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基础货币发行体制改革在即 别梦想资产价格飙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59:52

人民币基础货币发行体制改革在即 别梦想资产价格飙升  
  叶檀
  
  2010-8-31 每日经济新闻  
  央行发出改革基础货币发行体制改革的信号,这是中国主动调整基础货币发行体制的重要举措。
  8月27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出口收入存放境外政策试点的通知》(下称《通知》),决定自2010年10月1日起,在北京、广东(含深圳)、山东(含青岛)、江苏四个省(市)开展出口收入存放境外政策试点,试点期限为一年。《通知》同时指出,试点企业存放境外出口收入的年度总额不得超过其上年度出口收入总额的一定比例,该比例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确定和调整。
  我国的基础货币发行体制是落后的,在金融战争中丧失了主动权。我国以外汇占款为主的基础货币发行体制,从根本上来说是为外向型经济服务,即将人民币汇率抑制在一定的低位上,以刺激出口规模。目前汇率已经开始逐渐走向浮动,僵化的货币发行体制既无法适应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同时在外部消费需求下降、外汇储备过高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扬的冲击下,货币政策可能与经济形势完全背道而驰。
  我国在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之前,央行再贷款一直是基础货币发行的主渠道,但在1994年之后,外汇占款开始逐渐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流。
  1994年汇率并轨当年,我国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货币就占了当年基础货币投放量的55.5%(此前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投放的比例一直都是维持在10%以下的水平),并且此后连续数年,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自1994至1997年,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外汇占款”分别增加3740.51亿元、2292.65亿元、2804.23亿元和3070.62亿元)。自2003年起,WTO协议签订之后中国出口大增,外汇占款成为我国基础货币发行的主渠道。期间只有东亚金融危机后直到科网泡沫破裂,中国外汇占款放缓,自1997之后至2001年的大约5年时间内,外汇占款多数年份维持在10%以下。
  面对天量的外汇占款,国内通胀压力居高不下,央行只有靠央票净回笼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回收过剩的流动性。笔者形容央行试图拿两块擦桌布吸干海水,直接导致国内货币购买力节节下降,外汇储备填了美债的无底洞。
  来看一组数据就知道中国货币发放之可怕。2009年底,我国33.54万亿元的GDP规模,是1978年3645.2亿元GDP规模的92倍;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M2从1978年的859.45亿元增长到2009年底的60.62万亿元,为705倍;狭义货币供应量M1从1978年的212.03亿元,增长到2009年底的22万亿元,达到1037倍。大幅高出同期GDP和物价CPI增长之和。加上货币乘数很高,2009年金融风暴剧烈冲击,1月达到3.83,此后一路反弹,货币购买力不下降才见鬼。
  国家外管局发出的《通知》,是减少基础货币投放的重要努力。
  以往企业出口获得外汇必须强制结汇,把外汇当宝贝上交给央行,由央行到境外投资。秉承安全第一的原则,投资到各优质主权债,近两年增加了资源矿产等实物资产,但相对于节节上升的外汇仍然是杯水车薪。截至今年6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高达24543亿美元,同比增长15.1%,规模居世界第一。人民币汇率简直成了现成的箭靶,无论是美国人的朝不保夕的负债消费,还是全球的债券泡沫,全都可以从强制结汇、人民币过量投放找到源头。央行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对外必须应对顺差过大、汇率过低的指责,对内必须应对基础货币发放过量、靠通货膨胀掠夺民财的指责。
  现在央行可以松一口气。从10月1号开始,京、粤、鲁、苏四地不必强制结汇,可以将出口收入存放到境外。这就意味着,这部分外汇不再强迫转为央行的基础货币,央行可以直接从源头上减少货币发放量。
  这部分资金量不少。2009年上述四省(市)的出口额约占全国总出口额的约57%。当然,这绝不是说10月1号以后将减少50%的基础货币发放,目前只是某些企业的试点,并且试点企业存放境外出口收入的年度总额不得超过其上年度出口收入总额的一定比例,主动权控制在央行手中。什么时候想增加发放量,收紧一些就行。从这两年的情况看,M2保持在17%是个各方满意的指标。
  人民币基础发放紧缩,是全球货币政策正常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不会导致国际美元减少,但会减少中国央行对各国国债的购买力,总体而言,全球以信用货币以及货币乘数都将有所下降。
  一项重要的改革已经开始,将深度影响中国的资本货币市场,别梦想汇率大幅上升、房价、股价飙升了

作者:devilnerve  回复日期:2010-08-31 12:55:19
  一个国家的金融开放程度跟民智是成正比的  一个国家或地区新闻台的数量的跟播报的频率跟民智是成正比的。
  因为金融是一个需要时刻关心全球时事政治的领域,需要最大程度上获得准确的消息,消息的真实性必须得到保证。
  所以有的国家金融领域不能开放,一旦开放,就必须允许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道琼斯这些公司进来,进必须允许苹果报,明报,壹周刊,争鸣这些媒体发行。因为金融领域开放,代表信息必须对称,不可能在市场跟国际接轨了之后GFW里面看不到GFW以外的消息,那样子交易人会暴动。GFW对于路透社,Bloomberg,Google就不能继续封锁,如果某币要国际化,世界级的评级机构跟市场调查机构也会进驻,那么捅鸡鸡的假数据就会被揭穿。
  这又是一个两难,两难哥可能又要搞一个有某国特色的国际金融领域开放,比如说现在的定点结算。像对巴西,马来西亚,这些没有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道琼斯,Bloomberg,市场调查机构的国家定点开放。为什么呢。因为一旦对有这些机构的国家开放,这些国家出于对他们的投资者负责,就必须确定消息的可靠性,及时性。
  接下来某国的国债要开国际市场,我估计,会全部打包委托在汇金二号的名下发行,这些所有信息源都是汇金二号,而不是某国,想到于国际市场买的某国国债是汇金二号的企业债,但是是由某国担保的。
  出于我对某国的了解,他们一定会这么干的,一帮猪脑子,我拿屁股想都知道他们想干什么。所以大家尽可以看看某国的这些花招还能怎么玩。
  耍那么多心眼,累不累啊。  2010/09/01 15:58:19别让国有企业成为中国的“太监”刘罡     中国官方媒体总教导我们说,国有企业是共和国的“长子”,但我却越来越觉得国有企业正在成为共和国的“太监” ──一个六根不全、身份特殊且心怀叵测的群体。为什么在局外人眼里形象猥琐的“太监”,在官方媒体眼中却是需捧在手心里的“长子”呢?一个重要原因恐怕是执政者离不了自己的“近卫军”。
    纵观中国历史,大凡汉人坐江山的朝代,总难免出现太监得势的局面。在笔者看来,这主要是因为中国自秦代以来就实行中央集权制,在皇帝和百姓之间缺少一个拥有实权的贵族阶层作缓冲,而皇上又不能成为孤家寡人,总需要有一批信得过的人拱卫在自己周围遮风挡雨,于是皇帝的奴才便近水楼台先得月,成为了封建皇权下的特殊利益集团。元代和清代是少数民族坐天下,蒙古人和满洲人这两个统治民族本身就是拱卫在皇帝周围的天然近卫军,自然不劳太监横插一脚了。
    用太监当近卫军有两个明显好处,一是其“六根不全”,缺乏谋朝篡位的先天条件,只能依附于皇权;二是他们缺乏在社会上自立的能力,其权势和荣华全来自皇帝的赏赐,老板一翻脸,立马就可以把他们从九霄云端打入十八层地狱,因此容易掌控。我之所以觉得国有企业像“太监”,主要也是基于它们在这两点上的相似性。首先,人们常爱说国有企业最大的问题是“所有者缺位”,因而很难说它们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这不就是“六根不全”嘛,有了这种先天劣势,国有企业想离开政府这个老板去单飞确实很难。其次,国有企业掌门人的权势和地位都是政府给的,只要一被“双规”,多么牛气冲天的人也会如人间蒸发般消失于江湖,远如陈同海,近如张春江,都是活生生的例子。相比之下,靠自己努力打出一片天地的民营企业家就没那么老实了,中国昔日首富黄光裕虽然二审仍被判14年监禁,但黄老板在狱中依然把一场国美控制权之争玩得有声有色。
    太监虽然可以帮皇上的忙,但也可以坏皇家的事。在封建时代,如果太监的权势太大,那么作为社会中坚阶层的士大夫就会觉得世道不再清明,就会与皇上离心离德。在当今时代,如果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太大,为中国经济提供着大部分增长活力和就业机会的民营经济就会觉得受到遏制,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就会受到质疑。更重要的是,如果太监集团的势力过分膨胀,它还有可能反过来倒逼、控制皇权,以奴欺主,唐朝时宦官集团可以决定皇帝废立的现象就是明显例证。中国的国有企业虽然现在还没到尾大不掉的地步,但它们某种程度上说已经形成了一个特殊利益集团,开始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国家博弈。比如说,近年来政府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出台了不少,但限制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那堵玻璃墙始终无法捅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有垄断企业在从中阻挠。
    平心而论,就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而言,国有企业有其一定的存在必然性和必要性,政府顺应时代潮流的做法应该是把它们逐步推向市场,使之成为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经济实体,最终成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公众公司。如果政府只从一己私利出发,利用国有企业的先天缺陷,使之成为给自己保驾护航的驯服工具,这既不利于整个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也会给政府自己的施政埋下隐患。一句话,别让国有企业成为中国的“太监”。 蔡定创:“印钱消费”的理论要点  
  关于“印钱消费”理论在我的论著《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中第一次阐述后,陆续有一些读者发出质疑和不解,这里归纳几个要点以便于读者准确理解该理论。
  1、“印钱消费”中的“印钱”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或文字的借用,不能直接将“印钱”的概念直观地理解为“印钱消费”理论。在《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中,印钱消费理论有第七、第八两章作论述,他是投资与消费的均衡理论的延续,离开了投资与消费的均衡理论作基础,“印钱消费”理论就缺乏根基,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印钱消费”理论。
  《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中的第七章对一些缺乏马克思经济学基础的人来说确实难懂一些,特别是数量化的投资与消费经济模型的演进,没有一点读书的耐性很难体会到其中的精髓,但把握其要领却不难,即在发展空间足够大时,不同的投资与消费比,会产生不同的发展速度,对这一点的结论还是很容易得出来的。此其中就隐含了“印钱消费”的理论前提。
  2、《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书中定义了“印钱消费”的适用条件有四。如果不在此适用条件范围内,例如,使用扩展性的财经政策于政府投资,那就不是“印钱消费”而是凱恩斯主义,或是其他的通货膨胀政策等的运用。其实,因投资而产生的消费自然也包含在“印钱消费”的理论原理中的,在这一部份中“印钱消费”理论与凱恩斯主义稍有些交集,这两种理论的各自边界在书中是定义得十分清楚的。凱恩斯理论仅只强调扩张投资的办法,由此而增加社会就业量,此在使用上是有局限性的,它会使投资与消费的矛盾越发加大。因此,在《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中,作者特别详仍地分析了凱恩斯主义的应用条件与产生滞胀的根本原因。而“印钱消费”则是基于平衡投资与消费,直接从解决从解决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的矛盾(无限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与有限消费之间的矛盾)入手,不管是着眼点还是从解决问题的手法来说,都是远高于凱恩斯理论的。因为此不仅仅是从中间消费上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而是直接从消费这个终端源头上解决资本主义无限发展的生产率与有限消费之间的矛盾,而解决的手段却是符合资本主义利润导向的原则的。
  3、“印钱消费”是主权货币国家才能进行的行为。关于此一点,在《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中虽然没有明说,但其中是隐含的。因为蔡定创的《当代信用货币论》中的信用货币,是主权国家因为主权,才能产生和发行的货币,不是金本位制货币,也不是区域中的货币。例如,港币就不是主权货币,本次希腊主权债务危机中的欧元,对希腊来说也不是主权货币。不是主权货币就不能进行“印钱消费”。
  这就是为何美国政府巨额负债,并不构成危机,美国次贷危机中用“印钱”就能消解,而希腊债务一个“评级”就能使其债务信用崩溃的原因。
  在我早前几年的一系列关于人民币国际货币化的论文中,一直坚持人民币国际货币化过程中绝不能走“亚元”的道路,而应是人民币的独立国际货币化,就是因为此原因。
  4、 “印钱消费”是一种在产能已发生过剩情况下如何正确应对的一种隐含规律,只有当人们在实际应对政策中不自觉地运用时才转变为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例如,美国这几十年来虽然都是奉行弗里德曼货币理论,并没有主动地意识到“印钱消费”理论的存在,格林斯潘是最初的赤字财政政策应对也只是为了通过贬值美元获得降低实际债务的好处,而最初的国债政策,也是为了满足世界各国对国际货币流动性的需要。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发现,只要根据发展中国家产能过剩情况控制适当的比例,国债的绝对数量并没有限制。因此,不知不觉间、或者说不以格林斯潘的个人意志为转移,格林斯潘就被“印钱消费”的规律所支配。虽然格林斯潘自身始终并未从理论上意识到,只是将此作为独家秘籍而占占自喜。西方世界难解的格林斯潘“利率之谜”也讨论多年。因此,我这里之所以要说此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规律,也就包含着,虽然人们并没有从理论上认识到规律的存在,经济实践者出于最佳选择应对措施时,却不自觉地被应用着。而被“印钱消费”的国家,出于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虽然从国家层面来说是极大的国民福利流出,也还是心甘情愿地接受被“印钱消费”;他是一种经济制度的使然,任何人都不能阻规律发生作用。
  5、《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一书第八章导读中就指出:在“印钱消费”规律作用下,就形成了美国人印钱制造需求帮助中国人消费的当代奇观。中国至今为止一直是被“印钱消费”的国家。我国当前所持美国国债就是一种美国“印钱”,消费中国相对过剩产能的最典型的实例。
  有些人将当前的通胀说成是因为“印钱消费”,此是对我的“印钱消费”理论的一无所知。中国到目前为止还只是被“印钱消费”的国家,从来也没有自已行过“印钱消费”(必须要从理论上分清楚,类似蒋介石大印纸币以支持内战并不是“印钱消费”),何谈被“印钱消费”理论的危害?通货膨胀另有原因。此我已在《通胀发生机制》(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470e790100kgm2.html)一文作了论述。
  6、中国能不能“印钱消费”,如何实现自已的“印钱消费”?此在《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一文中都已作了回答。我国必须摆脱被美国“印钱消费”的地位,才能自已行“印钱消费”理论。只有当中国也会“印钱消费”时,中国才能超美国而成为第一世界大国。
  7、“印钱消费”理论是一种为贫苦的劳动者谋福利的理论,他是一种从国家政策层面上解决矛盾的措施,因此需要真正人民民主制度的配合才有可能。此在《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的最后一章最后一节中也作了说明。但在此也同时说明,“印钱消费”其实才是促使资本主义渐进地走向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引导世界走向大同的理论。
  附: 什么叫“印钱消费”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470e790100if04.html)
 什么是“印钱消费”?
  《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揭示了当代经济具有一个经济构架(“双轮经济”构架)、二条发展经济规律(“货币放大”规律、“印钱消费”规律)、三大货币运行原理(发行价值原理、派生乘数原理、股市价值原理),“印钱消费”就是当代发展经济的两大规律之一。       什么叫“印钱消费”?   用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比如国家电视机的生产能力为1000,社会只消费了800,还有200不是没有人要,而是这200个家庭没钱购买。也就是说,此产能过剩是由于社会有效消费不足所引起的。电视机是生活必需品,而且,这200台电视机(或者是住房也一样)如果卖不出去,就要倒闭2家工厂,同时造成200人失业,因为这200人失业又会进一步减少社会的消费能力,造成生产过剩的连锁反应。怎么办?  此时,国家就可采用由国家赤字或透支的形式,给这些没钱的人增加工资、或直接增发福利的方式,使这些人有钱购买这200台电视机。由此,1000台电视机产能得到了全部实现,工厂的生产得以继续进行,这200个工人也不用失业,资本也有了利润,只不过此时的国家增加了一笔透支或赤字账目。这就叫“印钱消费”。这种情况下的社会价值已通过劳动得到了补偿,政府的赤字账目只不过是一个纯粹的数字而已,因此并不会发生通货膨胀。相反,如果不这样做,反而会因为产能过剩,产品卖不出去而引发经济危机。  真理多走一步就会变成谬误,“印钱消费”规律有严格的限制条件,并不是任意的乱印钱滥发货币。归纳“印钱消费”规律适用的条件,有如下几点:  ① 社会有过剩产能,所增加的消费在过剩产能范围。或者有过剩的投资货币,则增量消费是一个渐进诱导投资资本进入的过程。  ②“印钱消费”应主要地应用在第二部类中,消费需求不足就是表现在第二部类,相对第一部类来说这个部类低端劳动者就业量大,投资少见效快,生产周期短,容易发挥第一部类过剩的基础设施优势。  ③ “印钱消费”量不应超过从实体经济所溢出的过剩投资货币量。前面第四章中已论述了,投资货币不仅仅是从实体经济中产生,虚拟经济也产生投资货币。但只有从实体经济中所溢出的投资货币才表示有等同的商品闲置,生产能力闲置,虚拟经济中所产生的投资货币并没有相对应的实物商品保障。实体经济中所溢出的闲置投资货币量是很容易从国家统计数据中计算出来的。  ④ “印钱消费”应在没有资源瓶颈的领域。在有资源瓶颈的领域赤字消费并不是不能进行,而是指会因此增量消费,虽然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同样被创造和补偿,但也会因资源更紧张而涨价。但是如果是国计民生所必须的,涨价也应进行。  其实,中国的2.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就是一种由美国人印钱消费中国产品的“印钱消费”活生生的例子。因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就产生中国的资本家为美元而生产。如果政府改为印人民币,也是同样,资本家只要有利润就行。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外汇储备=政府的赤字(等效)。  “印钱消费”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认识其规律并为之所用,可以用于快速发展经济。害怕和诅咒是愚蠢的。   “印钱消费”是一套严整的理论,真正要理解“印钱消费”理论,单靠上述的简化性的比喻来理解是不行的,不可不看《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当然,其中的第七章、第八章是专门论述宏观经济的部份的针对性更强些。有不少习惯望文生义的人,自以为理解了“印钱消费”其实可能距我所说的“印钱消费”理论相距很远,因为“印钱消费”是一种货币运行的内在机制、是一种潜在的规律,不是一个比喻所能概括的,更不能从字面来理解它。就目前来说,真正能理解它的人并不多。但是它却是理解当今经济现象、解破当前各国发展困局的一把鈅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