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研”为啥不可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09:47
王朋
内容简介:计划经济时期对项目建设非常有效的“可行性研究”,市场经济中却经常不可行,主要原因是“可研”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
“可研”对市场经济的不适应,不是因产权或其它所引发的道德、法律方面的问题,而是“可研”自身的、经济的问题。
本文所谓“可研不可行”,仅限于中小型竞争性项目。
“可研”研究项目的生产性资源和“产中”部分,对经营性资源、“产前”、“产后”部分,对市场、竞争、风险和项目承担人分析不足。因此“可研”虽然是计划经济项目报告的全部,却只是市场经济项目报告的一部分,它只是项目报告中的生产性资源报告。
关 键 词:可行性研究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不久前我在陕西省的延安市(原延安地区)调查,那里的同志问:“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做的可行性研究,投资商却不爱看?”
这是一个既重要、也很有意思的题目,对此我们加以探讨。
一、如许原因  均非关键
投资商不爱看“可研”,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我们许多“可研”的可行性确实不高。纸上写的收益多少、利润如何、几年投资回收,项目一旦投入运营,才知很多都达不到,甚至“开工之日即停产之时”的项目也时有所闻。
为什么“可行性研究”的设计和实际常常相差甚远?有学者说,是因为项目决策人不负责任。然而决策人因何不负责任?学者又说,是产权使然:项目的决策人之所以不负责任,是因为那都是国有资产。如果企业和资金是决策人自己的,他们就会认真“可研”,不会乱来。
产权不清可能引发“决策人不负责任”(或其它种种)道德风险,这原是不错的。但若说它是“可研不可行”的主因,却使人难以信服。姑且不说事实上大多数国有企业负责人并不是那样没出息和市侩气,只消看一点:一切“产权迷信”的学者至今都尚未拿出权威的资料,证明我国私营企业选项成功率比国有企业高得多。
有人又想到其它的理由:许多“可研”之所以和实际相差很远,是因为这些“可研”常常是由项目单位(甚至单位的决策人)自己做,而不是委托工程咨询单位编制。显然,这种“可研”的水平是很低的。
可是这个理由也好像不够充分。例如延安所谓“投资商不爱看”的一些可行性研究,虽然项目的投资额都不大,也不是什么“高科技”,但都是由省部级、且具有高级资质的工程咨询机构编制。
例如延川县的枣汁、枣粥项目,预计投资总额不到2000万元,却由陕西省轻工研究设计院(甲级)编制可行性研究;佳县“环糊精”项目实际只是对土豆淀粉的简单深加工,预计总投资不过3700万元,“可研”编制人却是中国华陆公司(原化工部第六设计院,甲级)。
也许有人另想,延安“可研”虽然是由正规的工程咨询单位编制,但却可能是“可批性报告”的把戏。项目人和工程咨询单位私下串通,把可行性研究变为仅仅是应付投资商的“可批性研究”(伪“可研”),从而造成“可行性研究不可行”。然而这种想法也似不妥。至少吧,我看的那些延安“可研”都是认真做的,不能简单说成“伪‘可研’”。
社会上的“伪‘可研’”虽说不少,但却未必是“可研不可行”的主要原因。因为是否“伪‘可研’”,取决于“可研”是否认真编制,而不取决于“可研”的结果和项目实际是否相符,犹如不能因为某人“好心办错事”就否定这人“好心”一样。“可行性研究”也是这样。许多“可研”虽然在项目实践中确实不可行,但又确实经过认真编制。因此这些“可研”就是“真‘可研’”,而不是故意做假的“伪‘可研’”。然而既然许多“真‘可研’”都在项目实践中不可行,“伪‘可研’”自然就不是我国项目“可研不可行”的主要原因了。
二、“可研”为啥不可行?
“可研不可行”的说法其实不准确。可行性研究源于计划经济,当时对提高项目成功率确实起到很大作用。只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仅限于中小型的竞争性项目,可行性研究才普遍变得不可行。
这正是我们回答“可研为啥不可行”的钥匙: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当前我们的可行性研究不适合市场经济。
或者更具体说,“可研”研究项目的生产性资源和“产中”,环节,而很少项目的经营性资源、以及相应的“产后”特别是“产前”环节。因此对一个项目来说,“可研”虽然是计划经济项目报告的全部内容,却只是市场经济项目报告的部分内容。
如果从“资源经济”的角度看,对一个项目进行分析,说到底,是对这个项目进行资源分析,看其是否具有足致成功的各项资源。
但是资源经济学所说的资源比人们通常理解的“资源”广泛得多。它对“资源”的定义是:对使用者有用的各种事物。
资源还有无形资源,例如商誉、市场、竞争力等等都是无形资源。
需要指出,所谓“资源”不仅仅是经济资源。例如某人想娱乐,那么例如公园、音乐会等等就是他的娱乐资源。
依据经济资源在经济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生产性资源”和“经营性资源”两类。土地、厂房、原料、设备、技术、劳动等等,是项目的生产性资源;市场、竞争力等等,是项目的经营性资源。
有些资源,例如电力、资金等等,既可用于生产、也可用于经营,称为“通用性资源”(但是一旦被使用,就明确是生产或经营性资源。例如某一笔资金究竟被用于建厂房还是发广告,区分就非常明确)。
市场经济的项目,既要分析生产性资源,也要分析经营性资源。但是当前我国“可研”资源分析中,却以生产性资源分析为绝对比重,而将经营性资源的分析看得过轻,因此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
可行性研究对一个项目的分析,主要看项目的工程与技术条件,例如工程建设条件、设备配置、原料供应、工艺路线、质量保证等等,就是所谓“生产性资源”。而对项目的经营条件,例如市场、竞争、项目承担人等等,却看得很不充分。
一些同志会不赞成。他们说:我们的“可研”已经含有市场分析。这话倒不错。我国市场经济已近三十年,如今分析项目,谁还一点儿“市场”都不谈?可是通观许多“可研”,对市场的分析都微不足道。就像客厅里的花瓶,点缀而已,实际上是市场分析的“花瓶化”。
比如说,“可研”没有市场基础建设、市场进入和保有难度分析、项目人的市场力分析。对市场的进入和保有,以及项目人的市场力,其发扬优势、规避和克服劣势,当前的“可研”通常都不涉及。
我国“可研”的市场分析,只是“点缀一下”的“花瓶化”状态。但“花瓶化”毕竟还有一个“花瓶”。而对现代项目建设同样必需的“竞争”和“项目承担人”分析,我国当前“可研”却根本不具备,连“花瓶”也没有。
我国“可研”的资源分析,是“重生产性资源,轻经营性资源”。反映到项目的运行分析中,就会重视“产中”环节,而轻视“产前”和“产后”环节。
从生产性项目看,一个项目运行的全过程,含有了“产前、产中、产后”3个阶段。生产性资源被用于“产中”,经营性资源则被用于“产前”和“产后”。“可研”既然偏重生产性资源,那么就项目的运行分析中,就只能偏重项目的“产中”阶段,而使项目的产前和产后分析过轻,怎么可能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呢?
当然不是说,“可研”在市场经济中毫无用处。任何经济形态中,生产性资源总是必须的。这种资源条件如果被否定,整个项目自然都要被否定,而无论市场条件如何。所谓“技术是经营的基础”,就是。
但是在计划经济中,对一个项目的肯定或否定,生产性资源是唯一的依据。而在市场经济中,工程与技术条件却不是确定项目可否性的唯一依据,市场条件是项目更为重要的可否性依据。
也可以这样说,计划经济中,“可研”是项目报告的全部内容。市场经济中,“可研”只是项目报告的一部分。市场经济中,“可研”是项目的生产性资源分析,它构成了项目分析的基础。
三、对一篇“可行性分析”的分析
我们姑且以本文开始提到的陕西省延川县的那份“可行性分析”,证明我国“可研”主要分析项目的工程与技术条件,市场内容很少。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国可行性分析格式和口径大致统一,所以我们只消举这一份,就可以了。
这篇“可行性分析”共10章,其中只有半章市场,即“第三章:市场预测与建设规模”中的“市场预测”,此外在“第一章、总论”和“第二章、项目背景”中对“市场”也有涉及。其余各章则依次是“建厂条件与厂址”、“工程技术方案”、“环境保护”、“企业组织与劳动定员”、“项目实施进度建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财务评价”。两张附图则是“总平面布置图”和“工艺设备布置平面图”。
不但如此,这篇“分析”所分析的市场,在“第一章、总论”和“第二章、项目背景”中分别只有几句话。“第一章”中一共两句话,一句是“是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的食品,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另一句是“产品市场销售广阔”。“第二章”中则有3句话。第一句是“产品供不应求,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但由于规模小和品种少的原因,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另一句是:“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再一句是“远远不适应市场的发展和消费者需要”。至于消费者怎样“青睐”,怎样证明“市场广阔”,就全都“语焉不详”了,这种所谓“市场分析”难道还不算“花瓶化”?
也许,前两章市场分析少,是因为毕竟不是市场分析的专章吧?那我们就看看专门进行市场分析的“第三章、市场预测与建设规模”(提示:只是“半章市场”)。在这里,涉及市场的话竟和“第一章”的非“专章”一样,总共只有两句。一句是“(该产品)自投放市场以来,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和喜爱,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市场潜力很大”;另一句总算有一点数字:“(全国该食品)年产90万吨,市场缺口为30~90万吨”,然后就是“深加工能力严重不足”,这种所谓“市场分析”难道还不算“花瓶化”?
市场分析“花瓶”化,但不管怎么说,毕竟还有一个“花瓶”。至于项目的“竞争、风险、项目承担人”3项分析,若仅仅从章节看,这篇“分析”根本没有,连“花瓶”都谈不上。至于内容,“竞争”和“风险”两项分析“文实相符”,既没有章节,也没有内容。“项目承担人”倒未必,文中介绍了一堆,但都是“设备若干”、“资产几何”等等生产性资源。至于“项目承担人的管理水平怎样,市场能力如何”等等经营性资源(管理水平属生产性资源),又是“语焉不详”了。
没有市场分析,非市场分析却不少。“产品质量”本应一句带过,即“执行XX标准”,或者把相关的质量指标加以归并,可是“分析”却列了一大堆,理化和卫生指标分别列了3个。对产品的生产过程,“分析”不但列了全部工艺流程,而且流程的每个环节都详详细细。例如“均质”:“原汁经胶质磨使果肉颗粒变细,均质机压力在15Mpa以上进行均质,使果汁浊度均匀”;在“供电”中,“分析”还专门用了一整页纸画了个“供电系统简图”,真不知究竟哪个投资商要看。
四、“可研”弊病原因何在?
“可研”重视生产性资源,轻视经营性资源;重视工程技术条件,轻视市场、竞争和项目承担人等等经营条件。这些弊病的根本原因,就是具有特别浓厚的计划经济因素(我们这里是指理想的计划经济。至于我们和原苏东地区实际的计划经济的许多不足,和本文无关)。
所谓“计划经济的项目不重视经营条件”,准确地说,实际是计划经济项目不重视市场经营的条件。计划经济的项目不是没有经营,只不过是以计划的方法、而不是以市场的方法经营。
任何社会中,生产的产品总要被社会吸收。用《资本论》的话说,就是产品(准确地说,是“劳动”)要被实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劳动实现只是“直接”实现和“间接”实现的不同。劳动的直接实现,就是用计划的方法;劳动的间接实现,就是用市场的方法。
劳动的直接实现,重要的前提之一就是社会中心(计划人、政府)具有充分的计划能力。换句话说,就是计划人确知产品能够全部实现。
这当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市场经济不能预先假定产品“已经”有市场(市场经济中的产品实现),而是必须分析项目产品“是否”有市场。然而我国当前可行性研究的市场分析“花瓶化”,实际就是和计划经济一样,预先假定了项目产品的市场。
除去“用计划的方法可以全部实现项目产品”这个理论前提外,计划经济还有一个实际的前提,就是我国及原苏联、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长期以来的短缺经济。当时我国及苏东各国,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供不应求”是常态。项目能否成功,取决于生产性资源的供应条件,例如原料供应,而不取决于项目产品的出路。
这当然同样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市场经济的多数项目,不但厂房、原料等等生产性资源已经满足供应,就连所谓“高新技术”,由于其高度的可分解性,所以也早已不是制约项目成败的主要门栏。最主要的项目门栏,通常是市场、竞争等经营性资源。
计划经济“项目产品的有计划实现”和“短缺经济”两个前提,就使作为计划经济的项目报告,“可行性研究”就只能认为项目产品“必然”能够全部实现,而不必(也不可能)分析项目产品“能否”以及“多少”被实现。
当前“可研” 重视生产性资源,从“可研”的编制也可以看出。我国“可研”的编制单位是工程咨询单位,理论指导是技术经济学,主要内容是工程建设条件、土地、建筑物、设备、原料、工艺过程、劳动等等。从“可研”的编制分工也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可研”仍以工程与技术条件为主要依据。执笔人通常是工程技术人员,例如土建由某某编写、设备由某某编写、工艺由某某编写,几乎没有见过哪份报告编写人有“市场某某”、“竞争某某”。
还可以举延川县的那份“可研”。这篇“可研”由5个同志完成,他们各自编写的,是项目的工艺、土建、电气、投资估算、技术经济。“投资估算”自然不属于市场分析。而所谓“技术经济”,不过是把“可研”中已有的数据依规定方法加以计算,当然也不是市场分析。换句话说,做这篇“可研”的5个同志中,没有任何人做市场分析。
说来还有一桩趣事。投资商把这篇“可行性研究”打了回票后,让招商企业改做“商务计划书”。企业不知如何做,只好又找编这份“可研”的工程咨询机构帮忙。这次是私下请了做“分析”的专家。可是专家一旦离了“可行性分析”的框框,简直就连最基本的项目分析都做不来。这份所谓“商务计划书”共分5个部分,依次是“科学规范的公司、专业高效的团队、先进独特的产品、利润丰厚的投资、风险对策”。其中除了一些可以直接照搬“可行性分析”中的表格外,就连文本的格式都十分混乱,更谈不上“市场、竞争”等等分析。
近年一些较大的、或有一定科技含量的企业开始自编“可研”,但普遍也是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要编写人。我接触过3个制药公司,说起自己的招商报告,都非常自豪地说,本“报告”由某某医学博士、某某医学教授主持编制。记得其中一家新疆药企以此与投资商洽谈时(当时我恰在旁边),投资商疑惑地问:“医学教授只懂技术呵,他们怎么会做市场分析呢?”
“可研”的市场分析之所以“花瓶化”,除去“已知产品实现”的计划经济假定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工程咨询机构没有专业市场分析队伍。我和新疆一家资质很高的工程咨询机构交流时,他们说:“我们有市场分析员呀”。他们是派了两个工程师去某学院学了两年市场学,而我认为这很不够。和工程咨询需要高级工程师一样,项目设计、市场分析等等同样需要高级专业人才,例如高级分析员、高级设计员一类(不是说我国目前已有这类职称,而是实际需要该层次的专业人员)。仅仅“到学院学了两年”,连本科生的水平都达不到,实在不易做好项目的各项市场性设计与分析。
计划经济的“可研”之所以特别重视项目的“产中”环节,而比较轻视项目的“产前”和“产后”环节,同样是由于“已知产品实现”的计划经济假定。计划经济的项目之所以需要“可研”,是因为政府(计划人)已知“产前”和“产后”环节,仅仅不知“产中”环节。例如政府计划某城建面粉厂,那么从“产前”看,政府知道该城附近是重要的小麦产区;就“产后”来说,政府知道该城人口众多,需要大量消费面粉。政府不知道的,仅仅是建设这家面粉厂的地址选择、设备配系、劳动安排等等“产中”事项,而“可研”就分析这件事。
无须说,市场经济显然与以上所说都不同。然而我国当前“可研”却没有脱出计划经济窠臼,怎么会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呢?
“可研”之所以没有竞争分析,同样是因计划经济的特征所决定。计划经济既然是“计划”经济,计划人自然不会自设竞争。换句话说,就是在合理的经济半径中,只有本项目,而没有同行业的竞争项目。这当然和市场经济不一样。然而当前我国的“可研”竟然没有“竞争”一项,仍然以计划经济“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为前提,怎么会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呢?
“可研”没有项目承担人分析,倒未必是计划经济的特征所决定,但却和计划经济的实际情况很相似。计划经济一旦确定某个项目后,那么不仅仅是投资,包括完整的管理规范体系、熟悉业务的干部队伍、经过技校、学徒等正规程序培养的职工队伍都将同时配备,一般没有“项目承担人是否合格”的问题。可是在当前我国大量的中小企业,他们的管理基础、干部与职工队伍的素质等等,多数说通常是不够的。然而当前我国“可研”却没有“项目承担人”一项,仍然以计划经济“项目承担人合格”为前提,怎么会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实际情况呢?
更为重要的是,计划经济所说的“项目承担人”,仅仅是指在生产领域的承担人。而市场经济中的“项目承担人”不仅仅指生产领域的指挥、技术、管理和操作者,更包括了经营领域的人员。而且一般地说,经营领域还应有“市场基础建设”和“产品销售”两类人员。可是当前我国大量的中小企业,对此恰恰相当薄弱。然而当前我国的“可研”却没有“项目承担人”一项,仍然以计划经济“项目承担人必然合格”为前提,怎么会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呢?
新疆某市想建一家高档熟肉制品厂。那里同志介绍:目标市场是“刘晓庆一类高端消费者”和北京的使馆区。当时我对他们说,你们的销售队伍,仅仅是本城招来的青年,从来没接触过“上流社会”。到北京销售,不必说实际的销售操作,他们能不能和高端影星搭上话、敢不敢进使馆区,都是问题。然而即使这样的项目,他们的“可研”依然说“可”。实际结局如何?这家全套引入国外先进设备的企业已经停产了。(正文6900个字)        2005年3月15日,乌鲁木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