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60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 豫卯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5:30:32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 (lì) 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译文:治理大国就象煎煮小鱼,不能多加翻动,否则就散乱不堪了。用清静自然的无为之道来治理天下,所有妖魔鬼怪、歪风邪气就都销声匿迹、无法兴风作浪了。这并不是说这些神灵鬼怪都不存在了,而是它们已经无法祸害人类。不是它们不想祸害人类,而是英明的统治者不愿意荼毒苍生。正是因为正直、淳朴的教化施行天下,所以让人民免于遭受苛政邪鬼的侵害,从而大德仁心就广施于天下万民了。

点评:本章的主题是治理大国之道,就是要“以道莅天下”。

“治大国若烹小鲜。”

小鲜就是小鱼小虾。烹调小鱼小虾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不能来回翻动,否则就烂成一团了;二是火候要掌握精准,否则很容易烧焦或者不熟;三是不必多加作料,可以品尝小鲜的原味。

可能还会有其他的原则,但我所知道的这几个原则都非常适用于治理大国。一是政策要相对稳定,不能经常作大的变动;二是政策要恰如其分,不能过急过火;三是要尊重客观实际,尽量减少人为的喜好偏执。但对于“大”国来说,最重要的是第一点。

大国一般都有幅员广阔,系统繁杂的特点,大国的“惯性”是很大的。因此,大国国策的调整要谨慎,不能经常做大的变化。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容易发生全局性的灾难。第十五章上的“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中的一个“徐”字是治理大国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

“徐”就是要慢,慢就意味着需要时间。大国和小国相比较,获取信息和反馈调整的速度要慢得多,对一个子系统进行改变时还会受到相关子系统的牵连。种种原因都决定了大国“改革”的速度是不能太快的,太快就容易顾此失彼。当发现问题出现的时候,其实已经是积重难返了。而且,往往治标式地解决一个问题,会牵连产生几个新的问题,导致问题越来越多。这就是说,大国的国策宜静不宜动,即使要动,也只能以非常缓慢的速度、小幅度地范围来逐步调整。

象“烹小鲜”这样的治理大国才是符合“道”的,否则就会出“鬼”。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治理国家最根本的法则就是“无为”,“无为”就是基于“道”的政治。“道”是宇宙根本法,是宇宙的终极力量,把“道”的原则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那么天下就清净太平了。

“鬼”是什么东西?历来关于“鬼”的说法都很多,简单地说,“鬼”就是歪门邪道的东西。“鬼”对于“人”的根本作用就是破坏,代表的是恶性的东西。“鬼”有的来自于人的内心,有的来自于外界环境,但不论是哪种形式的“鬼”,都来源于非“道”的思想、语言和行为。

“鬼”是几乎无处不在的,但并不是“鬼”在就一定产生作用。“鬼”对具体的人和事产生作用是有条件的。“鬼”的“神”——功能发挥出来必须要符合它的条件,就是要有非“道”的因素存在。

如果“道”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那么“鬼”哪里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其实,在“道”的笼罩之下,“鬼”也并一定就是什么能力都没有了,只是没有了伤害人的能力了。“鬼”并不一定就是佛家所说“鬼”道中的真“鬼”,有的时候,人比鬼可怕得多。南京大屠杀时的日本侵略者、十年文革时的造反派、纳粹德国的集中营等等都是人比鬼更凶残的例子。

那些比鬼还凶残的人离开那些让他们疯狂作恶的时空环境,未必就会表现得那么丧心病狂。但是他们是属于内心有“鬼”的人,这就是内因,有了这个内因,在外因成熟时,他就会变成披着人皮的鬼。然而,在太平盛世、政治清明的时代,他们内心的“鬼”是会被制约的,不能显露出对人的杀伤力,这就叫“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鬼没法“伤人”,其实也不是他们不想“伤人”,而是“圣人”不给他们“伤人”的机会。“圣人”作为高明的统治者,他避免苛政,“苛政是猛于虎”的,老百姓不会死于苛政,不会被苛政激发出来的“鬼”去伤害。
“圣人”又是道德在人间的楷模和示范。道德本来是发自内心,但是道德一旦有了有形的外衣,变成了外在的要求,就会成为一种人心的禁锢。

道德本来是最自由、最人道、最高尚的,但是一旦道德有了具体的形象又被其实并不懂得道德的人利用,就会成为伤人甚至杀人的利器。鲁迅先生所说的“仁义道德”都是“吃人”,就是这种情况。

只有深通道德的“圣人”在位,才能真正以道德化人而不伤人,实施“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无为之治”,“以道莅天下”而使“其鬼不神。”

这样,所有的道德所带来的利益才能完全地归属于天下,归属于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