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黑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48:02

阿瑟·黑利

百科名片

阿瑟·黑利(1920年--2005年),出生于英格兰。在国外被誉为著名畅销书作家、行业小说之王。正如其本人所说的那样,阿瑟·黑利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编织故事”,他擅长把日常的故事写成引人入胜的惊悚小说。他常以金融业竞争、饭店经营这样的行业故事为背景,小说的主人公多是经理人、医生这样的职业人士,他所出版的作品在欧美国家引起了巨大的成功,其中《大饭店》甚至成了旅馆管理专业学生必读的“教科书”。

 简介

  阿瑟·黑利(1920-2005),出生于英格兰。在国外被誉为著名畅销  

·

书作家、行业小说之王。正如其本人所说的那样,阿瑟·黑利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编织故事”,他擅长把日常的故事写成引人入胜的惊悚小说。他常以金融业竞争、饭店经营这样的行业故事为背景,小说的主人公多是经理人、医生这样的职业人士,他所出版的作品在欧美国家引起了巨大的成功,其中《大饭店》甚至成了旅馆管理专业学生必读的“教科书”。

 生平

  1920年出生于英格兰。14岁时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中断学业。“二战”他参加了英国皇家空军,在中东和印度执行任务。1947年,黑利离开英国,定居加拿大,之后取得了加拿大国籍(同时保留英国国籍)。  最初,他在多伦多的一家生产拖拉机履带的工厂里做营销,但是正如2001年黑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声称的那样,他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编织故事”,不久他即辞职从事剧本写作。    

·

作为世界最知名的畅销书作家之一,阿瑟·黑利擅长把日常的故事写成引人入胜的惊悚小说。他常以金融业竞争、饭店经营这样的行业故事为背景,小说的主人公多是经理人、医生这样的职业人士。  据统计,他的11部作品在40个国家被翻译成38种文字,总印数超过1.7亿本。其中的代表作被改编成影视剧后,风靡整个世界。1968年,根据他的小说《航空港》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后,开启了上世纪70年代灾难片的风潮。而根据他的《钱商》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由著名影星柯克·道格拉斯与琼·科林斯主演,是历史上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集之一。  出生于英格兰的黑利曾在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国生活过,1969年,他移居巴哈马的一个海岛,定居至今。近年来,他不再公开出版小说,但据透露,作为一种爱好,他仍时常写作。  他的第一部小说《最后诊断》出版于1959年,讲述医生误诊致婴儿死亡的事件。之后他频出杰作,如《大饭店》(1965年)、《航空港》(1968年)、《汽车城》(1971)和《烈药》(1975年),他最后的一部作品是出版于1997年的《侦探》。  黑利写一部“行业小说”通常要花数年的时间,他的妻子说:“他沉思良久才写上几个字,每天虽只限定600字,却要花上6个小时。”而且,据说每次下笔前,他都会亲身深入各个行业,体会个中三味。为《航空港》一书黑利夫人曾协助他,用一个通宵观看了机场邮局分拣邮件装机经过,写了厚厚一叠调查报告,可黑利只采用了一句话。为了写《大饭店》黑利采访一个旅馆雇员,用几个小时听他大叹苦经,偶尔听到一句:“有一个惯窃,你可能有兴趣,他是这样窃取房间钥匙的。”于是小说中的米尔思就此诞生。  如今,《大饭店》已成了旅馆管理专业学生必读的“教科书”,而人们避开周一周五生产的轿车,因为《汽车城》中说流水线工人度周末心神不定而使质量无法保证。黑利的意义已经超越了通常的畅销书作家。另外,该小说的节选也出现在英语专业学生的《高级英语》课本中。  《大饭店》出版于1965年,小说情节发生在四天半的短暂的时间内,故事一开始,就写到圣格雷戈里饭店面临着财政危机,可能被大财阀收购,于是,从经理到清洁工都面临着生存与工作的选择。从始至终,书中都弥漫着紧张的角力,各方势力在争夺经营控制权上使尽手段。此外,书中也闪烁着浪漫的亮点,这是指在其中的几对恋人,更是指最后出人意料的大结局安排。  阿瑟·黑利于2004年11月24日在巴哈马去世,享年84岁。

 经历

  阿瑟·黑利,出生在英国,自幼就喜欢写诗和短篇小说,但因家境贫寒,14岁时不得不辍学。不久二战爆发,他加入皇家空军,这段经历后来成为了他早期的创作素材。1947年,他移居加拿大。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先后做过地产代理商、广告经理、编辑和拖拉机促销商等工作。然而文学似乎是他天生的喜好,正如其对记者所说,“我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编织故事”,因此在业余时间,他便创作快节奏的小说和电视剧本,后来更是辞职专事写作。  最初,他在多伦多的一家生产拖拉机履带的工厂里做营销,但是正如2001年黑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声称的那样,他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编织故事”  

,不久他即辞职从事剧本写作。  作为世界最知名的畅销书作家之一,阿瑟·黑利擅长把日常的故事写成引人入胜的惊悚小说。他常以金融业竞争、饭店经营这样的行业故事为背景,小说的主人公多是经理人、医生这样的职业人士。  据统计,他的11部作品在40个国家被翻译成38种文字,总印数超过1.7亿本。其中的代表作被改编成影视剧后,风靡整个世界。1968年,根据他的小说《航空港》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后,开启了上世纪70年代灾难片的风潮。而根据他的《钱商》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由著名影星柯克·道格拉斯与琼·科林斯主演,是历史上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集之一。  出生于英格兰的黑利曾在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国生活过,1969年,他移居巴哈马的一个海岛,定居至今。近年来,他不再公开出版小说,但据透露,作为一种爱好,他仍时常写作。

 精心撰稿

  据说,阿瑟·黑利每写一部书,总要花费三年左右的时间,而其中第一年就是到各地旅行,与三教九流各类人物结交往来,大量收集资料,对书中涉及到的实业部门作一番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他的作品为什么总是充满生活气息和真实感,为什么他对许多社会部门,即使是那些高度现代化的专业技术部门的描写,总是浅显易懂、引人入胜。有人认为通俗文学作品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是只能供人们消遣的,阿瑟·黑利却说:“通俗的也是严肃的。”看来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阿瑟·黑利写一部“行业小说”通常要花数年的时间,他的妻子说:“他沉思良久才写上几个字,每天虽只限定600字,却要花上6个小时。”而且,据说每次下笔前,他都会亲身深入各个行业,体会个中三味。为《航空港》一书黑利 夫人曾协助他,用一个通宵观看了机场邮局分拣邮件装机经过,写了厚厚一叠调查报告,可黑利只采用了一句话。为了写《大饭店》黑利采访一个旅馆雇员,用几个小时听他大叹苦经,偶尔听到一句:“有一个惯窃,你可能有兴趣,他是这样窃取房间钥匙的。”于是小说中的米尔思就此诞生。  如今,《大饭店》已成了旅馆管理专业学生必读的“教科书”,而人们避开周一周五生产的轿车,因为《汽车城》中说流水线工人度周末心神不定而使质量无法保证。黑利的意义已经超越了通常的畅销书作家。

 作品特点

  他  

笔之所到,往往就是当时美国乃至世界万众瞩目的热点,举凡公民权利、种族纷争、交通拥挤、轿车普及、银行倒闭、能源危机、药品推销黑幕以及恐怖主义行动等,都成了他书中故事的背景。这种紧贴现实的写法,肯定使当时的美国人感同身受,而对于我们这些尚处封闭之境的中国人来说,则大开了眼界。实际上,阿瑟·黑利在欧美文坛是有着“社会问题小说家”的称号的。  自然,阿瑟·黑利作品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题材,更主要还在于作者是位讲故事的个中高手,文笔运筹间就把一些看来平凡的人和事表现得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他的大部份小说的特点可以归纳为:情节紧凑,高潮迭起。书中故事一般都被设置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限内,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场所,一开始就引入主要人物和场景,全无枝蔓,在交待人物和事件关系的同时,也点出了矛盾冲突。随后,人物与事件就交相错杂而进,矛盾迭生,波澜起伏,直至故事的最高潮。最典型的就是《航空港》:整个故事从傍晚六点半钟到翌晨一点半,前后不过七个小时,地点就在“美国中部的林肯国际航空港”,而机场人员之间的钩心斗角、暴风雪对机场运转的妨害、环保人士示威造成的混乱、骗保自杀者对航班的威胁……,一个个事件纷至沓来,令人欲罢不能,非得一口气读完不可。再比如《钱商》:全书内容自始至终也就是两个月的时间,主要情节都发生在“美利坚第一商业银行”内,其间就发生了银行高层权力之争、内部人员盗窃案、储户挤兑风潮、伪造信用卡大案、银行破产危机等惊心动魄的事件,几乎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读者为之紧张急迫,浑如置身其中了。他的其它那些作品,虽故事情节迥异,其引人入胜之妙却也大抵如此。  由于阿瑟·黑利作品中的场景大多设置为一个相对固定而又开放的场所,因而牵涉的人物可谓来自五湖四海,比如《最后诊断》里,有医护人员,有患者,有推销药械的商人,还有记者;《大饭店》中,有饭店员工,有住店的顾客,有临时来开会的人,有私人侦探,甚至还有小偷。——这些人物看似庞杂,互不关联,却又非常自然地凑在一起。对许多人着墨不多,却常能惟妙惟肖,使其形象跃然纸上。而书中的主要人物,或高尚睿智,或勇敢坚强,或私欲旺盛,或颟顸糊涂,一个个都被用白描的笔法塑造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令人读后掩卷难忘。  读阿瑟·黑利的小说,在其引人入胜的故事之外,总还能感到一丝隐忧: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人似乎成了由一个个机构组成的大机器上的小小的齿轮或零件,既能维持机器的正常运转,有时又难免成为机器故障的牺牲品。书中发生的那些反映社会现实的事件,许多就是人类社会化进程的产物。人类组成了社会,创造了方便生活的社会机构和社会规则,但人类是不是能真正把握它呢?也许,阿瑟·黑利在小说中是想提出自己的疑问,而读者们是否因此而有所思考呢?  总体来说黑利作品的中译本不多,与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甚相符。但这可能是受历史条件所限,毕竟国人阅读到它们时,作者的巅峰期已过,并且“行业小说”风光不再。这注定了黑利的小说不会受到长久关注,1996年后,它们就鲜有出版了。

 作品集

  《最后诊断》,1959年发表。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1984年10月第3次印刷。  《大饭店》,1965年发表。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版,1985年1月第3次印刷。  《航空港》,1968年发表。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2月第1版,1985年  

5月第3次印刷。  《汽车城》,1971年发表。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5月第1版,1985年1月第3次印刷。  《钱商》,1975年发表。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1985年3月第3次印刷。  《烈药》,1984年发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晚间新闻》,1990年发表。译林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部分作品概述

  阿瑟·黑利的作品都是以美国社会为背景,而且每一部都是通过讲述发生在一个行业内部的故事,来展示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的某一个片断画面。1959年,黑利的第一部小说《最后诊断》问世,随后一发不可收,陆续完成了《大饭店》、《航空港》、《烈药》等作品。他善于逼真描写各行各业中发生的故事,并重点着眼于公众关注的行业,因此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引领了“行业小说”的风潮。曾有人评价说:“看了《航空港》就知道飞机场是怎样运转的,《最后诊断》和《烈药》介绍医院和医药业,《钱商》介绍银行业……”尽管“文学性的欠缺”使评论界始终对黑利不感冒,但“对热点题材的天生把握”却使他的作品先后被译成38种语言,在全世界的总销量超过1.7亿册。  《大饭店》出版于1965年,小说情节发生在四天半的短暂的时间内,故事一开始,就写到圣格雷戈里饭店面临着财政危机,可能被大财阀收购,于是,从经理到清洁工都面临着生存与工作的选择。从始至终,书中都弥漫着紧张的角力,各方势力在争夺经营控制权上使尽手段。此外,书中也闪烁着浪漫的亮点,这是指在其中的几对恋人,更是指最后出人意料的大结局安排。  《烈药》以美国的制药业为背景,主要描述了女主人翁西玛莉.乔丹从担任新药推销员、处方药销售经理、一直到担任某制药大公司总经理的坎坷经理。本书作者黑利是著名的加拿大籍旅美作家,在本书中作者保持了一贯的严谨创作作风,细致刻画了美国医药销售人员、医疗人员等形形色色的人物。这本书是作者创造时间跨度最大的一部作品。  《汽车城》描述的是美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汽车的制造技术的发展,汽车工人的生活,生产流水线对人的精神的折磨,汽车的销售,汽车公司与工会之间的斗争,以及车祸等等。这本书拍成电视剧,立即成为收视第一名。甚至,如今的汽车公司都避开周一周五生产的轿车,因为《汽车城》中说流水线工人度周末心神不定而使质量无法保证。  《最后诊断》讲述医生误诊致婴儿死亡的事件,1959年阿瑟?黑利因此一炮而红。手术台与实验室像一个大舞台,交替上演着喜剧与悲剧。人性的执拗,同行间的相妒相轻以及对权力的着魔使崇高的医德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医院变成了争夺金钱、权利及个人尊严的战场,直到这场战争使病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最后诊断》是一本快节奏的小说,一旦翻开,您就会跟随书中人物同喜同悲。书中有悬念,也有激情,跌宕起伏,令人眩目。

 推荐版本

  《最后诊断》,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首版,译者舒逊  《航空港》,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首版,译者任家祯方正平  《大饭店》,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首版,译者杨万林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