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中月亮意象的文化底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52:01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是举足轻重的,是辉映 江河的“万川之月”。古人围绕月亮创造了丰富 多彩的月亮神话,诸如:蟾赊食月、吴刚伐桂、白兔捣药、仙人乘鸯、广寒宫、月桂、月户、月斧、月车等,而其中最著名的则是“嫦娥奔月”。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里,《诗经》时代的诗人就把一轮 明月推上了中国诗史的碧天长空,千姿百态、绰约动人的月亮被人格化、被意识化、被诗化了。《诗经》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古诗十九首》中“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炜”,几乎成为中国诗歌中寄托游子思妇思念情怀的原型。
按照弗莱的定义,所谓“原型”,“即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①据统计,在《唐诗三百首》中,月亮意象出现九十余次,超过日、星、云、风等自然意象。在古代说月诗中,把月说得最多、最好的当首推唐代诗人李白。据统计,在李白现存的九 百多首诗里,咏月和咏及月的诗高达330余 首。在历代诗人的笔下,出现过大量咏月的名篇 佳作,其传统历两千年而不衰。诗人们发挥想象,巧比妙兴,运用月亮的神话传说,赋予月亮的美名、代称和雅号竟多达110多种,如太阴、玉兔、霜蟾、桂魄、金盘、瑶镜、冰轮等。②他们描 绘和替姜了月亮的多种形象.寄托先饮了丰富 的情思和无穷的感慨。月亮神话和诗歌中的月 亮意象,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美学价值极高并极 富艺术魅力的原型。
张爱玲选择月亮意象作为其小说文本的主 导意象之一,无疑和中国历史传统中悠久的月 文化有着血脉的传承关系。“把我们所遇到的意 象扩展延伸到文学的传统原型中去,这乃是我 们所有阅读活动中无意识地发生的心理过程。” 这种意象“注定要把许多作品扩展到作为整体 的文学的原型性象征中去”。③张爱玲小说文本 中反复出现的月亮意象,正是文学传统中月亮 意象这个原型在现代文学中的“扩展延伸”。
张爱玲在对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文学传统的 继承中,又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通过现代性转换激活了月亮这个古老的原型,建构起自己关于月亮意象的独特艺术话语,实现了对中国月亮意象文化传统的继承、拓展、丰富 和超越,构成其月亮意象的独特文化底蕴。诗意—对月亮意象 文化传统的继承 月亮作为一个自然物象,具有多姿多彩的 形杰和衡.彩。月相右名种,新月_姗眉月了月牙、_ 1~ 2006年 O门朋~口.OD翻嘴阳O刃几尼盆切臼翻O 上弦月、凸月、满月(望月)、下弦月、蛾眉月(残 月)。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月亮又可变幻出奇 异瑰丽的色彩。因此,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 人来说,月亮就成为可以投射、寄托、承载各种 思想情感的一个复杂、开放、动态的象征,一个 “万川之月”。“月有阴晴圆缺”,是人间悲欢离合 的象征;月光澄澈光明,象征人的心地纯洁;月 光空朦如水,又象征人的迷离仿徨;“海上生明 月,天涯共此时”,月亮负载着无尽的离愁别绪; “清光此夜中,万古望应同”,月亮又寄寓着难言 的古今之叹。充满哲理诗情的月亮意象,成为中 国诗文化中重要的原始意象之一。
面对古人创造的月文化的巨大成就,张爱 玲也不无“影响的焦虑”。这在她的《诗与胡说》 中流露出来:“用唐朝人的方式来说我们的心 事,仿佛好的都已经给人说完了,用自己的话 呢,不知怎么总说得不像话,真是急人的事。”然 而,张爱玲通过对中西文化的兼收并蓄,加上她 的语言天赋和艺术敏感,在对传统的继承和现 代转化中,建构了自己的月亮意象的独特艺术 话语,使月亮成为她小说文本的主导意象。张爱 玲之于“月亮”,正如屈原之于“香草美人”,艾青 之于“太阳”,“土地”,艾略特之于“荒原”,麦尔 维尔之于“白鲸”。 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指出, 一个作家的作品中‘“不仅最好的部分,就是最个 人的部分也是他前辈诗人最有力地表明他们的 不朽的地方”。④
张爱玲与中国文化中月亮意象 传统的直接继承关系,表现为与月亮意象的先 在文本的“互文本性”。古代的闺怨、宫怨、思妇 诗中,都充满对女性悲惨命运的感叹,如“自惜 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江南月,如 镜复如钩,似镜不近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 长是照离愁。”这些诗词中也多用“冷月”、“冷 光”、“寒月”,这正与长安、薇龙、流苏的“缺月”、 “残月”、“霜月”互为文本。
中国文学中的月亮意 象,大部分出现在诗词中,而张爱玲的文本是小 说。这种继承如何体现呢?“每一种文体都是互 文体”,张爱玲的小一说与中国古典诗词之间也具 有“互文体性”:“诗作为无法斩断的历史的源头 活水,作为深潜人历史记忆的关于审美和艺术 的最高规范,它已以‘诗意’的面目获得再生。’,⑤ 中国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正是以“诗意”的姿 态嵌人了张爱玲的小说文本。
在《金锁记》中,作 家运用中国诗歌中的比兴手法,以月亮起兴,由 月亮意象引领,诗意地敞开了不同女性主体的 心灵世界。作者让丫头小双和凤箫在月下交谈 中交代了七巧的身世,之后写道:“天就快亮了, 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 金的脸盆,沉了下去”,把“夜深闻私语,月落如 金盆”的诗句化成了她的小说语言。
又如在《半 生缘》里,曼祯“浴在月光中,似乎特别的白”的 手臂,是对杜甫“清辉玉臂寒”诗句的化用。而世 钧与曼祯定情之日那“仿佛是从苍茫的人海中 升起来的”“黄色的大月亮”,正烘托出“月上柳 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的意境,后来他们的不 幸命运,也暗合了该词中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 感伤情调。在《赤地之恋》的结尾,作者写刘荃历 经磨难,在异乡遥望祖国时的复杂心境,则直接 引用了李煌的名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 种“诗意”的灌注,是张爱玲融汇传统性和现代 性的有效手段。
台湾学者夏济安说:“二十世纪 心理小说是有意模仿诗的技巧的。’,⑥还有论者 指出,张爱玲“将所谓诗的语言大量运用到小说 作品,丰富的想象,夸张细腻的描写,感官意象 的效果,主观的经验投射,……最特殊的是她将 小说读者也带人诗的世界,面对诗的欣赏,通常 是不需要追寻文字的含义就可以玩味其中的意 境和情绪”。⑦正是这种“诗意”的灌注,使张爱 玲的小说与中国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保持着血 脉的联系,加上现代文学技巧的融人,“今形古 神”的优美语言的运用,更使其超出于一般意义 上的通俗小说而彰显其高雅和精致。
二、中西交融—对月亮意象文化传统的拓展
在谈到自己所受的文学传统的影响时,张 爱玲曾说:“我是熟读《红楼梦》,但是我同时也 曾熟读《老残游记》,《醒世姻缘》,《金瓶梅》,《海 上花列传》,《歇浦潮》,《二马》,《离婚》,《日 一19~ 沛监崖鲤大生学报 出》。”“读5.Maugham(毛姆),A.Huxley(赫骨 黎)的小说,近代的西洋戏剧,唐诗,小报,张恨 水。”(《女作家座谈会》张爱玲的发言)张爱玲小 说的情节、人物,受到传统章回白话小说的直接 影响,这方面很多论者已有较充分深人的研 究。
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意象,则是来自更为久 远的中国古典诗词的抒情传统。她对《诗经》、汉 乐府有自己独到的感悟,又熟读唐诗,在其文本 中屡有引述和化用。 她在月亮意象中投射的情感,既带有深深 的中国民族文化的印迹,又融人了浓厚的西方 现代意识。张爱玲对西方文学传统的取舍,有异 于很多中国现代作家对西方古典文学的借鉴, “在精神上却与同时代的西方文学有严格意义 上的同步关系”。⑧她曾提到的毛姆、赫青黎、威 尔斯、奥尼尔、劳伦斯等作家,大都活跃于20世 纪二、三十年代的英美文坛,具有现代主义的文 学观念,其创作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 普遍感受到的深刻精神危机,其作品中流露出 对现代文明的怀疑、迷惘和幻灭感。现代主义的 危机意识,是对人类文明和未来前途的清醒反 思和严肃思考,对现代读者更具启发性。艾略特 的“荒原”,可以说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表现 这种精神危机的经典意象。处在新旧文化交替 时代,因战争而两次中断学业的张爱玲,与这种 危机意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她说:“时代是仓 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 “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 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传奇·再版自序》)张 爱玲以其在小说文本中建构的极富象征寓意并 给人以苍凉启示的月亮意象,回应了同时代西 方文学中的危机意识。但是,她以月亮意象所营 造出的小说苍凉的感情基调,又明显不同于西 方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决绝“断裂”,而 是与中国古典诗词的抒情传统有着割舍不断的 血脉关系。仅以唐诗中咏及月亮的诗句为例: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李白)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杜甫)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 晓镜但愁云翼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 三湘愁翼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 谁知含愁独不见,使妾明月照流黄。(沈诊期)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孟浩然) 在这些诗句里,月亮意象中投射了丰富的 情感内涵,有追求理想又无法实现的痛苦叹息, 有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的幽怨感慨,有乱世之中 颠沛流离的愁惨孤独,也有征夫思妇朝暮思念 的憾恨情怀。中国古典诗词善于把世事的优患、 人生的缺憾以艺术的方式加以审美化和诗意化, 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意象正是继承了这一传 统。小说中的人物由于生存悖谬而产生的痛苦焦 灼的心理困扰,“他人就是地狱,’(萨特语)般的人 际关系,沐汉寸“时代的梦魔”的恐惧和对自身命运 的无可把握,都可以汇人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 思潮之中,然而这些心理情感却是通过意象,特 别是月亮意象诗意化,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用 张爱玲自己的话说便是“止于苍凉”。 由于月亮意象诗意化的浸润弥漫,张爱玲 回应着西方现代意识的小说,同时又是独具特 色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典范文本。如《怨女》中的
作者:高岭,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