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泳:给《新周刊》写的两个辞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41:53
谢泳:给《新周刊》写的两个辞条时间:2010-09-07 20:30 作者:谢泳点击:379次
  《新周刊》策划了一个关于民国历史的专刊,其中安排要我为胡适和孙中山各写一个辞条,下面是我完成的作业。
  胡适
  胡适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之一,最为人提及的是他对白话文的倡导。白话文成为今天中国人的主要交流工具,第一功劳要算在胡适身上。这个革命性的变革,后来虽然也有争议,比如白话的流行可能会使中国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但白话的流行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比如对知识的普及、对外国先进思想的传播、对科学技术引进的便捷等,都功莫大焉。
  胡适没有在清华读过书,但他却是清华第二批庚款留美学生,他在美国接受了杜威的实验主义思想,在思维方式上,养成了“不相信一切没有证据的东西”的习惯,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拿证据来”。他在学术研究中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成为今天依然具有生命力的学术研究方法。
  胡适是具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在他生活的时代,即能敏锐察觉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认同美国主流社会的基本价值,倡导健全的个人主义,主张政治上的民主宪政,思想文化上的多元包容,建立了容忍比自由还要重要的开放胸怀。他主张充分世界化,即认同一切有利于个人健全成长的文化价值,在胡适的时代,对世界保持如此清醒判断的中国知识分子并不很多,他把自己的思想和个人的行为完美结合起来,一生选择有利于平等、公正、正义的立场,为中国的民主化进程贡献了他的智慧。
  胡适没有在北京大学读过书,但却做了北大的校长。他让北大成为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精神家园,他让北大成为中国学术的重镇。胡适一生的思想始终如一,极少发生缺乏逻辑的突变,他衡人判事的敏感,一生基本没有发生失误。抗战胜利后,他曾给毛泽东写过信,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让中国走上民主宪政之路,但他个人却坚定选择和蒋介石政权走,他明确说过,自己在道义上始终站在蒋介石一边,其中包含了他对蒋介石人格及其理想的充分判断,他当面批评过蒋介石,劝过他不要再连任总统,但他没有怀疑过蒋介石的人格。
  最理解胡适的不是他的朋友,而是他的对手。1954年中国大陆发生系统批判胡适思想运动,其中包含了胡适思想在中国知识界有巨大影响的潜在判断,如果不清除他的影响,改造不了当时中国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这恰好说明了胡适思想的深远影响和时代意义。
  孙中山
  这是一个伟人,伟大到可以超越意识形态的判断。1949后,孙中山是唯一在海峡两岸同时获得正面评价的近代历史人物,孙中山当之无愧。伟大人物,不一定要有伟大事功,但一定要有伟大理想,孙中山的伟大理想就是要中国成为一个民主宪政的国家,他领导中国人走出了第一步,结束了帝制,在亚洲最早建立了共和国。1949后,在国家活动的重要仪式中,经常有一个挂像的行为,当时有明确规定,在这样的场合,挂出的是毛泽东和孙中山的像,可以想见孙中山在毛泽东心中的地位,文革前中国极少纪念1949年前活动过的政治家,但孙中山是唯一例外。
  孙中山的伟大在于让民主宪政成为近代以来中国普通百姓的理想,他在西文通行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结构中,极富智慧且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提出了中国政治制度的“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的五院构想,并在事实上成为一个可以运行并展示了活力的政治制度。
  他敏锐感知到了“民主”是未来世界文明的主导方向,并一身为之奋斗。他从来没有怀疑过民主宪政的价值,也从来没有强调过中国在民主宪法政问题上可以有自外于人类文明的特情。他是知行合一的政治家,他深刻理解民主实行的几个前提,一、国家的统一。二、国民的知识。三、国民的法治观念。四、产业的发达程度。
  在孙中山眼中,这些问题不是永远落不在实处,比如产业发达到何种程度、法治到了何种水平?才可以实行民主宪政?有高远的理想,必有现实的方针,孙中山设计了军政、训政和宪政三步走的方略,而且每一步的时间都是当代人即看得见的,这是对自己理想的最真实表达。
  1925年,孙中山的过早去世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但孙中山的理想并没有消失。孙中山的理想最后在台湾得到了实现。台湾民主政治的实践,打破了“民主宪政在华人社会难以现实”的判断,成为真实的现代民主经验,这一切均来源于孙中山当年伟大的构想。
 来源:作者博客
[文章来自共识网:http://new.21ccom.net/articles/rwcq/article_201009071797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