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白话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18:20
一章

“道”,可以用言辞表述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说得出的,就不是永恒的“名”。“无名”,是天地的原始;“有名”,是万物的根本。所以应该从经常不见其形之处体察“道”(“无名”)的奥妙,应该从经常显露其形之处体察万物(“有名”)的归宿。“有名”和“无名”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各异,它们都可以说是幽深的。他们幽深而又幽深,是众多微妙变化的门户。

二章
天下人们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所以“有”和“无”相互依靠而产生,“难”和“易”相互依靠而形成,“长”和“短”相互比较,“高”和“下”相互包容,“音”和“声”相互应和,“前”和“后”相互跟随。因此,圣人以“无为”的原则处理世事,用“不言”的态度进行教化。让万物自己发展而不先为创造。圣人辅助万物生长而不据为己有,对万物有所施为而不自持有恩,事情成功而不自据有功。正由于圣人这样不居功骄傲,所以他的功绩永远不会失去。

三章
不崇尚贤能,使人们不致对功名竞争;不重视难以得到的财货,使人民不致沦为盗贼。不要显现能够引起欲望的东西,使人民的思想不致受到扰乱。应此,圣人治国,注重使人民的思想简单,使人民的肚子填得饱,使人民的意志薄弱,使人民的筋骨强健。经常使人民处于没有知识和没有欲望的状态,从而使那些有智慧的人不致妄动。如果能够实行“无为”,那么,国家就没有不会治理好的。

四章
“道”本是空虚的,但用起它却不会穷尽。它是那么渊深,好像是万物的祖先。摧折自己的锋芒,解除自己的纷乱,使自己的独见之明跟别人和合,不异于那尘俗。它深沉而不可见啊!好像是存在着。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儿子,它似乎产生于天帝之前。

五章
天地听任万物自生自成而无所谓对万物的仁爱,它把万物看作祭祀用过的刍狗而不顾惜。圣人听任百姓自保自养而无所谓仁爱,他把百姓看作祭祀用过的刍狗而不怜惜。天地之间岂不像一个风箱吗?空虚而不会穷竭,越鼓动就越发出风来。议论太多就会迅速困窘,不如保持虚静。

六章
空虚的神妙作用(“谷神”)不会消亡,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牝”)。玄妙的母性之门,就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它连绵不断好像存在着,用起它来不会穷尽。

七章
天地长久存在。天地长久存在的原因,是由于它不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长久生存。因此圣人自己居于后,反而自己居于先。他置自己于度外,反而保全了自己。这岂不是由于他能够无私吗?他这样做到无私,所以最后便成全他的自私。

八章
最善的人像水一样。水善于使万物得到利益而不与之相争,它处于众人厌恶的地方,所以能够接近于“道”。居住要善于选择地方,心地要善于保持平静,待人善于坚持相爱,说话善于坚持诚信,施政善于治理,办事要善于发挥才能,行动要善于利用时机。唯有不与人相争,所以没有罪过。

九章
保持得盈满,不如停止下来。锻击得很锐利,不可长久保存。金玉堆满堂中,没有人能守住。得到富贵而骄傲,就给自己带来灾秧。功业完成引身而退,这是合乎自然规律(天道)的。

十章
精神和身体合一,能不分离吗?把像结聚以达到柔顺,能像婴儿一样吗?清除杂念,使心明如镜而照察万物,能没有瑕疵吗?爱国治民,能顺应自然而无为吗?口鼻开合,能做到像雌性那样安静吗?通达天下事理,能不用个人智慧吗?应当使万物生长,并养育它们,能够使万物生长而不据为己有,对方物有所施为而不自持有恩,使万物滋长而不加以主宰,这叫做“玄德”(深远的德)。

十一章
三十根辐聚集安灾一个毂上,在毂中有空处,这才有车的作用。揉合陶土制成器皿,在器皿中有空处,这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屋室,在屋室中有空处,这才有屋室的作用。所以任何一个东西的实有部分(“有”)能给人带来便利,顺靠它的空虚部分(“无”)起重要作用。

十二章
青、赤、黄、白、黑五色使人眼花缭乱,宫、商、角、徵、羽五音使人耳朵听不清楚,甜、酸、苦、辣、咸五味使人胃口伤败,跑马打猎使人的心里狂躁不安,难得的珍贵货物使人的品性受到损害。因此,圣人治国,只求安饱,而不求声色之娱,所以采取前者而舍弃后者。

十三章
受到宠爱和侮辱都像受到惊恐,看重大患就像看重自己的身体。什么叫做受到宠爱和侮辱都像受到惊恐呢?受到宠爱是卑下的,得到它像受到惊恐,失去它也像受到惊恐,这就叫做受到宠爱和侮辱都像受到惊恐。什么叫做看重大患就像看重自己身体呢?我有大患的原因,是由于我有身体。到我没有这个身体的时候,我还有什么祸患呢?所以只有凭着重视自己身体的态度去治理天下,才可能把天下寄托给他;只有凭着爱惜自己身体的态度去治理天下,才可把天下委托给他。

十四章
看起来看不见,命名叫“夷”;听起来听不到,命名叫“希”;摸起来摸不着,命名叫“微”。这三者的来源你不可究诘,因为它们是混为一体的。它的上面不明亮,它的下面不昏暗,它茫茫无涯际而不可称说,又回到空虚无形的状态。这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这叫做“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部;跟随着它,看不见它的后部。掌握古代的“道”,来驾驭今天的事物。能够知道古代事物的原始,这就是“道”的纲纪。

十五章
古代善于遵循“道”的人,幽微奥妙、深远而通达,深邃得难以认识。唯有这样难以认识,所以只好勉强地对他加以形容:他缓慢啊像在冬天渡过大河,迟疑不决啊像畏惧四周的邻国进攻,庄重啊像出外作宾客,涣散啊像冰将消融,敦厚啊像未加工的木材,空阔啊像山谷,浑沌啊像浊水。谁能使浊水停止其浊?应当让它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保持长久?只有继之以动,才能使长久安静慢慢产生。保持这种“道”的人不希望充盈。因为不希望充盈,所以虽然破旧却能取得新的成就。

十六章
达到空虚已极的境界,保持清静得深厚的状态。万物竞相生长,我要观察它们的循环归复。万物众多,都要复归到它们的根源。复归到根源叫做“静”(静止),“静”叫做“复命”(归复本性)。“复命”叫做“常”(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保持不变的法则),懂得“常”的道理叫“命”(对事物本质的有理解)。如果不懂得“常”的道理而轻举妄动,那就会遭到凶兆。懂得“常”的道理,才能包容一切。能包容一切才会做到公正无私;能公正无私才会使人们归向;能使人们归向才符合自然;能符合自然才会符合“道”,能遵循“道”才会长久,从而终身不遭受危险。

十七章
最上的君主,因清静无为而人民不知道他存在;次一等的君主,人民愿意亲近并称赞他;再次一点等的君主,人民畏惧他;更次一等的君主,人民轻侮他。君主诚信不足,人民对他就不会信任。最上的君主是多么悠闲啊,他重视自己的言语不轻易发号施令。他功业完成,事情办得顺利,老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生活的。”

十八章
大道被废弃,才有仁义;智慧出现后,才有很大的虚伪;父、子、兄、弟、夫、妇“六亲”不和睦,才有孝慈。国家昏暗混乱,才有忠臣。

十九章
杜绝所谓的聪明和智慧,人民才会得到百倍的利益;废弃仁义,人民才会恢复孝慈;抛弃机巧和私利,才会没有盗贼。这三点作为文教是不够的。所以还应当使人民知所归属;表现和坚持质朴,减少私心和欲望。

二十章
杜绝所谓学识,才能没有忧患。应诺和呵斥,它们的距离有多少?善和恶,它们的距离有多少?别人畏惧的,我也不可不畏惧。多么广大啊,显出没有穷尽的样子。众人因迷醉于容利而欢乐,像享受牛肉的美味,又像在春天登上高台而欣赏美景。我唯独淡泊啊,没有一点活动的征兆,像婴儿那样还不知道发笑。颓废啊,好像无所归依。众人都有多余之物,而我唯独像有所遗失。我这愚人的心啊,真是愚蠢得很啊!世俗的人都精明,我唯独像昏昧;世俗的人都分析明辨,我唯独宽大。恍惚啊像走到昏暗的地方,冷落啊像无处栖息。众人都有所作为,我唯独愚蠢而鄙陋、我独自和众人不同,而重视生养万物之本--“道”。

二十一章
大德的人的仪容,是依从“道”的。“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的。恍恍惚惚啊,其中有形象。恍恍惚惚啊,其中有实物。深远啊,幽暗啊,其中有精气。这精气很真实,其中有可以信验的东西。从古到今,它的名字不会被除去,凭着它能够观察万物的开始。我怎么知道万物的开始是那样的呢?就是依据这一点。

二十二章
委曲就会保全,弯曲就会伸直,低洼就会充盈,破旧就会更新,索取少就会得到,索取多就会迷惑。所以圣人掌握道("一”),以此作为天下的法式不自我表现,所以就能明智;不自以为是,所以就能昭著。不自我夸耀,所以能成功;不自我尊大了,所以能长进。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没有谁能争过他。古人说得委曲就会保全,难道是空话吗?它要求人们确实做到全身而复归于“道”。

二十三章
少说话是符合自然之道的。所以狂风不会刮到早晨,暴雨不会下一天。谁造成这样的?是天地。天地尚且不能长久使风雨狂暴,又何况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结果就与“道”相同;从事于“德”的,结果就与“德”相同;从事于“失”的,结果就与“失”相同。能够使自己的行为与“道”相同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能够使自己的行为与“德”相同的人,“德”也乐意得到他。而那些使自己的行为与“失”相同的,“失”也乐意得到他。不注意信任,就有别人不信任他的事情发生。

二十四章
踮起脚跟的人站立不稳,跨步前进的人不能行走很远,只看自己的人看不清晰,自我表现的人不明智,自以为是的不昭著,自我夸耀的不能成功,自我尊大的不能长进。这从“道”的原则上说,可说是弃馀的食物和形象上的(疒+尤)赘,人们会厌恶,所以有“道”的人不以此自处。

二十五章
有一种浑然一体而不和分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之前就产生,它是多么寂静啊!它独自存在而不改变。它无所不到而又永不懈怠,可以作为生育天下万物的根本,我不知它的名字,称它为“道”,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大”。“大”就运行不息,运行不息就达于遥远,达于遥远就返还。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处于四大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二十六章
重厚是轻率的根基,清静是躁动的主宰。所以圣人整天行路,离不开载重的车辆。虽然有繁盛的景象可供游览,但仍安然居处,超然物外,怎么大国的君主却把自身弄得比天下的人还轻率呢?轻率就失去了厚重这个根基,躁动就失去可清静这个主宰

二十七章
善于行路的人不留下辙迹,善于说话的人没有过失,善于计算的人不用筹码,善于关闭的人不用门闩而关闭后却使人不能开,善于束缚的人不用绳索却使人不能解。因此,圣人经常善于救助人,而没有被遗弃之人;经常善于拯救物,而没有没遗弃之物,辙叫做承袭“道”之明。所以,善人可作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善人的借鉴。如果不重视他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即使有智慧,也会招致很大的迷惑,这是一种深妙的道理。

二十八章
知道了刚强,却守着柔顺,成为天下的溪涧;成为天下的溪涧,就能使永恒的“德”不失去。永恒的“德”不失去,就能回到无知无欲的婴儿状态。知道了洁白,却安守暗昧,便可以成为天下人的法式;成为天下人的法式,就能使永恒的“德”不变。永恒的“德”不变,就能回复到无终极的“道”。知道了荣耀,却安守卑弱,成为天下的川谷,成为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就能充裕,回复到质朴的“道”。质朴的“道”分散之后,便成为万物,圣人运用它们,就成为它们的长官。所以圣人对它们只有很大的裁成而不会加以割裂。

二十九章
打算治理天下而又行有为之政,我看他不可能达到目的。天下这个神圣的东西,不是可以勉强作为的。勉强作为就会失败,执持而不放就会失去天下。万物有的行于前,有的行于后,有的暖,有的寒,有的强,有的弱,有的成,有的坏。因此,圣人必须去掉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东西。

三十章
用“道”辅佐君主,不凭借兵力逞强于天下,用兵这件事容易得到报应:军队到过的地方,荆棘就生在那里,大战结束后,一定有荒年。善于作战的人只求胜利罢了,不凭兵力取强于天下,胜利了不要自我尊大,胜利了不要骄傲,这由于胜利是出于不得已,因而取得胜利不要逞强。事物壮盛就衰老,这叫做不符合“道”,不符合“道”就会很快地死亡。

三十一章
兵器是不吉祥的东西,人们也许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以用兵之事自处。君子平日以左方为贵,用兵时却以右方为贵。兵器是不吉祥的东西,不是君子的器物,如果不得已而使用它,那就应当注重安静,表示作战不是心里所喜好的事。取得胜利不赞美,如果赞美,这就是乐于杀人。乐于杀人的人,是不能够在天下得志的。吉庆的事崇高左方,凶丧的事崇尚右方。这是说,战争居于上等形势,就应当用凶丧的仪式去处理。杀死的人很多,便抱着悲哀的心情哭泣。作战胜利。便按照凶丧的仪式去处理。

三十二章
“道”长久没有名称。质朴的“道”虽然小,但天下的人不敢使它臣服。王侯如果能守住它,万物将会自然地服从。天地互相配合而降下甘露,人们没有去命令它而自然均匀,开始立制,就有了名称,名称已具有之后,也要知道用名须有限度,知道用名有限度,使不会遇到危险的原因。要比方“道”怎样存在于天下,那就犹如川谷的水向江海流注一样。

三十三章
认识别人的是有智慧,认识自己的才算高明。战胜别人的是有力量,自己克服缺点的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才能富足,勉力而行事的是有志向,不失掉自己所处的才能长久,死而不被人们忘记的才是真正的长寿。

三十四章
大道像水涨溢啊,它能周流于左右。万物依靠它生长而不推辞,成了功却不称说有功,护养万物而不做它们的主宰。经常没有欲望,这可以称为“小”;万物都复归于它而不知道去加以主宰,这可以称为“大”。因此,圣人到底不自以为大,所以能成其大。

三十五章
掌握了大“道”,天下的人都归向,归向而不受到伤害,大家的心情都安静、平和、舒泰。动听的音乐和味美的食物,能使过客被吸引而停留。但把“道”说出来,却平淡无味。看它不能够看见,听它不能够听到,而用它却不可穷尽。

三十六章
将要收缩它,必须姑且扩张它。将要消弱它,必须姑且增强它;将要废除它,必须姑且振兴它;将要夺取它,必须姑且给予它。这就叫做微隐而明著。柔胜过刚,弱胜过强。鱼不能离开深潭,国家的锐利武器(指赏罚之权),不能给人看。

三十七章
“道”经常没有作为,但没有一件事物不是它所为。候王如果能守住“道”,那么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将会自然地化生。它们在化生时利欲之情发作,我将用“无名”的“道”(“朴”)来镇定它们。用“无名”的“道”(“朴”)镇定,它们将不存在利欲之情。不存在利欲之情就会清静,天下将自然地安定。

三十八章
最有“德”的人不自持有“德”,所以真正有“德”;最少有“德”的人执着于“德”而不敢失,所以无“德”。最有“德”的人无所作为,是无心去作为;最少“德”的人有所作为,是有心去作为。最“仁”的人有所作为,是无心去作为;最讲“信”的人有所作为,是有心去作为。最讲“礼”的人有所作为,而没有人响应,他就捋袖伸臂引人依从。所以失去“道”以后才讲“德”,失去“德”以后才讲“仁”,失去“仁”之后才讲“义”,失去“义”之后才讲“礼”。“礼”是忠信的衰薄,混乱的开始。所谓具有先见的制礼的仁,他所做德只是“道”的浮华,是使人愚昧的开端。因此,大丈夫应当把自己安断在重厚的“道”的方面,而不安顿在浇薄的“礼”的方面,处身于朴实,而不处身于浮华,所以舍弃那浮华而采取这朴实。

三十九章
过去得到“一”(“道”)的有: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宁,神得到“一”就灵验,谷得到“一”就盈满,万物得到“一”就化生,候王得到“一”治理天下而能使天下安定。推求起来,可以说,天没有清明,就恐怕要破裂;地没有安宁,就恐怕要倾覆;神没有灵验,就恐怕要消失;谷没有盈满,就恐怕要涸竭;候王没有是天下安定,而只是重视自己的崇高地位,就恐怕要失败。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候王自称“孤”、“寡”、“不榖”(不善),这大概是以贱为本,难道不是吗?所以招致暂时的称誉,实际埫得不到荣誉。因此,不需要像玉那样话梅石那样坚硬。

四十章
向相反的方面变化,是“道”的运动,柔弱是“道”的作用。天下万物从“有”产生,“有”从“无”产生。

四十一章
上等人士领会“道”的意义,能努力实行;中等人士领会“道”的意义,觉得似有似无;下等人士领会“道”的意义,哈哈大笑。如果他不嘲笑,那么,“道”就不值得称为“道”了。所以古代立言者有这样的话:明显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不平。最高的“德”好像卑下的谷,最洁白的东西好像垢黑,宽广的“德”好像不充实。刚健的“德”好像懦弱,质朴纯真好像容易改变,最方整反而没有边角,最大的器物须在较晚的时候制成,最大的声音反而无音响,最大的形象反而无形状。“道”隐而不可见,又无名称。只有“道”常对万物施与而使它们生成。

四十二章
“道”产生一个统一体(“一”),统一体分裂而产生阴阳二气(“二”),阴阳二气产生相互交合的形态(“三”),这一形态(“三”)的变化,便产生万物。万物背着阴气又抱着阳气,二气涌摇交荡而和合。人们所厌恶的是“孤、寡、不榖”,但王公却以此自称。所以事物有时减损它却使它增益,有时增益它却使它减损。别人教导我的,我也用来教导别人。强横的人不能得到好死,我打算把它作为施教的根本。

四十三章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役使天下最刚强的东西,没有形体的东西能够进入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知道无为是有益处的。不用言语表叙的教化,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能比得上。

四十四章
名誉和生命哪个亲切?生命和货利哪个贵重?得和失哪个有害?因此,过于吝啬一定会造成很大的耗损,过多地存藏财货一定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能保持长久。

四十五章
大的成就好像有欠缺,但它的作用却不会蔽败。最盈满的好像空虚,但它的作用不会穷尽。最直的好像弯曲,最灵巧的好像愚拙,最会辩论的好像出言迟钝,急骤地动作能胜过寒冷,安静能胜过暑热,清静能够做天下人的模范。

四十六章
天下循“道”而太平,摒退战马而用以耕田;天下背“道”而不太平,(牛+字)马也被骑着去打仗并在郊野产驹。罪恶没有比多欲更大,祸患没有比不知满足更大。所以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就能经常得到满足了。

四十七章
不出门户,能够知道天下的事情。不看窗外,能够知道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出去越远,知道的越少;所以圣人不出行便知道,不看能称说,不作为能成功。

四十八章
从事于用世之学,情欲文饰一天一天增加;从事于“道”,情欲文饰一天一天减损。减损又减损,到达于无为之境。能够无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不能作为了。所以治理天下,摇经常不生事。到一旦生事时,那就不够治天下了。

四十九章
圣人经常没有私心,他把百姓的心作为心。善良的,我认为他善良;不善良的,我也认为他善良,这样就得到善良了。诚信的人,我认为他诚信;不诚信的人,我也认为他诚信,这样就得到诚信了。圣人处于天下,收敛意欲,帮助天下的人,使其心浑朴。百姓都把自己的耳目专注于圣人,圣人都把他们当作婴儿对待。

(字数限10000字,下面用小号继续上传给你)回答:2006-12-09 10:46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很壮啊!谢谢霞影纱的分享。 共0条评论...以下是特别推荐给您的相关问题古人学文言文的时候要翻译为白话文?庄子喜欢老子的青牛,青牛走了,庄子为什么发呆?求三国演义白话文明、清朝代出现了白话文的文学作品,日常讲话接近现... 10分白话文具体是指什么文啊#zhitouads1{border:1px solid #CBE8AE; margin-top:10px; padding:10px 0px; width:688px;display:none;}#zhitouads1 .advitem{margin:0px; padding:0px; width:210px; height:40px;border-right:1px dashed #ccc; padding-left:11px; font-size:12px; display:block; float:left; padding-right:7px;}#zhitouads1 .advitem .advline{line-height:20px; height:20px;overflow:hidden;margin:0px; padding:0px; display:block; width:210px;}#zhitouads1 .union_ad{border:0px;}#zhitouads1 .union_ad1{color:#333;text-decoration:none;}爱问机器人--解决所有难题会自动回复的高智商微博机器人,试一试picself--PS高手的专利中国最大的在线图片编辑器爱问共享资料 - 教育资源十余万教育辅导、考试资料免费下载
其它回答 共2条回答评论 ┆ 举报
燕南飞
[先知] http://www.xin-yuan.com/haoshu/book/Laozijizhu.htm#

老子81章,很多的,看看这里老子集注
回答:2006-12-09 10:40 共0条评论...评论 ┆ 举报
霞影纱
[新手] 五十章
人们从出生到死去,属于长寿之类的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有十分之三。人的生命,因行动失宜而至死境的,也有十分之三。这是什么缘故呢?是由于滋养生命过于丰厚。听见人说过:善于保养生命的,在陆地行走不用避开犀牛和老虎,进入战阵不为兵器所伤害。犀牛对他的身体无处投角,老虎对他的身体无处伸爪,兵器对他的身体无处容受锋刃。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由于他没有可致死的地方。

五十一章
“道”产生万物,“德”抚养万物,万物开始有形状,自然界的变化之势使它们成熟。所以万物无不尊崇“道”而重视“德”。“道”受尊崇,“德”受重视,没有谁给予爵位,而是由于经常自然无为所致。所以“道”产生万物,抚养万物,使万物成长,使万物发育,使万物稳定,使万物成熟,养育万物,保护万物。“道”使万物生长而不据为己有,对万物有所施为而不自持有恩,使万物滋长而不加以主宰,这叫做“玄德”

五十二章
天下万物都有原始,以它作为天下万物的根本(“母”)。既然知道万物的根本(“母”),就会知道由它产生的万物(“子”);既然知道万物(“子”),就应返回坚守万物的根本(“母”),这样便终身没有危险。堵塞利欲的洞穴,关闭利欲的门户,这样便终身没有忧虑。如果打开利欲的洞穴,把一切不符合自然的事情办成功,那就终身无法挽救了。能看见微小的叫做“明”,能守住柔弱的叫做“强”。运用自己的智慧之光,返回到原来的明不给自己遗留灾祸,这叫做合于常道。

五十三章
假使我有微小的知识,在大路上行走,只怕走入邪路。大路很平坦,但有些人却爱走小路。朝廷宫殿大加粉饰,而田地很荒芜,仓库很空虚。朝廷的执政者穿着华丽的衣服,佩戴着锋利的剑,饱吃着各种精美的食物,财货多得很,这叫做盗魁。这真是无道啊!

五十四章
善于建立的不可动摇,善于抱住的不可脱开。如此,子孙对他的祭祀就会永不停止。按照上述道理,对自己加以整治,它的“德”就纯真;对家庭加以整治,它的“德”就会多;对乡加以整治,它的“德”就长久;对邦加以整治,它的“德”就丰厚;对天下加以整治,它的“德”就会不同。所以摇凭着自己观察别人,凭着一家观察其他的家,凭着一乡观察其他的乡,凭着一邦观察其他的邦,凭着天下观察其他的天下。我怎么知道天下是这样的呢?就是依据上述的原理。

五十五章
包含“德”的深厚,可以用初生的婴儿比拟。毒虫不能刺伤他,猛兽不能用爪抓取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握物却很牢固。他还不知道男女交合的事,但小生殖器却时常勃起,这是精气旺盛的缘故。整天号哭而声音不哑,这是元气淳和的缘故。懂得了元气淳和的道理叫做“祥”(灾害),以私心役使其气而妄为叫做“强”(逞强)。事物过于强壮就会衰老,这称为不符合“道”,不符合“道”就会很快死亡。

五十六章
有智慧的人不多说话,多说话的无智慧。堵塞利欲的洞穴,关闭利欲的门户。摧折自己的锋芒,解除自己的纷乱,使自己的独见之明跟别人和合。不异于那尘俗,这称为“玄同”(深远的混同),所以,这样的人不可能和他亲近,也不可能和他疏远;不可能使他得到利益,也不可能是他受到损害;不可能使他尊贵,也不可能是他卑贱。所以他被天下的人重视。

五十七章
用正常的方法治国,用奇特的方法作战,用自然无为的方法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就是依据这些事情:天下因忌讳而设的禁防多,人民就更加贫困。人们(指统治者)的锐利武器(指权谋)多,国家就更加昏暗;人们的技巧多,奇异的事物就更加兴起;法律命令愈益彰明,盗贼就会增多。所以圣人说:“我无为而治,人民就会自然化育;我喜爱清静,人民就自然地安定;我不生事,人民就自然地富足;我没有贪欲,人民就自然地质朴。”

五十八章
政治宽大,人民就淳厚;政治分析明确,人民就浇薄,灾祸啊,是幸福倚靠的地方,幸福啊,是灾祸藏伏的地方。谁知道它的终极原因?这难道没有固定的的道理吗?固定的又变为异常,善良的又变为妖孽。人们的迷惑,时日本来很久了。因此,圣人方正而对人不残破,又廉隅而对人不伤害,直率而不放肆,光明而不耀目。

五十九章
治理别人和治理自己之身(“天”),莫如收藏精神而不用(“啬”)。收藏精神而不用,这说的是早日掌握“道”(“造服”)。早日掌握“道”是说不断地积累“德”。能够不断地积累“德”,就会没有什么东西不能胜过,没什么东西不能胜过,就没有谁知道“道”的作用的尽头。没有谁知道“道”的作用的尽头,就可以保全国家,有了国家的根本(“道”),就可以使国家维持长久。这叫做根深柢固、长生久立的道理。

六十章
治理大国应当像煮小鱼。用“道”治理天下,鬼就不灵验。不是鬼不灵验,而是它奇异莫测的作用(“神”)不伤害人,二十由于圣人以“道”治国不伤害人,鬼的奇异莫测的作用就失去了。由于圣人和鬼都不伤害人,所以人们就把感德之事交互归于他们。

六十一章
大国应当像江河的下游,处于天下众水交汇的地方;又应当像天下动物中的雌性,雌性常以安静胜过雄性,这是由于它将安静变为柔下的缘故,所以大国因为对小国谦下,就取得小国的归附;小国因之对大国谦下,就取得大国的容纳。所以或者大国对小国谦下而取得归附,或者小国对大国谦下才取得容纳。大国不过要同时畜养一些小国,小国不过要进入大国去侍奉人。这两者都可以各自满足欲望,而大国尤应注重谦下。

六十二章
“道”是万物所藏而得到庇荫的地方。它是善人的珍宝,又是不善人要保持倚靠的。美好的言辞可以取得人们的尊敬,美好的行为可以使人们重视。某些人不善,有什么道理抛弃呢?所以立天子,设置公卿,即使先献上这里所说的“道”。古时重视这个“道”的原因是什么?不是说有求于“道”就可得到,有罪过就可免除吗?所以它被天下的人重视。

六十三章
治理国家要无为,做事要不生事,品位要不讨厌无味。大、小、多、少的事物,都以“道”对待,并用“道”来报答自己仇怨的人。图谋解决困难,要从容易的地方下手;做重大的事,要从细微的地方下手。天下艰难的事,一定要从容易的地方做起。圣人到底不光做大事,所以能完成大事。一个人轻易许诺,一定很少讲诚信;多把事情看得容易,一定多遇到困难。因此,圣人还是看重困难,所以终于没有困难。

六十四章
事物在安静容易保持,在它还没有出现变化的征兆时容易图谋;在它脆弱时容易将它分开,在它微小时容易将它打散。要在事故还没有发生时去做,要在没有形成混乱时去治理。合抱的大树,从很小的萌芽成长;九层的高台,从一(竹+贵)土逐渐筑成;千里的远行,从脚下第一步开始。不遵循这一法则而有意作为的,就会失败;握持不放的,就会有损害。应此,圣人无为,所以做事就不会失败;不握持不放,所以不会有损害。老百姓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失败。做事在结尾之际能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不会使事情失败。因此,圣人想要众人所不想要的,不重视难得的货物;学众人所不学的,借此使众人超过“道”的要求返回于“道”;同时能够辅助万物的自然化生而不敢勉强作为。

六十五章
古代善于行“道”的若人,不是用来使人民具有深知巧诈的聪明,而是用来使他们质朴、无知。人民之所以难于治理,是由于他们的智慧很多。所以用智慧治理国家,是国家的残害者;不用智慧治理国家,是国家的幸福。懂得这两种不同的治国办法,也就是一种法式。能经常了解这一法式,这叫做“玄德”。“玄德”是幽深的、辽远的,是和万物共同返回“道”的,是达到顺应自然的境地。

六十六章
江海能够成为百川归往之处的原因,是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位,所以能成为百川归往之处。因此,圣人要居于人民之上,就应当用自己的言辞表示对人民的谦下;要处于人民之前,就应当把自己放在人民之后,所以圣人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不以为累,处于人民之前而人民不感到有危害。因此,天下的人民对他乐于拥戴而不厌倦。由于不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够和他相争。

六十七章
天下的人都对我说:“"道"非常广大,与具体的物不相似。”因为“道”广大,所以与具体的物不相似;如果它与具体的物相似,那么,它早就很渺小了。我有三件珍宝,一件叫慈爱,二件叫俭约,所以能宽裕;因为不敢做走在天下人前面的人,所以能够做成万物的长官。现在舍弃慈爱,而求勇敢;舍弃俭约,而求宽裕;舍弃走在天下人的后面,而求走在天下人的前面,这就必然死亡。慈爱,凭着它作战就能取胜;凭着它防守就能坚固。天将要救助谁,就用慈爱来保护它。

六十八章
善于做将帅的,不尚武力;善于作战的,不轻易忿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勉强争斗;善于用人的,对别人谦下。这叫做不与人相争的“德”,这叫做善于利用人的能力,这叫做与天(自然)相配合,是古来的终极准则。

六十九章
用兵的人有这样的话:“我不敢进攻,而宁防守;不敢前进一步,而宁后退一尺。”这是说,有行列像没有行列,奋臂像没有臂,执着兵器像没有兵器,接近敌人像没有敌人。祸患没有比轻敌更大的。轻敌几乎丧失我的三件珍宝(指六十七章所说的“三宝”)。所以举起兵器差不多,而哀矜的一方却会取胜。

七十章
我的话很容易懂,也很容易实行,但天下没有谁能懂,没有谁能实行。说话应当有宗旨,做事应该有中心。因为人们对这一点不了解,所以没就不会了解我。了解我的少,那么我就显得珍贵了。因此,圣人就穿着粗布衣服,怀着宝玉,表示布求人知,但求合于“道”。

七十一章
知道了而自认为不知道,这是最好的;不知道却自认为已知道,这是弊病。因为忧虑弊病,所以才没有弊病。圣人没有弊病,是由于他忧虑弊病,所以他没有弊病。

七十二章
人民不怕威力,那么很可怕的事就会来到。不要使人民的居处太狭隘,不要压迫他们的生存。因为对人民不压迫,所以人民才不厌恶。因此,圣人只求自我认识,而不自我表现;只求自爱,而不自我尊贵。所以舍弃后者(指“自见”、“自贵”)而采取前者(指“自知”、“自爱”)。

七十三章
果敢地凭刚强行事就会死,果敢的凭柔弱行事才会活。这两种情况,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厌恶的,谁知道它的缘姑?圣人对此也难以了解。自然的规律(“天之道”),不相争而善于取胜,不说话而善于响应,不召唤而自然地来临,舒缓而善于筹谋。天布的罗网很宽广,虽然稀疏,但任何东西都不会漏失。

七十四章
人民经常布怕死,怎么能用死使他们畏惧?如果使人民经常怕死,那么,对于一些搞诡异活动的,我能把他们捕来杀掉,谁还敢这样搞呢?经常有掌管杀人的官吏去杀人。如果代替掌管代替掌管杀人的官吏去杀人,这是代替木匠去砍木头。代替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布砍伤自己的手的。

七十五章
人民饥饿,是由于他们的君主租税太多,因而遭受饥饿,人民难于治理,是由于他们的君主有为,因而难以治理。人民轻视死,是由于他们的君主一味追求生活安逸,因而轻视死。唯有不因追求生活安逸而作为的人,这才比过分重视生命的人高明。

七十六章
人活着的时候柔弱,但死后却变得坚固强硬。草木生长的时候柔软易折,但死后却变得干枯。所以坚固强硬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而柔弱的东西却属于生存的一类。因此,兵器锐利就会因骄傲而不能取胜,树木强壮就容易折断。所以强大的处于下等地位,而柔弱的处于上等地位。

七十七章
自然的规律(“天之道”),大概如同拉弓罢!高了就仰(弓+付)使它向下,低了就举(弓+肖)使它高,有余的把它减少,不足的把它增补。社会的准则(“人之道”)却不是这样,削减不足的以供养有余的。谁能把有余的拿来给予天下的人呢?这只有掌握“道”的人才能做到。因此,圣人对万物有所施与而不自持有恩,事情成功而不自居有功,他是不愿显现自己的才能的。

七十八章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破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更换它。所以柔能胜刚,弱的能胜过强的,天下没有谁不知,但没有谁能实行;“能够承受天下的侮辱,这叫做国家的君主;能够承受国家的妖孽,这叫做天下的君主。”正面的话好像反面的话。

七十九章
和解很大的仇怨,一定还有剩下来的仇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因此,圣人执着契券,却不向别人(负债者)责求偿还。有“德”的人像掌管左券那样的人无心计较,无“德”德人像掌管“彻法”德若不那样有心计较。自然规律(“天道”)没有偏爱,经常帮助善良的人。

八十章
国家小而人民稀少,要使拥有的各种重要的器皿不使用,要使人民重视死而不向远地迁徙。虽然有舟船车辆,却没有人去乘坐;虽然有铠甲和兵器,却没有必要去陈列。要使人民再又结绳用以纪事。人民以自己吃的食物为甘甜,以自己穿的衣服为漂亮,以自己的居所为安适,以自己家乡的习俗为快乐。者一国和邻国可以相互望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相互听到,但人民却一直到老死,彼此不相往来。

八十一章
真实的话不华美,华美的话不真实,嘉善的话不诡辩,诡辩的话不嘉善。有真知的人(指领会“道”的人)不要求知识广博,知识广博的人没有真知。圣人不积聚什么东西,他已因帮助别人而自己更加富有,已因给予别人而自己更加增多。自然的规律(“天之道”),有利于万物而无损害;圣人的准则,对人有施为而不与之相争。                                              http://iask.sina.com.cn/b/7345944.html ………………………………………………抄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