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交时代 网络把人们变得无处藏身 - ZDNet China - Where Techn...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57:47

新社交时代 网络把人们变得无处藏身

ZDNet 网络安全频道 更新时间:2008-01-04 作者: 来源:ccidnet

本文关键词:社会网络 互联网

 

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便捷,这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扫除了人们情感交流的障碍,但是,当网络把人们变得无处藏身,原本的便捷或许就成了一种束缚。

霍华德.莱因戈德是较早把网络交流作为独立的对象进行系统观察和研究的人之一。他认为,在媒介饱和年代,网络沟通将重新塑造人们的个性和情感,并将对群体观念和人际关系构成挑战,甚至挑战了权力集团对传播媒介的垄断。

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已经开启了社交的新时代,但网络沟通所带来的挑战是好是坏,却值得人们探讨和深思。

多面互联网

在城市钢筋水泥的森林中,每个人都是步履匆匆,一张张面具背后掩饰的是一颗颗孤独的心,每个人都急切需要快捷便利而又自由的交际方式。

过去,相隔千里的两个人只能通过书信沟通,后来有了电报、电话、互联网,交流的方式不断进步,交流的便捷性也大大提高。电影《手机》里,主人公严守一带着表嫂到镇上打电话的情形已经逐渐消失。

与手机通讯相比,互联网的优势更为突出,人们不仅可以进行即时交流,还可以分享文字、图片、视频等。

虽然互联网给人们的交往提供了便利,但人们并没有因此少了对它的审视。正如电影《手机》中费墨所说的,这种多角度的沟通已经“近得叫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在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在不经意中选择着逃避。

很多人的手机通讯录都存得满满的,可是,只有少数几个号码被使用;在MSN或者QQ里,有时候会有很多好友在线,但很少会打上一个招呼;在被人们所称道的SNS网站里,账户已经注册了有一段时间,圈子里也有很多的朋友,却难得去朋友的页面上看看。

《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的作者曼纽.卡斯特就曾对有关虚拟社会交往行为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他认为大体上可以分为三派:一是乐观主义的期待,强调网络传播产生新的社会交往形式,并将与新的都市生活环境相适应;一派则体现出强烈的批判意识,认为电脑带来社会关系的非人性化,互联网的使用加剧了人的孤独、疏离感,甚至是沮丧的感觉。第三派的观点带有某种折衷主义色彩,认为虚拟社群独立于现实社群之外,与之互动,但并不对立。

连线未来

就像所有的事情并非是非黑即白,在曼纽.卡斯特对虚拟社会的交往行为总结的结果中,人们相信,新社交时代的发展更有可能倾向于第三派。只不过,这样一个态势在今天还没有完全形成。

有互联网观察人士认为,阿里巴巴的上市,标志着中国的电子商务和美国走上截然不同的路。中国互联网现阶段重心在于发展“产品的交易”,美国则是走过“产品的交易”,进入“情感的交易”,这正是MySpace、Facebook之类的SNS网站广受关注的原因。

单纯从发展演变来看,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不过,即使在互联网刚刚出现时,它就已经成为加强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工具,这不仅在美国如此,在中国也是如此。

只不过,人们在互联网应用早期,更多地将其作为一个虚拟世界来看待,每个人在上面都在展现一个亦真亦假的自我。在虚拟世界给人们带来了足够刺激后,作为一种工具,人们开始还给互联网最初的意义——让人们更加便捷地交往。

于是,将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东西复制到互联网上成为一种选择。在网上的圈子与现实的圈子并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它使人们的交往更加便捷,圈子里的人不仅能够在现实中相聚,如果他们愿意,也能时刻在网络中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