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资政篇 ll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40:05

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资政篇  国家图书出版社 2010-03
资政篇
中国疆域的变迁
葛剑雄
葛剑雄,1945年生于浙江湖州(原吴兴县),祖籍浙江绍兴。1983年获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1993年任博士生导师,1996年任历史地理所所长,1999年至今兼任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曾在美国、法国等多所高校任客座教授或做访问学者。先后出席在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比利时、韩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越南、新西兰等地召开的国际会议。
主要学术兼职:世界自然遗产组织下属环境委员会生态伦理专家委员会成员、国际历史人口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等。
所著《统一分裂与中国历史》被中共中央委托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召开的“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理论讨论会”评为论文奖;《中国移民史》(主编,第一、二卷作者)于1998年获上海市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1999年被中宣部评为“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要讲中国疆域的变迁,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在各个历史时期,到底什么是“中国”?今天“中国”的概念非常明确,但是历史上,这个词的含义是逐步变化的。我们现在发现的最早的证据,是在陕西出土的一个古代的器物“何尊”上的铭文,其中已经出现了“中国”两字。铭文的大意是:周武王在攻克商朝首都这一带以后,在祭天的时候说,我现在开始拥有中国了。其他的文献在提到周武王的时候也载有这件事,所以证明“中国”这个词的出现到现在至少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一些著作如《书经》、《诗经》中也有“中国”这个词。
这个“中国”与今天的中国是否一样呢?实际上相差很大。“国”开始的意思就是一个城、一个邦或者一个邑。住在里面的叫“国人”,住在外面的就是“郊人”。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很多很多的国,一般就称为万国,比如说“万国来朝”,比如大禹大会诸侯,应召而来的有“万国”。当然并不一定真的有一万个,可能几千个,总之是相当多的,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名字可考的国还有好几千个。又比如讲到周武王伐纣,“诸侯八百”都来响应,也说明当时国很多。但经过长期兼并和淘汰,到战国后期,就号称“七雄”,实际上还剩下几个小的诸侯国,但加在一起不会超过20个。所以一开始国的概念很小。
“中”原来的意思是一面旗帜。最早的“中”字的右边还有几横,表示旗上飘扬的流苏须。但这个旗帜不是随便放的,商代人一般放在兵营或者什么地方的中间,这个旗帜一插,大家就聚集在它的周围。所以这个字就演变为中间、中心、中央的意思。这两个字合起来,“中国”,就是在万国中处于中间的国、中央的国、最重要的国。由此延伸出来,在地域上就是中原,就是一大片平原或者一大片地域中间的地方。这是“中国”的本义。既然如此,当然不可能一开始就覆盖我们今天整个国家,甚至到清朝的时候,有的时候“中国”这个词也没有包括我们这个国家的全部。
第一,从政治上讲,“中国”往往就等同于中原王朝或者中央王朝。比如说,唐宋的时候它所管辖的范围一般就可以称为中国。但是如果唐宋中央政府没有管到的地方呢?比如说大理国。因为金庸小说的流传,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大理国的前身是唐朝的南诏,就是今天的云南和相邻的缅甸一带,从唐朝中期开始,中原王朝就管不到它了。一直延续到南宋末年蒙古人才把它征服。所以讲唐朝后期、五代和宋朝的历史,往往不包括今天云南。在当时人眼中,它当然还不是中国。这个概念与我们今天讲的中国就不同了。
第二,从民族上讲,它的含义又往往等同于华夏诸族或者汉族,与它对应的所谓蛮、夷、戎、狄这些少数民族一般不被认为是中国。比如云南、贵州这些地方不是中国,这个话今天看来当然不对,但在古代人的心目中,这些地方不是华夏诸族或汉人住的地方,当然不能称为中国。又比如蒙古高原,无论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契丹、女真、蒙古,反正都是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聚居着,史书中大多不将它当成中国。这也是它历史上的概念。
第三,从文化上讲,往往只是华夏族或汉族的文化才被当作中国文化。甚至到现在为止,讲中国文化,往往还有这样的缺陷。比如我们经常讨论中国文化,但很少想到中国文化应该包括今天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我们一讲中国文化,脑子只想到汉族,只想到华夏文化,只想到受汉族影响比较深的少数民族。这个概念其实是历史造成的缺陷,还是有影响的,我们应该注意。
第四,从地理上讲,它往往只等同于中原地区,但这个概念是逐步地扩大,因为当周边地区一旦跟中原联系起来,它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就要强调是中国的一部分,无论是当地的统治者或者人民都以成为中国的一分子感到自豪。比如春秋的时候,楚国国王就自称蛮夷,老是跟中原打。但是到了战国时候,楚国就认为自己现在这么强大,已经接受周王的封号,而且已与其他诸侯国平起平坐,怎么不是中国呢?所以楚国人不再说是蛮夷而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了。四川盆地原来是巴、蜀的地方,后来秦国把它征服,有很多人迁移到那里去。到汉朝,巴蜀地区就被看成中国的一部分。所以在不同的阶段,史书里讲的中国有不同的含义。要正确理解,不要曲解。
比如在“文化大革命”中间,当时“批林批孔”要宣传法家思想。清朝有位学者魏源,字默深,生活的时代跟林则徐差不多。江青他们说他是法家,要出版他的书,其中一本《圣武记》讲到台湾,就说“台湾自古不通中国”,这可麻烦了。你说他法家思想好,他又说台湾跟中国都没有联系,跟我们的观念是不符合的。所以有人提议把这句话删掉。其实没有什么奇怪的,魏源所谓“中国”不是我们今天的中国,而是指中原王朝、华夏文化,当然台湾不是自古以来就是其中一部分。台湾本土和生活在台湾的居民是随着我们疆域的扩展、文化的传播、民族间的交流才进入中国的。这是正确的理解,我们一点也不要怕。
正因为这样,在中国历史上,统治者都希望做“中国”,一旦掌握了中原的权力,少数民族一旦入主中原,都要自称“中国”。“中国”往往就代表正统,不是“中国”就是僭伪,就是窃据这个名号,就是伪政权。所以统治者都要自称中国或代表中国。
最典型的就是南北朝的大分裂时期。北方政权主要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比如匈奴、鲜卑、羯、氐、羌以及受到这些少数民族影响比较大的汉族建立起来的。一直到唐朝,唐朝的皇帝李氏家族还有胡人血统。至少是汉族跟胡人的混血。逃到南方的政权东晋、宋、齐、梁、陈就骂北方,你们是索虏,就是把头发扎起来的强盗、奴隶。你们根本不是正统的中国,我们是从中原南迁的,是从洛阳迁到建康(今南京)来的,我们是正统的中国。可是北方政权根本不把它们放在眼里,你们说我们不是中国,你们才是岛夷,是逃到海岛上的野蛮人。我们现在统治什么地方啊?我们的首都就是长安、洛阳。我们不是中国,谁是中国?从这个争论就看到“中国”这个概念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中国”往往意味着正统。但是另一方面,离开了中原地区的人,强调他的法统,虽然我现在被你们赶出来了,但是我是带着文化、带着制度走的,我还是“中国”。双方的“中国之争”无法调和,但在统一后,双方都纳入了同一版图。隋朝、唐朝统一后要修历史,以谁为正统?以南方为正统,自己继承的是北方的法统,不是就变成伪政权了吗?如果以北方为正统,如今南方也是国家的一部分,而且的确是从北方迁去的。到了唐朝时候就想出一个巧妙的主意,就宣布同时修南史和北史。所以今天我们讲南北朝就是这么来的。中国分为两部分,南方政权和北方政权,唐朝继承了这些政权,合起来实行了大统一,所以才有南北朝的名字。今天讲的南北朝,当时没有的,当时是敌对的,哪里有什么南朝北朝呢?但是到了唐朝,历史地看问题,三方都接受,所以形成合称。这是一个很好的处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