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有知识越祸害”与“无德学生”有多大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17:53
据人民日报9月20日报道,“成功秘诀说”、“教师走穴风”……在17日举办的第四届复旦基础教育论坛上,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等专家批判了社会及教育界某些人的功利化心态,认为教育不能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德性培养和责任感的培育。期间这位著名大学的校长不仅严厉批判了某些大学教师只会“四处请吃、夸夸其谈”,同时也毫不留情、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道德及责任感缺失,他直言:“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对整个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如果学校教育只注重知识,不重视德性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杨玉良校长似乎对此有着强烈的危机感。

  作为一个中国名校的校长,应该对自己所经掌管的视野内看清楚诸多事实存在的不良现象以及出于一个学者和知识分子所具有的责任感而滋生出深深的忧心,对于他所表白的“无德学生越有知识越祸害”的结论,他也例举了一些看到的例子,比如他说:“今年6月底,复旦大学邀请加拿大总督米夏埃尔·让女士来校作演讲。在互动环节,好几位学生一再追问:从海地移民到加拿大,当了总督,你是怎么成功的?”、“这样的问题,粗听没什么,仔细想想,就暴露出不少学生急功近利的心态,总希望找秘诀、走捷径。”;还有一种现象让杨玉良印象深刻:学校邀请大学者作报告,总有些学生在报告结束后一拥而上,把事先准备好的推荐信拿出来,直截了当地说:“请您签个名,我要去美国。”杨玉良认为:“像这样不惜投机、只求成功的学生,将来从事学术研究,或者当官、做事,恐怕都不能让人放心。”

  说实话,我很佩服也很赞同杨校长关于希望加强大学生德性培养和责任感的培育的感言,作为校长,他能够直言不讳的坦承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急功近利的现象,试想如果作为国家未来的知识精英阶层都如此功利、如此无德、如此缺乏社会责任感,正如杨校长所言,“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恕我直言,作为复旦的校长,这一番急切的直言和表白,更多的指出的是一些表象,更多的将这些教育失职的责任推给了一线的教师和大学生们,但恰恰忽略了这些现象产生的社会大环境,到底是环境改变了人还是人改变了环境?这就象人们常说的“到底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千年疑问,或者这么说,成批成批无德的大学生们将来走向社会而且绝对将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精英,那么势必会形成杨校长所担心的“越有知识越祸害”的结果,但至少从现在来看,他们还是学生,如果大学教育的结果出现大多数的老师“四处请吃、夸夸其谈”进而出现大多数的大学生急功近利“不惜投机、只求成功”无德无良,那绝对不应该算是学生的错,绝对应该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出了问题,绝对是这些教师和学生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出了问题,也就是说,是现实的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造就了这一代教师和学生本能的选择了功利化心态。

  以我来看,作为老师或学生每一个个体,都是社会的自然人,尤其是学生,在教育产业化的浪潮下,学生父母花费巨资供孩子上大学,本来是来学知识的,至少对每一个学生的家长来讲是希望孩子成材的,绝不会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通过大学的教育最终成为无德的学生、进而将来成为祸害社会的伪精英,但学生来到大学又看到和学到了什么呢?就象杨校长所说的,老师心态功利、浮躁,缺少“身正为范”的自觉自律,而且普遍“四处吃请,夸夸其谈”,等等,我倒不是怪教师,教师恐怕同样也是社会大环境影响下趋之若鹜的追求功利,他为什么不追求功利呢?你大学本身就成了一个功利场,在一个大学都成了官府的场所,做学问的做到一定地位,一定都要拼命追求有着巨大权力和利益的行政级别,那玩艺比学问和职称要重要得多了,当然职称评定也同样充斥了功利,论文抄袭恐怕也早已经成了众所周知的学术腐败之公开秘密;这样说吧,大学校园内本身就缺乏一个不功利的环境,学生都是聪明人,学问做再高,这物欲横流的功利环境也让他们看到一种不得已而无奈的选择,毕竟“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学生不能说没有,有也恐怕只是少数能坚持的人。所以杨校长一味的指责“无德学生越有知识越祸害”,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充其量是希望有学生做到“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境界,只能说杨校长看到了这种对未来的危机感,但或许他忘记了自己也是制造这一教育体制和环境的官员之一,其实他更应该反思,象钱学森先生一样对大学教育进行反思: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教育出不了杰出人才?

  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教育出不了杰出人才?这是钱学森先生在临终前发出的感慨,现在在复旦的杨校长看来,似乎不仅出不了杰出人才,恐怕即使出了人才,也可能是无德的、可能祸害社会的人才,要么就移民了。其实我们仔细看一看,每年培养那么多本科、硕士、博士们,能出国的移民,不能出国的则削尖了脑袋瓜子往公务员事业单位里钻,哪怕是掏粪、当警察、城管或保安、再不济也没有几个愿意安安心心的搞学术,搞专业,道理很简单,这不能出人头地,也发不了财,更不是稳定的工作,那大家都这样想,中国还谈什么自主创新,谈什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呢?

  所以在杨校长看来,急功近利的学生算作“无德学生”了,无德学生自然也就不会有社会责任感,也就“越有知识越祸害”了,但这只是“果”、不是“因”,为什么会这么多的大学生无德?难道大学校长们不更应该反思谁更急功近利?恐怕真正让我们更担心的是无德的教育体制以及无德的社会大环境,而学生只不过是这个环境的牺牲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