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社会的破坏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30:53

商品社会的破坏力

                                                   刘仰 (2010-09-14)

    首先必须指出,商品经济有它的好处,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一直很发达。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当今西方社会的商品经济已经越过了这个度,到了无孔不入、无所不及的地步,其负面影响就变得非常突出。关于商品经济的好处,人们已经说得太多,无需本人画蛇添足。本文只针对商品经济的害处,扼要说点看法。

    过度的商品经济首先导致人们道德感的丧失,其主要表现就是金钱成为衡量道德的标准。它往往得出一个结论:有钱才有道德,没钱就没有道德。并且,商品经济还用很多种方式强化这一结论。比方说,一个人在赚钱的时候如何不择手段,往往不是很重要。等到他赚了钱之后,开始搞点慈善,其道德形象立即改观,彷佛以前的不道德手段都可以一笔勾销。这种状况造成的结果是,一大批还没有赚到大钱的人,对于自己用不道德手段赚钱,没有多少内疚,似乎只要等到以后,也搞一点慈善,就可以把自己洗白。商品社会经常认为只有慈善家才有道德,慈善做得越大,道德水准就越高,就越成为社会的榜样。而要学习这个榜样,就必须先赚钱,但对于如何赚钱,商品社会却只有法律标准,没有道德标准。事实上,一个挨饿的人,让出自己的部分食品,分给另一个挨饿的人,这个行为所体现的道德感,丝毫不比有钱人的慈善来得差。但是,在商品经济社会,忍饥挨饿者的道德品行,很少能进入舆论关注的领域,更不会像有钱的慈善家那样被大力弘扬。

    对于更多的普通人来说,商品社会还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于快乐的认识。无数人都把购物、消费当成唯一的快乐,实际上就是把索取当成快乐。而工作,作为一种付出,在金钱价值衡量下,往往总是计算少付出、多获得。商品社会最华丽、最能制造尊严的地方,几乎都是消费场所,而生产或工作场所则常常是压抑、机械、沉闷的。然而,消费的快乐总是短暂的,因为商品经济总是不断制造新的消费追求,力图以最快的速度淘汰旧的消费,人们便因为追逐商品消费的快乐,而成为被刺激、被驱使的动物。

    人的很多快乐其实来自于人与人的关系,其中,尤以家庭关系最为重要。当家庭关系融洽,家庭生活丰富,一个人便能得到很多无私的帮助。在商品社会看来,如果一个人能够依赖家庭,那么对于商品消费的依赖就会减少,因此,商品社会总是想方设法地破坏家庭的功能。比方说,一个家庭如果自己做饭,就能减少不少开支,但这样就不利于饭店、餐馆的繁荣。于是,商品经济总是要引诱人们离开家庭到饭店去吃饭。即便在家里做饭,商品经济也要提供大量的半成品、制成品,以消费的方式强行介入家庭。我记得小时候,我们家都是自己做酒酿(醪糟),几乎没有买过酒酿,自家做的酒酿味道很好,但是,现在已经很多年不做了,因为市场上可以方便地买到。快餐更是以简捷、规模的方式,向家庭做饭发出最严重的挑战。家庭的堡垒仅从做饭这件事上,就在商品经济的进攻下,失去了大片领地。再比如说,家庭成员的谈话,其实也是很重要的内容,但是,商品经济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谈话大为减少,大家都围坐在电视前,听别人说一些与家庭无关的话。父母本来该教育孩子,但是,在商品社会里,父母往往对孩子说:看电视去!电视也确实有强烈吸引孩子的内容,从而让一个人从小就成为商品经济的俘虏。

    除此之外,家庭本来还具有养老的功能,而商品经济以养老金、保险等方式取代了家庭养老的功能,养老金、保险本身也成为进一步赚钱的手段。姑且不说养老金、保险能否彻底兑现,就算能够兑现,它所兑现的也只是吃饱穿暖的物质内容,家庭养老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感情的维系,都在养老金的金钱数额下,荡然无存。商品经济对于家庭的破坏是非常巨大的,它的背后是这样一个逻辑:如果一个人在很多方面能够依靠家庭的无私,那么,这个人对于商品的需求就会减少。因此,为了商品的繁荣,就必须打破家庭的亲密,或者必须让无数商品直接介入到家庭之中。传统家庭的很多行为,现在大都成为必须用金钱购买的对象,连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往往都有明显的金钱成分。商品社会破坏家庭的后果,使得每个人在很多时候都成为无助的个体,要想获得帮助,便只能依赖各种各样的商品,例如心理治疗。本来由家庭可以支撑的个人生活,不得不靠商品来支撑,商品经济由此而发达。但是,无数人往往因为失去感情维系而陷入孤独,连抚平孤独的安慰都有大量的商品。如果说家庭的稳定是社会的根,那么,商品经济已经挖掉了这个根,商品经济社会成为无根的社会,人们成为无根的人。它进一步促使人们所有的欲望都通过购买来满足,并且把购买的快乐变成唯一的快乐源泉。没有钱便没有快乐,更何况道德。
    一切,都等到有了钱之后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