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喝:语文不是智力游戏,也不是脑筋急转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11:17
http://www.sina.com.cn 2005/02/04 12:03   南方周末
作者:傅国涌
前些日子,正在上小学的儿子在做“字词语积累”练习时遇到了一道难题,题为“请按提示写成语”,“提示”是:“最高的人:顶天立地”,以下有“最长的一天”、“最高的地方”、“最远的地方”、“最大的被子”、“最荒凉的地方”等等,这样的习题不用说十来岁的小学生,对成年人也一样是难题。比如我帮忙填了几个答案,结果都与标准答案',1)">
不一致,那就是错了,如“最高的地方”,我写了“高不可攀”,而标准答案是“至高无上”,如“最长的一天”,我写了“日久天长”,而标准答案是“度日如年”……
仔细想来这样的语文习题已超出了语文的范围,已经接近“脑筋急转弯”,是一种别出心裁的机巧,一种超出语文的想象。以难题、偏题、怪题来训练学生,如果长期按这样的思路发展下去,中小学语文教育将越来越往歧路上走去,对此我不无忧虑。诚如一个流行的“经典故事”告诉我们的,当学生将“春天”作为“雪化了是什么”的答案时,他得到的是一个大红的“×”,因为这与惟一的标准答案“水”不一致。多年以来,有识者无不认为这是语文的歧途,是将原本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蕴涵着人生、自然无穷之美的文学引向了一条僵硬、枯燥的小胡同。其实我们的语文教育并不是从来如此,我读过当年重庆南开中学学子的回忆录,其中说到这样一件事,一位同学在作文开头第一句写道:“远远的东方,太阳正在升起。”国文老师陶光只是在“的”字后面加了个逗号,变成了“远远的,东方,太阳正在升起。”整个句子因这一逗号而活了起来,读起来那么生动、有节奏、有趣味。这样的作文讲评才是能让学生终生获益的。
上海图书馆启动“拂尘行动”,一套“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小学国文教科书即将问世,其中包括《开明国语读本》、《世界书局国语读本》、《商务国语教科书》三种,在经历了无数岁月的淘洗之后,这些老教材还能找到知音吗?专家在审读时也是带着这个疑问的。翻开《开明国语读本》首先跳出的是这样的短句:“太阳,太阳,你起得早。昨天晚上,你在什么地方睡觉?”与太阳有关的课文何其多也,但是像这样完全以孩子的视角、孩子的口吻、孩子的心理来写的课文,我们现在几乎已看不到了。这篇课文出自叶圣陶先生的手笔(其他课文也多经他的创作或再创作),课本中的文字全部采用了更为亲切、有趣的手写体,连插图都是丰子恺先生执笔的。这样的语文教科书看似寻常,并无哗众取宠的显眼之处,却处处体现了编写者的良苦用心,其中既有他们对国语深入骨髓的爱恋,也寄托着他们对未来孩子的希望,并充分考虑到了孩子的心理,课本首先就是要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而不是摆出一副一本正经的面孔,难倒孩子,使孩子望而却步。在这样的课本面前我们只能感慨不已。
我们现在的问题也不仅是语文教育独有的,多年来千呼万唤的改革到底往何处去,这次上海图书馆的“拂尘行动”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系。前辈们在编写课本时的努力与当年校园里教师们的实践是相辅相成的,课本与课堂是相通的,有什么样的教材,就会有什么样的课堂、什么样的练习与考试。归根结底,只有不拘泥于现成的框架,跳出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语文课才能还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拓展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在阅读中获得快乐,所有练习都应围绕着这个目的。因为语文教育本来就是要让人们掌握自己的母语,从阅读到写作,在实用功能之外还能充分地享受欣赏、审美的愉悦,语文中包含了对人性的善、自然的美的体悟,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与洞察,练习不是为练习而设立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对文本的理解,丰富他们的生命,不应该以惟一的、道貌岸然的标准答案禁锢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语文毕竟不是智力游戏,既不是猜谜语,也不是脑筋急转弯。
_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