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49:51

摘要:人文精神反映了人类内在价值的追求,是大学的灵魂。大学人文精神的沦丧,已经成为共识。本文拟从大学课堂教学入手,分析了课堂教学的现状、根源,提出了构建人文精神的大学课堂教学的设想。

 

 

关键词:大学;课堂教学;人文精神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人文精神的讨论与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众多学者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与可行性的议题。人文精神,启蒙于文艺复兴时代,内涵是:尊重人,肯定人性,注重人的个性发展,一切从人出发,以人作为归宿,总之是尊重人的文化。人文主义是反封建反神学的,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它是人类发展的精神结晶,一个伟大的成就。而今,如果我们问,大学教育里,最欠缺的是什么?人文教育,这是一个共识的问题。

 

 

人的成长,不会固定在某个特定时期,它从生命的诞生开始,到生命的湮灭结束。但根据人的心理发展规律,人的成长过程是不平衡的,具有阶段性。青年是人的成长的关键期,人的许多观念,譬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理想等等,在这个时期基本定型。虽然,随着阅历的加深与眼界的开拓,人的主观认识会随之而作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但其可塑性已大大不如昔。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是未来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继承者与创造者,他们的成长关系着未来世界的走向,他们的终极价值追求,主导着世界主流精神的整体面貌。所以,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就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严肃课题。

 

 

人文精神教育,犹如随风潜入夜的细雨,润物无声,它使人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与升华,使人生的境界臻于至境,使人生在面对坎坷与荆棘时,以苏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潇洒待之。它还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发挥出独特的魅力。它与急功近利无缘,任何急功近利的举措,都与它南辕北辙。它也不能仅靠几节思想品德课,几次人文讲座就可以奏效的,它必须动员全部的人文教育资源,创造浓厚的人文气息,在耳濡目染中塑造高尚品格。

 

 

一、大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大学的教育环境里,实现人文精神教育的途径很多,但贯穿始终的是课堂教学,它是学生受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方式。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着着学生的未来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着学生“精神成人”的进度。但纵观大学的课堂教学现状,怎不令人担忧。

 

 

1、理性与非理性的逃课

 

 

在大学的课堂上,我们常常能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偌大的教室里,只有为数可怜的学生零散分布在各个角落里。缘由何在?答案是逃课了。在大学的校园里,甚至流传着一句俗语:逃课也是必修课之一。一份来自地质大学团委信息调研中心的问卷调换查结果显示,总体而言,大学生逃课已经非常严重、非常普遍。另一份来自武汉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的“学生旷课问题分析与思考研究报告也显示,对该校某院的调查结果,该院有逃课经历的学生约占全院学生总人数的72%。[1]为什么大学生要逃课呢?经研究分析,归为两大类,一是理性的逃课,这类逃课者反感或不满足课堂教学,希望通过其他方式发展自己的能力与学识。二是非理性的逃课,这类逃课者主要是主观态度不端正,带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观念混日子,逃课后,玩游戏、上网聊天、看电影、睡觉等等。无论是理性的逃课,还是非理性的逃课,逃课成了大学课堂教学里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2、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种现象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各自处于独立的地位,教师以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为准,学生以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准,各自为营。教师只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并按照这种逻辑性与系统性来实施教学活动,把现成的结论灌输进学生的脑海,这种做法全然抹杀学生的主动性,把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搞成一言堂。课堂上,只见教师口沫横飞,不见学生针锋相对。教师只着眼于书本,教材,而把活生生的具有个性的学生当成机械,或不会思考的动物,教师说得头头是道,学生则昏头转向。教师只顾及自己的学术权威,俨然一个学术卫道士,板起脸孔。甚至有些教师,完全是在课堂上做秀,恰似进入无人之境,声情并茂,感情丰富,自我陶醉于知识传授,对于讲台以下的情况全然不理,学生听也罢,不听也罢,时间一到,收拾讲义,拍屁股走人。教学过程反馈在学生身上,既然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停留在动物的层面上,学生也不会对教师报以敬意,自然亦摔屁股走人。

 

 

3、神散而形不散

 

 

“身在曹营,心在汉”,恰好来描述这样一种课堂教学情形:黑压压的教室里,教师在讲台上实行满堂灌,学生听歌者有之,聊天者有之,发大梦者有之,对着黑板发呆者有之。看似人头攒动的教室里,只有为数可怜的几个才真正在听教师讲课,其余的人,心早就飘在千里之外。学生迫于学校纪律的约束,或害怕上课教师的点名策略,实在逃不了课,不得已跑回教室充当人丁,对于授课内容不仅不知晓,有时竟闹出笑话来。有这样一则真实的笑话,语文教学论的课半个学期过去了,课堂上,学生甲,指着前面的同学乙问同桌,乙叫什么名字,同桌回答说,×××。于是,甲便冲着乙大喊×××,不料这样一喊,竟把同桌的肚皮笑坏了。原来,同桌以为甲指的是上课的老师,而×××恰恰是老师的名字,当同桌把情况告诉甲,甲报以尴尬的一笑。教学本来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体,但往往我们可以发现,教与学是严重脱节的,甚至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4、姗姗来迟,飘然而逝。

 

 

距离铃声有十分钟之久,教室里,只有几只惺忪的睡眼,教师不禁诧异,问学生,今天是否有什么活动,耽误大家来上课,学生摇头。老师继续上课,不一会儿,陆陆续续有学生进来,一再打断教师讲课的思路,扰乱学生的注意力。直到第一节课结束时,还有学生进来。教师继续上第二节课,这时候,出现了与刚才截然相反的场面。教师不禁纳闷,学生凭什么理直气壮地来去潇洒,却从不向老师致礼?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从孔子起,礼已经讲了数千年,为何到了今天,作为孔子们的后辈,却把礼摒弃,把野蛮显露出来。老师在感慨“礼”不如昔的同时,学生亦在吆喝,迟来早退,天经地义。这样的场景,我们几乎可以在每个大学的课堂上找到,迟来早退成了一种普遍的状态,亦是学生默认的生活状态。

 

 

二、大学课堂教学现状的根源

 

 

关于大学课堂教学现状,举不胜举,以上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几例,是大学课堂上常有的劣迹。面对现状,我们不得不忧虑,曾被许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曾被许为神圣殿堂的大学课堂,竟沦落到这种地步。反思现状,我们不得不为大学课堂的现状寻找缘由。

 

 

1、“知识成人”观念至上

 

 

所谓“知识成人”,是指把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内化为人的智力成果,崇尚知识,以知识为至上。运用于教育,便是强调知识层面与技术层面的传授,偏重“经世致用”,忽略人文素质的培养。

 

 

市场经济的商业风,刮遍了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千疮百漏的大学校园,已无法如一道严密的防风墙阻挡恶风的袭击。大学从以崇尚自由、学术、真理的殿堂走向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培训所。表现在课堂上,教师们只关注知识层面与技术层面的问题,忽略人文精神的启蒙。人之所以为人,是人在精神上超越了动物,人能关注动物所不能到达的层次,知识与技术层面,这是生物的层次,在象牙塔里的课堂,只听到生物的声音,却听不见人的声音,这是很不合理的事情。教师就像一个打气筒,把所有不经过滤的杂质,硬塞进学生的脑子,在教师眼里,学生就像一台机器,装载愈多,越能受到老师的青睐,亦越受社会的嘉许。在这样一种教育体制下,不是把学生塑造成人,而是程序化的机器。

 

 

2、交互性成了一言堂。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合。人是群居的动物,正是由于这种本质决定人不可能脱离社会交往,人渴望在人际交流中得到自身价值的自我确认。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教学相长,具有交互性。但很明显,现今的大学课堂教学严重缺乏交互性。传统的教学观念给教师们套上了镣扣,教学因循守旧,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学生的主动性被剥夺,教学成了单向的信息流通,双赢的教学活动被教师的满堂灌所代替。在情感上,教师俨然成了一个为生活而工作的教书匠,教学大纲的“忠实执行者”,摆出“师道尊严”的冷冰冰脸孔,情感与学生严格隔离,既充当不了朋友的角色,亦充当不了慈父的角色。学生在情感上不能与之取得共鸣与信任,因此表现出冷漠的态度,不配合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目的也因此而分道扬镳,课堂也就成了形式上的生硬的课堂。应有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不说,更不用说,学生能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得到熏陶与提升,一堂课下来,师不理会生,生不理会师,上完课,教师拍屁股走人,两者根本没有机会交流学习心得,精神世界是自我封闭式的,以致闹出了许多笑话,学期结束,教师不识半个学生,学生也只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现代大学生走上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孤僻、冷漠,价值观、人生观的失落、对生命的漠视等,与大学课堂教学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只履行教书义务,而忽略了育人义务,这样教育出来的人,智商也许很高,但却不可能有高尚的审美追求,广阔的胸怀,长远的目光,人文的关怀。马加爵在生命即将结束时,方有所悟,“我觉得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有信念的人,活着才快乐”,马加爵的死,是沉重的教训,但我们回望大学一言堂的课堂教学。何曾给予学生信仰的培养、人生价值观的导引。

 

 

3、评价机制一元化,机械化。

 

 

马加爵在发案前,是人们眼中的“好学生”,父母心中的“好儿子”,如此优秀的人,怎会一夜之间变成A级通缉犯?“好学生”、“好儿子”的赞许又是如何得之于人们与父母。这不能不归因于传统的教育评价体制。传统的教育评价体制,是以分数论英雄,分数代表一切,抹杀一切。评价重智力因素,轻情感因素,重结果,轻过程。考试成绩好,就是“三好学生”,成绩不好就是“后进生”、“差生”。有一句话在广大的学生中流传开来,“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以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机制,严重制约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的现状。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与恩格斯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2]这就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的精髓。人是一个整体,人的心理现象就包括两个方便的内容,一是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意志过程,情感过程,二是个性心理,包括能兴趣、动机、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等。单从智力结构来说,智力就分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分数能衡量人的哪一些能力与认识呢?显然是只占很小部分的智力因素,用智力因素去衡量一个人的全部,难免以偏概全。更何况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商高者未必能在生活中有所成就,成功更多取决于情绪商数。研究发现,以智商计,美国现任总统小布什和他的父亲、前总统老布什只属平庸之辈,小布什的智商只有91,老布什的智商则有98,反而前总统克林顿的智商高达182。[3]现行的教育评价体制,是把生动活泼的人,看作了无生趣的机械,把学生的成长看成是智力,特别是记忆力的培养。这种评价机制,一方面打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考试就是“学期末背背就行了。”另一方面,扭曲了学生的世界观与批判现实的是非观,使人才被简单的标准化,不利于现代化人才的培养。

 

 

三、构建人文精神课堂教学

 

 

没有人文精神的课堂教学,就像没有活源的潭水一样,死气沉沉。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虽然拥有众多的信息量与技能,智商也颇高,但事实却在告诉我们,拥有的背后却是缺失。清华学生刘海洋用火碱与硫酸伤害大熊猫的事件,天津大学马晓明杀害父亲和奶奶、云南大学马加爵杀害四名同学,还有近年来频率上升的自杀事件等,这些虽是局部的事件,但都无不在表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沦丧。价值观的扭曲,消极颓废的心态,对生命的漠视,对失败的退却,对精神的失落,对未来的恐惧,这些词语频频与当代大学生扯上关系。因此,构建具有人文精神的课堂教学显得超前的重要,在注重学生学业的同时,引导他们构建健康高尚的精神家园,使他们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优秀人才。

 

 

1、树立乌托邦的大学理念

 

 

中国在大学的结构上曾有两次重大的调整,一次是在1952年,史称“院系调整”,另一次调整是20世纪末的所谓“院校合并”。1952年的调整是按苏联的模式,以学科中心的院系组织结构,实行专门教育,培养专业人才。这种教育模式虽在一定的时期内,培养了众多的“专才”,却在无形之中扼杀了许多“通才”,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教育模式,奉行“唯科学主义”,“功利主义”,许多知识分子拥有精湛的专业知识,人文精神却是一片荒芜之地。第二次调整,是由学院向大学升级,中专学校向学院靠拢,虽在形式上形成了综合性的大学,但是院系之间严重分割,各自树立起森严的堡垒,一个大学里,以院系为单位,如中文系,化学系,生物系,电子信息系,经济管理系,音乐系,美术系……,以独立的大楼为中心,犹如战时的台湾香港,形成一种孤岛的畸形的文化现象,缺少学术之间的广泛交流合作,走向愚蠢的自我封闭状态。

 

 

何谓大学?18世纪洪堡创立柏林大学时说:‘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充分发展个人的一切能力与个性,使之成为象古希腊人和法国人那样的意识到自己的尊严、有教养、独立自由的公民。”我国第一所国立大学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蔡元培,谈及大学时,认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囊括大典,网罗百家之学府也’。”[4]这就是说,大学是独立于任何权利之外的一个知识权威机构,任何的权利、任何的压迫、任何的利诱,都无法使大学随风媚俗,屈服于权贵。最近,人民大学前政治系主任张鸣教授在博客上表示:“衙门化、黑社会化、帮派化,就是现在的高校”,一针见血指出了大学行政权力高过学术的顽疾。著名学者萧雪慧在《教育——必要的乌托邦》一文中写道:“教育使命的独立性要有制度性安排来保证。首先是必须使一切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干预从学校中退出,在中小学以公民教育取代政治课。在大学,必须恢复高校的自治权,政治评判标准退出学术、教学领域,教授治校取代行政官员治校。”[5]

 

 

大学是自由,开放、独立、容忍、追求真理,秉持理想的象征。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的谈论,可以拥有理想主义的精神堡垒,可以在秋天的红霞下,漫步小道,谈及哲学,文学,历史学,任何人不会因为自己的言论而受到打击、谩骂,羞辱、驱赶。课堂上,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主体,老师常常与学生争论得面红耳赤,是一种柏拉图的对话式的教育。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无神论、神鬼论,兼容并包。学生自由组织辩论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畅所欲言。真正的大学是人类精神的象牙塔,保存着人类最美好的理想,超越了阶级,超越了时代,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幻无常,或恶劣非常,它都保持着最纯净的人性,给迷途的人们予灵魂的洗涤。它不忠诚任何人、任何团体、任何权力,它只忠诚于真理与伟大的理想。它代表着先进的文化方向,担负起历史文化传统与精神价值的使命。

 

 

只要树立起如此乌托邦的办学理念,课堂教学才能去其功利,鼠目寸光,永葆真理、自由、开放、独立,还大学课堂教学一个本真的自我。

 

 

2、培养大师级教师队伍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6]这是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的名言。浙江大学前校长竺可桢也说:“一个学校实施教育的要素,最重要的不外乎教授的人选,图书仪器等设备和校舍建筑。这三者之中,教授人才的充实,最为重要,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学校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7]可见,建设一支大师级的教师队伍尤为重要。

 

 

教师,是人文精神的主要担当者、宣传者、继承者、播种者,他除了教书,还得育人,帮助学生塑造美好的灵魂,树立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拥有远大的抱负。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高尚健全的人格魅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有两句教育箴言:“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8]我们会发现,学生常常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上他的课,会因为讨厌一个老师,而对他的课堂教学提不起半点兴致。教师的人格魅力就像一股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教师必须心胸开阔,豁达大度,淡泊名利,严谨治学,乐于奉献,宽容信任,以“润物无声”的爱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②渊博的学识与广泛的兴趣,丰富的人生阅历。教师不仅有扎实精深的文化专业知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能在各个学科之间游刃有余,触类旁通。课堂上,妙趣横生,知识随手拈来,语言深入浅出、优美生动、感染力强,频频赢得满堂彩。教师还应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如音乐、绘画、写作,摄影、体育等等,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美好的形象与威信。再次,教师还应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人生阅历是一笔丰厚的财富,教师要不断累积生活经验,并把它融会到课堂教学中去,做到以情动人,理论与人生体验相结合,使学生在情感上起共鸣,从而打开学生的思想世界,使之走向健康美好。③教育教学的能力。一个优秀的教师对课堂教学应有整体的调控能力,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把教学规律原理内化为主体的意识,运用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以“育人”为最,教师要做学生心灵上的朋友,引导学生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避免照本宣科、语言干瘪、严肃呆板、坚硬、公式化的说教,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与一定的说服技巧,有的放矢,切中要害,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轻松愉快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教会学生懂得“人是什么”、“怎么做人”。

 

 

3、创建优秀的课堂教学

 

 

钱伟长教授在一次报告中说:“我最近进行了调查,大学教师讲课突出的问题是有1/3的人照本宣科,国家规定的统一教材,我念你听;那么还有1/3呢,早已滚瓜烂熟了,‘本’也不用‘照’啦,叫无本背书。当然我们学校里还是有很多教师是在讲书的,不是照本宣科。”[9]可见,“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仍统治着大学的讲坛,以“教师为中心“的现代课堂教学被学生称为“行星为着太阳转的教师一言堂教学”。固定的教学方法,固定的空间时间,固定的讲授内容,无不呆板、枯燥无味。教师从上课到下课,眼睛始终不离书本,没有个人的见解,没有自己的研究成果,只会搬用别人的研究成果,而且教学的内容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学生上课就是拼命的抄笔记,考试时,就是拼命的背笔记。所以,以致学生对课堂教学失去兴趣,上课便昏昏欲睡,逃课者也大有人在。

 

 

面对陈旧,扼杀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有知之士与学生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这说明大学课堂教学到了刻不容缓的境地。笔者认为,优秀的课堂教学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①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独立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精神。教师要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一切。教师要创造民主的气氛,不能以知识的教授者自居,我教你学,把自己当作真理的化身,而应该让学生与教师直接的对话,彼此分享思考、经验和知识,人生的快乐与痛苦,分享人生的感悟与认识。学生可以选择学习的自由,可以大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也可以竭力陈述自己的观点,但不能独断地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像“我也不太清楚,咱们共同研究吧!”“谁还有不同的意见吗”“你的想法比老师的好”等都应该成为教师的常用语言。[10]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养成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合作友爱、兼容并包的人文精神。

 

 

②学科知识融会人文精神

 

 

长期以来,教学上有一个思想误区,认为人文教育应该具体体现在思想品德、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课程中,与专业课堂无关。结果导致专业课教师只关注知识层面的传授,而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只关注本学科的发展,而没有与学生“精神成人”结合起来,见物而不见人,课程只是纯客观的去讲述“物”的知识,而缺乏人认识“物”的主体性与人对“物”的态度。[11]这样的课上得再好,学生也许能很好的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却难以使学生养成人文主义的关怀,像刘海洋伤熊的事件,便是典型的代表之一。即使在思想品德等教育课上,授课教师也只会讲授一些空洞的概念与迷人的幻想,却无法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与学生产生共鸣与触动,显然,这样的课程也流于空泛和说教。大学生是有自觉意识的人,对于空洞的说教,极为反感,也难怪思想政治等理论性强的课,少人感兴趣,一提起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便觉头疼。我们说,人文精神应该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与专业知识相互融合,使学科更加丰满,更富有人性化,从而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激情与兴趣。

 

 

③丰富多彩的讲课艺术

 

 

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教师是一个高超的艺术家。优秀的课堂教学,不仅教学相长,还能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知识得以增长,情感得以升华,教师乐于上课,学生乐于听课。

 

 

首先,教师态度随和,语言幽默。教师和蔼可亲的面部表情,温和诚恳的语调,能拉近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教育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会做教师。”另一方面,教师的语言要幽默,苏联教育家米·斯特洛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幽默的语言可以是教育获得无穷的活力,既可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也可以使课堂妙趣横生,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

 

 

其次,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教师要认真备课,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要善于发现所授内容的闪光点,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化抽象为具体,转微观为宏观,变深奥为简明。善于捕捉时机,因势利导,不断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挖掘各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复杂单调的学习过程变得更有情趣、更加丰富。

 

 

再次,美观潇洒的板书。优秀的教师要练就一手好字,虽然不一定要达到书法家的要求,但起码要风格独特,美观大方,行、楷、草体体兼备。依据教学内容,当楷则楷,当行则行,当草则草。好的板书,犹如一幅艺术品,能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视角效果。好的板书,还有一个效果,当授课老师设计一版好板书时,我们会发现,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不由自主地去模仿,最后也会练就一手好字,一手好板书。

 

 

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四大支柱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和根本。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21世纪需要培养懂得做人的人才,我们在为大学人文精神的沦丧奔走呼告的同时,构建人文精神的大学课堂教学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吴鲁平.中国当代大学生问题报告[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P97-129.

 

 

[2]王令金等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及导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P211.

 

 

[3]http://angele.88206.com/html/32/31008/article_show_37904_1.html.

 

 

[4]张汝伦.人文主义的大学理念与现代社会[J].天涯,1997年第3期.P9.

 

 

[5]萧雪慧.教育——必要的乌托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P4.

 

 

[6]陈远编.逝去的大学[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P269.

 

 

[7]眭依凡,学府之魂[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P43.

 

 

[8]黄岚.论教师人格的影响力[J].教育理论研究.

 

 

[9]何少初.必须重视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中国期刊网.

 

 

[10]林泽玉编.教学法[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P185.

 

 

[11]陈建国.人文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