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茂:患癌17年 令中国坦克火控性能连翻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6 23:35:59
 

中国工程院院士、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臧克茂

    中广网北京9月7日消息(记者孙利 通讯员黄从军 宗兆盾)中国工程院院士、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臧克茂,与癌症搏斗17年,主持完成20项国家和军队重大科研项目,他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第一、二、三代主战坦克,使火炮瞄准时间缩短47%,命中率提高35%。近年来,臧克茂追踪世界军事变革潮流,积极推进陆战平台全电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为我装甲兵战斗力提升做出重要贡献,被誉库武器装备战线的“钢铁战士”。今年9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的60岁生日。这支当年靠缴获敌人坦克组建的英雄兵种,今天已成为轻重结合、水陆并举、攻防兼备的“陆战雄师”。

    60年一甲子。在我军装甲装备60年的发展历程中,镌刻着一个闪光的名字:他叫臧克茂,今年78岁,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装甲兵工程学院控制工程系教授,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级。是我军致力于坦克炮控系统研究,攻克多项尖端科技难题,使我军坦克火炮瞄得更快、打得更准,战技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央军委为他记“一等功”;他与癌症搏斗了17年,不仅没有被病魔击倒,反而紧紧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主持完成20项国家和军队重大科研项目,被誉为武器装备科研战线的“钢铁战士”。

  47岁时改行,臧克茂院士紧盯世界军事前沿

    1932年,臧克茂出生在江苏武进一个小地主家庭。但是,随着侵略者的铁蹄踏过中华大地,金瓯破碎,国已不国,他的家庭也早已破落不堪。1951年,臧克茂考上了浙江大学,如果不是新中国的大学免费读书还供应吃穿,他们家连学费都交不起。

    落后就要挨打,国家落后人民就要做亡国奴!切肤之痛让臧克茂认准了一条路:百废待兴的新中国,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建设她。大学4年8个寒暑假,他没有回一趟家,而是把分分秒秒都花在了用功读书上。1955年大学毕业,他在志愿书上连写三句“无条件服从组织分配”,被一纸公函送到了刚组建的哈军工。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家庭出身问题让怀着一腔报国热血的臧克茂惴惴不安——“哈军工这座解放军的最高学府会接受地主的后代吗?”问号很快被校长陈赓大将的一席话拉直,陈赓说:“我是大地主家庭出身,还救过蒋介石的命,照样参加革命,为革命做工作,你们怕什么!”

    出身无法选择,但道路可以选择。臧克茂心里豁然开朗。不久,他就郑重递交了入伍申请书,并很快得到批准。由于各方面表现优异,第二年他又获准加入了共产党,成为同批分配到哈军工的同志里第一个入党的人。

    为了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他把自己第一次领到的40多元工资全部买了国债,还把自己平时积攒的50元钱都捐给了“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由于新军装还没发下来,他又捐光了全部积蓄,那年冬天,他连买件棉衣的钱都没有,靠着借来的旧棉袄,度过了在哈尔滨的第一个冬天。

    在臧克茂的心里,始终有一个朴素的信仰:是共产党给民生凋敝的中国找到了出路,是新中国给绝望的自己送来了光明。人要讲良心,我愿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国家。这种朴素的信仰,成为支撑他终生奋斗的不竭动力。

    他在入党申请中写道:“我决心不论在任何环境下,都坚持革命工作和革命斗争,坚决地完成党所交给的任务”。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55年来,无论在哪里、在什么岗位,他始终把干好每一件工作、完成好每一项任务,作为报效党、报效国家的实际行动。他曾为我国第一艘潜艇设计改造推进电机,曾到大连造船厂给工人们授课,曾随“华罗庚小分队”到田间地头为农民讲解“优选法”,也曾在大庆化工厂翻译进口设备说明书……

    1979年,听说装甲兵工程学院派人到驻哈尔滨的院校选拔教员,他赶紧报了名,经过层层选拔,臧克茂在几十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如愿再次穿上了军装。

    二次入伍,臧克茂激动得夜不能寐。一到北京,他就特意跑到王府井的中国照相馆,穿着军装照了张标准像。这张相片,至今还端端正正地挂在家中。

    那一年,臧克茂47岁。自从离开哈军工海军系教授会,他再次走进部队,走进了陌生的装甲兵。一切都要从头学起。为了补习装甲装备知识,了解国内外坦克技术发展现状,他一下班就钻进图书馆,每次都是在管理员的催促下才离开。也就是在那个时期,他了解到我军坦克炮控系统快速精确瞄准的性能与外军差距很大,决心钻研坦克炮控技术,并为之奋斗至今。