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尼康器材派菜鸟眼中的器材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23:15
一个尼康器材派菜鸟眼中的器材观


本人自封为器材派菜鸟,第一次发一篇器材点评的帖子,勇气实在可嘉,大侠砸砖时请留情
先说说自己的器材吧,目前本人手中的机身是D700和D300,镜头包括24-120VR、35 2、50 1.4、85 1.4和105 2DC,将D80、T11 16、T28 75、T70 200等一干器材赠于老爸。经过几年的折腾,终于在上周决定将手中的器材固定下来,今后潜心摄影。本人心目中的观点也从牛镜+狗机的配置变成了牛机+老镜的配置。以下谈谈本人的摄影观点

第一篇 全幅和非全幅
DX和FX是135系统进入数码时代之后派生出的话题,这个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大致在胶片和数码更替的那一个时段,由于传感器制作的困难,以及机身体积的控制,以NIKON和CANNON为首的135SRL制造商推出了一种小像场的数码135系统,称为APS格式,或者DX格式。
原理如附图:
相对于以往的胶片135系统,DX系统的画幅较小,但依然能使用胶片时代的同卡口135系统镜头。后来,CANNON、NIKON,乃至抱着美能达借尸还魂的SONY都推出了和胶片等画幅的传感器,数码时代的全幅系统彻底降临,于是网络上就自然而然的揎起了DX和FX之争。FX支持者们有价格的心理优越感,大体上D3和D700的拥有者自认为比较专业;而DX由于亲民的价位,有大量的拥趸,他们则认为D300、D80的性能并不亚于FX,如果摄影者控制得好,一样出牛片。
本人不才,特总结DX和FX的优点如下。
先说说优越感较强的FX格式优点:
1、与胶片画幅相同,与传统镜头的匹配更为合理
实际上这一点是FX最大的优点。在没有数码摄影之前,摄影师只能通过镜头的选择去拍摄合理的图片,那时各大厂商也将设计的心思都放在镜头的制作上。大体来说,NIKON的镜头在设计时都是考虑了主要拍摄的对象的,比如28 1.4是拍小广角风景,两个CRC系统和油润的色彩能更好的表现风景的美感;105 2DC的设计重心是拍半身人像,DC环的焦散控制能将需要表现的主题从复杂的环境中分离出来,而中心和边缘差不多相差一倍的分辨率也更能凸现中心主题。这些镜头用在FX上,也能做到物尽其用,而DX格式1.5倍的焦距乘数改变了这个关系,28的广角变成42的标头,CRC系统失去了大部分功能,而且一定的广角视差也降低了镜头的使用性能;50的标头成了75的半身人像头,透视设计的问题使这种廉价人像头总带给摄影师们一张张大鼻子人像。
2、广角拍摄占据优势
这点不用多解释,1.5倍的乘数,大家都知道怎么算。
3、在相同的焦距、相同的光圈、相同的构图时,景深更浅
DX格式相当于FX的中心部分截图,实际上用相同的焦距、相同的光圈拍摄离镜头距离相同的物体时,两者的焦外虚化程度相同。但是如果需要获得相同的构图,使用DX者必须离拍摄对象更远,因此DX者损失了更浅的景深
再说说DX格式的优点
1、DX格式也能使用专门的DX镜头,获得广角的效果和DX相匹配的透视
比如TOKINA11-16 2.8DX、NIKON 12-24 4、SIGMA 10-20 4-5.6这些镜头是专为DX设计的广角镜头,由于使用全部镜片面积为CCD中心部分成像,这些DX镜头能做到比FX更广的焦距,在NIKON 14-24 2.8推出以前,FX能拍摄的最广的范围甚至还不如DX。另外NIKON 17-55 2.8等镜头为DX打造,其透视效果也适合DX的拍摄。
2、在相同的镜头上DX格式能获取比FX更好的边缘画质
在和FX使用相同的镜头的时候,DX格式相机只用该镜头的中心部分参与成像。众所周知,镜头边缘画质下降,以及边缘暗角是普片存在的问题,但如果在DX机身上使用全幅镜头,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也许有的人说,把全幅照片的边缘部分裁剪掉,一样可以获得画质均匀的照片。但是FX照片裁剪后留下的像素已经少了很多,而DX给你的却是一张像素密度更高的照片。
3、DX格式在长焦和微距上具有优势
这一点很容易理解,1.5倍的焦距乘数,大家都容易计算,也许很多老鸟不不屑一顾,但是拍鸟的和拍虫的朋友们应该深知其中的好处。看了很多国家地理老鸟的作品,发现微距上用DX的家伙还不少,纠其原因,1.5倍的焦距乘数带来的焦前工作距离增加的好处、同工作距离下更大放大倍率的好处(能使牛微突破1:1放大比)、以及同构图时更深的景深就是FX被他们喀嚓掉的“罪魁祸首”。
在各举优势之后,有几个错误命题一直是DX和FX之间说不清楚的,本鸟也用自己不那么深厚的光学知识说明一二:
1、DX格式使用135镜头时,实际焦距为镜头标识焦距乘1.5
这是个错误命题,对于刚玩摄影的朋友来说,在构图方面确实是是如此,比如NIKON 60MICRO用在D300上和TAMRON 90MACRO用在D700上看到的视角确实差不多。但是注意,是等效焦距为镜头焦距乘1.5,而非你取景器内看到的东西完全相同。DX格式实际上是一个FX的截屏,最基本的,在构图参照对象相同的情况下,FX获得的背景范围会更加广泛一些。如果摄影师更为专业一些的话,在构图时会发现D300+60和D700+90给你带来的透视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2、FX的背景虚化效果更好一些
这也是个错误命题,正确的说法应该是FX和DX的背景虚化能力大致相同,但在相同焦距、相同光圈、相同前景构图的情况下,FX由于对焦距离近,能获得更浅的景深。
3、全幅相机更有必要配牛头
这是大多数摄影者的潜在想法。实际上,对于DX相机,在用相同镜头时获取相同像素的照片用到的镜头的成像面积小一些,要求镜头的单位面积分辨率更高。
在本篇结束之时,最后说一句,其实DX已经发展成系统,和FX成为画幅上的两大门派,只是因为可通用镜头,才引起了这么多口水。其实DX有很多优势,包括它的便携性能,可惜由于虚荣心的存在,DX总像穿小鞋的媳妇。其实除了DX和FX之争,并没有人讨论135系统和中大画幅的素质差距,也没有人怪罪小DC的成像效果。至于为什么,就问你那颗虚荣的心。

第二篇 NIKON DSRL的选择
上一篇谈到了DX和FX的基本原理,这一篇就来讲讲NIKON DSRL的选择。作为一个新鸟,选择DSRL之前,先要了解一下NIKON DSRL的概况。
进入数码单反时代,NIKON先后推出过D1系列、D100、D2系列、D70/S、D50、D200、D40/X、D80、D60、D3、D300、D700、D90等十三组逾二十种机型,NIKON对旗下相机型号的定位大致是一位数的是顶级相机,三位数的为专业/准专业相机,两位数的为入门相机,H/X/S等后缀是升级版或修改版。但是NIKON也有些定位比较特别的,比如除了缺少手柄外完全达到NIKON顶级相机素质的D300和D700,以及性能部分超越D200的D80,这些都是与CANNON和SONY竞争的时代产物:
D300是NIKON和D3一起推出的相机,其内部处理系统和画质、感光度与D3相差无几,NIKON从D3开始定位于全幅相机,为了树立D3在NIKON系统内的定位,NIKON有意将D3和D300拉开档次,实际上D300如果加上手柄,完全可以胜任做D2系列的换代机,D300的综合性能也要比C家的40D略好一些,除了画幅,D300基本超越5D。
D700是NIKON应对SONY A900和CANNON 5D II的产物,由于当时C、S已经有了FX新机上市的计划,NIKON在推D700的时候将自家顶级技术毫无保留地用在D700上了,除了手柄,D700和D3性能相差无几,高ISO上甚至略胜一筹。
D80的出现是NIKON为了和D40、D60这类入门机拉开档次。D40、D60是NIKON为了竞争超低端市场推出的无机身马达、三点对焦版本相机。D80在性能上不逊色于D200,唯一的缺点是不支持AIS镜头。
以上说的三款机器是NIKON的超性价比产物,但是持币待机者往往发现不了这其中的奥妙,只能通过性能和价位来区分NIKON相机的基本档次。
撇开D1系列、D100、D2系列和D70/S这些老枪不谈,下面本鸟来谈谈决定NIKON相机层次区分的基本因素:
因素一:像素
大体当像素发展到600万像素以后的时代,像素已经不再是决定DSRL性能的核心参数了,但是仍然是一个参考参数。像素对大多数玩家来说并无所谓,有600万就够,但是对于初学者的诱惑和大幅广告设想师的实际需求来说,像素还是有那么一些用处的。鄙人把像素作为区分NIKON相机档次的第一个参考因素。
目前NIKON主流相机的像素分为三个级别,600万级、1000万级和1200万级
600万级是面临退市的:D50和D40;
1000万级覆盖入门相机和半专业相机:D40X、D60、D80、D200;
1200万级是NIKON最高的像素级别,这个区域内似乎什么档次的机器都有:D90、D300、D700、D3。
因素二:CCD还是CMOS
理论上来说,CMOS比CCD要先进一些,但是很多人反映CCD的锐度和反差更好。不过NIKON自身没有传感器制造能力,其传感器基本由SONY供应,于是也只好被SONY牵着鼻子走。NIKON现在使用CMOS的机器只有D300、D3、D700和D90。
因素三:对焦模块
NIKON的对焦模块决定相机的档次,目前NIKON对焦模块有四种:三点、五点、十一点和五十一点。
先说最高级的,五十一点对焦的包括D3、D700和D300,这也是我说D700和D300超越普通准专业相机的一个原因。
十一点对焦的则包括D200、D80、D90。
五点对焦的是D50,以前还有D70和D70S。
三点对焦的包括D40、D40X和D60。
因素四:对手动镜头的支持
这个很好分辨,NIKON只有三位数和一位数的相机支持手动镜头的测光。
因素五:CF还是SD
一般用CF的相机比SD的相机好。
因素六:是否机身直接包括手柄
这个也很简单,只有D1系列、D2系列和D3有连体手柄。
因素七:机身有无马达
D40/X、D60是没有机身马达的。
我用以上六大因素将NIKON相机分为四个档次:
档次一:有手柄,1200万像素、CMOS、51点对焦、CF卡、支持手动镜头、有马
档次二:无手柄,1200万像素、CMOS、51点对焦、CF卡、支持手动镜头、有马
档次三:无手柄,1000万像素、CCD、11点对焦、SD卡、不支持手动镜头、有马
档次四:无手柄,600万像素、CCD、3点对焦、SD卡、不支持手动镜头、无马达
这样是基本划分,但是D200、D90、D50和D60这几个机器介于以上边界之上,再仔细分辨每个档次间的核心参数差距:
档次一和档次二之间的差距是有无手柄;
档次二和档次三之间的差距是是否支持手动镜头;
档次三和档次四之间的差距是有无机身马达。
这样,NIKON相机的基本定位就被识别了
档次一:D3
档次二:D700、D300、D200(准第二档)
档次三:D80、D90、D50(准第三档
档次四:D60、D40/X
此外,还有一个怪异的选手,D2Xs,该选手有手柄,1200万像素,CCD,11点对焦,CF卡,有马达,支持手动镜头,我们可将它看作D2系列的垂死挣扎吧。
对于新人选机,建议如下:
3000元左右的机身有D40/X、D60和D50(二手),但是D40/X、D60的无马达瓶颈,造成想长期玩单反的朋友不愿意与之为伍,D50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基本入门,也够用,五点对焦和马达的它更适合做NIKON的入门机。建议资金不足但想长期玩单反的朋友入D50,只想亮骚显摆对摄影无太多兴趣的朋友选D40/X、D60。
5000元左右的机身包括D80和D90,资金再多一点点可入D200,还有个旁门机器——FUJI S5PRO可选择。鄙人不才,觉得S5和D80是性价比之选。D90性能不错,可观望。
至于D300、D700和D3,有需求的朋友自然会选择,本人这样的菜鸟就暂不班门弄斧。
第三篇 镜头的素质
在镜头制作和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球面像差
2、色散和像散
3、畸变控制
4、边缘画质下降
5、像场弯曲
6、锐度、色彩、通透性等
(其余如彗型像差等缺点几乎不能通过设计来弥补,在此不表)
而弥补这些问题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做大口径镜头,可弥补4,并少许弥补1、3、5,此外镜头镜头口径大也有助于做大镜头光圈:例如大口径的AF-S 24-70 2.8G,做到了大光圈和较好的边缘成像,其球面像差、畸变控制和像场弯曲的控制都比较出色;
使用非球面镜,可弥补1、3,并少许弥补5:例如钻石广角AF 20-35 2.8D,其畸变和球面像差的控制在大光圈广角镜头中做得比较出色;
使用萤石镜片或其他低折射镜片,可弥补2,并少许弥补6:例如AF-S 70-200 2.8VR,其5片ED镜片,使它的色散、像散控制非常出众,锐度和色彩还原非常好
使用纯净度高、通透性好的玻璃,如肖特玻璃等,可弥补6,并少许弥补2:这个很简单,你买块B+W的滤镜,再买块国产绿叶的滤镜,对光看看就知道;
采用有特点的镜片组设计,可弥补5,并少许弥补1和6:比如NIKON的 AF 28 1.4D两组CRC镜片的近摄矫正系统,和ZEISS 的PLANAR结构提供的平坦像场,再比如TESSAR鹰眼的锐度。
当然,要控制以上这些,都是需要成本的,以上的任何一项技术的加入,足以让你多支付四位数的资金,为了让不同富裕程度的人都投入到摄影这个泥坑中,设计师们自然会拿出不同档次的产品来,低档次的自然就控制得差些,高档次的就控制得好些。此外,也是更重要的,镜头的镜片越多,制造越复杂,其镜片间因为折射、反射可能产生逆光**的几率就越高,设计师们自然需要在镜头缺陷的控制和镜片多少的选择上找到其所认为的黄金平衡点,为了镜片的优化,牺牲一部分画质。
这里介绍百年经典的ZEISS的几种经典结构:
DISTAGON:这是ZEISS的广角结构;
PLANAR:ZEISS的一种双高斯结构,提供较为平坦的像场
SONNAR:ZEISS的大光圈结构;
TESSAR:ZEISS最锐利的结构。
这些结构在ZEISS设计出来后,也被其他品牌的定焦镜头所采用(其实还有一些结构,但这些被引用得更多),并加以修正,衍生出一大批定焦产品。随着镜头的发展,这些厂家在这些结构之上,通过浮动镜片组、ED和非球面镜片的加入,衍生出一大批更为BT的定焦和变焦产品来,但ZEISS提出的这些结构是原形,也是不需要ED和非球面镜片加入就能获得优秀成像的设计。
随后说一个定焦与变焦之争的问题,此前有朋友认为定焦的发展呈停滞之势,变焦却在持续发展,有赶超定焦之势,本鸟以为,这是不可能的。别的不说,就说非球面镜对畸变的控制,每一个定焦都可以专门为其设计一块可抵消其畸变、像场弯曲的相对完美的非球面镜;而如果要为变焦设计非球面镜,就需要兼顾不同焦段,将这些曲率进行优化,显然,一块非球面镜是很难完美消除畸变的,只能通过多枚非球面镜,并在改变焦距时变化其相互的距离,产生一个非球面镜片组来兼顾这些焦段,即使设计再如何完美,从数学上来说,是超越不了定焦的。

第四篇 镜头的选择
接下来说到镜头选择的问题了,这是个很麻烦的问题,也是折磨大家神经的一个大问题。
选择镜头需要考虑什么
1、画质;
2、价格;
3、便携性;
4、方便性。
放开1和2先不谈,虽然有些老鸟很看不起那些选择大变焦狗镜的朋友,但是扛着一甩儿定焦镜头出去旅游显然是有些滑稽的,在选择上,也必须向便携性和方便性作出让步。大变焦镜头在构图上的方便性,和塑料镜身的轻便性也是很重要的课题。所以AFS 24-120 VR和AFS 18-200 VR在NIKON镜系里的销量持续不减。
画质和价格始终是两个矛盾的朋友,对于镜头这个玩意,物美价廉这个词是不合适的,那些追求画质的老鸟们往往也要对价格屈服。在选择高品质镜头之前,如果不是公款或大款的朋友,建议先考虑以下问题:
1、你的肉眼是否能区分桶型畸变和枕型畸变
2、你的肉眼是否能分辨笔记本屏幕256色、16BIT和32BIT几种设置的色彩差别;
3、你的肉眼能否准确侦测照片上的光斑、耀斑;
4、你的肉眼能否分辨焦外二线性和非圆形弥散圈;
5、你是否听得懂本鸟以上说的4点,并会正确使用单反相机。
如果答案是NO,这个选择就简单了,AFS 18-55能帮你轻松拍照,并只花费你不到500人民币。
下面谈一些NIKON用户值得选择的镜头。
变焦部分
超广角变焦:
SIGMA 10-20 缺点是质量一般,畸变大,优点是色彩出色,视角不错,便宜,4K左右
TOKINA 11-16 缺点是色彩清淡,逆光差,优点是恒定大光圈,畸变控制不错,做工扎实,4K左右
TAMRON 10-24 新镜,价格性能未知,值得期待
NIKON 12-24 色彩、畸变都不错,缺点是层次感稍差,只能DX,5K左右
NIKON 14-24 这是超广角的牛镜,是超广角变焦镜头的标杆,也是FX镜头,值得拥有,缺点就是价格了,12K左右
超广角的全幅镜头比较难选择,除了NIKON 14-24超广王,就只有SIGMA 12-24可以选择了,但那支的性能确实不敢恭维。
广角变焦:
NIKON 18-70 2K以内,色彩好,畸变一般
NIKON 18-200 5K,大变焦比,性能均衡,但各方面控制只能算普通
NIKON 18-35 5K,银广角,好头,除了光圈小些,其他各方面性能超金广
NIKON 17-35 10K,金广角,牛头,在没有N 14-24之前广角无敌
NIKON 20-35 6K,钻石广角,牛头,就是设计太老
NIKON 17-55 9K,DX镜王,牛头
SIGMA 18-50、TAMRON 17-50,3K左右,大光圈,性价比高,最大光圈几乎不可用,色彩、做工稍差,但综合素质不错
NIKON 16-85,5K,新镜,性能不错
这个焦段是全幅的广角和DX的标准焦段,对FX用户可以选择单纯的广角镜头,但DX用户的广角应该在前一个焦段内选择,该焦段DX用户应选择合适的挂机标变头。
标准变焦:
NIKON 24-70 14K,新镜皇,超级牛头
NIKON 28-70 10K,老镜皇,牛头,数码表现稍差
TAMRON 28-75/SIGMA 24-70 3K,副厂的性价比之选,全幅适
NIKON 24-85,4K,说的是2.8-4的那支,有1:2微距,不错的老镜
NIKON 24-120 4K,不错的旅游镜,带VR的比不带VR的好很多
这个焦段可选的镜头很多,但建议选择一只2.8光圈的镜头,如果上不起原厂,副厂的也不错。
中长焦:
NIKON 80-200 6K,小钢炮,不错的好镜头
NIKON 70-200 13K,小竹炮,这个焦段的王者
SIGMA 70-200 6K,微距小黑,性能也不错,比NIKON的稍差,但差不了多远
TAMRON 70-200 6K,新头,性能也不错
NIKON 70-300 VR 3K,光圈稍小,但轻便好用
NIKON 70-300,穷人的选择,不推荐
中长焦如果不是特别需要,建议上2.8光圈的镜头,原厂上不了就副厂,光圈太小的长焦头不是很好用,如果资金实在有限,就考虑VR的狗头吧。

定焦部分:
NIKON的定焦从14-600都有,但200以上的不常用,就不介绍了
14MM:只有支2.8的,价格10K,优秀的镜头,但血统不纯,可能是TAMRON的OEM,买TAMRON的可便宜2K,SIGMA的就不要考虑
18MM,只有支2.8的,价格8K,优秀的镜头,但是价格太贵
20MM,只有支2.8的,价格3-4K,性价比之选,SIGMA有支1.8的,也还不错
24MM,只有支2.8的,价格2K多,性价比之选,但效果实在一般,如果不需要焦段很严密,可以考虑20的,SIGMA有支1.8的,也凑合
28MM,1.4的是王者,12K,价格好,性能好,2.8那只1.7K,性价比之选
35MM,只有个2的,2K出头,还不错
50MM,1.8的似乎比1.4的好,都不贵,700和1.7K,但焦外还是1.4的
85MM,1.4的是超级牛头,人像王,6K,1.8的也不错2.5K
105MM,有个2的DC头,6K,人像王
135MM,也是2的DC头,7K,也是人像王
180MM,有个2.8的,5K多,还是人像王
200MM,2VR的是牛头,就是太贵,30K
定焦是本人比较喜欢的,但是设计都比较老,一般都是胶片时代的产物,NIKON还没来得及出数码优化的定焦头,200MM内只有200 2VR是,50的AFS也是今年才出,还没正式发售。

特殊部分:
如无特殊需要,不用考虑鱼眼,即使考虑的话,也考虑NIKON这个鱼眼王的。
特殊部分主要是微距:
NIKON有50、105、200、70-180四支,都不错
SIGMA有50、70、105、150、180,TAMRON有90、180,都是很不错的选择,微距无弱旅嘛。

以上这些是AF镜头中比较不错的选择,但是至于用户具体要如何选择,还是看自己的偏好,这个本人不能代劳,但是一个镜头的价值和性能,也大概有一些规律。
1、价格规律:镜头口径越大、ED和非球面镜越多、金属越多、VR等级越高,镜头越贵
2、畸变规律:广角端越广,畸变控制越难,对于定焦,一枚非球面镜足以做到畸变修正,如果是变焦,非球面镜越多,相对来说畸变消除越好。
3、色彩规律:用ED镜片代替普通镜片,可获得更好的色彩,ED越多,相对色彩越好。
4、变焦规律:变焦比超过5倍的镜头成像不会很好,原厂变焦比在3倍左右,光圈恒定2.8的是牛头。
5、副厂规律:副厂相同参数的镜头比原厂便宜很多,但除个别优秀镜头外,副厂镜头普片存在最大光圈肉、色彩还原偏暖、跑焦等问题。副厂恒定2.8光圈的镜头和微距镜头性价比高。

说了这些,就说说个人的一些推荐:
对于旅游比较多的朋友
AFS 18-200 VR或AFS 24-120 VR是DX或FX的不错选择,轻便好用,相对副厂旅游镜头来说,原厂的色彩要好一些。
对于资金不充裕的朋友
AFS 18-70是个不错的选择,有一定广角,色彩也不错,3片ED,色彩效果直逼AFS 17-55。缺点是广角稍有畸变,光圈不够大。有需要的朋友可在此基础之上补充一只AF 50 1.8,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对于初学者,但选50 1.8可联系构图,并获得不错的成像
长焦端可选一支70-300,有VR的拍照成功率高些,55-200VR也行。
对于中端选择的朋友:
AF 24-85 2.8-4可提供不错的成像质量,并适用于全幅。SIGMA 18-50、SIGMA 24-70、TAMRON 17-50、TAMRON 28-75是副厂比较优秀的恒定大光圈镜头。
AF 12-24是不错的超广角,全幅用户可选择18-35银广角。
长焦端可选择80-200小钢炮,或副厂70-200。
对于高端选择的朋友:
17-55或24-70是DX和FX的牛头。广角和长焦用14-24、70-200。
但是对于超级发烧友,定焦能提供更好的成像,14、20、35、50、85、135、180是比较热门的定焦镜头。

第五篇 选择镜头切忌盲目
有一个故事:有个人起初不懂得单反,想买支相机又有足够的MONEY,便在怂恿之下买了单反。起初不懂得镜头,买了支套头随便拍拍。后来又有钱了,就想配齐焦段,从18到300全有狗头。之后看了更多的片子,才发现这些狗头太差,变开始逐个升级镜头,把价格不高,无忌上推崇的镜头逐一收入囊中。再后来,发现机子太差,不配牛头,便升级机身。机身升级后,发现那些所谓的牛头不够亮骚,发现还要再升级镜头,升级来升级去,发现重复投资很多。
所以,有一个名言,如果你决心投身单反事业,一定要买你能买得起最贵的器材,这也是无忌中被认可的名言。这句话,我基本赞成,但是对于MONEY足够多的人来说,对于MONEY不足的人,这意味着沉重的负担。
我认为,机身和镜头的比例在1:3以内比较合适,镜头再多,就不方便使用了,所以,一定要选择自己最需要的镜头,杜绝盲目为配齐焦段搜集镜头。
在自己肉眼或机身比较不容易分辨镜头素质差异的时候,不要盲目选择所谓的牛头。如果你的肉眼不能分辨成像优劣,如果你的机身或者你想放大的比例不需要用更好的镜头,请不要盲目选择。这一点很重要,但在无忌上最容易被诱导。无忌上有个很不好很浮躁的毛病,就是盲目的器材崇拜,和盲目的自我炫耀。我不认为无忌上真要那么多人用过LEICA、ZEISS,甚至是禄莱、罗斯敦德、哈苏什么的,因为在这些镜头横行的时候,中国处于一个闭关锁国的状态,根本没有这么许多牛头牛物流入大陆,相反,倒是改革开放后,作为二手器材,流入国内的器材才稍多。无忌上除了几个老玩家,有许多器材评测或者摄影作品的人,其他回帖者中能拥有这些器材的比自称拥有的要少许多。对于NIKON用户来说,最毒的器材莫过于ZEISS,但是除非你有信心有眼力,在通常情况下,你用ZEISS拍出来的作品比NIKON的牛头也好不了很多
于是,器材的选择有以下几个准则:
切忌器材崇拜,不要盲目选择。
机身和镜头的比例控制在1:3以内,杜绝盲目为配齐焦段搜集镜头
在你的选择范围内,买你能买得起最好的器材
最后,还要再加上一条,在你买入镜头后,一定要用熟它,不要因为自己用不习惯而认为它成像不好,少作重复投资。

先说这些,以后再继续

第六篇 A09的感受
对于手上MONEY不多的新手来说,TAMRON A09绝对是一只值得拥有的镜头。我不推荐N家的18-70、24-85这些浮动变焦镜头做入门的挂机头,比起A09来说,它们的性价比还是差些。
TAMRON 28-75 2.8(A09)是我用得最多的一支镜头,在我的D50时代,它就是我的挂机镜
网上对这只镜头的评价很高,总体说来评价不外乎以下几点:
1、锐度高
2、大光圈可用
3、是性价比最高的全程2.8光圈镜头
4、比NIKON的17-55或24-70这样的镜皇级标变大光圈镜头来说,要小巧和轻便许多
不错,这些都是这个镜头的优点。2006年在香港,我有幸从一位准备出尼入佳的爱好者那里获得了一只A09,价格不高,1800港币。它的前主人对它非常爱惜,连包装带UV,全都很新。在我的D50时代,它是我最喜欢用的一支镜头。
我曾经以为A09除了标签没有印NIKON以外,和NIKON镜头几乎没有成像上的区别,但是后来一支NIKON 17-55 2.8G的神镜来到了我的手里。
我兴冲冲地用这两支镜头作了对比,很不幸,A09全线溃败。
总的来说,比起NIKON自家的神镜来,A09有一下几个缺点:
1、锐度不够高,A09以出众地解像力著称,但是细如发丝的水平仍然赶不上N 17-55的细如汗毛
2、大光圈不可用,曾经以为A09大光圈可用,但是那时是我没明白大光圈可用的含义,少许的飘焦和明显的焦外二线性让它的最大光圈变得不那么的可靠
3、对我来说性价比不够出众,曾经我认为它的性价比出众,但是我发现,对于我这样的深度中毒者来说,有了它,也还是要上更牛的人像头的
4、过于小巧和轻便,小巧和轻便使它成为一支优秀的旅游头,但是过于小巧和轻便使它的做工变得不可靠起来,用了两年以上的朋友会很明白A09为什么要加一个焦距锁,还有那只轻松游走的光圈环,仿佛在告诉我应该换只DI版的了。
5、色彩偏暖
虽然对比N家的专业镜头来说,A09存在一些成像上的缺陷,但是作为一个曾经在欧洲获奖的镜头,A09仍然是值得拥有的。尤其对于单反的入门级玩家,A09也就够了,大光圈人像照片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3000元的价格在N家也只够买支定焦镜头了。
日前了解到,该镜头网上报价为3000元左右,二手价格在1600-1800元左右,实在是性价比高。

第七篇 TOKINA 11-16的效果
以前我用的广角是 TAMRON 20-40 2.7-3.5,据说是TAMRON支撑市场10年的牛头,可惜在数码时代,我没有看到它的牛处,除了畸变控制,它处处露狗像。
TOKINA 11-16 2.8G DX,图丽沉寂几年后的牛作,将2.8的光圈,16.5MM内的视角,集成在了一只变焦镜头身上。
这只镜头缺点如下:
1、逆光下吃光比较严
2、色彩非常清淡
3、解像力不是特别好
4、DX镜头
5、大光圈在11焦段有轻微暗角
但是相对于缺点,它的优点是实在的:
1、N口的广角变焦能做到2.8光圈的,除了它,就只有N 14-24,除非你愿意多花7000元去买支不太常用的大光圈广角
2、畸变有一些,但在可接受范围内
3、前镜片不凸出,可加前滤镜
4、轻便、便宜
其实很多朋友对DX的不屑一顾是没有道理的,尤其对于广角端来说,现在DX镜头普片能做到10左右的焦段,而除了SIGMA那只成像只有鬼知道的12-24,FX的牛镜最广也就是N 14-24了。现在我上了D700,我也可以把TOKINA 11-16 2.8G DX接在D80上用,在我的观念里,全幅应该用在中焦大光圈镜头上,比如28 1.4,35 2,50 1.4,85 1.4, 105 2,135 2,这些是全幅最好的搭档。而虚化程度明显不足的广角镜头,接个DX也没什么不好。
目前这只镜头的售价大约在4300元左右,喜欢广角的朋友可以试试。

第八篇 A001就是小龙炮
今年我进了只小龙炮:TAMRON 70-200 2.8,对于这个焦段的选择,我没有疯狂地去上XZP,在微距小黑、小钢炮之外,我选了这个小龙炮
它的优势:
1.新镜,有数码优化
2.性价比高
3.成像不错
缺点:
没有防抖
这只镜头我就不说得太多,毕竟是只新镜,许多关于它的事迹还没有那样的引人注目。我只能说,对于手上资金不那么多的朋友,长焦大光圈的话,这是个选择。而且,如果你用长焦不多,考虑重量和方便性,那么与其花1W3上XZP,还不如5600上这个。
第九篇 NIKON广角三杰
这篇刚才费大力气写完,接过修改超时了,又没存,重写的时候自然简略一些。
前面写了三个副厂变焦,现在开始介绍原厂了,本人的原则是变焦买副厂,方便、轻便、便宜,定焦买原厂,既然追求成像,就追求最好的效果。
PS:本人在写这组帖子的时候,越来越发烧,随着帖子的深入,本人的镜头也再逐步增加,上周,NIKON 200 4MICRO和NIKON 180 2.8两只定焦牛镜也被我收入囊中,真是发烧到头了。
NIKON 广角三杰是14 18 20三只,之所以是三杰,因为广角端没有必他们出色的定焦,之所以不是王或者皇,是因为广角端没有其它和他们比较的定焦镜头,且它们的成像均没有完全超越变焦。
先说18,18是很尴尬的,8000多的身价,只比价格3K出头的20广2MM,再多花2K,就能上到14那只,而且如果没有原厂情结,SIGMA和TAMRON都有价格8K以内的14超广。但是18又是出色的,复杂的结构决定了它比20更好的色彩还原和近摄矫正能力,但是14-24这个怪物的推出还是决定了它被淘汰的命运。
再说14吧,我曾经拥有过他,但是还是出了,原因:不好用。当然,它的效果是很好的,不然也卖不到1W多,但是不能加偏振镜对广角风景镜头是致命的,另一个死穴是边角成像居然不比变焦好很多,唉。此外,本人最担心的还是它那两枚复合非球面镜,不知道上面的树脂皮何时会老化脱落
PS:这只镜头血统不纯,TAMRON那只和它的结构完全一样,价格少2k。
最后说20吧,在14-24出来之后,广角三杰只有20还有市场,原因不是因为性能,而是因为价格,毕竟只3K嘛。性能呢,也还不错,只是色彩清淡了点,另外就是做工不太扎实。

第十篇 NIKON 52mm镜群
尼康的产品目录中有一大堆口径为52mm的镜头,其自动的定焦头主要有这几支:AF 24/2.8D、AF 28/2.8D、AF 35/2D、AF 50/1.4D、AF 50/1.8D,这是NIKON最庞大的一个镜头队伍了,击中了NIKON最便宜的经典镜头。
怎么说呢,这些镜头都不错,成像没有差的,价格都不贵,做工都不好,物美价廉的选择嘛
这些镜头网上都说得太多了,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第十一篇 NIKON中焦四君子 
洋洋洒洒写了十一只镜头,到这篇才是最高潮的,NIKON中焦四君子是AF时代NIKON镜头画质的顶峰之作,四君子实际上说的是五只镜头:AF 85 1.4D、AF 105/135 2D DC、AF 180 1.8D、AF 200 4D MICRO。 
为什么说他们是NIKON的顶峰之作,因为:胶片时代的技术更新主要在镜头上,定焦镜头又是画质全面超越变焦的,而且这五只镜头是NIKON定位最高级的镜头,全部是皱纹漆、金属铭牌的涂装。NIKON只有九只镜头是这种涂装,分别是:20-35 2.8、80-200 2.8、70-180 micro、28 2.8和以上五只。 

人像镜王 85 1.
无忌上有个听蓝大侠对着只镜头赞赏有佳,如果控制得好,85 1.4绝对是人像极品。 
85MM焦段是人像镜头中最合适的焦段,不管是C家、N家、P家、M家,还是LEICA、ZEISS等等,85左右焦段的镜头都是它家的美人镜。N家在AF时代,共出过两支85MM的镜头,85 1.4和85 1.8。 
85 1.8那只是普及率比较高的了,N家的定焦镜中,除了50的两支,就是85 1.8最热门了。总体说来85 1.8那只不错,除了1.4的光圈,该有的都有了,不过鄙人看来,最大光圈下的焦外二线性仍然是1.8的最大缺陷。所以仍然有很多超级发烧友在权衡了2.5倍的价差后还是上了85 1.4,鄙人也是。 
我觉得这个镜头有以下几点优势: 
1、光圈大 
2、质量好、手感好 
3、焦外一流,二线性现象几乎看不出来 
4、逆光状态下吃光现象不明显 
5、色彩好、形变小 
缺点在于: 
1、不是AFS,对焦速度不是很快 
2、最大光圈情况下,在强光下有飘焦现象 
3、是胶片时代产物,对杂光控制能力一般,有轻微紫边 
但是对于缺点,其优点是特别明显的,这只镜头也是NIKON中焦定焦镜头中唯一一只成像胜过同焦段ZEISS的(焦外和锐度胜过,色彩稍差一点)。诸多想入N家中焦人像头的朋友应该豪不犹豫地掏口袋。 

也是人像镜王 105/135 2D DC 
这两只镜头是NIKON特有的焦散控制镜头,实际上这个名号是个噱头,其原理和CANNON、美能达的柔焦镜头差不多,但这个功能上的复制不方案它们成为NIKON的顶级镜头。 
105和135都是人像镜头,成像特点差不多。我看网上有人说135的好点,焦外更柔美一些,又有人说105焦内更锐利一些,但是这些都没有很强有力的实证,在我看来,它们都是极品镜头,关键在于你该怎么选择焦段。 
105和135都是属于焦内分辨率奇高的类型,比起85来说,105/135更能成功再现美女脸上的黄褐斑。所以也有人说,85适合照美女,105/135适合照成熟男人;85适合照大头,105/135适合照半身。 
本人拥有的是105,由于资金问题和焦段太紧,135本人一直没有购入,但作为一个收藏者,本人迟早是要购入一只135的。 
105和85的特点相似:光圈大、质量好、手感好、焦外一流,二线性现象几乎看不出来、逆光状态下吃光现象不明显、色彩好、形变小,也拥有和85相同的紫边现象。 
但105/135有比85好玩的地方,就是DC环。很多朋友都觉得DC环不太好用,但只要掌握熟悉,这个DC环还是很奇妙的: 
往F(front))是前景虚化,R(rear)是后景虚化,数值越大,虚化程度越高,数值超过光圈值时,焦内开始虚化,产生柔焦效果。 

还是人像镜王 180 2.8 
180 2.8是很尴尬的,在XZP上市以后,但是180的市场却没有被XZP挤占很多,原因:价格优势、轻便一些、成像更好。 
作为人像镜,180提供了合适的焦距和不错的虚化效果,二线性控制出色,圆形光圈提供优秀的焦外散景。 
180焦段是完美的人像焦段,比起85和105来说,180长了点,构图困难一些,但对于精心拍照的摄影家,180才是最为纯粹的摄影选择。且不说ZEISS的奥林匹斯松纳那只APO 180,仅NIKON AF就出了三代180 2.8,充分说明了这只镜头对NIKON定焦镜系的重要性。 
上周,鄙人将其收入囊中,也解了自己长期的馋。 

微距王 200 4micro 
百微很好,NIKON的百微更好,NIKON的VR百微还要好,但是要注意的是,百微是不足以拍摄野外的微小生物的。虽然比其60微来说,百微的工作距离更长,但是30CM内也足以引起一只虫子的警觉。如果将这个工作距离扩大一倍,有50CM以上的工作距离,打扰对方的机会就少多了,布光也更加方便一些。TAMRON 180和SIGMA 180都是副厂的超级微距镜,对于NIKON原厂来说,自然有更加出色的产品,200微就是这样一支堪称微距镜王的产品,且不说和TAMRON 180、SIGMA 180比,就是和CANNON 180、ZEISS 100 2MAKRO相比,NIKON 200微也是那么出色的一只镜头。 
好不好,用过自然知道,我不好说它有什么优点,因为它有所有微距头的优点。至于缺点,就只有对较缓慢这一点了,如果AFS化,那是无敌的。 
但是对于微距摄影来说,更多的是需要手动对焦,即使不AFS,这个镜头也够用了,至于VR,105VR最锐的时候也是需要关闭VR才能达到的,200微再VR?还是算了吧。 

以上四个镜头还有个设计缺陷,也是NIKON几乎所有老一代高档镜头的致命伤:M/A环的弱智设计。大家用的时候千万要小心M/A切换,切换后一定要挂上挡再自动对焦,不然M/A环就会不留神地断裂。唉,阿喀琉斯之肿。

第十二篇 NIKON百变妖 
NIKON 28 1.4是NIKON在胶片时代末期的一个力作。这只镜头常常和CANNON 24 1.4一起,被LEICA、ZEISS们作为和自家镜头相比的参照物。 
我没有拥有过这只镜头,这是我的一大遗憾,但是这辈子能有幸使用上一周,已经觉得无比的荣幸。我也曾经那么地想把这只镜头收入囊中,但是却一直没有机会,不是因为没有钱,1w多的身价在我看来很值得,但是有钱也没处买到它。 
2006年,我还在香港的时候,助我这条街上的一个影友曾经对我炫耀过这只镜头,我便厚着脸皮索要来拍了一周。从拍风景开始,皇后大街、太平山顶、星光大道、香港夜景,渐渐地,我发现收小光圈拍风景简直是在侮辱这只镜头的实力。近摄、夜眼是才是它的强项。如果有机会能在朋友的婚礼上摆弄这只镜头是很值得自豪的。再后来,我又发现了它的另一个长处,拍室内小品或者静物。怎么说呢,大光圈不肉,超级锐利,色彩深沉,尤其是暗部细节的色彩,简直是油润华美。这只镜头似乎更像ZEISS的风格,后来ZF 25 2.8的那只我也用过,虽然很多网友说那只不错,但是比起这只,即使是在缩小光圈以后比较,也是28全胜。 
这是一只奢侈镜头,2组CRC和一枚72MM的手工研磨非球面镜。NIKON全系统内只有NOCT 58 1.2和钻广有手工研磨非球面镜,但是28的这枚尺寸更大,曲率更大,研磨精度更高,而2组CRC,更是只有这只才有。据说这只镜头装配难度很大,对精度要求十分高,是手工装配,市面上甚至没有两只完全一样的28 1.4,日本人称它为百变妖。 
2007年,武汉有个在光电系统内工作的朋友在盈科订过一只,很幸运,他订到了,价格不到1w4,而我得到消息的时候已经订不到了,呜呼哀哉。本人曾去烽火、邮科院到处打听该朋友的下落,但不知其踪。拥有28 1.4的梦想也一直只是个梦想。 

第十三篇 末代皇族 
NIKON 20-35钻广、NIKON 80-200小钢炮、NIKON 70-180MICRO牛微被我称为末代皇族。这是NIKON在胶片时代末期制造生产的三只最顶级的变焦镜头。 
先说钻广吧,一枚手工研磨非球面镜决定了它的身价,不错的色彩控制和即便控制决定了它的性能,金色名牌和皱纹漆涂装决定了它的手感。曾经的那个时代,它就是广角的王者,它的出现让AIS、AF的众多牛定没有了生路。但是不久,17-35金广就挤占了钻广的市场,加之数码的普及,钻广在数码上的紫边和逆光控制实在不好,逐步钻广就退市了。现在14-24的推出,更是将其挤进了收藏家们的箱底。 
80-200,小钢炮,一个仍然活跃在NIKON市场上的老将。 
小钢炮出过4代,一代是推拉变焦,并且没有设计脚架环,这在这个焦段的镜头里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设计缺陷。虽然性能不错,一代也还是迅速被市场清退。二代加入了脚架环,并优化了变焦设计,不过不久又出了三代。现在市场上看到的大多是三代,三代的脚架设计更为合理,遮光罩为锁扣式,方便使用偏振镜,而且三代是D版,对闪光灯的支持更好。虽然现在XZP大肆挤占其市场,但三代凭借极高的性价比依然在中低端消费者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另外,小钢炮的那只镜头筒也是值得收藏的极品。三代以后,NIKON又出了四代,将镜头AFS化推出,并重新设计了ED镜片和前对焦组,让镜头称为真正的内对焦、AFS镜头,并获得优秀的色彩还原,但价格称为制约四代的因素,万元身价显然太高,小竹炮一出,AFS、VR双剑加入,焦段也全面将其覆盖。四代最后退出得更为彻底。对了,四代的体积比三代大了不少,不叫小钢炮了,叫大钢炮,哈哈。 
70-180是NIKON独有的设计,全程1:1.13的复制尺寸和变焦的设计让这只镜头成为了昆虫摄影家的最佳拍档。这只镜头色彩还原不错,但可惜停产太早,很多国内玩家都没有能遇见过这只镜头。 
本鸟也没用过这只镜头的活物,曾经看到过朋友哪里的一个尸体,对这它默哀了好久。再看看朋友拍的照片,唉,真是可惜了这只好头。

第十四篇 关于微距 
如果说到微距,只说NIKON系统内的微距显然范围太窄了。 
在AF时代,NIKON有 60、105、200和70-180四个参数的普通微距头,其中60和105现在被AFS化,出了第二版,200和70-180只有一版,200处于半停产状态,国内想得到这只镜头极为不容易,70-180已经停产很久,二手店有时有成色好点的。 
除了原厂外,三大副厂中SIGMA是微距最全的,有50、70、105、150、180一干微距镜头,TAMRON有著名的90和180,TOKINA有个100,以前是1:2的,现在升级成了1:1。 
原厂还有几支放大比例可达到1:2的镜头:24-85、PC28、PC45、PC85。 
24-85是以前的变焦挂机头,拍微距是不务正业,至于PC头,那不是普通用户用的,搞测绘的朋友可以选用,我没有用过新版的PC,只是听说还是不能AF,曾经收过一只旧版的PC35,用起来比较好玩,但对于我来说也仅限于玩,后来发现容易进灰,就出了。 

专业微距镜头目前的放大比例大多可达到1:1,CANON有放大超过1:1的,但是NIKON用户无法选用。微距镜头按照焦距长度可分为标焦、中焦、长焦。 
标焦微距包括NIKON的60、SIGMA的50和70,这类微距镜头价格公道、锐度高,工作距离短,边缘或后景虚化程度小,适合翻拍工作,和拍摄静物,但对于拍摄微小动物存在易惊扰动物的问题。 
许多朋友因为这个焦段的微距镜头便宜,且成像质量一流,把他们作为标准镜头来挂机用。其实也不是什么不可以,但焦外二线性问题严重些。 
对于这个焦段微距的选择,NIKON的60选择的人更多些,老版的60做工精良,价格便宜,只要2K多一点,毕竟是原厂。后来D40这些没有机身马达的NIKON机出来后,SIGMA的50、70卖得好点,但是毕竟不是原厂,存在对焦不准确的问题,至于画质嘛,我没用过,不好评论,但看别人的照片,似乎色彩还原偏暖,对于NIKON的铁杆用户是不喜欢这种色彩还原的。现在AFS的60也出了,随着价格的走低,必将进一步挤占50和70的市场。 
中焦又叫百微,原厂和副厂在这个层面上的竞争非常激烈: 
原厂有105,后来又出了AFS 105 VR,成为这个焦段微距的无可争议王者,不管是AFS还是VR,NIKON在微距上都是首创的。这个镜头经过从MF时代到现在多次改良,成像也极为优异,唯一的缺点是价格太贵,5K多的身价比CANON百微还要贵1K5。有些朋友说这个镜头不够锐,是这样,如果要最锐的话,需要关闭VR,用架子摄影。 
TAMRON的90是这个焦段不得不说的副厂,90被认为是TAMRON生产出的成像素质最出色的产品,除了焦距在90以外,它在其他方面的性能均接近原厂的效果,而且价格不高,3K不到。很多朋友将它买来兼顾人像。 
SIGMA的105出了好多版,我以前有个第二版的,其实成像也不错,只是EX漆太弱智,用不到一年就像出土文物了。镜头的镀膜也是,从红色用成了绿色,最后成了无色。外观和镀膜一直是SIGMA的致命伤,不过价格便宜,3K左右。这个镜头最大的好处就是提供了螺口的62MM遮光罩,对于有200微又寻觅不到遮光罩的朋友是个福音。 
TOKINA 100,2000年以前国内能有个1:2的TOKINA百微就很牛了,但是却一直没有与时具进,多年后TOKINA的100还是1:2,直到进两年才升级为1:1。但是那个像场弯曲,那个边缘嘛,就不说了。价格挺公道的,2K出头,做工特别精良,像NIKON 80年代的做工,其实也可以一头两用,一边摄影,一边防身。也不是我贬低它,TOKINA实在太作践自己了。 
长焦微距,NIKON的200微最牛,画质最好,锐利,且提供F40小光圈。但是对焦不是一般的慢,价格太贵,这是超级玩家才能拥有的镜头。长度和XZP差不多,由于是全金属,甚至比XZP还要重。镜头不好买到,遮光罩更难买到。如果拥有了,也别嫌对焦慢,留着,绝对是个收藏。至于其他的,我前面说过这只头,就不多说了。 
SIGMA和TAMRON都有180,SIGMA的性能好些,对焦快些,数码优化更好,但TAMRON的画质好些,色彩还原和锐度好。TAMRON的180一反TAMRON的塑料味做工,做得非常坚固,而SIGMA的镜头还是做工和镀膜的老问题。不过微距镜头没有画质很差的,对于上不了200微的朋友,这两支镜头都是好选择,更便宜,也更容易买到。 
SIGMA的150是这个焦段唯一的微距头,没有竞争,画质也不错,如果不嫌SIGMA的做工,又觉得200微太长,这个是个选择,而且实在不贵。不到5K。

第十五篇 其他微距方案 

其实关于微距摄影,除了可以用微距镜头来完成,还有以下几种方法: 
1、近摄镜片 
2、镜头反接 
3、微距皮腔或微距接环 
4、照片裁切 

近摄镜片是最为方便的一种方法,通过将近摄镜片加在镜头前面,改变前镜片的曲率,从而以扭曲像场的方式获得更大的放大倍率。但是这样获得的成像存在边缘画质下降明显,像场弯曲,清晰度下降的缺陷。 
镜头反接是另一种方便的方案,通过购买反接环,将镜头反接获得近摄效果。这个原理是这样,镜头前最近对焦距离大于镜头后焦点,这样一颠倒,就可以使前面的对焦距离变近。但是像散和色散是这样操作难以克服的问题,此外,这样操作容易损伤后镜片。 
微距皮腔或微距接环也是比较方便的做法,购买这个配件就可以了。好处是不改变镜头成像和像场,缩短工作距离,缺点是进光量变小,需要加暴光补偿。肯高的微距接环是NIKON用户比较方便选择的,一组三个,可以获得不同的放大比,而且可支持自动对焦。 
至于裁切,那是一种辅助手段,会降低分辨率的。如果对分辨率要求不高,可进行裁切获得更好的放大效果。另外,APS画幅实质上也是裁切原理,但是APS画幅的感光元件像素密度要高,这种裁切反而没有影响像素。 

第十六篇 关于NIKON的顶级牛变 
可以被称为NIKON顶级牛头的包括这样几支镜头: 
14-24、17-35、24-70、28-70、70-200、17-55 
可以这样理解:14-24是17-35的广角升级版,24-70是28-70的升级版,17-55是24-70的DX版。 
17-35、28-70和70-200是NIKON的三剑客 
14-24、24-70和70-200是NIKON的新三剑客 
这些镜头的特点是:价格比较贵,都在万元上下,全程2.8光圈,3倍左右的变焦比(广角为2倍左右),这些镜头在网上都有比较亲切的外号:牛广、金广、新镜皇、镜皇、小竹炮、牛变。 
先说小竹炮70-200VR,这是NIKON顶级牛变中唯一有VR的,是VR I代,相当于降低三档快门速度。前面说了,小竹炮是大钢炮的进化版,实际上相当于小钢炮五代,N家把看家本领VR和AFS都用上了。从素质上来说,5片ED镜片提供的色彩还原水平全方位地超越了小钢炮。和佳能的爱死小白一样,小竹炮也是N家的看门神镜。不过小竹炮推出的时候胶片相机已然落伍,而N家的FX数码还未降生,所以在D3上市以后,有很多玩家突然反馈出小竹炮边缘画质下降明显的现象。虽然NIKON没有对这个现象官方回应,但小竹炮VR II代的研发进度已经深入,未来和D3、D700相适应的小竹炮二代定将成为N家的新标杆。 
PS:在小竹炮所覆盖的焦段,N家有太多的神镜:85 1.4D、105 2D DC、105 2.8G MICRO、135 2D DC、180 2.8D、200 4D MICRO、200 2G VR,虽然小竹炮综合表现神勇,但是有更多的朋友仍然在选用定焦,甚至是小钢炮。 
再说金广,金广是个尴尬的产品,金广之前,钻广占据了近十年的N家广角市场,而金广推出的时候,胶片时代已经穷途末路,金广迎来的是和早期的数码单反相配,1.5倍的乘数使金广丧失了超广的阵地,而银广的价格和色彩也挤占了金广的市场。客观地说,金广的画质达到了和其覆盖焦段的定焦头不相上下的画质,但是前有钻广,同时有银广,后有牛变和牛广,各方面的压力使得金广的销量不是很好。 
牛广是NIKON和D3一起推出的新一代广角牛镜,也是目前各大厂家能做到的最广、光圈最大的全幅变焦镜头,它覆盖了从超广到起步标准焦段的全程2.8焦段,而且在成像上达到了这个焦段定焦镜头差不多的成像素质,2片ED,3片非球面镜也是很舍得的用料。可惜样子太丑,前镜片太凸,无法使用附加镜片。但客观地说,牛广是一支设计上创新且创新成功的优秀镜头。 
说说镜皇,镜皇曾经占据NIKON标准变焦十年的市场,各方面性能特别出色,只是进入数码时代后,紫边才成为困扰其的一大难题。另外,过高的价格也使镜皇丧失了亲民的特性。TAMRON的A09凭借出色的体积控制和低廉的价格一举夺得2003年欧洲镜头设计大奖也说明了副厂在这个焦段有向原厂叫板的实力。 
新镜皇是近年推出的和D3、D700相适应的NIKON全幅标准焦段变焦镜头,其性能一流、画质一流。也是镜皇的更新换代产品。可惜价格太高,在这个焦段还卖这么高的价,N家比起C家的标变来说,价格优势丧失了。近来听说新镜皇受挫于脆弱的臀部,好多朋友反映说镜屁股容易断裂。不过我身边的朋友没有这种情况。提醒各位拥有新镜皇的朋友要爱惜使用了。 
牛变是镜皇的DX化产品,3片ED、3片非球面镜用料十足。但是很多朋友说这只镜头不好。说不好的原因大概有这些:色彩和18-70比不占优势,解像力没有超越同焦段定焦镜头,2.8的光圈在55端达不到很好的虚化效果,拍人不方便,17端拍景也得不到很高的解像力。是这样,如果精心地拍照和副厂标变进行比较的话,牛变还是出色很多,尤其在色彩还原和焦外二线性上。但虽然覆盖17焦段,牛变却不是一只像金广一样的以拍摄景物为特长的镜头。牛变实际上是一只人文镜头,适合记者使用。牛变的方便性要比35 2D这样的人文定焦头更适合街拍。有人说牛变只有你会用才能用好,如果不会用,很多人认为它是一只狗头。本人觉得,是这样。 

第十七篇 变焦 OR 定焦 
变焦还是定焦一直是大家犹豫不绝的选择障碍,下面本鸟说一下我的愚见。 
变焦的优势:方便构图,方便旅行,一只头顶几只用,好的牛变素质也很不错,NIKON技术更新都用在上面,AFS、VR、NB多用在变焦上。 
定焦的优势:小巧、便宜、画质出色、光圈大。 
有人说,大师用定焦,小编用变焦,我不敢苟同,看了些BILL HUNTER的作品,竟然发现他还用SIGMA 28-70这样的变焦。而武汉影协的好大一帮人也在用TOKINA 28-80这样镜头。 
我认为,变焦的优势体现在50MM以下的镜头中,定焦的优势体现在50MM以上的镜头中。 
是这样,40-60MM这样的焦段镜头的设计是最为简单的,往两头走,就更难一些,如果设计难度大的话,变焦是不如定焦的。 
但是非球面镜的推出,为广角端镜头的设计者提供了一个机会,在非球面镜大肆推出的时代,全幅广角做到了14MM,非全幅的到了10MM,把鱼眼的市场都抢完了。理论上,广角端的定焦应该做得更好些,但是NIKON在2000年推出14 2.8以后就没有再更新广角定焦了,反而让广角端的变焦和定焦性能差不多。除了28 1.4这个神镜,NIKON的14、18、20、24、28五支镜头竟然都没有完全超越同焦段的牛变,真是一大憾事,而35 2、50 1.4、50 1.8三只镜头也只是在光圈上比变焦取得了一点优势而已。 
如果不考虑体积问题,N家的24-70还是很不错的,17-55也不赖,但是14-24、17-35这些牛变,虽然达到了定焦差不多的水准,但是只是因为N家这些定焦实在太一般。 
N家的定焦从60MICRO开始超越变焦,85、105、135、180四支人像神镜除了没有VR、AFS、没有数码优化以外,在成像这个硬指标上完全超越小竹炮,而105、200两支微距更是N家神镜,200 2 VR胖子高质高价,再望长走,300、400、500、600都是定焦的天下了。 

第十八篇 三大副厂 
三大副厂中SIGMA市场做得最大,各种等级的镜头都在抢N家的份额。 
超广方面,S家变焦DX有10-20,FX有12-24,定焦有14 2.8,完全不输原厂。 
微距方面,S家有50、70、105、150、180一个完整的微距系统,甚至比N家更丰富。 
长焦方面,S家甚至有200-500 2.8、800 5.6这样的怪物 
标头方面,S家的24-70 2.8、18-50 2.8,还有DX的30 1.4,FX的50 1.4,都是参数吓人的镜头。 
但是S家的镜头存在普片的缺陷:EX漆容易掉,镀膜容易脱落,镜头个体差异大,容易跑焦。 

TAMRON是三大副厂中光学成就最高的,率先推出了18-200、28-300、18-270这样的超大变焦比镜头,而TAMRON的A09、A16也是体积最小的全程2.8光圈标准变焦镜头。 
TAMRON的镜头以变焦为主,定焦方面值得关注的只有14 2.8、90MACRO、180MACRO、300 2.8四支。 
变焦方面,TAMRON的17-50和28-75分别是DX和FX可以选择的挂机恒定光圈变焦镜头。 
A001 70-200 2.8是TAMRON新上市的长焦恒定光圈镜头。 
200-500是TAMRON的超长焦变焦镜头。 
此外,18-270、28-300是现在DX和FX可以选择的最大变焦比镜头。 
TAMRON设计的镜头光学素质不错,体积控制好,TAMRON的锐度很高,有小NIKON之称。但TAMRON的用料太差,是三大副厂中塑料和树脂镜片使用最多的厂家。 

TOKINA现在大有衰退之势,曾经TOKINA和S、T两家并驾齐驱,28-80 2.6-2.8是TOKINA的看家牛镜,也是三大副厂中第一个推出大光圈变焦头的厂家。80-200 2.8也曾经挤占了低端长焦镜头的市场。TOKINA的百微当年也是很NB的。 
但是2000年以后,大约有5年时间,TOKINA一直沉寂无声,直到近两年,TOKINA开始潜心研究超广角镜头,推出12-24 4和11-16 2.8两个牛广,并陆续把28-80、80-200、百微这些老镜头重新优化推出。 
现在TOKINA定位DX市场,11-16、16-50、50-135三只镜头覆盖了从广角到中长焦的全程2.8焦段。 
TOKINA旗下拥有日本特殊光学玻璃制造大家——HOYA玻璃厂,但是遗憾的是,TOKINA的镜头从成本考虑,并没有采用HOYA的特制玻璃,而主要采用通用玻璃。 
TOKINA的镜头有质量好、手感好的优点,但是其光学素质在三大副厂中甘陪末席。

第十九篇 ZEISS 
本来我只写AF镜头的,也就没有MF的ZEISS什么事,但是考虑到N家部分用户的实际需求,下面还是介绍一下ZEISS。 
ZEISS是发源于德国的JENA,ZEISS建厂的初期,网罗了一大批优秀的设计大师,在数学和光学上下了狠功夫,在19世纪和20世纪相交的时候,ZEISS设计研发了普兰纳、松纳、天塞、迪斯塔根等一系列经典结构。所以玩ZEISS不仅是玩一个镜头,而是玩一种设计,玩一段历史。 
二战以后,ZEISS在JENA的工厂被苏联占领,并将设计人员和设备迁移到乌克兰的基辅,成立基辅相机厂,之后利用ZEISS的余威,制造了俄制镜头这一个镜头体系。而ZEISS留在西德的部分也在战后恢复生产,为135、120等相机设计制造镜头,后来又自己推出了康太斯、康太瑞克斯、康太莱克斯等135机身。70年代以后,ZEISS由于成本控制问题,经营不佳,开始注入日本系统。先是和YASHICA合作,制造ZEISS IKON,后来甚至将CONTAX转到日本生产,目前,ZEISS开始和YASHICA新的后台COSINA一起,制造135镜头,另外也为SONY、NOKIA这些牌子做质量监理性质的合作工作。 
目前N家可以用的不用改口的ZEISS镜头是由ZEISS设计,COSINA制造生产并手工装配的ZF镜头。 
目前已经推出上市的镜头有七只: 
25 2.8 
28 2 
35 2 
50 1.4 
50 2 MAKRO 
85 1.4 
100 2 MAKR
另有三支准备推出: 
18 3.5 
21 2.8 
85 4 
这些镜头包括三种结构,35以及以下的焦段以迪斯塔根结构为主,50和以上的焦段以普兰纳结构为主,另有85 4是天塞结构。 
ZEISS的镜头以镀膜优秀,镜头设计完美,不使用特殊玻璃为主要特点,成像效果不错,体现在:色彩油润华美、分辨率高、畸变小。但是由于技术上的难度,ZEISS没有推出NIKON口的自动对焦镜头,ZF镜头仅能在NIKON D1、D2、D3、D700、D300、D200这些机型上实现光圈优先测光。对于拍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使用者必须有较好的眼力,毕竟合焦提示只是提示而已,在有好眼力的同时,还需要有额外的精力来控制光圈环,ZF镜头的光圈环不支持在最大光圈下取景,只能用手动调节设置了,对于极小光圈下暗光摄影来说,难度就更高一点。此外,如果你用的不是以上机身,那还需要自己预测暴光时间,真是难哪。 
但是使用ZEISS镜头,可以说是最纯粹的摄影了,一流的成像素质带给你美的享受。 
可我想说的是,ZEISS目前推出的镜头并不是其最优秀的镜头。 
APO 180那只奥林匹斯松纳迟迟没有推出ZF的版本,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85 1.4不错,但是CONTAX上那只1.2的才是真正的神镜。 
35 2只是一只一般的镜头,ZEISS在这个焦段上的王牌是35 1.4 
…… 
于是乎,在目前这个阶段,我没有为我的爱机配上ZF镜头,也许将来APO牛头ZF化了,我还是会入ZEISS门的。 
对于想选择ZEISS的朋友,先考虑: 
1、是否有D200以上机身 
2、是否视力超群,5米内准确侦测焦点 
3、是否能发觉ZEISS头在色彩上比NIKON头的优势 
曾经见到一个朋友,使用ZEISS的,一边称赞镜头一边手动调焦,明显对焦不实还称赞镜头色彩好。呵呵。

第二十篇 关于滤镜 
主要常用的滤镜包括UV、偏振镜、近摄镜片、特殊效果镜片、滤色镜、中灰镜、渐变镜、减光镜等 
最常用的是UV镜了,UV镜的作用是过滤对胶片有明显伤害的紫外线,但是数码感光元件对紫外线不是很敏感,反倒是对镜片间反射产生的杂光很敏感。UV镜已经沦落为前镜片保护镜的角色,而且要么不用,要用就用好的。玛露美是最一般的牌子了,稍好一点是肯高,但都不入流,入流UV中最抵挡的是HOYA,比肯高稍好一点,但比顶级的B+W还是不如。SONY的UV也很不错,因为它的镜片是ZEISS提供的,SONY UV=ZEISS UV。至于NIKON UV,很多朋友说不好,因为是日镜,但是我要说的是,既然你的镜头都是NIKON的,即使用B+W的,你的镜头也不可能拍出施耐德的画质来。与之类似的是,SIGMA的镜头用SIGMA的UV就不错,TOKINA的镜头完全可以用HOYA的。 
至于CPL,对于拍摄风景时还是大大的有用的。线性偏振镜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现在普片采用的是圆偏,当然,还是最顶级的品牌B+W的好,除了CPL,B+W还有凯氏可供选择。但是对于使用NIKON罗口遮光罩的朋友还是不要选择B+W的超薄CPL,因为这种CPL不提供前口的罗口,上了CPL就不能加遮光罩了。NIKON原厂的超薄CPL可用。 
近摄镜片主要是副厂生产,现在见得最多的是国产绿叶的,不过如果不是特殊需要,也不会使用这种降低画质的镜片在单反上,普通消费数码用用也罢。 
特殊效果镜片包括三棱镜、星光镜、米字镜等,使用特殊效果的时候用到,也是会降低画质。 
滤色镜和中灰镜的作用是对色彩的过滤,现在使用也不是很多,PS后期可以处理。 
渐变镜在胶片时代也是很主流的镜片,尤其是渐变灰的镜片在风光摄影中很常用,但是PS的存在降低了它的使用价值。 
至于减光镜,在所拍摄的场景强光和弱光比极大的时候为了准确暴光,还是很有必要使用的。 

以上写了二十篇,本来想继续写下去,把NIKON其他的配件和一些摄影会用到的器材都写进去,但这样写已经会有很多人拍砖了,既然这样写也成不了精华置顶,本菜鸟不如就此收笔走人,再留给NIKON论坛一个海阔天空吧。 
最后,谢谢各位看官的品读和评论。 
谢谢,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