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戒色,中年戒斗,晚年戒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9:30:25
     一个朋友无不伤感地对我说:“你说,几十亿年后太阳变成了红巨星,把地球吞到肚里,那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岂不是要毁于一旦吗?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也是的,对我们这些有点小小理想的人,尚不能开一朵小花装点春天的原野,也不能亮几伏的灯光凭夜色的冲刷,但还是用孔子的话宽慰彼此:“未知生,焉知死,别那么杞人忧天了,仰近九十度看乐山大佛,脖子能不酸痛吗?”简单得替她消炎止痛后,我就反思人到底是怎么活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它可以是老子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思想,也可以是杜甫的“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济世思想,它就像一根定海神针立在每人的心间,当然它可能耳濡目染些不良风气,这神针可能会被慢慢腐蚀甚至变质。人的精神一旦内分泌失调,会有什么症状呢?如大清朝吸食鸦片的,他们没钱吗?他们多太有钱了,能玩的都玩腻了,于是就像新生的婴儿,吸奶般惬意。他们的精神世界,到处悬挂着“吃喝嫖赌抽”的旗帜,早冠冕堂皇的给“仁义礼智信”做了变性手术,看城守门的像被抽掉了主心骨似的,都烟丝般的左倾右歪,他们是全天候的觅食者猎色者,想起袭人骂贾赦的一句话“略平头正脸的,他都不放过”。再如地理大发现时期的欧洲殖民者,他们敢踏上千倍万倍于他们的领地掠夺,反过来想他们精神世界发出的超声波,早已探测了那里的一草一木,早定位是那里的主人了,所以你能奢望他怯弱吗?倒是可以证明人精神信仰的强大。  

      鲁迅说迷信可存,就是着眼于它对人的引导作用。如笔下的祥林嫂,“我”替她保留了此刻她唯一的希望-----人死了以后可能有魂灵的,若“我”是一个不明不谙卤莽的青年,诧异地对她说:“那是迷信,迷信你知道吗,人死了就死了,一股青烟就什么没了。”她会比黛玉听到宝玉同宝钗的婚事后,走得还要沉重,甚至猝然而死的。当下的老头老太们,没事了就打太极,打麻将等等,好是悠闲,兴尽之时曾不知老之将至,当然条件可能了,他们也是有追求的,就是享受生活,所以不处处想着怎样作奸犯科,不是社会所希望看到的吗?  

      再回过头来看我朋友的问题,生命虽短,也就百十年,但你能挑剔生活吗?“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我不愿意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我不愿意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未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意去”(鲁迅《野草。影的告别》),挑来拣去,最终看时却发现成了木乃伊,当你闭眼时,你能知足吗?孔子告戒我们“少年戒色,中年戒斗,晚年戒得”,生命本就是到世上走一遭,尝过酸甜苦辣,品过苦闷忧愁等等,方体会到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