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生活 心态怎么能年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15:32
这样的生活 心态怎么能年轻?
当初在德国毕业时,跟国内大学同学通话。谈起刚毕业正在找工作,其中好几位的反应都差不多:“什么!找工作,我正在考虑退休问题。”刚听到这话时,大吃一惊。咦!退休,不会吧,大家都才40刚出头,怎么考虑退休了呢?就跟同学开玩笑:“你都要退休啦,那咱的青春比你长20年呀,呵呵。” 据英国保柏(BUPA)健康小组2010年9月24日发布的国际健康医疗研究报告:中国“心态老龄化”严重,45至54岁人群中约有54%已把自己看成是老人。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超过四分之一(28%)的中年人想到自己变老时会心情沮丧;26%对变老有恐惧感;30%对晚年生活表示担忧;91%认为政府需提高对老年人的关怀。65%的中国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在60岁前就已老了,其中33%的人已经为养老而存款;有60%担心晚年生活,希望生活不能自理时能得到家人照顾。
这一报告引起了大多数中国人的关注,许多人都认为报告真实反映了中国当前现状,“心态老龄化”和对“老无所依”的担忧正成为困扰中国整整一代人。
诗人俞心樵说:除了娶妻生子这个任务我还没有完成,人生其他任务我都已经完成了,苟活于天朝四十余年,我可以死了,而且我希望自己断子绝孙,这是我的肺腑之言。1967年出生的诗人,其著名的代表作中竟然有《墓志铭》。
优越的生活条件固然可以成为民众幸福的基础,但幸福与快乐不全靠物质上的丰富,更主要是精神层面的满足。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满意度、幸福指数是否高,与它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人文素养有密切的关系。因为这才是生活的核心,幸福、长寿的根源。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德国很多老人,尽管白发苍苍,甚至步履蹒跚,心态却仍然年轻。他们喜欢户外活动,骑车、打球、参加俱乐部、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参加各种政治集会和到世界各地旅游等,老年人比年轻人更讲究穿着,他们出门都将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衣着得体和光鲜,完善的福利制度、良好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的稳定,使这些老人们呈现出年轻的心态。
到德国来的大陆朋友,很多会为德国人的生活悠闲、简单、社会稳定安全、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优美和生活品质高而感到震撼。人们对于生活消费品价格之低、打烊后灯火通明的商店橱窗、周日商店关门、森林覆盖面积之大以及整洁的保持传统风味的乡村小镇等,印象都非常深刻。
上周陪朋友逛街,见到宝马、奔驰和奥迪满街跑,大家笑称德国人只开得起国产车,这些车起价为几万欧元,因此对寻常百姓人家来说,要开上这些车并不难。至于物价,朋友说真便宜,即便换算成人民币,还是便宜。买件名牌牛仔裤、运动衣和鞋也就几十或上百欧元,草莓两欧元一斤,每种水果买五只,五、六种买下来不到八欧元,参观博物馆的票价都在十欧元以内。
后来大家想去看世界上最著名的民间节——慕尼黑十月节,也就是中国人俗称的啤酒节。购公交车票时,内城一个人天票为5.2欧元,可供5个成人使用到次日凌晨的团体票,价格为9.4欧元,内城的公共汽车、有轨电车、地铁和轻轨随便坐。朋友直呼便宜,并对个人天票和团体票的差价感兴趣,得出结论,慕尼黑欢迎游客、鼓励多使用公交设备。
从进地铁到出口,没有任何关卡和乘务员,没人查票。让朋友赞叹德国人节省劳力和开支。到了啤酒节举办地特雷莎草坪,见到有穿制服的人,朋友说:“来了,要来检查票了。”结果只是因啤酒节临时增加的维持次序的人。当然,乘车偶然还会遇到抽查,不过这种情况不常发生,大概一年内能遇到三、四回吧。
然后大家从地铁口直接就到了特雷莎草坪,汇入了身穿巴伐利亚传统服装的男女老幼之间。今年每公升啤酒定价不超过8.9欧元,即便换算成人民币,也比上海的Paulaner便宜。站在熙熙攘攘的人潮中,看着周围轻轻松松的老女老少,一位朋友惊呼:“天哪!世博会。”
事后,一位女士大为感慨,她说:“今天,我的心情非常好。作为一个人,我在这里体验到了尊严,没有压力。上车,人们相信我,没有人检查。进入啤酒节,不用买门票,不用排长队被检查皮包,不用被人怀疑。这种感觉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据世界卫生组织《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中国男女寿命分别为71岁和74岁,排全球第80位。
有北京网友表示:物价上涨太快,薪水上涨速度远远跟不上,生活压力大。大家身体都很糟糕,很多40多岁的人就那样突然生病走了,你说能不觉得自己老吗?
也是,如果人到中年,整天提心吊胆的是孩子是否考上大学,在学校安不安全,过马路会不会被70码、被人砍死;担心家里老人的身体,万一上街被撞会不会有人帮忙送医院;上街摆摊会不会遇到不讲理的城管,当房奴买来的房子会不会是偷工减料的豆腐渣;每天的饭菜安不安全,买来食品有没有毒?还有,哪天会不会也接到一封装着子弹头的拆迁办来信。
这样的中年人,让他的心态怎么能够年轻得起来? 
本文来自神州智慧网(http://www.shenzzh.com)
详文参考:http://www.shenzzh.com/a/baijiayilun/wanxiang/2010/1004/5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