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如今真走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10:17

 

  • 发布于2010-09-28 今晚报
  • 作者:李喜所

在春秋时曾被讥讽为“丧家狗”的孔子,在四百年后的汉武帝时期却被尊为与皇帝齐名的“圣人”。从此,时来运转,嘉封不断,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宋真宗嘉封其为“至圣文宣王”,明世宗尊孔子为“至圣先师”,雍正皇帝又晋封其为“大成至圣先师”。与此同时,孔庙、孔陵遍布各地。大哉,孔子也!

如今孔子也走运。通过现代媒体,孔子在银幕上与亿万大众“亲密接触”;再经过几位巧舌如簧的“名嘴”在电视“讲坛”上演绎,孔子语录家喻户晓;一时间,孔子成了比“明星”还明星的古典“明星”。国学“热”又把孔子拖进了现代大学,一些大学规定“四书五经”为必修课;个别大学校长呼吁“尊孔读经”;孔子的大型塑像也赫然耸立于某大学的校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占据的居然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当年塑像的位置。一些学者将这种孔子“复活”、儒学“复兴”概括为新古典主义思潮。既然是思潮,就不得不予以深深地关切和理性地解读。

近一个半世纪的中国现代化进程表明,工业化的深入发展和现代经济生活的逐步确立,给固有的封建伦理道德、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以致命打击。而现代道德伦理和价值观的重构,不但极其缓慢,无法如工业化那样迅速,而且最头疼的是难以寻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和经济的现代化相比,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要困难得多。严复的“新民德、鼓民力”;梁启超的“开民智”、“育新民”以及“解决物质文明靠西方文化,解决精神文明靠东方文化”;陈独秀的“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鲁迅的追捧“狂人”和“国民性改造”;孙中山提倡的“四维八德”(四维即“礼义廉耻”,八德指“礼义廉耻和孝悌忠信”);现代新儒家的“返本开新”、“儒化中国”等等;都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如今,新古典主义者试图沿着现代新儒家或孙中山的老路,借孔子和儒学来解决当前道德、信仰、价值等精神世界的问题,完成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型,用意无可挑剔。但这条道路能走得通吗?更值得担忧的是,不通倒还事小,若在客观上意想不到地诱使封建文化沉渣泛起,专制思想大行其道,则就南辕北辙了。蔡元培早就讲过:“读经与共和观念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李大钊也明确指出:儒学的伦理道德和修身养性,“不是使人完成他的个性,乃是使人牺牲他的个性”;陈独秀也曾断言:“尊孔容易导致专制”。

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显示,孔子一旦特别走运,或者特别倒霉,封建文化就随之而起,专制思想亦乘机泛滥。众所周知,袁世凯当权时,孔子受到前所未有的追捧,接下来就是“洪宪帝制”,皇袍加身。太平天国对孔子严厉打击,毁孔庙、砸“圣人”牌位不遗余力,随后就借“拜上帝”创立了新的专制,表面看与儒家的专制不同,实质上还是固有的皇帝集权。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功不可没,但五四后十分活跃的是东方文化派、整理国故,新儒学方兴未艾,渗透着专制集权精髓的激进主义也颇有市场。“文化革命”中的孔子“倒霉”到了谷底,结果不但没有“革”了孔子为代表的封建文化的“命”,反倒使“四人帮”的文化专制大流行。捧孔子,倒孔子,缘于同一种专制心态,自然得来相同的结果。因此,试图通过过分地抬高孔子、复兴儒学、“尊孔读经”,来医治道德的沦丧和信仰的迷失,构筑新的道德规范、信仰律条和价值尺度,就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思维的误区。

对待孔子这个最耀眼的中华文化符号,应该彻底摈弃以往的抬高或打倒的简单粗暴做法,告别“专制”思维,以一种平和、平等、包容的心态,恢复孔子文化人的原生态,研究其人格魅力及其学说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吸纳到现代和谐社会的创建中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只有人的尊严和自由有了真正的保证,现代道德伦理和价值观的确立,才不会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