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脉络概述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0:54:21
 在1960—1962年的三年困难时期,随着文化政策的相对宽松,音乐创作渐趋活跃,歌剧创作相继出现了大型歌舞剧《刘三姐》及歌剧《红珊瑚》、《望夫云》等优秀剧作。从《洪湖赤卫队》到《江姐》,中国歌剧在1957—1964年间形成了一个创作高潮。

    1963年8月,周恩来在人大会堂对首都音乐舞蹈界提出了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方针。“三化”的提出促进了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和音乐创作的繁荣。在这个时期,群众歌曲创作仍然保持着持续旺盛的势头,产生了《我们走在大路上》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电影音乐创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收,《刘三姐》、《枯木逢春》、《李双双》等五部影片在1963年第二届电影“百花奖”评选中获音乐奖便是有力证明。中国人民解放军前卫歌舞团民族乐队对传统民族乐器进行大胆而成功的改良,增加低音,扩大音域,增强音量,制作了低音唢呐,使管乐组有了高、中、低音的完整编组,建成了以二胡为主的弓弦乐组、以柳琴为主的弹拨乐组、以唢呐为主的吹管乐组、以苏州定音鼓为主的打击乐组的这样一种民族乐队组合模式,丰富了民族乐队的表现力。与之相配合,在创作上亦出现了《红军哥哥回来了》、《彝族舞曲》、《凤凰展翅》、《迎亲人》、《旭日东升》等独奏与合奏曲目。

    这一时期的大型声器乐作品创作亦有可喜收获,其中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和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在当时成就最为突出,影响亦甚深远。

    与京剧现代戏平行发展并同样取得重大进展的,是一个差不多同样古老但却是外来的音乐戏剧形式──芭蕾舞剧。1964年和1965年在北京和上海分别诞生了两部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另外,《琴曲集成》(1963)、《民族音乐概论》(1964)、 及杨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1964)等三部学术著作的出版,反映出音乐理论家辛勤耕耘的劳绩。

    1966年至1976年,除了几部京剧现代戏和两部芭蕾舞剧之外,真正值得注意的是钢琴协奏曲《黄河》和京剧《海港》、《龙江颂》及《杜鹃山》,这些作品在思想性艺术性的结合上、在音乐创作成就上,显得比其他作品高出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