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你的声音——让我们像弗兰克那样《活出意义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4:53:25

倾听你的声音——让我们像弗兰克那样《活出意义来》

2007-08-16 08:22:09 来自: 牧歌(GOOGLLL)

来自王利群网络博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dcbb7f010008rm.html


一位自杀而被抢救回来的来访者坐在我的面前,
我看着她的眼睛,无光;
我用眼神鼓励她说话,无语;

我问:你需要我怎样帮助你?
她答:帮我找到生命的意义;

“你为什么自杀”?
“活着没意思……”

这是我工作中的一个真实情景。
她眼里的空洞令人心痛、令我难忘……

让我们走近弗兰克,像他那样《活出意义来》!

二战期间,维也纳大学医科毕业生弗兰克先后被囚禁在奥斯维辛、达豪和其它几个集中营里。他凭着非凡的运气和强壮的体魄幸存了下来,由于他身强体壮,狱卒们一次又一次地挑选他从事繁重体力劳动,而没有将他处死。战争结束后,他回到维也纳大学,担任神经学和精神病学教授。
  
在集中营里,弗兰克观察了人们处于极端条件下的行为,当时生存的可能微乎其微,无法抗拒的绝望情绪笼罩一切。
  
他不仅没有绝望,还在获得解放后,用自己的经历形成了在各种条件下生活的哲学,从最恶劣的环境,到今天我们许多人享受的舒适环境。
  
寻找幸福的理由
  
弗兰克于1997年仙逝,享年92岁。在世时他生性乐观,但他很明确的是:人无法命令或强迫自己乐观。
  
他不认同美国人追求幸福的观点。“幸福无法追求;它只能产生 ……人不能追求幸福,只能寻找幸福的理由。”
  
怎样才能找到幸福的理由呢?不妨在工作和生活中寻找意义。正是不断寻找意义,才使我们既有人情味又幸福。
  
你很容易想当然地假设,即然弗兰克坚持认为意义很重要,他肯定赞成原则重于利润,家庭重于工作。其实,弗兰克并没有对人们的选择做出任何评判,他说,每一个人都必须在自己的生活中、在每一种情境中发现意义。
  
即使是在集中营里,他也劝告自己的狱友,要找到继续活下去的理由。比如可能有亲人在等待他们(他们不会知道,大多数亲人已经死去),而弗兰克的理由是,他仍然希望出版自己的书,尽管手稿已被没收。
  
不应追寻抽象的人生意义
  
在不那么痛苦的年代,关注重要事物就容易得多,但同样是高度个性化的。你无法抽象地追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正如你无法笼统地问下一步棋该怎么走。
  
“离开了对奕中的具体情况和对手的独特个性,完全谈不上哪步棋是最好的,甚至谈不上是合适的。人的存在也是同样的道理,人不应追寻抽象的人生意义,”弗兰克写道,“每个人的天职都是独特的,正如他执行这个天职的特定机会一样。”
  
但在让人们决定自己的目标的同时,弗兰克也有一些普遍的建议。他对寻找某种途径来逃避压力的观点持批评态度。“精神健康建立在某种程度的紧张基础上,即已经取得的成就与仍应取得的成就之间的紧张,或现状与理想之间的鸿沟。”
  
所以,未发挥的潜能不应该是忧虑的原因,而是让你不要停下来的一种鞭策。探索更平静的、没有任何挑战骚扰的生活,是不太可能带来幸福的。
  
但往昔也不容忽视。弗兰克说,你的过去很重要,因为没有人能将它从你那里夺走。“不仅是我们的经历,还有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或许有过的一切伟大思想,我们遭受的所有苦难,都不会丢失,尽管已成往事;往事因我们而存在。存在过也是存在,或许还是最确切的一种存在。”
  
工作也和生活一样,失去一份工作或被迫提早退休也许令人难受,但没有人可以夺走你曾经有过的身份和曾做过的事。
  
有时候,弗兰克建议人们改变他们的境遇。有一名驻维也纳的美国外交官曾求助弗兰克,因为他的职责与他反对美国外交政策的立场之间有冲突。这名外交官的心理医生告诉他,美国政府代表他的父亲,而他与父亲之间有着仍未解决的冲突。弗兰克建议他转行,他做了,结果圆满。
  
但如果你不能换工作呢?你仍可以选择对待你所拥有的东西的方式,比如你对工作有多少自豪感,你如何找到发展的道路,不论发生了什么。
  
弗兰克回忆起集中营里送掉最后一片面包的狱友们。“也许这样做的人数量不多,但他们提供了充足的证据,证明人有一样东西是夺不走的,那就是人类最后的自由:在任何给定环境选择自己的态度,选择自己的路。”

人是一种寻求意义的生物,追寻生命的意义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动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神经症。如果说弗洛伊德时代的神经症主要是性挫折引起的,那么今天的心理问题则主要来源于生存挫折和彻底的无意义感。一个感觉不到痛苦的人是不是心理比较健康?心理健康的人或许更能体验到痛苦,只是他们能赋予痛苦以意义,这样痛苦不仅变得可以忍受,甚至能激发出生命的潜能来。

意义其实无所不在。面对眼神空洞的自杀后被抢救回来的来访者,我在思考着怎样与她一起去寻找她生活的意义。

让我们一起走近《活出意义来》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博士,这位著名的精神治疗法的代表人物,曾是二战期间纳粹集中营奥斯维辛的一名俘虏,《活出意义来》一书正是作者对集中营浩劫的描述。

弗兰克的双亲、兄长、妻子,不是死在牢营里,就是被送入煤气间,一家人只剩下他和妹妹。这样一位丧尽一切、历劫归来的生还者,这样一位历经惨绝人寰遭遇的精神医学家,他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必然值得我们洗耳恭听。

《活出意义来》一书的意义在于:它不单纯是对集中营的报道和实录。书中甚至没有那种屡经描绘的大恐怖,而是着眼于对包括作者本人在内的营中俘虏,为图生存而奋力挣扎的艰辛的关注。由于所有的事实真相都附属到了一个具体人物的经验之上,这些事实真相连同整本书一道,都具有了可信度和特别的深意。更为重要的是,弗兰克在寻找并肯定生命的意义时,还正视并归纳出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生存挫折”,认为由无意义感和空虚感捏合而成的生存空虚,是现时代人们看不清或看不到生命意义的原因所在。如此中肯和真诚的话语,读来自然令人倍感亲切和信服。弗兰克在书中反复强调:无论处境多么悲惨,我们都有责任为生命找出一个意义来——这正是他“意义治疗法”的精髓。弗兰克不仅为我们指出了问题的症结,也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活出意义来》中有不少感人的描述,读后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奥斯维辛的第二夜,于疲惫已极的熟睡中听到一把小提琴幽幽地奏出一首凄怨欲绝的探戈乐曲。弗兰克不禁随着琴声掩泣,因为,当天正值一个人的二十四岁生日,这人身在奥斯维辛的另一区,与弗兰克咫尺天涯却不能相见,音讯全无。这人,是弗兰克的妻子!就是承受着如此悲痛的弗兰克,不仅自己对生命的意义坚信不疑,还关爱到他的难友们。他在牢中与难友一同举行过一次“集中营治疗会议”,劝导难友“任何人只要活着,就有理由去怀抱希望”,“不论经历了什么,都可以成为来日的一笔资产”。他还谈到未来及其阴影,更提到往昔和往昔的一切欢乐,也谈到“过去的光辉如何照耀着此刻的昏暗。”他认为人类的生命无论处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其意义。这种无限的人生意义,涵盖了痛苦和濒死、困顿和死亡。

独一无二的特性使得每个人都与众不同,也使得每个人的存在有其意义,这种特质与创造性的工作和人类之爱息息相关。《活出意义来》一书不是问生命的一般意义为何,而是问在一个人存在的某一时刻中的特殊的生命意义为何。“一个人不能去寻找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特殊天职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体地去实现的。他的生命无法重复,也不可取代。所以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也只有他具特殊的机遇去完成其独特的天赋使命。”“一个人一旦了解他的地位无可替代,自然容易尽最大心力为自己的存在负起最大责任。他只要知道自己有责任为某件尚待完成的工作或某个殷盼他早归的人而善自珍重,必定无法抛弃生命。”每当看到这样的段落,我都不禁为那些未看过此书的“伤心人”和轻生者惋惜。在弗兰克看来,只要有“求意义的意志”存在,不仅生命和爱,就连“苦难”和“痛苦”都深具意义。

《活出意义来》是精神医学的经典论著,我却不愿将它仅仅视为如此。诚如戈登·欧伯先生所言,“本书富有文学与哲学的双重价值。”

今天,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再生活在集中营中,但生命的意义仍然是一个问题。在弗兰克看来,忙碌而积极的生活,其目的在于使人有机会了解创造性工作的价值;悠闲而退隐的生活,则使人有机会体验美、艺术或大自然。至于既乏创意、又不悠闲的生活,也有其目的:它使人有机会提升其人格情操,并在备受外力限制的情境下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
  
意义原来无所不在,全看你能否发现!

我和来访者一起朗读我自己排列的“六首诗”连读,读到第四遍时,她泪流满面……

沉默……
沉默……

力量积聚的沉默……

抬起头来,她的眼球转动开始灵活、灵动……
还是没有笑……

唱时间地注视着我,
说:“我要去寻找……”

紧紧地握我的手,眼睛看着我,还是没有笑,眉头开始锁着……

“我要去寻找……”

她走出我的咨询室,我的心和目光追随着她思考的轨迹和在人群中的行走的背影……

一月以后,我收到短信:

王老师,我在继续寻找,活着、寻找……
放心,我不会再自杀!

谢谢弗兰克,谢谢你引导我们的寻找,谢谢你穿越集中营、走出死亡后带给我们的生命意义!

《活出意义来》!
我大声地喊出!
从心底里喊出,《活出意义来》!
在这个早春二月!
(今年的春天真是早啊,早于春节了!)


附:弗兰克的意义疗法简介

作为医学博士的弗兰克,是纳粹杀人世界——奥斯维辛集中营极少数几个幸存者之一。
   
从1942年至1945年,弗兰克医学博士、维也纳罗斯儿童医院神经病科前主任的工作是精疲力竭地挖掘地沟和隧道,或者铺铁道。经常在寒冷的冬季只有极单薄的衣服御寒。这时他除了“赤裸裸的生命之外,已经没有任何东西能丧失了”。这时只有“服从生活的命令”。弗兰克从集中营回国时有了这样的认识:人在任何情况下,都选择他们行动的能力。弗兰克援引尼采的观点:懂得为什么活着的人,无论什么样的生活他都能忍受。他认为,在一切情况下包括痛苦和死亡在内,都能够发现生活的意义。
   
战争结束后,他重新工作,即研究意义意志对人的存在的重要性的学说。在弗兰克的人格动机体系中,起支配地位的动机是意义意志,它对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用意义意志治疗的方法他称之为意义疗法。

弗兰克的意义疗法强调人生活意义的重要性,以及帮助那些缺乏生活意义者的治疗技术。他认为心理健康者勇于对富于挑战的生活意义的探索,他认为我们越能超越自己,把自己献给一种事业,就越能成为完美的人。这就是健康人格发展的最终目标。

弗兰克把缺乏生活意义的状态称之为意向性神经病,患这种病的人生活状态是缺失意义、缺失目的、缺乏目标的。这种人生活在空虚状态之中。弗兰克这样描写他的俘虏伙伴:“灾难使他在生活中也看不出意义,没有目标,没了目的,因而也就没了坚持下去的意义。不久他就死去了”。弗兰克证明在各种文化背景下,包括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文化背景中,。广泛存在着生活空虚状态,而且正在迅速地蔓延着。弗兰克治疗意向性神经病的办法,对于帮助每个人获得生活中的意义感和目的感都是适宜的。

弗兰克认为任何情景都有意义,不是某种情景没有意义,问题在于我们怎样发现这种意义。

弗兰克在奥斯维新辛曾经处在可怕的痛苦、寒冷、饥饿、恐怖之中,但他强迫自己去思考其他问题时,他头脑中突然产生了自己在漂亮的演讲厅里报告集中营心理学的表象,他的情绪高涨起来了,摆脱了当时的痛苦和绝望。

复杂的富于挑战的对生活意义的探索,会增加而不是降低内心的紧张程度。弗兰克把这种紧张的增加看成是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生活缺乏紧张,缺少了意义,注定走向意向性神经症。在已经达到或完成的任务目标和应该达到的或完成的任务、目标之间,保留着一定程度的紧张。在我们是什么样和应该是什么样之间保留着距离。这个距离就是健康人永远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为生活提供意义。不断完成的新目的的挑战给生活提供了兴趣和刺激。抛弃对生活意义的探索,,就会造成生活空虚、感到厌烦、冷漠和没有目的。

弗兰克论述了三种向生活提供意义的方式:
对世界提供某种造物的方式,
从世界中吸取经验的方式,
以对痛苦采取态度的方式。

与向生活提供意义的方式相对应,也有三种最基本的价值体系:

创造的价值、
体验的价值、
态度的价值。

创造的价值实现在创造性活动和生产活动中,通过创造有形的产品活动、无形的思想活动或提供其他东西的活动向生活提供了意义。——创造的价值专注于向世界授予。体验的价值专注于从世界索取。通过使自己沉溺于自然世界和人文世界的美好事物表现出来。音乐爱好者倾听交响乐进入陶醉的状态,体验了有价值的生活。当我们地无力改变或回避现实时,惟一正确的方式是认可:接受命运,忍受痛苦,保持尊严。

在弗兰克看来,我们生活的主要动机不是探索自我,而是探索生活的意义,献身于工作。在一定意义上讲,生命的意义在于“忘掉”自我,这里的意义已超出了自我中心,所以他将这种人称为超越自我的人。
   
弗兰克为我们描述了一幅人性的乐观主义图景,另外他提出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即人生活的意义、目的。人为什么活着,人只要找到生活的目标,并且为这目标去工作,人就能获得健康的人格,这就是人类对自己的责任心。这与宿命论的人生观大相径庭,是对人类自己有责任心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