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台湾选战复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4:22:53
                                                                                                            2008年台湾选战复盘      作者:邹振东(厦门大学史学博士)2008-5-15    台湾选战的硝烟渐渐远去,胜利者踌躇满志走上权力的巅峰,失败者舔着伤口争夺剩下的位置,一个试图改变台湾的命运,一个正在追问政党的前途。在鲜花和礼炮中,在站队和卡位中,许多人已经开始淡忘过去曾发生的一切。此时,不妨把时间拨回3个月,重新打扫一下落日孤烟的战场,也许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17%,移动的选民
   
    2008年“大选”,以胜负的并不意外和票数的出乎意料落下帷幕。其实早在3月1日,前民进党大佬沈富雄就在台湾中视的演播室用小黑板当场写下国民党胜出240万正负20万票的预测。
   
    如此精确的预算,让人生出这样的想象:是不是选举的结果,早在3月1日甚至更早就已注定?假如此说成立,不论是造势动员,还是奥步攻防,如果不是虚惊一场,就是回天无力。所有大把大把花费的银两,所有战战兢兢熬过的日夜,其实都是无用功。因为胜负早已注定,同志何须努力?
   
    TVBS选后民调表明,高达57%的选民表示在半年前就决定支持对象,11%在投票前1至7天内决定,6%更表示在投票当天才决定,共有17%是在一周内决定,显示最后的攻防在双方旗鼓相当时,仍有决定性影响。17%,十分眼熟的一个数字:马英九和谢长廷的选票差距,也正是17%上下。惊人相似的是2008年马英九的得票率又几近于2000年连宋得票率的总和。
   
    17%,这一似乎是一直影响甚至决定台湾的神奇数字,正是解读台湾的一个密码。台湾选举人口约1700万,一般预计投票人数约1400万,乘以17%,正是240万上下。沈富雄的押宝成果无非是看透了民进党的败象,从而把17%没有预设立场的移动选票一股脑地全加在国民党的账上。
   
    正是有了这17%的移动选民,才使选举如此扑朔迷离和充满变数,才使得不到最后谁都不敢言胜谁也不愿认输。台湾不乏最后一天阴沟翻船和咸鱼翻生的先例,因此选战的复盘决不是无关痛痒的多此一举。
   
    1比4,福气还是运气
   
    初选时,不同于民进党阵营的谢、苏、游、吕四人竞争大位;遍看整个泛蓝阵营,真正可拿得出手的只有马英九。马英九和王金平初选时的PK,并不在一个等量级,之所以闹出这么多动静,只不过是有很多东西必须在桌面下经过几个来回搞清楚。一个是选举文化渗入骨髓,一个是宫廷文化尚未褪尽,两党的文化差异,不可不察。
   
    1比4,国民党叹我帅少,民进党恨我将多。国民党有马英九是它的福气,而民进党有四大天王则要看它的运气。国民党不是“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只有一个鸡蛋”。没有预备队的战争,国民党玩的就是背水一战。
   
    果然,首长特支费不仅使马英九的政治前途,而且使泛蓝阵营的全部希望命悬一线。
   
    不能说马英九身正不怕影子斜,只能说马英九和国民党的运气好。因为只要有侯宽仁这样的检察官认定马英九有罪,就不能排除有这样的法官对马英九进行有罪判决。
   
    背水一战,破釜沉舟,没有退路和备份的国民党劣势变成优势。因为只有一个马英九,泛蓝阵营空前地团结。以前的教训,成为马英九如今的财富,无论他言行怎样“出格”,包括提出台独选项说、实行尊李(登辉)路线、修改国民党党纲去掉“统一”字眼,一些深蓝民众即使不满和疑惑,也只能含泪投票。选举如果不能“拥抱最爱”,最要紧的是“去除最恨”。人们已经忍受民进党太久了:“批马?有没有搞错?你不想让‘马’上,你想让谁上?”
   
    胜利属于团结的一方。因此拥有四大天王,未必是民进党的福气。民进党这架久经沙场的超级选举机器,这一次用力过猛,将选举文化的所有负面效果导向党内,初选内耗的阴影一直带到选举的最后一天,而谢长廷与陈水扁的“切而未割”,使谢没有收获“割”的好处反而承受“切”的裂痕。
   
    1比4。民进党四大天王不是天王,他们没有王者气象,他们充其量只是四匹豺狼,最多是四只豹子;不像国民党只有一只老虎,虽然形单影只,平步走来,却有虎风生威,仍是百兽之王。
   
    偶像派和实力派
   
    2008的台湾选战是一场偶像派VS实力派的舆论战。
   
    马英九天生就是偶像的材料。偶像派的舆论战法就是制造明星,而制造明星的法则就是保持距离,采取MTV的方法,不是曝光过度,就是曝光不足,重点是在一种模糊的基调中营造一种唯美的情调。偶像必须不时给粉丝一个惊喜,但又不能让粉丝们天天见到,巡回召开“歌友会”是最佳的选择。马英九的“longstay”正是起到这样的效果。
   
    偶像派舆论战的大忌就是穿帮,过多暴露就增加了穿帮的机会。有人戏言,马英九在选前最佳的选择是闭门谢客,到3月22日一觉醒来,就可赢得“大位”。此话的弦外之音就是担心马英九出错,马英九有太多马失前蹄的案例让人为他捏把汗。
   
    谢长廷、苏贞昌都算实力派。两个人论长相远不如马讨喜;若论起政绩,至少在县市长任内,都有漂亮的答卷。但政绩却没有转换成足够多的选票,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个别人的政绩已经不是2008年的台湾人最看重的东西了。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谢长廷曾经主政现在仍然由民进党当政的高雄市,民进党仍然惨遭滑铁卢。
   
    2008年的台湾,是一个民心思变的时代。一个需要改变的时代,往往是一个需要偶像而且可能产生偶像的时代。改变的民意,呼唤一个与旧体系切割、与旧时代迥异的新领袖,需要一个指向未来具有无限想象的魅力偶像。2000年,在政党轮替的呼声中,只有陈水扁可以制造一个三级贫农走向权力巅峰的神话。2008年,当民心思变的民意再起,无法与旧时代切割的长昌配却被无情地抛弃。
   
    马英九当选后,台湾出现的一系列的“造神”现象,再一次地证明:在一个需要改变的时代,人们是多么盼望救星,而且多么容易产生偶像崇拜。
   
    决战中场,战争的边界线
   
    事实证明,马英九不是只有好脸蛋,他有大智慧;马英九也不光是偶像派,他还是战略家。这最主要地体现于他在舆论战的战略布局上。其战略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决战中场。
   
    回看2000年,陈水扁的舆论战战略也是决战中场,在蓝绿间移动的选民,是他制胜的关键。
   
    2008年,马英九同样采取决战中场的战略。前述一系列让深蓝民众瞠目结舌的举措,甚至让有些人惊呼马英九才是台湾真正的本土派。当马英九学讲着蹩脚的闽南话,当他在中南部的农田里作秀般地插秧挑肥时,蓝绿最初都普遍不看好,深蓝质疑这样到底有多少效果,而深绿则冷嘲热讽国民党和马英九直到今天才知道农民的苦。
   
    可最后大家还是跌破眼镜地看着马英九效应的持续发酵。很多人最初没有深刻认识到人类族群、特别是弱势族群的普遍心理。一个学着蹩脚中国话的外国人在中国受到的欢迎往往远胜过另一位普通话说得特棒的中国同胞,一个回头的浪子带给父母的惊喜也远远超过一直呆在身边的乖孩子。国民党和外省人曾经以他们的身份优越,让中南部本省人自卑而自尊。当马英九“终于”低下头来在中南部“拜码头”时,中南部民众的回应超过了许多人的预期。李敖曾对笔者说,台湾人憨,厚道。台湾人,特别是中南部的闽南人最看重“博感情”,看人做事往往就一句话:“爽不爽。”
   
    笔者接触到许多偏蓝的学者名嘴,大都对马英九的特立独行摇头叹息。显然,马英九与国民党的传统文化有些不搭调。但国民党的传统文化几乎没开过好花、结过好果。正是与国民党的传统做法每每不同,马英九才脱颖而出。
   
    重要的是,马英九有“一意孤行”的资本和“好命”。决战中场决不是不要基本盘,事实上,国民党从前恰恰败在自己的基本盘多是没有投票激情的中产阶级。2008选战,感谢对手做得太烂,感谢敌人不断挑衅,感谢连宋等先行者失败的教训,马英九,作为泛蓝唯一的希望,得以毫无后顾之忧地深入敌后、全力以赴决战中场。
   
    反观民进党,从初选开始就放弃中场。“排蓝民调”的初选机制,不仅无法在机制上推出可以蓝绿通吃的候选人,更重要的是其传达出这样的信息:民进党不准备推出一个“全民的总统”,而只想推出一个只会维护少部分人利益、只会让自己人爽的候选人,这种信号令中间选民噤若寒蝉。民进党潮水般退去的中间地带,正好让一“马”当先的国民党长驱直入。一个是畏缩着回到基本教义派的角落里相互取暖,一个是踌躇满志一心要跨过浊水溪逐鹿中场。败军之相还是王者气象,已经昭然若揭。
   
    模糊战术,贴身的肉搏战
   
    马英九不仅有大智慧,还有大算盘。突出地表现在他采取的贴身肉搏式的模糊舆论策略。他借鉴了贴身肉搏的战术,却是反向运用。他是在自己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采取模糊的舆论策略。由于陈水扁的拖累和马英九的个人魅力,马与谢的民调差距一直居高不下。马比小聪明不如谢,打小算盘也不如谢,于是,马用最笨也是最有效的办法,跟着甚至贴着谢走,尽一切可能减少对方得分的机会。你搞“入联公投”,我也搞“返联公投”;你搞台湾主体性,我也搞本土论述;你炒作“二二八”,我也纪念“二二八”;甚至连造势活动中的击掌、穿黑T恤和反戴帽子等设计,国民党也跟着民进党有样学样,恨得民进党直骂国民党没有创意一直在抄袭。
   
    此战术其实在围棋比赛里也有先例。取得优势的一方采取贴身缠打的打法,当棋盘的空地越下越少,对方大面积得分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直到最后对手无力回天。
   
    模糊战术,使对方的所有舆论无法发酵。如果当时国民党没有提”返联公投”,民进党一定是先提“入联公投”、不行再“返联公投”、再不行再提更缓和的“公投”,从而把国民党排除在“公投”的议题之外,使“公投”变成民进党的舆论专场,用台独、民主、爱台湾的议题转换,通吃从深绿到浅蓝的民众。马英九的模糊战术,使民进党锁定在基本教义派的圈子里不能自拔,让谢长廷的舆论效力走不出泛绿的樊篱,从而更好地决战中场。
   
    永远的制高点
   
    马英九很早就在为自己的远大志向做着一系列的准备,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积累,就是抢占舆论的高峰。
   
    笔者曾论述,国民党因为投鼠忌器,将一系列美好的字眼拱手相让,从而丧失了一个个舆论高峰。但马英九不同,早在十余年前,他就开始占据一个个舆论制高点。每一年,他都会纪念某些特定的日子,并通过各种声援活动把自己塑造为“民主的捍卫者”和“人权斗士”;他年年“二二八”都会去慰问受难者家属,努力消弭本省人的历史悲情和仇恨;他在清廉方面近乎极端的做派,更是为他赢得清官的美誉。选战的最后时刻,谢长廷一度借西藏问题攻击马英九,但没多大奏效,除了马英九的危机处理外,最重要的是得益于他长时间在所谓的“民主人权”形象塑造上的苦心经营。
   
    马英九形象塑造最成功的是占据了“爱台湾”的舆论制高点,他用“呷台湾米、饮台湾水的新台湾人”形象破解了一系列诸如“香港脚”、“贵宾狗”的攻击。
   
    选后,TVBS民调显示,这次大选决定选民投票的最主要的三个因素中,“候选人爱不爱台湾”的选项仅有1%的比例投给谢长廷,0%影响马英九——“爱台湾”,这一长期以来民进党最有效的舆论武器彻底失效。
   
    3月26日,选后的谢长廷慨然坦承:民进党不应该再垄断台湾或本土,应该与其他政党竞争进步性。综观今后,台湾政坛争夺的舆论高峰将很难再以族群和意识形态为焦点目标,“公正”、“效率”、“能力”、“清廉”、“和平”、“发展”、“改革”、“进步”等非意识形态化的舆论高峰将成为台湾政治人物接下来兵家必争的摩天岭。
   
    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谢长廷在2008舆论攻防战中最大的失误就是只有破,没有立。
   
    谢将舆论的子弹倾泻在马萧的两岸市场上,却使舆论的效果走到目的的反面:1.马萧提出的议题成为谢的议题,马谢之战圈在马设定的战场开打,马轻松取得主场优势;2.在谢阵营的猛烈攻击下,人人都知道马萧有个被谢指责为一中市场的两岸市场政策,谢自己的政策却无人能够一言以蔽之;3.谢的攻击,迫使马萧不断辩解,并因此强调、补充、修正和提高,从而日益完善;4.“两岸市场”越是被骂,人们越好奇,而信息一旦全面和充分,谢对马的妖魔化自然土崩瓦解。
   
    铺天盖地的攻击使舆论只剩下攻击。这很像2004年选战,当时连宋的主要战术就是攻击陈水扁,在一波波“呛扁救台湾”的舆论中,人们只看到了陈水扁而看不到连宋。在舆论的攻防中,如果没有竖起自己的标杆,只是一味地攻击,就会使自己在攻击的波浪中淹没。
   
    除了辱骂,恐吓是谢阵营另一个主要攻击手法。谢阵营威胁选民一旦让马当选,台湾就会成为香港或西藏第二,男人找不到工作,女人找不到老公。2000年连宋对陈水扁也曾采取恐吓的舆论战法,明示和暗示:一旦陈水扁当选,就会给台湾带来台独和战争等灾难。但两次选举的结果都表明,台湾民众对未来的恐惧远没有对现实的感受那么敏感,甚至远没有对未来的期盼那么强烈,威胁和恐吓的舆论对他们效果不大。
   
    逆,为什么不能转胜
   
    选战最后时刻,谢阵营打出了响亮的口号“逆转胜”。3月16日“逆转胜”造势活动声势浩大,诸如击掌互动、反戴帽子、木马屠城等创意皆可圈可点,只可惜没能夺来选票。
   
    逆,为什么不能转胜?仅就舆论的策略来看,逆转胜的口号仍然值得玩味。
   
    逆转胜的口号省略了主语,逆转胜,到底是谁要逆转胜?
   
    如果这个主语是人民,那么:人民何逆之有?
   
    如果这个主语是台湾,那么:1.台湾现在逆了吗?否则为什么还要逆转?2.或者台湾确实逆了,又是谁逆了台湾?
   
    如果这个主语是民进党,那么:1.好端端一个执政党,为什么会变逆?2.只有在野党才希望逆转成执政党,执政党提逆转到底想逆什么?是想逆自己的风水,还是想从执政逆为在野?
   
    中间选民无所谓逆,台湾人民更不存在逆。显然,逆转胜口号真正的主语就是民进党,其舆论的目的就是要在民调落后的情况下向支持者催生逆的悲情,但这样一个只以自己的基本盘为对象的舆论诉求,与全体民众的感觉恍若隔世。与之相比,同一天国民党打出的口号却是:“台湾向前行,台湾一定赢”。一个以一个政党的输赢为诉求,一个以整个台湾的前途为愿景,两者的格局已经天壤之别。
   
    为一党之私,凭一己之力,逆,如何能够转胜?
   
    民意,谁抓得住我
   
    民意离不开历史。只有在历史解读中找到与民意共振的频率,才能抓得住民意的历史支点。但2008年在建构有利于自己的历史方面,双方皆乏善可陈。民进党的历史建构到2000年出现断层,八年“执政”负面效果,使之只能回过头来重新消费2000年前的历史:解禁、二二八、两蒋。只不过台湾的悲情舆论仿佛台风的生命周期,台风在海洋中形成,正如悲情在历史中积累,当台风把在洋面上积聚的能量倾泻在陆地上时,也就无法从陆地上继续吸收水汽以补充能量,同样,历史的悲情如果得不到现实的支撑,它也就会在消耗中衰竭。当现实的悲情不再,民进党再用悲情消费历史,就反而会被历史消费。
   
    国民党也没有很好地借此建构有利于自己的历史。真正将历史转化成巨大的舆论力量的却来自民间。“让我们好好的投”,这则由两个大学生自发自愿创作的网络短片,用第一人称以一个甜美女孩的成长纪录和家庭经历,唤醒了普通民众八年来从期望到失望、从无奈到后悔的集体记忆,从而建构了一个直接地不利于民进党并由此间接地有利于国民党的历史。
   
    所有的历史都会指涉今天并指向未来。谁能许台湾人民一个未来?2008年抓得住民意的就是马英九的“马上就好”。这口号简单易懂,琅琅上口,特别是“马上”二字,一语双关,台湾已经空耗了八年,民众已经一刻都不愿等了。
   
    2008年的台湾,“民心思变”。“立委”选举大胜之后,国民党一度害怕出错,趋于保守。当时的民意,人们不喜欢民进党,却并不一定看好国民党。后来,国民党终于在点拨中明白,国民党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台湾。一则名为“改变的力量”竞选广告终于震撼出场,成为国民党有史以来最有质感也最有冲击力的政治广告。
   
    谢幕之后的感“谢”
   
    2008年大选,台湾终于走出了谁包围谁的历史循环,一切都在表明,台湾已经改变。
   
    “人民最大!”2008年3月22日,喊出最能代表时代意志的口号的不是两位“候选人”,而是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没有任何政党比人民的选票更大”。
   
    一个完美的结局,不能够从胜利者那里找原因,而应该从失败者那里找答案。人们应该记住,在3月22日,谢长廷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承认失败,并号召和呼吁支持者不要抗争。相比于选前的各种非理性的攻讦,无论如何,选后的回归理性令人欣慰。
   
    “这是选举的结果,不是民主的失败。”“是个人的失败,不是台湾的失败”。尽管谢长廷在败选的感言中还是提到了守护台湾的主体性,但他把选举的结局限制为自己一个人的挫折,仍然值得肯定。特别是联想起谢长廷这次没有像陈水扁那样,过度使用族群议题这样的大规模杀伤性舆论武器,其攻击对手的靶心主要集中在个人形象(绿卡)和个人政见(“两岸市场”)上,使舆论的杀伤力仅仅局限于对手本人等少数人,没有过多地伤及无辜,谢长廷的有所不为,为2008年的这场相比以前最少奥步也最少负面的选举加分。面对哭得一塌糊涂的支持者,谢长廷没有流下眼泪,甚至眼角都没有泪花闪动。“今夜,请别为我哭泣!”谢长廷,这位想改变历史却又被历史规定、想超越历史却又无法和历史切割的政治人物,为历史留下回味无穷的背影。
   
    选后的第三天,马英九开始两天的西部谢票之旅,全部的谢票也在一星期内完成,选后的谢票之短和选前的“长住”(longstay)恰成鲜明对比,其它诸如为维安考虑谢票一律改为室内而不再上街拜票,以及马英九在屏东县表示不必逐一握手谢票还情。而放之选前,谁都知道多握一次手,就可能多一张选票。
   
    即使马英九这样的人,都逃避不了选举的规律,提醒人们不要对选举语言太在意,也不要对选举承诺太当真。选举就是政治的恋爱,选季就是恋爱的季节。恋爱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最后都要走向常态和回归常识,胜选以后还要longstay和扫街拜票,正如结婚以后还要每天送一束鲜花一样,不现实也浪费成本。理解台湾一定要分清选前和选后以及舆论和民意,把前者当作后者不行,用后者取代前者也不行。
   
    无论如何,3月22日晚,马英九的当选感言还是抓住了台湾人民的心声:“人民希望政府清廉,不要贪腐;人民希望经济繁荣,不要萧条;人民希望政治安定,不要内斗,人民希望族群和谐,不要撕裂;人民希望两岸和平,不要战争。”
   
    选前,马英九的竞选口号是:“马上就好!”但真的“马”上,马上就会好吗?选举结果“马”上的感叹号马上就会转化为无数个疑问号,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2008年的台湾已经不是从前的台湾,民意的提升将真正改变台湾,台湾也许不能马上就好,但台湾一定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