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女性赤字'到底有多严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04:31

中国的"女性赤字'到底有多严重?

         我们知道,在会计记账时,把收入小于支出时出现的负数用红字来表现,于是红字(赤字)就代表亏损、超支、入不敷出的意思。比如财政赤字就是指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与此相似,人们把女性人口少于男性人口这种情况称为“女性赤字”,又称为“性别比失衡”。按照国际上的通用标准是:出生性别比正常值范围为102~107,即一定时期内的人口,在没有人为干预胎儿性别及出生时有足够量活产婴儿的条件下,每出生100个女婴相对出生102~107个男婴。

  有人说:“中国根本不存在性别比失衡现象!”他还举出如下数据:2001年中国总人口性别比为105.99,2002年为106.06,2003年为106.20,2004年为106.29……他这些数据都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应该说属于权威数据。那么,既然中国总人口性别比并没有超过107,为什么我还是要说中国存在很严重的性别比失衡现象呢?原来,一般所说的性别比失衡,是指出生人口的性别比失衡,而不是指总人口的性别比失衡。我们知道,女人一般是比男人长寿的,因此,在65岁以上的老人中,女性是多于男性的,但这对缓解性别比失衡问题没有任何帮助,因为现在虽然“老夫少妻”并不罕见,但“少夫老妻”却极为罕见。因此,在讨论性别比失衡问题时,主要关注的应是64岁以下的人口,特别是49岁以下的人口。

  那么,中国的“女性赤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在1980年以前,中国的出生婴儿性别比是基本正常的;自从1980年起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后,出生婴儿性别比就开始逐渐攀升----1982年的出生性别比为107.6,略高于正常范围上限值,之后,就一直不断升高,1990年为111.3,1995增至115.6,2000年增至116.9,而根据《2006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的数据:“出生婴儿性别比居高不下。1996年至2005年出生婴儿的性别比达127。”

  有人认为:“现在农村还有很多超生女婴没有上户口,所以不用担心性别比失衡问题。”其实,自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后,出生性别比问题开始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并逐渐成为人口学界研究和争论的热点问题。当时中国绝大多数人口学家都把1990年人口普查的出生性别比失调成因,归咎于主要是瞒报和漏报女婴,把严重的出生性别比失衡看成是统计不实。但实际情况是既存在瞒报女婴现象,也存在瞒报男婴现象。近年的农村社会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农村夫妇的生育愿望都是想生一男一女。由于现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实行“一孩半”政策,因此,有些夫妇第一胎生了男孩之后为了再生一个,于是要么是将男婴误报为女婴,要么是瞒报出生。这就造成这样的结果:瞒报的男婴要多于女婴,甚至女婴还有可能多报。如果是这样,那么性别比失衡的实际情况会比统计数据更加严重。

  从未婚人口的性别比来看,根据2004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的数据,在20~64岁这个年龄区间未婚人口的性别比为177.67,也就是每177名未婚男性对应100名未婚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未婚人群中男性的比例也迅速增加----性别比从20~24岁组的127.38,上升到30~34岁组的421.88,再上升到35~39岁组的637.88,45岁~64岁更是飙升到1000以上,反映出未婚人群尤其是大龄未婚人群以男性为主的鲜明特点。

  从总量上来看,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0~19岁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出生队列的女性赤字已经达到2116万人。如果排除漏报女性的影响,相同年龄段的女性赤字也达到1981万人。未来中国的女性赤字规模取决于具体的出生性别比。如果出生性别比=120,则0~19岁的女性赤字总数将从2000年的1981万人增加到2030年的2976万人;2030年0~49岁的人口女性赤字将超过6000万人。如果出生性别比=115,则2030年0~49岁的女性赤字为5204万人。如果出生性别比=110,则2030年0~49岁女性赤字依然高达4100万人。

  综上所述,即使未来的出生婴儿性别比有所降低,到2030年0~49岁的女性赤字规模依然达到4000万~5000万人,这几乎已成定局。至于性别比失衡的原因,我在《中国不缺人,但是缺女孩》等文章里已经讨论过,在此不再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