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失业率是如何炼成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57:23

当前失业问题是困扰各国的一个重大问题,但是,关于失业问题的根源,存在两种争议,一种认为是劳动力相对过剩导致,即由于总需求的萎缩,生产也随即萎缩,从而导致工人失业,而且,这也是金融危机的根源,因此,应当扩大刺激政策,创造就业,让工人们重新走到工作岗位上去。

 

另一种认为,现在的工人失业是“结构性”的,即由于需求的变化,而工人供给没有跟上,需求与供给不一致导致的。比如说,现在需要更多的高科技人才,而劳动力市场却大量供给的是低端人才,那么,一部分人失业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这部分人认为,刺激政策对于就业没有用。即使是刺激,只能增加过剩产业更大的过剩。

 

前美国财政部助理秘书长、现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布拉德福德·德隆对于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描述是,结构性失业确实存在,而且是极其危险的。当那些在其他情况下本该愉快、健康且努力工作的劳动者,因缺乏技能、信心、社会网络及经验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时,这个问题就凸显出来了。但是,他认为,当前美国的高失业率并非由结构性失业引起的。经济衰退和高失业率并非来源于经济危机所引发的社会总需求下滑,而是因为“结构性”因素导致了劳动者的技能无法与社会的需求相衔接。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多种多样,而劳动者也应该有能力去满足。这些就是所谓“错误配置”的结构性失业。

 

因此,他认为,我们所看到的并不是需求转向了其他缺乏足够熟练工人的行业,而是一个社会总需求的下降。这种情况在三年内会与结构性失业的表现非常类似。在三年内,我们会看见劳动力短缺,工资上升,某些新兴行业的产品价格上涨,同时也会看到其他行业的高失业率。

 

我们说,德隆教授对于美国高失业率的见解有一定道理,因为美国此次危机依然是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但是,美国毫无疑问也有“结构性失业”的情况,这是因为美国畸形的经济结构导致的。美国依仗着金融业,忽视了制造业的发展。虽然金融业和房地产的结合,让美国出现短暂的繁荣,但却对美国的劳动力来说,是一个致命的伤害。因此,美国政府在积极在直升机上向华尔街直接撒钱外,还特别提出外贸倍增计划,大搞贸易保护主义。对于中国人民币升值,美国佬是横挑鼻子竖挑眼,原因也在于此。

 

我们国家的失业情况恰恰与美国有所不同。中国现在存在着结构性的失业,比如那些夕阳产业、淘汰落后产能的产业以及很多过度竞争的产业,这些产业剔除了很多工人,但同时,很多高端产业,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劳动者。特别是中国的大学生,所学的技能和知识,根本难以适应现代产业布局的需要,很多人只能考公务员,或者与农民工争饭碗。

 

另外,很多国企下岗工人,以及一些年龄偏大的劳动者,也很难适应产业结构需求的转移与变化,成为待业者。

 

不过,随着中国从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时代过渡,产能过剩与需求萎缩或者难以跟上产能的跃进,也导致很多工人待业。很多民企从事的制造业,许多行业已经过度竞争,许多企业倒闭,需要重新开放垄断产业。李荣融说,中国每年都有5000家国企倒闭,这一块也有很多人待业。大部分来说,都是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过渡,导致了传统劳动力需求减少,向新兴劳动力类型转移,但这在个过程中,出现了资源错配。由此可见,中国的失业和待业人口很多,温总理曾经说有两个亿,基本上都是这样混合型的原因导致的。

 

我国解决劳动力就业,需要系统系的改革。

 

第一,首先要搞好劳动力需求调研和趋势预判,学校培育的大学生应当能够适应新的产业需求,很多学校专业设置都是拍脑袋几百年都不变,这根本就不适应现代产业劳动力需求的变迁。还有对于从传统产业转移出来的农民工,应当给他们重新培训的机会。这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结构性失业”带来的压力。

 

第二,必须要开放垄断产业,给予民企与国企同样的市场待遇,增加普通民众就业的机会。只有普通民众的工资增加了,才能有能力消费,解决总需求不足引起的产能相对过剩。另外,也可以让民企转移过剩的领域,有利于需求结构的调整,不至于不需要的多的要死,需要到的少而又少,享受垄断高价,损害社会发展的肌体。

 

第三,鉴于信息的不对称,权威部门应对加强对于产业劳动力需求变化的发布,对于区域劳动力市场变化也要多加宣传。在农村普及网络,减少搜寻成本,减少交易成本,废除区域壁垒,减少收费和运输成本。以增加蛋糕为目的,不一分蛋糕为核心。

 

第四,要放开服务业,给服务业一个宽松的经济环境,利用服务业的吸纳劳动力的海绵效应,减少失业率。

 冯子杰:中国的中产阶层为何不幸福?

 

     所谓幸福,不就是更多地满足欲望吗?但如果是为了这个,而不得不承受更大的压力、更高的风险抑或付出更大的代价,那么正负抵消,幸福不会打折吗?所以我赞成“幸福总值”这一说法。­

  世间的事情总是要多方面考量的。建昊集团老板袁宝璟,才40岁,身家几十个亿,收入可谓高了吧。但他幸福吗?有些事摆不平,就杀人灭口,结果把他几个兄弟全都卷进去了,判的判死刑,坐的坐牢,幸福也全毁了。为了幸福而拼命增加收入却毁了幸福的事情已经太多,所以说,幸福并不等同于利润。如果用“幸福总值”衡量,恐怕应该是“精神利润”越多才越幸福,它包括健康、进取、舒适、自由、充实、富裕等。­

  有报道说,国内中产阶层缺少幸福。其实,幸福和物欲享受是两码事。“中产阶层”焦虑什么呢?据说主要是“社会保障”的匮乏、“竞争压力”的增加、难有“安全感”等等。原来中产阶层也有本难念的经。­

  我们习惯于把幸福定义为“物欲”,所以崇拜GDP,不约而同地挤向大都市,拼命挣钱。而《幸福研究杂志》近日公布的“生活满意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哥伦比亚、乌拉圭等南美国家和非洲国家加纳名列前茅,英国反而被远远甩出前20名之外。虽然乌拉圭仍然没有摘掉贫穷和贫富不均的帽子,乌拉圭人的幸福感近些年却增长了近10%。反观国内中产阶层为什么不觉得幸福,就容易明白,他们手中的财富可能“不确定”,加上“竞争压力”加强,使他们疯狂追求高工资,却生活得如蚂蚁一般,当然感受不到多少“幸福”。­

  虽然不丹这个小国家人均GDP只有700多美元,不丹人却很幸福。我不是说不需要追求富裕,而是说,他们的社会理念重在“施政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称之为“不丹模式”。也就是说,人家并不一味追求GDP的数字,而追求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所构成的“幸福总值”,追求社会公共生活和个人的精神满足。­

  这么说来,欧洲人的“精神利润”就比美国人高了。虽然他们的收入要比美国人低30%左右,但美国人工作时间远远多于欧洲人。美国人平均每小时工资16美元,可欧洲国家普遍都高于美国。他们更多地把金钱和时间消耗到度假、福利享受和精神消费上去了,比如,英国人仅仅为宠物请事假就致使全国损失了270万个工作日,而德国目前高达13%的失业大军中,到底有多少属于自愿失业者(放弃就业)也是个不明不白的事情。看来,无论是国与国之间比较,还是同一国度的人与人比较,相对收入比绝对收入更能影响人的幸福感。所以,要提高自己的幸福总值,还是那句话:没有钱固然不行,只挣钱也是万万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