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07:43
',1)">
[上一页]

凤凰周刊-《读者文摘》对话《读者》
"我们用持久的、人性的东西打败了时尚的、热点的东西。"
4月20日晚,美国《读者文摘》董事长汤姆·理德和中国《读者》主编彭长城,在美国纽约《读者文摘》总部和中国北京中央电视塔演播厅,进行了卫星电视对话。
这是世界发行量最大和中国发行量最大的两本的杂志。它们风格极为相似,都以温情和人性见长,但多年来相擦而过,互不理睬,因而这次对话被此次对话主持人诸葛虹云称为"不打不成交,惺惺惜惺惺"。
美国《读者文摘》月发行两千多万份,有十几种版本,读者一亿,在世界上有着巨大影响,被称"比《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更能影响美国的大人物"。尼克松坦言他在竞选失败、被许多人认为再也不会爬起来的日子里,被《读者文摘》里的许多文章温暖和拯救,最后一跃而起成为总统。他以后与中国发展关系,也是被杂志里一个重归于好的故事激动和启发。
中国的《读者》月发行量500多万册,在中国期刊中排名第一,在世界综合性杂志中排名第四(据《国际期刊出版联盟世界杂志趋势手册》)。
这两本杂志风格非常接近,甚至可以说,美国《读者文摘》直接催生了中国《读者》。用《读者》主编彭长城的话说:"这两本杂志都用了几十年的时光挖掘小人物背后蕴藏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创造了一个新的主义--人性主义。" 但过去,美国《读者文摘》对自己这个"精神弟弟",并不领情,多次要求停止使用《读者文摘》的中文名字。1993年,中国《读者文摘》被迫更名《读者》。
更名后的《读者》仍然大受欢迎,成为中国杂志中罕见的20年不倒"老店"。美国《读者文摘》董事长汤姆·理德这次主动要求与中国《读者》对话,使彭长城很兴奋,认为是"我们长大了,使美国《读者文摘》看到了力量,因而在精神上平起平坐。"
但有人质疑,美国《读者文摘》是不是有其他考虑呢?它的杂志遍铺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除了中国、朝鲜和阿拉伯国家。最近,中国领导人接见了汤姆·理德,鼓舞了他们谋划进入中国的战略,为此,汤姆·理德多次来中国,他看到报摊上,人们买《读者》像美国人买《读者文摘》一样。越发感到好奇,他想知道《读者》的奥秘。
他的好奇跟中国许多文化人一样,兰州,既不是政治经济中心,又不是文化信息重镇,竟然出了一本在中国最受欢迎的杂志。一天晚上,在美国《读者文摘》总部,汤姆·理德对"让世界了解你"的主持人顾宜凡表达了对《读者》奥秘的看法:"《读者》受欢迎大概因为它是一本梦一样的杂志,帮助了人们生活。"
汤姆·理德以自身感受认为彭也喜欢梦。美国《读者文摘》多年来就是在飞旋躁乱的世界中追求一种梦境。这天早上(北京中央电视塔这边是晚上),《让世界了解你》总制片人和主持人顾宜凡来到《美国读者》位于距纽约不远的一个小镇上的总部,发现这里就是一个梦一样的地方:
"我来到了仰慕已久的《美国读者》文摘的总部,那是离纽约不远的一个小镇上,他们的总部像一个古老的宫殿。长长的走廊,编辑们似乎在中世纪的屋子里工作。像一个世外桃源一样,他们可能故意在这样一个地方,寻找一种与他们刊物相同的氛围。"
除了梦,追求一种横亘天地、微及小草的善也是《读者》受欢迎、但又没被人识破的一个秘密。这种善不仅存在于文中意旨,而且,更多地表现在《读者》文章中那种与人为善的、静谧如水的文风中,作家师永刚所写的《读者》的传记《读者时代》说:《读者》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读者》一直以自己的方式与你相遇。它从不说教什么,也从不过激地抨击什么,没有居高临下的颐指气使,也没有无病呻吟,只是静静地、一点一滴地汇集着古今中外人类思想的花瓣,挖掘着蕴藏在许多普通人心底的美好。"
世界肯定存在着很多丑恶的东西,甚至占据世界大部分角落,但彭长城的意思,总要有一个地方,有一本杂志,那里只有纯善,没有恶。"我们选的都是很美的,我们并不直接暴露社会的黑暗面。"
那天晚上,彭长城对广大电视观众和美国《读者文摘》老总道出自己的奥秘:"只有人性的东西才可征服人心。当人的内心出现矛盾时,只有道德感才能使他平衡。缺乏道德感,最终伤害的还是我们自身。因而在所有的观点与想法中,我们推崇的惟一主题还是'真、善、美',这不是说教,即使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面,人还是应该有所敬畏的。为未知的东西,为自身。正像康德说过的一句话:'我一直激动和好奇,对于天上的星空和我们内心的道德律。'
"依然是这些看起来保守的东西,在拯救,在平衡着我们内心。"
在这个电视对话的晚上,许多现场观众激动回忆起这两本杂志给整个世界心灵带来的安慰。一位观众说:"凤凰卫视主持人许戈辉曾经说过,她看了《读者文摘》(中国《读者》前身)上《一碗清汤荞麦面》讲母子三人还债的故事,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让世界了解你"主持人诸葛虹云也回忆,她被《父亲的地下爱情》这篇文章感动了很长时间。
彭长城面对观众有些动容,说他当时几乎流着泪编完这些稿子,比如《一碗清汤荞麦面》,当时的主编郑元绪批语让所有编辑传看这篇稿子,编辑都有些泪眼朦胧。这篇文章发表后,所引发的反响几乎是静悄悄的"革命",青海一位读者来信说,他从生活中找到了生活下去的智慧和勇气,并且也开了一家面馆叫"清汤荞麦面"。至今还有人来信谈起这篇文章对他们的影响。
这就是《读者》的一个策略,让编辑沉在感动中。
有专家说,《读者》培养了中国一代人,它与街头录像、暴力淫秽刊物以及整个社会弥漫着的投机贪腐、道德沦丧的氛围默默地斗了二十年,抢救了许多青年人,确确实实使中国社会多了一点文明和温暖。过程是无形的,许多人发现了自己内心高尚的一面,觉察到灰色的生活中某处有一个亮点……
那天晚上,大家也赞美汤姆·理德,彭长城说:"台湾著名作家三毛说她到美国去,看到一个家庭有两本书,《圣经》和《读者文摘》,马上就对这个家庭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觉得不同肤色的人立刻就可以沟通了。我希望《读者》也能成为这样的期刊,在脉脉的人性关怀下,温暖我们的内心。"
彭长城和汤姆·理德都认为,他们的杂志之所以成为世界之最,就是因为没有追求过眼烟云一样的时政产经和时尚热点,而是始终守住永恒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