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古墓未解之谜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53:23
      谁是秦兵马俑的真正主人    堪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朝兵马俑,自1974年重现天日以来,一直深深吸引着世界的目光,然而兵马俑的主人真的是秦始皇吗?
    史书上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的一举一动,包括收缴兵器,统一文字,修筑长城、建造陵墓等等都记得一清二楚,奇怪的是惟独对其建造兵马俑坑只字不提。这是否有悖于常理?
    研究者发现,秦俑坑位于咸阳(今陕西西安)以东,以东阙为正,面向东方,这与秦始皇陵以北阙为正,面向北方的布局方式完全不同。而且,秦兵马俑虽然阵容强大,有马也有车,但从其列队方式看,却缺少最重要的中军。可以说,这是一支不具备战斗力的军队。
    还有人提出,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让天下人手无寸铁,无法发动叛乱,曾收缴天下的兵器。这些兵器中很大部分都是铁制的。奇怪的是,兵马俑中发掘出来的兵器全是青铜器,这不但和其所处的年代不符,而且也不符合秦始皇唯我独尊的个性。   
    此外,秦王朝一向崇尚“水德”,推行“尚黑”的服饰规制,而据发掘时的专家记载,兵马俑出土时的服饰颜色红色所占比例颇大,这倒和楚国“尚赤”的风俗颇为接近。
    有人因此猜测,秦兵马俑的主人并非秦始皇,而是秦始皇的祖母宣太后。宣太后曾经参与过秦国的朝政,权力很大。因为她是东方楚国人,所以她死后,他的儿子秦昭王就命人塑造了这些兵马俑,面向东方,护送宣太后重返故乡。
    然而,这一切仅仅是推测。
   
    成吉思汗埋骨何处    1227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南征西夏时逝于军中。《元史》记载,“太祖八月崩于萨里川哈刺图行宫,葬于起辇谷。”
    成吉恩汗死后实行的是密葬。据记载,成吉思汗下葬后,为保密起见,除马匹踏平墓地、掘墓工匠全部处死外,为便于日后能找到墓地,后人在成吉思汗的坟上杀死了一只驼羔,将羔血撒于其上,并派骑兵把守。第二年春天小草长出以后,墓地与其他地方分辨不出时,守墓的士兵才撤走。子女如想念成吉思汗,就让当时被杀驼羔的母驼作为向导,如果母骆驼在一个地方久久徘徊,哀鸣不已,那么这个地方就是陵墓所在。
    也许只有那只母驼知道成吉思汗埋骨何处。近800年来,有人说他的陵墓位于蒙古国境内,也有人认为在我国宁夏六盘山,甚至有人说就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伊塞克湖湖底。更有专家认为,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的阿尔寨石窟附近才是真正成吉思汗陵的所在,而该处28号石窟中的一幅壁画正是《成吉思汗安葬图》。
    2002年4月,一支美国考古队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东北322公里处的一个小镇发现了一座由城墙环绕的墓地,里面至少包括30座没有打开过的陵墓。这个古墓“非常可能是成吉思汗的陵墓”。然而,四个月后,考古队突然放弃挖掘行动并撤出蒙古。有传言说,在考察过程中,美国考古队的一些工作人员被陵墓墙壁中忽然涌出的许多毒蛇咬伤,并且他们停放在山边的车辆也无缘无故地从山坡上滑落,吓退了考古队。不过,真实情况大概是考古队受到了蒙古政府和民间的阻止。
    2004年,日本和蒙古联合考古队也在乌兰巴托附近发现了一座灵庙遗址和一些马匹骸骨,他们据此宣布找到了成吉思汗墓。然而,据专家分析,他们发掘的只是一个宫殿遗址,而根据游牧民族的丧葬习俗,成吉思汗不会被葬在宫殿里或其附近。
    成吉恩汗陵究竟在哪里?也许这将成为一个永远无法揭开的秘密。
  
    焚人悬棺之谜
    在我国四川南部的珙县境内,曾经生活着一支特立独行的少数民族:焚人。从春秋时期到明代万历年间长达2000年的时间里,他们一直在这片土地上耕作、生息、繁衍。然而,在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的“焚汉大战”之后,这个部落神秘地销声匿迹,除了高悬在离地百米断壁悬崖上的265具棺材,他们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任何其他信息。
    这些高高在上的“焚人悬棺”总重超过千斤,都是用质地坚硬的整木雕凿而成,外形主要有船形和长方形两种。有的选择最为险峻的天然或人工凿成的崖石安放,棺木还裸露在外面;有的在绝壁上凿孔,插入木梁,把棺木架在上面。悬棺离地面数十米到100多米,在山风中凌空俯视地面,已历经数百年。
    然而,纵观所有放置悬棺的地方,上至峰顶、下距空谷,都有数十米到一二百米,而且到处都是异常陡峭的石壁,无路可走。古人是怎样将这些悬棺放置到悬崖峭壁上去的呢?对此,人们多方猜测,悬棺因此被蒙上了一层异常神秘的色彩。
    “栈道论”认为,悬棺是通过修栈道运到悬崖上的洞穴中的。古人可能就像今天造房子搭架子那样沿着悬崖向上搭,当搭到洞穴口时便可将棺一层层递上来,直至送入洞中,或者由山顶搭栈道向下直至洞口。证据是现在只要乘竹筏沿九曲而游还可以在两岸的岩壁缝隙处看到一些残存的木料,这就是安置船棺后为确保它的安全而将栈道拆除的遗物。
    但是,存放船棺的悬崖多是单独成峰的,突兀峭拔,崖壁坚硬,由下而上搭架子能搭到数百米谈何容易,特别是在工程技术还极其落后的古代少数民族地区,这无疑很难实现。
    “吊装论”认为悬索下柩可以解决千斤之物如何挂上悬崖的问题。1973年9月,公安部门曾侦破了一起盗悬棺案。两名盗贼供认,他们买了数百公斤粗铁丝制成软梯,上端紧绑在岩顶的大树根部,一人把风,一人顺梯而下至洞穴,再设法在崖壁上开辟一条栈道,随后盗棺而出。
    有些人因此认为,焚人是反其道而行:先找到安葬洞口,在洞口前架设数米长的栈道,棺木在峰顶就地制成,装殓死者后吊坠而下至洞口,再由人推进洞去。
    然而,山顶到涧谷一般均有一二百米,鞭长力微,即使百人在峰顶一起用力绞拉辘轳之类的简单机械来吊升岩底的棺木,吊到洞口时也不能放进穴内。
    隐身于云雾缭绕的峭壁之上,悬棺充满了永恒的神秘色彩。焚人为何悬棺而葬?刀耕火种的年代如何置棺高岸?焚人是怎样消失的?这些谜题仍有待今人解答。(综合《科技日报》《兵马俑真相》)  链接    武则天的墓碑上为何无字     在今陕西省乾县西北的梁山上,有一座气势宏伟的皇陵——乾陵。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及皇后——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东西两侧各矗立着两块高六米左右的墓碑,西面为“述圣碑”,碑文为武则天所撰写,歌颂唐高宗的生前业绩,而东面就是举世闻名的无字碑。
    武则天,这样一位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女子,死后却没有依照惯例在陵墓前树碑立传,以表彰其生前的功绩。一直活得轰轰烈烈,但在这时却又为何戛然而止,自甘沉寂呢?
    有人说武则天自小就智慧过人,立一块无字碑就是她别出心裁的表现。她认为自己功德无量,无法用文字来表述,取《论语》中“民无德而名焉”之意。
    也有人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并非是夸耀自己,恰恰相反,是她在晚年时幡然醒悟,自感罪孽深重,无脸述字。
    还有一种折衷的说法,那就是武则天有自知之明,知道时人对她看法不一,议论颇多,于是干脆遗言留下无字碑,“是非功过,留与后人评说”。近年来,对武则天的无字碑又有新说,认为无字碑的碑文可能埋在了地宫里。因为无字碑的阳面已经打上了方方正正的格子,似乎已经做好了镌刻碑文的准备。孰是孰非,至今还是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