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彩绘瓷画中的仕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58:19
 瓷器仕女图是以瓷胎为载体绘图,因此配景的构图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特殊因素。在构图时就特地利用瓷胎的形状来巧妙地分配配景的布局:器物大体为柱状体的瓶、筒之类的,在器体的一侧构图,另一面则题以诗词,这样画面既不满,又增加了欣赏的角度,显得更有品位;器物大体呈平面的像瓷板、盆之类的则基本上是整体构图,在边角处题字;在盆一类的器形上则利用盆底面构图,盆底边缘为自然的界限,构成窗之类的类似于园林建筑中的框景,而盆底多取为室内景色,而在盆底界外的盆壁部分就是窗外了,当然画的是庭院景,秉煌于甲午年创作的娇盆瓷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近代瓷器仕女图描绘最多的样式是蝶髻、钵盂头、大盘髻、蚌珠头、倾椎髻,还有少量的丫髻和民国时流行的烫发。

  古代女子因受封建礼制的约束,一般讲究举止矜持,仪态优雅,动作有节、含蓄。同样近代时期的瓷器仕女图中,描绘的女子大多是温婉贤淑,举止优雅,行为端庄的淑女,那些女子走路莲步轻移,笑不露齿,甚至手除拿东西外都很少露在外面。

  古代女子日常生活中的抚琴、对弈、读书、教子等活动,在近代时期的瓷器仕女图中都有所描绘。罗仲林在一件器盖上画一女子头枕书箧躺在一芭蕉叶上,书被扔出好远,满面愁容,器侧画一女子在窗前伸开双臂,似在伸展懒腰,又似在窗外发现了令她高兴的事而欢呼。余远生辛酉年作品中有一衣着华丽的女子双手握着锄头锄地,像这些场景中女子行为动作的描绘,可以说是对“中规中矩”礼仪要求的反抗。

清 光绪芭蕉仕女图冬瓜罐 1875-1908年作 洪义顺

  在描绘现实生活题材的仕女图中,仕女图多与娃娃图相结合,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子图,虽然相夫也是古代女子的重要任务,却少见描绘女子与成年男子在一起的画面。这也许是“男女授受不亲”封建观念的影响。

  近代瓷器仕女图的作者们多数出身贫寒,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学徒出身,并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因此在许多人的作品中标着“仿六如笔法”等寄名语,无非是为了提高作品的身价扩大销路,以至于成为了当时的一种风气。从那时瓷器仕女图所描绘的背景、人物衣着等可以看出他们所反映的都是生活较为安逸、舒适的中等人家的汉族女子的生活,虽然许多作品出自于红店艺人之手,这些作品的价值无法与清朝前期的古彩相抗衡,但对当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信息来源:新民晚报 徐锦范)



清 光绪芭蕉仕女图狮耳瓶 1875-1908年作 洪义顺



清 光绪二十年仕女图娇盆 1894年作 秉煌   “邛三彩” ——唐代四川邛崃窑高温釉下彩绘瓷器

  “邛三彩”是指唐代四川邛崃窑烧制的一种高温釉下彩绘瓷器。邛崃窑,又名邛窑,主要分布在今四川省邛崃县境内。创烧于南朝,兴盛于隋唐,五代续烧,北宋以后渐趋衰落,是四川地区较为重要的青瓷窑场。唐代是极盛时期,以什坊堂窑遗址规模最大,最为典型。器物种类以生活日用器具为主,无所不包,有壶、罐、碗、杯、盘、钵、盖、盏等,陈设器中有瓶、砚、笔洗等文房用具,还有小雕塑、省油灯等,都具有极其浓厚的地方特色。

  唐代“邛三彩”的胎体较厚,胎内细沙分布均匀,胎泥淘洗很是纯净,故而胎骨坚硬。胎色主要有灰白、灰中带黄或带微红色、红色泛紫,以灰白色胎体最薄。由于胎色偏深,故在彩绘前必先上一层米黄色或近似白色的灰白色的“化妆土”(又称“护胎釉”)。釉层较厚,多有细碎冰裂纹开片,或为“百圾碎”、或为“鱼子纹”。釉色以淡米黄、豆绿、青灰为主。釉面没有光泽,施釉不到底,为四川地区特色。

  “邛三彩”是用毛笔蘸上含有铜、铁、钴、锰等金属元素为着色剂的矿物质颜料,在上好化妆土的胎体上绘画所需纹样后,罩以高温铅质青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的。釉面平整,呈现出黑、蓝、黄、褐、绿等色彩。由于其装饰艺术效果极佳,又颇具特色,习惯上把釉下呈现黄、褐、绿三种色彩的高温釉下彩绘瓷器称为“邛三彩”,是唐代四川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邛三彩”的装饰突出褐绿彩点和褐绿彩斑,纹样题材不多,装饰也很简单,但都十分雅观。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以黑褐彩描绘线纹、圈纹、联珠纹等,经过不同的组合,相互交错绘成不同的图案。另一类是以中国画中“没骨画”的晕染技法来表现简单的枝叶花草、云气水波纹等,似枝叶花草非枝叶花草,似行云流水非行云流水,虽然只是寥寥数笔,却形象生动、简练古雅、耐人寻味。

  四川省博物馆藏的“邛三彩提梁壶”(见图),造型古朴,图案流畅,色彩鲜艳,虽是日常生活用器皿,却也朴实无华,完美精致,具有典型的四川地方特色。“邛三彩花卉纹”与唐代中原地区巩县窑“蓝彩三足”的造型是一样的,仅装饰不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交流,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这种高温釉下彩绘装饰艺术,是我国后世釉下彩绘瓷器的先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