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纪录片《小人国》--王怡的麦克风(福音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41:39
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纪录片《小人国》     -|王怡 发表于 2010/8/28 20:58:00

 

耶稣在地上布道的时候,有人带小孩子来,要耶稣为他祝福。门徒们责备那人,说小孩子又听不懂,带来干什么。耶稣却抱起孩子,说了句很著名的话,他说:

“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

一些教育家也引用这话。他们以为,既然小孩子在天国,他们就是天使。所以中世纪的许多油画,也把天使画成胖乎乎的、有翅膀的小孩子。

换言之,他们把儿童教育的根基,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假设上。

其实,在圣经中,天国并不是给天使住的,天国是为罪人预备的。

奥古斯丁有句名言,与当代的教育理念格格不入,看来是过时了。他说,襁褓中的婴孩,和我们的差异,不在于他缺乏行恶的愿望,在于他缺乏行恶的能力。

换言之,儿童并不是圣洁的。如果我们是罪人,儿童就是小罪人。人不是长大了才变坏。如果恶是后天习得的,你就要问下去,谁是第一个堕落的人?谁碰翻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如果我们承认,两千年后的人性,并不比两千年前更光明。那么,奥古斯丁要么在2010年仍然是对的,要么想当年就是个笨蛋。

我看了《小人国》,认为一切感言,还是要从人性论开始。换言之,如何教育儿童,首先不取决于我们对儿童的看法,而取决于我们对人类的看法。除非,我们认为儿童不是人,或者我们不是人。

但我常常发现,人本主义的教育方式,却隐含着“儿童不是人”或“成人不是人”的二元论立场。他们把儿童的天真与个性,与成人世界的差异,升华为一种本体论的差异。于是誓死捍卫儿童进入成人世界之前的自由空间,所以他们呼喊,谁把儿童的幸福拿走了?他们宣称,玩耍是儿童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他们也说,赞美和认同是最好的教育。

结果,现代的儿童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尝试对“教育”的放弃,和对“教育者”的淡化;以及,从小鼓励一个反权威的世界观。

如果我们认为,后现代社会的本质,是反权威的和个人主义的。那么许多儿童教育理念,并不是旨在培育会对成人世界和人类未来构成挑战的新一代,而是讨好和对接成人世界的操作系统。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尝试了各种教育模式后,还是无法回答一个问题:假如这世上没有“坏孩子”,那人们到底将在哪一刻变成坏大人?这种对儿童及其世界的浪漫主义,源自教育者对成人世界的某种厌弃。是因着我们的失落,而回头去刻舟求剑。

我想了很久,认为所有幼儿园都该向巴学园学习,但我仍然不会把孩子送到巴学园去。

教育的目的,或人格的内涵,归根到底不过是成全善,和抑制恶。巴学园的教育,令人感动的,是在“成全善”上所付出的耐心。她们发挥了蒙特梭利的教育法,强调老师作为儿童世界的“旁观者”,要退后一步,寻找引导的机会,判断干预的时机。好比裁判,辛苦的跟着球员跑,但不帮他们踢球,只在该吹哨的时候吹哨。

这种帮助者、观察者和陪伴者的理念,在相当程度上非常宝贵。花一分钟帮孩子穿好衣服,这是仆人做的事;花半个小时观察、引导和陪伴孩子穿一件衣服,这才是老师做的事。显然后者所需要日复一日的爱和忍耐,是绝大多数父母都无法做到的。

所以大多数父母和老师的教育方式,都倾向于“行为主义”模式。透过简单的奖赏与惩罚,禁止或许可,去重复建立孩子的行为模式。在圣经中,这被称为“律法主义”或道德主义。简单说,就是透过外在行为的示范、要求和矫正,来塑造人格。并透过对外在道德行为的评价系统,来建立对人格或灵魂的终极评价。圣经把这一倾向称之为“凭行为称义”。一个男孩得到老师赞赏,不是因为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即“他是谁”?而是因为一个外在的和变动的问题,即“他做了什么”?

我观察过,小书亚是怎么成为一个律法主义者的?譬如一天,他在桌子上敲了三下,问我要糖吃。我碰巧给了他。这就暗示和鼓励了他要糖吃或获得大人注意的行为方式。第二次他又敲桌子三下,问我要糖吃。作为一个观察者,我觉得他很可爱,还是决定给他吃了。第三次,我发现他很得意的告诉另一个孩子,如果你想要吃糖,就要在桌子上敲三下。而且只能这么敲,不能那么敲。

又可笑又遗憾,因为他虽然吃到了糖,却没有吃到我的爱。他不知道有糖吃的原因,不在于他做了什么,而在于他是父亲的儿子。不在于行为,而在于恩典。因此,我们虽然在外在行为模式上,发展了父与子的关系;却没有在灵魂内涵和人格关系上,得着连接、传递和建立。

作为教育者,家长和老师最需要的勇气,是以一种盟约主义的爱,去替代律法主义。但父母往往没有信心对孩子说,无论你做了什么,成绩如何,我都一样爱你。因为我们生怕一说,孩子就嚣张起来,反而倒霉了。

换言之,什么才是对人格的真正激励?让孩子知道他与父母或老师的关系,是由“他是谁”决定的,还是让他们以为这一关系是由“他做了什么”决定的?是一种盟约般的、仿佛不可更改条款的爱,能够激励孩子;还是一种随时可能根据他的行为调整合同内容的爱,能够激励孩子?

这要看你到底希望激励孩子的行为,还是激励孩子的灵魂。

 

作为对儿童世界的有耐心的观察者和教导者,以及对行为主义教育模式的放弃,巴学园都提供了一个令人尊敬的典范。这是很好的起点,从而能够将纪律的教育,置放在一个有内在自由的平台上。但令人忧虑的是,在抑制恶的一面,巴学园的“怀柔”教育法,因其“性本善”的浪漫主义假设,而在纪律的养成、道德内涵的塑造,及爱与公义的平衡上,都有着明显的缺陷。

因为你要反对的,永远是律法主义,而不是律法本身。这是一个时代性的、普遍的教育危机。其一,对孩子的严格管教,被视为负面的、过时的观念。甚至父母对孩子的灵魂与行为的管教权柄,都受到国家以立法方式的不断的剥夺和侵害。其二,所谓人格,就是人的灵魂,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内涵。但在一种过份强调尊重孩子的观念中,孩子人性中的罪与幽暗,没有得到足够的揭示、反对和挑战,对善的成全也就因此落空了。

以片中的“孩子王”洋洋为例,老师的耐心,尤其面对其他家长压力时的坚持,实在令人动容。但从头至尾,老师对洋洋身上“恶”的一面的介入、矫正和批评,显然不够清晰、肯定和坚持。有人评论说,这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好领袖。就算如此,在我看来,这个所谓“好”,还是指的才干,不是指的德性。我看不出来这孩子成为专制领袖或民主领袖,成为清官或贪官,成为慈善家或黑老大的可能性,会有倾向性的差异。

耶稣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意思是说,人格的典范和道德的绝对性是存在的,所有人都要往这里来。这就是教育的目的,也是爱的目的。不然,在这世上,父亲,母亲,爷爷,奶奶,老师和媒体,大家都在喊,“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小孩子到底要去哪里呢。

换言之,如果人格的典范及道德的绝对标准是不存在的,所谓的多元、个性和天真,就会在本体论上的意义上被偶像化,获得免予起诉的地位。所谓人格,就只剩下了将来能否在成人世界生存的、功利性的人格而已。巴学园是优秀的,但她的教育方式,因为缺乏更高的道德目标,在我看来,并没有完全脱离李老师自己所反对的行为主义模式。

 

 

2010-8-23

 

 

阅读全文(689) | 回复(7) | 引用通告(0) | 编辑 
  • 上一篇:8月24日:婚姻场景
  • 下一篇:谁也打不过自己:《特工邵特》
Re: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纪录片《小人国》    -|重庆海波(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8/29 21:17:00

教会弟兄姐妹近期正好在读一本书《子女心 父母情》,有十多个孩子的父母承诺每月一起花2个小时集中学习并讨论,持续十二个月,看看以福音为中心来养育孩子会有什么果效。除了引言序言部分,昨天学习了第一课,以下是我的感受:世界上教育孩子的方法一般有三种:1 以父母为中心的方式(威权主义);2 以孩子为中心的方式(人本主义);3 以上两种方式的平衡。圣经无情的告诉我们以上方式都是错误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只有一种是上帝看为好的:以上帝为中心。圣经关注的焦点是孩子的心:(Pro 4:23) 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或作:你要切切保守你心),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在上帝,父母,和孩子之间是一个三角关系:上帝是这个三角形的顶点,父母和孩子在底边的两个点上,上帝把祂的产业——孩子委托给父母看管,父母的责任是牧养孩子(就像该书的英文书名Shepherding a Child's Heart)。为人父母者不应当拱手将孩子交给学校了事,世界的所有学校只是孩子教育的可选资源而已,看父母怎么使用。但牧养一个孩子谈何容易,一个家庭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教会的主日学(成人的、青少年的、儿童的)和主日证道都有牧养孩子的责任,这也是我们这次学习《子女心 父母情》的一个原因。我和妻子在第一课后的讨论中认识到:孩子身上的问题像一面镜子照出父母的属灵问题,因为我们都是罪人,父母牧养孩子其实就是将孩子带到基督面前,一起跪下认罪、悔、改、更新......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纪录片《小人国》    -|raincool(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8/31 0:37:00

你好。我看你的文章已有两年,一直默默关注。是你引我思考。感谢。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纪录片《小人国》    -|雅各伯(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9/1 9:41:00

是的,这是每一个父母、师者最无知的地方。我们常常犯根本性的错误,却浑然不觉,自以为是。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纪录片《小人国》    -|北京陈(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9/1 18:06:00

确实,我们常常陷在律法主义和行为主义之中,而忽略或遗忘了爱和恩典的绝对权威。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纪录片《小人国》    -|切慕溪水(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9/2 9:28:00

我的孩子刚上幼儿园,您文章里谈到的问题正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作为一个基督徒妈妈,在一个还不信的家庭中,在还不信的社会中,如何以上帝为中心,以圣经的真理平衡可得的教育资源?我在努力中。我相信上帝把这样的问题放在我面前有他的美意。谢谢您的文章,虽不相识,但似远方来信,给我慰藉与思考。想起使徒信经中“我信圣徒相通”。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纪录片《小人国》    -|坚持读经(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9/2 20:35:00

奥古斯丁所言极是,小孩子一样也是罪人,对小孩子天性的过度美化,其实是缺乏灵性智慧,何尝不是一种偶像崇拜。我是一个小孩子的父亲,当我近距离观察孩子的时候,感受她其实和别的大人没有本质区别,都活在罪的奴役之中。求大家多为我家孩子早日受洗祷告!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纪录片《小人国》    -|群发哆来咪(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9/10 19:47:00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发表评论:

 

 

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纪录片《小人国》--王怡的麦克风(福音版) 我虽然黑,却是秀美:《阳光下的葡萄干》--王怡的麦克风(福音版) 我虽然黑,却是秀美:《阳光下的葡萄干》--王怡的麦克风(福音版) 旧金山共识(2008年12月8日)--王怡的麦克风(福音版) 王怡的麦克风(法律版) 想玩好游戏到这里来!!! [充电来这里]工作者必学技巧(十六)让上司知道你的付出 [充电来这里]工作者必学技巧(十六)让上司知道你的付出 实拍 太恐怖了!我就是从这里逃出来的 (图) 实拍 太恐怖了!我就是从这里逃出来的 (图) 让小孩子来告诉你什么是真爱 种地想发财请到这里来 种地想发财请到这里来 我的纪录片目录 干杯 到我图书馆来的朋友! ★★修正版★★【蝶梦花园】感谢我们相遇--送给带我来这里的朋友(KHC) [充电来这里]工作者必学技巧(十六)让上司知道你的付出 兔乐无限 [充电来这里工作者必学技巧(十六)让上司知道你的付出 兔乐无限 [充电来这里]工作者必学技巧(十六)让上司知道你的付出 兔乐无限 - powered by... [充电来这里]工作者必学技巧(十六)让上司知道你的付出 兔乐无限 - powered by. [充电来这里]工作者必学技巧(十六)让上司知道你的付出 兔乐无限 - [充电来这里]工作者必学技巧(十六).让上司知道你的付出 兔乐无限 - powered by... [充电来这里]工作者必学技巧(十六)让上司知道你的付出兔乐无限-poweredby... 让“民声通道”成为百姓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