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珠--香港(图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26:30
香港的历史, 远者可以追溯到秦始皇三十三年 (西元前二一四年),那时香港地区是属于南海番禺县,寂寂无名,更谈不上所谓的正式命名为“香港”,如果要考究香港最早的第一条马路,那就很难说清了。

香港天坛大佛 裙带路--香港传奇的开始香港的历史, 远者可以追溯到秦始皇三十三年(西元前二一四年),那时香港地区是属于南海番禺县,寂寂无名,更谈不上所谓的正式命名为“香港”,如果要考究香港最早的第一条马路,那就很难说清了。自从一八四一年英国开始管辖香港后,于次年一八四二年二月就着手建筑第一条正式的马路--“皇后大道”。 其实,真正的第一条马路可能是叫“缌()带路”,或叫“裙带路”及“群大路”,这个历史一直要等到一九七六年才能得到确定。 当英军于一八四一年一月宣布占领香港后,到五月发出第一张《宪报》,内容有记载说:“群大路,渔村,五十人。”道光二十二年,(即一八四二年)两广钦差大臣耆英访港,回穗后寄京奏章有道:“在土名裙带路一带,凿山开道,建盖洋楼一百余所,渐次竣工。”虽然两个报告的马路名有点差别,但是都是同一件事,故此,有论者认为这是香港的第一条路。 那么,“缌带路”,“裙带路”或“群大路”究竟在哪里?是如何命名的呢?它的传奇可能也是香港传奇的开始。 “裙带路”的路名不一,命名的传说有二: 一、“裙带路”在清朝乾隆年间可能是指香港仔附近的一条渔村,因为这条渔村附近有一条山路,由南绕至山北,蜿蜒曲折,在海面远望,好似裙带一般。 二、“裙”或“群”是指一个蜑家婆,名叫陈裙,是一个带路人,当年屡次领英人从香港仔越山循此路至上环一带,因为是阿裙(群)带的,所以就称之“裙(群)带路”了。 似乎“缌带路”一直活在传说里面,直到一九六七年三月一个花岗石的里程碑在石排湾道被发现出土,石碑上刻有“裙带路”三字,被认为是硕果仅存之文物,肯定了有“带路”这条路,并非传说。这石碑就一直收藏在香港博物馆,纪录着香港的开始。 据《新安县志》所载的地图,昔日香港岛记录有“香港村”,及见于县志之内。 “香港”之得名,其实与“香料”有密切的关系。当时许多香料制品的原料。是用香木的液汁或檀香木的枯木根,以器皿盛载,再用热水熏蒸,以溢出的香气来薰衣或静修时点缀。当时东莞出产的香是南方最有名的,因此称为“莞香”。这些从东莞运来及本地出产的香料,常由尖沙头(即今天的尖沙咀)运至石排湾(今日香港仔)一带,在这里的小港口集中后再转运至各地。 石排湾东北岸一带因此逐渐被称为“香港”,意即贩买及运销香料的港口。而位于湾畔的村落遂称为“香港村”。由于常受海盗滋扰,村民后来又建围墙自保,故此“香港村”又称为“香港围”,即今天的黄竹坑旧围一带。 后来英军占领香港岛,常由一名叫陈群的蜑(dàn)民引路。当英军途经“香港村”时,询问该地的名称,陈群以蜑语答称“香港”,英人即以蜑音“HONG KONG”为记。自此以后,“香港”便成为了全岛的名称。而“裙带路”花岗石的里程碑在石排湾道被发现,即香港村之附近,应是一八五O年代当时人民熟识的街道。 香港名称的由来香港是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小岛,本是寂寂无名之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大都市,也是近百年间的事。在此以前,这地区甚至连一个固定的名称也没有。唐代的时候,“屯门”就是最先代表香港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名。至于“香港”的名称,最早见于中国典籍的记载,是在明朝万历年间郭棐编修的《粤大记》之内,但只是指岛上局部地区而言,整座岛的名称还没有提及。 一、有关香港得名的传说 香港之得名,历来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有人说是清朝嘉庆年间,有一个名叫香姑的女海盗,曾占据了今天的香港岛作为根据地,后人因而称本地区为香港。此外,有人认为在今日香港仔附近,从前有一道大瀑布,相传就是《新安县志》所载“新安八景”之一的“鳌洋甘瀑”。瀑布的水质甘香,故人们称之为“香江”,往来的船舶都爱在这里汲水饮用。后来“香江”就演变为全岛的名称。  
“新安八景”之一的“鳌洋甘瀑”。
另据古老传说,今日铜锣湾天后庙前,以前曾安放了一座从远地漂来的红香炉,庙后的山岗因而称为“红香炉山”,而庙前的海湾亦唤作“红香炉港”。其后,“红香炉港”转为全岛的名称,叫做香港岛。 二、香港名称由来的解释 上述种种说法似是而非,莫衷一是。关于“香姑”的传说,史籍并无海盗香姑的记载,而且以一个海盗的名字为一岛之总名,实不可信。至于“香江”这个名称,是近百年来繁荣之后而起的,而本地区的河流山涧亦似乎没有以江为名。 根据学者的考证,“鳌洋甘瀑”的“独鳌洋”应是指今日塔门洲南部的独牛洲,与香港岛之位置相隔甚远。故此,“香江”之说与“鳌洋甘瀑”应无直接关系。此外,“红香炉港”之说亦值得相榷。据《新安县志》所载的地图,昔日香港岛上除绘有红香炉山外,还记录有“香港村”;二者同时见于县志之内,可知“香港”一名实非由“红香炉山”转称而来。 “香港”之得名,其实与“香料”有密切的关系。当时东莞出产的香是南方最有名的,因此称为“莞香”。今日新界大埔的沙螺湾、沙田的沥源村都是当年盛产香的地方。这些从东莞运来及本地出产的香料,常由尖沙头(即今天的尖沙咀)的香头(运香用的码头)运至石排湾,在这里集中后再转运至各地。  

石排湾东北岸一带因此逐渐被称为“香港”,意即贩买及运销香料的港口。

上一篇:夏朝——失去了美丽的华夏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