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锡良:把苏格拉底引进中国时间:2010-09-28 11:2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22:06
共识网—在大变革时代寻找共识 繁體中文TAG标签经典旧站RSS订阅主页全球事务中国研究思想评论历史解读读书人物春秋共识笔会会员专区领导者杂志学者专栏博客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搜索 本站公告○ 除了人类,没有动物会相互大屠杀 ○ 共识网在线问题反馈留言板 ○ 江小平:民主的倡导和践行——从共识网上的几篇文章说开去
思想 评论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思想评论 > 思想 > 许锡良:把苏格拉底引进中国时间:2010-09-28 11:29 作者:许锡良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452次   刘小枫先生曾经用一本《沉重的肉身》与一本《圣灵降临的叙事》企图把耶稣引进中国。虽然在学术上做了点工作,但是,在中国社会却没有产生多少反响。
  确实,中国人缺少信仰,没有宗教上的精神支柱。这一点刘小枫先生是看得很准的。中国的“五四运动”,提出引进德先生、赛先生与公德妹妹,即民主、科学与公德,却唯独缺乏引进一个精神家园,这是导致后来中国革命不断,暴力不断的重要原因。民主也好,法治也好,科学也罢,美国的总统最后还是要把手按在《圣经》上面对上帝去发表誓言,他手中掌握的公共权力才让人放心。因为,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神的地位,那么,民主也好,公德也好,科学也罢,都容易成为权力的工具。
  经常说开放,开放其实就意味要引入东西,吸收人家的长处。但是,什么东西是值得中国人引进的呢?耶稣自然是很重要的。佛陀也很重要,可惜佛陀进入中国后就被汉化了,一千多年来到现在的佛也只是儒佛,功利色彩浓得很,弄得连佛与菩萨都成了官本位的。现在的和尚道士尴尬得要按照官位级别来生存,因此暂时不说也罢。因此刘小枫引进耶稣基督就很有必要了。
  其实构成西方文化源头的不仅仅是耶稣基督,而且还有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中国除了缺耶稣外,还缺苏格拉底。苏格拉底那深不可测的思想内涵,那种平等、自由、开放的探讨问题的方式,那敢于为真理而献身并且真的献身的英勇气概,确实是在中国数千年来的圣人贤人身上没有发现过。其实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德与中国的孔子、孟子、荀子之间的区别,基本上可以说是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上区别。前者在师徒三人身上表现出充分的开放性、包容性、与创造超越性,贯穿始终是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后者却是封闭的、等级森严的、排他性的,同时也是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这些虽然都是二千多年前的事情了,但是,文化源头留下的文化基因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消失。相反,有些还会因为时间久远而变得根深蒂固。
  改革这种状况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保持开放,始终与其他文明保持接触、交流与碰撞。文化上的开放其实比经济上的开放要更有意义。如果在这个平坦世界还口口声声“文化侵略”、“文化安全”,那是迂腐可笑的。同时也是一种弱势文化的脆弱声音。比如美国就从来不怕马列主义与共产主义,更不怕中国去美国开设孔子文化学院宣传孔孟之道。但是,中国人在公开场合谈谈《联合国宪章》、《人权公约》、《人权宣言》、《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之类的经典性文件,常常都会吓得屁滚屁流。这是一种典型的弱者心态。这就像两个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拳击手比赛,人家任由你打多少拳都行,但是轮到人家挥你一拳的时候,就抱头鼠窜,号啕大哭。其实,又有什么了不起呢?你越是不敢与人家接触,越是积贫积弱,最后终于弱不禁风。解决这个问题的法子是明摆着的,那就是开放。从经济开放,到文化开放,再到政治制度的开放,世界上一切行之有效的,就应该借鉴吸收过来。如果行不通,不是说明那个优秀东西不好,不适宜我们的土壤与气候,而是我们的土壤与气候要改变。真理是不会有什么特色的,要改变的是我们的陈腐的特色。
  引进苏格拉底有什么意义呢?
  第一,苏格拉底开创的思维法则,那就是批判、追问,刨根问底,十分认真,毫不含糊其辞。这种精神其实也就是后来的科学精神的起源。
  第二,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可以带来平等、自由、开放的对话方式,中国人总体来说不太善于讲道理,不能说与这种传统缺乏是密切相关的。苏格拉底式的对话表明,在真理面前没有谁有特权,也没有级别,只服从逻辑、理性与真相。讨论的人从来没有身份级别,在真理与真相面前,人人必须无条件服从。即使是将军、法官、智者,如果理屈辞穷的时候,也必须拜服在道理面前。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指鹿为马”、“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式的野蛮行径产生。一切都要让中国人学会讲理开始。
  第三,苏格拉底在真理面前,永不屈服于权势,也不怕多数暴政。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第四,最重要的是,苏格拉底式的思维天然是一种质疑问难式的思维。苏格拉底的对话很少出现格言警句,但是,几乎句句是讲理的,层层推进,完全合符逻辑,也完全符合常识常理。因此苏格拉底留下的不是有形的词句,而是一种无形的思维方式与对真理的热爱甚于自己的生命的精神。常读柏拉图对话集就会慢慢形成一种批判意识与追问精神。而且对所用的概念常常会有一种特别的明察与审视。这正是苏格拉底经常做的工作。
  所谓学习,真正的核心就是学会思维。所谓教育,其实也主要是这种无形的思维品质。西方教育重思维过程与探究意识,质疑问难,善于发现与创造。有浓厚的批判意识,学问即批判,继承是批判基础上的继承。批判是遵守逻辑、事实与真相上的批判,丝丝入扣,慢慢道来。创新、假设、验证、猜想与反驳,构成了整个学术发展体系。因此,无论文科还是理工科,其实对思维能力与创造力的要求是一致的。而在中国,一直有一个误解,以为理工科重思维,而文科是重背诵与记忆,其实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留下的谬误引起的。因为,中国的经典著作确实常常只是要求别人背诵记住,而不允许质疑问难,更不允许发挥。因此,中国教育历来重背诵与记忆,喜欢背诵格言警句,喜欢按照圣人的经典章句说话作文。
  读柏拉图对话集读多了,就感觉再读《论语》、《孟子》之类的东西是多么浅薄枯燥乏味。那些独断话语与语录文体,常常使人的思维断层。同时产生权威意识。两种不同文体的差异,就像围棋与跳棋之间的差别一样。一个人下惯了围棋,常常对跳棋就不再感兴趣。因为,围棋是智者的游戏,跳棋是儿童的游戏,虽然各有其乐,但是,一个人总是停留在儿童时代的游戏上是不行的。总得有所发展才是。
  不过,在目前国学兴盛,孔子崇拜风起的时期,一个人如果学会了像苏格拉底那样思考、对话,那样认真执着,常常是要付出代价的。因为,一个人学会了讲理,却生存在一大堆蛮不讲理的人群中,你用道理说话,人家用铁锤说话,此时你有头,人家有刀,你有热血,人家有枪杆子,自然,吃亏的肯定是学苏格拉底的人,而不是崇拜圣人孔孟的人。前者只服从真理,后者只服从权力或者只服从枪杆子,谁赢谁输是明摆着的。这是就个人来说如此,但是,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来说,一个不会讲道理的民族,除了学术研究上一无所成外,还只能够在世界上被孤立。那时道理上讲不过人家,经济上弄不过人家,即使论个武力也不是人家的对手,回过头来,只有拿自己的那些屁民出气,里外耍流氓。剩下的只有“倾吾国之所有,结友邦之欢喜”,宁赠友邦,不予家奴了。可见引进苏格拉底对中华民族来说是多么急迫重要了。
  2010年9月27日星期一
 来源:作者专栏 【把文章分享到         新浪微博】 顶一下(9)100.00%踩一下(0)0.00%------分隔线---------------------------- 上一篇:马克·里拉:反动的概念
下一篇:没有了
收藏挑错推荐打印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  匿名 2010-09-28 发表
支持[1] 反对[0] [引用] 把苏格拉底引进中国,把说教型社会变成说理型社会。 发表评论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互动讨论,但请勿发表无聊、谩骂、攻击、侮辱性言论。
评价: 中立 好评 差评 
表情: 用户名:田野 匿名评论 发表评论   推荐内容许锡良:把苏格拉底引进中国
刘小枫先生曾经用一本《沉重的肉身》与一本《圣灵降临的叙事》企图把耶稣引进中国。虽...
刘自立:难道只有斧头,斧头,还是斧头?
难道只有斧头,斧头,还是斧头?读索尔仁尼琴《红轮》第一卷 一 笔者在1986年,曾经译...
王石:文化要大繁荣,思想要大解放
说得痛切一点,文化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尚未召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前途未必一定是你...
邓晓芒:西方启蒙思想的本质
启蒙是在一种霸权语言自身的危机中,在以文化自省的方式反抗这种语言霸权的同时,创造...
李寒秋:革命与自由之革命与独裁
斯大林之死给了所有的共产主义国家的领导人一个沉重的教训在人类历史上曾有许多暴君非...
秦晖:西方经济学家为何都夸中国
《中国的崛起和中国模式的崛起》系列文章之二 他们表扬归表扬,要学中国都学不了,除...
同作者文章许锡良:把苏格拉底引进中国许锡良:怎样打开铁屋子?许锡良: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中为什么女流氓多?许锡良:反现代性没有意义许锡良:越南是中国最忠实的追随者许锡良:林语堂当年眼中的中国许锡良:网络就是最大的思想市场 许锡良:官员最讨厌哪些人许锡良:给我一个官做,我就放弃批评许锡良:真正的学者不要害怕孤独与寂寞七日排行胡向明:共产党意识形态魅力之谜郑荣昌:文化大革命结束了吗?秦晖:西方经济学家为何都夸中国邓晓芒:西方启蒙思想的本质葛红兵、张鹏:天人信仰·忧患意宋石男:照相政治王利平:谁害怕普世价值的到来?中庶子卫鞅:谁来开启封存的民智景凯旋:另一种东方主义刘自立:难道只有斧头,斧头,还最新文章许锡良:把苏格拉底引进中国马克·里拉:反动的概念克里斯托弗·纽菲尔德:知产阶级刘自立:难道只有斧头,斧头,还王石:文化要大繁荣,思想要大解邓晓芒:西方启蒙思想的本质赵勇、杨玲:八十年代、公共领域任凌云:马克思主义是真正的“普何怀宏:我们社会的价值观是多元李寒秋:革命与自由之革命与独裁相关文章马克·里拉:反动的概念克里斯托弗·纽菲尔德:知产阶级的结构和沉默刘自立:难道只有斧头,斧头,还是斧头?王石:文化要大繁荣,思想要大解放邓晓芒:西方启蒙思想的本质赵勇、杨玲:八十年代、公共领域、公共知识分子及其他何怀宏:我们社会的价值观是多元、二元还是一元?任凌云:马克思主义是真正的“普世价值”李寒秋:革命与自由之革命与独裁张世鹏:如何评价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秦晖:西方经济学家为何都夸中国中庶子卫鞅:谁来开启封存的民智? 全球观察
全球经济
战略与外交
区域研究宪政民主
公共政策
台海研究思想
评论历史镜鉴
旧文新读
立此存照
图说历史会员阅读
资料分享
经典视频
付费阅读各期杂志
在线订阅
杂志简介全球事务
中国研究
思想评论
历史解读当前热点
专题研究投递稿件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刊登广告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9-2010 共识网版权所有 | 流量统计
京ICP备09083132号-1 [文章来自共识网:http://new.21ccom.net/articles/sxpl/sx/article_201009282030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