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 谈为政 - 闲散人也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11:09
读《论语》 谈为政
读《论语》 谈为政
众所周知,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给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了不朽的文化遗产,被后世称之为“至圣”、“万世师表”。
其实,孔子还是伟大的军事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孔子在政治上虽然不得志,从政的时间不过几年,但就在这短暂的几年里,充分显出他治国的韬略。在掌握国家大权、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鲁国大治,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孔子众多弟子中,如子路、子贡、冉求、子夏、子游等等,也都曾是优秀、干练的国家高级官员或地方长官。
尽管孔子在政治上失意,但是他的为政学说,为政理念,一直影响着中国两千多年。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今读《论语》,感到孔子在为政方面的思想和治国之道无不对当世的执政者有着极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德行天下
孔子的为政理念,其核心是“以德治国”、“以德治政”。
【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篇)
这里的“为政以德”,意思是说,执政者如果实行德治,就会像北极星那样,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按现在的话说,同似“紧紧团结在以……的周围”。然而,这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前者,北辰,既北斗星,居于一定的方位,众星是按着宇宙的运行、大自然的规律长年累月的围绕着它;而后者,是统治者要求百姓必须这么去做,具有强制性。
【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里仁篇)
儒家所推崇的“礼”,内容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教育、历法、地理、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简言之,礼就是规矩,能量出方圆。今天来解释它,就是所谓国家的法律法规、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人民的行为规范。
孔子说:“用政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在这里,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治的特点。但这并非是不要法治,而是先“德”后“礼”。教育是国家的根本,治理国家、政事,必须是教育先行,孔子主张用道德教化民众,这对于国家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具有着重大的意义。
【原文】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论语·子路篇)
叶公问孔子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来归附。”
【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论语·子路篇)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这里且不说种庄稼和种菜的问题 ,孔子强调的是,居于上位的当政者,德还是要摆在首位的,只要做到了礼、义、信,而不是事必躬亲,身边的人自然不会离去,而四面八方的人也会主动来投靠你。前面所说“近者悦,远着来”就是这个意思。
在古代,仁人志士总是要寻觅投靠明主,所谓“明主”,即德高望重之主。今说:“能遇上一位好领导,就是一种福分。”也是此理。
为政以德者,正如孔子所说:“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篇)
正人先正己
孔子一贯主张,为政者要率先垂范,做人民的表率。
【原文】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篇)
鲁国执政者之一、“三桓”之首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走得正、行得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首在一个“正”字。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官吏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
【原文】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草动,上行下效。”
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讲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原文】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篇)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者尊敬、忠诚和勤勉,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孝顺父母,慈爱幼小,老百姓就会忠诚于你;你提拔任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老百姓就会勤勉,加倍努力了。”
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当政者以身作则,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忠诚又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所以,执政者要注意树立自身的形象,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爱民如子的人,一个慈祥而孝敬父母的人,一个勤政而廉洁的人。
【原文】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篇)
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原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篇)
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今天我们抓执政建设、廉政建设,说起来,与孔子所反复强调的思想也是完全一致的。
孔子反复强调“正人先正己”,表率的作用不可忽视。可见他把“正身”看作是从政为官的重要方面,是有深刻的思想价值的。
宽容大度
【原文】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篇)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这是孔子君臣之礼的主要内容。只要做到这一点,君臣之间就会和谐相处。从其语言环境来看,孔子还是侧重于对君的要求,强调君应依礼待臣,还不似后来那样:即使君主无礼,臣下也应尽忠,以至于发展到不问是非的愚忠。
今天,在领导与被领导之间,领导者若做到“尊贤而容众”,必能吸引各种人才,还会有什么疑难问题解决不了呢?
【原文】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论语·八佾篇)
孔子说:“作领导不宽容,行礼仪不严肃认真,遭遇丧事的时候不悲哀,叫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这里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居上不宽”的问题。在另外的地方,孔子曾反复从正面说:“宽则得众。” 宽容就能得到群众拥护。并把“宽”作为“仁”的五个方面(恭、宽、信、敏、惠)内容之一。
如果说,宽容对于一般人来说都非常重要的话,那么,对于居于上位的领导人来说,就更应该是一种必须具备的素质了。人太明察、太苛刻,求全责备,那是没有人愿意跟随你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也是说的这个道理。在中国历史上,因“居上不宽”而自食其果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因此可以说“居上不宽”是领导者的致命伤,而宽容的肚量则是作为一个领导者的起码要求。越是进入民主的时代这一点就越发突出。这是所有领导者或想做领导者的人必须牢牢记在心上的信条。
勤政廉政
【原文】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篇)
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政令要忠实。”
居之无倦,首先就要有敬业精神,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进去,兢兢业业地工作,尽职尽责;行之以忠,就是要忠诚老实地履行公务,不以权谋私。在执行政令上,忠心耿耿,不打折扣,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所以,“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这八个字表面看起来容易,但要真正实行起来却非常不容易。现在,对于一般干部来说,政事无它,恪尽职守,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干部了。但是,如果是高层领导人,那情况又有所不同,因而要求也有所不同了。
【原文】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论语·子路篇)
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以身作则,做在老百姓之前,然后使老百姓勤劳地工作。”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说:“永远不要松劲、懈怠。”
这是勤政爱民的思想。“先之”是爱民。如范仲淹的名句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凡事都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做到不令而行。使自己成为老百姓的楷模;“劳之”是勤政,兢兢业业,吃苦耐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些都是“劳之”的形象。
治理国家大事是这样,做一个单位乃至一个部门的领导也是这样。做到了“先之劳之”,也就是一个好领导、好干部了。
孔子又说:“无倦。”不要倦怠。也就是孔子上面所说的“居之无倦”。做什么职务都要安安心心,兢兢业业,坚持不懈地做下去,不能半途而废。
以上都是谈为官勤政的问题,指出执政者身居官位,就要勤政爱民,以仁德的规定要求自己,忠于职守,执行政令要努力认真,工作要勤分,不懈怠,以自身的行动教化百姓,使他们能够自觉地做好本职工作,这样才能做得一个好官。
【原文】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篇)
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立着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孔子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要循序渐进,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孔子反对急功近利。如1958年,中国人以火箭般的“大跃进”速度赶超英美,结果是经济大倒退。这是“欲速则不达”的典型。
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这里可以理解成两个意思:
其一是贪小便宜而坏大事。如远在春秋时期,晋国人以宝马美玉献给虞公,要求借道讨伐虢国。宫之奇以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谏虞公不要答应晋国的借道要求,但虞公贪图宝马美玉而不听劝谏。结果,晋国人灭虢国后在返回的途中又顺手灭了虞国。这是贪小便宜而坏大事的典型。
其二是当政者贪图小利,由小引大,终将给自己引来大患。今天,一些腐败分子,都是从见小利开始,贪欲越来越膨胀,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也就谈不上为国、为民做成什么事了。
各司其职
【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篇)
说的是要“安分守己”,找准自己的位置。不在其位不了解情况,隔行如隔山,谈论起来于事无补,反而添乱,还是素其位而行,安宁本分为好。做冬瓜就考虑冬瓜的问题,做西瓜就考虑西瓜的问题。
【原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颜渊篇)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一句话概括,就是君臣父子,各就各位。只要人人安分守己,本色当行,做自己应做的事,尽自己应尽的一份职责、义务,社会也就相安无事,正常发展了。
不然的话,上司不像个上司,下级不像个下级,父亲不像个父亲,儿子不像个儿子。官员去经商,医生、教师以赚钱为目的,卖假药、生产毒奶粉等等,岂能不乱套?
曾几何时,我们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非常陈腐,尤其是在上世纪70年代的“批孔”运动中,把它看做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反动理论,大有批倒批臭再踏上一万只脚,叫它永世不得翻身之势。现在看来其实不然,它里面所包含的内容实在是很深刻、很有哲理。
荐举贤才
【原文】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篇)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放在邪恶不正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放在正直无私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亲君子,远小人,这是孔子一贯的主张。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仍是如此。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法制度下的选官用吏,唯亲是举,非亲非故者即使再有才干,也不会被选用。孔子的这种用人思想可说在当时是一大进步。“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不失其珍贵的价值。
孔子曾经对学生樊迟进一步发挥了这一观点。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能够使不正直的人也正直起来。”樊迟不理解老师的话,就去请教同学子夏,子夏说,“这话的含义是非常深刻呀!比如说,舜帝有天下,在众人之中提拔了皋陶,那些不正直的人就难以得势了;商汤王有天下,在众人之中提拔了伊尹,那些不正直的人也就靠边站了。”从政治国离不了选拔任用干部,干部选得好,老百姓就拥护;选得不好,老百姓就反对。好与不好,标准是正直与否。问题是,考查的难点也正是在正直与否啊!
【原文】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论语·子路篇)
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先明确手下人的职责,让他们各司其职,不要追究他们的小过错,重要的是选拔贤才来任职。”仲弓又问:“怎样知道是贤才而把他们选拔出来呢?”孔子说:“选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贤才,别人难道还会埋没他们吗?”
“先有司”使人人各司其职,各得其所;“赦小过”有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举贤才”则是“先有司”所必需的。“举贤才”,这是孔子在许多地方多次论述的问题。这里强调的是,对于贤才,爱才之人是都不会放过的。
以民为本
【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当时算中等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孔子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特别是“使民以时”,在古代,粮食是国家的根本,老百姓多以种田为生,在使役老百姓时,既要考虑国家大的利益,又要兼顾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强调要以不误农时为前提,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原文】子张问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论语·子张篇)
子张问孔子说:“怎样才能从好政呢?”孔子说:“尊重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子张问:“五种美德是什么?”孔子说:“君子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却无所耗费;使百姓劳作而不使他们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子张说:“怎样叫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呢?”孔子说:“让百姓们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这不就是对百姓有利而不掏自己的腰包嘛!选择可以让百姓劳作的时间和事情让百姓去做。这又有谁会怨恨呢?自己要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又还有什么可贪的呢?君子对人,无论多少,势力大小,都不怠慢他们,这不就是庄重而不傲慢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邪视,使人见了就会生敬畏之心,这不也是威严而不凶猛吗?”子张问:“什么叫四种恶政呢?”孔子说:“不经教化便加以杀戮叫做虐;不加告诫便要求成功叫做暴;起先怠慢而突然限期叫做贼,同样是给人财物,却出手吝啬,叫做小气。”
这是子张向孔子请教为官从政的要领。这里,孔子讲了“五美四恶”,这是他政治主张的基本点,其中包含有丰富的“民本”思想,比如:“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择可劳而劳之”,反对“不教而杀”、“不戒视成”的暴虐之政。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对德治、礼治社会有自己独到的主张,在今天仍不失其重要的借鉴价值。
五美有了,四恶除了,从政做官也就游刃有余,进退自如了。
两手都要抓
【原文】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篇)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
这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他并不是孤立地去谈教化问题,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完全正确的。善于治理政事的人总是首先把解决温饱问题摆在第一位,想方设法地让人民富裕起来,这就是富民政策。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其实,孔子的这种思想,用在今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可见我们的老祖宗是多么的智慧,两千多年前就为我们勾勒出了建设两个文明、建设和谐社会的蓝图。
【原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篇)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充足粮食,充足军备,老百姓对国家就有信心。”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国家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这里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中所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这体现了儒学的人学思想。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国家缺乏信心,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从古到今,粮食、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粮食充足可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逐步富裕起来。军备充足就不会有“落后就要挨打”的危险,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取信于民就可以唤起人民大干快上的精神,为两个文明建设贡献力量,使社会进步而繁荣。
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实际上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割裂的。一方面,如孔子所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取信于民是最重要的。但另一方面,也如孔子所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没有“足食.足兵”,也就不能取得老百姓的信任。
说到底,还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的问题。
当今天下,灾难连连,危机重重,民心骚动。世界如此,中国如此。
联合国高级官员和世界精英们曾对人类、社会以及生命和宇宙本质的深刻讨论,而且谈到当前社会出现的空前危机。这些思想家们有着惊人的共识,就是拯救21世纪的人类社会,只有中国的思想和智慧。75位诺贝尔获奖者在法国召开联合会议,呼吁21世纪人类要想好好生存,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寻找孔孟思想的至高真理与智慧。
毛泽东曾说:国有疑难请教谁?答案是肯定的:请教我们的古人,请教我们的先贤!
★',1)">
3人  |  分享到:
阅读(2995)| 评论(27)| 引用(35) |举报
庄子·杂篇·天下
钢琴协奏曲—黄河
历史上的今天
百家讲坛·正说包公2009-05-06 10:15:40
放弃,人生之路会越走越宽2008-05-06 11:38:30
相关文章
最近读者

登录后,您可以在此留下足迹。
dsy0824
zzxxkk88

柳浪啼莺
baoqss
马儿
一生有你
馨草
评论
点击登录|昵称:
取消验证码:换一张
09-22 23:20沈总
对于“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鄙人认为还需重新认识。论语 以德政为中心,以教化众人为目标,在人治社会是可行的。而我们今天的社会以法制为治国目标,是用法规来规范人们的思维和行为,这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我的看法是,论语以及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用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意识,是可以的,也是必须的,但用它来规范从政行为,则不很妥当。
回复
09-22 22:57沈总
回复

08-25 11:44蕊
官员以修身正德为要,做官先做人。本是好文章,引用到我博客。谢了!
回复

08-20 13:43泰山松
谢谢朋友,分享了!
回复

08-10 22:21yx.0476
很赞同作者对孔子这些言论的解读。特别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解读很独到,特赞同。
回复

08-01 10:24智慧的蓓蕾
拜读!学习!
回复

07-18 22:52pingp910
学习了,老师!
"毛泽东曾说:国有疑难请教谁?答案是肯定的:请教我们的古人,请教我们的先贤!"
我还会来学习的!
回复

07-10 16:37如日中天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政莫过于不寒心。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就是为政的起点和终点,这条路虽然任重道远,但却是唯一的正路。只有锁定这个目标,走在这条路上,才不会寒心。
回复
06-22 11:30自由
观点基本赞同,为政让为政的人去研究吧!博主多教化众人!
回复
06-20 19:08雨霖铃
我正想接本《论语》看看
回复

06-18 18:12碧海蓝天
博主的文章写得这么好,请问你是怎么做到的/
回复

06-10 10:21春天的脚步
忧国忧民,佩服佩服!
回复

06-08 23:01风中无语
谢谢分享!
回复

06-08 20:36zengxiao20085
虽然“半部论语治天下”有点言过其实,但是学术界好像已经十分推崇伦理纲常来维持社会秩序了!
回复
06-07 12:30一鸣
赞!民本思想确是治国安邦的基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么。
回复

06-04 16:50快乐眨眼睛
拜读了。官员以修身正德为要,做官先做人。本是好文章,引用到我博客。谢了!
回复

05-31 15:05智慧的蓓蕾
孔子是公认的智者。可就是瞧不起女人。
唯女人与小人难养也!
呜  一定受过女人之累。
回复

05-31 15:12 闲散人也 回复 智慧的蓓蕾
他可能指的是那种女人,“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也可能是迷惑子路的,他见南子时,子路不高兴嘛。
回复

05-31 15:30智慧的蓓蕾 回复  闲散人也
哦 或者不一定。文人一般多情。多情定被无情伤。谁知道呢。嘿嘿。瞎说。
回复

05-30 14:50frg1011
如是者:智者也
回复

05-30 01:25大浪淘沙
雁过留毛,人过留印.
回复
05-29 12:40汽车坐垫
太平盛世,需要儒家思想来管理。
回复

05-22 10:52慕容若菲
从去年开始单位 一直在学《弟子规》《论语》收获不少!
回复
05-13 22:30林中鸟

回复

05-09 20:20巴麦子 CNDP
这是子张向孔子请教为官从政的要领。这里,孔子讲了“五美四恶”,这是他政治主张的基本点,其中包含有丰富的“民本”思想,比如:“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择可劳而劳之”,反对“不教而杀”、“不戒视成”的暴虐之政。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对德治、礼治社会有自己独到的主张,在今天仍不失其重要的借鉴价值。
五美有了,四恶除了,从政做官也就游刃有余,进退自如了。本人不是为官者,但希望今日之为官者能从论语中吸取为政的养分。
回复

05-09 20:14巴麦子 CNDP
正人先正己
孔子一贯主张,为政者要率先垂范,做人民的表率。
【原文】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篇)
鲁国执政者之一、“三桓”之首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走得正、行得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首在一个“正”字。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官吏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
guox国学经典!受益匪浅!
回复

05-07 12:45书怡博文
孔子的母亲一直希望孔子能成为“士大夫”,所以,年轻的孔子六艺非常出色。当时孔子的思想并未得到认可,当今却是孔子热。
回复
上一页 1... -1-1-1-1-1-1-1... -1下一页
页脚
公司简介 -联系方法 -招聘信息 -客户服务 -相关法律-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