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大业从何而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07:47

刘备“取天下之量”

194年冬,徐州牧陶谦病势沉重,临终前,他告诉别驾糜竺说:除非刘备,没有人可以保得本州平安。历史学家黎东方在讲到这段历史的时候说:陶谦没有把徐州交给自己的儿子或部下,而吩咐糜竺等人交给刘备,他这么做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徐州百姓。

事实上,俩人仅一年前刚刚见过。当时曹操因为自己父亲在徐州被杀而攻击陶谦,大兵压境。曹操此时的会用兵之名声已经超过了袁绍,陶谦只有唯一的名将曹豹和4000人的军队,因此只能向青州刺史田楷和刘备求救。

而刘备此时是田楷的部下,所谓平原国的国相,职位比平原国县令稍大——刘备早年一直在县尉、县丞、县令的职位上徘徊,这是他所做到的最高职位。因为陶谦求救,他帮助曹豹守住了下邳,以数千人马抗击势大的曹兵。

这在当时令人称奇。《三国志》中记载,当时除数千兵马,跟随他的还有幽州乌丸杂胡骑,数千饥民。为什么有这么多饥民跟随?黎东方解释:《三国演义》中写刘备经常痛哭,婆婆妈妈。事实上,刘备之所以能得民心,在于他能够体恤当时百姓之苦。

刘备的真性情

刘备早年的真性情很突出:“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而且“好结交豪侠,年少争附之”。这些真性情使他不太合儒家规范,但史书上记载他,“士之下者,必与同座而席,同簋而食,无从择捡,众多归焉”。

关羽、张飞与他感情至厚,早在召聚队伍前,三人就已经“寝则同床,恩若兄弟”,每逢有公私聚会,他二人都“侍立终日,随从周旋,不避艰险”,所以后来关羽虽被曹操俘获,不顾优厚待遇,回归故主。赵云原来隶属于公孙瓒,可是见到刘备后,早就想把他收于麾下的刘备倾心接纳,也“同床卧眠”。

在三国时代,人才竞争非常厉害,出身寒族的刘备很难得到出身士族的众多谋士,所以他与曹操、孙权吸纳人才的方式不同。他不是靠意气或者权术,而是靠性情,这种罗致人才的特点伴随了他的终生。

驭人之术

如果说刘备早年是靠性情和义气去获取人才的扶助,成年后的刘备越来越掌握了成熟的用人之术,由于他始终处于用人困境,使他用人其实也做到了无论出身如何、经历如何,而求贤若渴的状态,最典型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出师表》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但是对于“三顾草庐”,以往人们的目光,大多只注意到刘备造访的次数之上,其实更为有意味的,还在于“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即并不计较孔明身份的卑下,能够枉驾屈尊,登门礼请。

刘备“三顾”发生在建安12年(207),当时二人之间,年龄、地位和资历的差距相当悬殊。就年龄而论,刘备虚岁47,诸葛亮虚岁27,相差整整20岁,后者是名副其实的晚辈。就地位而言,刘备具有的左将军官衔,乃是东汉高级军职,诸葛亮仅是一介躬耕隆中的平民。

军职都低于张飞的魏延提拔上来,使得全军将士惊讶不已。这些都是突出的例证。

而最能体现刘备身为一代明主特征的,还是他入蜀后的用人之道。张作耀说:他对待归降的刘璋的部属,诚心相待,如对原益州太守董和授以重职,让其同诸葛亮一起管理“左将军大司马府事”。再如对待刘巴,刘巴本来与刘备嫌隙很深,他同黄权曾阻止刘璋接纳刘备,试图拒刘备于国门之外。刘备攻成都,下令军中说:“其有害巴者,诛及三族。”可见其对于刘巴的重视和情诚。事后刘巴果然对稳定蜀国的财政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备主要使用了两方面人,一是自己原有的荆州班底及其心腹。这些人或掌枢要,或统重军而兼治地方重郡。二是原益州牧刘璋的重要部属,引刘备入蜀者自然得到重用,其他不管是主动出降,或宣布归附的,也大都被量才录用或得到适当安排。

刘备这样安排,注意了两股势力的主次和平衡关系,一下就把各种势力,特别是把自己以前的部属同刘璋的部属摆平了,融合了,收到了“有志之士,无不竞劝”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