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利“突击”:1228亿元布局河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03:24
英利“突击”:1228亿元布局河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2日08:19河北日报
11月21日,位于保定的英利集团向媒体披露了一份十年规划方案。按照这个方案,英利将在未来10年内,在保定投入1228亿元资金,打造一个年销售收入达到3055亿元的新能源产业园区。
这是一份足以解开人们心头疑惑的规划。
6月8日,英利创始人苗连生将天威英利的控股股东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NYSE:YGE)成功运作在纽交所上市,他本人也因此荣登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成为河北新首富。但此后苗连生一直保持低调。在上市后的5个多月时间内,他看上去没什么变化,也没有成为新闻媒体的焦点,他为什么这样沉默?他究竟要做什么?
沉默并不等于无所作为,在近5个月的时间里,苗连生一直策划着英利集团的“十年发展规划”,一个足以影响中国太阳能产业的宏大计划,就在沉默之中,酝酿成型。
1、生死时速:核心主业极速扩张
在没有通知任何媒体、没有举行任何仪式的情况下,2007年10月底,总投资30亿元的两条年产400兆瓦太阳能电池的生产线在保定悄然动工。
这是一个甚至连英利内部职工也感到震撼的决定。按照早先的规划,今年动工的三期续建工程,只是其中一条年产200兆瓦的生产线,而另一条则要等到2008年才开始动工。
“我们把原计划整整提前了一年。”英利集团项目负责人说,两条生产线将于2009年建成并达产,届时,英利的太阳能电池产业链将达到600兆瓦的产能,年产值超过118亿元,比2008年增长将近一倍。
但这只是事情的开始,按照最新计划,年产800兆瓦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完整产业链项目,将在2008年10月动工建设,这个总投资55亿元的项目在2010年建成达产后,英利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当年产量将达到1000兆瓦,总产值213亿元,利润超过85亿元,2011年,这一组数字将分别达到1400兆瓦、264.6亿元和108.5亿元。到2017年整个十年规划完成后,英利完整产业链项下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总产能将扩充到2000兆瓦。
被英利内部人士评价为“又好又快”的发展规划,来自市场越来越大的吸引力,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竞争压力。
这的确是一个太阳能光伏产业急速扩张的时代。
在国际上,欧美发达国家对光伏产业的重视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目前,美国能源部提出了逐步提高绿色电力的发展计划,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预计到2020年累计安装量达到2000万千瓦,与此同时,有39个州出台了鼓励包括太阳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措施。而日本实施的“新阳光计划”提出,到2010年安装760万千瓦的太阳能电池。
得益于对光伏产业市场的良好预期,太阳能光伏产业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开始近乎癫狂地爆发。
继2005年无锡尚德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并被称作国内光伏产业“龙头”之后,2006年,国内光伏企业在海外“扎堆上市”———苏州CSI阿特斯、常州天合光能和江苏林洋新能源等都先后成功上市,使他们在采购原料和扩张生产能力方面实现跨越。而在纽交所、纳斯达克等股市,甚至已经出现“太阳能概念股”。
事实上,这一点,从英利自身发展史上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从1998年进入太阳能电池行业,英利从亏损到盈利,用了差不多3年时间,然而从2002年至今,英利一直用一种神奇的速度扩张着,产值、利润以几何级数上升,今年前10个月,其产值已经超过30亿元,预计全年将达到40亿元左右。
“按照科学的角度审视,行业的发展必然要经过初始、扩张、竞争、整合和提升这5个阶段。目前世界光伏行业仍处于急速扩张阶段,而三年后则要面对残酷的竞争,能否通过竞争博取资源,最终成为整合者,唯一的要素就是———稳健、速度!”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说。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英利制定了看上去不可思议的核心主业———太阳能光伏发电发展规划。
按照这份规划,2008年,英利集团预计用于核心主营业务的投资将达到131亿元,规划开工的项目达11项,利用外资16亿美元。2008年到2017年,英利集团将不断扩张完整产业链项下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规模,在继续扩张目前太阳能电池板产能的技术上,将谋划薄膜太阳能电池工业园,以生产薄膜太阳能电池专用设备为切入点,发展整个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链,包括薄膜生产设备的制造、薄膜电池的规模化生产及大规模应用,以及在耗材导电玻璃等配套材料产业化等规划,薄膜生产设备计划五年共生产120条生产线,每条线产能为50兆瓦。薄膜设备将以低于目前市场价近40%,极具竞争力的价格问世,仅薄膜设备一项,2008年-2012年产值将达到224亿元,利润84亿元。除此之外,一期规模500兆瓦、总投资28亿元的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将在2009年开工建设。到2017年,英利集团薄膜太阳能电池总产能将达到2000兆瓦,即使考虑到届时销售价格下降和美元贬值的因素,也仍将取得300亿元的年产值。
一场太阳能产业发展的“生死时速”即将上演。
2、上伸下延:光伏全产业链亮相
11月,英利建设规模为60万千瓦的热电联产自备电厂正式动工建设。
据介绍,电厂总投资27亿元,2009年达产后,年新增产值12.6亿元。但追求产值显然不是建设自备电厂的目的所在:“这个电厂将为我们的太阳能电池和未来其他项目生产供电、供热。”英利副总经理王向东说。
这个电厂只是英利向新目标进军的一个基础设施准备。
事实上,英利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扩张,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从一开始,苗连生就力争产业链的完整,英利集团的产品和服务从多晶硅锭、硅片、光伏电池片、光伏电池组件,逐渐覆盖到最终端的光伏应用系统到光伏系统集成及安装。
业内人士称,太阳能电池产品的平均寿命只有25年,这种情况下,产业链条越长,位置就越有利,因为它的品质控制可以从原料延伸到成本,调整一个参数,上下游能马上联动起来。同时也能实现成本结构最优化。
但这并不能满足苗连生的内心欲求:“我的想法,是要在涉及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所有环节上出击。”苗连生毫不掩饰他的想法。
在英利的投资计划中,大型光伏并网发电逆变器和风机并网发电逆变器项目也将于明年开始实施,项目总投资15亿元,2010年建成达产后产能将达到1000兆瓦。这将使英利的产业链不断向上延伸,在产业高端的装备制造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此外,英利将有12个项目于未来几个月内相继开工:钢化玻璃配套项目、坩埚配套项目、易通焊带扩建项目、钢线项目、线锯开槽项目……12个总投资56亿元的项目几乎涵盖了整个太阳能光伏产业产业链的所有环节,更重要的是,这些项目建成之后,在各领域都将替代进口产品,实现国产化,这不但有利于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更能大大降低英利的生产成本。
唯一令人疑惑的是,这其中竟然不包括硅料生产。
目前世界太阳能光伏企业爆发式增长,作为所有光伏企业的生命线,硅料已经成为制约这些企业发展的最难关。甚至有业内分析人士指出,2008年,将是太阳能光伏生产企业最为难熬的一年———过不去硅料这个坎儿,将有企业被迫关停。
而英利的硅料库存,尽管目前延长到了80天左右,并不存在一些企业停工待料的问题,但也一直依靠从硅料企业订购。
“尽管目前我们尚未涉及硅料行业,但我们不排除在未来建设硅料生产线的可能。”苗连生说,如果能够生产硅料,英利集团将彻底摆脱原材料受制于人的形势,同时使自身的产业链完全闭合循环,在未来竞争中将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
3、产业新梦:造就新能源工业园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国内风电产业的消息接连不断:内蒙古成为国内最大风电基地,黄骅百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开工建设,大唐国际投资40亿元开发崇礼风电……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我国风电机组约75%依靠国外进口。“国外风电机组价格贵,进口这些设备有时候要等2年时间才能到货,我们等不起。”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指出,如果能引进技术形成风机设备总装,并尝试将其中关键配套零件国产化,改变我国风电机组技术水平低,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未来市场将不可估量。
英利显然意识到,这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
“总投资31亿元的单机3兆瓦陆上风机生产项目,总投资30亿元的单机3兆瓦海岸滩涂风机生产项目,单机6兆瓦大型海上风机生产项目。”王向东一一列举英利即将开工建设的风机项目。
这些项目将引进西班牙安迅能公司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在2010年达产后,将形成年组装2000台大型风机的能力,总产值将超过600亿元。而在2013年之后,英利还将投入260亿元,进行生产风机总装所需的关键材料和零部件的国产化,2015年达产后,预计年新增产值380亿元。
“风电产业是我们规划中英利工业园区版图中的重要一环。”苗连生说,他一直希望建设一个类似于海尔工业园这样的产业聚集园区,在这个园区内,核心主业只是一个组成部分,而大量的产值、利润则来自于配套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
实际上,英利的园区规划已经正式出台。按照设想,这个园区将包括核心主营业务产业群,和新主营业务配套的关键原材料、备品备件、自备电厂企业群,占地1万亩的风能、太阳能热发电、为风机并网发电和光伏并网发电配套用大型逆变器等其他可再生能源产业群,以及公共设施配套生活、服务体系建设。
“那时候,一个产业链完整、产业形态多样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将成为河北高科技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苗连生说。
□本报记者徐国栋[保定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