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难天涯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29:56

两难天涯路(1)

http://book.sina.com.cn 2008年08月01日11:26 新浪读书 

晚唐有这么一诗人,一生坎坷四处漂泊,又无奈地陷入朋党之争中,身世凄凉,可是他的诗却写成了晚唐的一绝,文采飞扬情思绵密,兼有李贺杜甫的长处,自成一家。他的官做得不大,远大的抱负终其一生都没有实现,伴随他的只是长久的颠沛流离,最后也只能郁郁而终。他又是个天生的情种,可以说唐代没有一个人能象他一样将爱情诗写得隐涩感伤;他又是个脆弱而多愁的人,他同情王朝分崩离析频临瓦解时百姓所受的苦痛;他又是个被后世误会最深的晚唐诗人,很多人觉得他一生都在朋党间左右摇摆而没有立场没有操守,而事实上他并没有加入其中任一个党派,反而总同情地站在###失败的那一方。

说到这,也许大家早已猜出我要说的那位晚唐诗人的名字。对,他就是李商隐。

大唐元和六年,河北道怀州府所辖的获嘉县官廨内,也就是今天河南省获嘉县所在。县令李嗣早早地结束了公务,刚才衙役来禀报自己的妻子要分娩了。过了一会儿子出生,是个男孩,这位男孩后来就是晚唐大诗人李商隐。而这一年,大古文家韩愈已经四十四岁,柳宗元也已三十九岁,元稹贾岛都已三十四岁,而杜牧也已出生九年。在李商隐出生前,家中已有两个姐姐,当他满周岁时自己的弟弟羲叟也出生了。这时候父亲李嗣接到了时任镇守浙江的一位节度使的聘请,去做幕僚。而此时李商隐刚出嫁没多久的二姐,因病去世,这对李嗣是个不小的打击,而此时的李商隐还什么也不懂,他随着父亲母亲来到了浙江。从唐肃宗干元元年起,就将浙江分为东道和西道,分别由节度使领之。西道管辖的是现在镇江、苏州、常州、杭州和湖州等地;东道管辖的是绍兴、衢州、温州、台州和江西一部分。浙东道的治所在绍兴,浙西的治所在镇江,而李嗣带着李商隐就在东西两道过着浮萍般漂泊的幕僚生活。虽然李商隐幼年的生活动荡不安,可是李嗣不会耽误对儿子的启蒙教育,他觉得自己一辈子也就这样了,将希望全都寄托在李商隐身上,从小就让他读书习字。李嗣在幕府中经过节度使的举荐,得到了殿中侍御史这个从六品的官衔,这对于李家来说是个好消息。可是看人脸色如履薄冰的幕僚生活很快就耗散了李嗣的精力,不出五六年,就无奈地舍下妻子和李商隐,在异乡逝去。这个时候李商隐已十岁,虽没成年,可作为长子家庭的重担势必落在了他肩上。他们一家没了经济来源,在幕府里是待不下了,要维持生活只能返回家乡。从小失去父亲,必然使李商隐比一般的孩子要早熟和懂事,这也许是他后来感情细腻沉静多思的原因之一。在回到河南家乡后,除了为父守丧外,还向他一位隐居乡间的堂叔父学习五经四书。李商隐称这位堂叔为“处士叔”,处士叔学问极好,又淡薄名利。他曾入过太学,本来可以参加科举科举考试走上仕宦之途,但他年迈的做县令的父亲辞官回乡。处士叔是个孝子,也就跟着回到了家乡,二十年如一日地照顾父亲,在此期间,朝廷的一次考试都没有参加。处士叔是真正的隐士,他并没有因此沽名钓誉而借隐居博取朝廷的旌表混个官职,反到是拒绝了不少官场朋友的举荐,坚决没有做官。这是李商隐的幸运,因为有处士叔这样的老师,才很快地学会了文章诗赋。三年很快地过去,李商隐守制已满,他们一家就搬到了洛阳。当时他还只有十六岁,但古文写得已相当好,他将两篇最得意的文章,一篇《才论》,一篇《圣论》拿去拜谒洛阳城里的著名文人,李商隐的文章得到了大家的称赞,一夜之间名震洛阳。

大和三年三月,洛阳城来了位新的行政长官,这位长官就是曾在十年前做过宰相,现在仍留有检校兵部尚书头衔的令狐楚,他来洛阳是任东都留守。就是这位行政长官的到来,让李商隐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变化。这个时候的令狐楚已年过六旬,是个极爱才又极会用人的好官,李商隐早就听闻这位前宰相的名声,拿着自己的诗文去拜谒他,请求提携指正。令狐楚一看李商隐的锦绣文章就被他的才华折服了,他让李商隐留在府上,和自己的儿子令狐绪、令狐绹、侄子令狐缄一起读书。李商隐的身份也许实际地说就是令狐家的伴读。由于令狐楚很器重他,初到陌生的环境开始时还有些不习惯,几位令狐公子对李商隐很友好,渐渐地李商隐也熟悉了令狐家的环境。令狐楚闲暇之余也指导儿子和李商隐学习,他精通文史,进士及第后在太原还担任过好几任节度使的掌书记,由于文采出众而被德宗皇帝赏识。因为皇帝每次看到太原府呈上来的奏书都写得文采飞扬,特意询问写这文章的是谁,得知是令狐楚。后来皇帝读多了,竟然能从全国各地的奏章中一下子分辨出哪一篇是令狐楚的手笔,就这样逐步受到朝廷重用,从翰林学士一直做到了宰相。李商隐有这样一位宰相老师的关爱肯定进步不小,当然除了令狐楚之外,在洛阳李商隐还得到了另外一位大诗人的教诲,他就是白居易。白居易长庆四年就卸去了杭州刺史的职位,回到了洛阳,后来虽然又被朝廷派出去做了几年官,但在大和三年,白居易终于定居在洛阳,哪也不去了。就在这个时候李商隐拜访了他,白居易晚年时非常喜欢李商隐的诗,虽然他们两的诗文是那么的不相似。白居易对李商隐的赏识都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比如白居易到了晚年信奉佛教,他对才子李商隐说:“今生今世我是赶不上你了,但愿我死之后,能够转生投胎做你的儿子,也就心满意足。”,他们两可谓真正的忘年知音。当然谦虚的李商隐知道白居易这样说是对自己的抬爱,他一直尊敬着这位大诗人,并在心里把他当作自己的一位老师。大和三年的十一月,令狐楚有升迁为天平军节度使,要离开洛阳东去了。天平军在郓州,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东平县一带,距离洛阳有一千里路。令狐楚问李商隐愿不愿意跟自己一起去山东,并承诺要是愿意去的话可以给李商隐一个巡官的职位。李商隐这个时候还是一个没有取得任何功名的白丁,没参加过任何科举考试,令狐楚这样提携自己,自然不能拒绝。在山东李商隐一边跟令狐楚学习奏章的写作技巧一边帮他处理一些琐碎的工作。由于有了职位也就有了补贴家用的薪水,这对本就中落的李家来说,令狐楚是有恩的。大和四年,令狐楚觉得李商隐和自己的儿子都已不小,可以进京城赶考了。令狐楚觉得儿子令狐绹凭借自己的声望和地位这次考个进士应该问题不大,但长安离山东很远,一路总要有知心之人作陪,他想到的是李商隐,一来也可以让他考一次试试,二来和自己的儿子也是伴。李商隐是以“乡贡”的资格陪令狐绹去参加进士考试的,所谓“乡贡”就是许多不在学的文士可以先经过地方上的考试,成为乡贡,然后再由地方的官员保送,每年随进贡朝廷的供品一起进京,叫做“随计”。对朝廷来说地方官员为举荐的人才也是一种贡品,这对李商隐来说更是次考试进身的好机会。考试之后,令狐绹果然高中进士,随即就当上了弘文馆校书郎做官去了,而李商隐却没有考中。不过这只是第一次考试,李商隐并没太在意,依旧又回到了令狐楚的府中,担任巡官。不久令狐楚又换了官职,当上了太原尹,李商隐也跟着同往。大和七年,李商隐又再次离开太原赴长安考试,冷酷无情的科举应试还是把李商隐拒之门外。再次的失败多少都挫伤了李商隐的信心,但他彻底没有灰心,因为他觉得自己年龄还不是太大,以后还有机会。这时官运亨通的令狐楚又被调为吏部尚书,要离开太原进京了,李商隐的小小巡官自然也做不成,决定回到河南家乡荥阳。令狐楚和李商隐暂时分开了,但他们私下还保持着密切的书信联系。

两难天涯路(2)

http://book.sina.com.cn 2008年08月01日11:26 新浪读书 

在家乡的那段日子,李商隐通过刺史萧瀚的引荐,结识了华州刺史崔戎。说来也巧,这位崔戎还是李商隐的亲戚,因为他是启蒙老师处士叔的重表弟。崔戎也是熟读经书之人,才学不亚于处士叔,但选择的路数却不同,处士叔独善其身消极避世,崔戎则是积极用世的。他官做得不小,从太子校书郎做起,还曾持节宣抚剑南东西两川,为官清廉,非常得民心。当初处士叔隐居乡里时来请他出去做官的人就是崔戎,崔戎那时也见过小李商隐,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现在重见更是非常欣喜。问了李商隐这几年的遭遇后,顿生怜悯之心,让他在自己府上住了下来。

这样崔戎也就成了继令狐楚之后,李商隐的第二位府主。在崔戎府上,李商隐仍然是做一些文书工作。当然崔戎不想让李商隐的才华耗费在繁琐的日常事务中,不久就让自己的儿子崔雍、崔衮同李商隐一起去南山读书学习了,准备来年的科考。来年又让李商隐失望了一次,他的进士梦又没有实现。可他毕竟是长子,一家的生计他不能不管,于是又回到崔府做幕僚,崔戎对李商隐也分外照顾,每次的薪酬都不少,这让李商隐对崔戎充满了感激。大和八年三月,朝廷给崔戎一个新的任命,让他调往兖州,五月就要赴任,可是没等到一个月,崔戎就得了急病死了。

李商隐又没了栖身之所,伤心地离开了崔府。

李商隐之后将家迁到了济源,也就是今天河南的济源县,因为他的弟弟羲叟住在那里,和母亲一起搬过去,一家人也可以团聚。济源附近有一座玉阳山,林壑幽美,山中建有道观,甚至睿宗皇帝的女儿玉真公主也来到这里出家修行。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李商隐一直在玉阳山里学道,山中有一条蜿蜒流淌的小溪,李商隐在学道期间也就以这条小溪起了自己的号“玉溪生”,在玉阳山李商隐遇到了一位貌美的女道士,两人都产生了好感。这位女道士是陪贵主来学道的,之后又回到了长安的华阳观。如果说这不算李商隐的初恋的话,那么后来他遇到的一个女孩,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回忆,这个女孩名叫柳枝。

结识这位名叫柳枝小姐是在春暖花开的洛阳。他来到堂兄李让山家作客,听说堂兄隔壁家有一位非常美丽可爱的小姐,李商隐几次见过后顿生好感,他想让堂哥从中引荐。而柳枝虽然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但却有着极高的颖悟鉴赏力,非常喜欢诗歌。李商隐也就想出了一个后来传为佳话的办法,他让堂哥李让山将自己写的一组《燕台诗》,在无意间朗诵给在春色中散步的柳枝听。那诗有四首,分别以春夏秋冬为题,诗风极象李贺,写得情真意切,非常感人。柳枝被李让山的朗诵声吸引了,她觉得这诗写得这样好,于是问此诗:“谁人有此,谁人为是”,急切地想知道诗的作者是谁,李让山向柳枝说写此诗的是自己的堂弟李商隐。柳枝对李商隐早已有所耳闻,今天听到他写的诗歌如此优美,心里更是顿生好感。于是这位情窦初开的少女扯下一断自己的长带,请李商隐题赠一首诗。这一夜李商隐激动不已,第二天堂哥就带着李商隐一起来到了昨天和柳枝说话的地方与她见面。一位少年才俊,一位绝代佳人,两人一见倾心,相识恨晚。从此他们经常甜蜜地幽会在浪漫春色中,这段时间也是李商隐一身中最美好的。冬天,李商隐要到长安去参加考试了,李商隐满以为在自己考中进士后可以回去迎娶柳枝姑娘,和她美满地过一辈子,但是随即堂哥给他带来了一个坏消息。李让山告诉他,柳枝已被东边的某位诸侯王娶去了,这让李商隐眼前一片漆黑。柳枝,李商隐的这位初恋女友,一夜之间就被权贵夺走了,这教他如何不伤心:

嘉瓜引蔓长,碧玉冰寒浆。

东陵虽五色,不忍值牙香。

柳枝井上蟠,莲叶浦中干。

锦鳞与绣羽,水陆有伤残。

——《柳枝词》其二首

李商隐把柳枝比做晶莹的嘉瓜,只要今生得到它,即使最著名的“东陵瓜”也可以不屑一故。他也毫不隐晦想和她结为百年之好的愿望,可是这一切都被无情的现实击碎,这是科考外对青年李商隐最大的一次大击。

两难天涯路(3)

http://book.sina.com.cn 2008年08月01日11:26 新浪读书 

大和九年的十一月,正当李商隐在乡间的时候,朝廷中正有一场大的变化。唐朝到了后期,安史之乱留下了很严重的后遗症,变得藩镇林立、割据自雄。每个割据雄藩大镇都是唐王朝的劲敌,他们都希望建立父子世袭的国中之国,而朝廷上的斗争更激烈。在朝廷内部首先是南司和北司之间的斗争,所谓南司就是指朝廷的官员,北司是指后宫的宦官。他们双方谁也不服谁,全都盯着对皇帝的控制权利。其次是朝官内部的斗争,也就是在历史上很著名的牛李党争。这年十一月的二十一日,长安发生了惊动朝野的“甘露之变”,这场事变的主要发起者是新任宰相李训和凤翔节度使郑注,而在背后支持他们的是唐文宗李昂。李昂当初没有宦官帮忙是绝对即不了位的,可现在宦官仍钳制他这让他非常恼火,于是他想除掉那些大宦官,夺回真正的统治权。而李训和郑注两人本身也是各怀鬼胎的人,而且比较善于搞阴谋活动,当时牛僧孺和李德裕两党为了争夺进士名额和官位分配闹得沸沸扬扬,皇帝也只能干坐着毫无对策。这时李训和郑注就看中了下手的时机,先联合牛党打击李党,把李德裕一直贬到南方去,然后又反过来整牛党人。在牛李党争前李训和郑注两人算游刃有余,可是在宦官面前他们却碰了壁。他们想利用上朝的机会,将宦官骗到一个院子中一网打尽,没想到宦官仇士良等人早识破诡计,先下手为强,将李训郑注两人诛杀。宦官仇士良一发不可收拾,干脆乘机将异己全部扫除,将军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京城发生这场政变时,李商隐还在老家,虽然政变没有直接影响到他什么,但社会环境随之一变,唐王朝的统治变得更加暗无天日。

开成元年的春天,礼部的考试又要举行了,李商隐一路艰辛走到了长安。甘露之变后的首都已经今非昔比,很多长安的朋友在跟他讲述政变时的所见,让李商隐觉得惨不忍闻。考完试,李商隐抽空去拜访了时任左拾遗之职的令狐绹,令狐绹热情地招待了李商隐。没过多久,礼部发榜,他又一次名落孙山,这次非常让他失望,甚至有些心力憔悴。在离开长安的时候,李商隐连令狐绹那都没去作别,只给他写了一封信,也许是科举的挫折激怒了李商隐,在信中他这样对说:

近世交道几丧欲尽,今日赤肝脑相怜,明日众相唾辱,皆自其时之与势耳。时之不在,势之移去,虽百仁义我、百忠信我,我尚不顾矣,岂不顾已而又唾之。……真令人不爱此世而欲狂走远扬耳!

——《别令狐拾遗书》

这是李商隐落榜后对当时的政治环境发的牢骚,他也痛恨官场中一些污浊的现象,痛恨那些趋炎附势争名夺利的人。当然从这信中也可以看出李商隐和此时的令狐绹还是无话不谈,毕竟两人从小一起长大,但是后来随着令狐绹的官做得越来越大,李商隐和他的关系也渐渐疏远了,当然这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牢骚归牢骚,回到家后李商隐仍无时无刻不在做着进士梦。当然他也知道现在的科举考试已基本变成了一场瓜分禄位元的交易,比如说早在元和三年,那场导致牛李党争更激烈化的科场案子,就是因为主考官收了许多贿赂而名额有限最终引起了内讧。李商隐知道,对于应试者来说,学问似乎已到了次要的位置,关键是要好的出身和后台。他想到了令狐楚,可是令狐楚的关系和自己本就不一般,该帮助早帮助了,而现在没帮自己也许有他的原因,李商隐并没有开口。最后他又想到了一个人,然后写了封求荐信,这个人就是崔龟从,他刚从中书舍人的位置调任为华州防御使,在信中自信又自负的李商隐并不太谦虚,比如将二十七岁写成了二十五岁,让人举荐又不肯失了自己的自尊,信出去后当然石沉大海,杳无消息。让人引荐的路看来是走不通了,在最关键的时候令狐绹帮了他大忙,李商隐也从此欠下了一个人情。

开成二年的主考官由礼部侍郎高锴连任,高锴和令狐绹关系不错,一次在与令狐绹闲聊中问起,你觉得你的朋友中有哪位才华最高?令狐绹没加思索地就在高锴面前说是“李商隐”,并且说了三遍。高锴素闻李商隐的诗名,现在既然令狐绹这样看重李商隐,如此保荐,高锴也就心领神会,这年李商隐终于进士及第,如愿以尝。李商隐兴奋极了,他按照惯例,拜过了座师游了曲江,吃罢探花酒在雁塔上留了名,然后东归报喜。唐朝进士及第后朝廷并不马上授予官职,还必须在吏部主持的制科考试过关后,才能做官。李商隐回家也正好利用时间复习一下,准备来年的应试。在离开长安前,李商隐给正在山南西道,也就是在现在的陕西汉中一带任节度使的令狐楚写了封信,在信中李商隐一片感激之情。大抵说是没有令狐楚的栽培赏识,没有和令狐绹成为情同手足的兄弟,就不会有今天的举荐,高锴也就不会让自己及第,总之信中尽是一片赤诚,令狐家也非常高兴。

两难天涯路(4)

http://book.sina.com.cn 2008年08月01日11:26 新浪读书 

李商隐回到家中不久,令狐楚就从兴元来信请他去料理文书之类的事务,李商隐家中事物繁忙也就没有直接动身,而是去信说等到秋后一定过去。等到李商隐在秋末赶到兴元时,令狐楚已经重病在身卧床不起了,令狐楚知道自己没有多少时日。就让李商隐代他写一份《遗表》上奏朝廷,可见对他的信任至死无改。没过多久,李商隐的这位情同父亲的恩人、老师离他而去了。到了年底,李商隐和令狐绹兄弟一起将令狐楚的棺木护送北归,他们穿过汉中,翻过秦岭,目睹了水生火热中贫苦百姓的生活。

唐代每年新进士发榜那一天,很多公卿贵胄家都会从进士中选自家的东床快婿,当年与李商隐同年的好友韩瞻,也就是后来大诗人韩偓的父亲,被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家相中。韩瞻往泾州成婚时,李商隐还送了两首诗给他。李商隐此时已省亲后回到了长安,在京城他见到了春风得意的韩瞻,知道他现在正在督造由丈人王茂元出资修建的新宅,等到宅地完工,他便去泾州将夫人接过来同住。没过多久,让人羡慕的豪宅终于建成了,韩瞻大摆宴席,遍请好友,李商隐也在被邀之列,酒过三巡,李商隐赋诗一首赠给韩瞻:

籍籍征西万户侯,新缘贵婿起朱楼。

一名我漫居先甲,千骑君翻在上头。

云路招邀回彩凤,天河迢递笑牵牛。

南朝禁脔无人近,瘦尽琼枝咏四愁。

—《韩同年新居饯韩西迎家室戏赠》

李商隐的这首诗有些诙谐,也有些善意的妒忌,诗中说韩瞻在考场上名次还没有自己前,可是在婚姻上居然赶到自己前头去了。还说现在你成了人家的成龙快婿,身份提高了,好比“禁脔”一样,我们这些朋友也不能象先前一样与你接近了,当然李商隐说的是酒后的玩笑之话。

令狐楚的死去,对没有什么后台的李商隐来说是个非常大的损失,当时的社会环境,要是在官场上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庇护者是很难立足的。这个时候,不知是命运使然,还是韩瞻从中起的作用,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给李商隐送来了聘书,请他出任府中的掌书记。李商隐虽说中了进士可也正为生活发愁,便欣然答应了王茂元的应聘。泾原节度使管辖泾原两州,位于长安西北五百里处,是西北捍卫长安的第一要镇。一个出色的文人被大官僚看中而邀去做幕僚是件很正常的事,历史上许多大臣高官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比如说曾经有恩于李商隐的令狐楚和崔戎,年轻时就长时间地做过别人的幕僚。可是轮到李商隐做别人的幕僚就没那么顺利了,原因是他得罪了牛党。在入王茂元府之前,李商隐出自牛党令狐楚的门下,和令狐绹情同手足,包括朋友萧瀚等人,他所结交的几乎都是牛党中的大人物。这也难怪有人会把李商隐视做牛党中人,现在聘请他的王茂元,被大家认为是李党的人,于是自然地李商隐的这回投靠被人看做是一次变节。

甘露之变后,牛李两党的人陆续回到了朝廷,最先是李党的郑覃被任命为宰相,接着牛党的李固言入相。到了开成二年,李党的翰林学士陈夷行以本官同平章事,第二年牛党的杨嗣复、李珏两人双双入朝辅政,朝廷中牛李两党倾轧争权的局面越来越激烈,最后由于两党党魁都不在朝中,而斗争进入了僵持的局面。这是李商隐入王府的大背景,也是他的举动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的原因。李商隐入幕府时,令狐绹在长安还只是个左补阙的小官,在牛党中还算不成大的势力,但作为牛党人物他势必从心理上排斥李党。李商隐从小长在自己家中,现在却又投到李党的门下,这叫令狐绹如何不生气,他觉得李商隐的举动大大地背叛了自己。当然,不止一个令狐绹,朝野很多人都注意到了李商隐的这个举动,变节背叛之语在背地里汹涌流传。李商隐一介书生,根本没什么社会经验,他入王府的选择也并没有经过什么深思熟虑,一个新科进士更没体验过什么宦海风波,既然有人要请自己,也就不假思索地去了。但恰恰是因为这种不谙世事,让他触犯了###中最忌讳的潜规则,“去牛就李”必然会引起牛党人的攻击。可是书生气很浓的李商隐一直没把自己看成是牛党中人,虽然他从小长在令狐家,他也没借朋党之争捞取过什么东西,他对令狐家是心存感激的,走到哪都承认自己是令狐家的门人。

两难天涯路(5)

http://book.sina.com.cn 2008年08月01日11:26 新浪读书 

王茂元和李德裕只在牛党人眼中被视为一条在线的人,实际上王的年纪要比李德裕大许多,宦历比李德裕还要久,他们之间也只是有一些交往而不是太深。可在牛党人眼中,都把王茂元看做是李党核心之一。最恼火的是令狐绹,他在京城生着李商隐的闷气,觉得他是个背恩之人。李商隐并不知道令狐绹这样误会自己,在泾州也过得相当地顺利安适。公文事务虽然繁杂,不过凭李商隐的才华应付起来自然游刃有余,王茂元觉得女婿韩瞻的这位朋友才学十分了得,而且办事也稳重塌实,便有意将他招入府上做自己的女婿。

开成三年的初春,李商隐和新婚的妻子作别,来到长安应吏部试。到了京城,知道自己的事居然被当作别人酒后的谈资,说李商隐这人如何如何背弃了令狐家,让他听见后万分伤心。考试时主考官是李回,他对李商隐的评价很高,李商隐也以为这次会很顺利一定能得到吏部的重用,可是随之就出了差错。李商隐急切地打听到真相,原来主考官倒是真的录取了自己,可哪知道名单送到了中书省,一个负责审核的官员看过之后指着李商隐的名字说:“此人大不堪”,言下之意肯定是觉得李商隐是个背弃旧恩之徒,估计此官员也必是牛党中人。另外也有人告诉李商隐,曾情同手足的令狐绹现在也在背地里说他“心怀躁进,忘恩负义”,这让他很是伤心。后来,李商隐硬着头皮去令狐绹府上拜访了他,可令狐绹见到他再无以前的热络客气,变得敷衍而冷淡。这时李商隐才明白,中书省的官员都与令狐家有着不一般的关系,但自己又不太相信,毕竟令狐绹与自己一起长大,不会在背后这样整自己罢。以前写信,李商隐也多感激之语,令狐家的栽培之恩是从没忘记过的,这一点令狐绹不会不知道。那为什么还说自己背恩呢,娶王茂元的女儿并不存在什么背恩,李商隐并不会为了投靠王茂元而与令狐家结仇,令狐家的恩情他觉得一辈子也报偿不完的。李商隐越想越气,也许向令狐绹解释已没有用了,失落地回到了泾州。

在泾州李商隐并没将长安的遭遇忘得一干而净,他时常心情沮丧地在庭院中散步,一次大雨之后他见到了被风雨摧折的牡丹,不禁触景生情怜悯起来: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之二

自己的遭遇难道不正象眼前的牡丹,被风雨所伤,李商隐这时后变得分外地苦闷甚至绝望。他看不到任何希望,长安的政治气候是那么排挤自己,人生理想何时能实现呢?好在每次见到家中的妻子,心里才得到一种温暖的感觉,妻子温柔体贴,对李商隐照顾得无微不至,李商隐突然觉得在外面即使受再大的委屈也值得了。

开成四年,又一是一个春天,李商隐作别了妻子,再次到长安应吏部考试。虽然知道吏部有些官员对自己有成见,但不能因为这样而不去应试,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来到了京城。让李商隐没想到的是,这次不作希望的应试反到通过了,他被授予了秘书省校书郎之职,是正式的朝官了。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衔不是太高,却是好差事,因为不管怎样秘书省是中央一级的机构,而且整天的工作只是校勘图书经籍,这对喜好读书的李商隐来说更是如鱼得水。最重要的是,唐朝的翰林院选翰林学士没有硬性的规定,从尚书到校书郎,只要被相中都有可能成为翰林学士。李商隐眼前少了几分不得志时的抑郁,多了几分自信,他仿佛看到了希望,所以在这个职位上工作得异常勤奋塌实。可是在校书郎的位置上工作了才几个月时间,突然吏部又下了道调令,让他去河南道所辖的弘农县任县尉。弘农县虽然是比较富裕的县,但县尉的官衔是从九品上阶,李商隐莫名其妙地被降了两级。县尉的级别要低于县令,只好比现在的公安局长,主要职责是追捕盗贼负责治安,事务琐碎而繁杂,李商隐是个文官根本不适合这个位置,但也只能勉强地适应下来。在弘农县待了这么久,他了解到那些手下抓来的囚徒,实际上都是些穷困潦倒的农民。这些农民老实而本分,被抓来实在不是因为什么偷盗,全是因为交不出官府的沉重赋税和还不起债主的高利贷,很少人是真正的坏人。这也让富有同情心的李商隐难过了很久,长安那帮官员过着骄奢淫逸、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全然不顾民间这些可怜而潦倒的百姓。作为县尉的职责就是审问这些“囚犯”,但李商隐没有那样做,他在公堂上反到常为那些刑徒辩护,尽可能地不用残酷的刑罚去惩治他们,能帮忙的地方尽量地帮他们,这让老百姓对这位新来的官员刮目相看,感恩戴德。当然周围的一群小人见李商隐这样“玩忽职守”,就在背地里打了小报告给观察使大人孙简,孙简为此对李商隐大发雷霆。观察使和县尉,级别相差了很多,孙简管着两个大州,有十三个县之多,李商隐不过是其中一个县的小县尉。孙简却直接招见了李商隐,李商隐只能从弘农赶到了孙简那。孙简一见李商隐就大声训斥,原因是因为李商隐将几个可怜的“囚徒”放走了。李商隐毕竟是文人,哪能服这口气,据理力争,被怒火中烧的孙简视为以下犯上。李商隐回到弘农县后,狷介气又突生,第一件事就向刺史递了辞呈,说县尉那差事实在做不下去了。刺史当然不同意李商隐的辞职,可是李商隐哪管这些,已经整理好自己的行装,准备离开弘农了。这时突然收到了观察使大人的亲笔信,原以为又是那个孙简写的,打开一看原来观察使已经换了新主,现在由开元名相姚崇的曾孙姚合担任。而且这个姚合平时也喜欢诗赋,和李商隐早有诗歌往来,互相知己而互为钦佩。信中的意思是让李商隐留下,李商隐看在老朋友的面上,只能又回到弘农县尉的任职上去。可是县尉职仍让李商隐感到无聊愤懑,到了冬天再次向老朋友姚合提出辞呈,姚合见他去意已定,也没再挽留。在大雪纷飞的时候,李商隐到了长安,在吏部把从调的事办完后,就回到了泾州,这次和妻子相见已隔了一年。

两难天涯路(6)

http://book.sina.com.cn 2008年08月01日11:26 新浪读书 

李商隐心里一直向往着长安,他这次辞去弘农县尉后得到了河阳三城、怀州节度使李执方的资助,在长安郊外的樊川安了家,这也就是李商隐后来叫做“樊南生”的由来。开成五年,李商隐把母亲和妻子一起接到了长安,过着团聚的日子。当然他把家安在京城的附近,也是准备在朝中某得职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可是没有什么后台的李商隐,单凭一肚子的诗书才华能在尔虞我诈的官场立足么,显然没那么简单。他现在其实已经从正式的官吏变成了闲散的文人,要再次进入官场就要看运气了,他等待着。

等待的结果是没有任何结果,李商隐在第二年的秋冬之交离开了长安,他决定要南去江湘,好好游历一翻。当然另外一个原因是湖南的杨嗣复聘请自己去做幕僚,闲散在家的李商隐自然没有拒绝。而杨嗣复此人又是个极复杂的人,他原是牛党中人,在文宗时代任宰相。曾经是文宗和杨妃的宗人,得到杨妃的倚重。文宗病重,册立太子的事悬而未决时,杨嗣复按照杨妃的意思,主张册立安王李洛,还写信给杨妃让她可以学武则天临朝。后来却是武宗即了位,杨妃和安王李洛都被赐死,杨嗣复当然逃不过武宗的报复,被贬为潭州刺史。经过了数千里的奔波,李商隐在又一年的秋末来到了湖南。在湖湘风光天下一绝,李商隐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岳阳楼,远处天穹辽阔清朗,湖山一色:

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

可怜万里堪乘兴,枉是蛟龙解覆舟!

——《岳阳楼》

要散尽平生之愁,可见李商隐的心情随着闲散的游历生活变得好了起来,也许是眼前辽阔的湖光山色增添了他胸中的豪情和进取的信心。可是等待他的情况并没有他所想地那么顺利,那位杨嗣复作为一个逐臣,是有罪之人,在湖南虽然有一官半职,但日子并不好过,武宗随时都有可能将他再次贬斥,甚至可以毫不费力地夺取他的性命。没过多久,李商隐还没在湖南站稳脚跟,杨嗣复就被贬到潮州去了。作为一个政治赌注下错了的人,杨嗣复能活下来已是幸事,就是现在这个结果还是朝中几个宰相努力说情的结果。朝廷逐令一下达,李商隐也就不能再担任幕僚了。现在怎么办,百无聊赖心灰意冷的李商隐决定继续在江湘一带漫游一段时间,然后再回京城去。

他循着屈原的旧迹,领略了雄奇俊秀的湖湘风光,在会昌元年的春天,终于决定向长安走去。可在半路却意外地遇到了他的老朋友刘蕡。刘蕡现在也是个贬官,正往柳州赶去,在湖南遇到李商隐分外地惊喜。刘蕡是宝历二年的进士,比李商隐大一些,他以正直敢谏著称。李商隐以前就见过刘蕡,刘蕡在李商隐到令狐家前,就已是令狐楚的幕僚。刘蕡钦佩李商隐的才华学识,而李商隐也敬佩刘蕡的为人,这次两人相见是名副其实的他乡遇故知。刘蕡现在遭贬斥是因为牛僧孺的地位已不象以前那么稳固,而且又得罪了宦官,到柳州去是做司户参军。在短暂的小聚之后,刘蕡还是和李商隐告别了,王命在身不敢拖延,李商隐也理解一个逐臣的难处,两人在湘江和洞庭湖的交汇处分了手。李商隐径直北上长安,在会昌元年的正月到达。当时岳父已经由泾原节度使调任为朝官,李商隐也一直想留在京城做官,但仍是没有实现。到了冬天,岳父又换了官职,调到了许州,也就是现在的河南许昌,岳父让李商隐继续做自己的书记官。会昌二年的春天,李商隐准备到京城应吏部的考试,希望能实现从调的目的。这次考试到分外地顺利,李商隐仍被授予秘书省正字,终于他又如愿以尝地返回了长安。可是秘书省正字比之前的校书郎职位还低,是正九品下阶,别人官越做越大而自己是越当越小,不免也觉得自己可怜起来。而且京城的官场那么复杂,自己又是不谙事世的书生,只能处处碰壁,在被授予这个官职后李商隐过得并不快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履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两难天涯路(7)

http://book.sina.com.cn 2008年08月01日11:26 新浪读书 

——《无题》

写出这首诗,正好抵消了李商隐这个时候的苦闷。虽然李商隐看不见升迁的希望,看不到朝廷对自己的重视,但秘书省的工作安闲而舒适。可是会昌三年,李商隐的母亲在长安的樊南家中去世,按照旧时的规定,李商隐必须离职丁忧三年,三年过后才能回朝继续任职,所以一前一后在秘书省李商隐又只呆了半年时间。

回到家中李商隐正好趁这三年时间把分散在各地的祖坟都移到一起,可是这个时候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平定刘稹的叛乱。刘稹是原来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的儿子,本来这事与李商隐无甚瓜葛,可是由于战乱影响了李商隐的迁坟计划。刘从谏在会昌三年四月间病死,死前他已将泽潞镇经营了二十年,这个时候泽潞已是个树大根深的藩镇。儿子刘稹不想让父亲的基业就这样拱手相让给朝廷,于是先请求朝廷让他能世袭父亲的职位,朝廷没有理睬,只让刘稹护送刘从谏之丧回洛阳,然后再作安排。看样子朝廷想收回昭义镇了,刘稹自然不同意,于是公开和朝廷对抗。刘稹割据自立的消息传到长安,唐武宗问臣下如何办,朝臣们几乎都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暂且姑息了事,李德裕主张一定要平定泽潞镇。因为此镇是京师要镇,要是泽潞不保肯定会引起大乱,武宗也就采取了李德裕的意见,对刘稹用兵。李商隐的岳父作为拥护朝廷的节度使,也起兵镇压叛乱,他一面派兵进驻前线,一面让李商隐写劝降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是刘稹已横下一条心要造反,王茂元的劝降自然没有用处。可是当时朝廷很多的军队并没有王茂元那么积极,都在旁边采取观望的态势,所以与刘稹交战的主力基本上是王茂元的部下,这对于一个年迈的老将来说势必会让他虚弱的身体垮下来。当李商隐写完《与刘稹书》刚回到郑州,就接到了岳父家的来信,说王茂元已病危。等李商隐赶到怀州,王茂元已经去世。内兄告诉他王茂元临死时将奏写遗表的重任交给了李商隐,可见对这位女婿也是万分信任。李商隐娶王茂元之女并没有得到什么官禄,过的也是有些清贫的生活,只是令狐绹觉得得罪了他背恩,这也是世人对李商隐的最大误会,但李商隐已全然顾不得这些,他觉得问心无愧也就好了。

刘稹叛乱的事很快被朝廷平息了,李商隐也费尽周折将四散在各地的祖坟移到了故乡。之后,李商隐选择了到河中府永乐,也就是现在的山西芮城县内闲居,而他的妻子也随他一起来到了这里。永乐景色非常迷人,李商隐时常带着自己的妻子出去郊游,每次游玩回来就吟诗作文,日子过得恬淡而安适,在这期间李商隐写了不少好诗。可是隐士式的生活终非李商隐所愿,会昌五年,他的一位亲戚,任郑州刺史的李褒寄来一封聘书,让李商隐做自己的幕僚。李商隐到了郑州,做了一段时间幕僚后李褒透露了想要朝廷重新给予自己官职的想法,因为他曾做过中书舍人,现在外放做刺史总觉得失意。他让李商隐把这个请求写成信交给几位宰相,没过多久李褒就卸去了刺史之职,移居洛阳。当然李商隐也并不在意幕僚这个职位,现在还是丁忧期间,所以权当帮好友做事吧,他也就随着李褒一起到了洛阳,这个他从小长大的地方,这个他曾结识令狐楚和白居易的地方。在洛阳的这段时间,钩起了李商隐许多的回忆,曾经在这个地方他和令狐绹几个兄弟一起读书习文,曾经也在这里聆听过令狐楚的教诲,可是现在已物是人非,想到这就不禁伤感起来。两个多月过去,李商隐丁忧的期限也快结束了,他和妻子一起告别了洛阳的师友,到了长安。在秘书省消假后,李商隐等着吏部的批复。不久,批复下来了,李商隐又是担任他的秘书省正字,李商隐一算这次已是三进秘书省。

会昌六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同一年李商隐的妻子终于分娩,生了一个儿子。按照当时白居易的说法,李商隐又为了纪念这位自己的老师,就给刚出生的儿子起了个“白老”的名字,大名叫做衮师。白居易的死,李商隐伤心万分,但自己中年得子是件高兴的事,稍稍抵消了自己的悲伤。

两难天涯路(8)

http://book.sina.com.cn 2008年08月01日11:26 新浪读书 

会昌六年三月,唐宣宗即位,年号改为大中,宣宗是武宗的皇叔。二十多年来韬光养晦,终于等到了的登基的这天,他当政后一改武宗时的政策,比如武宗抑佛,宣宗偏偏要兴佛,武宗很重用李德裕,宣宗偏偏将他贬斥,故意和那位死去的皇帝侄子对着干。大中元年,李商隐竟然从秘书省辞职,决定和新任桂州刺史郑亚南去,做他的幕僚。李商隐为什么这样做这也为后人不解,家中的儿子还没满周岁,而秘书省正字的职位做了也没多久,也许他是盛情难却,或者他想到南方去看一看。

李商隐离开长安,最能证明的问题是他并没有依附于牛党和李党,照理现在李德裕遭贬斥牛党吃香,他应该留在京城依附牛党才对,但他反到没有,这证明李商隐并不是什么背恩的小人,而确实是被人误会的。在离开京城之前,李商隐的弟弟羲叟考上了进士,这颇让他感到欣慰。李商隐答应郑亚的聘请,一个最大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有同乡之谊,都是荥阳人。三月初,李商隐伤心地道别妻子后,与郑亚一起南行了。他们经过郑州,然后到襄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北襄樊。在襄州,山南东道节度使卢简盛情地接待了他们,临走李商隐留给卢简一封信,大意是让他提携自己,使自己能早日北返。这也是李商隐的矛盾之处,他想回长安,但他又主动去了桂州,走到半路他又想起了京师,这番地犹豫不绝,正是郁郁不得志的缘故。李商隐知道即使在京城做那个暗无出头日的小官,不如外出看一看走一走,也许能遇到一些机会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在那个晚唐乱世,李商隐去桂州能等来他的机会么,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一路艰辛,他们终于到了山水如画的桂州。在刺史府上,郑亚给他的职位是观察支使、掌书记,实际上还是文书的工作,对于这些,李商隐已经轻车熟路。桂林的山水在李商隐眼中尽是诗意,在这里李商隐的诗作也写了不少,而文章写得更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那篇《太尉卫公会昌一品集序》,这篇文章是被贬的李德裕托郑亚写的,郑亚把重任交给了李商隐。李商隐曾经读过李德裕的所有文章,也见证了会昌年间所施行的一些政治军事措施,他对李德裕现在的遭遇非常地同情,所以文章也写得真切感人。当然李商隐也为不少牛党人氏起草过祭文,这证明李商隐是反对党争的,他觉得每一个官员都有他们的长处,他同情那些在斗争中落败的一方,无论牛党还是李党。很多人误以为他是个趋炎附势的人,可李商隐每次都站到###失利的那一边去,为他们鸣不平,外人觉得他是左右摇摆,其实他有自己的立场。这一年的十一月,李商隐受郑亚之托到江陵拜会荆南节度使郑肃,一是感谢来时在路上对自己的照应;二是郑亚和他有亲戚关系,托李商隐代行叔侄之礼。这一次出行非常地轻松,在桂林到江陵的水路上,李商隐饱览了两岸的秀丽风光,又在江陵流连了两三个月,这才返回桂林。

返回桂林后郑亚交给李商隐的另一件事,是让他做昭州的郡守。原来是这样的,昭州是桂观察使下的一个县,也就是现在的广西平乐县。这个县在李商隐去江陵的那段日子出了件事,当地的各级官吏以为天高皇帝远,贪赃枉法虐害百姓,引起百姓的###,州刺史等官员竟然史无前例地弃官而走,政事一时无人管理。郑亚没有任命的权利,派李商隐去当然只是让他做代理的郡守,若以后做得出色,观察使可以向朝廷举荐而得到正式任命。李商隐明白昭州的现状,他担心自己未必能震慑得住,再说又不是正式任命,底气总是不足,不过既然郑亚如此抬爱,李商隐当然已不能拒绝。在昭州任上,李商隐一面惩贪一面发展农业生产,打算好好地做一番事业,从进士及第以来,他还没好好地得到过一个与自己才能相配的职位呢。他前一阵还担心自己是不是也只能象父亲一样,一辈子只做人家的幕僚呢。看来现在这些担心似乎已没必要,李商隐在昭州做得信心十足。果然没多久,昭州在他的治理下,各个部门也变得井然有序起来,百姓自然觉得这个新来的郡守确实不一样。正当李商隐要再接再厉在任上继续做下去时,郑亚又被朝廷贬谪了。郑亚的再被贬是因为牛党对他的报复,这次他调他去了循州,也就是现在的广东惠州,官职是刺史。从观察使到刺史,郑亚降了好几级,最遭殃的当然是李商隐,没了郑亚这根台柱,他的昭州郡守也做不下去了。

两难天涯路(9)

http://book.sina.com.cn 2008年08月01日11:26 新浪读书 

郑亚询问李商隐肯不肯和自己一起去循州,或者呆在昭州任上,等朝廷派出新的官员来后再离开。这两条路李商隐都没有选择,之前做一番事业的豪情突然间被浇灭,心灰意冷地回到了桂州。他打算就此与郑亚分别北上,这李商隐寻思再三的结果,他已不愿再去惠州,而昭州的代职郡守也没继续做下去的意思了。在路上他得知曾经中进士时的主考官李回,也从成都被贬到湖南,李商隐觉得可以拜访他一下,也许李回念及师徒之恩留下自己。等李商隐到达潭州没几天,李回也到了,这次李回做的是湖南观察使,他见到李商隐这位门生时分外惊喜,将他留了下来。可是过了一两个月,李商隐觉得李回并没任用自己的意思,只是待客人似地管吃管住,李商隐决定还是继续北回。而事实上李回不任用李商隐的原因也是因为自身难保,没过多久,就被贬为贺州刺史。

大中二年末梢,京城的吏部又在调选人才。李商隐再次应试,这回被派京城附近的一个小县继续做县尉,绕了一大圈子,终点又回到起点,接到任命时真有些哭笑不得。而这年冬天,李德裕被再贬为崖州司户参军,牛党这样报复李德裕的意图很明显,让他呆在海南岛,永世不得回京城,可谓杀人不见血。李商隐非常同情年迈的李德裕,写了一首《李公诗》,关山重重,他并没有将信寄出:

绛纱弟子音尘绝,鸾镜佳人旧会稀。

今日致身歌舞地,木棉花暖鹧鹄飞。

李德裕在朝时,李商隐并没有向他提出援引的需求,或者说根本就没什么接触。现在他失势了,一般的官员惟恐沾上霉运,都避之不谈,只有李商隐同情着他。要是真正的趋炎附势者,肯定会踩李德裕一脚,而在牛党的荫佑下得意地做着官呢。李商隐不是这样的人,也说明了他是不想参合进牛李党争之中的,更不是令狐公子以前说的“背恩”之人。

这年,李商隐的弟弟羲叟也被授予了秘书省校书郎,也就把家迁到了长安,和哥哥同住,这样大家庭终于团聚在一起,日子过得平静而安定。大中二年冬天,另外一个让李商隐觉得欣慰的是与杜牧的结交和酬唱。李商隐是从桂州回来,杜牧也刚刚卸去了睦州刺史的之任,入朝担任司勋员外郎兼史馆修撰。这两位晚唐诗坛,最闪亮的星辰终于靠在了一起。可是相比之下,李商隐显然更处于困境,中进士已经十二三年了,还是做着从九品的小官,郁郁而不得志。这时令狐绹已由翰林学士承旨改拜中书舍人,五月份的时候又很快地升迁为御史中丞,在三月间李商隐写了首律诗赠给了他,诗客气而委婉,他似乎想让令狐绹给予引荐。令狐绹显然没有理会李商隐的请求,当然李商隐也不是刻意地求他。随着令狐绹的官越做越大,李商隐和他也渐渐保持了距离。李商隐对令狐绹家的感情是复杂的,他怀念令狐楚对自己的恩情,埋怨令狐绹的褊狭,而心里更多的是委屈。

大中三年,在离不是太远的徐州发生了兵变。朝廷委派卢弘止前往平乱并且接管军务,卢弘止还是李商隐的远亲。在这他之前做过工部侍郎,这回到徐州赴任肯定要带一些自己信得过的得力助手去,他想到了李商隐。卢弘止给李商隐奏请了节度判官的军职,李商隐没有拒绝,与卢弘止一起前往。

在平定徐州叛乱后,李商隐的工作也渐渐清闲下来,精神也比以前好了许多,他似乎渐渐地看到了自己的希望。这次卢弘止的提携也许是自己仕途的一个大转折点,于是平时做事也异常勤勉。有时空下来也去探访一些徐州的名胜古迹,这里是汉代的古战场,刘邦的家乡,李商隐心里默默地策励自己,要更加努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可不知是命运使然,还是上天故意折磨李商隐,没过多久朝廷又来了一个调令,让卢弘止迁检校兵部尚书,官是升了,可没来得及赴任就在徐州任上逝去,李商隐又变成了无依靠的人,节度判官肯定也做不下去,只能再次失落地回到长安。

回到长安已是大中五年的夏天,李商隐原本以为这次可以和家人好好团聚了,可是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惨淡。他的妻子已经瘦骨嶙峋,病入膏肓,她已说不出话来,两眼含着泪水看着李商隐,见丈夫回来心里终显露出一丝高兴。李商隐伤心地拉着妻子的手,禁不住流下了伤心的眼泪。他觉得愧欠妻子太多了,忽然想起十年前在泾州的新婚之夜,那时妻子是多么青春妩媚、无忧无虑,而嫁给自己后一直受着苦。自己在仕途受了挫折,只有妻子在一边安慰自己,照顾自己。而自己带给妻子的总是颠沛流离,她是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可自从嫁到李家后,总是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地支持着自己,想到着李商隐更忍不住悲伤。没过多久,李商隐最不希望的事终于发生了,王氏很快就在病痛的折磨中离他而去。

两难天涯路(10)

http://book.sina.com.cn 2008年08月01日11:26 新浪读书 

李商隐护丧归洛时,心情感到分外地孤独和悲伤,儿子和女儿还刚刚蹒跚学步,根本不能理解这份哀痛。这个时候李商隐还是想到了诗,也只有诗,才能倾吐他心中不尽的痛楚和无奈: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是啊,妻子短暂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勤俭持家,相夫教子,默默承受着流离贫困之苦,象春蚕一样吐尽生命中最后一缕丝,象蜡烛流干最后一滴热泪。李商隐着安慰自己,也许妻子住的蓬莱仙山离自己并不太远,想念的时候,可以托青鸟去探望她。

大中五年的七月,正当李商隐还沉浸在亡妻的悲伤之中时,一份聘书又寄到了他手上。这回是新任的梓州刺史,剑南节度使柳仲郢寄来的,他要聘请李商隐做担任掌书记之职。李商隐思忖再三,还是决定放弃刚被授予的太学博士之职,准备南下。这个太学博士还是一些刚升迁的朋友暗中给他活动的结果,但李商隐明显不喜欢这个教书的职位,也好,到四川去看一看也许能让悲伤的心情得意舒解,可他不知道,这选择的又是一条漂泊之路。

临走,连襟韩瞻为自己送行,李商隐并将自己的儿女托付给韩瞻。一路到了梓州,让李商隐感到意外的是,等他一到,柳仲郢就奏请朝廷,让李商隐担任节度判官,很快朝廷就批准了柳仲郢的请求,并授予李商隐检校工部郎中的官衔,是五品上阶。李商隐当然能感觉出柳仲郢对自己的关照,平时工作起来分外认真,心情也从悲伤中渐渐走了出来。

李商隐在梓州没到半年,便收到了一封韩瞻的信,他告诉连襟李商隐已被外放为果州刺史,也就是现在四川南充这个地方。这样也好,他们连襟两人都到了四川,联系也就方便些。李商隐在梓州一共待了五年时间,直至柳仲郢被调回长安,他才跟着又返回,所以在梓州的这次任职也是最长最顺利的一次。李商隐这次能做这么长时间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柳仲郢的身份很特殊,他是大和年间节镇大臣柳公绰之子,又曾在牛僧孺手下做过事,办事严谨颇受赏识,后来李德裕也例外地重用了他。柳仲郢看中李的才华,有他的提携,所以这次幕府生涯还算比较顺利。

在梓州的岁月,李商隐最想念的还是他的长安的儿子。每次长安有好友调来,李商隐就会询问自己子女的近况,知到平安无事后心里才稍稍得意安慰。比如有个杨本胜的人从长安到东川任职时就主动拜访过文名远扬的李商隐,告诉李的儿子衮师已经长大很多,经常思念远方的父亲。李商隐和他一直谈到深夜,并写诗答谢:

闻君来日下,见我最娇儿。

渐大啼应数,长贫学恐迟。

寄人龙种瘦,失母凤雏痴。

语罢休边角,青灯两鬓丝。

——《杨本胜说于长安见小男阿衮》

柳仲郢非常关心李商隐,知道他丧妻之后一直未娶,独自在外也无人照顾,于是要将一名乐营歌妓张懿仙介绍给他,这对于一个五品官来说,再正常不过了,不过李商隐断然拒绝了他。可见他对王氏爱得是那么深切真挚,一直难以将她忘怀,并且此时李商隐也渐渐信奉了佛教。在梓州时,他也经常到城北长平山的慧义寺中去,也许研习佛经能给他一些精神上的寄托,在慧义寺主持和尚同意下,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庙内开辟了五间石室,准备亲自用金字抄写《妙法莲华经》七卷,藏在其中。为此李商隐还请柳仲郢写了一篇记文,附在经首。李商隐曾学过道,现在学佛,也是很正常的现象,这种风气在晚唐的士大夫间非常流行,他们也只都学佛而不入佛,李商隐始终还是个官员。

大中九年,调令下来了,朝廷命柳仲郢回京城任吏部侍郎。梓州五年,在柳李二人的努力下政兴人和,一片大好,这也是朝廷升迁柳仲郢的原因。只是朝廷并没立即给李商隐什么职位,不过此时他已很想念自己的一对儿女,决定帮柳仲郢料理好最后的公务后,一起返回长安。

在四川生活了这么长时间,李商隐已非常地留恋。他们先过了剑门关,经过朝天驿,又过了大散关,一路尝遍了奔波的辛酸,在大中十年的春天到达了久违的长安。柳仲郢到京城后突然又被改任为兵部侍郎,李商隐还没有接到任职调令,只能赋闲在家,而此时他的体质已越来越差。到了这年十月,兵部侍郎的职位还没坐稳,柳仲郢又接到了调令,任御史大夫充诸道盐铁转运使。他知道李商隐此时还在家中,便立即给他奏请了盐铁推官,打算和他一起去稽查扬州盐院的事务。大中十一年初春,他们动身离京,李商隐沿着那条熟悉的旧路,经过洛阳。在洛阳城,他逗留了几天,去凭吊了当年和王氏一起生活居住的旧宅,妻子虽然已亡故六年,但思念之情一直没有退减。在王家的旧宅里,亭台依旧,人已非昔,满眼凄凉。这也是李商隐最后一次住在岳父的旧宅中。

他们先到了扬州,扬州当时是淮南节度使的驻所,盐铁使在这里也有巡院。扬州在唐以前就是东南的重镇和最大的商埠,六朝时商业已非常繁华。李商隐到了江南,在办完公事之余还是出游,江南这里还曾是小时候和父亲一起来过,现在再见已恍若隔世。在任上时,李商隐游历了金陵、苏州,甚至还从浙江南下,去过福建南平武夷山一带,写了不少好诗。才过了一年,也就是大中十二年的二月,柳仲郢又接到了调令,这回是升迁,任刑部尚书。盐铁使的职位另有人继任,而李商隐的那个职位,新的盐铁使也会用自己的人,所以他这一回又做不下去了,加上此时体质也越来越差,于是退职回郑州老家去。做了半辈子的幕僚生活终于要告一个段落了,李商隐心里有些失落也有些解脱。而实际上让他打算回家的真正原因是自己的身体已实在不行了,他似乎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让他最伤心的是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还没有实现,在病榻上,他回忆儿时在洛阳刚入令狐家读书的情形,回忆曾经那两难的政治处境,回忆着流落南方的幕府生活……

浮生若梦,他是深深地体会了这四个字,觉得人生许多东西都只是梦一般的虚幻。而病魔在煎熬着他虚弱的身体,消磨着他的生命,而历尽风霜的他,似乎也早已参透了人生的大悲凉: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用颤抖的手写下这首诗,并习惯地将它命名为《无题》,确实已没有一个具体的题目能来概括他此时复杂的心境了,任何修饰形容似乎也都是多余,他只是想借诗倾诉人生的凄凉和深深地无奈。

写完这首诗没有多久,李商隐就带着他的一腔愁怨和绝世才华,离开了人世,时年四十九岁。这一年已是唐宣宗大中十三年的冬天,漫天飞雪,他就这样寂寞地走了,没有等到长安的春暖花开。

没过多久,唐宣宗也一命归天。再过十六年王仙之、黄巢起义将要爆发,唐王朝的气数也渐渐走到了尽头,幸好李商隐没有看到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