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做事 善于总结经验—队长座谈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5 05:37:47
用心做事 善于总结经验
——在全国百家地质队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国土资源部原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原局长 孟宪来
参加这次全国百家地质队经验交流会收获很大,我讲两点:
第一,用心做事,进一步搞好《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贯彻落实。
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十几家地质队负责同志的经验介绍,方克定教授的深刻总结,曾绍金常务副会长的讲话,何熙平、张盛丰、孙矿生3位局长的精彩点评,以及会议的热烈气氛,都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这次会议成功的关键是会议指导方、主办方、承办方、参与方的共同努力。在这共同努力当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大家都在用心做事。特别是主办方,用了3个月的时间精心准备,组织开展了很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掌握了一批典型,而且是不同部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基层地勘单位的典型。这些经验都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都是关系到基层地勘单位改革发展需要回答的问题。这次经验交流会还改革了办会形式,一问一答、现场互动、专家点评,这样就进一步挖掘了经验的指导性和代表性,生动活泼,形式很好。
在地勘体制发生变化、地勘形势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把地勘行业基层单位地质队请来,沟通情况、交流经验、探讨问题,在几个基本的方面形成了共识。比如说,从实际出发,依托优势,面向市场,走出一条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路子;坚定不移地走探采一体化之路;坚持地质勘查立院,坚持矿业开发富院,坚持改革兴院,坚持人才强院等等。这些基本的认识、基本经验,都来源于多年艰苦的探索,来源于认真的研究,认真的总结。由此我想,如果我们都这样认真地做事、用心地做事,坚信,《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就一定能贯彻落实到底,地勘单位就一定会更加兴旺发达。所以我希望方方面面都发扬这种用心做事的精神,把《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贯彻落实好。
第二,要重视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理清思路。
我想,大多数地勘单位在这个问题上是清醒的,但并不等于所有地勘单位在这个问题上都是自觉的。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前无古人,旁无借鉴,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他后边还有一句话,关键是及时总结,他把及时总结放到了很高的位置。其实,经验是财富,教训也是财富。只有把经验教训总结好,我们才能更加认清形势、认准优势、准确定位,才能更加理清思路、端正指导思想,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20世纪90年代,由于全球矿业的萧条,我们的地勘事业一度跌入低谷,陷入困境。现在,国家要发展,资源成为发展的瓶颈,我们的地质工作要加强,一是要提高程度,二是要拓宽领域。说实话,我们曾经的探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交了很多学费,终于摸索出一条路子,这就是适应市场经济、遵循地质规律、依托优势,充分发挥地勘队伍的积极性,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今后的路子还很长,发展并不平衡,还有许多事要做。磨刀不误砍柴工,需要及时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理清思路。
正如有的同志所讲的,过去凡是以安置效益为主的项目,几乎都没生存下来;凡是脱离地勘单位优势的产业,也都几乎没有发展起来;凡是不切实际决策上的项目,也都基本垮台了。现在看来,在有条件的地勘单位,走探采一体化的路子是一个好的方向,应当发挥我们的优势,下决心打造一流的地勘队伍,建造几个新的国内有影响的矿业集团。这些显然都是从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在我看来,通过这次交流,使我们的思路更加清晰,指导思想更加端正,目标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得力。所以,建议大家重视总结经验,而且现在也到时候了,应当认真总结了。认真总结就会提高。为什么同是地勘单位,同处一个大环境、大背景下,有的走出了困境,甚至还出现了快速发展?我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善于总结还是不善于总结,思路清还是不清。
借此机会,我衷心祝愿全国的地质队都能乘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东风,依托优势,发挥优势,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使职工生活越来越好,而且能够持续地发展下去!
把商业性地质工作做大做宽做实做深做长
——在第二届百家地质队经验交流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国土资源部顾问   方克定
我第一次参加全国百家地质队学习《决定》经验交流会,第一次接触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矿产探采一体化问题,第一次听取内蒙古地矿局的工作情况介绍,第一次来到赤峰市,这两天耳闻目染,全是新知。
这次会议交流的题材广泛,经验丰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地勘单位的探采一体化,在这方面推介的案例众多:东道主内蒙古地矿十院以铅锌矿为主、国内外的8个矿山,甘肃有色四院的肃南县小柳沟钨钼矿、安西县新金厂金矿,甘肃地矿四院的敦煌市房山口钒矿、肃北县等地的7个金矿和冶炼厂,广东佛山地质局开发的11个门类、70个非金属矿产品,还有江西赣西地质大队在伊朗开发的两个金矿等,共20多处。在两天的介绍、问答和点评中,矿产探采一体化都成为集中的话题。从而感受到,处于变革、改制、转型过程中的地勘单位,不仅总体上起着商业性矿产勘查主力军的作用,而且进入矿业开发经营领域也有不俗的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地勘单位向下游延伸,同大型矿业公司向上游溯源一样,都可以说是资源优化配置、重组的积极步骤。我国地勘队伍大‚地勘单位数量多‚在搞好主业的同时重视和培育有市场需求、与主业联动的延伸产业‚既适应工业化中期对资源的刚性需求‚也是彰显行业特色的。
昨天开幕式后安排的两场讲评都很感人。冯 暉院长介绍的甘肃地矿四院长期工作在祁连山和北山地区,秦岭―祁连―昆仑中央造山带被称为中国地质构造的脊柱,祁连山处于这个造山带的中枢部位。上世纪50年代末期,邓小平同志在听取甘肃镜铁山铁矿勘查工作汇报时曾说:这里是“艰苦中之艰苦”。镜铁山铁矿就是原祁连山地质队的重点勘探区,自然条件险恶,几年间有12名地质队员以身殉职。成立于1964年的四院拥有2600多人,是综合性大院,在长期野外实践中养成的求真务实、无私无畏、科学严谨、艰苦朴素的可贵品格,代代相传,久而弥坚。四院现以地质找矿和矿业开发为中心:在勘查布局上主攻北山祁连、深化南山祁连西段、开拓阿尔金;有22年开发史的院办矿业以联营、参股等多种形式拥有8个矿山,温副总理2002年9月1日返院,对四院的矿山多也曾给予关注。
内蒙古地矿十院的探采一体化始于“八五”末期,五年驶入快车道,2003年来有“大爆炸”式的扩张,使人目不暇接。十院之所以成功,我觉得有三个基本条件:①天时——国际矿业进入新的增长周期,国内新一轮重化工业化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强劲,矿产品价位高;②地利——兴安岭南麓中段西坡有色金属成矿带的资源优势,该院“十五”以来每年按15%的经费补贴不间断地进行1/5万矿产调查;③人和——一是自治区政府2004年出台“三不变”政策,二是为支持地勘单位的企业化改革和发展,区国土厅今年授予全区地勘单位各3个探矿权项目,区地矿局不截留,三是市院和谐(但要坚持政企分开,政府不介入矿业经营活动),天、地、人这三条缺一不可。其基本经验也有三点: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找矿,既用各级财政出资为国家找矿、用社会资金为业主找矿,也用自筹资金为本单位找矿;②地勘单位依法择优办矿,以其所得投入新的找矿、采矿项目;③院内事、企分开,注册采矿主体按现代企业制度改制,守法经营,规范运作(十院控股的西乌珠穆沁旗鑫源矿业有限公司有望今年底在香港上市)。这三点也是缺一不可的。市场是商业性地质工作的摇篮和舞台。十院的王文龙院长等在十多年的历练中对市场有较深理解,他们从世纪之交到“十五”中期登记了一批探矿权,加上技术、人才、资料等要素构成的开发矿业的核心竞争力,占有内在的优势;与翁牛特旗梧桐花铅锌矿山强强联合,又填平了隔行的不足。十院在扬长补短的优化组合中视矿业开发为“经济发展核心”和“企业发展战略主基调”,大踏步实现跨越式发展,是符合区情、局情、院情的。
公益性地质工作为降低商业性地质工作风险服务,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为采矿业提供可采储量和资源保障服务,有条件的商业性地勘单位进入矿产采选领域于法于理都讲得通,又能较好地掌握地质情况,预测未知,效益可期。在当前市场条件下,内蒙古一个300―500人的地勘单位,通过探采一体化建成一座有色金属矿山和一个日处理200吨矿石的选厂,就能实现“小矿小富”;矿山规模扩大到日处理矿石500―600吨能力,就能达到“中矿中富”;矿山规模扩大到日处理矿石2000吨能力,就能达到“大矿大富”。这在五年前是不可想像的,今天听杨永宽局长讲来也有新鲜感。他提倡在地勘单位建立让第一线骨干先富起来的分配制度值得重视,那种认为“地勘单位只能打工,不能成为经营主体”的论调是没有道理的,所谓“艰苦行业要安于吃苦,毋求致富”也不够全面。
目前,国内的矿业资本市场尚未形成,非油气矿业企业兼营勘查业的机制脉络也不甚清晰。处于这样的外部环境,摸索和推行探采一体化的“内蒙古地矿模式”有多重含义:一是开辟了一条发展矿业、贯通“两权”的有效途径,其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不逊于其它办矿主体;二是地勘单位办矿,比较注重科学地开源、节流(包括共、伴生矿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有利于保护矿产资源和矿山环境;三是所在地勘单位较为熟悉矿区及外围地质条件,擅长探边摸底增储,有助于把握开采规模、延长矿山寿命;四是以矿业开发支持地勘业持续发展,有可能成为商业性地质工作的一种重要依托;五是地勘单位在推进产业化过程中还将探索自身企业化的路径和实现形式,对深化地勘单位改革也有示范作用;六是地勘单位到境外找矿、采矿,既全程参与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又加快地勘及其延伸产业国际化的步伐。尽管遇到障碍、也经历过挫折,他们还是趟出了一条可运作、有希望的路子。这种模式在西部省、区以至东部个别省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但受制于观念和政策上的问题仍然不少,值得认真研究。
从经验交流会上还体会到,又好又快地发展商业性地质工作,一是把这块地质工作做大。首先是总盘子大,不萎缩。去年,全国非油气矿产资源的勘查投入达108亿元(同比增长63%);内蒙古地矿局地勘投入8.4亿元(同比增长11.9%,前年同比增长221.7%);内蒙古地矿十院地勘投入4500多万元(同比增长60%),增长速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要注意投入配置的结构性问题。其次,地勘单位的主业、辅业和兼业的比例适当,去年全国地勘主业总收入占地勘单位总收入的39%,辅业(三大延伸产业)占49%,仍呈增长趋势,各地、各单位的情况和做法有很大差异。
二是把商业性地质工作做宽,即扩大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这是属地化地勘单位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取向。广东佛山地质局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建设方案的讨论,全方位服务地方;安徽煤勘三队实行“三业并举”,有9个产业、28个经营领域,施工范围涉及14个省、区。做宽不是无边际地多元化扩张,就三业关系来说:①以扩大地勘主业的服务领域为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此有多方面的需求;②地勘单位的辅业即地勘延伸产业有大文章可做;③多种经营的兼业选择以拓展地勘近缘产业较为有利。换言之,以①为主轴,②、③围着转,可能是发扬优势、减少风险的明智之举。
三是把商业性地质工作做实,扎根地质调查研究,注重找矿和工勘效果。内蒙古地矿九院“十五”快速拿下克什克腾旗拜仁达坝银多金属矿田东、西矿区,等到拜仁矿业公司探明西延的维拉斯托矿区,至少要用10年;内蒙古地矿十院对西乌珠穆沁旗花敖包特铅锌矿曾几上几下,历经20多年,道伦达坝铜钨矿也磨了10多年;甘肃小柳沟钨钼矿做了10多年工作才取得突破;浙江常山县新类型萤石矿的发现也是“十年磨一剑”的结果,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地勘单位没有优质矿业权和矿产资源储备,发展矿业就无从谈起。另在这次推介的经验中,甘肃地矿四院、内蒙古地矿十院、广东佛山地质局都有老区测(调)队的历史渊源,也值得玩味。
四是把商业性地质工作做深,东、中部地区矿产地质工作的“攻深找盲”、开拓“第二找矿空间”已成为紧迫任务。山东地矿六队在胶东半岛金矿带的勘查深度大多超过-500米,这两年在莱州市寺庄金矿深部通过详查发现了一个特大型金矿,手里还有一个规模大、品位高的盲矿体(群);内蒙古地矿十院现在的勘查矿区不再按浅部地质情况定论,一般做到-500米或见到花岗岩体才罢手‚必要时应打千米、超千米的控制孔。一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也离不开地质工作支撑。
五是把商业性地质工作做长,即发展延伸产业:①矿业权流转。资产、资源通过流动达成优化配置,是市场经济区别于非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基本特征,作为“用益物权”的矿业权不例外。内蒙古地矿十院在2001―2002年转让出阿鲁科尔沁旗膨润土矿、巴林左旗哈拉白铅锌矿,获得原始积累,才有2003―2004年掘出花敖包特铅锌矿山的“第一桶金”;收益良好的道伦达坝铜钨矿也曾经历让渡和收回矿业权的曲折过程。在这里,比较效益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②矿产探采一体化,其实质是矿产勘查延向下游从矿业到原材料工业的产业化。内蒙古地矿局大办矿山的经验启示我们,资源大省、区的地矿局、队,善于审时(天时)、度势(地利)、适应市场的改制、维权(人和),就有可能再造几个像“紫金矿业”、“西部矿业”那样的大型矿业集团;资源小省的地矿局、队,优选出一批有市场需求的小富矿,按新机制也能办成几个高效益的中、小矿山,关键在于积极、稳妥、因地制宜,产业链长、短不拘‚都以保护、恢复矿山环境为终端。南方有的小矿山通过矿产品深加工获得倍增效应,还有利用“三废”提取贵金属、有色金属的,而在矿产冶炼过热形势下,除贵金属矿外上有色金属冶炼项目又要慎重。③工勘产业有两个可能的发展趋势:一是工勘咨询服务业;二是地质工程化,这里不展开讲。产业链做长了,既靠下游产业经济反哺上游,也有利于深化地质认知、丰富矿业和工程经济思路,还将使全程性的矿山地质和工程监测工作得到有效加强。
归结以上五点:一是份额,以市场为导向,把商业性地质工作这块“蛋糕”做大;二是功能,地质工作主动渗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并适应市场条件促其商业化;三是实效,多找矿、找大矿,既以探供采、以探保采,在适当条件下寓探于采,探采联动;四是深度,由浅入深、由第一找矿空间延向第二找矿空间‚是地质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必由之路;五是产业链,有条件的地矿局、队抓住机遇,依法搞好规范化、规模化的矿业开发,多掙钱、掙大钱,以采扶探、以采养探,提高矿业及地勘业的可持续性,就是“做长”、“拉长”的模式之一。这五点相互依存、联动,促成探、采双赢,对缓解“资源瓶颈”有现实和长远意义。如三、五两点搭配好了,就能形成“蛋孵鸡、鸡生蛋”的良性循环。
我对这次交流9+1的经验消化不够,讲这几点体会重在参与。其中,在认识上如有偏颇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也是一次再学习的机会。
认清形势 应对形势 促进发展
中国矿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  曾绍金
近几年中国与世界固体矿产勘查投资的比较:
投资额    世 界       中 国
2001年             25亿人民币
2002年             19亿美元
2003年             24亿美元
2004年  38亿美元   40亿人民币
2005年  51亿美元   40多亿人民币
2006年  75亿美元   108亿人民币
本世纪以来,我国的矿业与世界的矿业同步复苏、发展。我国的矿业已与世界矿业同步。
2000-2006年主要矿产量与矿产品进出口比较:

——中国矿业进程,与国际矿业基本同步。
——世界矿产品供给在国际市场平衡。
——中国矿产品价格与国际基本接轨。
——中国非油气地质勘查投入情况,与全球的资金投入情况基本一致。
——人口占世界总人口一半的中国、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正在加快城市化、工业化进程。
——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对矿产品需求增长因素,主要来自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已经进入高附加值、低消耗、可循环的发展阶段。
依据这样的情况,提出以下的看法:
一是在未来20年矿产品需求会继续增加;
二是在未来一段时间,矿产品价格会保持增长的趋势;
三是矿业投资的利润空间减少,矿产品价格会有一定波动,总体呈上升趋势。
决定国际矿产品价格主要因素有:
——发展中国家发展因素
——国际矿业资本控制因素
——主要矿产品供给国资源政策因素
矿业勘探开采利润空间缩小,原因是:
——探矿权、采矿权取得成本增加;
——找矿难度加大、勘查成本增加;
——开采成本增加,包括安全成本、环境成本、生态成本等。
——国际矿产资源民族主义的出现:
• 矿产地居民和当地政府的权益主张
• 矿产资源“殖民地”政策遇到挑战
• 矿产资源所有权与矿产地民众生存、发展权的关系
对我国矿业发展的看法:
总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至1986年阶段
第二阶段:1986年到1997年阶段
第三阶段:1998年到2006年阶段
第四阶段:2007年—
第一阶段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时期,不需要矿权概念,没有矿业法律法规。
第二阶段有矿产资源法,但只采矿权、法律没有界定探矿权,采矿许可证和探矿许可证是建立在计划经济框架中的行政许可权。
第三阶段是修改矿产资源法,确立探矿权、采矿权具有财产属性的行政特许权。在短短的8年时间里,市场将矿业权价值由显现到难估价的程度。
第四阶段,物权法的颁布实施(2007年3月16日公布,2007年10月1日实施),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所有权无需登记。探矿权、采矿权是建立在所有权属于国家的用益物权,属于不动产。
物权法的实施对探矿权、采矿权的影响将是极其深远,取得探矿权难,是当前的主要话题。
2006年底,全国有资质的地质队和单位1722个,实施中的探矿权26095个,平均每个项目投入40万元,每个地质队或单位实施项目15个。
这是不少省市区已经暂停审批探矿权一年、两年情况下,在一些矿种停止审批探矿权几年的情况。据了解,今年仅仅是新疆、四川,已经分别受理了上千的探矿权申请。预计,到今年底,全国有效的探矿权将会达到或超过3万个。这是在“难”的情况下的现状,如果不难取得,如果在没有设立矿权的地方只要申请就能取得探矿权,会是什么情况。据统计,1949年至2000年间:
——全国地质勘查发现和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地2.5万处。
——国家发布的中国矿产资源白皮书表明我国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地有1.86万处,这是百万地质队伍,经过50多年的获得的成果,平均每年新发现探明的矿产地不到500处,在上世纪80、90年代,平均每年250多处,本世纪以来,每年不超过500处。
换一个方式说,就是在往后的三年内,现在实施的3万个探矿权将有90%、2.7万个探矿权可能无获而终,这些没有找矿突破的多数探矿权人的产权价值变成0!特别是花巨资购置的探矿权!
即使一年有1000个发现和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地,现在实施的探矿权中的成功率只有3%,即使在往后的三年有可能是新的发现和探明资源储量矿产地,在往后的三年内,现有的3万个探矿权的成功率很难达到10%。
对于这样的地质找矿风险和成功的概率,是否有清醒的认识。据我了解,几乎所有的探矿权人都对自己获得的探矿权充满了找矿的信心,但是信心不等于现实。
我认为,地质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加强一定要符合地质规律,要符合市场规律,要符合经济规律。对于地质找矿的投入,应该理智。
探矿权管理机关如何加强和改善管理,适应当前的勘查投资热情和形势,有三点必须坚持:一是依法管理;二是不同所有制体制投资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三是防治腐败。
在当前的形势下,探矿权的取得是“难”好处多,还是“易”好处多,建议大家都帮助分析、为管理机关出主意。
市场的一般规律是,只有稀缺的资源才值钱,越是稀缺价格就偏离价值。当前的探矿权价格是否偏离了自身的价值,当前探矿权的价格对地质队是利大还是弊大等问题值得探讨。
《决定》的本质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矿业新体制、新机制,地质工作全面适应和尽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我国地质事业和矿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大会讲话整理)
在第二届全国百家地质队长会上的书面发言
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副司长   刘连和
根据会议的安排,我向各位与会代表简要汇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的贯彻落实情况,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关于地质勘查行业管理工作的情况和近期工作重点,请我司行业处处长王军同志专题向大家汇报。
2006年1月,国发[2006]4号文件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系统阐释了我国新时期地质工作的地位作用。4月,国务院组织召开全国地质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决定》贯彻落实工作。一年多来,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积极行动,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关心和支持地质工作。《决定》的贯彻落实,加上市场需求的强劲拉动,2006年全国的地质工作呈现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社会公众增强了解,地勘队伍渐出低谷,地质工作加速发展”的崭新局面。
一、各省(区、市)党委、政府对加强地质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和深化。
全国地质工作会议以来,各省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地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批示提出具体要求、主持专门会议或亲自带队调研,部署本地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加强地质工作。截止到今年5月,有27个省(区、市)人民政府出台了贯彻落实《决定》实施意见,尚未出台《实施意见》的4个省份,大多数已上报省级人民政府审批,近期都可以出台。有18个省(区、市)专门组织召开了全省地质工作会议,有的省还在会上表彰了先进地勘单位和重大找矿成果。有12个省(区、市)人民政府成立落实《决定》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落实加强地质工作过程中的相关事宜。充分说明了地方政府对地质工作的重视程度。
各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落实《决定》实施意见,结合各自实际,出台一系列改善地质工作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的政策措施。概括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积极改善商业性矿产勘查的投资环境。云南、重庆、贵州、宁夏等省(区、市)积极引进中铝集团、神华集团、鲁能等大型企业集约勘查开发本省矿产资源。湖北省运用政府调控手段,引导矿业企业投资找矿,企业的配套资金达到80%以上。吉林省为地质勘查单位提供优惠政策。
二是加大地质勘查财政支持力度。除个别省份外,大多数省(区、市)正在筹建省级地质勘查基金,或以其他方式加大财政投资地质勘查支持力度。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省(区)加大了对基础性区域性地质调查和矿产调查评价的投入。黑龙江、浙江等省加大了支持企业到境外投资矿产勘查的力度。
三是积极落实扶持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黑龙江、辽宁、吉林、山东、浙江、河南等省在清欠工资补贴、地勘单位住房、基地建设用地政策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为地勘单位改革解决后顾之忧。黑龙江拟将国家出资形成的矿业权价款地方分成部分的30%用于支持解决地勘单位的历史遗留问题。
四是探索公益性队伍组建模式。山东、吉林、安徽、四川、陕西、云南等省按照《决定》的要求,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公益性地质队伍组建模式。
五是重视发挥地勘单位和科技、人才的作用。多数省份都把加强地质科技工作列入贯彻《决定》精神的主要任务之一。山东省将基金项目收入的15%作为地质知识收益分配,鼓励地勘单位提高科技水平。一些省份将矿业权价款地方分成部分的一定比例分配给有关的地勘单位,如辽宁提出将财政分成的30%作为知识贡献归地勘单位所有。
二、国务院有关部门抓紧研究起草配套文件,支持和促进地质工作发展。
曾培炎副总理在全国地质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国务院各部门尽快研究出台《决定》配套文件、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经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配套文件起草和政策措施的落实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在建立矿产资源勘查投入良性循环机制方面,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出台了《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周转金)管理办法》(财建[2006]342号),对中央地勘基金及其管理的一些重大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 建立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开展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引导和拉动社会资金进入矿产资源风险勘探领域,对拉动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推动商业性矿产市场发展将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矿产资源勘查投入良性循环机制的建立。经商财政部同意,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关于重申矿业企业矿产资源勘查支出有关政策的通知》,允许矿业企业的矿产资源勘查支出按有关规定据实列支。
在深化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方面,国务院批准了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发改委《关于深化煤炭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的实施方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完善矿产资源税费管理制度,主要有: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入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财建[2006]394号),明确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入中央和地方按2:8分成;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深化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建[2006]694号);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以折股形式上缴的探矿权采矿权价款管理办法(试行)》(财建[2006]695号);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暂停办理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探矿权转让的通知》避免出现无序转让矿业权的倾向。
在完善野外地质工作人员工资、津贴补贴政策方面,人事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地质勘探事业单位贯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25号),为地勘单位制定了五个方面的特殊和优惠政策,例如保持了野外地勘事业单位工资标准总体高于一般事业单位15%,岗位工资高25%,野外一线地质工作人员浮动一级工资等。
在加强地质勘查行业管理方面,2006年12月8日,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288号),明确地质勘查行业管理 “是对从事地质勘查活动的规则和行为调控、规范和监督管理”,国土资源部和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是地质勘查行业管理机关,重点任务有八项,即健全地质勘查市场准入机制;完善地质勘查行业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加强对地质勘查市场的引导与监管;推进地质勘查行业技术进步与创新;促进地质勘查行业的交流与联系;制定地质勘查规划和行业发展战略;制定促进地质勘查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地质勘查行业信息服务。总体要求是“知情、协调、引导、服务”。
在完善矿产资源法律法规体系方面,《地质勘查资质管理条例》已报送国务院法制办,列入今年立法计划。
其余配套文件正在抓紧制订中。
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落实了一批政策措施。
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协调落实了一些重要的政策、措施,主要有:
一是将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经常性支出等有关经费列为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在国务院批准的 2007年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已将国土资源事务纳入到“一般公共事务”类级科目中,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经常性支出等有关经费列为财政支出已在国家财政改革中纳入“一般公共事务”,这一改革从财政制度上保障了中央和省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政策的落实。同时,对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经费,专门设置了“地质与矿产资源调查”、“地质矿产资源利用与保护”、“国土资源社会公益服务”等科目。
二是初步建立地质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勘查开采项目收益分配的新机制。《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周转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由地勘基金全额投资的项目,其矿业权出让收入中扣除留给勘查单位一定比例的收益后,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成”的政策。有关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具体办法在制定基金项目管理办法时进一步明确,并在勘查合同中予以约定。在调整矿业权价款转资本金政策通知中,对勘查单位新取得矿业权价款处置时,也明确提取一定比例的收益。
三是继续保留国有地勘单位享有将此前拥有矿业权的国家财政出资形成的矿业权价款转增资本金的政策。
四是加大地质类教育投入和加强办学条件建设。教育部、财政部2006年将中央所属高校地质类专业的生均定额标准,由6600元提高到8300元;对地质矿产类专业下达国家助学金名额时,作了适当倾斜;正在研究制定《艰苦专业定向就业奖学金试行办法》和《国家助学金贷款代偿办法》,支持高校地质类等艰苦专业发展。
四、全行业地勘队伍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地勘经济发展迅猛。
2006年全国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成绩显著,地勘经济快速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2006年地勘行业收入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受2006年各种宏观政策利好等因素的影响,与2005年相比,地勘单位收入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7.58%。从结构上看,各项收入增长指标均超过了20%。全行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职工收入进一步改善。2006年末,山东地勘单位人均劳动者报酬和离退休人员费用分别较上年增长10.2%和39%。黑龙江省较上年则分别增长15.1%、12.3%。
二是地质勘查主业成为地勘单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2006年地质勘查主业总收入比2005年增长了20.89%,占地勘单位总收入的39%。加上矿业权转让、矿产开发、工程勘察与施工等后续的或延伸产业,其收入总额的比重则高达88%。
三是地勘单位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从抽样调查情况看,地勘后续延伸产业占的比重增长势头较好。2006年矿业权转让收入比2005年增长了37.32%;矿产开发收入比2005年增长了24.69%;工程勘查与施工收入比2005年增长了30.51%;其他产业收入比2005年增长了24.50%。
四是地质勘查收入结构呈现新的变化趋势。地勘费仍然是地勘单位收入的重要来源,仍占地质勘查收入的56%,成为目前地勘单位稳定发展的基础;同时,地方政府和市场对地质工作需求呈现较快增长势头,地方财政专项拨款增长速度较快,2006年比2005年增长了45.47%;矿产勘查劳务收入2006年比2005年增长了43.14%。
五、全国地质勘查工作高速发展,资源保障能力和基础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全国勘查市场十分活跃。我国近年来的勘查市场成为全球最为火热的地区之一。2006年,我国油气勘查投资308亿元,同比增长11%;非油气矿产资源的勘查投入达108亿元,同比增长63%,增长速度高于全球的平均水平。
国家专项投资规模不断增长。为了加强地质工作,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国家地质工作的投入力度。目前正在实施的国家地质工作专项主要包括:一是用于加强国家公益性基础地质工作和战略性矿产资源评价的国土资源大调查;二是用于提高海洋基础地质和矿产地质调查工作程度的海洋基础地质和海洋矿产资源调查;三是用于加强重点成矿区带和重点矿种前期勘查、拉动社会资本、降低商业性矿产勘查风险的中央和省级地质勘查基金或专项资金;四是用于加强国家对油气资源基础性地质工作的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评价;五是用于我国海域新能源矿产调查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六是用于国家重点矿种大中型矿山延长开采年限的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七是去年国务院新批准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化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的实施方案》,拟在山西等8个煤炭主产省区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分年预提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并对遗留问题加大投入力度,开展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目前山西等省已经启动;八是地质队伍“野战军”技术装备专项,包括对地观测技术装备(包括航空物探仪器和遥感设备)、实验测试技术装备、海洋地质调查技术装备、地面探测技术装备(包括地面物探和化探仪器、钻探设备)、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监测技术装备、深部探测技术装备、地质信息技术装备以及野外工作及安全应急保障装备,等等。上述八类国家专项的年度投资规模在30亿元以上,并且还在按照《决定》的要求,不断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投资力度。“十一五”期间,还将陆续启动国家海洋地质保障工程等重大专项。
社会资本已经成为地质勘查市场投入的主体。国家加大地质工作投入,有效地拉动了社会资本的跟进。当前庞大的社会资本投资力度和潜力十分巨大,已经远远超过国家财政对矿产勘查的投入,2006年全国矿产勘查市场的投资比例首次达到70%以上。房地产开发商等多种行业都在进入风险勘查市场,形成了矿产勘查以企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能源和重要矿产勘查力度明显加大并取得重要进展,查明资源储量获得新增长。年,全国累计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213处,其中能源矿产地42处,金属矿产地85处,非金属矿产地85处,水气矿产地1处。有72种矿产新增查明资源储量,其中,石油9.44亿吨,天然气5381亿立方米,原煤367亿吨。南海钻获高产天然气井,取得新的突破;冀东南堡油田的新发现对稳定东部油气产量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西南三江、雅鲁藏布江、南岭等重点成矿区带地质找矿取得重大进展,青海锡铁山铅锌矿、辽宁青城子铅矿、湖北大冶铁矿等老矿山中深部及外围找矿初见成效,扬子准地台及其周缘层控型铅锌矿、桂西南铝土矿等重要找矿新发现显示良好找矿前景。
国土地质调查程度整体提高,地质勘查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基础地质工作程度进一步提高,实现我国陆域中比例尺地质填图全覆盖,基础地质数据逐步更新填补了我国海洋基础地质调查的空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成效显著,完成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环境地质调查全方位展开,基本查清全国31个省(区、市)矿山环境地质现状。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警基础愈加扎实,地质灾害调查、群测群防预警体系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等对成功避让地质灾害、避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起了很大作用。农业地质调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绿色农业规划和布局提供了重要依据,北京、上海等城市立体地质调查即时服务于奥运场馆、世界博览会址、垃圾堆放场址等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之中。
地质勘查科技研究获得新进展。油气勘探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取得了丰硕成果,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研究进展明显,进一步提高了我国油气勘探开发水平;基础地质研究在生命起源与演化、成矿体系理论、大陆动力学等领域取得重要新认识;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不断创新,自主研发的钻探技术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中实现创新性突破,成功开发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数字采集系统并逐步实现野外数据采集数字化。今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使我国在非常规能源矿产勘查开发利用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在国土资源部党组的正确领导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2006年地质勘查司在推进地质勘查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加强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等各项管理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借此机会,我代表地质勘查司向关心、支持地质勘查管理工作的领导、专家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战斗在地质工作第一线的全行业的局长、队长们,并通过各位转达向奋战在野外第一线的地质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今后能够继续得到大家的指导和帮助,共同促进地质勘查工作改革和发展!
谢谢大家!
在第二届全国百家地质队长会上的发言
中国地质调查局  陈仁义
今天,在部地勘司领导下,由中国矿业报社、中国矿联地勘协会主办的第二届学习贯彻《决定》全国百家地质队经验交流会在美丽的赤峰胜利召开,在此,首先感谢赤峰市委、市政府为本次会议创造良好的条件,请允许我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对会议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衷心感谢会议主办方中国矿业报社、中国矿联地质勘查协会的邀请,让我有机会较全面了解掌握全国地勘单位学习贯彻《决定》新进展、新动向,学习交流地勘单位在国内外商业性矿产勘查开发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以及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特色经济的新成果、新举措、新经验,并为探索研究地调局如何做好公益性服务提供依据。同时,感谢全国各地勘单位长期以来对地调局的一贯支持和配合。
当前,地质工作正处于转折、上升的关键时期。中央的高度重视,为地质工作发展带来前所未有机遇。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对地质工作提出了空前强劲的需求。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拓展了地质工作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经中央批准,中编委印发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三定方案”,明确地调局是国土资源部直属的副部级事业单位,根据国家国土资源调查规划,负责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地质基础信息资料,并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
地调局是地质调查、研究和信息机构。地调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采集和收集信息、存储和管理信息、处理和研究信息、传播和提供信息,为政府和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
虽然目前的地调局与大家的期望还有差距,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有诸多不适应。我们正按照中央的要求,以战略眼光审视当前形势,把握未来发展,进一步准确定位、完善思路、明确发展方略,在加强地质工作中发挥好龙头骨干作用,为各类社会主体和企业提供良好的公益性服务,努力建设一个世界一流的地调局。
借此机会,我代表地调局明确表个态,大家对地调局有什么意见建议,我将原汁原味带回并原汁原味向领导汇报,我们一定尽最大努力做好服务工作,会尽最大努力协助大家共同把《决定》精神落到实处。地调局将与全国地勘单位同心同德共同为地勘事业的繁荣与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预祝会议取得园满成功!
在全国百家地质队经验交流会上的祝词
内蒙古地矿局局长  杨永宽
尊敬的国土资源部孟宪来部长、尊敬的各位来宾和会议代表:
你们好!
在内蒙古大草原绿草如茵、风景如画的美好季节,我们迎来了参加这次由国土资源部地勘司、中国矿业联合会和中国矿业报社主办,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和内蒙古地矿局承办,内蒙古地矿局地勘十院具体落实的第二届学习贯彻《决定》全国百家地质队经验交流会的领导、专家和代表,在此我代表内蒙古地矿局对会议的隆重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与会的领导、专家和代表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这次会议安排在经济正在蓬勃发展、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的内蒙古,安排在这座有着几千年历史,中华民族红山文化发祥地的草原明珠城市赤峰市召开,是我们内蒙古的骄傲,更是我们内蒙古地勘队伍的骄傲。
我们内蒙古地矿局是一支有着五十多年历史,在内蒙古大地上工作和生活了半个世纪的地质勘查队伍,目前全局职工总数16000多人,下属24个单位,分布在自治区各盟市,其中驻赤峰市的就有三家单位。50多年来,内蒙古地矿人发扬“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三光荣”传统,爬山涉水,栉风沐雨,足迹踏遍自治区的山山水水,为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找到和提交了一大批矿产资源,有力地支撑了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也奠定了内蒙古作为资源大省区在全国的战略地位。据初步统计,50多年来,内蒙古地矿局及所属队伍找到的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在5万亿元以上。
属地化以来,特别是内蒙古地勘队伍实行内部企业化改革以来,内蒙古地矿局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国土资源厅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一方面有序推进改革,从“三项制度”改革入手,自上而下建立了适应企业化经营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增强了活力。另一方面狠抓产业经济发展,一是抓好地质找矿,主动积极地承担自治区项目。二是开拓商业性地勘市场,取得了显著成效。短短几年内,累计为自治区新增和提高煤炭储量级别1090亿吨,探明金属量银7571吨,铅加锌273.09万吨,铜37.09万吨,金1.69吨,钨3.93万吨,锡3.24万吨,有利地支撑了自治区工业化建设,也为我局“利用资源做大主业、做大项目、做大企业”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下大力气推进支柱产业建设,至2007年底,仅在大兴安岭中南段地区就有5座大型、1座中型矿山投产,在目前日处理矿石4500吨的基础上,“十一五”末将达到日处理1万吨,年处理300万吨矿石的能力,还有在建和筹建的几座有色金属矿山和两个大型金属冶炼厂,大兴安岭有色金属资源基地建设快速推进。2006年全局实现经营收入20.83亿元,是2005年的近3倍,利税大幅增长,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显著增强。根据会议的总体安排,会议期间领导、专家和各位代表将赴我们的三座矿山进行考察指导。
我们衷心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开阔我们的思路,学到全国兄弟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我们的事业再上新台阶。
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祝愿各位领导、专家和会议代表在内蒙古期间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坚定不移 毫不动摇地做好调动基层地勘单位
积极性这篇大文章
——在学习贯彻《决定》第二届全国百家地质队院、 所、公司)
经验交流会上的主持词
中国矿联地勘协会 邢新田
诸位领导、诸位代表:
上午好!我宣布学习贯彻《决定》第二届全国百家地质队(院、所、公司)经验交流会现在开会,我首先向会议介绍光临并指导这次会议的主要领导,介绍完后一并鼓掌欢迎。
出席这次会议并在主席台就座的领导有:国家行政学院原教务长、现任国土资源部顾问方克定同志,国土资源部党组原成员、中国地调局原局长孟宪来同志,中国矿联常务副会长曾绍金同志、副会长王家华同志,赤峰市委书记杭桂林同志,内蒙地矿局局长杨永宽同志,赤峰市副市长张利平同志,内蒙国土资源厅副厅长高华同志,中国地调局主任陈仁义同志,国土资源部地勘司行业管理处处长王军同志,内蒙地矿局第十地勘院院长王文龙同志,中国矿联地勘协会会长邢新田同志。
出席这次会议的主办方领导还有:中国矿业报社副社长王东海同志、焦鸣同志、王平同志,中国矿联地勘协会副会长王魁升同志、常务副秘书长柳旭东同志。
特邀出席会议的点评专家有:甘肃地矿局长孙矿生同志,广东地矿局长何熙平同志,浙江省政协委员、地矿局原局长张盛丰同志。让我们一起以热烈的掌声对诸位领导和专家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对他们前来指导会议表示深深感谢!
这次会议是经国土资源部和中国矿业联合会同意召开的,是由部地勘司指导、由中国矿业报社和中国矿联地勘协会共同主办,委托内蒙国土资源厅和地矿局承办的。这次会议的主题词是:深入贯彻《决定》,交流基层经验,研讨主要问题,调动地勘队伍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和技术支撑。
这次会议经过三个月紧张有序地筹备工作之后能如期召开,主要得益于国土资源部老领导孟宪来局长和方克定先生亲临指导会议,中国矿联常务副会长曾绍金同志亲临指导会议并作重要讲话,部地勘司刘连和司长亲自为会议书写讲话材料并交由部地勘司行业处王军处长前来宣读;会议的主办方和承办方各按自己的职责作了精心和扎实的准备工作,为这次会议召开创造了条件;会议的主要发言单位和有关单位,按会议主题,认真撰写了会议交流材料;会议主持人和特邀专家认真审阅了材料,为现场提问点评作了充分准备工作。让我们一起为上述各方为这次会议付出的努力,一并以热烈掌声表示深深感谢!
会议有个好主题,准备好了具有影响的经验交流材料,又有各方领导的重视,会议的胜算也就有了半成把握;更重要的是会议能够得益于全国地勘行业对这次会议的支持和拥护,有180多人踊跃而来参加会议,他们是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从基层地勘单位、从地质工作第一线有备而来,并期盼如愿而归,因此,这就使这次会议既请来了“一大桌客人”,又备了“一桌丰盛的宴席”,盛情的招待大家,使这次会议有了十成胜算的把握。让我们一起对各位代表表示亲切问候,道一声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了!
会议主办方为什么要召开这次会议,为何在交通不太方便的赤峰开会,又如何开好这次会议等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我代表主办方作出如下回答:
为什么召开这次会议。其理由之一是要坚定不移地、毫不动摇地做好调动基层地勘单位积极性这篇大文章,这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因为基层地勘单位是全国地勘队伍的主要载体,是凝聚着五十多年来丰富找矿智慧和经验的人力资本的集中地,是从事地质工作的基本单元,是加强地质工作的主体,而地勘队伍的改革就是为了更好地调动这支队伍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地质生产力。因此这次会议是按照《决定》第二十四条要求,和温家宝总理2006年“4.21”谈话要点的基本精神,及徐绍史部长近期指出的,要充分调动现有地勘队伍积极性而召开的。理由之二是自1999年地勘队伍管理体制实行了重大变革后,为推进全国基层地勘单位之间、基层地勘单位与政府之间的交流,主办方特为此构建一个横向和纵向交流的公共服务平台,以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听取意见和加强联系。理由之三是从去年深圳第一届会议的实践效果出发,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论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去年的百家地质队会议牵动和影响了千家地勘单位,就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和“一波才动万波随”,根据基层地勘单位的广泛要求而召开这次会议。理由之四是中国矿业报社作为全国地勘行业的报刊,中国矿联地勘协会作为全国唯一的地勘行业组织,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36号文)要求,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和切实履行好服务职能的宗旨,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288号文)提出的要依托地质勘查行业协会组织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经验交流,总结推广典型经验的指导意见,因此办好这次会议,也是主办方的主要职能所在。会议主办方全力以赴筹备这次会议,并坚定信心办好这次会议。
为何在交通稍不便的赤峰召开会呢?我照用两句行外话来比喻,“好酒不怕巷子深”,“朋友来了有好酒”,这里有内蒙地勘局三个单位都有值得学习很好的经验,有好酒招待大家,特别是内蒙地勘局第十地勘院探采一体化的经验,很有特色,十分突出,是当前地勘行业的佼佼者,更值得大家来品尝。这里需要说明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内蒙十院的经验也好,会议交流的其它经验也好,是全国基层地勘单位的一个缩影、一个代表,可能也肯定还会有更好的经验,由于会议时间有限不能会上交流,只能会下和会后个别交流;第二个问题学习经验主要学习经验的基本点,而各地情况不同决不能照抄照搬,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学习;第三个问题更重要的是事在人为,要抓住机遇、理清思路、创造条件、眼睛向内、加快发展。
如何开好这次会议。坚持认真总结经验,努力提高会议效果,主要从去年第一届会议的实践出发,总结经验、发扬成绩、抓住问题、听取意见、改进工作,以提高会议效果。因此,这次会议要坚持三条,改进三条。坚持三条是会议主持人与点评专家的点评式;台上会下互动问答式;会后由地勘协会编印会刊专刊将成果发扬广大式。改进三条是会议参与面要大些;交流内容再丰实些,既有经验交流又有相关问题的研讨;会议采取室内与实地考察相结合。
最后,祝这次会议园满成功!
坚持不懈 始终如一地为全国地勘单位维权服务
是地勘协会工作的根本宗旨
——在学习贯彻《决定》第二届全国百家地质队(院、所、公司)
经验交流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中国矿联地勘协会  邢新田
第二届全国百家地质队经验交流会历时三个月筹备和二天的会议,即将园满结束。这次会议有三大成果:一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交流了十个经验,这对发挥现有地勘队伍的作用、调动基层地勘单位的积极性,很有借鉴意义;二是进一步坚定了信心,主要通过剖析一个困难单位的主要问题,并研讨了解决问题的途径,这对进一步加强地质工作,发展地勘经济和构建和谐地质队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三是基层地勘单位听到了政府的声音,会议印发了刘连和司长的书面讲话,王军处长对加强地勘行业管理作的重要讲话,中国矿联曾会长作的把握市场需求运作好矿权的重要讲话,国土资源老领导方克定同志和孟宪来同志也要作重要讲话,对扩大这次会议成果入手提出明确要求,这对全国基层地勘单位既是有力地鞭策,也使全国基层地勘单位进一步把握了我国加强地质工作的走势,更加明确了地质工作方向。因此,这次会议是基层地勘单位贯彻《决定》的经验交流会和抓住当前主要问题的研讨会,也是调动广大地质工作者积极性的鼓劲会议,又是进一步加强地质工作、发展地勘经济的动员会议。
我借这次交流会的机会向会议简要汇报一下今年以来地勘协会的上半年工作情况和下半年工作意见,听取出席会议的领导和参会诸位代表的意见,以利完善和改进地勘协会的工作。
一、上半年坚持以引导贯彻《决定》为中心,以协助政府加强地质勘查行业管理为主线,以维护地勘单位合法权益和为会员单位服务为工作基点,在中国矿联领导下,在部地勘司的指导下,主要办了六件事:
1、以引导全国地勘行业贯彻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的通知》(简称《通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北京召开了贯彻《通知》座谈会暨地勘协会一届五次理事扩大会议。
地勘协会为服务于《通知》的贯彻,主要办了三件事,一是受地勘司委托把《通知》发至全国116个局级地勘单位;二是构建宣讲《通知》、解释《通知》、座谈学习《通知》交流平台;三是向全国地勘行业编辑印发贯彻《通知》的《地勘协会会刊》专刊。
2、以检查《决定》贯彻落实为主要内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调研工作,向政府部门提供有关信息,努力当好桥梁、纽带,为政府决策服务。
主要作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以交流贯彻《决定》为主要内容召开了秘书长会议,向国土资源部有关领导、中国矿联、部地勘司呈报了会议纪要,如实反映了贯彻《决定》主要成果和主要问题。
二是根据部地勘司的委托,对部分地勘单位进行了2005年和2006年经济发展总量完成情况的对比调查和分析,对部分地勘单位近几年来境外地质勘查和开发情况调查分析,对河南属地管理的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情况调研,并已分别形成了调研报告呈报部地勘司并报中国矿联;近两个月又参与了部地勘司统一组织的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调研工作,主要参与了江苏省、浙江省两省地勘单位改革发展调查,已完成了实地的座谈会、问卷调查表、典型单位现场调研与剖析等外业工作,现已进入整理调研资料、总结经验、提出问题、提出建议等撰写调研报告的室内阶段,《调研报告》要如实反映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成果和经验,如实反映已争取到的地方优惠政策和有利条件、如实反映地勘单位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等,为政府检查《决定》贯彻提供可靠信息。
三是按中国矿联的要求,征求部分地勘单位对中央地勘基金管理与运作意见和建议的调查工作,向中国矿联呈报了调研报告,如实反映了大家的五点意见。
3、根据部地勘司的委托,承担了全国地质队(院、所、公司)主要技术负责人固体矿产勘查理论与技术方法的轮训工作。
主要办了五件事:(1)通过听取意见,并报经部地勘司同意,确定培训内容;(2)聘请全国知名教师翟裕生、叶天竺、严铁雄、王京彬授课;(3)编印教材;(4)组织学员,分期筹办五期培训班;(5)坚持培训班期期作好总结,以不断改进培训工作,提高培训效果,已成功地在南宁举办了近300人参加的第一期培训班,现正在筹备组织第二期,已有200余人报名参加培训。
4、在中国矿联的领导下,在部地勘司的支持下,与中国矿业报社共同举办了第二届全国百家地质队经验交流会。
地勘协会作为主办方之一,主要做了如下六个方面工作:一是与中国矿业报社共同设计了会议筹备方案,商定会议经验交流单位;二是主要负责参会人员的召集与组织工作,感谢180余名代表能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踊跃而来,这既是对地勘协会工作的认可,也是对我们工作的鼓励;三是催办有关会议交流材料;四是共同组织主持会议;五是负责草拟《会议总结报告》和将会议材料编辑成《地勘协会会刊》专刊,推而广之,推向全国地勘行业,以凝聚全国千家基层地勘单位;六是注重征求基层地勘单位对这次会议的意见和建议以改进地勘协会的服务工作。
5、参与了三个软课题项目的研究工作。一是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司的《国有大中型金属矿山体制、机制和运作模式研究》项目;二是国土资源部财务司的《地勘单位智力投入补偿机制研究》项目;三是和中国矿联秘书局的《地质勘查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研究》项目。
6、根据中国矿联的有关要求,组织了有关地勘单位参加矿联组团赴澳大利亚考察。
二、下半年的八项工作
1、在上半年调研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着《决定》的贯彻落实,通过召开或参加座谈会、印发文件和实地调研等方式,继续加强调研工作,通过撰写好调研报告,如实反映基层地勘单位在贯彻《决定》中取得的资源基础、环境基础、工程基础等地质工作的重大成果,如实反映地勘单位在加强地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实反映地勘单位意见、建议和诉求,当好桥梁纽带,为政府决策服务,这将成为地勘协会今年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会员理事单位维权服务的一个新的亮点。
2、认真学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36号),文件从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积极拓展服务功能、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自身建设和规范管理、完善政策措施等五大方面做出18条重要规定,这是推进行业协会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全国行业协会的一件大事,地勘协会要在中国矿联领导下认真贯彻实施,首先要做好自身工作,主要是从认真学习文件提出的指导思想与总体要求,切实把握地勘协会的工作方向;从认真学习文件提出的积极拓展服务职能的要求,切实提升以维权、自律、服务为工作基点的地勘协会的服务能力;从认真学习文件提出的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的有关要求,切实加强地勘协会的自身建设;从认真学习文件精神,首先切实抓好当前工作。要将地勘协会工作人员学习体会和贯彻意见呈报中国矿联。要按照文件提出的关于“健全法人治理机构”的要求,在中国矿联领导下,认真准备好地勘协会的换届工作,使下一届地勘协会更有活力和生气,使“三个服务”更上一层楼。
3、认真作好部地勘司委托的全国地质队(院、所、公司)主要技术负责人的轮训工作。下半年要组织举办四期培训班,其中包括 7月2日至5日在哈尔滨的第二期培训班;九月中下旬和十二月中下旬分别举办第三期、第四期培训班;另外拟于十月份举办一期物化探主要技术负责人和相关单位物化探队技术负责人高级培训班,主要请全国知名专家讲授国际物化探技术现状及走向、电法技术、磁法技术和矿区化探技术等。在办班的过程中,一要认真组织,二要期期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因期次较多,不能搞几期一个模式化,第二期比第一期有三个改进,一是时间加长,二是培训内容要多加案例分析,三是以印发会刊第十七期加以丰实原培训教材。预计全年培训人员达800-1000人,成为地勘协会今年工作的第二个新亮点。
4.认真做好全国地质队经验交流会闭会后有关工作,主要办好三件事,以扩大影响,提出会议效果,一是草拟呈报国土资源部和中国矿业联合会《会议总结报告》;二是编辑以第二届全国百家地质队经验交流会内容为主题的《地勘协会会刊》专刊;三是认真总结会议效果,并注重征求意见,以改进地勘协会的服务工作。使这项工作成为地勘协会今年工作的第三个新亮点。
5.做好财政部经济建设司交办的中央财政关于地质勘查等十大类别专项资金项目评审的资料的收取、检查、整理、造册、分类编辑、评审结果汇综和评审资料入库管理等服务工作。因工作诚信,地勘协会已成为“定点服务单位”。要总结经验、加强组织、严明纪律、提高服务水准,为政府决策服务。
6.为地勘单位“走出去”和“引进来”服务。下半年拟办两件事,一是努力争取在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的指导下,举办一期境外矿产勘查培训班,主要请知名专家讲授有关国家的政治环境、矿产资源潜力分析、矿业法等法律法规、境外项目运作程序案例分析等。二是充分发挥中国矿联驻加拿大办事处的作用,与其联合共同组织有关地勘单位参加明年加拿大矿业大会的中国专场,构建“走出去”和“引进来”公共服务平台。
7.继续参与上述三个软课题项目的研究工作,下半年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地勘单位智力投入补偿机制研究》项目,和《地质勘查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研究》项目,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8.随时准备完成政府及中国矿联交办的有关工作,并努力提高工作质量,为政府决策服务。
地勘协会责任重、工作多、人员少,要在中国矿联领导下,在部地勘司指导下,继续提高自身的工作的设计力、组织的号召力、实施的操作力、成果的公信力,以努力完成今年工作目标。
地勘单位经济交流发言材料

承前启后 同心协力 再创新业
甘肃省地矿局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
一、单位概况
甘肃省地矿局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以下简称四勘院)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的酒泉市,是甘肃省地矿局下属的从事固体矿产勘查,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勘察,环境地质勘查与评价,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地质测绘,实验测试,地质灾害防治,地质技术咨询与服务,矿业开发,黄金冶炼等的综合性地勘单位。
全院现有职工2697人(截至2007年5月31日),其中:在职职工1170人,离退休职工1527人。在职职工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2人,其中:地质类专业207人,中高级技术职称152人。
全院设置二级单位46个,其中:地质勘查分队(公司)12个,矿山企业8个(含联营、参股2个,筹建矿山1个),工程勘察与施工企业4个,多种经营企业2个,辅助生产单位3个,机关科室16个,物业管理中心1个。
自1964年队伍组建以来的风雨历程,铭刻了地质工作者历经艰辛的创业史,也记录了他们感天动地的发展史。40多年来,我院及前身各地质队有计划、有步骤、较系统地开展了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和专题研究、综合性科研以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物化探等项工作,经历了以找富铁、铬为主;以找富铁、富铜、磷为主;以找铅、锌、钨、铬、钒等为主;以找金为主的4个找矿阶段。工作区域覆盖整个河西地区至新疆、内蒙古等部分地区。曾先后完成各类科研项目65项,其中获部级找矿勘查奖17项,局级找矿奖10项,科技成果奖13项,向国家提交各类地质成果报告550份,探明大、中型矿床68处(含伴生矿),发现并评价钨、铅、锌、铜、铁、锰、金等23个矿种的矿产地400余处,部分已被开发利用,提交黄金地质储量80余吨。曾参与了甘肃省金川铜镍矿、镜铁山铁矿的勘查工作,黑鹰山铁矿(现为酒泉钢铁公司开发)、寒山金矿、鹰嘴山金矿、小西弓金矿、方山口钒矿,七角井钒多金属矿、我国北方最大的钨矿――塔尔沟钨矿和全国第三大铬铁矿――大道尔吉铬铁矿及磁海铁矿的发现,无不洒下地质工作者们辛勤的汗水。累计完成1:20万区调46幅,面积275095.5 平方公里;1:5万区调48幅,面积253702.6 平方公里;完成钻探工作量 703095.09 米,槽探737022.99 立方米。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曾在四勘院工作10余年,他对四勘院的改革、发展十分关心,曾于2002年9月1日专程来院看望曾经一起工作过的老同志,并就地勘单位的改革、发展同院领导进行了亲切的交谈,他说,这么大的一支队伍,也够你们带的。你们矿山多,在工作和施工中要注意安全生产。希望你们继续发扬成绩,带好队伍,为地矿事业的发展再做贡献……
二、产业框架
经过多年的发展,四勘院目前形成了以地质找矿、矿业开发为中心,工程勘察与施工、多种经营多业并举的产业格局。各产业发展比较均衡,形成了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的局面。
院地质勘查公司下辖分队(公司)12个,开展的工作包括区域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物化探、水文地质勘查、地质测绘、地质工作社会咨询等业务。固体矿产勘查以甘肃省酒泉市所辖区域为主,兼顾新疆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区域。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区内3条大的成矿区带进行,即:主攻北山祁连、深化南山祁连西段、开拓阿尔金。2006年实现收入5445.53万元,目前找矿队伍规模120余人。
矿业开发始于1985年,经过22年的不懈努力,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矿业开发收入在地矿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上升,成为我院的支柱产业。矿业开发现有矿山企业8个,以钒、黄金开发为主,生产经营逐步向铁矿开发等领域拓展。我院与敦煌市政府合作创建并参股的敦煌金地钒业公司现已经形成生产能力1200吨/年,2006年生产五氧化二钒1043吨,实现产值1.2亿元;我院与肃北县政府合作创建并参股的肃北金鹰黄金公司已经形成生产能力230公斤/年;除此之外,我院还自主经营有4座黄金矿山,1座黄金冶炼厂,1座筹建铁矿。2006年矿业开发共实现收入4368.9万元,就业职工190余人。
工程勘察与施工业现有4个企业,完全按照内部企业化经营模式运行,施工领域以甘肃省酒泉市及其周边地市、上海市及其周边地区、武汉市及其周边地区为主,并积极走向国外市场,先后在东非、南美洲等国施工。2006年实现收入2236.90万元,就业职工130人。
多种经营业主要是与地质找矿配套的一些产业,有甘肃省河西地区最大的实验室、以地质绘图为主的复制出版室以及职工医院、物资经销公司、基地物业管理公司等。2006年实现收入297.60万元,就业职工70余人。
三、找矿成果
多年来,我院固体矿产勘查工作坚持“面上展开,重点突破”的原则,按照甘肃省地矿局统一部署,紧紧围绕区域内三条成矿带开展。其中,北山祁连以金、铜、铅、锌、钒、钨等矿种勘查为重点,主攻矿床类型有火山岩型金矿、岩浆熔离型铜镍矿、斑岩型-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沉积变质型钒矿、热液型钨矿、热液型铅锌矿。南山祁连西段以金、铜、铅、锌、铁勘查为重点,主攻矿床类型有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火山岩型铜矿、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层控型铅锌及多金属矿。阿尔金山断裂带以金、铜、铅、锌等矿种勘查为重点,主攻矿床类型有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斑岩型铜矿、层控型铅锌矿。水文地质勘查工作紧密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开展了矿山水资源调查评价、严重缺水地区找水、城市水源地勘查评价以及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提供了一批城市、工矿企业供水水源地。
为了进行靶区优选,我院对地质矿产工作程度低,交通困难,经过研究对比在近期有望突破的地区,开展了矿产远景调查,全面评价资源潜力。通过开展北山地区、祁连西段、阿尔金断裂带等成矿区带的1:5万区域矿产调查,总结成矿规律和召开标志,提出找矿方向。
我院高度重视地质资料的二次开发工作,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专门组建了地质资料二次开发室,返聘退休老专家带领中青年技术人员开展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指导全院的找矿工作,在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我院地质找矿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通过全院地质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近年来,我院在地质找矿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发现并评价了小西弓金矿、寒山金矿、鹰咀山金矿、玉山钨矿、七角井钒多金属矿、化石沟铜矿等,其中小西弓金矿、鹰咀山金矿达到中型规模,目前已开发利用;七角井钒多金属矿达到中型以上规模;寒山金矿、玉山钨矿勘查取得了新成果,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老矿山深部、外围找矿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使我院金庙井金矿、金场沟金矿等老矿山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
四、经营状况
酒泉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独特的地质构造景观和丰富的矿产资源。近年来,我院按照甘肃省地矿局“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依托所处区位优势,抓住西部大开发提供的良好机遇,不断转变经营思路,调整产业结构,一是加强地质找矿,积极探索矿业权管理运作的有效形式,采取灵活多样、实用有效的方式进行合作勘查或联合开发,真正把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大力推进矿业开发,充分利用勘查找矿成果,走出了探、采、浸、选、冶“一条龙”的新路子。自1985年后,先后发现评价并兴办了华西山金矿、金庙沟金矿、金庙井金矿、小西弓金矿、寒山金矿、金场沟金矿、鹰嘴山金矿、敦煌方山口钒矿、黄金冶炼厂、小宛南山金选厂,黄金产量一度占酒泉地区的30%,占甘肃省的10%。累计开采矿石100多万吨,生产黄金4吨, 生产成品精钒、片钒2000多吨,每年为地方上缴税费上千万元,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100多名。三是不断走向工程勘察与施工领域,拓展基地物业管理与开发业务,把地矿经济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的发展之中。
主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按照甘肃省地矿局“三位一体”发展思路,强化地质找矿主业地位,我院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勘查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加大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力度,采用各种渠道与社会各界广泛联系,与区域内大中型工矿企业合作,吸收社会资金进行风险地质勘查,对外开展矿业开发、技术咨询、城市地籍测绘等,获得了较为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
副业成为地勘业的重要补充。我院对工勘企业从政策上给予了较大的扶持力度,鼓励工勘企业积极走向市场,拓展服务领域。院属4个工勘企业分别主营岩心钻探、水井施工、工程勘察与桩基施工业务。在保证地质找矿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还安置了一批职工就业。
基地开发、物业管理稳定发展。我院抓住供暖、供电、供水3个重点环节,积极推进社会化管理;实行物业管理服务承诺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规范化程度;加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千方百计加快基地开发,盘活闲置资产。
2006年,全院完成总收入1.23亿元,同比增长18%;生产增加值7859.30万元,同比增长32%;院属所有生产经营单位均实现了盈利。我院还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五一劳动奖状”荣誉称号,高级工程师李金春同志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参股的金地钒业一车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
五、职工收入
近几年来,我院在地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职工收入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了一年上一个台阶的目标。2004年全院职工人均年收入14800元;2005年职工人均年收入 17000元;2006年,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22005元,2007年职工人均年收入预计将同比增长10%以上。另外,院每年为职工缴纳各类基金280余万元,包括职工住房公积金、职工养老保险金、职工失业保险金、职工医疗保险金等,职工的生产、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六、主要经验和体会
(一)地质队的性质和使命决定了地勘单位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地质勘查作文章。我院曾探索搞多种经营业,兴办过被服厂、副食品加工厂、经营过农场、商店,但由于经验、人才、市场环境等种种因素最终是不成功的。而兴办的各矿山企业都取得了显著的效益,解决了大批职工的就业问题,带动了地矿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事实表明,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地勘单位,只有依托勘查成果和地质资料的优势,在地质勘查成果的基础上,对适合开发的区块采用合作、联营、自营等方式兴办矿山企业,进行矿业开发。对其它区块或者按照法定程序转让探矿权,或者以矿业权为股权进行投、融资活动,才能促进地勘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地矿经济必须大力推进矿业开发,实现探、采、浸、选、冶“一条龙”。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院在矿业开发方面走出了一条由小到大、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由摸索试验到正规化经营的路子。其中金矿开发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预算内地质项目锐减,单位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中起步的。开始采取了探采结合小规模进行,主要是对探矿过程中产生矿石进行生产试验及对古人采矿形成的尾矿进行处理。1985年,我院第一个金矿采矿分队成立,开始在花西山采矿生产黄金,当年采集矿石600余吨,生产黄金2.8公斤,数量虽小,但让更多的人看到一条希望之路。1988年将该矿选矿方法由重选改为池浸工艺,在此基础上经过不断试验,又将黄金池浸工艺改为大规模的堆浸工艺,并获得成功,当年便形成10000吨矿石堆浸规模,万吨级矿石堆浸成功,为后来黄金生产开发上规模创效益奠定了良好的开端。之后,我院黄金生产在花西山、小西弓、金庙沟、金庙井等地全面展开,1992年筹建的小西弓金矿在建厂过程中先安装设备调试,投入生产后再建厂房,突破以往局限地表采矿而开始地下井巷开采,并建有配套的金选厂和冶炼厂,实现了采选冶一条龙生产,矿山建设向规模化、正规化迈进,为后来鹰嘴山金矿、方山口钒矿实行正规化、规模化的建设、生产提供了技术经验借鉴。
因此,地勘单位在开展勘查工作的同时,应根据工作成果、市场行情、开发条件等因素实行探采一体化。在探矿的阶段要考虑开发利用的问题,对条件成熟的项目积极投入开发,从小到大,滚动发展,逐步规范并形成矿业开发的规模和效益。
(三)地勘单位的发展必须紧密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协调处理好与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关系。地勘单位属地化以后,我院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交往明显增多,尤其是探矿权区块都在地方政府所辖区域内,矿山企业既有与地方政府合作兴办的,又有自主经营的,基地物业管理方面也需要地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多年来,我院始终把协调地方关系摆在重要位置来抓,为地矿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另外,地方政府制订的矿产勘查开发相关政策对地勘单位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制约、导向作用,地勘单位的主要优势是地质勘查及拥有的探矿权,如果手里的探矿权没有了,地勘单位的发展将是一句空话,生存都是问题。
(四)作为一个综合性地勘单位,要处理好构建和谐与加快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抓好地质勘查主业的同时,统一考虑各产业之间的协调、均衡发展,对市场化程度高、职工收入相对较低的工程勘察与施工业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稳定职工队伍。使地质勘查、矿业开发、工勘施工、多种经营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地勘单位的发展必须重视做好人才工作。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注重在实践中培养人才,培养一批用得上、留得下、靠得住的技术人员,尊重和发挥离退休技术人员的力量和智慧,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昔日的辉煌理应珍惜,未来的征途更需奋进。《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给地勘单位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院广大干部职工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同心协力,凭借《决定》的春风,再创新业,为把四勘院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奋斗!
实施创新战略  再铸六院辉煌
山东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
我们山东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第六地质大队),成立于1958年,是我国组建最早的一支以黄金勘查为主的综合地质勘探队伍,曾经创造过辉煌历史,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唯一的“功勋卓著、无私奉献的英雄地质队”。然而,由于对地勘行业的转型不适应,到2002年总收入和人均工资位居全局倒数第二,六院职工连续五个月拿不到工资,失去了英雄地质队昔日的光环,被社会称为“高台跳水”现象。
2003年5月,山东省地矿局党委果断调整了六院领导班子。我们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全院广大干部职工,高擎创新发展大旗、奋力拼搏、重振雄风。经过短短四年,全院经济总收入和职工收入增长连续保持在35%和30%以上,2006年总收入1.93亿元,经营收入1.55亿元,在岗职工年人均收入3.55万元,节余与利润7890万元,分别是2002年的5.85倍,11倍,5倍和395倍。一年一个工作重点:03年突出“改”字,力促改革;04年突出“抢”字,抢抓机遇,05年突击“管”字,强化管理;06年突出“拉”字,拉长产业链。制定实施了创新立院,科技兴院,主业富院的发展战略,发挥潜能优势,努力培育发展能力,提前实现了“一年有突破、两年新跨越、三年大发展”的奋斗目标,实现了经济发展的“三级跳”,闯出了一条依靠创新实现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
我们的做法与体会,集中起来主要有三点:
一、在改革发展中,实施观念创新,人才创新,管理创新,是六院又好又快发展、再铸辉煌的强大动力。
观念创新是前提。我们深深感到,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动因;有什么样的动因,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六院之所以由辉煌到落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职工思想陈旧,观念落后,体制僵化,机制不活。要打开工作新局面,必须首先从转变思想观念和队风队纪入手,实施观念创新。为此,我们重点抓了三个方面:一是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广泛深入地开展了“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大讨论和“我为英雄队旗帜添光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干部职工树立市场经济理念,破除等靠要的陋习,强化主人翁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二是大刀阔斧地进行作风整顿,刹歪风,树正气。针对一些职工精神颓废、作风散漫甚至吃喝赌博等歪风邪气,旗帜鲜明地进行了批评教育和公开处理,先后有若干名违纪职工受到了警戒警示、记过和开除处分。打翻“拦路虎”,拔除“钉子户”,邪门邪道的人少了些霸气,使职工队伍多了些正气。励精图治、兴利除弊,纯洁了职工队伍。三是用先进文化理念凝心聚力,开启新风。我们确立了“高举英雄队旗帜、重振英雄队雄风、再铸英雄队辉煌”的企业精神,确立了“培养人才的摇篮、成就事业的高地、幸福美满的家园”的使命,提出了“知使命、思荣辱、创大业”的价值导向,营造了凝心聚力抓发展的浓厚氛围,从而使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迅速转变到人心思上、干事创业上来,全院职工劳动出勤率,工时利用率和劳动生产效率成倍提高。
人才创新是根本。我们认为,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解决的好,一加一可以等于四,等于五,以至以一当十;解决不好,负面影响也很厉害。我们打破了过去的条条框框,提出了“以好人为本,政治上重用、经济上重奖”的口号,全面推行了人事制度和用工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了“竞争上岗、择优录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把无情管理与有情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院机关科室由12个合并为7个,83名中层干部,一下精减到38人,123名机关管理服务人员也削减一半,有35名干部被解聘,25名职工下岗待聘,有11名合同制职工被解除劳动合同,真正做到了能者强者上,庸者弱者下。四年来,我们还面向大专院校和科研部门,高薪聘请国家级专家教授常年担任我院技术顾问,送出去200人次先后到地质科研院校进行技术培训,引进大专以上学历各类人才50余名,投入教育经费500多万元。使大中专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比原来提高了23%,目前,我们6名院级领导成员全部达到大本以上学历和高级技术职称,从而大大提升和改善了人才结构状况,保证了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管理创新是基础。这些年,我们始终把强化管理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组织开展了“管理效益年”、“项目管理年”、“环节管理年”等一系列管理达标活动,配套出台了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机关工作人员业绩管理考核办法、质量管理考核办法、分配奖励办法,年薪制和风险抵押办法、机动设备管理办法、财务经营管理办法、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和目标承诺考核办法等四十余项全面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在同行业率先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GB/T28001-2001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这些管理举措的出台和落实,建立起了“明责任、严考核、硬约束、重激励”的管理机制,内部管理由松散粗放到逐步规范合理较好地实现了按制度运行,按程序办事,按规范操作,按效益分配,增强了激励约束机制作用,提高了管理水平,提高了经济运行质量,实现速度、质量、效益全面提升。
二、在市场竞争中,实施思路创新、领域创新、服务创新,是六院又好又快发展、再铸辉煌的强大支撑。
在实施思路创新方面,思路决定出路,思路一变天地宽。一是靠新思路抢抓发展机遇。我们明确提出,识不识机遇是领导的眼光问题,抓不抓机遇是领导的责任问题,能不能抓住机遇是领导的能力问题,出不出效果是领导的素质问题。2004年,我们根据省政府关于土地变性和矿权登记限期的有关政策规定,抢抓地权这个机遇,用不到40天时间,全面完成了招远等四县市八宗92.5亩的土地变性工作,自筹资金300万元,抢购威海土地19亩,并在这些土地上建成了职工住宅、办公楼达2.23万平方米,正在建设住宅、办公、生产、健身休闲广场工程3.46万平方米。有216户职工乔迁新居。我们还抢抓矿权机遇,使现有探矿权总量达到了73个,总面积514.29km2,其潜在经济价值巨大,这在六院的历史上是空前的。二是靠新思路优化发展环境。近年来,我们主动跳出地质队自我封闭、孤芳自赏、自我发展的怪圈,把如何主动融入地方政府、服务区域经济列为重要课题。本着“用足政策、用足法律、用足感情、用足技术”的原则,积极主动地与地方党委和政府建立一种共谋发展、和谐共赢的新型合作关系。在这方面,我们主动与驻地的招远、威海市委市政府建立了经常联系沟通机制,与政府国土、税务、财政、劳动人事等部门建立了联络协调机制,我们不仅经常去政府及有关部门汇报工作,他们也经常来六院指导工作,从而在土地、矿权、财税等方面,争取到不少优惠政策。同时,我们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全方位服务,从而赢得了地方政府的信任与支持,有力地促进了六院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们累计清理债权2533万元,争取优惠政策1700万元,争取地勘项目5000万元,这就是我们主动融入地方政府的结果。
在实施领域创新方面,我们一是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开拓国内和国际“两个资源”、“两个市场”,使我们的人员流、技术流、资金流、设备流、市场流辐射全国,走向世界。在国内,我们在青海、新疆、贵州、云南等西部地区承揽的探矿工程,创造和刷新了一个个新记录,被客户称赞为一支攻坚克难、能征善战的铁队伍,2006年,我们先后在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摆开战场,安营扎寨,有200多名职工主动放弃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坚持在野外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地工作,共承担实施省外探矿项目23个,开动钻机17台;目前,我院在省外地勘主业实现产值、钻探工作量和钻探总产值已占到全院总量的一半以上,已经成为全院经济的半壁江山。我们还把发展的目标瞄准了国际市场,我们作为中方投资人,与美国著名的SW投资公司合作,在加里福尼亚州商谈开展综合探采事宜,现已达成合作意向,我们不仅要勘探资源,将采出的矿石拿回国内,还要用别人的钱发展我们的事业。
在实施服务创新方面,我们主要是做好了两大服务。一是积极热情周到地为各类矿山企业提供设计、技术、咨询、安装、培训等一条龙服务,努力打造服务品牌。近年来,我们先后帮助企业编制各项设计,争取国家勘查资金,承揽勘查工程,每年完成服务项目100多个。三年来,为胶东地区等金矿编金矿详查设计14个,为矿山申请黄金勘探专项资金3000多万元。特别是注重帮助解决好危机矿山的资源接续问题,仅招远市金翅岭、姜家窑、玲珑等地方和省属危机矿山,我们就提交黄金储量达34吨,矿石量900多万吨,有效地延长了矿山的服务年限,保证了矿山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主动热情地为地方党委、政府服务。我们本着政府需要什么,我们就服务什么的原则,从“大地质”角度出发,积极主动地为政府和社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围绕地方城市化建设,生态化建设,半岛城市群建设等领域,我们积极开展了城市地质、海洋地质、环境地质、农业地质和地质灾害防治等业务工程,共承揽各类地质、水文工程30项、实现产值2000万元,这对六院来说也是一个突破。
三、在攻深找盲中,实施目标创新、方法创新、科技创新,是六院又好又快发展、再铸辉煌的强大优势。
我们首先对胶东黄金工业企业小矿多、大矿少、危机矿山多、规模化经营程度低的现状进行了认真分析,结合全国地质工作会议提出的一定要做好攻深找盲工作,在找大矿、找好矿方面实现突破的指示精神,我们认为:六院作为地勘行业和黄金找矿的一支重要力量,应当为国家找大矿找好矿。为此我们确立了六院探矿的新目标就是要为国家多找大矿、找好矿,为国家和中华民族争光。新班子组建后,确立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在找大矿方面实现新突破。经过论证,认为,六院找大矿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六院有多年黄金找矿的光荣传统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二是胶东半岛主要金成矿带的深部有成大矿的地质条件,勘查深度多在-500米以上,但其深部尚属找矿的“处女地”;三是六院具有找大矿的先进技术和装备;四是国务院东部“攻深找盲”的战略和“焦家式”成矿理论的指导。决定作出后,有些专家提出,-500m以上的寺庄金矿床矿体薄、品位低、规模小、变化大、埋藏深,其深部成大矿的可能性不大。对于风险极大的深部找矿,职工们也心存疑虑和担心。我们硬是顶住各种压力,组织专家反复研究分析和论证深部成矿规律和条件,在莱州市寺庄矿区大胆设计施工了两个中深孔,结果见矿情况良好,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在此矿区找到大矿的信心和决心。
为了实现“攻深找盲”、找大矿的突破,我们在“焦家式”成矿理论的的指导下,联合科研院所,全力以赴实施“深部”探矿。众所周知,当年六院创立的“焦家式”理论和模式,打破了“大断裂只导矿不储矿的传统理论”,确定了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新类型,填补了国际金矿成矿类型的空白,实现了金矿勘查的重大突破。在这一重大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综合分析研究了莱州市寺庄矿区矿体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推断该地段受焦家断裂构造控制,在其走向和倾向拐弯部位、分枝复合部位有利于成矿,且矿体具有尖灭再现的成矿规律。依据这一成矿规律,在综合分析研究了40多年来我院的探矿成果资料的基础上,我们本着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由浅入深,由稀到密;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编制详查设计方案。正是依靠这套创新的设计方案,我们果断决策,并在山东省地矿局党委的大力支持下,于2005年2月拉开了莱州市寺庄矿区深部找矿大会战的序幕。我们采用了S96绳索钻具钻进新工艺,同时,使用了国内最先进的2000y型钻机和先进的澳大利亚迈克曼公司的程序软件。精干的钻探施工队伍和20名地质技术骨干派到矿区,连续奋战了540个日日夜夜,施工了47个钻孔,全部为优质孔,其中45孔见矿,见矿率达95.74%,创造了孔深、孔径、孔斜三项全国记录。就是这样,我们在寺庄矿区深部实现了“攻深打盲”的重大突破。
2006年9月,我院成功地完成了“莱州市寺庄矿区深部金矿详查”工作,成果报告顺利地通过了国家资源储量评定中心的评审,通过地质详查,我们共在这个矿区深部探求了332+333类金金属量51.83t,为一特大型金矿床。仅寺庄一个矿权,评估价就达 4.56亿元。经预可行性研究认定,矿山可利用的矿石量为841万t,服务年限12.6年。投产后总销售收入33个亿,总利润17个亿,税金总额6个亿,税后总利润11个亿。
这次详查,我们创造性地把焦家金成矿带划分了三个控矿构造岩性带,首次在主裂面之下300-600米的范围内找到了由第二、第三,特别是由第三控矿构造岩性带控制的III号矿体群,矿体规模大、品位高。弥补了前人只控制第一控矿构造岩性带后就终止勘查的缺陷,对焦家带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控制。本次详查的另一个突破是新发现了占资源总量40%的I-1盲矿体,深部盲矿体的发现是对成矿规律深入分析研究的成果。
我们在莱州市寺庄矿区深部找到了特大型金矿床的实践,进一步丰富了“焦家式”的成矿理论,证明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 “东部攻深找盲”战略的正确性,对实现全国金矿“攻深找盲”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我们山东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迄今已经走过了五十个年头。可谓五十年步履匆匆,五十年风雨兼程。六院共为我国黄金行业探明特大型和大中型金矿三十余处,探明黄金储量千余吨,已占全国探明黄金总储量的四分之一。我们有决心有信心继续努力,把英雄队的旗帜举的更高,我们的目标是在继续做大做精做强国内地质矿产业的同时,加速进军国际勘探市场,为实现我局提出的“努力在矿产资源方面找回一个新山东”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我国地质矿产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改革为动力 求真务实 勇于创新
努力促进地勘十院产业经济的发展与壮大
内蒙古第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
第一部分 以改革为动力,全力推动全院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内蒙古第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隶属于内蒙古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是由原内蒙古第二区调院、内蒙古第三水勘院合并而成,现有职工960人,其中离退休488人,在职职工472人,管理人员28人,服务人员33人。
近年来,随着地勘工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内蒙古地勘十院干部职工齐心协力,抓住改革机遇,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大胆推进院办企业股份制改造,大幅调整产业结构,经过几年的努力,全院管理体制、职工思想观念、经济运行模式等都相应地发生了很大转变,尤其是在产业结构上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个以地质勘查业为主导、以矿业开发为支柱、以工程地质勘查与施工为补充的新型产业结构初步形成,并以其明显的顺应改革大趋势、适应市场经济大环境的鲜明特点有力地推动了地勘十院的产业经济快速发展。
一、地质勘查业率先起步,已成为我院产业经济发展龙头,有效地拉动了我院矿业开发的迅速发展。
近年来,地勘十院坚持强化地质勘查主导产业的战略不放松,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采取有效措施保留了大批技术人员。到目前仍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36人,中级技术职称人员70人,初级技术职称人员35人。各类工作方法、技术手段保存完好,设备更新较快,地质矿产、物化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灾害评估治理等专业都具有相当的实力,各项资质比较齐全,级别较高。近几年我们先后投资100多万元更新了全套物探设备,投资300多万元购买了二十几台新车,更换了全部野外生产用车,投资近170万元对化验、测量、制图等辅助生产设备进行升级换代。现在不论从技术力量上看,还是从技术手段上看,地勘十院都是具有较强实力可同时承担较多地质勘查项目的地质勘查单位。二00六年,地勘十院同时承担了二十九幅1:5万矿调项目,十几个矿产勘查项目,完成钻探工作量15000米。物化探测量200平方公里,完成地质勘查货币工作总量4500多万元。仅二00六年一年完成的各项实物工作量及货币工作量相当于前十年之和。而且各项工作技术指标完成较好,并获得了重要的地质勘查成果,做为地矿经济产业链条的上游环节,我院地质勘查业的率先起步与复兴为全院产业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拉动作用。
二、工程勘查与施工业稳步发展,已成为我院产业经济的重要补充。
工程勘查与施工是我院另一个比较优势产业,我院在赤峰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可达50%以上,远远超出其它几个具有相同资质的勘查单位,在地质灾害评估、治理上也取得了较好的业绩,近两年来市场收入均达1000万元以上。几年来,面对勘察市场的进一步萎缩,我院工程勘察业及时调整经营思路,在保持赤峰市勘察市场占有份额的基础上,不断向邻近省市地区渗透、向相近专业渗透,先后在京、津、晋、冀等地区开展了业务。同时在经营手段上向交通、水利、电力、国土等方面靠拢,并以优质的服务和可靠的质量得到了用户的广泛好评,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矿业开发迅速发展,成为我院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
我院矿业开发起步较早,承担主要开发工作的金源公司成立于一九九五年。先后勘查开发了毛山东萤石矿、林西新林镇萤石矿、巴林左旗四方城铜矿,但规模较小,效益不明显。到了一九九九年我院矿业开发工作才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先后勘查开发了巴林左旗哈拉白旗铅锌矿、松山区白脸山膨润土矿、西乌旗花敖包特铅锌矿,运做矿权转让了阿旗膨润土矿,到今天我院的矿业开发产业已初具规模。二00三年,我们投资近4000万元,完成了花敖包特铅锌矿一期工程400吨选厂的建设工作,二00五年,我们又投资6000万元完成了花敖包特铅锌矿二期工程1000吨选厂的建设工作。这样,在花敖包特矿山上已形成了日处理矿石1400吨,年处理矿石30万吨的生产能力。二00四年九月十八日正式投产,二00五年矿山总产值1.5亿元,二00六年总产值6.5亿元,实现利税3.5亿元 ,其中纳税1.8亿元。二00七年预计可实现产值8亿元,实现利税5亿元,其中纳税预计达到3亿元.
在翁旗黄花沟铅锌矿开发项目上,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最终由内蒙古地勘局、地勘十院及地方一家企业共同出资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1500万元。现公司已正式运转,二00五年十月末建成200吨选厂并投产,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二00六年完成产值6000万元,利税3500万元左右。
二00四年,我们与其它几家矿业公司投入资金5400万元,联手在外蒙购买了四处矿权,初步控制铅锌储量300万吨,白银3000吨,黄金8吨。二00五年,对其中的乌兰铅锌矿进行了全面勘查,经过一年的工作,取得了非常喜人的效果,实际储量要远远大于预期储量,二00六年已转入开发,项目总投资5亿元人民币。计划建成日处理矿石3000吨的采选工程,现项目正在紧张建设过程中,预计二00七年十月投产。我方占10%股份,预计投资5000万元。
二00五年,我们出资3.4亿元买断了西乌旗道伦大坝铜矿的勘查权,道伦大坝铜矿原为北京碧溪集团投资勘查的项目,经对其中0.32平方公里的范围进行详查,提交铜储量10万吨,钨1万吨,锡4000吨,银300吨,接手项目后,我们一方面继续对0.32平方公里以外的其它矿段进行系统勘查,另一方面抓紧时间安排开发0.32平方公里内的已探明储量,一期工程已建成1500吨铜钨选厂,并于二00六年十月底前完成了主体工程建设,预计二00七年五月正式投产运行。项目总投资5亿元人民币。
二00五年,我院与地方两家企业联手对通辽市扎鲁特旗水泉铅锌铜矿进行勘查,获得了较好的地质成果。二00六年获得地方政府批准转入开发,现已建成300吨采选工程,计划五月一日正式投产运行,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我方占40%股份。据控股地位,预计二00七年可完成产值6000万元,完成税利3500万元。
二00六年,甘肃盛达集团出资与我方合作对赤峰克旗白音查干铅锌矿进行联合勘查,获得了较好地质成果。二00七年获得当地政府批准,正在筹建500吨采选工程,预计二00七年十月末建成投产,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我方占42%股份。
经过不懈的努力,到现在我们地勘十院的矿业开发工作已初现规模,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经进一步协调、规范、整合后,必将真正成为地勘十院核心支柱产业,进而带动全院其它产业的稳步健康发展。
四、产业结构合理,经济规模扩展迅速,资产优良。
经过几届领导班子的共同努力和全院干部职工的艰苦奋斗,到现在我们已基本完成了对全院产业结构的调整,初步构筑了结构更合理、形式更灵活、更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新型产业结构,从而有效地推动了我院产业经济步入快速发展轨道。现在我们已有在生产矿山企业3个、在建矿山企业2个,工程勘查与施工企业1个、地质勘查二级单位1个、技术咨询服务企业1个。其中年产值超亿的企业2个,超千万的5个,超500万的1个。今年全院可完成市场收入10亿元,预测利税可达4.5亿元。按着我院确定的发展计划二00七年将是我院产业经济发展的最关键一年,随着黄花沟铅锌矿、道伦大坝铜钨矿、外蒙乌兰铅锌矿的建成投产,我院的控股矿山企业总的采选能力可达4000吨╱日以上。年可生产铅锌5万金属吨,白银100金属吨,铜5000金属吨,钨1000金属吨,总产值可达10亿元。而且我们自已控制的花敖包特铅锌矿、道伦大坝铜矿以及其它矿山与矿权其潜在的资源总量及经济价值也是非常可观。我院的产业经济发展到今天,并没有行成任何其它债务,而且各公司经营良好,富有活力,几年来没有一个企业出现过亏损。
第二部分 抓好企业发展的作法和体会
一、积极进行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用新机制激活地勘企业巨大潜能与活力。
近几年,我院几届领导班子就如何发展企业,迅速把二级经济实体做强做大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其中比较有效的做法是依据国家及上级主管部门有关企业转制的政策,大力推进了二级经济实体的转制,除地质勘查公司外,把所有具一定规模的院办企业全部改造成有限责任公司,并且在有限责任公司里让企业职工合并占大股,全院职工全员入股。地勘单位相对控股,社会资金适当进入参股。改制后的有限责任公司全部独立注册,并已获得独立法人资格。现在我院已有控股或相对控股具独立法人资格企业7个。这7个企业的建成与运转实际已促使我院的经营内含发生了根本转变,由过去以具体经营为主,投资控股为辅转变为以投资控股为主,具体经营为辅。院做为投资母体,充分发展自身优势,正在逐步实现以企业为基础,以主业为导向,以资本为扭带的集团化投资公司的经营方式。
企业改制只是形式,不是目的,企业改制的关键问题在于能用新的企业运做机制激活企业本身的巨大潜能,开创企业发展新天地。地勘十院企业改制后,很快从三个方面展示了新机制的优势:
1、使地勘单位的企业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
原地勘单位管理企业的基本模式是:“决策中心”体现在地勘单位领导班子,“利润中心”体现在地勘单位,“成本中心”体现在企业,也就是说,一个企业办不办、办成后怎么干,由地勘单位领导班子说的算,企业盈利后,利润完全由地勘单位支配,企业管理者充其量只是起个控制成本的作用。改制后,三个中心整体下移,企业“决策中心”体现在股东会、董事会,“利润中心”体现在企业,“成本中心”体现在企业班组、车间、工段,这一模式体现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从法定程序上明确了地勘单位与企业的经济关系、产权关系、隶属关系。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纵向各环节、横向各层面的管理功效,最大限度激活二级经济实体本身的创业激情与潜力,这种激情与潜力直接转化为经济快速增长及较高的企业投入回报率,最终以量化形式体现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性,逐步把地勘单位的企业管理推向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
2、突破了“资金短缺”这一地勘单位企业发展的制约瓶颈。
地勘单位建立规模企业最大的困难是没有资金。建立股份制企业后,企业职工要成为企业大股东必然要成为企业的主要出资人,承担主要出资义务,地勘单位退而成为次要出资人,并且可以以资质、设备、场所、矿权等做价出资,不足部分再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做为补充,这样就自然构筑起了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模式,并有效地拓展了地勘单位筹资渠道与筹资能力,充分挖掘出地勘单位办大项目、办大企业的资金潜力。近几年,由我院主办的企业投入资金高达几亿元,在所有的投资项目中,我们都很成功地确保了项目资金的及时到位,从未拖欠。但我院并没有因此形成任何新的债务,帐面资金余额没有减少,反而在企业发展中获得较大的增量。
3、推动了企业的高速发展。
企业改制后,确实激活了企业自身的创业激情,为企业快速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院近三四年企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前十几年,经济增量相当于前二十年的总和,仅以二00四年、二00五年、二00六年为例:(单位:万元)
年 份
市场收入
上缴利润
上缴地方税收
院属企业职工收入
企业投资
2004
15000
700
500
5
8000
2005
25000
1000
3000
6
20000
2006
65000
5000
18000
7
35000
两年间我院市场收入翻了十几倍,上缴利润翻了十几倍,企业职工收入翻了几倍,企业投资翻了几十倍,这种发展速度无论是在地勘单位系统内部,还是在地方各类企业里都是比较快的,这一方面表明地勘十院干部职工在这两年里为了单位的企业发展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更主要的说明地勘十院企业改制后,企业新机制有效激活了企业本身自我发展的巨大潜能和活力,有力推进了企业经济的高速发展。
二、发展比较优势产业、突出核心竞争力。
地勘单位想要融入市场,产业优势并不多,但比较而言,矿业开发应是最具优势产业。十几年来,地勘十院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跨行业办了不少多种经营企业,时至今日,除了矿业开发、地质勘查及其同一产业链上的延伸产业外,其余都是效果不明显。这本身就能说明许多问题,搞矿业开发对一个经济规模较小的地勘单位来说确实面临着诸多困难,但我们同时应该看到,地勘单位懂技术,有人才,积累着大量的地质资料,掌握着许多矿权,控制着可供进一步勘查开发的矿产地、远景靶区,又有着国家政策法规上的倾斜。这些有益要素的有机组合无疑构建了地勘单位在矿业开发上的核心竞争力,标示着地勘单位应该在矿业开发上有所作为。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近几年来,地勘十院牢牢把握矿业开发这一企业发展战略主基调,冷静分析形势,积极整合各种有益要素,充分用好用足各种社会资源,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强力推进了矿业开发这一支柱产业的建立。
到目前,地勘十院及其控股企业投入在矿业开发上的资金总数已超出6.5亿元,矿业开发产值已突破6亿元,到二00七年我院矿业开发产值可达10亿元。矿业开发产值将占全院企业收入的90%,利润将占全院企业利润的90%。
三、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经济发展受益于职工,让利于职工的人性化理念。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地勘十院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广大职工的不懈努力,那么企业盈利,首先受益的应该是谁?对这个问题我们班子成员及各企业经理认识是比较一致的。企业发展得益于企业职工,那么企业盈利就应让利于职工,首先让广大企业职工受益,否则,我们的企业就会失去再发展的源动力。现在,我们有院办企业8个,在这8个企业中,规模有大小,盈利有高低,投资回报率也大不一样,高的可达几倍,低的不足20%,但不管怎样,这些企业的盈利绝大部分留给了企业。二00六年我院没有亏损企业,盈利总额已达到3亿元,除社会股本分红30%左右,其余由我院与企业及企业职工共分,我院分得大约5000万元,其余1.5亿元留给企业和企业职工。目前,我院企业职工收入已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工资性收入只占其中一部分,各种补贴、奖金也占一定比例。更大部分为股份分红,现在不但企业职工都有股份,全院其它职工(包括下岗职工)都有相应的企业股份,每年都可以分到相应的企业盈利。
在市场经济中,利益趋动是永衡的。共同的利益所在必然激励着共同的奋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后,我们的企业职工确实展示出一种与企业同兴衰、共进退的真诚意愿,他们主动关心企业的大事小事,爱护企业的一草一木,自觉的把企业的事当做自家的事,互相监督,互相合作,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现在我们认为我院的企业在市场竞争力上与地方企业、私人企业相比并不逊色。我们有个咨询企业只有五名员工,今年却创造出了近300万元的产值, 100万元的利润,上缴院利润达50万元,二00六年在岗职工全员人均创工业产值200万元。人均创利税100万元,人均上缴利润近20万元。二00七年预计在岗职工人均可创工业产值300万元,人均创利税150万元,人均上缴利润可达30万元。
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有胆识、有信心建设地勘单位自己的大矿山、大企业。
在二十年的改革风雨中,在二十年新旧两种体制的交替与对接中,我们地勘单位确实处在了一种十分尴尬和困惑的局面中,闯市场缺少懂市场的人,办企业缺少资金技术,没有社会影响力,历史包袱沉重,相关政策不协调、不配套,在这样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我们想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闯出一番新天地确实很难。但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它不同的两个方面,改革给我们带来了阵痛和困惑,同时也带来新生。带来了许许多多我们意想不到的资源与机遇,我们必须清醒地分析形式,不断寻求机遇,充分利用好各种有益资源,包括社会的、自然的,有形的、无形的,只要能为我所用的,我们都要用好、用足,只要我们自信、自强,只要我们敢想敢为,我们地勘单位同样能做大企业,同样能做大事。目前,我院在矿业开发上,已形成了4000吨╱日的采选能力,年形成工业产值可达8-10亿元,年创利税可达4.5亿元以上。从控制的资源总量上看,我们的花敖包特铅锌矿已达到大型铅锌矿规模、大型银矿规模,道伦大坝铜钨矿有望达到大型钨矿、中型铜矿规模。我们还控制着外蒙乌兰铅锌矿、翁牛特旗黄花沟铅锌矿、扎鲁特旗水泉铅锌铜矿、克旗白音查干铅锌矿相当比例的股份,另外,我们还拥有着几十个优质矿权,每年拿出上千万的资金投入到地质找矿上,相信不远的将来还会有所突破。届时如果单从一个综合性矿业公司的生产能力、产值与盈利水平、技术创新能力、资源控制量以及优良资产比例上看,相信在全国有色矿山行业内应该占据一定的位置。但这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当我们安全地渡过二三年的产业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后,我们将着手对现有的众多企业进行产业链条对接,规模效益整合,重点强化比较优势产业,重点突出所有者权益增加值及企业投资回报率,合理配置技术、资金、人才等重要资源,为运做规模企业、集团企业夯实基础。下一步我们在企业发展上的努力方向是:不断强化院部的经济管理职能,注重做好协调、指导、监督、服务四项工作,扎扎实实做强做大二级经济实体。力争在近几年内建起规模较大的、拥有现代科学管理机制的、具有相当技术实力和资金实力的综合性矿业集团公司。
企业规模的大小,指标数字的高低并不能实质性标示出我们的业绩好坏,也不能说我们的工作干好了,这些指标数字可能来源于许许多多的偶然、机会、运气、意外,也可能隐含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和隐患,但它从另一方面却无可争辩地向我们表明一点,我们广大的地勘职工、我们地勘队伍的众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广大工人并不比别人差,我们同样能办成别人能办成的事,我们不但能找到大矿,还能开发大矿,建设大矿,只要我们去想、去做,只要我们自强自信,只要我们能有一个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近几年,地勘十院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院干部职工共同努力,紧紧抓住发展产业经济,做强做大二级经济实体的主基调,强力推进企业改制,大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有力地推动了全院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其它工作方面,我们与各兄弟单位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还要虚心学习,不断努力,进一步扎扎实实做好全院各项工作。
科学发展 和谐发展
坚持不断创新走特色发展之路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
座落在安徽省宿州市的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组建于1965年,其前身为华东煤炭工业基本建设公司第三勘探队。是由原安徽省178勘探队和河北省138勘探队合并而成的一支地质勘探队伍,现隶属安徽省煤田地质局,1500多名职工,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1998年随省局由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下放至安徽省属地化管理。
第三勘探队与中国煤炭地质事业一起栉风沐雨,走过了近40多年的光辉历程。在计划经济时代,为国家煤炭工业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作出了巨大贡献,铸就了辉煌的历史,被国家授予“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称号。进入市场经济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地勘单位战略性结构调整,转机建制步伐的加快,属地化管理的转变,地勘市场的激烈竞争;全队干部职工在以张祥斌为首的党政班子带领下,不等不靠,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抢抓机遇,外拓市场,内抓管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用智慧和汗水闯出了一条具有三队特色的多元发展之路,开创了历史发展的新纪元,谱写了历史发展的新篇章。2003年经济总量率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后,又连续3年超三亿元,被誉为安徽煤田地质系统的一面旗帜,以较强的综合实力,再展 “功勋队”风采,再创历史新辉煌,为全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新的积极贡献。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全队总收入每年以跨越式的速度稳步攀升,1993年全队实现经营总收入仅为1783.10万元,“九五”末的2000年全年总收入为4092万元。到2003年突破1.5亿, 2004年突破3亿元,2006年3.6亿元,始终保持在全局的领跑地位。近5年开动各类钻机达360台(套),完成施工项目249个,施工钻探工程量达290万米,平均每年开动钻机60台(套),平均每年施工项目40多个。固定资产做到保值、增值,目前资产总值达3.38亿元,是10年前的30倍。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十分强劲。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职工收入大幅增长
全队现有在职职工904人,离退休职工602人,临时用工831人,60年代下放人员58人,遗属143户,基地职工家属1063户、3000多人。机关部室管理人员51人,队级领导7人。中层干部90人,专业技术职称人员 200人。基层项目经理30人,机(班)长224人。
全队在职职工人均年收入由1993年的3733元,增长到2000年的8869元, 2006年的40427元;职工家属人均住宅面积达25平方米。
---地质技术成果突出
依托技术创新,大力实施科技兴队战略,紧紧依靠科技创新与进步,加快现代化勘探队建设步伐。全队现有地质、工程、测量、测井、化验等各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14名,占全队职工人数的25%。中高级技术工人500名。先后提交各类地质报告200多件,获得煤炭储量200亿吨,完成Ⅰ、Ⅱ、Ⅲ类科研项目50多个,经三队勘探提交的地质报告已建矿井30多对,在建矿井10多对。
仅近5年就完成地质报告设计153件,提交各类地质报告29件,获得资源储量347624万吨, 提交各类矿山服务型报告153件。特别是在安徽蒙城邵于庄、赵集已探明煤炭储量79111.88万吨,为国家备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两个探矿权普查成果获省国土资源厅“十五”期间重大找矿发现奖。
完成局以上Ⅱ、Ⅲ类科研项目15项,局优秀以上五小创新成果12项;市级“百项创百优”成果多项。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技术及管理方面的论文30多篇。
---九个产业协调发展
通过资源整合、优化配置,不断增强主业实力,壮大延伸业,加快推进多元化发展新格局。由过去单一的地质勘探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拥有多种技术和施工手段的综合性地质勘查单位,同时又是一个跨行业、跨地区、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企业集团,有 9个产业,17个公司,28个经营领域, 2个合资公司,2个股份制公司。主要施工领域是煤田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矿井冻结造孔、油田勘探、大口径瓦斯抽放、注浆、注氮,地铁、路桥基础工程、数字测井、岩土工程、大地测绘、化验、机械加工、家具装璜、餐饮服务、计算机开发,市政路网、工民建筑和房地产开发等。目前全队已形成国有、集体、法人、合资、股份、承包租赁等多种经营方式、多种经济形式共存的经营运作模式。
施工范围涉及安徽、江苏、河南、山东、天津、内蒙、山西等全国14个省区。
---三个文明建设硕果累累
近年来,被中国煤田地质总局表彰为“全国煤田地质系统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被中央文明委、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体育活动先进社区”,被中国矿业联合会授予“全国经典地质队”称号,连续荣获 “安徽省第六届文明单位”、“安徽省第七届文明单位”, 荣获”安徽省十五重大找矿发现奖” “安徽省下岗再就业先进单位”、“安徽省直机关先进党委”,“安徽省模范职工之家”、“淮北市先进集体”、“淮北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纪检监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党委书记、队长张祥斌被评为“全国煤田地质系统两个文明建设标兵”、“省直机关人民优秀工作者”、“安徽省作风建设先进典型”、“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还有30名职工荣获市级“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央部委及安徽省领导多次亲临检查指导工作,高度称赞三队工作扎实有效。中国煤田地质总局领导也多次评价三队不愧为全国地勘行业的典范。
走进今日之三队,你很难想象14年前的情景,当时,随着全国煤田地质系统的战略性调整,地质勘探任务压缩,全队一年仅有二三千米的国家任务,事业费投入缺口越来越大,流动资金匮欠,偌大的一个勘探队,最低时帐上仅有15、6万元,仅有的10台老千米钻机多半老化、报废,职工住房难、看病报销难,待岗人员多、时间长,全队连个象样的大门和道路都没有……
面对重重困难,1994年初,张祥斌同志出任三队队长、党委书记,从此,他和他带领的党政领导班子,团结拼搏、自加压力、开拓创新,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带领全队干群,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特别是近年来实现了持续、跨越式大发展。
创新发展思路,营造发展活力。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在全国煤田地质行业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大背景下,积极主动稳妥地进行自我调整,把握改革的主动权,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探索并确立了一套适合队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的运行机制。
大力实施“三项制度”改革。在人事制度上,实行干部聘任制;在用工制度上,建立内部劳务市场,实行职工全员劳动合同制,竞争上岗;在分配制度上,全队上下一律实行效益工资和岗位工资,体现了按劳分配、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发挥了激励作用。
积极调整发展战略。根据市场需求,在发展思路上,先后推出了 “三大经济支柱、两大保证体系”,“九大产业”竞相发展,“六次重要战略转移”,“五次结构调整”,“28项改革举措”等 一系列重大改革、发展战略举措。在全队开展了“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富民强队”大讨论,深入扎实开展了“管理效益年”活动,站在历史发展的平台上发出了“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五抓五提高”、“六个最”的最强音。“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又在全省、全国同行业中首先提出要实现“两个率先、一个构建”,即率先实现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勘探队,构建一个“制度健全、安全有序、诚信友爱、文明祥和、团结互助、充满活力”的和谐地质队。
创新体制,重新整合组织结构。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打破传统的机构设置,撤销二级机构。把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二、三工区进行撤、并、转,对人员设备和技术力量进行重新整合,成立几大公司,对凡有创收能力的单位和部门下达年度创收指标,奖优罚劣,广开创收渠道。实行队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分别核算、分灶吃饭,确保上缴的“一统三分”管理模式。副队级领导分兼各公司经理,队长与各公司经理签订年度经营承包合同,公司经理与下属厂点签订承包合同,目标层层分解,一级向一级负责。
敢为人先、筑巢引凤,成功的与台商合资成立了春塔基础营造责任有限公司和华春基础营造责任有限公司两个合资企业。由于起点高、定位准,使之在上海、深圳、珠海、南京、天津等大城市得以迅速发展。
为了树立市场品牌,使经济增长向规模化、集约化快速发展,增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抗风御险的能力,又组建了“安徽华地集团”。
超前思维、抓住机遇。2000年,根据井检市场变化带来的信息,张祥斌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到煤炭市场出现复苏和矿井建设高潮即将来临的迹象,超前思维,果断决策,抢抓机遇,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将工作重点转向地质勘探和矿井冻结造孔,在很多队伍还没有反应过来之时,他们已成立5台钻机进入矿井冻结市场,等到2003年整个矿井建设施工时,该队已开动冻结钻机30多台(套),目前已形成70多台(套)规模,年施工矿井冻结造孔工程量50多万米,占全国矿井冻结法造孔总工程量的50%以上。
推进产权多元化,进行股份制改造。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营新模式,成立了2个股份制公司,进一步盘活了资本,激发了活力。为调动方方面面的一切积极因素为我所用。抓大放小,放开搞活,走管理效益型之路。一方面从过去的多层分包转向直接承揽重点项目、重点工程,一方面“借船出海”、借力发展,引进30多台外协钻机,扩大经营规模。
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全方位参与地方经济,承揽市政路网,工民建筑和房地产开发业务。
通过一系列大胆的改革措施,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全新经济运行机制,从打破专业找煤定势开始,改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模式,改变用人机制,改革分配制度,进行结构调整,资源整合、优化配置,不断壮大延伸业、拓产新型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战略。
创新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发展能力。
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一个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和思路决定着一个单位发展走向,是经济增长快慢的关键。近几年,我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团结拼搏、务实进取的班子是带领职工群众奋发向上走向富强的根本所在,只要班子事事走在前,职工群众干劲就大,就能得到大家的信任和支持,就能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单位才能生机勃勃发展。多年来,我队班子按照这个理念,向建造一个学习型、开拓务实型、民主决策型、勤政廉政型的班子方向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群雁高飞头雁领。队班子大力加强作风建设,班子成员凡事都能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树威德,清正廉洁。严格执行民主制,在重大事项决策方面,能够尊重事实,尊重实际,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重大人事任免、大额度资金使用等重大事项做到集体研究、集体决策。积极推行队务公开和基层要务公开。凡是涉及职工群众利益的事情,都经过职代会或职工代表组长会议通过。班子成员之间坚持做到“五通气”工作法,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认真执行收入申报制度、礼品登记等“四项制度”。坚持做到靠制度管事、管人、管物、管财。对于重大工程的招投标,专门成立了五个招投标领导小组,凡对外发包工程5万元以上的均进行审计,对不具备招投标条件的均由集体研究决定。在安徽局率先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主动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自觉地把个人工资收入、税务申报、住房等方面向职工“曝光”。甘于吃苦、乐于奉献,以对党、对广大职工高度负责的精神,团结带领全队干部职工力排一切困难,千方百计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不畏艰难闯市场,舍小家、为大家,每天工作都在十几个小时以上,没有休息日、节假日,日夜操劳,一切为了发展,一切为了职工群众,受到全队职工群众的拥戴,队班子在群众威信也愈来愈高,在连续多年的职代会测评队级领导干部时,队主要领导优秀合格率100%,其他领导成员优秀合格率也都在90%以上。
2006年在全局组织开展的主要领导任中审计检查,财务专项检查、党建、经营检查和地方税务检查中,三队各项工作都得到了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进一步表明我队班子是一个团结奋进的班子,是职工群众信得过和拥护的班子。上级党委每次对全局各单位班子的考核,对三队班子的评价都是最高的。
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经济效益。
三队如此大的规模,如此有序高效的运转,靠的就是行之有效的管理,靠的就是与时代发展同步的不断创新,靠的就是“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管理方式”的不断创新。
我们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实行一套人马、三块牌子。一是法人事业单位的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二是安徽两淮基础工程公司第三工程处企业法人的市场运作模式。三是安徽华地集团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模式。、
全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别负责、单独核算、分灶吃饭的生产、组织、经营管理模式。队级领导分兼各公司经理或分管经营实体。层层签订经营目标责任书,指标层层分解,一级抓一级,一级向一级汇报,上下形成一条完整的责任链。切实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经营情况实行按季度审计、半年审计、专项审计和年度审计。干部实行年度考核、动态管理聘任制。财务管理发挥三个结算中心的核心管理作用,队财务人员实行计分考核制。项目实行项目承包报帐制,项目管理实行“八个统一”统筹调配制。员工实行劳动合同聘用制。重大事项经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向职工代表和职工代表组长会议报告制。奖罚兑现变年终奖励为过程中奖励,变综合奖励为各类单项奖励。
创新管理制度。修编完成60余万字的大型综合性文件汇编,制定编印了58万字的岗位责任制,实现了管理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体现了以制度治队、以制度管队。
创新外部环境,拓展发展空间。
大变革伴随大转折,大转折孕育大机遇,大机遇促进大发展。谁抓住了良好发展机遇,谁就能抢占市场,获得发展主动权。近年来,三队党政班子面对市场的沉沉浮浮,不等不靠,抓机遇,造优势,审时度势,大胆决策。他们坚信市场经济就是人文经济,用挚诚和信誉,用业绩和汗水赢得市场,结交了了大批较稳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加强与各大型能源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交流,密切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了一个良好和谐的内外发展氛围,市场资源不断增多。用诚信、业绩和实力说话,不断扩大深入合作交流层次。从两淮煤田勘探到陕北石油开发,从北上中俄边境的双鸭山东荣煤矿冻结孔施工,到澳门珠海口岸广场工程;从桩基工程抢滩上海、天津市场到地下连续墙工程叩门广州、深圳.....
近年先后施工完成全国冻结法成井50%以上工程量;有单井工程量属全国之最的淮南丁集矿冻结造孔工程;有属亚洲最深、地层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山东郭屯井检工程;有淮南超800米深的大口径瓦斯抽放工程;有属亚洲之最的南京新街口地铁站连续墙工程;有“西气东输”黄河顶管工程;有上海磁悬浮列车试验线基础工程等一大批有影响的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优良合格率100%,赢得了业主的高度评价。这些令世人瞩目的杰作,处处都留下了三队人创业奋斗的足迹。
在融入地方经济方面,充分利用我队在社会上的影响力、综合实力,不断扩大与地方政府的交流与合作,目前正在进行4-5亿元的市政路网建设项目和570亩的旧城改造地产开发项目。
创新技术应用,推动持续发展。
这几年,三队在科技创新和装备投入上,效果非常好。近3年,全队仅科技资金投入就达千万元之巨,每年提取400万元科技基金专款专用,三队在不断的创新中结出硕果。多项新技术新工艺研究获奖,多项地质报告获省部级奖。
拥有综合性地质勘探资质甲级4个,乙级3个。大型施工设备和生产辅助设备140多台套,引进了意大利连续墙设备,美国T130大型车载钻机等现代化大型施工设备和生产辅助设备。在地质技术由过去单一的对内服务到走向市场、面向全国承揽项目,可以说目前在全国同行业中我们的地质技术服务是最完善、最齐全、最具强实力的队伍之一,现拥有“一部、一室、三个中心”即:地质技术部、报告编制室、物探测试中心、矿井测井站、化验测室中心、地质测绘中心。形成了地质报告、设计、测井、测量、化验一条龙服务,一体化成套技术。拥有先进的地质技术报告编程系统、测量全球定位仪、微机数字测井车等现代化技术设备170台(套)。过去半年才能提交完成一个地质报告,现在半年可以完成几十个报告且一次性通过率达100%。
通过技术创新应用,创造了地质勘探单机钻效突破1200米/月,平均钻效580米/月,矿井冻结造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单机最高钻效由2300米提高到4370米,创造了多项全国纪录。因此近几年,能够在众多竞争队伍中脱颖而出,做大做强,做出声誉。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核心纠偏技术,如果没有钻效工艺的支撑,就不可能有一批稳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单位;一大批有影响的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一大批评为全国优质工程。
创新人才战略,造就一支特别能战斗的职工队伍。
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创新型勘探队,大力实施“人才推动”战略。通过引进、内部挖潜,不断优化人才结构,整合技术资源,大力培养、选拔、使用各类人才,打造一支优秀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一线技术创新应用人才。确立新的人才观,凡是在各岗位上有一技之长,做出贡献的,都确立为三队人才,都可以发挥才能的舞台,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在干部任用上,根据考核结果,不拘一格,选人用人,对那些能干事、干成事的年轻人大胆启用,近年已先后培养选拔100多名中层领导干部,培养、输送17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全队整体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不断增强,上下形成了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局面。
踏着“科技兴队、人才兴队”的主旋律,对技术人才做到政治上爱护,感情的投资,工作上放手,待遇上倾斜,生活上关心,千方百计为他们创新条件,使他们感受到三队大家庭的温暖。一些特殊技术岗位测井、化验等,除组织他们参加全队职工体检外,每年还要专门组织到上海等地进行专项健康检查。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也没有让技术人员放一天假,待一天岗,少一天工资。因此保留了一大批精悍的科技人才和精尖的核心技术,可以说在全国同行业中是技术队伍保留最完整、技术设备最齐全的队伍, 就连在岗位竞赛或技术比武中获第一名的职工,都给予内部工程师或技师待遇。“以人为本”产生了力的凝聚,“惜才如金”搭起了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近年来所分配的大学生没有一个流失,就连十多年前调出去的技术人员也纷纷要求回队,还有已退休的老技术人员也主动请缨愿为三队发展再出一份力。
坚持规范考核。每年都开展三个文明建设考核、中层干部考核和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考核、职工考核、会计人员考核。通过一套行之有效的奖励约束考核运行机制,规范了职工行为,为各类人才的使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充分发挥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广大干群的工作干劲和热情,培养造就了一批干事、成业的干部职工队伍,形成了讲团结、讲奉献、讲大局、争先创优、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全队上下心往一处想,劲朝一处使,众志成城闯市场,聚精会神搞建设,全力以赴谋发展。广大职工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抛家舍院、南征北战。一大批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先进典型在各自的岗位上建功立业。
创新党建工作,促进经济发展。
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始终坚持把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与生产经营同研究、同部署、同考核、同表彰,队党委和行政在每年年初职代会和工作会上安排生产经营工作的同时,部署党建工作任务,在与单位、项目签订经济承包合同的同时,签订党建工作责任书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使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抓基层党组织建设,把支部建在项目上。近年来,在队项目多,摊子大,项目施工期短,人员分散的情况下。把支部建在项目上,让项目经理过问思想政治工作,党务干部懂项目施工管理。通过基层党政干部交叉任职,使项目经理和支部书记在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工作中得到锻炼,成为政治与业务都过硬的领导干部。
坚持实施“两个目标管理”、“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和三个文明建设活动,三个文明建设活动是我队多年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工作,坚持定期检查、严格考核、量化评比、奖优罚劣的考评制度。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坚持用企业文化凝聚人。充分利用重大节假日举办丰富多彩的职工文体活动,既活跃了节日气氛,又丰富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同时重视文化活动阵地建设,为职工配齐了各种娱乐设施,添置了各种书报杂志,把职工业余生活引到健康向上的轨道上来。发挥电化教育的优势,坚持每月播放两部富有教育意义的录像片,坚持宣传橱窗月月换,有线广播天天响,发挥了环境育人的熏陶作用。
坚持用典型事迹激励人。最大程度地发挥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围绕生产经营不断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文明家庭、文明守法户评选挂牌活动。充分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敬业爱岗事迹,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形成了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良好氛围,有力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一大批优秀党、团员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他们勤于实干,乐于吃苦,甘于奉献,在急、难、险、重面前冲在前。从而带动全队职工掀起了爱岗敬业、踏实奉献,大干生产的热潮
创新人文环境,构建和谐发展氛围。
近年来,安徽三队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地发展,党政班子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为职工办实事。队内建设日新月异,职工收入逐年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渐富裕充实,广大职工家属工作、生活在崭新、温馨、祥和的三队大家园里,充分共享到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工作热情和美好生活向往倍增。
“群众利益无小事”,在三队得到了具体体现。在发展的历程中,始终做到“三个不能忘”,即对三队做出贡献的离退休老干部、老职工不能忘,对在工作上合作过的老朋友不能忘,对生活困难的职工不能忘。关心弱势群体,绝不让一户职工家属因生活困难过不去,让每一位职工家属都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享受到和谐的阳光。对于三队每个领导来讲,忠实践行“三个代表”,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这不仅是常挂在嘴上,更是时刻体现于他们的行动上。多年来,想方设法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坚持利用多种形式在全队开展送温暖活动,做到政治上关心,经济上帮助,逢年过节都不忘看望劳动模范、军烈属、离退休老同志、伤病困难职工,仅近5年就发放慰问金达42.5万元。全队职工家属无论谁家有事,生病住院,红白喜事,都会亲自到场,带去组织的关怀,大家都会相互帮助,伸出友爱之手。
为改善职工居住条件、生活环境,2005年以来,就新建职工住宅楼13栋,5万多平方,解决改善了432户职工住宅条件,全队职工由原来的人均不足5平方增加到25平方。
为职工办实事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实施17个项目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如为全队职工家属办理了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每2年安排一次体检等。完成了16项工程,如新建了华地桥、文化广场等。为丰富职工文化生活,相继成立了八个群众性文化协会,引导职工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行了封闭式管理,进一步美化、绿化、亮化家园,全队可绿化面积达到99%,一个花园式的勘探家园成为宿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职工的安全感、满意度达98%以上,全队职工家属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目前在队居住的70岁以上的老职工已达100多人。从这里人们看到了现代勘探人正在享受着和谐、绿色的生活。为解决长远持续发展问题,又在开发区新购置了107亩土地进行新基地建设。同时正在全力打造一个以三队为中心的,总用地面积570多亩的宿州北关新城。
职工群众的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8%以上。中国国土资源报、安徽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都对三队的三个文明建设做了多次报道。中国矿业报称:三队不愧为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功勋地质队”,并称:从三队看到了现代地勘人正在享受着和谐绿色生活。
安徽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之所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风风雨雨中持续大发展,屡创辉煌,在于局党政的正确领导;在于建造了一个坚强领导班子;在于造就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职工队伍;在于确立了一套适合队情的发展之路;在于有一套严密科学的管理体系;在于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在于营造了一个和谐氛围。
面对成绩,三队人并没有满足,面对新的发展,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到“十一五”末实现经营总收入6亿元,人均货币工作量60万元。上岗职工人均收入达到6.2万元。全面实现“两个率先、一个构建”目标。
“三队就是三队”!这是三队人最爱听和最感自豪的一句话。这里包含着深刻的内涵、丰富的内容,涉及三队的班子建设、队伍素质、市场开拓、内部管理、队内建设、人文环境、精神风貌等方方面面,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走出了一条独具三队特色的发展之路,是三队人多年辛勤努力历炼成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有着“团结奋头,求实进取”的企业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传统,“知难而进、挑战自我、永不言败”的思想,“勇于创新、永争第一”的拼搏精神,“以人为本、凝心聚力、团结和谐”的发展氛围,出奇制胜、想人所未想、做人所未做,敢于“亮剑”、善于“亮剑”的风格。这就是三队,这就是三队精神。
认清形势 应对形势 促进发展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正元地质勘查院
一、山东正元地质勘查院简介
山东正元地质勘查院隶属于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是一支集地质勘查、矿业开发、科学研究于一体的综合地勘队伍,具有国家颁发的地质勘查资格证书、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甲级资质证书,2001年通过了ISO9000(2000版)质量体系认证,2004年通过了质量\安全\环境三体系认证.我院实验室具有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证书等。曾多次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地勘院前身为冶金部山东地质勘探公司,成立于1956年。主要从事国家矿产地质勘查,工作重点是黑色、有色金属及冶金辅助原料的勘查,曾为国家找到了一大批急需矿产地。上世纪八十年代又开展了贵金属特别是金矿找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找矿成果,累计探明金资源量400余吨。
2002年根据国家组建“野战军”、实现精兵加现代化的指示精神,集中了原所属6个综合大队的专业技术力量(地质、物探、化探、测量、钻探、化验等),进行了优化、精干及整合,成立了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正元地质勘查院,负责国家公益性、战略性、基础性地质项目及社会市场地质工作。
院下设5部3室,2个子公司,1个测试中心,8个分院。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39人,其中教授级高工6人,高工47人,博士2人,硕士6人,97人具有大学以上学历。拥有先进的设备仪器,精湛的专业技术,丰富的找矿经验及几十处有找矿远景的矿权地。
主要设备仪器有高精度质子磁力仪、梯度仪、测汞仪、测氡仪、全谱直读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原子荧光仪、高密度电法仪、电磁剖面仪、全站仪、 GPS(RTK)、地质雷达、钻机、越野吉普车等先进仪器和装备130余台套(其中钻机36台套)。
地质勘查硕果累累
我院有着辉煌的找矿历史和显著的找矿业绩。在近半个世纪的找矿征途中,踏遍齐鲁大地,汗洒高山大川。先后对胶东地区玲珑、东风、望儿山、金青顶等大型-特大型金矿床进行了勘查;对鲁中地区的金岭铁矿、莱芜张家洼铁矿、济南铁矿和黑旺铁矿等铁矿进行了勘查;还找到并探明了一批铜、铅、锌、铝土、粘土矿和石灰石等非金属矿床,共提交各类地质、物化探普查勘探报告百余份,取得了丰硕的地质找矿成果和地质科研成果。为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曾受到国家及省、部多次嘉奖。
主要找矿成果:
玲珑金矿田     金金属量200余吨。
乳山金青顶金矿 金金属量40余吨。
大庄子金矿     金金属量40余吨。
淄博金岭铁矿   铁矿石量3.5亿吨。
莱芜铁矿       铁矿石量5亿余吨。
累计探明四十余处特大型、大-中型金属、贵金属和非金属矿床。
每年承担大量的国家地质项目及社会地质市场项目。
国内拥有探矿权86处,采矿权1处,面积1326.1km2;蒙古国探矿权15处,采矿权3处,面积81km2。
移师西部 走出国门
近年来,我院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立足山东,移师西进,在新、甘、蒙等地进行地质矿产勘查,科学选择找矿有利地段,深入开展地质找矿工作,登记了一大批有找矿远景的探矿权区。同时,走出国门,大胆实践,在蒙古国地质找矿与矿产开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二、蒙古国地质找矿工作介绍
(一)走出国门,实施境外开发战略。
根据“站稳山东、开发西部、走出国门、探采一体”的战略发展目标,山东正元地勘院于2003年5月在蒙古国注册成立了拥有外贸进出口权、矿产勘查开发权的独资公司-“蒙古正元有限公司”,迈出了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第一步。
在总局、山东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扶持下,突出地质找矿,注重矿权运作。经过四年的努力,蒙古正元公司在地质矿产勘查、矿业开发、市场开拓、矿权运作等方面初见成效。
目前,蒙古正元公司已发展成集地质、物化探、测绘、钻探、岩矿测试分析、矿业开发、地质技术咨询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境外矿产勘查开发公司。蒙古正元公司现有员工75人;地质勘查钻机4台套;
物探仪器设备6台套;越野吉普车4辆,生产服务用车4辆;购建筑面积260m2办公用房;新购置办公驻地一处、占地面积约6000m2,房屋建筑面积600m2,筹建试验室一座;持有矿权地14处;承担国家财政项目2个,总局风险勘查项目2个,找到中-大型锌铁矿1处;小型锌、铁矿3处;合作开发金矿1处。
(二)知难而进,地质找矿初见成效。
蒙古正元公司克服了语言、交通、通讯、环境、气候等各方面的困难,收集了蒙古国大量的地质、物化探等资料,对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为开展地质勘查找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年来,技术人员在蒙古国的十三个省市开展地质踏勘和矿产勘查工作,行程30余万公里,调查矿点200余处,发现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矿点25处,涉及Au、Cu、Fe、Pb、Zn、W、Mo、萤石等十多个矿种。
公司承担的国家财政补助勘查项目和总局勘查项目,工作进展顺利,勘查成果显著。
乔伊尔-赛音山达铁路沿线铁矿勘查项目
该项目为2004年立项的中央财政补助项目,目前连续实施三年。工作区位于蒙古国东南部,跨越中戈壁、东戈壁等六省部分地区,在中俄铁路两侧100km范围内,北西长约500km,宽200km,面积10万km2。
通过前期地质、物探工作,发现哈拉特乌拉、达兹格特两个矿区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前景。此外,根据地面磁测异常特征、成矿地质条件,筛选出有进一步找矿前景地段5处,申请登记矿权3处。
总局风险勘查项目
1、保尔温都尔铁矿――位于肯特省保尔温都尔苏木以西12km,是蒙古正元公司于2003年矿点检查中发现并登记的矿权,为矽卡岩型磁铁矿矿床。2004年列入总局风险勘查项目。蒙古正元公司在该区开展了详查工作,完成1:2000地形地质测量2km2,磁法测量20km,钻探施工993.50m/8孔,采集样品116件。2005年4月完成《蒙古国保尔温都尔铁矿床地质普查报告》编制工作,提交铁矿石资源量750万吨,其中估算332铁矿石资源量240万吨。
2、蒙古国戈壁-克鲁伦铁-多金属成矿带航空物探和地面综合找矿该项目为2006年立项的总局风险勘查项目,区位于蒙古国南部中戈壁省、东戈壁省、戈壁苏木贝尔省、肯特省境内。北东向呈长条状,长约316km,宽平均约63km,面积约2万km2。2006年6月份完成《蒙古国戈壁-克鲁伦铁多金属成矿带航空物探和地面综合找矿设计》。6月27日至7月4日,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院长刘三洋和该院航空物探大队队长罗永军在李洪喜局长的陪同下到航飞工作区进行了实地考察。蒙古正元公司联系了飞机租赁,并办理相关批复手续。航飞计划于2007年度实施。
(三)大胆探索,矿业开发积累经验。
蒙古正元公司在开展矿产资源勘查的同时,按照“勘查开发一体化”的总体思路,把矿业开发作为实现地勘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土布希勒金矿的合作开发就是蒙古正元公司的一次尝试和探索。
2003年10月初土布希勒金矿投入试生产,至2005年年底,累计生产黄金32.6公斤。开发该金矿对蒙古正元公司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通过矿业开发,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培养了采、选矿专业技术人才,为山东正元地勘院逐步实现探、采、选一体化提供了难得的实践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讲,矿业开发尝试的战略意义远大于矿产品本身的收益。
(四)抢抓机遇,高度重视矿权运作。
随着国外公司的大量涌入和蒙古国民对矿业开发认知程度的提高,矿权登记竞争异常激烈,矿权运作的难度和成本也在不断增加。为适应形势的需要,保证矿权登记和矿权流转工作的顺利开展,公司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
成立矿权运作领导小组,聘请技术顾问。认真研究蒙古国矿业开发政策,跟踪国际矿业发展动向,适时进行矿权运作,使矿权快进快出,降低政策环境等可能造成的风险。经过4年多的努力,公司目前已持有矿权共计14处。其中探矿权10处,采矿权4处;2005年公司完成保尔温都尔铁矿区探矿权地6355x和采矿权地6701A的转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2006年完成了塔木梯锌铁矿区探矿权地的转让。2006年9月,经蒙古正元公司联系,就土布希勒金矿区3个采矿权和3个探矿权转让事宜,达成转让意向。
(五)勇于开拓,扩大地质市场份额。
蒙古正元公司在做好勘查项目的同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开拓蒙古地质市场。早在2003年公司成立之初,当其他公司还在专注炒矿权的时候,就已着手对蒙古地质市场进行调查和研究,发现蒙古国专业的矿业勘探公司很少,认为蒙古国今后地质勘查市场将大有可为。自2004年以来,公司先后购进钻机4台,成立了钻探项目部,同多家国内外公司进行了业务洽谈,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2004年承揽市场项目1个,完成市场收入80000美元;2005年公司成立了物探项目部,购置了磁法、电法仪器6台套。在完成公司承担的国家地质项目的同时,完成市场项目4个,实现地质市场收入259万元;2006年随着蒙古新矿法的出台,蒙古地质市场表现异常活跃。公司凭借几年的顽强打拼及在蒙古市场牢牢树立起的中国冶勘山东正元这面旗帜,全年共承接地质市场项目4个,实现地质市场收入630万元;四年来,蒙古正元公司以过硬的技术、合理的收费和良好的服务,赢得了在蒙矿业界同仁的好评。
通过地质市场运作,不仅锻炼了队伍,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对蒙古地质市场的认识,坚定了多方位、多渠道开发蒙古地质市场的信心和决心。
(六)强化管理,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按照总局“高起点、大手笔、裂变式”发展的思路,做大做强蒙古正元公司。坚持在观念上突出一个“新”字,在管理上突出一个“严”字,在服务上突出一个“优”字,在企业形象上突出一个“好”字。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在搞好“硬件”建设的同时,注重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建章立制 ,科学管理。
第一:根据公司经营和发展需要,本着精简、高效、灵活的原则,建立了公司内部管理组织机构,公司下设6个部门,即:综合办(兼安全办)、勘查部、钻探部、矿业开发部、财务部、化验室 。
第二、建立和健全了公司管理制度。公司根据院现行管理办法,结合公司实际和蒙古国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范围涉及用工、劳保、财务、设备仪器、安全生产等公司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
第三、组织员工培训学习,着力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专业技术、外语水平、涉外政策、商务、贸易、律师及蒙古国的法律法规知识等。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装备水平。
为适应公司发展,2005年公司在乌兰巴托市东郊购置新办公基地,占地面积约6000m2,用于公司化验室、仓库等基地设施建设。化验室已投入使用,新增160KVA变压器,现已安装到位。基地设施的投入使用和不断完善,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目前,公司拥有丰田、尼桑等生产用越野车4辆,生产用吊车5辆,ZL50装载机1辆以及中、小型货车多辆。四年累计总投资2000余万元(中央财政、总局和自筹三部分)。
(七)以人为本,塑造“正元地勘”品牌。
树立“正元地勘”形象,塑造“正元地勘”品牌,展现“正元地勘”风采,创造“正元地勘“业绩,既是山东正元地质勘查院对蒙古正元公司的要求,也是蒙古正元公司不懈追求的目标。
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培育团队精神。
企业文化建设是公司经营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倡导“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创建平安和谐蒙古正元”的理念,在经营实践中,公司坚持把这一理念贯穿到公司日常生活之中。每逢节假日公司都组织员工外出郊游,或举办文体活动,丰富和活跃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利用国际矿业交流平台,扩大“正元地勘”影响。
作为一家国有专业勘查公司,蒙古正元公司十分重视矿业技术发展动态,积极参加各种矿业信息交流活动和大型国际会议,从而拓宽了视野,也扩大了公司的影响。比如,公司通过参加每年一度的蒙古国国际矿业大会,及时掌握蒙古国矿业政策及法律法规新动向。同时还可以和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跨国矿业公司进行交流,学习和了解他们在蒙古国的找矿成就和经验、采用的新技术新方法等。通过沟通交流,结识了许多国外同仁和知名人士,扩大了公司在蒙古国的知名度。
(八)展望未来,前途光明任重道远。
回顾在蒙古国矿产勘查开发实践,从考察调研至今,历经6年有余,感触颇深,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可以说充满了困难、充满了曲折、充满了风险、充满了坎坷,但更充满了希望和欢乐。
蒙古公司经过五年来的工作,地质找矿取得了突破,矿业开发初见成效,矿权运作得到了回报,勘查市场获得了效益。使蒙古公司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锻炼了队伍,丰富了经验。特别是经过土布希勒金矿项目的开发,为跨出国门走探采一体化经营的路子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通过蒙古地质市场开发,发挥了公司专业技术特长,拓展了服务领域,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这些成果的取得,凝聚着拓荒者的艰辛,找矿者的奔波,建设者的辛劳,生产者的汗水。之所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益于总局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山东局、院领导的科学决策,职能部门的关心帮助,全体赴蒙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正因如此,蒙古正元公司才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起来。
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同在、风险与利益共存,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任重而道远。在蒙古国开展矿产勘查开发大有可为,但需要克服的困难还很多,需要承担的风险(政治、经济、市场)还很大。目前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语言沟通困难:蒙古国语言以蒙语为主,部分人懂俄语,尤其是该国绝大部分地质成果资料是以俄语或蒙语写成,给查阅和利用工作带来极大不便。
2、交通通讯设施落后:野外勘查多是戈壁、草原路,道路狭窄弯曲,下雨后无法行走。通讯设施落后,一个县只有一两部电话,省级城市才能通手机。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
3、气候条件恶劣:蒙古国地处内陆高原,气候条件恶劣,年工作时间短,条件异常艰苦,野外工作人员常常面临着诸如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干旱缺水、严寒、暴风雪等大自然灾害的考验。
4、价值取向、文化习惯差异较大:蒙古国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虽为邻国,但由于历史原因,两国文化差异较大。该国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受前苏联影响甚大,普通人对中国所知甚少,甚至对中国人有一定的偏见。尤其在法律意识、时间观念、办事效率、信用等方面与我们存有较大差异。
各位领导、专家,借此机会,代表蒙古正元公司诚邀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前往蒙古国检查指导工作。
困境中崛起的中国建材地勘中心内蒙古总队
中国建材地勘中心内蒙古总队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近二十年里,我国地勘行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地勘队伍老化,设备陈旧,专业技术人员严重流失。我总队也不例外, 2002年以后的五年来,我总队的开始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2005年《决定》发布以后,我们的前进步伐更快了,干劲也更足了。相信经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抓住机遇,走出目前的困境,创造美好的明天。
一、基本情况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内蒙古总队(简称内蒙古总队),1972年筹建, 1973年4月1日正式成立;现隶属于中国中材集团公司(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是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唯一专门从事建材及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工作的专业性工业地质队伍。
总队基地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巴彦镇,占地面积近85亩;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2003年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乌兰察布路购置部分办公写字楼,作为总队的窗口;总队的主要对外职能机构和业务部门都已迁入。
主要业务范围:固体矿产地质调查、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勘探;桥梁、公路、铁路、管道线路的基础勘察;大口径基桩孔、灌注桩等工程,水井钻凿及修复;灾害地质、环境地质设计勘查评价;地质测绘(含工程地形、地籍测量、电子图件编绘复制);各类报告的制印;化学分析、水质分析、岩石、矿物、土壤的物性测试。
总队现拥有的资质: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资格证书》(其中:固体矿产勘查 甲级,勘查工程施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 乙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液体地质勘查 丙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危险性评估》(丙级);自治区《测绘资格证书》(乙级)、《计量认证合格证书》、《钻井技术等级证》(贰级),自治区安监局颁发的《安全生产许可证》,2006年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方圆认证,证书号:00206Q14754R0M。
总队现拥有总资产1679万元。其中:各类钻探设备22台(套),包括多种大型工程钻机、水井钻机、岩心钻机等;测绘设备25台(套),包括GPS卫星定位仪、全站仪、光电测距仪、HPDJ—800绘图仪等;微机40余台并已联网,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现有办公车辆11台,其中生产用车8台。
总队下设矿业开发研究院、测绘院、工程勘察院、中心实验室等业务机构。现有职工416人。其中在职员工216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5人,中、高级职称者83人。
二、产业框架
近几年,总队的工作重点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调节为导向;坚持“搞活一产、强化二产、培育三产”的战略目标;本着以“加强管理求生存,提高效益谋发展”的经营理念,拓宽经营领域,增强创收能力;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并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目前基本产业框架是以地质勘查找矿工作(一产)为主业,兼营工程地质、测绘、岩矿分析测试等二产项目。
根据基地所在地已列入当地政府兴建“大学城”经济发展规划的新情况,总队已提出了相关的三产发展思路:总队在注重一、二产经营工作的同时,必须加强三产经营,在基地闲置土地、房产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上做文章 :即根据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用二、三年的时间,切实利用总队闲置的资产,逐步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增产创收,为总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三、主要工作业绩:
建队三十五年来,我总队累计提交详查、勘探报告90余份,其中获得全国储委、国家建材局及中国建材地勘中心等单位奖励的报告16份,自治区内规模以上的建材工矿企业几乎全部由我队勘查提供矿产资源。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各项地质工作成果符合规范要求,深得社会同仁的信赖和支持。
2001—2006年期间,我队充分认识到找矿工作的重要性,克服技术人员少,找矿经费不足的困难,大力开展成矿预测及找矿工作。找到有价值的矿产地30余处,矿种有:煤、高岭土、水泥灰岩、化工灰岩、油页岩、天青石、硅藻土、花岗石饰面石材、膨润土、菱镁矿、优质硅石等,其中煤10处,高岭土3处,水泥灰岩6处,化工灰岩2处,油页岩2处,天青石1处,硅藻土1处,花岗石饰面石材3处,膨润土1处,菱镁矿1处,优质硅石(包括硅砂)3处。已获中国材料科工集团找矿成果一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优秀地质勘查成果三等奖三项
2003年以来,内蒙古总队以市场为契机,调整发展思路,扩大经营范围,努力探索煤田地质工作,提交各类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30余份,煤炭资源详查、勘探报告3份,成效显著,被专家誉为“煤炭地质行业的后起之秀”。测绘业务遍及大江南北。
四、2002-2006年经营情况:
2002—2006年总队对外创收五年翻了五翻,年平均增长率大于100%。
五、2002-2006年在职职工收入情况:
年   度
工资性支出
平均职工数
人均年收入
备   注
2002年
120.07
244
0.49
2003年
138.70
233
0.60
2004年
141.57
225
0.63
2005年
231.30
226
1.02
2006年
247.31
221
1.12
尽管目前我们的绝对职工人均年收入仍然较底,但是从2002-2006年的五年里,我总队职工人均年收入增长0.53万元,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率达31.08%。预计2007年我总队人均年收入将有进一步提高。
六、主要经验及成果: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边疆,跨越三北(东北、华北、西北),东西蜿蜒2500多公里,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八分之一,是我国第三大省区;地处我国四大高原的第二大高原—内蒙古高原,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地貌复杂多样,高原约占全区总面积的53.4%。山脉以大兴安岭、阴山和贺兰山为主构成山地地貌,约占全区总面积的20%。平原和滩川面积有10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总面积的8.5%。丘陵、谷地、盆地分布在山地同高原和平原交接地带,面积1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总面积的16.4%。戈壁、沙漠和沙地处在草甸平原、半干旱典型草原和干旱半荒漠、荒漠草原地带,面积30万平方公里。
内蒙古矿产资源丰富,优势十分明显,为我国21世纪重要矿业基地和战略资源储备基地。目前发现矿产资源8大类137种约1200处,稀土、煤、煤系硬质高岭土、天然气储量名列全国前列,其中稀土储量为世界第一。但由于内蒙古地处祖国的北疆,沙漠、草原等覆盖严重,基础地质研究工作相对滞后,目前全区尚有14.5万平方公里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空白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仅完成全区面积的十二分之一。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的大开发和国家资源战略基地的西移,内蒙古的矿业开发迅速复苏。
我总队根据矿业开发的大好形势,迅速调整产业结构及经营理念,一方面积极开拓地勘市场,扩大经营领域,跨行业承揽地勘项目;另一方面加强成矿预测和找矿工作,申请矿业权进行矿权交易及以找矿信息吸引个人、企事业单位、地方和中央专项勘查资金投入。
(一)找矿工作方法
由于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地质工作的滑坡,找矿技术及方法没有大的突破,仍根据矿床成因及控矿条件进行成矿预测及找矿。在找矿程序上,遵循不同情况分别对待,即从已有资料分析研究—实地查证,或实地踏查—室内资料分析研究判断。
对市场项目,业主(投资方)要求在某一地点勘查某一种矿产,我们首先组织技术人员到实地进行踏查,了解地质情况,然后回到室内进行分析研究,根据矿床成因和控矿条件判断下部或深部是否有含矿层位或成矿条件。几年来我队承揽的准格尔旗古城井田煤炭详查、忽沙图井田煤炭详查、花图沟井田煤炭详查—勘探及海拉尔哈北山石灰岩详查、清水河后火盘水泥灰岩详查等,基本上是遵循的这一找矿方法。因含煤层位、含煤性及浅海相沉积的石灰岩在较大范围内相对变化不大,虽然在实地踏查时可能见不到矿层或含矿层,但了解了上覆地层及矿区构造后,回到室内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分析古沉积盆地的分布范围,结合区域构造、矿区构造判断下伏是否存在含矿地层。事实证明此方法在寻找浅海相沉积石灰岩及在鄂尔多斯盆地寻找煤炭资源是行之有效的,找矿—勘查周期短,甲方见效快。存在问题是风险性较大,所以要向业主(投资方)讲明找矿勘查的不可预见性,并在施工初期先施工1—2个验证孔; 否则应先进行物探工作,但找矿—勘查周期较长。
对拟争取地方和中央专项勘查资金的项目,我们则首先组织有深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对已有区域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根据矿床成因、控矿条件及成矿规律进行矿产地预测,然后到实地查证,能取样的或少许施工可取样的要取少量样品进行化(试)验分析。埋深大见不到含矿层的要在理论上或周边大区域寻找成矿依据,并多方收集前人勘查其它矿种所施工的钻孔资料,了解深部地层层位及含矿性。几年来和林县王家元山花岗石饰面石材矿、达茂旗查干哈达优质化工用石灰岩矿、四子王旗沙尔花煤炭、西乌旗松根山菱镁矿,固阳县旧公中膨润土矿都是通过充分分析研究已有区域资料的基础上找到的。其中和林县王家元山花岗石饰面石材矿及达茂旗查干哈达优质化工用石灰岩矿,2005年度列入自治区专项勘查资金项目,并于2006年度进行了普查地质工作;四子王旗沙尔花煤炭及西乌旗松根山菱镁矿,经自治区组织专家审查通过,列入2006年度自治区专项勘查资金项目,2007年进行预查和普查地质工作;固阳县旧公中膨润土矿目前已申请列入2006年度国家勘查基金项目,自治区组织专家审查已同意上报国家勘查基金管理中心审批。
此外,根据矿产资源新的研究利用方向,我队也进行了探索性找矿,并取得了成效。如过去在煤炭资源勘查中综合评价的耐火粘土,根据外省市对煤系硬质高岭土的开发利用研究成果报道,我们对前人资料进行了认真分析,发现准格尔、桌子山、清水河煤田中与煤共伴生的耐火粘土多数SiO2、AlO3含量及硅铝比很接近高岭石的理论成份,经到实地取样进行χ光衍射和电镜观察,其矿物成份主要为片状高岭石。并在煤层风化区和薄煤区找到煤系高岭土矿两处,一处为准格尔旗脑包湾沟,另一处为清水河县龙泉沟。其中准格尔旗脑包湾沟高岭土矿吸收企业投入资金进行了详查,清水河县龙泉沟高岭土矿我队2004年申请了探矿权,并于同年申请列入了国家矿产资源补偿费勘查项目,2005年进行了普查地质工作。根据矿床规模及矿石质量,2006年申请列入国家矿产资源补偿费续作项目,已经国土资源部组织专家审批通过。
(二)找矿工作成果
2001—2006年期间,我队充分认识到找矿工作的重要性,克服技术人员少,找矿经费不足的困难,大力开展成矿预测及找矿工作,找到有价值的矿产地30余处,矿种有:煤、高岭土、水泥灰岩、化工灰岩、油页岩、天青石、硅藻土、花岗石饰面石材、膨润土、菱镁矿、优质硅石等,其中煤10处,高岭土3处,水泥灰岩6处,化工灰岩2处,油页岩2处,天青石1处,硅藻土1处,花岗石饰面石材3处,膨润土1处,菱镁矿1处,优质硅石(包括硅砂)3处。已获中国材料科工集团找矿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四项。
找矿成果的取得,大大增强了内蒙古总队的创收能力,到目前为止,已吸收社会投入勘查经费1000多万元;国家矿产资源补偿费勘查经费(包括续做)190万元,内蒙古自治区专项勘查经费890多万元;我队拥有探矿权4处,其中清水河县龙泉沟高岭土矿探矿权,目前已有几家企业洽谈进行矿业权交易,预计可为国家增加资本金800—1000万元。
七、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矿业权市场的规范化合理化问题
在现行地质勘查市场环境下,矿业权是地质勘查单位的经营目的,是地勘队伍的命运所在。国家对矿业权实行规范化市场运作,实行招拍挂市场取得。作为矿产之父的地勘单位,投入人、财、物冒着高风险进行找矿工作,而一旦找到,矿权要走招拍挂市场取得,而拍卖市场是高价原则。作为国家事业单位的地勘队伍根本无法与企业集团、投资商甚至民企(自然人)抗衡。最终地勘单位就只有两件事可做:一是给他人做“嫁衣”二是“打工”。这样严重制约地勘单位的找矿积极性。“世上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作为伯乐的地勘单位不找矿我们还有矿吗?。对中央管理的住地方工业地勘单位,由于体制、人际、信息等诸多原因,实际经营过程中,对矿业权以及地质勘查市场感受更深。
(二)基本建设和科研经费投入不足问题
近二十年来,国家对地质勘查单位的基建投资严重不足,以我总队为例,自1986年至今未进行基本建设投资,致使办公条件二十年未改善,经营性资产严重不足,设备老化无法满足地勘市场要求。
地勘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找矿新方法、新理论没有突破,勘查手段,勘查设备几十年未变,到如今仍然是“老三件”。在当今“攻深找盲”的客观地质环境下,地勘单位手段单一,力不从心。已有的一些找矿勘查新方法、新理论由于现行体制机制问题推广普及很难,只停留在科研机构。各系统地勘队伍多年来主要从事与本系统相关的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专业性强,业务知识面窄(我总队近年来的找矿成果也主要局限在煤、建材非金属矿方面)对其它类矿床成矿规律缺乏研究,导致国家找矿经费难以合理有效的利用。未来找矿工作重在寻找深、盲矿体及金属,能源矿产,目前找矿技术手段及方法单一的各专业性地勘队伍,缺乏竞争力。
(三)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地质行业整体不景气,地质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各高校压缩相关专业招生,同时全国五所地质类高校相继并入其它高校,地质类高校仅剩一家(中国地质大学)每年资源勘查专业毕业生不足200人。近二十年来,由于行业不景气,职工收入、社会地位低下,原在岗的专业技术人员纷纷调离或转行,加之自然老化无法从事野外地质工作,造成地勘行业目前专业技术人员“招不来,留不住,自然减少”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计划经济的原因,过去招工、接班等原因导致非专业人员太多,这又造成大部分地勘单位“人满缺人”的局面。这种局面导致大部分地勘单位包袱沉重,后继无人,缺乏活力。严重影响地勘行业的可持续发作。
(四)“同城待遇”问题
1、、中央管理各工业地质勘查单位执行国家的有关政策,而属地化管理的地质勘查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加速当地经济发展和加快属地化地勘单位企业化进程相继出台一些对属地化地勘单位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同一地区的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无法享受。
2、、由于国家财税政策原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利用地方财政相继出台了各种地方性工资津贴、补贴。中央管理地勘单位的职工却无资金渠道兑现。造成同一城市(地区)享受同物价而“同工不同筹”的问题。
以上同城不同待遇的问题严重影响中央管理地勘单位的稳定,集体上访事件不断。同时造成这些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最终严重影响中央管理地勘单位的稳定发展。
(五)建议
1、加大地质勘查科研和教育投入,使找矿新理论、新方法、勘查手段等有新的突破。制定地质类高校的招生优惠政策,有计划的扩大招生比例,加速地质类人才的培养。提高地质勘查员工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建立以地质勘查为荣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鼓励有志青年学地质、干地质、献身地质事业。彻底解决地质事业后继无人的问题。
2、加强地勘行业基础建设,加大地勘行业经营性资产投入,提高地质勘查水平,以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能源不断增长的需求。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根据中央管理地勘单位的分布情况,结合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切实解决中央地勘单位同城不同待遇的问题。认真贯彻落实职工住房补贴政策,创建我国和谐的地勘队伍。
4、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决定》以及相关的配套文件政策。鼓励国有地勘单位投资找矿,国有地勘单位投资勘查发现的矿产地,申请矿业权实行政策倾斜。同时规范国有地勘单位所拥有的矿业权交易。形成良性的找矿投资循环体制,促进地勘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做精做强地勘主业 促进地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一二九勘探队
我来自煤炭地质系统,能有机会参加全国百家地质队(院、所、公司)经验交流大会,和同志们一道深入学习《决定》,聆听各位领导的指示,聆听兄弟单位的经验介绍,感到非常荣幸。这对于我们认真总结已经走过的昨天,更好地把握今天,更加科学地规划明天,推动我队各项工作特别是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在这里,我衷心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下面,我向大会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概况
我队组建于1954年。现隶属于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一勘探局,机关驻地河北邯郸。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队驰骋煤海,南征北战,几多奋斗,几多辉煌,走过了不平凡的风雨历程。经过风风雨雨的洗礼、坎坎坷坷的磨炼、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市场经济的摔打,我队成为闻名全国煤炭地质系统技术精、守诚信、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高素质勘探队伍。1993年,被评为“全国煤炭工业地质勘查先进单位”;2005年,被评为“全国煤炭工业地质勘查功勋单位”。
我队现有在册职工870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0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人,高级工程师24人,中、初级工程技术人员124人,全队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人数的16%。队领导班子成员均具有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各类专业齐全,结构合理。
我队拥有国内较先进的钻探设备、仪器及机械、电器制造设备和计算机信息资料处理中心。全队拥有机械钻探设备各种类型80余台套;配备了MT-Ⅲ型数字测井设备(美国产)及其资料处理系统,以及国内煤炭行业领先水平的煤层气测井仪器及资料处理系统;同时是国内煤炭勘探队伍最早建立数据处理系统单位之一;1986年我队就成立了计算中心,2000年又和第一勘探局共同组建了邯郸市奥特数字图文有限公司,并购置了海德堡印刷系统,所有报告和资料全部采用电子版或计算机数字化提交。
我队具有固体矿产勘查、勘查工程施工甲级、液体矿产勘查丙级资质。从专业人员到技术装备,均可满足各类地质勘查、地质科研、基础工程及相关工程施工的需要,能适应各种复杂地质条件和野外环境的施工要求。
二、产业结构及经营状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煤炭地质行业多次进行了战略性结构调整。无论怎样调整,我们始终坚持“大地质、大市场”的经营理念,始终坚持把做精做强地勘主业放在工作的首位。在产业结构上,始终把煤炭地质勘查及其延伸业作为龙头老大,充分发挥地质勘探专业优势,带动机电行业及其相关产业共同持续快速发展。近三年来,在完成国家地质勘查项目的同时,我们致力于开拓社会资源地质勘查市场。全队每年开动各类型钻机40余台套,2004年~2006年,共完成社会资源勘查项目39个,其中商业地质项目合同金额超千万的3个,累计钻探进尺135609米,竣工钻孔165个。全部竣工钻孔特、甲级孔率按部颁标准达到100%。提交各类地质报告20件,全部获一次性评审通过。其中煤炭勘探地质报告2件,探明可供建井煤炭储量2.8亿吨;另外,我队编制提交的《河南省汝州市庙下街(夏店区)普查地质报告》、《河南省新安煤田正村井田煤炭勘探报告》分别获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中国煤炭工业优质地质报告特等奖;《河南省新安煤田正村井田综合勘探技术研究》获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科技一等奖;在2006年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召开的科技大会上,我队被评为科技创新先进单位。我队的小口径煤层气测井设备,可以测量补偿密度、补偿声波、补偿中子、双侧向、微球形聚焦、自然伽玛、自然电位、双井径、井斜、井温、声幅、磁定位、声波变密度等参数。1994年以来,完全满足了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颁发的《煤层气测井规范》要求。在与联合国、国外公司及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的多个合作中,通过排水采气试验,验证了地球物理测井解释的正确性,深得他们的好评。始终坚持做精做强主业,勘查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水平不断提高,资源勘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实现持续快速增长。
不断抓住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们做精做强地勘主业的重要思路。国内煤炭资源地质勘查市场在历经高峰红红火火几年之后,目前开始降温。因此,立足国内,抢占国际市场,决胜境外,全面提升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实现新的经济增长,是我们始终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今年2月初,我队与蒙古能源有限公司签订了《蒙古国西部胡硕图煤矿外围煤炭资源勘查工程合同》和《蒙古国科布多省胡硕图露天煤矿测绘合同》,合同价款分别为4500万元和1198万元人民币,该项目野外勘探工作已全面展开,预计9月底完成野外施工,10月份提交勘探报告。在此基础上,5月初又与该公司签订了两份勘查工程合同。一是蒙古国西部金属矿产地质勘查工程合同,合同价款2920万元人民币;另一是蒙古国科布多省胡硕图外围煤炭资源勘查工程合同,合同价款4200万元人民币。四个合同总价款达1.2818亿元人民币,后续合作项目正在洽谈中。签约之后,我们班子多次研究,慎密决策,积极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挑选精兵强将,投入2000多万元,购置了48套液压钻探设备。目前,21台(套)钻机已运抵蒙古方,140多人已到达施工区,野外施工全面铺开,7月份,48台(套)钻机将全部开动。这次出境施工,无论是工程总价款,还是职工队伍规模,在我队建队50多年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都是一个重大突破。我希望以此为契机,不断扩大国际市场占有份额,争取更多的合同,对我队的经济发展和职工的收入也会出现重大突破。
此外,5月份,我队还签订了《新疆卡姆斯特煤田塔哈拉巴斯他乌西区、喀拉萨依西区煤炭资源勘探工程合同》,合同价款7188万元。加上蒙古国的4个项目,合同总价款已达2亿元以上。
加大探矿权运作力度是我们做精做强企业的又一重要思路。目前,已完成1个项目探矿权转让工作;河南香坊沟矿区的探矿权经国土资源部审批成功延续;今年年初新疆富蕴县卡姆斯特煤田的两块探矿权(面积45.65Km2)获得批准,为本次与蒙古能源有限公司合作勘查工作提供了先决条件。另外,新疆等地四个区块共61.16Km2的多金属矿探矿权申请已被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受理,为我队金属矿勘探和向探采一体化方向迈进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不失时机地发展机电行业。近三年,我队机电行业每年的经营收入稳定在1300万元并逐年略有递增。为了使其获得新的发展平台,我队06、07两年投资3000余万元,在邯郸高开区建起了新厂区,并购置了新型设备。7月份,我队机械厂、电器厂将搬迁至新厂区作业。在市场的竞争中,无疑新厂区为其增添了筹码,发展前景令人乐观。
三年来,我队经济发展和职工收入实现了良性循环和较大增幅。2005年,我队实现对外收入4865万元,比上年增长8%;实现利润总额153.3万元,比上年增长20%;职工人均年收入14520元,比上年增长25%。2006年,全队实现对外收入5423.73万元,比上年增长11.15%;利润总额合计160.79万元,比上年增长6.7%;人均年工资收入18259.62元,同比增长25.75%。2007年只要我们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把蒙古国的四个工程做好,在我队的经济发展史上,必定会实现历史性的飞跃,我们将写下重墨浓彩的一笔!做精做强地勘主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我们必将开创一个崭新的经济发展局面。
三、找矿成果
50多年来,我队提交各类地质报告100余件,提交各类煤炭资源储量230多亿吨。1997年跨出国门,代表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优质高效地完成了《印尼南加里曼丹省SATUI煤田一号矿井地质勘探报告》,获得第九届中国煤炭工业优质地质报告特等奖。
我队承担和提交的地质报告屡获全国优质报告奖。《河南省禹县云盖山井田精查地质报告》(1985年)获第三届全国优质地质报告奖;《河南省张村井田水文地质补勘地质报告》(1987年)在第四届全国地质报告评选中被评为优质地质报告;《河南省平顶山一、四、六深部扩勘地质报告》(1991年)被评为第六届全国优质报告;特别是《印尼南加里曼丹省SATUI煤田一号矿井地质勘探报告》获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九届优质地质报告特别奖(1998年)。近三年内,我队又完成了数个国家Ⅰ~Ⅲ类勘探项目,《山东省韩台煤田新河涯井田勘探(精查)地质报告》获2003年煤炭地质总局新发现资源奖,《河南省汝州市庙下街(夏店区)普查地质报告》被评为2003年第十一届全国优质报告。《河南省新安煤田正村井田勘探报告》获2004年第十二届中国煤炭工业优质地质报告特等奖。
四、主要体会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队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和谐队伍,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稳定,抓管理,树形象,提效益、增实力,勘查主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同步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
1、着力推进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地质成果资料精度。
根据地勘行业改革总体要求,结合我队实际,大胆改革机构设置,建立适应市场要求和提高管理效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扁平化、精细化管理。组建了地勘公司,实行事企分体运行框架和管理模式。强化基础管理,突出财务管理中心地位,实行成本预算、成本控制、项目管理机制。加强劳动用工管理,全部实行合同制度。进一步贯彻落实了“第一勘探局所属单位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和各单位经营业绩考核评价机制,明确了各单位经营业绩考核目标,进一步完善了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全面提高了各单位的经济效益,合理提高了职工的经济收入,同时重新修订了各科室部门岗位责任制,办公效能与服务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使各项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几年来,我队所施工的所有国家矿产资源补偿费项目和商业性地质勘查项目,本着为国家高度负责,为业主高度负责精神和职业道德准则,从勘查设计、施工原始班报记录、测井资料解释,一直到地质报告编写,严格不苟地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程、规范执行,基础地质资料质量和地质报告水平不断提高,得到了行业主管部门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2、领导班子团结,勇于开拓,干部职工奋发拼搏,队伍凝聚力、亲和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
我们始终把建设一个廉政勤政、团结进取的领导班子,作为建设经济强队、不断取得发展、建设稳定、和谐职工队伍的关键所在。在加强学习,提高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的同时加强领导班子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提高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了党委议事制度,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及职工代表审议制度,厂(队)务公开制度,民主评议制度等,各项管理公开透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密切联系群众,和谐干群关系,关心职工生活,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让全体职工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实惠。全队干部职工队伍和谐、稳定,团结进取,“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造”的工作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弘扬,“和谐、务实、超越、发展”的企业精神贯穿于生产经营与“三个文明”建设的各个环节,大力弘扬中煤地质总局党委倡导的“团结拼搏、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新时期团队精神和“献身、创业、进取、主人翁”的行业精神,极大地推动了建设地勘强队的步伐。持续开展以“四好班子”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各级班子建设,广泛开展以“三级连创”为载体的争创“六好团队”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群团组织中开展“优秀职工之家”和创建“五四红旗团委”活动。积极推进创建文明活动,成效显著,连续两年被邯郸市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光荣称号,连续四年荣获一局“好班子”荣誉,2005年获中煤地质总局首批“六好团队”荣誉称号,2006年又获得中煤地质总局首批“四好班子”荣誉称号。各项工作受到了中煤地质总局、邯郸市和中煤第一勘探局的充分肯定和表彰。
3、坚持走科技兴队、科技强队之路。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发展核心技术,依托先进装备,积极拓展国内外地质市场。在核心技术方面,我队拥有煤炭系统领先水平的MT-III型煤层气数字测井系统,并根据国内煤层气发展不断研发和更新其软、硬件核心技术,以更好的服务和忧患意识使得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其次,我队自主开发的煤矿大口径排水孔成井工艺及小口径煤层气测井技术创出了低成本、低风险、高回报的地勘产业新工艺。在先进科技设备上加大投资力度,仅2004年至2006年,在先进设备和新工艺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为地勘行业购置GZ-3000型石油钻机、XY-5、XY-44型液压钻机及THJ-2000型钻机等钻探设备以及先进的数字测井系统,已投资和计划安排投资累计达到2023.45万元。2007年初,为挺进蒙古国的地勘市场投入大量量资金购进了48台套全新XY系列钻机,充分体现拥有先进设备的优势;为机电行业投资购置T6216D铣镗床、多功能环面数控蜗杆机床以及重载立式升降台铣床等先进设备累计投资368万余元,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精度,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地质报告编写、物理测井均实现了计算机软件处理,拥有正版大型核心工程技术软件CGIS及Mapgis软件4套,机关办公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微机化办公。在加强与兄弟单位之间学术交流的同时,努力开拓与院校的交流渠道,先后与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北工程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建立了良好校企关系,并选派优秀青年干部进修、攻读硕士学位和科技项目合作研究及学术交流,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先后派出12人攻读硕士学位,其中6人已获得学位;1人获得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专业技术带头人称号、2人获得中煤第一勘探局专业技术带头人称号。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60多人次,使我队的科技人员直接接触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信息,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科技队伍的学术和技术水平。
五、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队伍老化,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富余人员过多,分配制度改革阻力重重,加大了企业前进的阻力。
我队870余名在职职工中,年龄50岁以上,工龄三十年以上的职工约320名,加上没有专业技术技能,不适应岗位工作的长期待岗人员,共计约400人。这种情况既加大了分配制度改革的难度,而且还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单位的进一步发展。
2、探矿权申请困难。
与属地化地勘队伍相比,我们在探矿权的申报和取得方面难度太大。03年至06年的四年当中,我们向数个省的国土资源厅报送探矿权申报材料十多份,无一被受理,地方保护是其中的最重要原因。希望随着矿产资源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能够实施更为合理的矿权申请办法,给我们尚未属地化的勘探队伍以公平、合理的竞争机会。
总之,近些年来,中煤一二九队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距上级的要求,与兄弟单位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要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和“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两个文件精神,在新形势下,深化内部改革,强化管理,不断创新,开拓进取,始终坚持做精做强主业不动摇,推进地质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健康发展。
顺应大势谋发展  慎重稳妥走出去
江西省地矿局赣西地质调查大队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江西省地矿局积极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在将近20年中,工作地域已拓展至非洲、中东、南美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工作领域除地质勘查外,还涉及公路建设、找水成井、矿山开发、对外贸易等诸多方面;合作方式从单纯承担地质勘查项目,发展为合资风险勘探、合作组建企业、联合开发矿山和自主经营海外公司等等,呈现出全方位拓展、积极稳定推进的局面。
作为全局的一支综合性地质调查队伍,赣西地质调查大队(以下简称赣西队)在省局的领导与支持下,根据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及局“走出去”发展战略,坚持以地质矿产勘查开发为主业,结合本队实际,联合兄弟单位,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全新的视野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相继在省外、国外开展了矿产资源的勘查与合作开发、地质技术咨询服务等业务,在部分省、市设立了对外窗口,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虽然横向上比较还有很大差距,但纵向上看,通过“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现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介绍如下:
一、总体情况
2001年,赣西队确立了“以地质矿产勘查开发为重点,做实矿山企业,做活矿权经营,做强工勘、测绘业,搞好物业管理,加快‘三制’改革”的经济发展思路,把加强地质矿产勘查和开发列为全队工作的重点。但由于各种原因,地质矿产勘查和开发在全队的产业格局和经济总量中都没有达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2005年初,预感到地质工作的春天来临,赣西队召开了首次“全队矿业经济工作会议”。这是一次明确全队地质工作发展方向的重要会议,得到局领导及地矿处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大队在职的地质专家骨干和已退休的老地质专家均出席了会议。会议对走出赣西地区、走出江西省,甚至走出国门开展地质矿产勘查业务达成共识。此后,赣西队先后八次召开了党政联席会、队长办公会及党委会,讨论研究有关“走出去”战略的具体实施,初步确定了把伊朗和纳米比亚作为国外找矿的首选国家,并在队伍组建和机构设置上做好了前期准备。
2005年4月,在江西省地矿局的直接领导下,赣西队分别与局属其它单位和股份公司合作组建了江西省永兴矿业有限公司、江西伊达矿业公司。此后,永兴矿业有限公司与江苏赛城公司和金凤凰公司共同在纳米比亚组建成立了纳米比亚(中国)矿产资源投资开发公司(简称纳中公司),共同勘查纳米比亚的矿产资源。伊达矿业公司则主要是在伊朗开展更进一步的矿产勘查开发。
二、在纳米比亚找矿工作情况
根据我们的资料分析,纳米比亚有三大优势,一是矿产资源丰富,盛产钻石、铀、铅、锌等,是非洲第四大矿产国,具有“战略金属储备库”之称。采矿业是南非和纳米比亚主要的经济支柱。但大多是外来勘查开采,本国技术及资金力量弱。二是地属非洲高原地区,地质工作条件不复杂,相对高差不大,地质勘查以及工程施工工作条件较好,便于布置物化探测量工作。三是政局总体稳定,政策开放,劳动力较为廉价。我们当时对在纳投资充满了信心。2005年7月我们选派了4名地矿高级工程师组成的技术工作组到纳米比亚开展地质找矿工作,2006年增派了技术专家人员和找矿仪器设备,加大找矿工作力度,加快找矿工作步伐。现有工作人员12名,其中地质矿产和物化探和水文专业高级工程师8名,生产辅助人员4名,并聘请了多名当地劳工。并购买了大功率激电仪、磁力仪、近红外样品测试仪、密封颚式破碎机和密封式化验制样粉碎机等设备。
2006年3月,省局王小烈局长亲自带领专家考察团对纳米比亚进行了工作考察,纳米比亚开国总统、执政党西南非洲人民组织主席努乔马和中国驻纳大使梁银柱均表示支持我局在纳开展地质找矿工作。努乔马主席率领的由纳米比亚执政党、矿能部和企业界人士组成的代表团5月回访了我局,详细了解了我局地质矿产勘查和开发的技术经济实力,与王小烈局长就如何加强在纳米比亚的地矿工作进行了多次交谈,明确表达了希望我局在纳米比亚深入开展地质找矿、矿业开发以及其他工程施工的愿望,并欣然接受了我局向努乔马阁下颁发的纳中公司顾问聘书。
在纳的地质找矿工作进展一直非常顺利。通过近2年的工作,取得了重要的地质找矿成果,向纳米比亚矿产能源部申请了17个铜、铅锌(银)、金、铀、石材等专属勘查许可区(EPL),已获得政府批准的有6处,收购合作矿权1处,勘查区总面积达3937.65平方公里。发现并证实了具大型—超大型资源潜力的铅锌银铜多金属矿田1处,具大型以上规模的铀矿评价区2处。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1、纳米比亚北部Ts大型—超大型铅银多金属矿田
矿田位于纳国西北部KK地区,整个矿田为长20余公里、宽3-4公里。目前证实矿田内产出有OM、TE等2处成型矿床及TW、Zinc等多处矿化富集区。在详细分析与研究前人工作资料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地质、物探(磁法与电法)及槽探、钻探等技术手段对该矿田进行了初步评价与验证,证实矿田具大型—超大型铅银多金属矿资源潜力。目前钻孔控制的矿化体最长2200米,倾向延伸最大860米,厚度最大38.5米。控制的OM、TE等2处成型矿床中,122b+333类金属资源量铅108.02万吨(平均品位Pb7.07%),伴生银1206吨(平均品位Ag49.5g/t),伴生锌16.04万吨(平均品位Zn1.05%),伴生铜11.61万吨(平均品位Cu0.76%)。预测矿田内铅金属资源总量可达200万吨,银金属资源量1500吨,锌金属资源量30万吨,铜金属资源量20万吨。
2、Gaudeam铀矿田Ⅰ、Ⅱ号异常铀资源富集区
该区位于纳米比亚中西部,与储量排名世界第四的Rossing铀矿床毗邻。区内分布大面积的航空能谱铀异常带,异常强度达16-20ppm。对Ⅰ、Ⅱ号异常区进行检查,证实该区为一重要的铀资源富集区,可以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铀矿普查区。
Ⅰ号异常区长2500米,宽400米,异常强度大于20ppm;经2条实测地质、能谱剖面测量初步控制含铀白岗岩矿脉带长达 1000米,剖面反映工业矿体厚度(品位大于0.03%)达十几—三十几米且矿化连续性较好。
Ⅱ号异常长2000米、宽400-1000米,西南端距Ⅰ号异常区4公里,北东端距Ⅴ号异常区3公里,由含铀白岗岩引起,一般低于100 ppm,矿化富集地段100-300ppm,局部达500ppm以上,地表可见矿化体长大于500米、宽几米—几十米不等。
该区南部还有两处异常强度突出的异常区,经检查发现多处出露含铀花岗岩体和白岗岩脉,除发现1处长近千米、宽数十米的含铀白岗岩脉(铀含量100-300PPm)外,还发现两处具有一定规模的钙结砂砾岩型(铀含量200-400PPm)与风化壳型(铀含量100-8689PPm)铀矿点。
三、在伊朗进行矿业开发工作情况
伊达公司成立后,先后几次对伊朗进行了商业考察及友好互访。2005年6月,应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金属矿产部国家地调局邀请,伊达公司考察了东阿拜疆省沙拉夫阿巴德金等矿区,并与伊朗国家地质调查局达成了合作共识。伊朗政府和矿业公司的代表特卡多公司和赞明诺德(zaminrad)公司分别来访,参观考察我局数处已建成投产的矿区,并就合作成立公司共同开发伊朗矿产资源进行了友好洽谈。目前,已与伊朗某公司等合作成立了矿业公司,首期合作项目为两处金矿,二处金矿的采矿权现已取得。新成立的公司目前拟建年采矿6万吨、生产黄金320千克/年的黄金矿山,矿山选址及设备选型工作已完成。2007年至少可以投产一个矿山。
四、其他对外市场
在稳定开展纳米比亚及伊朗市场的同时,赣西队也积极尝试开拓印尼及菲律宾市场。2005年11月,我队与印尼某公司签定了地质勘查合同,对印尼苏六答腊北部省马迪市某多金属矿开展地质勘查工作,以满足该公司开发马迪市矿产资源的需要。目前,前期勘查工作已结束,发现评价了2处具小型规模的富铅矿床。在此良好合作的基础上,2007年已正在启动后续合作项目。
2006年8月,我队受国内某公司委托,派遣地质专家赴菲律宾行考察。分别考察了SAMAR省、DAVAO东部省、ZAMBOANGA省的铝土矿、铜钼矿和金矿,后续的勘查与开发合作正在洽谈之中。
五、积极设立对外窗口,站稳国内市场
为了站稳国内市场,赣西队相继合作成立了宜春明月山矿业公司、工勘院惠阳分院,宜春办事处也将正式运行。
为开拓省外市场,大队多次派遣专家组前往云南、广西等地考察,并决定在保山地区和文山、红河洲开展贵多金属勘查。2006年2月我队正式在广东省惠阳市挂牌成立了工勘院惠阳分院,开拓广东省惠阳市周边地区的工程勘察市场,年内承揽工勘业务量突破700万。
六、体会和建议
开展国外和省外地质找矿,从全局来说,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技术手段和较稳定的市场。但作为我队来说,还仅仅是一个开头,一个起步。近两年来 “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不仅找到了地质工作发展的新方向,开辟了新的市场,提高了地质工作提供资源保障的能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视野,改变了观念,锻炼了队伍,提高了找矿技术水平。总结这几年的国外、省外地质勘查与开发的实践,我们有这么几点体会:
1、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政府制定的重要发展战略决策,地勘单位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发挥自身优势,把国家的战略变成我们自己具体的行动,是我们地勘单位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地质工作有为才能有位,在资源瓶颈约束日显严峻的今天,地质工作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分的资源保障,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也是地勘单位的必然选择。
2、我国能源矿产如石油、天然气等已成功在海外站稳脚跟,并基本完成了战略上的布局,但在固体矿产方面却滞后许多。如何在大宗固体矿产方面成功走出去,是地勘单位要积极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大宗固体矿产资源的勘查是地勘单位的传统优势,也是我们目前正在努力发展的一个方向。但在系统规划和力量组织等方面还需要做更多的思考,制定可持续的发展战略。
3、在国外开展地质矿产勘查与开发,真正形成大气候的还不多,由于各单位、各省局发展不平衡,因此基本上还没有很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大多还处于边做边学的阶段,风险非常之大。特别是目标国的地质矿产情况和矿业法律法规及相关的如税收、劳工、投资等法律法规对我们的“走出去”工作影响极大,加之矿产勘查的前期投入具有较大的风险,因此,建议国家政府部门要搭建2个平台,一是搭建境外矿产勘查与开发的技术信息支撑平台;二是搭建境外矿产勘查与开发的前期风险投入的金融、财政支撑平台。从而更加有效地支持地勘单位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并取得成效。
4、随着国外市场的逐步拓展和找矿项目的逐渐增多,与之想适应的人才队伍捉襟见肘,我们已经深切地体会到关键性的人才相当紧缺,而且这种人才的短缺将严重约束对今后国外市场的开拓。我们还必须大力引进和培养既懂矿产勘查开发技术,又知悉国际商务运作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如果没有人才的支撑,“走出去”最终将难于持续。
开拓的道路是充满艰辛的,但又是充满希望的。在国外开展地质矿产勘查与开发,我们虽然暂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后面的路还很长。我们相信,在国家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地勘单位“走出去”的道路会越走越宽敞,未来会越来越美好!
主动融入地方经济 加快发展地勘队伍
广东省佛山地质局
广东省佛山地质局(广东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广东佛山地质工程勘察院)在一套人马三块牌子下运作。全局职工493人,其中在职232人。在职职工中,具有高级职称人数46人(其中教授级5人,博士2人),中级职称人数62人,初级职称人数59人。队伍成立五十年来,长期从事国家和全省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三性”)地质调查工作,积累和拥有全省最完整齐全的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调查图件、资料和全省一比二十万地球化学水系沉积物测量副样品,在这些资料的形成和二次开发过程中,先后在广东省境内发现了三千多个矿床(点),找到了数十个(特)大、中型的矿床(区),其价值数百亿元计。先后获部、省奖30多项,被原地矿部授予“地质找矿重大贡献单位”。同时,完成了我省第一、二、三核电站选址和相关的区域地质构造调查,使核电选址地质调查成为我局的“品牌”。
2006年,全局职工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尤其深刻理解“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在立足地质本业,努力做好国家、省层面的“三性”地质工作的同时,针对能源瓶颈我们致力于广东省“三江”(北江、西江、韩江)10个核电候选址地质调查,同时支援外省核电地质选址,并出色完成任务,得到“中广核”集团和我国核电专家们的充分肯定和赞誉。针对当地地质灾害频频发生的特点,我们以此为服务地方的切入点,在老百姓遭受大灾大难的时刻,积极、主动、全力以赴地为地方政府在灾时提供技术支撑,为政府和百姓排忧解难,为此,我局得到了省市政府和国土资源部的表彰:2006年9月,当时带领技术人员奋战地灾现场的我局总工办主任刘建雄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抗洪救灾模范个人”,佛山地质局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突出贡献奖”。
一、围绕“三性”,“本业”大显身手
我局作为一支长期从事国家和全省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地质调查工作的专业队伍,从成立以来一直承担国家和全省的“三性”地质工作。开展广东省地质调查研究,为国家和全省政府决策部门,为全省经济建设规划布局、防灾减灾,为城市发展、大型基础项目建设和地质找矿提供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图件和资料。如一比五万、一比二十万、一比二十五万等不同比例尺地质调查是根据国家的地质找矿、地方经济建设等需要进行的地质填图,同时也反映广东省地质工作程度和水平。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我局五十年来连续不间断地进行着此项工作。近三年来,国家投资的区调项目共有8项,如一比五万南丰镇、永固圩幅、四甲城西江圩、顺德市、番禺市等图幅、一比二十五万阳春、阳江、韶关、连平等图幅以及广东九连地区矿产远景调查等,项目全部由国家投资。“广州市城市地质调查”、“珠江三角洲农业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分别是国土资源部与省政府、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广州市政府共同出资的项目。项目正在进行中。
专项地质勘查工作,如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地貌成因研究、全省地质地貌(地质遗迹)调查、1:50万广东省地质图第二轮编图和广东省地质断代古岩相古地理图集与沉积、层控矿产成矿预测专题研究等,这些项目资金渠道是省国土厅和省地勘局地质勘查专项资金。
省、市地质工作规划。2005年,我省、我市均开展了“十一五”规划编制,我局积极参与其中,分别编制了广东省地质工作“十一五”规划、广东省地质遗迹保护“十一五”规划和佛山市地质工作“十一五”规划(我省地市级佛山首次纳入当地“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基础地质资料的社会公益服务。我局拥有全省丰富的基础地质资料,每年为省内外相关部门借出3000~4000件,上千人次。包括政府部门、地质系统、水利电力、铁路系统、公路交通系统、石油冶金系统、科研院校、地震、旅游等行业和领域,借阅、收集资料主要用于土地、矿产、旅游、地质灾害防治等规划,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地质灾害防治、找矿找水、工程勘察、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特别是重大工程如核电站、大型码头、抽水蓄能电站等选址和基础资料均来自我局资料室。
二、发挥特长,全方位服务地方
学习《决定》,我们探讨如何“加快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地质工作体系”。我们觉得:构建地质工作体系的建立,全方位提供地质工作服务是切入点。即社会、市场需要地质人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主动地、热心地有时是无偿地提供优质服务,体现地质服务社会的职责。
紧盯地方发展主题,准确定位。作为驻佛山市的一个地质队伍,过去由于计划经济的条条管理,地方政府和市民都认为地质队伍是找矿的,与他们的发展没有什么关系。要想转变政府官员和百姓对单位的认识,要想得到地方的认可,就必须时刻关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题,寻找切入点,发挥自身优势提供服务。如2002年,我们从市人大、政协会议上知道政府很关注农作物系统受污染问题,我们就向市政府建议开展全市的土壤环境地质调查。
通过市人大、市政协提案,和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向市政府建议“在城市发展中需要重视的地质问题”,在市长办公会上向有关领导说明地质工作在城市发展中所起的先行性、基础性作用,协助市政府(汇办、主办)解释市“两会”提出的有关地质方面的问题。及时向市有关单位通报地质环境监测情况,并与市国土资源局建立了良好关系,等等。通过努力,我们的工作逐步得到市政府和市民的认可,分管的副市长在大会小会多次赞扬地质局的工作,认为佛山市有这么一支队伍,应该感到骄傲,并让我们参与了市规划、建设有关方案的讨论。这样,佛山市交通、水利、电力等方面在进行大规模建设时,由于我们占有先机,所以在工程地质勘察、地灾防治评估等方面取得丰厚的回报。
大灾大难见真情。去年8月4日,台风“派比安”袭击佛山,当地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强降雨,引发国家地质公园南海西樵山山体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47处,灾害造成多人死亡,房屋倒塌8间,受损79间,地灾来势之凶猛,在当地地灾史上前所未有。灾时6000多名群众集中转移,经济损失数亿元。在老百姓遭受大灾大难的时刻,我局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组织骨干力量奔赴二十公里外的地灾现场。看到灾情的发展,立即派出第二批、第三批技术人员随行政领导增援现场,时任省委常委、佛山市委书记黄龙云(现任广东省常务副省长)在传达市政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将损失减到最少”的指示时,对地质工作者寄予厚望,说:“(山边)居民是否回迁,地质专家说了算!”就是这个厚望,体现了地方领导对地质工作者的尊重,对地质工作的重视。我局全体行政、技术人员不负重望,义务地(当地政府多次提及给我局支付救灾期间工作费用,局长婉谢)、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赢得了上级的赞誉和嘉奖。此前,我们完成了《佛山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当年完成了16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工程地质灾害勘查项目,多年与佛山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合作负责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并负责佛山市地质环境(地下水)监测工作,使“佛山地质”与佛山市百姓生活密切关联起来。
核电地调树品牌。核电站地质调查是我局的强项。广东第一、二、三核电站地质调查选址均由我局完成。我们利用与“中广核”集团、广电院长期诚信合作以及技术优势,去年承担了广东“三江”(西江、北江、韩江)核电工程、乌屿核电厂址、台山核电站等7项地质调查项目,在时间非常紧迫的情况下,集中力量各个击破奋力拼搏,按时高质量出色地完成了项目工作,得到了委托方以及我国核电专家的好评。核电选址地质调查已经成为我们的一张名牌。基于我局在核电地质调查行业的丰富经验和显著业绩,现已被委托从事国内其它地区核电站地质调查工作。去年年初在天气湿冷的条件下,完成了福建宁德核电站址大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年底则在北方风大、寒冷等极度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辽宁红沿河核电站一期工程1、2号核岛区工程地质编录、辽宁徐大堡核电站工程地质测绘工作,核电地质选址是市场行为,由核电部门经费获得。
加强沟通,做好服务。地质工作如何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这是我们在学习《决定》过程中必须不断深入认识的问题。过去,地质工作长期条块分割,与地方极少来往,这些年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关系不利于地质工作走向社会,服务地方,近年来,多次向佛山市委市政府提交如《关于加强我市地质工作的建议》等报告,得到市政府有关领导分管副市长的约见,使我们有机会和地方政府共同商讨地质工作如何服务地方的问题。今年一月,佛山市新上任的市长陈云贤、副市长邓伟根在市机关大院听取市国土资源局、佛山地质局关于《佛山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汇报,两位博士市长对新时期地质工作提出了为地方服务的希望和建议。作为一支专业队伍,我们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地质勘察方面,为交通、水利、通信及电力、工业与民用建筑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每年钻探进尺15~20万延米。在向政府建言献策方面,我局总工办主任、市政协委员刘建雄同志连续几年在市政协会议上提交的《关于编制佛山市区工程地质图的建议》、《紫洞牛尾岗古火山遗迹不应破坏》、《科学规划后备水资源  加大地下水保护力度》等方面的提案,引起市政府的重视。
三、矿业开发,打造地勘特色
我局1988年缘于1:5万区调工作发现膨润土矿与当地合办膨润土加工企业。近二十年来,矿业开发由当初的单一膨润土向非金属矿产品开发,到现在的包括化工、塑料、橡胶、环保、医疗、保温、磨料、化肥、铸造、饲料、建筑材料十一个门类共70个产品的非金属矿产品开发,2005年起我方独资经营。利用非金属矿蒙脱石、方解石、长石、云母、叶腊石、石英、透辉石、蛇纹石等为原料通过五条雷磨生产线和六条流化床气流生产线、四条干法球磨生产线和提纯、活化生产线,年产六万吨非金属矿细粉和一万吨超微粉,是广东省内经营生产非金属矿产品种最多、生产工艺、设备较先进、技术力量较雄厚、集生产、科研、贸易于一体的非金属材料生产企业,其中蒙脱石粉等四个产品被评为广东省级重点新产品,企业1990年至今一直盈利。
矿业开发,一开始对我们来说纯属一种偶然。因为熟悉“上游”——矿产资源,而又不断扩大“下游”——客户,也算是发挥了地质行业的特长,在探—采—工—贸一条龙的模式下越做越大,以地勘特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在广东地勘系统,算是成功的一家。
佛山地质局在省地勘局的正确领导和局党委一班人的带领下,通过全体职工共同奋斗,努力完成国家、省层面的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工作,积极主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积极主动为百姓服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经济上了台阶,队伍形象焕然一新,职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谐队伍建设稳步推进。提前实现了局党委提出的职工人年均收入五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
总结过去、肯定成绩是为了鼓舞斗志,增强干劲。我局全体职工将在局党委班子的带领下,继承和发扬“三光荣”精神,以勇当先行、争创一流的勇气,以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以求真务实的作风,继续做好各项工作:
1、学好《决定》,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如既往抓好国家、省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工作项目,以地勘人的使命感担负起提高我省地质工作研究程度和改善矿产资源现状的光荣使命。
2、以地质工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中心,加强与地方的联系与合作,争取地方地质工作项目,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3、继续抓好矿业开发工作,重点是掌控资源,加强研发,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含金量”(附加值),开拓新的应用领域,逐步做强做大。
4、抓好和谐队伍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地勘经济又好又快向前发展,向党的“十七大”献礼。
立足地质 多业并举
努力实现地勘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甘肃有色地勘局第四地质队
一、基本情况
甘肃有色地质勘查局四队是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下属的地质勘查单位之一,地处祁连山下河西走廊腹地——甘肃省张掖市。工作区域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异常严酷的祁连山和北山地区。全队现有在职职工38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8人,占职工总数的33%,共有四个地质项目组,四个矿业开发分队。
数十年来,我们认准一个理,地勘单位只有立足地质、才能主动承担起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的责任,心无旁骛地进行地质找矿,让自己最爱的地质勘查事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在甘肃西部这片广袤土地上,我们克服困难,顽强拼搏,努力开拓,发现和探明了以肃南县小柳沟大型—超大型钨钼矿为代表的数十处大中型矿产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小柳沟钨钼矿的发现,是我省有色地质找矿近二十年来的重要突破之一,为增加我国优势矿产的战略储备,实现我国钨工业的合理布局,继续保持我省有色金属矿产的优势地位和更好地实施工业强省战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认准一条路,坚定不移地走找矿开发一体化,多业并举的路子,使我队的经济实力得到快速提升,从而反哺了地质找矿,让地质勘查后劲更足了,特别是“九五”、“十五”十年间我队经营收入稳居全局之首,实现了总收入、经营利润、职工收入连年同步增长的发展速度。
与此同时,队伍建设也取得较好成效,近几年,我队多次被上级部门和局评为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甘肃省总工会授予的“模范职工之家”荣誉称号,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全省地质找矿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共有5名技术骨干先后荣获 “甘肃省青年地质科技奖”、 “甘肃省先进工作者”、 “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颁发之后,我队按照局党委“发展地勘经济、服务经济建设、改善职工生活”总体部署和出台一系列贯彻落实《决定》的举措,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强化发展措施,使勘查开发一体化步入新的阶段,使得主业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产能得到了进一步扩张,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二、基本经验
回顾数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之所以取得地质找矿重要突破,实现经济较快发展,得益于我们走“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路子不动摇,得益于我们走“以找矿促进开发、以开发反哺找矿”的找矿开发一体化的路子不动摇,得益于我们走“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引资、加快重点矿区勘查进程”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路子不动摇。基本经验是:
经验一  始终坚持以地质找矿为中心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由于国家对地质工作进行较大调整,投入减少,加上地质市场不发育,地勘单位一度在改革和发展方向问题上有过动摇。我队的地质工作和其他兄弟单位一样曾经历过一段时期的低谷,找矿徘徊不前,经济十分困难,在这处于逆境的关键时期,我队班子审时度势,冷静思考,最终作出了艰难而正确的选择,这就是“立足地质、兴队强队”。多年来,不论形势如何变化,我们始终坚持这一中心不动摇。一是保证找矿投入。采取积极挖潜自筹、努力向上争取、寻求对外合作等措施,较好地保证了勘查工作的有效资金投入。仅“十五”期间,全队用于地质找矿的直接投入就达2826.77万元,其中,在小柳沟钨矿勘查就投入资金1574.24万元,并前后动用地质技术人员300多人,完成探槽1.5万立方米、坑探1万米、钻探1.1万多米。二是选准找矿靶区。按照“集中力量加强矿产勘查,突出重点矿种和重要成矿区带”的总体思路,在认真分析我省西部成矿条件及资源形势的基础上,决定把钨、钼、金作为主攻矿种,坚持不懈地在祁连山和北山地区部署找矿工作。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正确的。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们终于发现了以小柳沟钨钼矿、白山东钨矿、新金厂金矿为代表的一批重要矿产地,其中,小柳沟钨钼矿一期采选工程已于去年投产,预计年创收产值达6亿元,年利税有望实现1.5亿元。2006年,我们以贯彻落实《决定》精神为动力,进一步加大对重点矿种、重要找矿靶区的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实现了小柳沟钼矿找矿的新突破,使得该矿规模进一步扩大,资源可靠程度进一步提高。
经验二  坚持勘查开发并举
为了适应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的需要,进一步夯实企业化经营的产业基础,为地勘主业提供资金支持,建立起“以开发促进找矿,以开发反哺找矿”的良性机制,我们在加强地质找矿的同时,高度重视找矿成果转化,确立了矿产勘查与开发并举、两个轮子一起转的发展思路。九十年代初,发轫黄金开发业,我们克服重重困难,首先在安西县新金厂金矿开发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连续数年产值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新金厂金矿的开发不仅大大增强了我队的经济实力,不但使我们具备了自筹资金加大地勘工作投入的能力,扭转了当时事业费投入不足、全队经济捉襟见肘的被动局面,改变了找矿经费完全依赖国家项目投资的状况,为经济结构调整奠定了经济基础,而且上缴税费583.66万元,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去年,我们按照局党委的决策部署,把小柳沟钨矿开发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矿业开发工作的重点,以股份制合作形式组建了开发主体,不论是在开发规模还是组织形式方面,都使我队矿业开发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使我队经济发展有了新的增长点。
经验三  积极寻求对外合作
扩大对外合作,积极引进资金,加快勘查步伐,加速成果转化是“十五”后期我局党委作出的重要决策。我们认真贯彻局党委的这一决策与部署,先后与甘肃建新实业集团签定了小柳沟钨钼矿开发以及小柳沟外围钨钼矿风险勘查协议,共协议引进勘查开发资金近2亿元,去年已到位资金4000余万元,在矿产资源的合作勘查开发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今年,又启动了个别重要找矿区带的合作勘查项目,有的项目已进入实质性的协商运作阶段。对外合作不仅解决了矿产勘查与开发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引入了技术、人才和新的企业运行机制,使全队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步伐明显加快。
经验四  不断加强能力建设
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是地勘单位保持活力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发展必须从加强基础工作、提高发展能力入手。一是积极培养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强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多年来,我们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注重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注重建立拴心留人的人才激励机制,注重为优秀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激励工程技术人员积极参与找矿实践和科研。近三年来,我们还积极配合中国地质大学和我局联合举办的以小柳沟钨矿为基地的培训班,培养了博士生1名,硕士生5名。这些专业人才,现多数走上了技术领导岗位或担任项目技术负责,已成为有色地质找矿的骨干力量。
二是加强资质建设。首先是加大技术硬件装备方面的投入,特别是信息技术运用方面的投入,提升装备水平。多年来,我们利用矿业开发获得的资金,为找矿人员配置了GPS定位仪、全站仪、电子计算机等,建立了勘查计算机数据中心,实现了计算机技术从野外数据采集、处理、解释、编辑以及室内成图等全过程数字化,加快了地质资料处理速度,缩短了提交报告的时间。为了发挥好钻探工作攻深找盲的作用,我们购置了一台XY-5型1500米岩芯钻机,开展深井施工,提高了深部找矿的能力。“十五”期间,我们在这方面的投入共达500多万元。其二,通过内部找矿结构的优化,不断延伸产业扩大服务领域与找矿功能。在做大做强固体矿产勘查业的基础上,积极进入工程勘查、灾害地质、环境地质等地质领域。目前我队已取得了固体矿产勘查甲级等多项高等级资质,涉及到矿产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等十余个专业,具备了承担各种有色金属矿产勘查和相关地质工作的能力。
三是重视技术创新。地质找矿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坚持找矿工作的中心地位,必须加强地质理论研究,重视技术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地质找矿工作不断深入,找矿成果不断扩大。在小柳沟的找矿实践中,我们在局的指导下,根据最新的成矿系列理论,总结出深部找矿理论、方法和技术,建立了小柳沟地区钨钼多金属矿的分带模式、勘查模式和勘查思路。以这种模式和思路为指导,使区域找矿成果迅速扩大,接连发现了祁青钼矿和多处铅锌银矿点。我局一○六队还应用这一理论成果,扩大了肃北县石硐沟铅锌银多金属矿的找矿成果,使之达到大型规模。 中国工程院院士汤中立到我局调研时对此予以高度评价:“小柳沟钨矿的主要成果之一就是理论上有了新的突破,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果”。
经验五  积极调整经济结构
合理的经济结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必然要求,是企业持续发展所必须的战略选择,是事关全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我们在加强地质找矿和矿业开发的同时,坚持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在发展工勘施工、石材加工等地勘延伸产业的同时,把竞争的触角延伸到第三产业,重点加强了对酒店服务业的投入,积极筹资参与了兰州锦江阳光酒店的建设,在酒店中占有45%的股权。初步形成了以矿业开发为主、建材业、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多元化产业格局和利润中心。多种经营的发展,不仅有效弥补了事业费的不足,基本满足了地质找矿对投入的需求,而且有效缓解了职工再就业压力,更为重要的是为单位今后全面走向市场、实现企业化经营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
经验六  着力培养过硬的职工队伍
实践证明,没有一支思想过硬、作风过硬、技术过硬的职工队伍要实现找矿突破,实现地勘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难以想象的。多年来,我队把职工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切实予以加强,收到明显效果。一是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着力建设坚强和谐的领导集体。特别是在班子中大力发扬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为核心的甘肃精神,在班子中形成心往一起想、劲往一起使的“一盘棋”思想,保持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树立了敢于超越、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二是着力培育单位的凝聚力。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推进职工素质的整体提高。从构建和谐单位的要求出发,对关乎职工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尽力加以解决,为职工办好事做实事,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职工的收入,让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三是着力在职工中形成以“三光荣”精神为核心的价值取向。我队的野外工作区一般海拔都在3000米以上,高山缺氧,气候寒冷,山势陡峻,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给工作生活带来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是我队的地质工作者,牢记找大矿、找好矿的使命,有的同志在野外一干就是十多个春秋无怨无悔。以这种精神为支撑,全队在最困难的时候,职工队伍保持了稳定,找矿工作没有放松。
结束语
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我们清醒地看到,与兄弟单位相比,我队的经济总量还不大,地质找矿的任务还很艰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还很多。这次全国百家地质队经验交流会,使我们学到了许多先进经验,我们要将这些经验融入到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实际工作中去,倍加努力地、创造性地抓好各项工作,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
勇于实践 努力创新 立足地质找矿
为构建和谐地勘院而奋斗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浙江地质勘查院
我院成立于1972年,原名浙江省化工地质大队,1996年更名为浙江省化工地质勘查院,2002年因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更名为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浙江地质勘查院,隶属中化地质矿山总局。现有在职人员2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00余人。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院始终坚持以地质勘查为立院之本,同时不断发展地勘延伸产业——工程地质勘察和桩基工程施工,积极拓展化工产品生产和化工机械制造。院主要产业有工程地质勘察,国家甲级勘察资质;桩基工程施工二级施工资质;高分子材料化工产品生产与加工等。2006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472.62万元,实现经营收益105.77万元,资产总额4671.54万元,净资产总额908.14万元,与2005年相比净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17.9%,职工人均收入比上一年增长了7个百分点,人均收入达到2.65万元。
30多年来,我院逐步锤炼出了一支经验丰富,技术力量较强的专业地质勘查找矿队伍。广大地质工作者秉承地勘队伍“三光荣”传统,发挥地质找矿优势,对明矾石、伊利石、硫铁矿、膨润土、萤石、磷矿、绢云母等矿种开展普查、详查,先后提交各类地质报告80余份。探明了全国第一个大型伊利石矿---浙江省瓯海渡船头伊利石矿。还探明了浙江省苍南县矾山明矾石矿和浙江省常山县八面山萤石矿等一大批大中型矿床。累计查明矿石资源量:1、明矾石(332+333)17146万吨;2、伊利石(332+333)315万吨;3、黄铁矿(332+333)653万吨;4、磷矿(332+333+334?)216万吨;5、萤石矿(122b+333+334?)1229万吨;6、大理岩(332+333+334)7790万吨;7、熔剂灰岩(332+333)5911万吨;8、膨润土(332+333+334?)5228万吨。获化工部地质找矿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四等奖多项。获浙江省国土资源厅优秀报告奖1项。2006年获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化工地质勘查先进集体和化工地质找矿成果一等奖3项。
为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地质勘查队伍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3]76号)等文件精神,努力把握地勘队伍发展方向,我院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国家有关优惠政策,通过近几年发展,经济总量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经济规模和实力得到增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把地质勘查作为立院之本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地质勘查业是我院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为我院经济发展和职工生活水平提高作出了突出贡献。坚持地质勘查工作是我院的传统,几十年来,我院本着献身于地质事业,服务于社会经济的思想,一如继往开展化工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七十年代我院在化工矿种领域寻找硫、磷、钾矿为主,同时对浙江省该矿种作出了评价。八十年代则扩大了领域,以伊利石、明矾石为重点,完成了全国第一个大型伊利石矿详查和浙江省苍南明矾石矿详查及部分勘探的成果。九十年代初则根据浙江省的找矿特点开展了膨润土矿勘查,取得了以杭州余杭仇山膨润土矿为代表的多个膨润土矿的勘查工作,并取得了较好成果。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地勘行业不景气,面临着国家对地勘行业经费投入不足,人才流失的困难局面,我院仍然坚持地质找矿,而且根据浙江实际,对浙江以萤石为主的非金属矿勘查加大力度,挤资金找项目,争取地质勘查有所突破。近几年来,由于领导班子重视,广大地质工作者乐于奉献地质事业,我院开展地质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地勘经费逐年增加,2005年我院争取化勘项目、资源补偿费项目、省财政补贴项目、中化地质矿山总局专项等地勘经费718.5万元, 2006年地勘经费342.5万元。
为适应地勘单位改革发展需要,要做强、做大、做实地勘主业,就要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既要做好向国家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地勘项目和资金,又要努力开拓商业性市场地质项目,做到两者有机结合,共同发展。为此,我院从地质市场、地域市场、地质立项、地质成果等几个层面上提出了开拓地质市场的工作思路。一、研究分析浙江省的商业性地质勘查、矿山资源规划、地质灾害、建设用地压覆矿山资源核查、储量动态监测等地质市场,结合我院地质准入资质和省内地勘单位实际进行优劣势比较分析,做好市场策划、市场细分、市场占有率分析,真正做到准确定位,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争取市场地质项目。二、分析梳理院近几年来开拓的地域市场现状,研究切实可行的地域市场开拓计划和方案,并与地质工作结合起来,做到巩固稳定现有的地域市场,积极拓展新的地域市场,分清主辅,突破重点,力争地域市场有新的突破。三、加强与市场地质项目有关的省、市、县国土管理部门,地质工作中介机构,专家,兄弟地勘单位关系的协调和沟通,得到他们的理解、帮助和支持,为开拓市场地质工作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四、做好地质项目立项,努力争取矿权。争取项目,取得了矿权,就有了自己的产品,就争取到了可能的潜在效益和利益。因此我院认真做好各种类型立项项目的前景分析和预期成果的预测,同时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矿权的经营和资金投入用市场经济的理念去运作,以求效益的最佳和合理。
由于指导思想明确,领导班子重视,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大胆实践,使我院的商业性地质市场取得了可喜成绩。2005年通过各种形式取得商业性地质工作收入130万元,2006年争取到了商业性地质工作收入269.5万元。与2005年相比增长了107.3%。
二、以理论创新为基础,把萤石矿作为找矿重点
浙江省是一个矿产资源较为贫乏的省份,地质找矿队伍较多,找矿程度较高,虽然全省非金属矿分布较广,但研究、开发程度在全国领先,特别是萤石的开发和利用尤为突出,从八十年代初开始以萤石为资源的氟化工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加上省政府发展规划明确把氟化工材料工业列为省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并给予很多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因此,截止2006年底上规模的氟化工材料企业已有20余家,年工业产值达到50亿元的行业规模,成为全国最大的氟化工基地。由于氟化工业的发展,对萤石的需求量增大,矿山开采速度和有效储量下降过快,价格上升。加上八十年代中期国家控制不严,萤石原矿和萤石精矿粉大量出口,造成了到九十年代中期全省萤石资源紧张,许多萤石矿山闭坑,导致到本世纪初,省内大多数氟化工企业靠从省外购买萤石和矿粉或到省外投资建立矿山以满足企业生产对萤石资源的需求。这种状况引起了省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高度关注。为此,2001年省政府把萤石列为战略性矿山资源来保护和开发,以保证氟化工企业的健康发展。
综合上述,无论是政府政策导向,还是氟化工行业规模对萤石需求,以及省内萤石资源现状,作为一个地勘单位面临极好机遇,如何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寻找萤石矿山,为省内氟化工行业提供紧俏的萤石资源基地,同时又可以依据国家有关文件对地勘单位地质成果通过“二权”转让,使单位受益和发展,将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我院结合实际,组成了精干的地勘分院,制定出以找萤石矿为重点,兼顾其它非金属矿种的地质找矿思路。根据九十年代初的找萤石矿的实践,对浙西地区萤石成矿作了研究分析,认为该地区为成矿条件较好的地区之一,从1997年开始,我院在浙西衢县、常山一带开展萤石矿重点地质普查,地质技术人员通过走访借鉴和实地踏勘,仔细收集相关地质资料。工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我院地质技术人员在常山新昌、东鲁等地发现了萤石矿线索,且萤石矿类型有所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矿石。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通过了地质立项,逐步开展地质普查工作。
常山县萤石矿区位于浙江省西部,与江西省接壤,这里山高坡陟,植被茂盛,道路蜿蜒曲折,给地勘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此外,常山县萤石矿与众不同,它没有五颜六色,与岩石相近,不易辨认,靠肉眼难以区分,需要借助仪器来识别。面对困难,地质技术人员不怕艰辛,顽强拼搏,勇于攀登。他们认真观察每个地质点,一丝不苟地观察每一块岩石。同时向专家咨询,请他们到现场指导,到内蒙古类似矿区实地考察,通过实验室反复分析对比,找到了常山这种新类型的萤石矿,这是找矿理念上的新突破。
通过对常山萤石矿区的地质预查、普查,投入地勘经费600余万元。广大地质工作者风餐露宿,付出了无数的艰辛和汗水,终于初步查明了常山萤石矿的各种地质条件,成矿规律,认为该矿达中型以上规模。初战告捷,付出的艰辛最终得到了回报,广大地质工作者信心百倍,更加坚定了进一步找矿的信心和决心。给广大地质技术人员以极大的鼓舞,他们一鼓作气,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了对常山县萤石矿地质详查申请。对登记勘查24.1平方公里矿区内划出9平方公里矿区进行详查。经过专家反复论证,《浙江省常山县高坞山---蕉坑坞萤石矿详查设计》作为中化地质矿山总局的专项被批准施工,再投入资金810万元。为了确保这一详查项目按时保质完成,中化地质矿山总局专门成立了由局长为组长的“浙江省常山县萤石矿开发领导小组”,我院也成立了浙江省常山萤石矿工作小组和常山县萤石矿开发项目部,通过调兵遣将,组成精干队伍,把常山萤石矿详查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各部门、单位都围绕常山萤石矿地质详查开展野外施工。2006年5月常山萤石矿详查项目野外施工结束,同年年底提交了详查地质报告,报告通过了中化地质矿山总局的审查。浙江新始矿山资源储量评审咨询公司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获得了较高的评价。
常山县萤石矿是我院经过近10年的地质勘查工作查明的浙江省新发现、新类型、新突破的特大型萤石矿床。至今为止是近年来浙江省投入的勘查经费最大、工作量最大、取得成果较好的萤石矿。
它的发现和探明,使广大地质人员打开了新的找矿思路,在萤石矿找矿理论上有新的突破。交代型萤石矿难辩且存在量少的观念被打破,为寻找同类型萤石矿打好了理论基础。
它的发现和探明,为在浙西地区乃至浙、皖、赣交界地区寻找同一类型的萤石矿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近年来在浙江淳安、安徽等地均有此类型矿的发现。
它的发现和探明,为缓解浙江省氟化工企业的矿石资源提供了坚实的保证。随着武义等一批萤石矿的闭坑,我省萤石资源日趋紧张,氟化工又是新兴行业,对我省化工影响重大,今后常山萤石矿的开采可大大缓解萤石资源供需矛盾。
三、把探矿权转让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年的苦战,十年的奋斗,找矿取得了丰硕成果,如何将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又摆在了浙江化工地勘人的面前,如何把握国家矿权转让优惠政策,院班子又开始了新的思索。为了使找矿技术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努力寻求地勘单位新的经济增长点,我院拟将浙江省常山县高坞山——蕉坑坞萤石矿探矿权进行转让。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和浙江省国土资源厅等有关单位和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浙江省常山县高坞山——蕉坑坞萤石矿地质详查报告》已通过浙江新始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咨询有限公司评审,认为报告成果丰硕,意义不可低估。同时评审结果在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储量处审核备案,为我院探矿权评估、转让提供了依据。我们将依据法律法规,积极认真开展探矿权价款的评估,正确确认受让人,争取有一个好的经济效益。
在开展矿产地质勘查过程中,我院始终坚持视矿权为生命原则,积极开展探矿权登记工作。目前我院共有探矿权项目8个,其中2006年申请探矿权登记5个,在维护院探矿权的基础上为下一步开展矿业权转让、合作、开发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不断发展地勘延伸产业——工程地质勘察和桩基工程施工
我院工程勘察拥有专业甲级资质,起步较早,但发展较慢,产值和效益不明显。近年来因及时调整经营思路,充实经营班子,工程勘察发展势头良好,勘察领域得到了进一步拓宽,具备了在公路、铁路、桥梁、水下、建筑等方面的勘察施工能力。勘察区域也由省内不断向省外发展。经济规模从过去的十几万、几百万发展到现在的超千万,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国家加大了铁路建设的投入,这是我院勘察发展面临的极好时机,我院将不断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扩大市场份额。
我院基础施工拥有二级资质。为了使基础施工不断做强做大,院及时调整和充实了基础施工公司领导班子。公司班子对外努力开拓业务渠道,对内加强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大胆采用新的施工工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得到了建设单位和有关部门的认可。实行单个项目责任制,严格成本管理与核算,确保了施工项目质量,提高了经济效益,调动了施工人员的积极性。
五、加强内部管理,促进经济发展
为确保全院地质工作和产业工作顺利完成,我院实行了经济责任制,每年与生产单位签订经济目标责任书,将全年的地质工作任务和经济目标层层分解,落到实处。年终对各签约单位进行考核评定,对超额完成考核指标的单位进行奖励,对达不到考核要求的单位进行处罚。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考核,奖罚分明,有效地调动了各生产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狠抓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我院始终把安全生产摆在重要位置,与生产单位签订安全生产责任制,各生产单位又将安全生产落实到班组或个人。建立安全生产台帐,实行安全生产月报制度,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和安全生产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做到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近年来我院未发生过安全生产事故,有效地确保了院经济发展成果。
长期以来由于单位管理体制不顺,加上地勘单位行业的特殊性,导致我院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基建渠道不畅,历史欠帐过多。虽然自地勘单位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院及时调整了产业发展思路,经济得到了稳步发展,但总体上经济总量偏小,优质资产及经营性资产偏低,产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经济质量不佳,在经营过程中仍然存在多变因素。另外因养老保险、住房改革等制度得不到解决,职工同城待遇得不到落实,影响了队伍的稳定,严重制约了院经济发展。
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我院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在院“十一五工作规划”和“十一五地质工作规划”的指导下,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以创建一流的地勘队伍为目标,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探索矿业权转让和矿产开发新思路,努力使专业技术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始终不渝地坚持院产业发展方针,积极稳妥地开拓业务领域和区域,使院产业规模进一步做大做强,力争使我院经济上一个新台阶,为构建和谐地勘院而奋斗。
经 验 点 评

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
★主 持 人:王家华   中国矿业联合会副会长、本报社长
★点评专家:何熙平   广东地矿局局长
孙矿生   甘肃地矿局局长
张盛丰   浙江省政协委员 浙江地矿局原局长
(一)甘肃地矿局第四地勘院述评
主持人:去年,第一届全国百家地质队经验交流会在深圳召开,我当主持人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大家还认可。这次我又走上这个舞台,由我来主持这次“实话实说”节目。
“实话实说”就是说心理话、说老实话。今天,有这样一个地质队,它有一个“惟一”,这个“惟一”就是温家宝总理曾经在那里工作了11年。至今这个队还保留着温总理工工整整的野外记录和负责撰写的地质报告。近些年,这个队发扬“三光荣”的革命传统,锐意改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业绩。他们说,温总理给那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只有把工作干好,为共和国增光,为总理增光。现在让我们用掌声请出甘肃地矿局第四地勘院(以下简称四院)院长冯晖先生,请他来讲讲2002年9月1日,温总理专程到四院来的情况,让广大地质工作者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
张盛丰:(点评)四院有着光荣传统,成果显著,和谐发展。他们在3个方面抓得很好:1.区域调查与找矿研究是重中之重,特别是资料的二次开发。2.拥有自主矿权,加强矿业开发是重要途径,通过探、采、冶一体化,加快了附加值的增加。3.主动加大经济投入和政府投入,是加快发展的重要保证,而且能够达到双赢。
何熙平:(点评)我赞同张局长的观点。甘肃地矿四院一是指导思想明确,经济结构合理,主动抢占工程勘察市场,探采一体化成效显著;二是有长远考虑,手里抓一批,眼里看一批,心里想一批,从而长期占据矿业勘查市场,达到长盛不衰。
主持人:实际上,地质工作的发展模式有千种万种,但只有两个目标要达到,一是看地质事业有没有发展;二是看地质职工生活有没有改善。衷心祝愿甘肃地矿四院富裕起来,发展起来。
(二)山东地勘局第六勘查院述评
主持人:这是一个惟一的由国务院命名的“英雄地质队”。极为可悲的是,获得光荣称号的第二年,这个队就陷入了困境,由此一蹶不振10年。到2002年职工曾连续5个月拿不到工资,凄惨之极,难以言表。但是,现在他们重新崛起了,英雄并不曾变成狗熊。为什么会这样?其中的大起大落、大落大起说明了什么?让我们请出山东地勘局第六勘查院(以下简称六院)院长王祺鸿先生。
张盛丰:(点评)六院是功勋卓著、贡献巨大的地勘单位,他们却10年陷入困境,说明我们国家当时对地勘单位在矿业政策方面还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六院现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我认为主要得益于4个方面的工作:1.改革兴院。计划经济严重束缚着职工的积极性,机关臃肿,人员冗重。他们从观念入手,从人员入手,这样就为自己重新崛起创造了很好的基础。2.人才兴院。一个单位,首先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班子是关键。六院领导班子有思路、有精神、有干劲,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制定重奖政策,吸引人才,这是重要的组织保障。3.主业兴院。六院把钱都投入到主导产业找矿、探矿上,而且紧抓不放。4.科技兴院。六院用科技指导地质找矿,不断丰富、发展找矿理论。从山东六院我们看到了我国地勘事业的希望。
主持人:六院的红旗高高飘扬在山东大地,高高飘扬在全国地勘战线上,证实我们的地质事业欣欣向荣。从这一点上说,六院不仅是山东的,也是全国的,它为我们地质事业开创了一个新的、光明的未来。
(三)内蒙古地勘十院述评
主持人:今天我们来到内蒙古赤峰,自然是内蒙古地勘十院(以下简称十院)在此的原因。据内蒙古地矿局介绍,这里诞生了“十院模式”、“十院速度”、“十院精神”。十院是目前以地质队为单元,经济总量最高的国有地勘单位,今年预计可达到10亿元。它的发展正处于裂变的状态,便有许多“探秘”的内容。现在就让我们请出十院院长王文龙先生,掌声欢迎!
孙矿生:(点评)十院结合本院情况,不断总结经验,实现跨越式发展,主要表现在:1.能正确认识自己,明确优势和劣势。2.科学定位,理清优、劣势,明确扬长避短的思路。3.操作具体,在市场运行、操作过程中,抓住关键,特别是以人为本,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把职工的切身利益和地勘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十院这种经验很实用,我们都应该学习和推广。
张盛丰:(点评)通过对十院的了解,我谈三点想法:1.办矿能致富,地勘单位利用技术、成果、人才三大优势可以快速致富,小矿能小富,中矿能中富,大矿能大富。2.改制能快富,过去体制、机制不灵,必须用现代企业制度来改造。通过改制,积累资金,改变僵化体制。3.富民能藏富,地勘单位为社会经济服务外,就是使广大职工富裕起来,而且能正确处理国家、单位、职工三者的利益关系。可以说,十院的经验对地勘系统很有代表性。地勘十院应尽快上市,组建成为北方最大的矿业公司。
何熙平:(点评)十院改革成功,一是对国家和地方贡献大。赤峰市年财政收入40亿元,十院就交了1.8亿元,不得了,矿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赤峰的支柱产业。二是队伍强了,职工富裕了。三是积极推进企业化改革,十院产业定位科学合理,以地质勘查为龙头,以矿业为支柱,以工程勘察为重要补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推进改革,成为内蒙古地勘单位改革的一个缩影。
(四)安徽煤田地质三队述评
主持人:有人说干劳务发不了大财,这句话应该修正为“干一般的劳务发不了大财”。有这样一个地质队,他们不但能找矿,还干了“与众不同”的劳务,而且发了大财。这就是安徽煤田地质三队。它怎么“与众不同”了?它的“与众不同”为什么其他地质队没有做到?它的“与众不同”别人能不能学一学?我们请该队副队长李庆矿为我们说一说他的“与众不同”。
孙矿生:(点评)从上世纪后期到属地化后,全国地质队面临生存发展的挑战。如何带好队伍、如何在改革发展中求生存?三队人心稳、队伍稳,而且扬长避短,实现多业并举,可以说发展的面比较宽,并且发展平衡,这个队是地勘单位服务领域做得比较宽的典型。另外,他们还有个性化的核心竞争力,如冻结法成井是他们的“拳头产品”。他们抓住机遇,走上市场,抓市场品牌,给职工带来的实惠很大。抓发展,搞改革,离不开队伍建设。班子稳定,像一个大家庭,就会有一个良好发展和稳定的局面。
(五)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正元地勘院述评
主持人:全球经济一体化,要求我们地勘单位坚定地“走出去”,“走出去”和“迎进来”同样具有战略意义。但是“走出去”并不容易,在东南亚某国,我们“走出去”的队伍有几十支,但在当地获得矿权的凤毛麟角,很多地勘队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今天,我们向大家介绍一支“走出去”的队伍——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正元地勘院,它们通过什么策略在国外立住了脚并逐步扩大了市场占有率?让我们掌声请出该院总工程师屈绍东,让他讲一讲“风和雨”和“悲与喜”。
孙矿生:(点评)走出国门,这是“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要求,值得肯定。在国外一定要及时总结经验,对今后“走出去”有借鉴指导意义。我们的“走出去”要利用专业技术优势,产生商业价值,经过商业化运作,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国外的条件不可能一一满足我们,我们要利用技术优势进行整合,不能孤军深入,否则会遇到麻烦、风险。国内的勘查力量有序地转移到国外勘查市场,可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也保护了我们国家有限的资源。这种做法非常可贵。
(六) 中国建材地勘中心内蒙古总队述评
主持人:《决定》颁布后,广大地质工作者都高兴地说,地质工作的春天来了。全国的地勘单位从总体上讲,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任何时候都由于条件的不同、环境的不同,或者主观思维方式的不同,会在我们队伍中出现一些不平衡。这次会议,我们不仅要推出一些有示范效应的先进典型,同时也不忌讳选择一些尚有发展难度的地质队进行剖析,我们觉得这才是全面评估目前地质队伍的现状,是实事求是的态度。队伍困难总有困难的原因,《决定》的出台不也有“排除困难,争取胜利”的目的吗?很感谢中国建材地勘中心内蒙古总队(以下简称内蒙古总队)能主动站出来担当这样的角色,因为讲困难总比讲辉煌来得不易。不过,它们的“难”也许正是我们、尤其是政府官员值得重视的问题。下面就请内蒙古总队李金锋队长来谈谈吧!
张盛丰:(点评)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以后,总体上主要分为3大类:第一类,发展情况比较好的单位,大概占全国地勘单位的1/4,主要表现为主业突出,经济实力比较强,经济规模比较大,经济效益显著,人均资产数量比较高,职工素质比较高。第二类比较多,约占1/2,经济有所发展,产业结构基本合理,但优势不突出,经济总量仅为“过得去”的水平。第三类约占1/4,还处于比较困难的状态。
这其中存在一个问题,属地化的地勘单位与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外部条件有很大区别,主要是属地化的地位比较高,政策到位,地方重视。而中央管理的则享受不到同等待遇,几乎是远距离管理,地方又很少过问,这样导致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有部分经济规模比较小,人才流失严重,队伍没有竞争力。对此,我建议首先要在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中进一步落实《决定》精神,要有部门专门抓落实。就内蒙古总队的具体发展来说,我建议:1.尽可能与上级的集团公司进行产业对接。2.盘活资金,大力发展矿业。3.提高职工素质,提升资质。4。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
主持人: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和属地化的地勘队伍拉开了差距,我们需要思考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到底是做什么工作的?是商业性的还是公益性的?它的定位是什么?它的职能和属地化的地勘单位有什么不同?对于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国家不是没有政策,《决定》上专门强调了,但能落实吗?谁来落实?这里体制、定位是关键问题。
(七)中国煤炭地质总局129勘探队述评
主持人:有这样一个地质队,历史上是功勋地质找矿单位,新时期又不断锤炼成为一支地质勘查的铁军。它地处河北邯郸,但它的足迹遍布国内外,1997年它就走出国门,纵横千里,挥洒自如,靠的是什么?它提交的地质报告不断获奖,又靠的是什么?它不断有新的“绝活”出现,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还靠的是什么?现在让我们请出中国煤炭地质总局129勘探队(以下简称129队)队长徐培武先生,让他来解读这些“为什么”。
何熙平:(点评)129队是一支老队伍,应该说成果累累,做出了许多新贡献。他们长期坚持,一以贯之。地质队伍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改革必须以地质勘查为龙头不能动摇,但也可以多种经营,有副业作补充,但不能失去本色和本业。129队长期以来没有动摇,在坚持本业主业的基础上,向外拓展,他们介绍的情况值得我们学习。另外,他们有比较严格的管理体系,坚持事企分开的管理模式,突出产品管理的中心地位,对产品管理、劳动用工都实行新的管理制度,加强干部业绩考核,注重科技创新、设备更新,不断培养人才。这一点,我们必须坚持做下去。
对于129队遇到的困难,我希望应该引起有关部门、政府重视,尽快得到解决。其实,属地化的单位同样也遇到许多问题,最主要的是,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四号文件。我建议国土资源部应加强国务院四号文件贯彻落实的执行、检查和监督力度,加强对各省地勘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关注、协调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真正调动地勘单位的积极性,发展我们的地质事业。
(八)江西地矿局赣西地质队述评
主持人:江西地矿局赣西地质队(以下简称赣西队)也走了出去,江西“老表”以憨厚著称,在国外市场上打拼是“丢盔弃甲”还是“攻城掠地”?在时代的“试金石”面前,任何豪言壮语都显得苍白无力。值得欣慰的是,“老表”们不负众望,硬是在国外闯出了一片新天地。现在我们请江西地矿局赣西地质队队长王永珏讲讲他们“浸泡、淬火、洗礼”的感受,也许对大家有些启示。
何熙平:(点评)据我所知,赣西队找矿工作做得相当好,给了我很多启示。现在全国“走出去”找矿形成热潮,方兴未艾,但雷声大、雨点小,看上去很热闹,实际上在国外拿到矿权的比例相当小,这值得我们思考。我的启示是:1.一定要依靠政府、使馆,尽可能取得双方政府支持,不要轻信中介和自称有本事人的说辞。2.搞清当地的法律、法规等。3.“走出去”时与大的企业实行强强联合,规避风险,使自己一举成名。
(九)广东佛山地质局述评
主持人:我去过广东佛山地质局(以下简称佛山地质局),当时该局正在大兴土木,建设综合大楼。后来打听到它的建设用地是市里特批的,减免了不少土地出让金,这使我对它刮目相看,发现它颇有“法道神术”。后来再一了解,佛山地质局的前身是广东省地矿局区调大队,它怎么从“队”变成了“局”?随着采访的深入,疑惑才慢慢解开。现在让我们请该局局长黄宇辉先生,让他为我们解开这个谜吧。
何熙平:(点评)佛山地质局在工作中主要处理好了3个关系: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与地勘单位自身求生存、谋发展的关系。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谋求自身的生存发展,做到有为有位,自身的价值被社会、政府所承认、所肯定。这里包括3个层次的内容:1.为地方政府制定地质勘查规划;2.建议政府开展农业环境和城市地质调查;3.为地质灾害防治服务。二、突出自身业务优势与全方位服务的关系。三、处理好地勘本业与多种经营发展的关系。
(十)甘肃有色地勘局四队述评
主持人:有一支活跃在祁连山的地质队,论区域他们优势很小,论环境他们十分恶劣。但靠着他们思路清、目标明、措施硬、在“九五”、“十五”期间经济收入稳居全局之首,被甘肃省政府授予“全省地质找矿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他们坚持“以找矿促进开发,以开发反哺找矿”的路子不动摇,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难能可贵的是,在地质工作处于低潮时,他们仍保证找矿投入,“人们昏睡他独醒”,他们是否有点“先知先觉”?让我们请出甘肃有色地勘局四队(以下简称四队)队长汪海峰,来回答我们的疑问吧。
孙矿生:(点评)我谈一点,主要是从事地质找矿工作探索思考的问题,也就是资料二次开发的问题。我觉得,对已经取得的资料和认识,需要不停地、反复地去重新认识、重新探索,这样就很有可能产生许多新的看法,取得非常可观的收获。小柳沟地区的找矿证明了这一点。如果一个矿可综合开发利用,就会使其价值成倍地滚动上翻。实践证明,攻深找盲是有希望的,就矿找矿比重新找矿可能来得更快、更容易。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过去的工作,不论重新认识多少次,都会有意义,都会有价值。
(十一)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浙江地质勘察院述评
主持人:在资源丰度并不高的浙江省,怎样寻找找矿突破?过去的地质工作像捋头发似的把山头都捋了一遍,现在还有没有找矿的潜力?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浙江地质勘察院(简称浙江地勘院)替我们做了回答。它们发现的大型萤石矿,是偶然,还是必然?是“天赐我也”,还是“独辟蹊径”?在“发现”中有什么值得回味的地方?下面我们请出中化浙江地质勘察院周育坤院长,请他来谈谈体会吧!
张盛丰:(点评)浙江地勘院不容易,他们经过长期努力,发现了特大型萤石矿,可以说主业突出、全面发展、进入和谐、成果显著。他们是小队找大矿,为浙江化工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此,我有3点经验体会:1.找矿要充分发挥区域成矿优势和自身专业优势,这样找矿就容易获得突破。2.找矿要不断研究新的类型、总结新的归类。3.找矿要不断学习、借鉴国内外的新发现、新成果。
会 议 综 述

第二届全国百家地质队经验交流会会议总结
中国矿业报社  中国矿联地勘协会
经国土资源部领导同意,由部地勘司指导、中国矿业报社和中国矿联地质勘查协会联合主办,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和地矿局及地矿十院承办的《第二届学习贯彻〈决定〉全国百家地质队(院、所、公司)经验交流会》(简称第二届全国百家地质队经验交流会)经过近三个月的紧张、有序地筹备后,于2007年6月23日—27日在内蒙古赤峰市隆重召开,完成了拟定会议议题,在高唱《勘探队之歌》的嘹亮歌声中落下帷幕。现将会议主要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会议的目的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决定》,深入贯彻温家宝总理去年“4.21”讲话要点基本精神,及徐绍史部长近期关于要充分调动现有地勘队伍积极性的重要指示,学习、交流经验,研讨发展模式,会诊前进中的问题,以便更好地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和技术支撑。
地质队(院、所、公司)(简称地质队)是地质工作的基本单元,是我国地质事业的骨干力量,地质队的定位准确了,发展方向明确了,国家的地质事业必然昌盛繁荣。
召开这次会议,正是从这一基点出发,构建基层地勘单位与政府之间、全国基层地勘单位之间交流平台,这既是全国基层地勘单位的期盼所在,也是中国矿业报社和中国矿联地勘协会为地勘单位服务的价值所在。
(二)会议概况
会议由中国矿联副会长、中国矿业报社社长王家华和中国矿联地勘协会会长邢新田共同主持。有131个基层地勘单位,共189名地质队长、总工, 还有三个驻京境外矿业开发企业的有关人员,七个探矿设备和地质仪器的生产厂家的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国土资源部党组原成员、中国地调局原局长孟宪来,国土资源部顾问方克定,中国矿联常务副会长曾绍金,中国地调局资源评价部主任陈仁义,国土资源部地勘司行业管理处处长王军,内蒙古地矿局局长杨永宽,国土资源厅副厅长高华,赤峰市委书记杭桂林,副市长张利平等有关领导出席会议。
甘肃地矿局局长孙矿生,广东地矿局局长何熙平,浙江省政协委员、地矿局原局长张盛丰作为会议经验交流的点评专家特邀出席会议。
会议主要交流了十个典型单位的经验,并对一个困难单位作了剖析。这十个经验单位来自于七个属地管理的地矿(勘)局,三个中央管理的地质总局;其经验类型有地质找矿的经验3个,探采一体化3个,境外找矿2个,特色经营1个,融入地方经济1个。会议还对中国建筑材料地质勘查中心内蒙古总队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作了剖析和会诊。
为提高会议的质量,主办单位会前进行了精心设计和谋划:其一,扩大参会代表面,通知到了中央管理和属地化管理的全部局级单位,以局为单位选送代表;其二,经过广泛调研,筛选出典型单位,这些典型单位既有广泛的代表性,又具有不同类型的经验,同时还选择了困难单位对问题进行了会诊;其三,把会议构制成一台“实话实说”的节目,由主持人提问,典型单位代表回答,专家点评,台下参会代表提问,台上台下互动,使会议效果明显出彩。其四,既注重室内交流,又到探采一体化的典型——内蒙地矿十院所办的矿山进行考察,增加了鲜活感。其五,既重视会议自身成果,又重视将会议成果推而广之,会后由地勘协会将这次会议主要成果编辑《地勘协会会刊》专刊,以会议成果激励全国千家地勘单位加强地质工作。
参会的孟宪来同志对会议的内容和形式予以高度肯定,认为是“用心做事”的实例。
(三)会议主要经验与共识
此次会议是去年在深圳召开第一届百家地质队经验交流会的继续。颇有亮点的是甘肃地矿四院、内蒙地矿十院、甘肃有色四队探采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引起了与会代表强烈反响。它们给大家的启示是,在资源丰度高的地区,地质队通过专业优势找到矿,然后延长产业链开矿,开矿后将收益再反哺到找矿,形成良性循环,是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之路。内蒙地矿十院今年的经济总量达到10亿元,其中90%以上是矿业开发的收入。
山东地矿六院、中煤129地质队、中化浙江地质队这次在会上交流的是地质找矿的经验,它们的经验反映出:第一,深部找矿大有可为;第二,科学创新是实现找矿突破的关键;第三,只有深化认识地质现象,才能找到新类型的矿床。山东地矿六院是国务院命名的“英雄地质队”,曾经10年在低谷中徘徊,近几年加强了综合研究,突出科技创新,在莱州找到了深部的特大型金矿。
过去,在固定矿产方面一直缺少“走出去”的经验。此次会议选择了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正元地勘院和江西地矿赣西地质队介绍了它们“走出去”的成果。这两个单位在蒙古、非洲等国都获得了矿业权,势头很好,他们的经验之一,“走出去”的地质队一定要寻找若干有诚信的合作伙伴,对所在国的法律、法规要有透彻了解,要有自己的专业优势、品牌和公共关系渠道。另外,安徽煤田地质三队、广东佛山地质局的特色经营,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的经验也引出代表们的共鸣,前者以“打钻为生”,经济总量达到3亿多,形成了它的与众不同服务功能,如它的“冻结法造孔”总工程量占领了全国50%以上的市场份额。后者“把自己变成‘糖’,融入地方的‘水’”,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欢迎,加快了队伍的发展。
会议对加强地质工作和地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如下几点共识:
(1)加强地质工作的关键要充分发挥现有地质队伍的作用。
(2)矿业权是地勘队伍发挥作用的基本生产要素,应遵循地质工作规律设置矿业权,尤其探矿权要有利于“区域展开、重点突破”,这样才能在重要成矿区带上创造出有宏观影响的大成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和技术支撑。会议高度赞扬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明确要求给一个地质队登记三个以上的矿权的做法,这就为加强地质工作,促进地勘单位发展提供了生产要素保障。
(3)目前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处于贯彻落实《决定》的死角,这应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应采取有效措施,推进落实国务院文件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高度关注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要尽快理顺关系,明确定位。
(4)要因地制宜创造出地勘单位发展的多种模式,核心是培育自己的个性化优势,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5)要抓住机遇,在《决定》的指引下加快发展。内部要少争论、少折腾。改革要务实,要把有利于地质事业的发展,有利于职工生活的改善作为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尺。
(四)领导讲话内容与要求
会议结束前,出席会议的有关领导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孟宪来同志在讲话中,充分肯定这次会议的成果、以及会议主办方所付出的心血,强调要善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理清思路。方克定同志在讲话中要求商业地质工作总量要做大,领域要做宽,空间要做深,产业链要做长,要充分发挥地质工作的资源、环境、工程等多功能的作用;曾绍金同志以“认清形势,应付形势,促进发展”为题,向会议简要讲述了地质勘查与矿业开发的走势,要求全国地勘单位要把握走势、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会议印发了国土资源部地勘司司长刘连和的书面发言提纲,他向会议通报了一年多来全国贯彻落实《决定》的基本情况,对下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决定》、加强地质工作提出了意见和要求;王军同志在讲话中,通报了2007年上半年地勘行业管理的四点收获,和下半年地勘行业管理的五项工作要点;邢新田同志以《坚持不懈、始终如一地为地勘单位竭力服务》为题,向会议简要汇报了上半年地勘协会的六项工作和下半年八项工作要点;王家华同志介绍了全球勘查趋势以及如何发挥主流媒体作用提出了重要意见。
会议期间,还对贯彻落实《决定》的情况进行了民调。
这次会议之所以成功,主要在于会议主题明确,有吸引力;部领导和业务司局重视,有指导力;中国矿业报社和中国矿联地勘协会认真组织,有运作力;会议开法活泼新颖,有凝聚力;内蒙古地矿局创造了一个好的会议条件,有保障力。为此与会代表一致要求,将百家地质队经验交流会成为年度例会。
“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地勘成果分配的
客观性与必然性
辽宁省地质矿产勘查局  孟  琪
“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地勘成果分配这一课题,是在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尽管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予以了充分的肯定,但这种观点究竟有多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有中国特色的地勘管理新体制中究竟占有怎样的位置,尚未得到较为深入的理论阐述。因此,构建“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地勘成果分配的理论框架,已成为地勘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中的一个既十分重要又十分迫切的现实课题。
一、从建筑施工队是否参与分房子谈起
“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地勘成果收益分配这种观点提出伊始,持反对意见的学者就以“建筑施工队不参与分房子”的事例加以反驳。对此我们不但要予以充分的重视,而且必须予以深入的剖析和正面的回答。
首先,我们要从“知识、技术、管理”的商品属性着手来研究问题。笔者认为,所谓“知识、技术、管理”其实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述,它的实质是工程建设项目的综合性管理。在工程建设投资的过程中,投资方为了实现既定的投资目标,必须在项目综合管理这个环节上付出高昂的成本。计划经济体制下通常是组建项目指挥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般是聘用工程监理公司。这种成本的本质是对项目综合管理,即“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商品属性的客观肯定。此外,我们还不能忽略,在当前的房地产市场,普遍存在以成品房抵顶建筑施工队工程款的现象,这事实上就是“建筑施工队参与分房子”的一种表现形式。这无疑也是在说明,无论是以现金的形式支付“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还是以产品的形式支付“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其本质上的意义是完全相同的。
二、“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地勘成果分配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地质勘查与建筑施工是相邻行业,在其野外作业阶段都遵循土木工程管理的基本规则。除此之外,地质勘查至少还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特殊性。
第一,地质勘查项目需要进行“深化设计”。与建筑施工不同,地质勘查在“按图施工”的同时,还要“摸着石头过河”。前期的工作成果对后期的施工设计有着重要的导向意义。如何让作业方承担起深化设计的基本责任,是投资方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第二,地质勘查项目难以进行“过程监理”。与建筑施工不同,不但地质勘查的作业过程难以实现即时监控,而且地质勘查的产品质量也难以做到即时验证。为此,地质勘查被全社会公认为是一种“良心活”。如何让作业方承担起产品质量的基本责任,是投资方无法回避的又一现实问题。
计划经济体制下,地质勘查项目的综合管理是由政府机关直属的事业单位来承担。时至今日,我国的公益性地质项目依旧采用这种运作模式。它的突出弊端是,日常管理成本居高不下。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一些业内学者就提出,要将建设行业广泛推广的监理制引进到地勘行业,但却始终无法找到“旁站式”监理适应“分散式”作业的可行办法。可以肯定,第三方监理的模式不可能成为地勘项目管理的主流模式。那么地质勘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如何得到有效保证呢?现实的需要,逼迫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地勘项目管理的全新模式。
三、地勘项目管理新模式的基本框架及现实缘由
综上所述,地勘项目管理的最佳模式是:“设股让利”,将投资方与作业方的利益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其效果将是,既可节省一笔数额可观的咨询费与监理费,又能充分调动作业方的责任意识和创造精神,从而起到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的显著作用。
对“干股”价格的研究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客观认识计划经济体制的地质项目管理成本。如果将地勘事业单位的管理成本列入地勘项目的管理成本,我们就会发现地勘项目管理其实是一项惊人的巨大开支。二是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研究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在产业活动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收益分配的基本依据。在各种生产要素中,资金一般起到主导与支配的作用。这不仅是因为其它生产要素的价值可以用资金进行衡量或买断,更重要的是资金通常是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之一。然而,相对稀缺并不等于绝对稀缺。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中,奇货可居的现象并不少见。届时,谁持有稀缺的生产要素,谁便在收益分配的讨价还价中拥主动权和话语权。当前的地质勘查市场即是如此。
不难发现:在当前的地质勘查市场,矿权是毫无疑问的第一稀缺要素,“知识、技术、管理”是第二稀缺要素,而资金则是第三稀缺要素。在房地产市场,有了充足的资金就可以竞买到繁华的地块,雇佣到优秀的队伍,从而让自己心目当中的理想大厦拔地而起。而在地质勘查市场,有了充足的资金,却常常不知道到哪里去找矿,雇用谁为自己找矿。通俗地说,在地勘行业,是钱跟着人走,而不是人跟着钱走。然而,一个时期以来,矿权和资金两大要素结成了战略同盟。“谁有钱谁找矿、谁没钱谁打工”的观点占据了主流地位。可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很快表现出了其特有的强悍,“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收益最大化的本质要求已到了难以压制的程度。而矿权和资金的持有者也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问题,如何能够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是趋利而行。国家基金项目启动前,有的地勘队伍即作出反应:一类要素自己用,二类要素市场用,三类要素基金用。国家基金给出的分成比例远远不能将一流的“知识、技术、管理”吸引过来为己所用。看来,国家公益性项目和国家准公益性项目也要接受市场竞争的挑战。由此可见,“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问题事关地勘行业改革与发展的大局,事关地勘市场微观运行机制的重新塑造。所以,政府部门应当像重视矿权市场一样重视“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和管理。
四、促进“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地勘成果分配的若干意见
1.打造地勘项目管理的新模式。投资方可选择以下两种项目运作模式。一是投资主体——咨询主体——作业主体。这种模式在当前地勘行业的通常表现形式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地勘企业。尽管对此种模式的主流地位不能予以断然否定,但必须出台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控制其项目管理成本,规范其二级分包市场。二是投资主体——项目总包主体。这种管理模式不但可以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集约配置,同时更能科学地划分有关市场主体的责、权、利关系。
2.建立地勘项目定额的新标准。一是规范地勘项目深化设计的定额标准。深化设计是地勘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是由咨询方完成,还是由作业方完成;无论是以货币形式买断,还是以设股形式分红,都需要对其服务价格进行及时的调整。二是规范野外地质工程师的工资定额。依据当前地勘市场现状,投资方付给咨询方的野外地质工程师人工费定额应在每个“人日”5000元左右。如果投资方不聘请咨询公司做项目监理和深化设计,而是全权委托作业方承担并允许设股分红,每个“人日”可降低到2000元左右。三是规范“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比例。这种比例确定的基本原则是,能够吸引地勘企业将最优势的生产要素投入到项目中。依据当前的市场供需现状,应当在30—50%之间。
3.确立地勘企业资质的新体系。将地质勘查单位的资质划分为“项目总包、专业分包、劳务清包”三个层面。一是项目总包企业。只有持有总包企业资质的单位方可以“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地勘项目的收益分配。为此,总包企业既要有强大的技术优势,又要有强大的资本优势。依据当前的现实需要,可在全国设置一级总包企业100个左右,二级总包企业200个左右。二是分包企业。主要是凭借特有的专业技术手段为总包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可考虑设置地质、物探、化探、钻探、坑探、测试等专业,并分为一、二两个级别。三是清包企业。只是向分包企业提供施工手段,而不提供技术型产品。
会 员 来 稿

河北地矿简讯
部、省领导强调:一定要发挥好地勘队伍的作用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一行在河北考察调研
6月22日至24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一行在河北考察工作期间,就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深入到省地勘局和基层地勘单位考察调研,亲切慰问地勘职工。
徐绍史部长非常关心地质队和基层地勘职工。6月23日,徐部长一行在常务副省长付志方陪同下,到位于邢台市的第十一地质大队和该队的隆尧石膏矿视察,听取了该队地质找矿最新进展情况的汇报,详细了解了地勘职工的生产生活和收入等情况。途中。徐部长在听取省地勘局局长刘鹤峰有关情况汇报后指出,地勘单位过去和现在都做了很多工作,为国家和地方作出了很大贡献,今后要继续发挥好这支队伍的作用,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要利用好地勘队这支队伍。陪同考察的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周明表示,国土资源厅和地勘局已经进行了研究,河北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办公室就设在地勘局。徐部长听了非常满意。
6月24日,在省长郭庚茂、副省长张和陪同下,徐绍史部长一行来到省地勘局机关,看望干部职工并与大家合影留念,到局博士后研究工作站慰问驻站博士,听取局领导班子地质勘查工作汇报。当听到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地质工作,关心地勘队伍建设,省委书记白克明、省长郭庚茂等省领导多次就加强地质工作和地勘队伍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徐部长对河北省委、省政府支持地质工作和地勘队伍建设的做法表示赞赏。当听到地勘局近几年地质找矿实现了新突破,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海洋地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徐部长对地勘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徐部长指出,地勘工作在河北有着良好的外部环境,《决定》下发后,河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地质工作。近年来在河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地勘局在地质找矿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在重要成矿区带、重点矿种勘查上有了很大突破,特别是深部找矿、外围找矿的突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经济和社会效益都非常大。
徐绍史部长希望地勘局和广大地勘职工要深入贯彻落实《决定》,围绕河北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进一步加强地质勘查工作,在重要成矿区带实现地质找矿的新突破,同时还要不断拓展地质工作服务的新领域。在农业地质方面,要加强研究,利用好农业地质调查成果,国土资源厅和地勘局应及时向省政府提出应用建议。在城市地质方面,华北地下水超采引起的区域性地面沉降等问题,对城市及沿海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应进一步加强监测和预防治理工作。徐部长指出,地勘单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探索促进地勘事业发展的新机制;要在做好地质找矿和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的基础上,面向市场,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郭庚茂省长指出,要发挥好地勘队伍的作用,省政府将对地勘局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他强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毫无疑问地质工作要加强,地勘队伍建设也要加强,但大的思路还要在改革上做文章。事实证明,哪一个方面只要在改革上有了思路,哪一个方面就会有大的发展。要探索地勘事业改革发展的新途径,在地质找矿、矿权转让、矿业开发等方面形成一个地勘事业的良性发展机制。只有实现了地勘事业的良性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勘单位当前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才能不断提高职工收入、改善装备条件、引进和留住人才,从而促进地勘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省地勘局机关视察后,徐绍史部长一行与郭庚茂省长、张和副省长等进行了座谈。徐部长指出,这次调研对河北地勘工作取得的新进展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强调,地质勘查工作要加强,地质找矿不能放松,要在重点成矿区带实现新的更大突破,同时还要高度关注拓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要加强地质灾害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失,减少损失最好的方式是避让,国土资源厅、地勘局要及时向政府提出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建议。郭庚茂省长指出,地质工作欠帐很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存在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探索新机制,二是要加大地勘工作支持力度,现在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建议国土资源部应重新考虑如何利用好地勘队伍的问题。
在送别时,徐绍史部长表示,地勘局长要继续参加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会议,并期待得到大家带去的好消息。
有色地勘简讯
有色地调中心三项新技术新方法项目通过立项
6月8日——10日,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管理办公室技术管理处组织专家,对全国申请的项目进行了评审。有色地调中心总工程师朱谷昌率有关项目申请人员向评审专家汇报,中心三个项目通过立项审查。
通过立项审查的三个项目是:1、井中三分量高精度磁测技术示范研究;2、大深度井中三分量TEM数据采集及解释技术示范研究;3、地质勘探数据库及储量估算软件开发。
江苏地矿局简报
苏州工勘院强本固基抓“三化”
近年来,苏州工勘院加强生产现场管理规范化、班组建设标准化和钻探施工标准化“三化”建设,踏踏实实地打牢基础,苦练基本功,使职工的技能素质、钻机和施工能力有效提高,更好地实现了文明施工,安全生产的目标。
苏州工勘院依据国家勘察规范规程,结合苏州地区土质层实际,制定下发了《钻探施工规范标准》,明确了从进场定孔、开孔、钻进、取样、记录、打标贯、泥浆配比直到终孔的规范施工流程,对所有机长和机台骨干进行培训考核,要求切实理解掌握和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自如。几年来还持之以恒地开展了标准化班组建设,强化了班前会的技术交流,施工中的明确分工,相互配合以及安全技术质量的保证措施。当发现个别机台生产现场管理有所松懈时,认真严肃地予以纠正和加强,在全院营造了规范施工,重视管理的氛围。目前,苏州工勘院的20余台工程钻机已有三台经考核评比荣获江苏省和苏州市五一文明班组、安康杯竞赛优胜班组等称号,有三分之一的机台达到了安全标准化机台称号,对钻工应知应会测试优良率超过了百分之八十,有十余人通过了工人技师评审。
由于基础建设常抓不懈,苏州工勘院各机台的施工能力均得到有效提升。许多技术精度高、时间要求紧的重点勘察项目,各机台凭借规范的工艺流程和严格的管理,以及职工良好的技术素质和强烈的责任心,按时优质高效地完成了施工任务。目前,苏州工勘院承担了全市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大型市政工程和大量工民建工程的勘察施工,为苏州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江西地矿简讯
九瑞铜多金属矿集区深部找矿勘查技术
示范研究正式启动
由南京大学牵头、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和江西省地矿局赣西北大队参与合作的科技部重点项目“九瑞铜多金属矿集区大比例尺深部找矿勘查技术示范研究”,目前正式启动。4月28日至5月10日,南京大学长江学者、地球科学系特聘教授蒋少涌为首的一行十八人,对江西省九瑞地区武山铜矿和城门山铜矿等矿区开展了野外踏勘调研工作。该项目周期为三年,项目实施对开展九瑞地区新的一轮找矿和深部找矿突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是赣西北大队近年来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开展的重大科研项目。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地质勘查院讯
抓住机遇 服务矿山 促进我院经济快速全面发展
一、单位简介及找矿成果
中南地质勘查院自2001年底集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局全局的地矿资源、技术设备为一体成立“一统式”地勘院以来,不断拓宽经营服务领域,生产产值每年以翻番的速度增长,职工收入也大幅度提高。已经是一支拥有地质找矿、水文、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分析测试、工程施工等专业技术力量的高科技企业。现有在册职工320人,其中,各类中高级技术人员164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0人。共持有国家各类资质15项,其中甲级资质9项、乙级资质5项等。并于2003年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5年通过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QES)管理体系认证。2006年成立独立经营的矿业开发投资公司。
近几年来,我院在地质找矿中屡有突破、尤其是在危机矿山深部找矿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十五”后三年我院共执行国家地勘项目23项,项目经费超过5000万元,2006年一年增加到20项,项目经费达到4080万元。从事的国家地勘项目从地质调查、国土资源补偿费项目以及中国冶金地质总局风险勘查项目,扩展到中央财政补助项目、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矿山保护项目等,地域从湖北、广西、湖南扩展到新疆、西藏、内蒙、云南、贵州等西部地区以及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近几年初步估算新增资源量:锰矿1900万吨、富铁矿3650万吨、铜矿16.2万吨、金15.38吨、银62.46吨、、钼0.7万吨、铅锌11.67万吨等。潜在经济价值600亿元。近几年提交的地质报告有多项获奖,其中2004年提交的勘探报告《湖北省阳新县丰山矿田及外围物化探测量金铜矿普查》获湖北省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2005年提交的勘探报告《广西桂西南优质锰矿勘查》获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冶金科学技术二等奖等。
二、坚持地质找矿为主业、抓住机遇服务矿山
根据冶金地质总局和中南局的战略发展思路,结合我院的自身优势,我院坚持以地质找矿为中心,在大力争取国家和社会地质找矿项目的同时,抓住国家对《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纲要》实施的契机,院领导高度重视对国家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以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矿山保护项目和延伸项目的申报和实施,通过不断攻克危机矿山“找矿深度大、技术含量高、时间要求紧”的难关,我院已形成了独特的地质找矿特别是深部地质找矿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和高素质的找矿技术队伍,大大提升了中南地质勘查院找矿能力品牌和影响力。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危机矿山项目推动我院科技进步
通过危机矿山项目的成功实施,提高了我院地质找矿的综合研究能力,形成了我院地质找矿特别是深部地质找矿的核心技术。
一是通过对大冶铁矿地质综合研究,以及对接触带控矿现象的深入分析,认识到接触带受断裂和褶皱的双重控制,提出了“三个台阶”成矿的新认识。通过钻探验证,证实了“三个台阶”控矿认识。其次根据对接触带形态产状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研究,提出了含矿热流体成矿、矿区成矿活动中心等概念,丰富了“三个台阶”成矿理论,为鄂东乃至长江中下游一带深部隐伏矿体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建立了铁矿深部勘查的快速、综合评价技术体系。
二是通过危机矿山项目的成功实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空、地、井联合探测技术体系:(1)是三维可视化立体模型的应用技术。针对大冶铁矿矽卡岩型铁矿体复杂的特点,物探正反演计算必须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为此与中国地大联合开发了2.5D、3D正、反演软件。并通过新的三维可视化人机交互反演,实现立体模型与平面组合模型的旋转、移动、放大、缩小,以及任意选择剖面、断面进行精细反演解释,从而获得满意的解释成果;(2)是地、井联合反演及弱信息的提取技术。针对大冶铁矿深部盲矿体埋深大、异常弱的特点,采用现代信号处理技术,如小波分析技术等新方法技术,分离、识别弱异常信息。同时充分利用三分量磁测井资料,进行井-地资料联合反演。充分发挥地、井两种资料优势,获得深部高分辨率的成像反演结果。(3)是空、地、井联合反演技术。同时利用井中磁测、地面磁测和航空磁测资料进行联合反演,可以发挥空、地、井磁测结果各自的优势,增加制约条件,提高推断解释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通过项目进一步实施,加强磁测空、地、井联合反演解释研究,并实现三维可视化展示,建立大深度磁性盲矿体探测物探综合技术;(4)是深部铁矿体定位预测技术。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综合解释,从多方面分析成矿条件、控矿因素的有利部位,采用小波边缘检测技术,方向导数对断裂体系进行分析,结合三维可视化反演结果与弱信号识别结果,对深部铁矿体进行空间定位综合预测。
三是大深度岩心钻探技术。本项目有大量1000米左右深孔(最深孔一千四百多米),如果没有大深度钻孔孔斜控制、纠偏以及测斜技术的保障,几乎寸步难行。为此,我们一方面多方取经,学习大深度钻探技术,并利用本项目加强钻探定向技术研究;一方面聘请老专家现场作技术指导;同时购置高精度测斜仪器及大深度钻探设备。通过不断的实践,全面掌握了大深度钻探技术。
随着我院地质找矿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近几年争取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危机矿山新技术新方法找矿研究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国土资源厅科研项目、冶金地质总局科研项目、中南局科研项目近十项,总经费达1200万元。
四、危机矿山项目为我院培养一流的人才队伍提供广阔舞台
人才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我院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当前地勘行业中人才 “瓶颈”和“断层”严重制约企业快速发展的事实,因此,我院领导一贯把激活人力资源、打造一流的人才队伍作为第一强企战略。由于矿产勘查行业经历了十多年的低潮。我院也和大多数地勘队伍一样,一方面技术人员存在断层,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另一方面技术人员,尤其是一线生产技术人员缺乏大型勘探项目的锻炼。这三年来,通过大量的国家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矿山地质保护项目和矿山延伸项目的实施,为我院大型项目管理人才、各类专业一流技术人才、中坚技术新人的培养提供了强大的基础和舞台。
一是回聘一批退休技术人员,根据老一批退休技术人员的专业特长以及以前所从事地区、矿种等的工作经验,聘为某个项目的技术指导,实现传、帮、带的作用,遇到技术问题,院里及时组织各类专业技术顾问进行研究、分析、讨论,项目组的技术人员全体参加,每个项目都要进行阶段性评审和报告总结评审,由总工、专业总工和聘请的各类专家参加评审,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其目的是给年青的技术人员提供学习机会、积累工作经验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传、帮、带和大量的实践经验,近几年培养了一批大型项目管理人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一大批中坚技术新人。
二是制定一系列奖励机制,地质找矿成果奖、科研成果奖、优秀论文奖励办法等。每年举办近十期相关专业的技术培训班,选派部分技术人员攻读在职研究生和专生本学习。大大激发了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提高很快。同时积极把在工作中做出贡献、业务水平高的技术人才推介出去、培养中南地勘院的学科带头人,不仅提高了中南地勘院的形象,同时也拓广了业务面。
三是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大学生到我院工作,努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条件和收入待遇,近几年我院共吸收各类专业大学毕业生50名(包括研究生),其中:2003年8名、2004年11名、2005年7名、2006年24名、2007年新签毕业生30名,为我院地勘事业发展提供了后备人才资源。很有一部份新人已在危机矿山等大型项目中担任了重要的工作岗位,成为我院的中坚技术力量。
五、危机矿山项目实施效果及产生的影响力
2004年底,在全国9个试点项目中,《湖北省黄石市大冶铁矿接替资源勘查》项目以立项依据充分,材料制作质量精美受到项目论证会专家组的充分肯定,本项目的立项排名第一名,在全国大中型矿山企业和地勘行业队伍中产生了较大影响。2005年全国危机矿山领导小组组织专家对九个试点矿山按找矿成果、工作量完成情况、领导管理水平等六个方面进行排序,大冶铁矿以其先进、有效的组织管理模式,丰硕的找矿成果等优势排名位列榜首,并被推广为示范工程,新华社、国土资源报社、中国矿业报社及湖北日报社等新闻媒体对此次大会作了专题报道。大冶铁矿项目的成功实施和找矿成果的重大突破,受到了国土资源部、湖北省国土资源厅、武钢集团的高度评价,在地质界、企业界、各级政府及社会中产生了巨大影响,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大大提高了中国冶金地质的影响力,打造了中国冶金地质品牌,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冶铁矿以其良好的示范作用及品牌效应,带动了我院商业性地质勘查市场的蓬勃发展。2005年以后中南局就囊括了湖北铁矿勘查所有的大中型项目。2006年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一次批准中南局申报的5个危机矿山项目。同时一些企业纷纷慕名而来,要求与我院联合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为我院地矿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河南地质勘查院简讯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河南地质勘查院简介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河南地质勘查院,是于1997年由原化学工业部所属地质勘查总院、河南地质勘查院和地质技术勘查院“三院”重组而成。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家事业单位。目前职工总数1007人,其中在职职工525人。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17人,占在职职工的41.3%。专业技术人员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6人,高级职称94人,中级职称48人,注册岩土工程师8名,注册壹级建造师10名。
具有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固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两个甲级;勘查工程施工、岩矿鉴定与测试两个乙级和水工环地质调查、液体矿产勘查两个丙级共 6个业务范围的《地质勘查资质证书》,证书编号4120041110004。主要从事为国家建设提供地质矿产勘查服务。矿产地质调查与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环境地质调查,地球物探与地球化学勘查,地质测绘与工程测量,地质勘探,岩石矿物及水质分析鉴定,地质资料收集分析,地质技术研究、应用与推广。
同时还持有工程勘察综合类、测绘、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建设工程咨询、工程桩检测等 7 个甲级资质证书、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承包壹级、国家级实验室计量认证证书和工程监理乙级资质证书以及技术贸易资格证书等。业务涉及建设工程领域、工程勘察,桩基础工程施工,地基基础检测、检验,路桥及建设工程咨询监理,综合测绘及GIS开发、应用等领域。我院坚持“地质找矿,工程勘察,基础施工,多种经营多业发展”的发展思路,初步形成了以“工程勘察、基础施工为支柱,多种经营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多种产业的优势互补、功能互补、上下游互补,体现了我院的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增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连年递增。
我院积极倡导和发展了以“想事、谋事、干事、成事”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增强了全院的凝聚力,加强了职工对单位的向心力和自豪感。初步形成了“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利益”的积极向上的工作局面,为今后的发展与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河南地质勘查院愿以热情周到的服务,科学严谨的态度,精益求精的品质与广大客户竭诚合作,共创美好未来。
法定代表人:杨怀洲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文化路76号 邮编:450011
电话:0371-60103102            传真:0371-60103105
E_mail:Henan@china-gmgb.com
网站:http://www.hgkc.cn  或  化工勘查.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