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奥秘与生命的价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35:20

生命的奥秘与生命的价值

(2009-03-18 09:30:25)转载 标签:

教育

四中

生命

价值

分类:教育思索

各位来宾,各位老师:

今天的研讨会,是我校第一次为一个非特级教师的教研组长老师召开的教学思想研讨会。我们今后还可能会为普通教师召开这样的研讨会,为班主任、年级组长召开教育管理思想的研讨会。今后,不论是哪位老师,不论年龄、不论级别、不论身份、不论背景,只要有闪光的思想,就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这并非是去追求一种后现代的时髦,而是我们认为,一种智慧、一种思想的产生需要环境,需要土壤。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位教师的教育思想,常常体现或代表了一个集体的思想,一个集体的智慧,是属于一个集体的财富。也就是说,召开这样的研讨会,不论是对于一个个人来讲,还是对一个集体来讲,都是一个很有必要的总结、提升和促进。陈月艳老师来四中工作十余年,是一个刚刚步入中年不久的教师。她是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她出版的专著——《我与学生分享生命的故事》——记述了她在四中教学和成长的经历。我想这本书也是一个集体的财富。她在这本书中提出的问题和思考,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上世纪90年代,曾有一段时间高考科目中取消了生物。这对中学生物教学和教师来讲,其影响是双重的:可能会带来失落,也可能会带来机遇。那些年,生物课和生物教师在一些学校被冷落了。如果我没记错,就是在这段时间,北京四中的生物选修课却蓬勃地发展起来了,而且成为学生争相选报的课程。曾有教师统计,在那些年,四中平均每年有23.4%的毕业生报考与生物有关的大学专业。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四中先后两次取消装修行政办公楼的计划,将资金挪用于更新生物实验室的设备,配备了足够的电光源显微镜和体视镜,而将老式的显微镜全部封存,只是后来生物又恢复成高考科目后,这批老式设备才被重新启用。我讲这段历史的目是想说明,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教育者对待教育的态度。只有真正凭借教育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学习,而不是凭借考试的外界压力去迫使学生学习,才能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使学生持久保持甚至终身保持的求知的动力与热情。只看重眼前功利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还有一件事我认为值得一提。大约也是在那几年,我国翻译出版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一书。当时的生物教研组组长郑春和老师将这本书推荐给我们。在高考压力相对缓解的情况下,我们竟有了一分轻松与闲暇来研读这本书,并冷静思考我校的科学教育应当如何开展。书中有不少教学案例,如《蚯蚓》、《单摆》、《遗传学》、《天气》、《广口瓶中的植物》等,都发人深省,令人耳目一新。这本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学习科学是学生们要亲自动手做而不是要别人做给他们看的事情”。陈月艳老师所讲的或是生物老师所提倡的“在做科学中学科学”或“在学科学中做科学”,我想正是这样的思想。研读《标准》这本书时,我们曾对一些问题思考很久:为什么我们用几分钟就能教给学生的知识,他们却非要用几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我想,归根到底是教育的价值目标不同——如果要让学生快速地再现和从记忆中提取知识尽可能多的知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直接灌输和记忆,这是最符合功利性目的的训练。然而这种方法所失去的,是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的无穷的乐趣、丰富的体验以及情感的交流,而这些也正是学生产生并保持求知渴望与热情的根源,甚至可以说是教育的真正价值和生命。生物组的老师们开设了大量的动手实践类的课程,在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我想这一定是使学生对生物产生兴趣的直接原因。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注重动手实践并非是今天四中的思想和做法。最近,我们发现了民国初年四中学生制作的植物标本,这说明四中从创建初期就倡立这样的教学原则。

说到这里,我们引发了一个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就是教育的真正价值和生命。教育归根到底是人类为了正常延续和发展所必须从事的社会活动。作为一名生物教师,陈月艳老师将她的教学经历概括为“我和学生分享生命的故事”的过程。我理解,确切地讲是从陈月艳老师的文章中体会到,这里所说的生命应具有双重的意义,即作为一个生物人的生命和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生命,或者说是作为一个物质的人的生命和作为一个精神的人的生命,一个科学意义上的人的生命和一个哲学意义以上的人的生命。物质的生命在于运动和滋养,精神的生命在于体验和陶冶,因为,作为生物人生命的基础是新陈代谢;作为社会人生命的基础是道德情操。对于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的教学,是让学生去探索生命运动的奥秘,这是一种物质层面的认知;对于社会学意义上的生命的教育,是让学生去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启迪。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机理应是生物教师的任务,然而,让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则是所有教师的职责。用陈老师的话来讲,这个职责就是通过学校的教育,使学生能够自信地走向工作——成为一个称职的人;乐观地走向生活——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诚信地走向社会——成为一个负责的人;好奇的走向自然——成为一个丰富智慧的人;坚定地步入人生——成为一个珍爱生命的幸福快乐的人。这就是教育赋予他们生命的价值。

这种对教育的理解,可以归结为科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育。今天,技术的发展已经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我们可以将各种知识进行精确的分类、筛选,以及快速的检索。我们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人类关于某一领域的大量甚至全部知识,而这些知识可能是人类几百年甚至数千年的积累。但是,技术手段至今还没有能解决如何满足人的情感与精神需求的问题。很多事例告诉我们,人类关于物质世界知识的迅速增加,并没有能使人类的情感变得更加丰富,也没有增进人类本身与周围世界之间的亲密感。相反,在人类获得关于物质世界知识以及在运用这些知识使自己的生活变得舒适便捷的时候,却越来越缺少对大自然的同情与赞叹。在人的欲望不断获得满足的同时,常常使周围的世界遭到损害。这里所说的“周围的世界”,也包括我们自己之外的其他人。我们相信,科学与技术可以改变我们的世界。但是如何改变世界,向着什么样的方向来改变我们的世界,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科学与技术的问题,而是一个人类自己如何理解文化的问题,是一个人类道德的问题,是一个人类应该对这个世界抱有什么样的情感的问题。今天,当我们终于懂得了科学技术并非万能的时候,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加强人文精神的培育。然而,对于今天在座的各位老师,我相信在知识的教育方面已经或者很快就能成为行家里手,但是,如何在教育中体现人文精神,迄今还是一个相对生疏的话题。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个复杂的问题回归到原点,也许它会变得十分简单。这就是学生的人文精神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师的人文精神。这正是我们常说的以人育人。教师是否是一个富有人文情感的人,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读陈月艳老师的书,我感到她是一位情感丰富的教师。她的几篇文章,如《小时候,穿妈妈做的鞋》、《刮风的田野》、《星星草》,使人感到这分明是对她过去生活的回味以及对大自然灵性的体悟。正是这种回味和体悟,丰富了人们的情感。我想,教师要读懂教育,首先要读懂自己。当你真的能“从花草的味道体会出了生命的味道”时,生活在你的眼中就会变得美好。这种积极的、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自然世界灵性的感悟,正是教师最需要向学生表达的人文情怀。所以我想,一个教师不断回味自身的经历和体会周围的世界,从而使自己的感情更加丰富,并从中获得一种对待生活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书中关于课堂教学的魂的讨论颇显重要。这里不妨引用一下书中的例子:“我记得那天午饭后,走在校园中我的感动。郑老师说:‘进化的课我备完了,这两节内容和以往教材相比变化很大,我整整备了两个星期!’你见过这样年近70不再教课却像任课老师一样认真地准备每一节课的老教师吗”?“每一节课都是我们的一个作品。我们在让它们不断完美的过程中,享受着工作的快乐。”读到这里,不禁使我想起了当年四中物理组缪秉成老师的一个小故事。他是北京市有名的特级教师,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教学的方法都有许多独到之处。但是就在临近退休时,他还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习惯:每年利用假期时间,将下个学期课本上的所有习题都重新作答一遍,并且整齐地写在一个作业本上。在陈月艳老师的书中,还有一个她在培训部课堂上鼓励学生的例子,这说明任何一个走进她的视野的学生,她都会一视同仁地去对待,可以说这是一个老师的良心,这也算是对“有教无类”的一种理解吧。也许有人会问,花这样大的精力来准备一节课值吗?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问题。今天在座的各位同行,有些可能不用怎样备课也能将一节课的内容讲出来,如同行云流水,滔滔不绝。如果用小时工资来计算,这样备课似乎大不值得。但是,如果我们因一节课的精彩而获得学生的掌声,因一节课的精彩而得到内心的愉悦,因一节课的精彩而获得精神的享受,我想这一定是用任何货币形式都无法计算出的价值。这也许才是教育的真正魅力所在。任何一位教师虽不能保证每一节课都讲的精彩,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去增加精彩的课,努力减少不够精彩的课,这也许是一个永远值得努力的目标。我想,对一名教育者来讲,寻找教育的灵魂的过程,才是工作和生活中最大的幸福的体验。可以说,这也是教育者生命的价值。

最后,祝贺陈月艳老师教学思想研讨会的成功举办。

谢谢!

(本文是3月17日在陈月艳老师教育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