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党话谋民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04:21
学习华西村听党话谋民利实现整村富裕
来源: 大理日报   2009-01-03     理论与实践
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今年11月15日,我有幸参加全军首届军分区政委培训班,到华西村实地进行了参观考察。一踏上美丽富饶的华西村,就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大型的工厂、现代化的农业观光园、欧式的农村别墅区,以及许多浓缩了古今中外名胜建筑的华西公园,所见所闻让人大开眼界,催人奋进,给人启迪!通过现场参观和听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的报告,我对华西村的发展经验进行了思考,感到有五方面值得学习借鉴。一、“听党的话,走自己的路”。华西村人讲:“华西村要说成功经验,主要是跟中央保持一致,根据华西的实际去办,走自己的路。”改革开放以来,华西人始终做到听党的话,吃透把握准上级的大政方针政策,摸清搞准自己的实际,形成符合自己实际和上级指示的发展思路。华西人始终坚持将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与因地制宜发展华西的创造性高度统一。华西村党支部书记吴仁宝讲:“华西村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应对挑战的根本法宝只有四个字:实事求是!”作为基层干部,吴仁宝同华西村人对实事求是的理解很朴素,叫做“吃透两头”、“两头一致”。吴仁宝的所谓“吃透两头”,指的是吃透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吃透本地工作实际。“两头一致”,则是一头与中央保持一致,一头与老百姓保持一致。值得强调的是,华西人理解的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并不是不落实上级的指示。吴仁宝强调:“从实际出发,一定也要听领导的话。我们认为,领导讲的话都是对的。没有哪一个领导,是要下面搞不好,他都要下面搞好。”因此,不管政治风云如何变幻、国家方针政策怎样调整,华西人都能启动自己的“响应机制”,一次次抓住发展机遇,实现超前发展、科学发展。二、“没有贫困户,都是富裕户”。吴仁宝讲:“华西没有贫困户,家家都是富裕户。”村民之间的差异没有贫富,只是富裕程度的不同而已。中心村村民家家都“住大房子,开小车子”,各种高档用品成为农家寻常之物,家家有人出国旅游过,老年农民可以领到每月千元以上的退休金。华西村村民的收入,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一个参加华西村的各种企业管理所得,叫做“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主要是工资加奖金;第二笔是村里的各种福利待遇,叫做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再一个是村里的资本分红,这一块的收入相当高。走进华西村,参观者一眼就能看到“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的醒目标语。富裕起来的华西村要“三不忘”:“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近年来华西村成功规划了两大“共同富裕”工程,把致富的火种撒向中西部地区。华西村先后出资近千万元帮助中西部20多个省市区培训县、镇、村干部1万多人,开辟了一条民间智力扶贫的新路子。2001年,吴仁宝创造性地提出建设“大华西”举措:将周围16个村庄纳入华西村共同发展、共同致富,数千户周边村民迁入新建的别墅和公寓,1500多人的小华西扩大为3万多人口的“大华西”。大华西实现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就业促勤劳,小康步步高”。三、“听群众的话,谋整村的福。”华西人讲:“怎么来发展?我们提出句话:村帮村户帮户,核心建好党支部,最终实现全国富。”党支部怎么来建设?华西人始终有一条最基本的标准,就是要任何时候都代表民声,体现民意,为民谋利。华西村的干部要做到听群众的话,谋整村的福。40年来,吴仁宝同华西村党支部“一班人”非常善于听取群众意见。有一名书记曾问吴仁宝:“吴书记:你们这里的老百姓怎么这么听话,我那里的老百姓怎么不听话?”吴仁宝对他说:“我是不怕群众不听话,就怕自己不听群众的话。我听了老百姓的话,老百姓也会听我的话”。吴仁宝认为,只要是这样一个班子,就会有凝聚力、教育调动群众的积极战斗力,就能驾驭各种复杂情况。同时,华西人提出,干部要体现民意,就要德才兼备,有权威。什么叫有权?廉洁才有权;什么叫有威?懂行才能有威。吴仁宝讲“:干部要有权威,一是廉洁,二是懂行”。同时,对于党支部的干部,华西人有四句话:三正、三平、三守、三不倒。“三正”即办事认真,处事公正,经营廉政;“三平”即政策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三守”即守法、守约、守信誉;“三不倒”即难不倒,夸不倒,吓不倒。四、“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是华西村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早在1982年,华西村便专门成立了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目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专门负责村民、职工的教育,做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当时,看到全社会越来越多人的只会向钱看,各种黄赌毒开始泛滥,作为华西村党委书记的吴仁宝提出:“绝不能让各种歪风邪气滋长”。于是挑选出5名素质较全面的党员来开发“精神文明业务”,收集村民的思想反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每个礼拜天,华西杜都要召开学习例会对村民进行教育。为了营造精神文明建设,华西村里有二十孝图,让村民关心父母;有华西村艺术团,每周通过演出宣传一次党的路线方针。华西村自己提出了“六爱”教育(爱党爱国爱集体,爱亲爱友爱自己),编写了《十富赞歌》、《十穷戒词》,以此来规范大家的思想行为。为了治赌,华西村想出了社会监督、举报重奖的妙招,凡举报华西村人赌博的,要经查实,便奖励1万元。对个别违过法的,甚至是被称为“黑帮”的人,村里不但没有抛弃他们,而是尽量帮助他们、教育他们、温暖他们五、“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担。”华西村的发展,离不开一位好的领头人——先后担任华西村党支部书记47年的吴仁宝老书记。村民认为“没有吴仁宝就没有今天的华西村”。“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担”是吴仁宝为民谋利、为民情怀的集中体现。吴仁宝几十年如一日追求着“人民利益的最大值,自己享受的最小值”。作为掌管几十亿家底的华西第一代“掌门人”,吴仁宝一直信守着30多年前立下的“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奖金”的“三不”诺言。华西村民住房已经更新到“第五代”欧式别墅,而吴仁宝和他老伴依然住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旧楼房里。吴仁宝始终对事业、对生活充满自信和乐观,见过吴仁宝的人,无不被“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状态所感染。他讲:“前年十月初六我就满80岁了,现在,我想干到85岁。”有人替吴仁宝算过:如果按照标准工作日计算,他为华西村奉献的时间已经超过了一百年。可82岁的吴杨秀武:在苏州党校学习培训的心得体会
[日期:2009-05-08]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在苏州党校学习培训的心得体会调处办主任  杨秀武 非常感谢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关怀,这次有机会到全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前沿——苏州市委党校学习培训,在短暂的学习培训期间听取了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专家、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基层领导干部的讲课,感受很深,苏州已经从典型的消费城市走向全国的经济大市,从传统轻工业走向现代制造业,从区域经济相对封闭走向全面开放经济,从城乡分界走向城乡一体化,从温饱不足走向小康生活。苏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之路,在很多方面对我们落后地区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很值得学习和借鉴,我个人感觉体会是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听党的话,走自己的路。就是在政治上、在大方向上要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上一定要走自己的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区位和人的观念素质,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走一条与别人不同的发展路子,不要千篇一律,照搬照抄,死板教条。二、宣传。按专讲就是吹,但要实事求是地吹,吹自己的区位优势,吹自己的资源优势,吹自己的特色品牌,吹自己的投资环境,吹自己的政策环境,吹自己的法制环境,吹自己的服务环境,吹自己的人文环境,要组建一支吹鼓手,在总结、挖掘、归纳、整合本地各方面优势的基础上,到全国各地去吹,到新闻媒体去吹,到各大网站上去吹,总之要吹出一个有利于、能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三、抓干部招商。千条万条抓干部观念更新是第一条,千关万关抓干部素质提高是第一关,千好万好抓干部懂招商引资是最好。要组建一支有事业心、有责任心,打得赢、靠得住、有本事,懂政治、懂法律、懂经济、懂业务、懂科学、懂外语的招商专业队伍,在全国各地交上一批商人朋友,在全国各地撒下一张天萝地网。完善好我们的服务手段,要明确老板怎么顺心就怎么办,老板怎么安心就怎么办,老板怎么开心就怎么办,老板怎么舒心就怎么办。要遵循能帮助我们吸引外资的是恩人,能投资我们的老板是亲人,能招商引资的干部是能人,影响投资环境的人是罪人。要使招商引资人员努力成为能揣摩别人心理活动及需求的心理大师、谈吐风趣优雅文明的幽默大师、懂得美化装扮自己家乡的美容大师、能文能武知识广博理论深厚经验丰富的交际大师、会普通话会外语的语言大师、能够千方百计百计千方将商人老板引来当地投资的功夫大师。四、抓民营经济。利用外资可以加快发展,利用民资可以加快致富。民营经济是扎根经济,是惠民经济,其所创造的财富全部留在当地,政府得税收,群众得利益,当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还可以到外地去赚别的钱。因此,要充分挖掘、整合民间资本,鼓励当地能人就地创办工业;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要走农业工业化的路子,把耕地变工厂,把农业变工业,要从土地走向市场,从种地养命到办工业致富,要既靠老外又靠老乡,既靠外地人又靠本地人,既靠政府支助又靠自力更生。努力使我们的工作让群众满意,让群众得实惠,强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总之,这次到苏州党校学习培训的收获,将使我终生受益,是今后工作的法定和试金石。仁宝依然是没有节假日的概念,依然是起早贪黑的样子。他总是乐呵呵地说:“干部没有终身制,但为人民服务要终身制。”吴仁宝就是以这样言行,教育着,感召着,培养着一代代的华西人。
        

文化苏州给我们的启示

副市长 赵联民

  按照市委的统一安排,我们一行70余人于2009年12月22日至28日到苏州农村干部学院学习考察,现就文化班的学习和体会从四个方面汇报.

  一、我们印象里的文化苏州
   
  文化苏州的魅力在苏州荣获全国最具活力城市的颁奖词中是这样描绘的:“一座东方水城让世界读了两千五百年,一个现代工业园用十年时间磨砺出超越传统的利剑,她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现代经济的版图,她用双面刺绣的绝活实现了东方与西方的对接”。这一段话让我们读到了一个活灵活现,洋溢魅力和希望的新苏州。关于苏州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在山东每年的年度经济会议上尤其是招商引资会议上经常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大家听到的关于苏州新加坡工业园的故事,故事中许多文化细节也值得我们高平借鉴。
   
  苏州的跨越式发展,新加坡工业园起到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90年代初,新加坡政府想在我国建设工业园,提出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花园城市,第二必须面向日韩。中央首先推荐的是威海。威海是全国第一个花园式城市,也是离日韩最近的东部城市。于是新加坡考察团就去了威海考察。第一天晚上,威海的同志盛情接待,把考察团的人全喝多了;第二天,考察团昏昏沉沉地参观了威海,没看到威海最漂亮的一面。然后在举行会谈的时候,当时威海的主要领导同志不会说普通话,新加坡带去的翻译听不懂胶东话,结果没谈出有价值的东西。尽管中央又推荐了青岛、烟台、无锡,但考察团对这些地方都不满意。在考察苏州时候,当时苏州市市长章新胜同志,毕业于苏州大学英语系,可以和李光耀用英语交流。虽然没有具体谈工作,但苏州精心安排考察团看了三样东西:苏州园林、苏绣研究所和苏州盆景。在看园林的时候,向考察团介绍说不要看园林小,但包罗万象、气象万千;在看苏绣的时候,介绍说苏绣只有头发丝的1/48,而且苏绣绣出的猫眼从任何角度看都是注视着你的;在看盆景的时候,介绍说苏州盆景精益求精、小中见大。这三句话,深深打动了考察团、打动了李光耀。这三样东西推销了三个卖点:园林展现了苏州优雅的环境,苏锈展现了苏州精细的劳动力,盆景展现了苏州精致的文化。这三个细节充分展示了苏州的核心竞争力。虽然当时苏州城市建设很落后,但新加坡政府还是决定把工业园建在苏州。没有想到十年以后,到北海访问的新加坡资政李光耀说:“如果早知道有北海这样好的条件,新加坡工业园就不一定在苏州了。”
   
  二、苏州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方面的发展经验
   
  概括起来为五大核心经验:三轮驱动,三大法宝,一个支撑,一大特色,一大战略。
   
  三轮驱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协同发展,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文化苏州”。
   
  苏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文化体制改革协同驱动, 以建设高品位的文化强市为目标,以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公民文明素质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立健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载体,以整合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体制为动力,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打造知名品牌,形成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崭新格局。文化事业方面,2008年底,全市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达70.58万平方米,基本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光裕书场、苏州博物馆、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等一些标志性文化设施得到优先发展和建设。文化产业方面,苏州全市文化产业企业法人单位1.37万家,其中印刷复制单位3150余家;新闻出版发行单位40余家;网吧1250余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1000余家,文化娱乐单位1000余家;动漫游戏单位45家;广播电视制作单位33家;文化演艺、文物经营单位250余家;传统文化工艺服务单位5450余家。从业人数26.86万人,营业收入400多亿元,上缴国家税收22.35亿元。文化产业主要特征是:一是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形成了国家级“苏绣文化产业群”、“苏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胥口书画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和省级“沙家浜江南水乡影视产业园”这四个文化产业基地。二是通过重大文化节庆活动,展示了文化艺术、产业运作的完美结合。三是通过积极推动艺术在传统、传承、传播中与产业结合,繁荣了演出市场。2008年苏州表演团体共演出10177场次,观众达到167.3万人次,营业额超过了5000万元。四是以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动漫业为突破口,做优做强苏州文化产业。2008年苏州动漫游戏产业产值近10亿元人民币。五是依托苏州丰富的文化资源,将文化休闲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文化产业依托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物古迹、山水生态、水乡风情和文博等旅游资源的优势,文化休闲、旅游业迅速发展。六是多种形式结合,推动苏州电影市场蓬勃发展。由市政府支持的数字电影四进工程为城乡居民解决了看电影难、看电影贵的问题。苏州城区电影院设施不断改善,新建了一批如苏州科技文化中心、金逸国际电影城等高档电影院,为苏州市民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消费和休憩场所。2008年苏州市区电影票房总收入突破了2500余万元。文化体制改革方面: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工作从“养人头”向“养项目”,政府对文化的投入从直接投入向政府购买公共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政府文化管理部门从“办文化”向“管文化”、“服务文化”转变。
   
  三大法宝: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苏州人创造了全新的“苏州精神”。
   
  苏州在改革开放后,从“苏南模式”到“苏州精神”深刻变革中孕育了苏州发展的”三大法宝”。“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的昆山之路。“亲商,安商,富商”的园区经验。在小康社会建设中,苏州人赋予了”三大法宝”新的解释和内涵:张家港精神突出一个”博”字;昆山之路重点是一个”闯”字;园区经验注重一个”合”字。而这三个字共同蕴涵的时代特征就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一个支撑:制定了和完善了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政策。
   
  苏州市于2007年出台了《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意见中主要体现在:
   
  1、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
    
  意见中规定各种营业性歌厅、舞厅、卡拉OK歌舞厅、音乐茶座和高尔夫球、台球、保龄球、网吧等娱乐场所,按营业收入的3%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报纸、刊物等广告媒介单位以及户外广告经营单位,按经营收入的3%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文化事业建设费由地税部门在征收娱乐业、广告业的营业税时一并征收,列入年度征收计划。
   
  2、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
   
  市财政每年在预算中安排2300万元用于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重点支持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文化精品创作生产、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群众文化建设、市博物馆文物征集、市图书馆图书购置、重大文化活动开展、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文化市场管理、宣传文化优秀人才奖励等方面。同时市财政每年在预算中安排300万元,设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资金,用于苏州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市财政分期安排建设资金,用于建设苏州美术馆新馆、苏州文化馆新馆、中国昆曲博物馆等重点文化设施;其他新增市级重点文化建设项目,按规定立项报批后由市财政给予支持。
   
  3、把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纳入各级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财政支出预算,苏州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提高用于镇和村的比例。规定各市、区文化领域新增加的财政投入应主要用于农村,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开展的资金需求。
   
  一大特色:以全国文明卫生城市创建为主线,形成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新经验新模式。
   
  张家港市始终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在每年的工作中优先安排,并延伸到农村和社区;始终把提升市民文化素养和历练城市精神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兼顾,形成了独特的基层文化建设经验:年年新:每年举办长江文化节,与文化部合办,长江沿岸的几个省都来张家港汇演,形式和内容年年创新。月月影:每个农村社区每个月有一场电影,一场财政补贴100元,同时放映公益广告和商业广告。周周唱:每周每个农村社区广场有一场演出。天天说:25家书场,每个乡镇3-6家,一场书场短的半个月长的一个月,80%是免费的。镇镇办:每个镇每年投资50-100万举办1-2场大型文艺活动。村村演:每年市里安排每个村一场演出,每场演出补贴7000元。同时创新了有活力的奖惩机制,张家港市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一体化发展中,尤其在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中,一直采取千分钢性指标考核制,与乡镇、机关单位的全员奖金挂钩,一分50元,按考核得分计算年终奖金,乡镇书记按2系数,乡镇长1.8等依次类推,建立全员目标责任考核奖惩机制。

  一大战略:制定了科学、可操作性强的文化等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常熟市率先制定了详细的县市级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制定了未来五年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值力争超过100亿元,带动8万人就业的目标,规划了具有常熟特色的六大文化产业集群:一是演艺娱乐业;二是文化旅游业;三是传媒出版业;四是创意设计业;五是节庆会展业;六是数字动漫业。
   
  苏州市也制定了十大文化产业规划:创意设计业,动漫数字业,印刷复制业,新闻传媒业,出版发行业,文化旅游业,演艺娱乐业,会展广告业,工艺美术业,工业设计业。
   
  三、我们的差距和存在的问题
   
  从我市来讲,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取得的效果逐步显现。一是市委谢书记非常重视高平文化事业的发展,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全市上下初步形成了大抓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浓厚氛围。二是确定了重点,把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作为我们打造“文化高平”的突破口,形成高平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大亮点,去年晋城市农村文化建设现场会在高平召开,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赞许和肯定。三是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高平体育中心,职工活动中心,“三馆三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四是节庆文化的成功举办,提升了高平的知名度,我们成功举办了全国钓鱼锦标赛,炎帝文化节,山西省象棋锦标赛等活动;五是文化产业开始健康起步,我们的演艺演出,婚庆庆典,影视传媒,广告制作,民俗工艺品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六是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制定和出台了高平市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意见。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要有清醒的认识:一是文化发展投资渠道单一,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不足,我们能够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还不相称,与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相适应。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尤其受城市发展滞后的影响,高平市目前拥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文化服务项目与高平的经济发展成果不匹配,民众在迫切需要改善和提供更多更好住房的同时,也迫切需要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和项目。二是文化产业发展缓慢,文化产业的产值容量小,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少,规模小,就业容量小,我们除了演艺演出,婚庆庆典和广告宣传相对活跃外,其他文化产业发展迟缓,没有形成有竞争优势的支柱文化产业项目。三是文化体制改革还面临机制不活的压力,我们还应该从“养人头”到“养项目”上通过政府、企业、市场等对文艺文化产品的购买,激活高平的文化团体和单位,多出精品和多出文艺人才。四是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有待加强和完善,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用政策激活民间资本,使企业资本向文化产业项目转移。五是干部队伍的观念需要更新,要培养一批懂管理善经营的管理干部队伍.
   
  四、我们今后的工作思路和打算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实现高平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经济发展是根,文化发展是魂。一个城市的内涵、品味、以及生产力发展,归根到底要落实到文化的创造上。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经济文化一体化已成为发展的主旋律,文化因素正逐步取代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成为决定经济发展后劲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实现“六市目标”,建设新高平,离不开文化的发展和振兴。特别是应该看到,高平作为炎帝故里,历史悠久,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有着独特的优势。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打造文化名市,使我市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同步,并最终能够走在经济发展的前面,引领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工作思路是:凝聚一个灵魂,三个兼顾,四个有。
   
  凝聚一个灵魂:提炼能够凝聚高平48万人民的高平精神。
   
  提炼高平文化底蕴中赋含的高平精神的核心作用,就在于凝聚48万高平人民的共同意志,在全市形成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导向,使全体市民尤其是干部队伍协力同心、蓬勃向上,形成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
   
  文化的深厚在历史,文化的魅力在特色,文化的活力植根于实践中的创新,高平悠久的文化和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三大法宝”。“炎帝文化”赋予了高平人“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突出一个“敢”字。“长平之战”赋予高平人众志成诚、敢于拼搏、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突出一个“拼”字。高平人爱家恋家、热情好客、兼容并蓄,突出一个“和”字。
   
  改革开放又赋予高平人四种精神:永不服输的追赶精神、永不妥协的较真精神、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永不懈怠的拼搏精神。
   
  我们通过提炼高平精神,与我们的高平市歌(高平是我家)相得益彰,共同铸造高平可持续发展的精神灵魂。
   
  三个兼顾: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旅游统筹兼顾,协同发展。文化事业,追求的是社会效益最大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文化产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文化旅游我们追求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优化。坚持城市创建创优和提升公民素质结合起来,考核考评机制创新和干部绩效结合起来。以每年的城市创建创优为主线,统筹高平经济社会文化和谐发展,借鉴张家港经验,制定适合高平的可量化的1000分制考核办法,与干部的年终绩效和干部晋升结合起来。坚持城乡一体化协同发展,合理分配和布局文化资源,让人民共享文化事业发展成果。
   
  四个有:有规划:制订适宜高平市情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纲要和发展规划。以“三争”为目标(全国争影响、全省争名次、全市争第一),坚持“六个”创新(创新思想、创新观念、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措施、创新做法),构建“六大”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旅游开发体系、精品艺术生产体系、文化市场管理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文化人才培养体系)。有政策:建议制定和出台《高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通过政策杠杆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特色:打造一个创优山西,影响全国的新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新亮点。提高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标准,制定农村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考核办法和补贴标准,按乡镇级和市级分别按半年或一年举办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节目汇演和大奖赛,争取年底把评选出来的优秀节目到省城汇报演出。有机制:制定可量化可操作的考核考评机制,并与干部的绩效和晋升挂钩,保障目标的实现。
   
  2010年的脚步已经走进高平,走进我们生命中又一个里程,让我们的思想插上飞翔的翅膀,让高平的事业飞的更高,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同心同德,为实现“六市”目标而努力。祝愿美丽的高平未来更美好,更富有!

 

“双带”:“官商”新模式

(2007-07-06 19:43:00)转载 标签:

杂谈

 

 

太仓市人大副主任王文其为学员授课

 

新苏南胎动:璜泾调查 

  文/新 望 

 

 

  引题

  这是一份田野调查,或是一份基层制度变迁的案例剖析

  从这里可以看到

  中央政策的末端是怎样扣上最后一环的

  一个蛹是怎样破茧而成蝴蝶并用它的翅膀掀起一场风暴的

  以发达的苏南为背景

  我们更可以感知改革的复杂性和改革方向的重要性

  从这里透露出的一些微妙信息

  要不要关注?谁去关注?

  苏南的“明星镇”、“明星村”历来都是政府树立、政府命名,但这一次,太仓市璜泾镇引起人们的关注,“璜泾镇经验”在苏南大地的悄然传开,却并非来自上面的号召。

   “中国加弹第一镇”

   璜泾镇是个千年古镇,江南丝竹之乡。但经济上,在太仓市的12个镇里,原来也只算是中等水平。

  近三年的时间里,璜泾镇突然富了起来。目前全镇包括参股在内,已有60%的农民成了老板,个私企业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家。其中大部分从事涤纶长丝加弹业,全镇年人均收入近万元;去年,璜泾的加弹业年加工涤纶弹丝近30万吨,销售额达27亿元,约占全国商品涤纶弹丝产量近16%;全镇加弹业资本3年增长10倍,民营资本达10亿元,拥有各种规格加弹机900多台,其中高速纺丝机350台;全镇私家轿车拥有量占太仓全市的1/4,工业用电量占全市1/5;镇里每天有二三台大小设备到货,平均每4天安装一个变压器,新购设备来自德、法、英、日等10个国家和地区。

  中新社2001年的一篇报道中说:

  “去年夏天,平均每个私营加弹厂每天的销售收入在六七万元间,各厂门前要货的卡车排成了队。农民去银行前,不数票子,只用尺量一下厚度,放心交给银行清点。从银行领回的钱也不数,只是点一下捆头。一个中等规模的加弹厂每天的纯收入进帐在一万元,转眼间就成了百万富翁。

  ……

  近日,国际著名的纺织设备制造企业日本村田株式会社,获悉璜泾加弹业的情况后,特意派人到璜泾举办技术说明会和短期培训班,向这里的农民企业家们推销介绍他们的产品。每台价格46万美元的村田33H1200型加弹机,农民企业家们一下子就订了7台。法国ICBT公司则是璜泾老板们的老客户了,这家全球四大纺织设备制造商之一的公司,从10年前第一台机器进入璜泾后,他们的高速络筒机、无结络筒机、高速纺涤纶加弹机等已有30多台成为璜泾农民发展个私经济的好“帮手”。近期,太仓市璜泾镇上的几家私营加弹企业又一下子引进了6台法国ICBT公司的高速纺机。”

  一时,璜泾镇被传媒誉为“中国加弹第一镇”,中国纺织网上的一篇文章甚至将去年的涤纶长丝市场称为“太仓加弹丝年”。

  所谓“加弹”,就是在硬化纤原料(POY)上进行加工,使之具有弹性(DDY),能进行纺织。一台加弹机,盖一间房子,配两三个熟练工,通上电,就可一年到头昼夜不间断的运转。左边进去是硬而发脆的涤纶丝,经过中间的热化处理和高速振动,右边出来就是有弹性的涤纶丝。有利则生产,则卖,无利便关门停产。就这么简单。

  去过华西村的人都知道,华西旁边有个三房巷村,三房巷之富,赛过华西。三房巷起家也是靠涤纶弹力丝加工。这实际上是苏南产业结构的一个传统和特点,所谓“两头在外”的“橄榄型结构”。虽是单纯的加工业,蚂蚱腿里榨油,却能做出一个大产业。而苏南的纺织、金属制管、压延、构件等加工业,都是依赖于苏南人所特有的熟练技术、精细管理和自我积累。苏南和浙东有很多特色经济乡镇,如“丝绸之乡”、“服装之乡”、“羊毛衫之乡”、“小五金之乡”、“教具之乡”、“冥币之乡”等,这些特色镇在信息(主要表现为企业家之间的私人信息)、技术(多时表现为熟练工之间的隐性知识)、质量、价格、管理以及劳动力供给上形成一个局部性的充分竞争市场,相互学习,不断创新,快速淘汰,快速发展。尤其在形成一定规模后,加工各环节与前期供料、后期销售形成专业化分工的协作体系,产业链会不断分解、拉长。如果当地政府或开发商再及时推进高标准的“五通一平”工业小区建设,就会出现井喷式的发展,出现蔚为壮观的“块状经济”。这种由块状私营经济所构成的区域产业集群在苏南、浙东、珠江口两岸已是司空见惯。 

  王文其和他的“双带”政策

   苏南的私营经济是近两年才发展起来的。新主政江苏的回良玉书记到任后,有两个大动作,一是召开“全省城市工作会议”,二是召开“全省个私经济会议”,两次大会对旧苏南模式的“小城镇偏好”和“公有制偏好”做出了事实上的调整。对个私经济的发展,江苏省委一连提出了六个放:放心、放胆、放手、放开、放宽、放活。

  璜泾镇在六个放的基础上,又加了两个放:彻底放、放彻底。为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璜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包括“关于鼓励党政干部从事私营经济的意见”、“关于党员干部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意见”。后一个文件精神简称“双带”。“双带”政策很快引来了有关机构的质疑。先是人事局提出,与公务员队伍管理的有关规定冲突,后来是司法局、纪委提出,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相冲突。闹到市委书记那里,说是“干一段时间,再看”。

  “双带”已经搞了三年了。今年4月初,我在璜泾见到了“双带”活动的始作俑者——璜泾镇党委书记王文其,我们一行几人与他做了一个上午的交谈。我问王文其:“双带”的实质就是党员干部带头致富。我总觉得这种提法有些别扭,你怎么会想起搞一个“双带”?

  大概是接受过无数次这样的质问,王文其的回答颇有条理。他先从“为什么要发展私营经济”讲起:

  原来的集体企业80%不行了。集体企业为什么不行?原因就是动力不足。这些年,我每年去一趟温州,我眼睁睁看着他们越搞越好,我们则是一年不如一年。我们这些基层的人,打几年前开始,就对苏南模式放弃了。1996年我提出,把璜泾镇建成太仓的温州,想把温州模式搬到太仓来。因为我们发展外资没有昆山的优势,只好错位竞争,抓民资。而且,民资是“老板型经济”,外资是“打工型经济”,民企可以做大,外企到了一定程度就不发展。我们每年的第一个全镇大会就是民营经济大会。1996年底,我第一个搞改革,把集体企业卖掉了,连镇卫生院也转制了。

  为什么党员干部要带头搞私营经济?我们不像浙江,大面积发展私营经济来不及了,只好走这个捷径。而且,党员干部带头致富也有充足的理由。

  1,邓小平让少数人先富起来,少数人是谁?当然是我们党员干部。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你自己不先富起来,你怎么号召别人致富,凭什么带领别人致富?

  2,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但共产党已经执政50年了,还是无产阶级,这怎么能说得过去,必须从无产阶级变为有产阶级。共产党人只有先解放自己,才能解放老百姓,怎么解放,就是把自己从贫困线上解放出来;

  3,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怎么落实?第一,办了企业,多纳税,就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二,有工厂、有设备、有技术就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第三,企业文化、工厂文化在农村算是先进文化,办起了工厂,自然就代表先进文化;

  4,干部办了企业,群众心里就有了定心丸,而且也能密切联系群众。八小时以内是公仆,八小时以外是老板,增加了与群众打交道的机会;

  5,干部办了企业才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党的中心工作是抓经济。抓经济,不办企业怎么能行?当然,不像从前,办企业、上项目凭感觉,垮了,银行倒霉,集体倒霉,现在,垮了,自己破产。

  我在镇党委书记的任上已经干了11年,根据我的观察和思考,党员干部带头致富,是大势所趋。市场经济主要看钱,现在村里镇里有钱的老板很多,如果有钱人既不是党员,也不是干部,那么,党员干部的威信从何而来。我这个书记,领导一帮有钱人也好办事,领导一帮穷光蛋,什么事都干不成。

  我来璜泾,带着满腹的狐疑。听王文其这么一说,把我给愣住了。

  10多年前,江苏省曾有明确规定,党员干部不许从事个私经济,作为党员,更不允许雇工;5年以前,张家港市的妙桥镇个私经济有蔓延之势,当地政府紧急行动,先从干部家庭和教师的家庭抓起,“工作队”甚至上门收缴机器;3年前,华西村的“老庄主”吴仁宝向江总书记汇报,华西是“一村两制”,但不搞“一家两制”,也就是说,吃了公家的饭,自己就不能另开小灶。

  转眼间,而今的璜泾镇又出了个“双带”政策。这变化真让人有些措手不及。“党员干部带头致富”,这个明确而又响亮的口号,硬生生与我们不期而遇,狭路相逢。

  典型引路

  据我从侧面了解,王文其书记也有自己的企业,或者至少有自己控股的企业。王文其也支持副书记、副镇长在私下里办企业,他说,他们办企业,我还要发奖金给他们,就是买个带头作用。他们如果干脆下海办企业,出去我欢迎,致富后,再回来,我也欢迎。镇里的妇联主任有自己的企业,解决了几十个农村妇女的就业。作为市(县)政府职能派出机构的“七站八所”的负责人基本都办企业,银行主任、税务所长、土管所长、城建所长、供电站长都在办企业。原先“七站八所”当中有三个所长,没有办起自己的企业,下了台,有六个村的村支书两年内没有办起自己的企业,被撤换。国税局璜泾分局的一位副局长,镇里一家大型企业的老板给他一个项目,他主动辞职,现在搞得很红火,发了。

  镇党委为进一步推动“双带”活动,2000年初又出台了《关于在全镇党员干部中开展“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竞赛活动的意见》,“双带”在璜泾全面推开。璜泾镇的一份文件上说:“现在全镇70%的党员干部带头、带领群众办企业,并评选双带示范户、榜样区、领先村,全镇形成了不会致富和不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干部不是好干部的共识。”

  在调查中了解到,对“双带”的落实,实践上有两种途径。一是现有的党员干部创业致富,二是把已经创业致富的人拉入到党员干部队伍中来。前者如,新联村党支部副书记、宝联化纤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大宝,资产近2000万,有宝马等高级轿车两部,他还在村里组织了一个“富翁论坛”,入会费至少1万,已有100多万会费。雅华化纤公司的董事长朱月明也属于前者,他原来在市经贸公司下属的该镇一家企业当厂长,现在开了自己的工厂,总资产超过2000万。广新村的支部书记吴平元则属于先发财后当干部的典型,他拥有一间位于镇里中心地段的“黑森林大酒店”,两台高速加弹机,一个颇具规模的五金厂。

  4月3日上午,我走进了雅华公司董事长朱月明家的客厅兼办公室。他向我讲述了他的创业过程:

  从1984年开始,我先后在镇办的活性碳厂、化工制药厂、包装厂、制塑厂工作,当科长、厂长,大部分时间是管经营的副厂长。1993年我打报告留职停薪,自己干。当时政策不好,压力大。搞加弹,我晚了,别人星星点点已搞了10年,但这些人设备档次低,农民意识,小打小闹,家庭作坊,一年赚个几万就满足。93年我从鹿苑镇买了一台96锭小加弹机,搞了将近一年,赚了十几万。又到东台县买了120锭加弹机,二手货,改装一下。我资金没有别人粗,但与广东人合作开发了一个新产品,“真白低弹丝”,成功了,主要是加了漂白程序,每吨从原来的一万卖到四万,做了两年,赚了80万。

  我那时与银行关系好,又有基础,97年3月贷款100万,到浙江平河化纤厂买了英国产的SDS700高速加弹机,这是我们镇的第一家高速纺,这就是规模经营了,产量从每月10吨提到100吨,成本下来了,效益大幅度增加,质量可与国营大厂竞争。98年我又搞了二手的SDS800机子,80万,99年,镇里的化工厂以零资产转让给了我,条件是承担债务,结清工资。这件事主要还是镇领导的大力支持。这里有25亩地和一些现成的厂房,我自己用不完,有一半多厂房租给了别人。到2000年底,我把原来两台SDS800机子都淘汰了,买了现在在新厂子运转的FK900和FK1000,国内领先,年销售额6000万。

  我感觉,加弹市场还是有风险,已经供大于求,因此我考虑多元化投资。我在昆山市区买了一个转制的酒店,投资500万。今年还准备投资1000万左右,搞一个电子产品。

  我在搞SDS700加弹机时,也顺便帮别人搞了10多台机器,附近有20家左右厂子是我带起来的,如提供信息,或者,设备买回后,由我担保,款子逐步结清。

  镇里的一位干部后来告诉我,乡镇集体企业虽然最终没有几个能搞得好,但为后来私营经济的发展积累了物质和人员基础。朱月明在镇里搞过许多厂,也是搞一个垮一个。他现在之所以能搞大,除了经营才干外,他原先做干部时与银行及政府领导建立的优势关系恐怕是极重要的原因。

  “双带”冲击波

  那么,那些有职有权的干部办企业,会不会以权谋私?会不会影响本职工作?会不会造成不公平竞争?老百姓会不会有意见?下一步“双带”活动会不会推广到县一级?我向在璜泾镇碰到的所有人提出这些问题。

  王文其书记承认,“双带”可能导致不公平竞争,存在一些负面作用。“关系”也是生产力,干部手里的“关系”多,甚至在用车、通讯、招待费用上能占一些公家的便宜。但如果他们能够把企业办起来,经济发展上去了,“得”大于“失”,算大帐,划得来。发展永远是第一位的。而且,他们这些人一旦发展起来后,又可以为本职工作提供很大方便,起码不用为招待费发愁,减轻了政府的负担,自己也体面。还能为大家办成更多的事,修桥铺路,支持教育、养老、扶贫,他们更有主动性。至于老百姓,只要能就业,有钱花,意见就少了。从前,老百姓看到干部吃饭,很反感,现在,干部们吃饭自己掏腰包,群众就没意见。

  还有人告诉我,领导干部之所以办实业,也主要是为了子女们。让他们的子女去搞实体,总比把这些人的子女安排在干部队伍中要好。因为对有权人来说,安排子女们去从政当官也很方便。

  当然,话虽这么说,实施过程中,还是发现了好多问题。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双带”的副作用,璜泾镇党委于2000年底又下发了《关于党政干部在“双带”活动中的廉政规定》。主要内容是4条:1,不准抽借本单位集体资金;2,不得担任法人代表;3,不得以任何理由将集体财产占为己有;4,严格遵守上下班制度。同年,太仓市委大体肯定了璜泾镇的“双带”政策和“双带”竞赛活动,发文在全市党员中进行推广。但市里的文件将“双带”内容重新表述为:带头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兴办个私企业、第三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并以此带动群众共同致富。

  基层干部们似乎更喜欢原汁原味的“双带”。其逻辑是:现在既然鼓励发展私营经济,政府总不能无所事事。“双带”使基层干部们发现了一个政治和经济两全其美的办法,找到了一个新的“抓手”和“切入点”。张家港市的南沙镇原来是一个经济上较强的镇,号称“南老大”,但后来搞了一些虚冒的“政绩秀”,集体经济垮了,个别领导又趁改制之机大捞特捞。现在这个镇的经济状况很不好。2002年,镇里的新任领导听说了璜泾的“双带”,几次带领班子成员去学习考察,欲以“双带”政策来启动本镇私营经济的发展。

  种种迹象表明,民营化改制后,江苏私营经济大发展的高潮业已来临。尽管还缺少像浙江、广东等地那样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私营大企业、大集团,但私营经济必将成为未来苏南经济的主体力量。

  种种迹象还表明,璜泾的“双带”经验将会很快在苏南基层悄然推广开来,璜泾镇党委书记王文其已被频繁地请到苏南各级党校和乡镇传经送宝。但是,也还可以肯定,苏南新一轮私营经济的发展仍将是政府推动型,基层干部独角戏。

  在苏南腹地的最深处,正在萌动着一个难以言说的新模式。(来源:中评网 > 学者社区 > 个人主页)

  说明:本文又名《“双带”:“官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