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裕案后遗症让我的企业家朋友也要移民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22:04


我的一位朋友,经营着两家不大不小的实体企业,个人资产大致几个亿吧。因为我哥对民营企业颇有些心得,曾介绍他俩认识,结果一见如故。这位朋友仅初中毕业,但投资眼光独到。他非常热情地邀请我哥到他的企业里去看看,我哥去了两次,给他提了几条建议,其中一条是按三年一个档次给老员工加薪,他也很快采纳了,据说效果不错。

黄光裕案见诸报端后,这位朋友很敏感。因为工作关系,一天我去他那儿,他突然问起关于移民的事。我告诉他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技术移民,二是投资移民。当时我没在意,到了今年年初,他突然告诉我说,老婆陪儿子去澳洲读书了,他在那边有点投资。我有点吃惊,因为他的企业经营得不错,况且老婆孩子都不会英语,在那边可能比较难。

我向他表达了这些想法,他说:“实话实说吧,你看黄光裕全国首富,手下员工几百万,他都能进去,我手下不到两千人,算个屁!一直有种说法,叫做民营企业家原罪,你也知道民营企业其实很艰难:好资源都划给了国企了,我的资源国企根本看不上眼,但税金不能少,员工社保医保交全,各种捐助都得参加,各类繁琐的行政审批手续一样也不能缺,万不得已或者被人故意卡住的时候,也许可能打出个把擦边球,万一哪天无意中得罪了哪尊菩萨,即使只有一次擦边球、或者管理人员疏忽甚至员工操作失误引发比较大的安全环保事故,我也走不了路。钱我已经不缺了,但钱多不一定是好事,就图个平安吧。”

如果站在他的角度想,我能理解。就我接触过的稍大一点的民营企业,与国企相比,其运作规范程度是大致相当的。不同之处在于,民企比之国有老企业少些历史负担,从管理人员到一线员工在人数上更精简,尤其是管理层,大约在国企的1/3-1/4之间。民企扁平化的管理模式,使其运转更灵活更有效——我绝无贬低国企的意思。听完他的话,有一点没敢告诉他,这就是近年来的“国进民退”倾向,我怕打击他。按我的推测,他的离开恐怕只是时间和技术细节而已。

实体企业的利润,大致来源于所占资源的价值和员工的剩余劳动。假如这些财富都流往国外,那么留给企业所在地的,除了曾经的税、费、就业岗位和GDP,剩下的就是资源枯竭和相对污染(国标范围内的工业排放)。看新闻就知道,这位朋友的想法不在个别。那么,怎样才能使他们建立信任与信心呢?——当然,黄光裕触犯法律应该进去,我并无半点别的意思;我只想客观地表达一种现象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