——“猋”
    这个字读作“标”。字型很明显,三条狗纠缠在一起,表示狗群奔跑的样子;引申一步,便派生出迅速、飙升的意思。
    (五)最顶的汉字——“麤”
    这个字读“粗”,也是汉字“粗”的异体。从字型上看,一大两小三头鹿,死死地顶在一起,似乎彼此混搅,非常有力气;惜乎,只表达了动粗的意思。《左传》记载:“粮则无矣,麤则有之。”这里的“麤”是粗粝带糠的谷物。
    (六)最畜生的汉字——“骉”
    《三字经》里说:“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除了鸡和猪之外,马、牛、羊和狗,都可以按品型结构拼成另外一个崭新的汉字。
    “骉”,读“标”,字型很清楚,一匹马率领另外两匹,风驰电掣地奔跑。这个字恰恰是众马奔腾的样子。
    “羴”,读“山”,也是“膻”的异体字。掉进羊群里还能闻着什么好味儿?臊气!有句成语叫做“趋腥附膻”吗?所谓“膻”,就是羊肉的气味。
    “犇”,读“奔”,也是“奔”的异体字。牛,本性温顺,三头牛碰面,也不至于太疯狂,除非蹿进了西班牙斗牛场。这个字反倒是奔跑、急匆匆的意思。
    (七)最敏感的汉字——“毳”
    这个字读作“崔”。三根毛儿是什么意思呢?还是指毛发,医学上专有“毳毛”一词,指人体表面除头发、阴毛、腋毛外,其他部位生的细毛,俗称“寒毛”。既是“寒毛”,就非常敏感,它替人体传递冷热寒暑的细腻感觉。
    (八)最恶毒的汉字——“蠱”
    这个字度作“古”。字型赫然在目,一只器皿里装着一群虫子。其实“虫”的繁体,就是一上两下三只“虫”组合而成的。那么,在器皿里装满虫子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古人把许多有毒的虫子聚敛到一起,让它们彼此吞食,互相残杀,最后剩下的虫子就是“蠱”——这玩意儿性情残忍,毒性最烈,放在食物中,足以致人死命。
    (九)最无赖的汉字——“掱”
    这个字读作“爬”。还用问吗?典型的“三只手”,从别人身上窃取不义之财。“掱手”一词,变成了“四只手”,仍然脱不了“贼皮”,读作“扒手”。
(下图:龙的儿子,文武双全的“赑屃”)
    (十)最昂贵的汉字——“赑”     这个字读作“必”。“贝”就是钱,一上两下三个“贝”字码在一起,表示“用力的样子”。俗话说:肉好吃,钱难挣。金钱、名位所在,必然要削尖脑袋往里钻,怎么能不费劲儿呢?另外,有一个专有名词——“赑屃”,读作“必细”,是传说中一种像龟的动物,“龙生九种”,其中一子。这家伙不但有力气,而且喜欢文字,正好跟石碑打交道。民间所谓“王八驮石碑”,多为“赑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